地震基本知识
科学常识 地震知识与应对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300km之间的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的地震。目前已记录
到的最深地震的深源地震约 700 km。有时将中源和深源 地震统称为深震。
3.按震中距分类
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km的地震
近震:震中距小于1000km的地震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km的地震
火山地震:火山作用,如喷发、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
陷落地震:地层陷落,如喀斯特地形、矿坑下塌等引起的
水库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放水引起库区发生地震。 人工地震:由于核爆炸、开炮等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2.按震源深度分类
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小于 60km 的天然地震,又称正
常深度地震。大多数地震都为浅源地震。释放大量能量的 浅源地震 (M>=7.0 或 M>=6.5) 的频度是中深源地震频度 的3.5倍,是深源地震频度的12.5倍。
多数地震是因已有断层的重新错动 少数是新断裂的产生造成的 板块构造学认为:板块运动在板块边缘(通常是活的断 裂带)某些构造部位上发生应力集中和应变积累,集中的 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时,岩层破裂,突然释放积累的应变 能而发生地震。在板块俯冲带和碰撞带岩石圈板块可插入 地幔几百千米深处。在深部剪应力和深层水的作用下也能 发生脆性破裂,造成中、深源地震。 地震断层说得到多数学者的支持。
海岭地震带:其走向是沿着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东侧和北冰洋的
1935 年,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即常说的里氏几级地震)提 出了计算震级M的公式: M=lgA-lgA0 式中:A是某一待测震级地震在标准地震仪上的最大记录振幅; A0 是作为比较标准的另一个已知地震在同一震中距上的最大 记录振幅。
里克特规定这个标准地震,在震中距为 100 公里处用伍- 安式 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振幅为 10-3 毫米。如果 A=A0, 则有 M=0, 所以这个标准地震称为零级地震。 这个震级标度只适用于近震和地方震 ,后来,关于震级的定 义有所改进,可应用于远震和深源地震,利用的波包括P波和
地震安全知识
地震安全知识一、地震来了我要不要跑?地震发生时,不管你在室内还是室外,保持冷静并采取相关行动,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法。
二、如果你在室内如果地震发生时,你碰巧在室内,此时要继续待在室内。
不要试图跑到其它房间甚至冲到室外去,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应立即按照「趴下」「掩护」「稳住」的安全原则保护自己,防止「震下来」的东西甚至倒塌的房屋等伤到自己。
1、趴下立刻采取双手双膝支撑地面趴下的姿势,这种姿势重心低、不容易在地震中跌倒,也能在必要时快速移动。
与此同时,用双臂或者手边适合的物件保护头颈部,以防有东西掉下来砸到自己。
2、掩护最好能找到一个坚实的桌子作掩护,尽量把身体(至少头颈部)都躲到桌子下面去。
但一定要用手牢牢抓住桌子腿,否则,在地震的强烈晃动下,你头上的桌子、以及你自己,都可能在这种晃动下四处滚动而无法遮蔽住你的头部。
如果房间没有桌子,就设法挪到坚固的大柱子旁边、没有大型家具的墙角、低矮的家具旁,一定要紧贴着墙角或家具作掩护,同时用手和胳膊保护好头颈。
但有些地方是绝对不适合做掩护的:不要躲在大家具旁的墙角!一旦家具倒了,那可是致命的威胁。
不要躲在门框下,那里也不安全!地震时,任何掉下来的东西都可能伤到你,躲在门框下并不能预防任何一种危险情况的发生。
也要避免选择靠近玻璃窗、瓷器、灯具、摆在高架上的物品以及挂着装饰品等的位置做掩护。
总之,慌乱中也要远离那些平时就看起来不结实、摇摇晃晃的东西。
3、稳住摇晃期间一定要始终躲在相对安全的遮掩处,不要乱跑,直到摇晃停止。
这个时候跑出去,一方面容易被其他物品砸到,另一方面这个时候人可能是没办法站稳的,任何意外都有可能发生。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在厨房或床上,那么,除了以上3 点以外,你还有其他事情要注意:如果你正在厨房里,迅速关闭电磁炉、天然气等,然后找地方躲起来。
如果你正在床上,别慌,第一时间用枕头保护头部。
如果在慌乱中滚下床或冲到门外,地面上已经震下来的玻璃渣子等可能会直接扎到你。
抗震基础知识点总结
抗震基础知识点总结一、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是指地球内部的能量在破裂面或者岩石断层上释放出来时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是造成地表和地下结构物破坏和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震的产生与板块运动有关,通常会引起地质灾害,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二、地震的基本参数1. 震中:地震的发生位置。
2. 震源:地震发生的地点,即地震的震源。
3. 震源深度:地震发生的深度。
4. 震级:描述地震能释放的大小的参数。
5. 震源机制:描述地震破裂的形态和方向。
三、地震的危害地震对建筑物和结构物造成的破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倒塌、位移、破裂和震害。
地震对人员造成的伤害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建筑物倒塌造成的伤亡、次生灾害(如火灾、泥石流等)、心理伤害等。
四、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地震的作用,设计结构使其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行为,减小破坏程度和减少伤亡。
主要包括减轻地震作用、增强结构的承载能力、提高结构的延性等。
五、抗震设计的措施1. 结构的抗震设计结构的抗震设计包括选用合适的材料、结构形式和结构参数,设置适当的抗震支撑和连接,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等。
2. 基础的抗震设计基础的抗震设计主要包括采用足够的基础面积、设置合适的基础类型、提高基础的抗震反震能力等。
3. 承载系统的抗震设计承载系统的抗震设计主要包括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设置适当的加强措施、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等。
六、抗震基础设计的基本要求1. 抗震基础的选址抗震基础应选择在地质条件稳定、地震烈度较小、避免次生地震灾害的地点进行布置。
2. 抗震基础的材料抗震基础应选用强度高、变形能力好的抗震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钢筋等。
3. 抗震基础的设计抗震基础的设计应根据地震作用和建筑物结构的要求来确定基础的尺寸、形式和方式。
4. 抗震基础的施工抗震基础的施工应按照设计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施工,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七、抗震基础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 土壤的抗震能力土壤的抗震能力对基础的抗震性能有重要影响,需要根据土壤的性质和地震烈度来进行合理设计和选用。
地震小常识
地震小常识1. 什么是地震?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
当岩石断裂或地壳发生变动时,会产生地震波并传播到地球表面,造成地面的震动和摇晃。
2. 地震的原因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
地球由地幔、地核和地壳组成,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地壳的应力积累。
当应力超过岩石的抗压强度时,岩石会发生破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产生地震。
3. 地震的分类地震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构造地震:由地壳构造变动引起的地震,是最常见的地震类型。
•火山地震:由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发生在火山周围地区。
•盘状地震:发生在地球板块之间的地震,通常伴随着地震带的形成。
4.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地震的震级是用来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常用的震级标准包括里氏震级和矩震级。
里氏震级是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基础,而矩震级是以地震破裂面积和滑动位移为基础。
地震的烈度是指地震对人类和建筑物等所造成破坏程度的评估指标,常用的烈度标准包括麦加利地震烈度表和中国地震烈度表。
5. 地震的影响地震对人类和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常见的地震影响包括:•地面震动:地震会导致地面的震动和摇晃,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路面破损等现象。
•地震灾害:地震引发的地面震动可能造成山体滑坡、地面下沉、海啸等灾害。
•经济损失:地震造成的房屋破坏、道路中断等会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
•心理影响:地震的恐惧感和不确定性可能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
6. 地震的预防和减灾措施虽然无法预测地震的发生,但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减少地震的损害和减少人员伤亡。
常见的预防和减灾措施包括:•地震监测:通过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可以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及时发布地震预警。
•建筑物抗震设计:采取合理的建筑结构和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灾害演练和救援准备:定期组织地震演练,提高民众防震意识和应对能力;建立完善的救援体系,提高救援效率。
•公众教育和宣传:加强地震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一、地震知识1.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平均每天发生地震4万多次;早在公元前23世纪,我国尧舜时代就已记载到发生在山西现称薄州的地震;2.我国目前仍处在20世纪地震活动第5个活跃期,直至本世纪初;3.给人类以生命环境的地球内部可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地壳又分成许多板块,如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板块等六大板块,以及许多次级板块;4.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板块的飘移、互相碰撞,使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大量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叫地震;5.按成因,地震可分为天然地震如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和人为因素的地震如水库地震、核爆地震等;其中构造地震对人类危害最大,因为它是地球内部地质构造变动导致岩石断裂而引起的地震;6.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球表面上的投影点叫震中,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7.地震分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距地表70公里内的地震叫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内的地震叫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叫深源地震;其中浅源地震破坏性最大;8.地震时,震源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地震波是由纵波和横波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上下颠动,衰减也快,一般在震中附近才能感觉到;横波传播速度慢,左右摇晃,振幅大,作用时间长,对建筑物造成破坏作用的主要是横波;9.凭感觉人们可以判断地震的远近;先感觉到上下颠动明显,后感觉到左右摇晃比较明显,则为近震,此时震中就在附近,应立即避震;先感觉到左右摇晃比较明显,上下颠动不明显,则为远震,此时不必惊慌;10.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叫震级,释放能量越大,震级也就越大;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的地震是8.9级的地震;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南美洲智利的8.9级地震,1906年1月31日南美洲厄瓜多尔——哥伦比亚边界近海中及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东边海中也增发生8.9级地震;1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例如:1979年7月9日溧阳发生的6级地震,波及宜兴,对宜兴来说,这是地震震级也是6级;12.地震的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和震级叫地震三要素;13.地震级大小可分为:1微震:即2.8级以下的地震叫微震,人无明显感觉;2有感地震:2.8-4.5级以上的地震,人有感觉;3破坏性地震:一般4.5级以上的地震就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种地震叫破坏性地震;4中强地震:4.5-6.9级的地震;5强烈地震:震级在7级以上,破坏性大,影响面大的地震;14.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对地面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距离震中不同的地方烈度也不同,同一距离上的烈度也会不同;烈度与震级大小、震中远近、震源深浅、地质条件、地表建筑物的质量好坏有关;地震烈度共分1-12度;1-2度:人无感觉;3度:人有感觉;4-5度:人有感觉,门窗作响,器物翻倒;6度:地面行人行走不稳,房屋裂缝,造成破坏性地震;7-8度:人站立不稳,大部分房屋倒塌破坏,烟囱断裂;9-10度:房屋建筑物严重破坏,铁轨变形,地表多处裂缝;11-12度:房屋普遍倒塌,地面严重变形,山体滑坡,造成巨大灾害;一般一次6级地震,震中烈度达8度,人站立不稳,大部分房屋破坏倒塌,烟囱断裂,框架建筑及新式砖房等受到严重破坏;15.地震带:就是地震成串发生的地带;世界上有2条最大的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二、地震灾害:16.地震灾害对人类危害很大,可分为:1直接灾害:即直接由地震造成建筑物倒塌、工程设施的破坏而引起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地震灾害;2次生灾害:由直接灾害派生而引起的火灾、水灾、有毒污染、煤气管道爆炸、海啸、瘟疫等造成的灾害,也叫二次灾害;次生灾害中最严重的是火灾;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火灾是1739年银川8级大地震烧了5天5夜;3广义灾害也叫三次灾害:由次生灾害如因防震抗震体制不健全、指挥系统失灵造成社会恐慌而加深地震灾害的灾害;17.地震灾害的大小与震级大小、震源深浅、震中位置、持续时间、人口密度、工程建筑基础和质量等因素有关;18.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极其严重的国家之一,是因为:1我国大陆处于两大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包围之中,境内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2是大陆板块内部地震,震源浅、频率高,强大度,分布广;3人口多,建筑物抗震性能差;4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差,成灾率高;19.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特大地震,例如:11303年,山西洪桐发生8级大地震,死亡20万人;2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发生8级大地震,死亡83万人:其中瘟疫和饥荒死亡60万人,堪称世界之最;3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死亡23万人;41966年3月,刑台6.8级和7.3级大地震,死亡8000多人,受伤3万多人,经济损失10亿元;5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仅十几秒钟时间,就把100多万人口的城市变成一片废墟,死亡24.2万人,重伤16.4万人,这是建国以来,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称为现代地震史上之最;为了不使人们忘记这次地震的惨痛教训,我国政府把这次唐山地震日-7月28日定为全国人民的地震纪念日;61999年9月21日,我国台湾南投县发生7.6级大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400多颗2万吨级原子弹的威力,死亡近3000人,受伤11300多人,震坏房屋11万多户,32万人无家可归,余震2万多次,经济损失118亿美元;成为20世纪罕见的大地震;20.我省被列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是因为1属于中强地震地质构造区;2人口稠密;3经济发达;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将会造成不可低估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例如11979年7月9日,溧阳市上兴、上沛发生6级地震,死亡46人,受伤2965人,损坏房屋40余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45亿元;为了不忘血的历史教训,江苏省人民政府把这次溧阳地震日-7月9日定为全省人民的地震纪念日;2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5.14级地震,损坏房屋10万余间,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成为我国5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次;21.宜兴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31次地震;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二次地震是:11974年4月22日受溧阳5.5级地震的波及;21979年7月9日溧阳6级地震的波及,全市有强烈震感,并使我市21个公社,262个生产大队遭受震灾,死伤25人,震坏房屋4460多间,经济损失1亿元;因此,我市是属于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的地区;三、防震减灾:22.地震灾害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但可以通过科学的监测预报和防御措施来减轻;我国防震减灾实行“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建立综合防御体系,也就是要做好1地震监测预报;2地震灾害预防;3地震应急;4震后救灾与重建四个环节的工作;23.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是:1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破坏倒塌;2次生灾害;24.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造成巨大伤亡和经济损失,除了震级大,是直下型地震外,其根本原因是房屋建筑和工程设施的抗震能力极差;25.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措施是:1对旧有建筑物抗震加固;2对新建建筑物严格按照抗震设防标准设防,做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26.建筑物抗震设防的核心是:减轻地震力和提高房屋整体抗震性能;具体要抓好选址、设计和施工三个环节;27.民房建筑不要把地基选在地质不好的地方,如疏松的沙、泽、坡地和河边等;不要砌空斗墙,要进行抗震设防,并保证施工质量;不能野蛮装修,如拆除承重墙等,以免破坏房屋整体结构,影响房屋整体的抗震性能;28.生命线工程是指与城市生产、生活有关系的工程;包括1交通: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城市道路、地铁等;2通讯工程:包括电报、电话、传真、邮政等;3供电工程:包括电站、电厂、电力枢纽、电网等;4供水工程:水源井、水库、排水和配水管道等;5粮食工程:粮库、油库、副食供应等;6供气:煤气设施等;7卫生工程:8消防工程等;29.防震减灾以生命线工程为重点是因为:生命线工程是城市命脉,是人民生存的重要保障,某一环节或局部的破坏失控,都将导致整个城市功能的丧失和瘫痪;30.我国未来十年防震减灾的目标是: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争取10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具备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四、预测预报:31.我国早在汉朝时代公元132年,科学家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并在公元138年记录到了陕西大地震;32.地震的预测预报是通过与地震有密切关系的震前异常现象即宏观异常和微观异常现象来监督预报的,这是我国当前地震预测预报的基本途径;33.地震宏观异常是指人们能觉察到的震前异常现象,如地声、地光、喷油喷气、地下水位大幅升降、井水发浑发泡翻花变味或枯竭、动物异常等;34.地震微观异常,是指人们不易觉察到的震前异常;如地壳变形、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变化、电磁、电阻、重力变化等;35.动物异常表现为惊恐不安、狂叫狂奔、发呆不食、突然改变生活习性等;这是因为动物的某些器官灵敏,震前物理场、化学场的变化,导致产生一系列的振动,电磁、气象、地温等变化而刺激动物器官,使其行为异常的缘故;36.震前地面动物异常:动物异常大多出现在震前1-2天之内,震前几小时更为集中;表现为:1狂燥不安:狂吠、哭泣、嗅地、扒地、乱抓乱咬、乱跑外逃,猪羊不进圈,猫刁小猫搬家,牛马驴脱缰逃跑;2忧郁:反应迟钝、呆滞、不进食、不怕人等;37.震前穴居动物异常:是指冬眠的蛇、蚯蚓等大量出洞,或被冻死地面;老鼠活动反常,成群结对搬家等;38.震前鱼类异常:成群的鱼翻腾打漩狂游,或漂游水面,鱼肚朝天翻白或大量死亡;39.飞行动物异常:鸽、笼鸟、家禽鸡、鸭惊飞、惊叫,不进巢,笼鸟撞,不进食,不进窝;呆滞无神,改变栖息方式如鸡不进窝上树栖息等;40.动物异常的识别:1动物异常种类不是少数几种,一般常见动物都有异常反映;2异常的反映量大;3时间上具有相对集中出现的高潮期;4地区上具有相对分布的密集区;41.地声、地光是地震来临的一种信号,是向人们发出的最后警报;大多数在震前几秒钟至几分钟出现;42.地震预报分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四种;时间上分别为10年内、1-2年内、3个月内和10天内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预报;目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成功预报了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4级、8月16日四川松潘7.2级地震等,拯救了10万人的生命和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43.国家依法保护地震监测预报设施和监测环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危害地震监测设施和环境;44.地震预报是政府行为;我国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发布权限为省级人民政府,其他任何部门、单位、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消息;五、地震谣言识别:45.地震谣传是指没有确切信息来源和毫无科学根据的迅速传播有关地震将要发生的消息;46.一般地震谣言的特征是:1将地震三要素发震时间、地点、震级说得十分具体,时间精确到某日、某时、某分、某秒,震级精确到几点几级但目前科学水平还没有能够达到如此准确的预报水平;2谎称是某电台、某专家发布的地震消息;47.要善于识别地震谣传:1掌握地震谣传的特征;2判别地震消息的来源;3掌握我国地震信息发布的权限;要正确对待地震谣传:1不信谣,不传谣;2用防震减灾知识消除恐惧心理;3用地震预报法规约束自己;4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和询问;六、避震自救:48.震前出现地光、地声和初震现象到房屋倒塌这段时间约10-20秒钟,是自然预警时间,利用自然预警时间就近避震可减少人员伤亡; 49.震明应急防护原则:伏而待定、就近避震,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伏而待定,就近避震”,就是地震时迅速躲到能够避免或减轻地震伤害的地方;50.在平房避震时:要果断,就近避震,紧急外出不往返;若在门口,室外无危房、窄巷或障碍物等,应立即跑出室外,且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烟囱、水塔、变压器、石化、煤气及大桥下;51.居民楼里避震:不可慌乱跑出房门或跳楼逃生,应就近避震,躲在小开间厨房、卫生间、储藏室或内墙墙角外、坚实家俱下和床底下;因这些地方抗震力强;52.在商店和影剧院避震时:在商店和影剧院门口的人,可立即跑出大门到安全地方;在商店里应就近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坚实的柜台或大件商品旁避开商品陈列橱;在影剧院里,应就近躲在排椅下,前排可躲在舞台旁,且不可拥护出商店门和剧院门;震后听从指挥有序撤离; 53.在学校避震:1学校领导和老师要冷静果断;2震时让学生迅速躲到课桌下或讲台旁,且忌乱跑乱挤出教室门和跳楼逃生;3平时要结合教学讲述防震减灾知识;4震前要安排好撤离路线和转移场地;5震后指挥学生有序撤离;54.地震被压埋人员自救:1用衣服捂住鼻子防止灰尘窒息;2挣脱手脚,用砖、木支撑可能倒塌的物体,扩大空间,设法逃离险境,并向有光和空气的地方转移;3无力脱险时,保存体力,不要乱喊乱叫,听到有救援人员声音时,敲击发声求救;七、法规知识:5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由江泽民主席签署,于1997年12月29日公布,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56.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目的是: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57.减轻地震灾害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58.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防震设防要求;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59.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规定,不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或者不按照抗震设计施工的行为,可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60.在震后救灾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服从指挥,自觉维护社会秩序;61.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一、地震的定义和原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而导致的一种地表震动现象。
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内部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当地壳岩石承受不住内部应力力量时会发生破裂,导致地震释放大量能量。
二、地震的分类1.按照地震发生的深度可以分为浅震、中震和深震。
2.按照地震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人工地震。
三、地震的影响地震会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包括建筑物倒塌、地质灾害、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
四、地震预警和预防1.地震预警是指通过监测地震前兆信号,提前预警公众并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2.地震预防主要是指建设抗震设施和规划合理的城市布局,减少地震影响。
五、地震的测定和观测地震可以通过测定地震波和观测地震仪来确定地震的发生地点、震级和震源深度。
六、地震的应对措施当地震发生时,人们应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包括躲避危险区域、避免室内物品伤人和火灾等。
七、地震的常识地震在地球表面由于振动引起的各种现象。
八、地震的预报地震预报是指通过对地震前兆现象的监测和分析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以减少地震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九、地震的灾害地震会引起海啸、地质灾害等各种灾害,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十、地震防治地震防治是指建设抗震工程、进行地震科普宣传、加强地震监测等一系列措施,以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十一、地震与环境地震在地球壳、大气等环境中产生的各种影响。
十二、地震的危害和预警地震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地震预警是非常重要的。
十三、地震的预警机制地震预警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地震监测仪器和传感器监测地震前兆并发出警报。
十四、地震与建筑物地震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以及建筑物防护措施。
十五、地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震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农业、交通、水利等方面的影响。
十六、地震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地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保障,以及地震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十七、地震常见的地质灾害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坍塌等各种灾害。
第一章 地震基本知识
第一章 地震基本知识1.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几种类型?按其震源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我国发生的地震大部分是浅源地震。
答: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1.火山地震2.陷落地震3.诱发地震4.构造地震震源的深浅可分为:1.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km ,85%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60~300km ,12%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 ,3% 2.几个概念: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震源距答:1.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 2.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3.震中距:建筑物与震中的距离 4.震源距:建筑物与震源的距离 3.什么是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两者有何关联? 答:1.地震震级: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度量2.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及工程结构影响的强弱程度3.两者关联:a.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b.从震中往外,烈度逐渐衰减。
c.对于发生频度最高的浅源地震来说,根据我国的地震资料,经验公式估计震中烈度I 0与震级M 之间的关系:58.05.1I M +=5.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答:1.震源M 2.传播途径与震中距R 3.场地条件S 4.其它6.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它们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对地面运动影响如何?7.地震动的三要素是什么?答:1.地震动强度 2.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周期) 3. 地震的持续时间 8.影响地震动特性的因素有什么?答:1.震源 2.传播介质与途径 3.局部场地条件9.世界的主要地震分布带。
答:1.环太平洋地震带2.欧亚地震带10.我国的主要地震分布带。
答:在这6个区域:1.台湾及附近海域2.东南沿海地带(福建、广东、浙江、江苏)3.华北地区(沿着太行山两侧经京津到冀东延伸到辽西)4.新疆的天山地区5.西藏喜马拉雅区主要(一直延伸到云南横断山)6.南北地震带(银川-兰州-成都-昆明)我国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1.频次高、强度大2.起伏式发展强烈地震的发生具有偶然性、突发性。
关于地震的知识
关于地震的知识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地震的知识,包括地震科普知识、地震预报知识、地震自救互救知识。
一、地震知识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1.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哪几类型?主要属于构造地震。
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
2.地震的三个基本参数是什么?地点、震级和发震时刻。
3.什么叫震源、震中、震中距?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
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4.地球内部可分为几层?哪一层常发生地震?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5.地球上一年大约能发生多少次地震?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
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6.根据成因地震分为哪几类?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类。
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振动是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
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7.什么叫震源深度?何谓浅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
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
8.何谓地方震、近震和远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的称为近震; 震中距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
9.什么是震级?影响震级的因素有什么?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
地震应急救援常识及安全常识
地震应急救援常识及安全常识地震来了,我们该怎么办?别怕,小编这就来给大家普及一下地震应急救援常识及安全常识,让我们在面对地震时,能够迅速、冷静地应对。
一、地震发生时的自救1. 保持冷静: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记住,慌张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2. 寻找避难所:在地震发生时,尽量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躲避,如桌子下、墙角、卫生间等。
避免站在窗户、阳台等易坠物的地方。
3. 保护头部:在地震过程中,用双手或枕头保护头部,避免被掉落的物品砸伤。
4. 远离玻璃窗:地震发生时,尽量远离玻璃窗,以免被破碎的玻璃划伤。
5. 等待救援:在地震停止后,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不要擅自离开危险区域。
二、地震发生后的互救1. 检查自身状况:在地震发生后,先检查一下自己和周围人的状况,确保大家都安全。
2. 帮助受伤的人:如果发现有人受伤,尽量给予帮助。
如有急救知识,可以进行简单的急救操作。
3. 寻找失踪的人:在地震发生后,要及时寻找失踪的亲友,看看他们是否平安。
4. 互相帮助:在地震过后,大家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如断水断电等。
这时候,我们要互相帮助,共同度过难关。
三、预防地震的方法1. 加强防震意识: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增强防震意识,做好地震防范工作。
2. 学习防震知识:我们要学习一些基本的防震知识,了解如何在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
3. 制定家庭应急预案:每个家庭都应制定一份应急预案,明确在地震发生时如何行动。
4. 准备应急物品:我们要准备一些应急物品,如手电筒、食物、水、药品等,以备不时之需。
5. 避免参加大型集会:在地震频发地区,尽量避免参加大型集会活动,以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面对地震这种自然灾害,我们要学会自我保护,也要关心他人,互相帮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灾难面前展现出人性的光辉。
所以,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努力,提高自己的防震意识和能力,为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负责。
地震常识
地震重复性是指地震原地重复发生的现象。一般说来地震越大,重复时间越长;震级越小,
重复时间越短。但不同地震区、带,由于构造活动强弱差异,同一震级地震的重复时间的长
短也是不一样的。据统计,6级地震重复时间可从几十年到几百年,7级以上地震的重复时间
不稳的器物翻倒
六
惊慌失措、仓惶出逃。
损坏枣个别砖瓦掉落,墙体微细裂缝
河岸和松散土上出现裂缝,饱和砂层出现喷砂冒水,地面上有的砖烟囱轻度裂缝掉头
七
大多数人仓惶出逃。
轻度破坏枣局部破坏、开裂,但不妨碍使用。
河崖出现坍方,喷砂冒水现象,松软土裂缝较多,砖烟囱中等破坏。
八
摇晃颠簸,行走困难。
中等破坏枣结构受损,需要修理
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特别是构造地震,它对人类的危害最大。
10、什么叫构造地震?
答: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当力的作用使地壳或更深部位的岩石产生变形、断
裂和滑动时,常常伴随着地震发生,这类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天然地震中最常见,灾害性最大的一类。它占地震总数的90%,而且震级强度
多在千年以上乃至几千年。
14、什么叫地震迁移?
答:地震迁移是指强震按一定的时间、空间规律相继发生的现象。它们是在统一的区域应力
场中,各应力集中点变迁的规律。地震迁移的时空尺度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可以沿着一条
断裂带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完成一个迁移过程(如祁连山地震带由东南向西北发生1920年海原
8.5级地震、1927年的古浪8级地震和1932年的昌马7.5级地震);也可在一个地震区内,以
防震减灾 小知识
防震减灾小知识一、地震基础知识1. 地震的成因地震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
地球的岩石圈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不断地运动,当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或者拉伸时,就会在板块边界及其附近产生应力。
当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岩石就会突然破裂或者错动,从而释放出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面的震动。
除了构造地震外,还有火山地震(由火山活动引发)、塌陷地震(如地下溶洞或矿坑塌陷引起)等,但构造地震是最常见、危害最大的地震类型。
2. 地震波的类型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又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是一种压缩波,它的传播速度最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纵波使地面上下颠簸,它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横波是一种剪切波,它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传播速度比纵波慢。
横波使地面水平摇晃,其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面波是体波到达地表后激发的次生波,它的传播速度最慢,但振幅较大,对地面建筑物的破坏作用最强。
二、地震预警与预报1. 地震预警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报。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
例如,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的地震监测仪首先检测到地震波,然后迅速将信息通过电波(如无线电、网络等)传送给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区。
这些地区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收到预警信息,从而有时间采取紧急避险措施,如紧急制动高速行驶的列车、关闭危险设施等。
2. 地震预报地震预报是对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测。
目前,地震预报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虽然科学家们通过对地震活动规律、地质构造、地壳形变等多种因素的研究,能够做出一定程度的中长期地震趋势预测,但短期和临震预报的准确性还比较低。
三、地震避险与逃生1. 室内避险如果在室内遇到地震,要迅速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用坐垫、枕头等柔软物品保护好头部和颈部。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地震知识总结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地震知识总结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主要发生在地壳、软流层和地下深处。
地震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是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二、地震监测和预报1.地震监测:利用仪器和观察方法,对地震活动进行监测和记录。
2.地震预报:通过科学分析和预测,提前告知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和时间。
地震预报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地质、地球物理、地震学等。
三、地震灾害应对1.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寻找安全躲避位置,避免站在高处、大门口等危险地点。
2.地震后:如发现有受伤人员,立即寻求专业救援;遵循疫情防控要求,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协助相关部门进行地震灾区恢复工作。
四、家庭防震准备1.制定家庭防震计划:了解地震应对知识,确定应急物资储备,制定避难场所规划等。
2.定期进行家庭防震演习:提高家庭成员地震应对能力,熟悉紧急联系方式等。
五、地震相关法规和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政府、企业和公民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
2.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地震安全标准和规范,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保障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安全性。
地震知识总结篇2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前兆1.地震前动物异常动物是观察地震前兆的“晴雨表”,根据动物异常判断地震的预兆:震前12小时内,猪羊乱拱乱跳,马乱踏;震前8小时内,猫会离开老鼠;震前2小时内,鸡不进窝,乱飞乱啼;震前几小时内,狗乱咬,骡马嘶鸣;震前几天,牛羊不进圈。
2.地震前几天出现地光地光是地震前兆之一,它是地震前地壳内累计的正负电荷以及岩石中的应力在地震前一瞬间释放或改变方向时,产生的强电磁场与瓦斯混合燃烧所产生的。
地光出现的时间,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震前几小时到几天内,个别地震在震前一二分钟,甚至震前几秒钟即有地光出现。
地震知识
一、地震相关知识1.地球内部结构如何?答: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2.什么是地震?答: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动叫地震。
3.什么是震源?答: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4.什么叫震中?什么叫震中距?答: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
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5.什么是震源深度?何为浅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答: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的为中源地震。
6.世界上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有多深?那些地方深源地震多?答:1934年6月9日的印尼苏拉西岛东的地震,震源深度达720公里深源地震在环太平洋深海沟地区最多,我国东北部有深源地震、台湾以东海域有中深源地震活动。
7.根据成因可将地震分为几种?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三类。
人工地震有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水库蓄水引起的地震等。
8.何为构造地震?有何特点?构造地震是由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导致岩层断裂而引起的天然地震,与地质构造体系关系密切,多分布于地下5—30公里的地壳内。
其特点是地震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力强,并且有重复性。
构造地震占全球地震的90%以上。
9.何谓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而引起的天然地震,火山地震的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小,震源深度不超过10公里。
10.何谓陷落地震?天然原因形成的地下岩洞顶盖支撑不住岩层的重压甭塌形成的地震。
11.何谓地方震、近震、远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为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为近震,震中距在1000公里以上的为远震。
12.震级为尺度,何谓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大地震、微震?震级小于3级称微震,震级在3级以上的称有感地震,震级在5级以上的称破坏性地震,震级超过7级的称大地震。
13.什么是震级?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地震安全小知识
地震安全小知识一、地震安全常识1.地震专家提醒,发生地震后千万不要慌乱,按照以下经验和方法进行防震避震。
2.在室内时,躲在坚固家具下面,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3.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4.户外场合,保护好头部。
5.在人多的场所时保持镇静。
6.避难时要步行,尽量少携带东西。
7.注意山崩和地裂。
8.不要害怕余震,不要听信谣言,应当用携带的收音机,把握正确的信息。
二、在家里如何避震大地震从开始到振动过程结束,时间不过十几秒到几十秒,因此抓紧时间进行避震最为关键,不要耽误时间。
室内较安全的避震空间有:承重墙墙根、墙角;有水管和暖气管道等处。
屋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是:没有支撑物的床上;吊顶、吊灯下;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镜子)和大窗户旁。
三、在学校如何避震1.在平房教室遭遇地震时,坐在离门窗较近的学生应迅速从门窗逃出教室,离门窗较远的同学应迅速蹲下,用书包等保护好头部躲在课桌下面。
2.在楼房教室遭遇地震时,不要乱跑或跳楼,应迅速躲进跨度小的空间,保护头部,地震后,有组织地撤离教室,到附近的开阔地带避震。
3.在操场或室外的学生,应原地蹲下,双手抱头,注意避开危险物和高大建筑物。
4.正在上课的学生,震时迅速将书包放置头顶,躲避在课桌下。
地震停止时,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迅速撤离教室,就近在开阔地带避震。
5.震时值班教师应立即组织小孩在桌下避震,震后带领孩子疏散。
四、公共场所避震注意事项1.在商场、影剧院、展览馆、体育馆等场所遭遇地震时,千万不要拥挤,避免因相互挤压而导致人员伤亡。
2.地震时,就地蹲下或躲在椅子及坚固物品旁边,注意避开悬挂物,用包或手护住头部。
3.乘坐电梯发生地震时,迅速将电梯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电梯一旦停下,便迅速离开。
4.所有室内人员都应在初震之后迅速撤出,到广场、应急避难场所等空旷的地方以避余震。
防震减灾小知识20条
防震减灾小知识20条一、地震预警1. 地震发生时,要尽快了解地震的震级和震源位置,并依据地震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家庭防震计划2. 制定家庭防震计划,明确每个家庭成员在地震发生时的职责和行动方案。
三、地震逃生原则3. 遵循“因地制宜,就近避险”的原则,选择合适的逃生方式和避难场所。
四、家庭防震准备4. 准备必要的应急物品,如水、食物、药品、照明工具等。
5. 家庭成员要熟悉周围环境,了解安全避难所的位置和逃生路线。
五、地震应急物品6. 储备必要的应急物品,如急救包、灭火器、防寒保暖用品等。
7. 定期检查应急物品是否完好可用,及时更新补充。
六、寻找安全避难所8. 寻找周围安全、空旷的避难所,如广场、公园等,远离高大建筑物、玻璃幕墙、高压线等危险区域。
七、防止余震伤害9. 在地震发生后,要继续保持警惕,注意观察环境变化,防止余震带来的伤害。
10. 如遇余震,要迅速采取防护措施,如护住头部,躲在坚固的家具下或墙角处等。
八、保持镇静心态11. 地震发生时,要保持冷静和镇定,不要惊慌失措或盲目行动。
12. 通过呼吸调整、冥想等方式来放松身心,降低恐惧和焦虑。
九、防震演习重要性13. 积极参加防震演习,了解正确的逃生方法和避难场所。
14. 在演习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改进家庭防震计划。
十、地震后注意事项15. 地震后要保持警觉,避免进入危险区域,防止余震发生。
16. 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预防疾病传播。
十一、了解建筑抗震性能17. 在地震高发区,要选择抗震性能好的建筑居住和工作。
18. 对于抗震性能较差的建筑,要加强抗震加固和维护。
十二、避免使用危险物品19. 在地震发生时,要避免使用明火、锋利物品和易燃易爆物品等危险物品。
20. 如遇火灾等危险情况,要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如用湿布捂住口鼻,趴在地上等待救援等。
地震学基础知识
地震学基础知识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现象,指的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导致的地表震动。
地震通常由地壳的断裂和岩石变形所引起,是地球上能量释放最为剧烈的地质现象之一。
地震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地震学作为一个专门研究地震现象的学科而出现。
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现象的传播和地震带来的地表破坏。
地震学家通过收集和分析地震数据,探索和预测地震的可能性和规律。
下面将对地震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进行介绍。
1. 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时产生的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方式。
地震波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纵波(P波)和横波(S波)。
P波是最快传播的一种地震波,它在介质中通过压缩和膨胀而传播。
S波是另一种地震波,它以横向振动的方式传播。
地震波不仅能够传播在地球内部,在地表以上也可以传播。
2. 震中和震源地震发生时,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点被称为震源,震中则是地球表面正上方与震源最近的点。
震中是地震波最早到达的地点,因此通常也是地震造成的破坏最为严重的区域。
3. 震级和震源深度地震的能量释放大小被称为震级。
常用的震级计量方法有里氏震级、面波震级和体波震级等。
里氏震级是最常用的一种震级计量方法,它是根据地震波振幅的对数来定义的。
另外,震源深度是指震中与震源之间的垂直距离。
震源深度的不同会对地表破坏程度产生重要影响。
4. 地震烈度和地震震度地震烈度是用来描述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影响的一种度量标准。
地震烈度通常是根据地震造成的地表破坏程度和人类体感来评定的。
相比之下,地震震度则是用来描述地震波在特定区域内的能量释放大小的一种度量标准。
地震烈度和地震震度并不完全相同,地震烈度更注重地表破坏,而地震震度则更注重地震波能量的释放大小。
5. 地震带和构造板块地震带是地球上地震集中发生的区域,也是地震活动相对集中的地区。
地震带的分布与构造板块运动有关。
地球的外部被分成了许多大、小构造板块,这些构造板块之间发生相互运动,导致构造活动和地震的发生。
防震减灾知识大全
防震减灾知识大全一、地震小常识1.什么叫地震?地震(Earthquake)是大地的振动。
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
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
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2.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球的结构就象鸡蛋,可分为三层。
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
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3.地震来临时有前兆吗?这些前兆是真实的吗?我们可以用它来作判断吗?地震来临时一般是会有前兆的。
例如先来小地震再来大地震,地下电、磁、热和水等物质运动变化可能会影响到生物界的神经,从而产生了地震前兆,但这些前兆也不完全可靠。
从地震监测的角度来分析,如果监测网精度和广度足够的话,我们可以对这些变化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推断出是否有大地震来临。
但也有些地震是没有前兆的,发生地震的原理比较复杂。
二、学校防震知识桌椅摆放与窗户、外墙保持一定距离,以免外墙塌倒伤人,留出一定通道,便于紧急撤离,年小体弱、有残疾的同学安排在方便避震或能迅速撤离的方位;加固课桌、讲台,便于藏身避震;检查和加固教室的悬挂物;门窗玻璃贴上防震胶带,防止玻璃震碎伤人。
在熟悉学校周围地形、环境基础上,可进行防震演练活动,包括:室内一分钟紧急避震,震后迅速撤离教室的疏散演习,自救、互救练习等。
演练活动时间要短,疏散、撤离要快,才能达到避震效果好的要求。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
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不要回到教室去。
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基本知识
1、什么是地震?什么是地震灾害?
答:地震,是人们通过感觉和仪器觉到的地面振动。
它与风雨、雷电一样,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自然现象。
强烈的地面振动,即强烈地震,会直接和间接造成破坏,成为灾害,凡由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灾害。
2、什么是地震三要素?
答:地震的发震时刻、震中和震级,称为地震三要素。
发震时刻就是地震发生的时刻。
地震发生的地点叫做震中,常用经度和纬度来表示,当然也要标明该地的地名。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M来表示。
3、何谓震源、震中、震源深度?
答: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略微有点扁的圆球,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
地球上每天都要发生上万次地震,这些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中的特殊部位,我们把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做震源。
震源在地面的投影叫震中。
实际上震中是一个区域,即震中区。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
根据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h≤70公里)、中源地震(h=70~100公里)和深源地震(h >300公里)。
4、何谓地震震级?
答:地震震级是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
它是根据地震仪器的记录推算得到的,只与地震能量有关。
一次5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二万吨黄色ZY(TNT)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
震级相差1.0级,能量相差30倍。
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
5、什么是里氏震级?
答:里氏震级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
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
如果用地震面波计
算震级,则用MS表示;如果用地震体波计算震级,则用ML表示。
在60年代,里克特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地震学权威。
里克特很善于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热心回答公众提出的有关地震的问题,因此里氏震级这一术语很快成了衡量地震大小的人人皆知的术语。
目前世界上已测得的最大震级为里氏8.9级(1960年智利大地震)。
6、什么是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怎样制订的?
答:地震烈度是地震时对地面影响的强烈程度。
主要依据宏观的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现象,如人们的感觉,物体的反应,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和地面现象的改观等方面来判断。
当然,也可通过仪器的微观记录进行有关计算得出绝对的烈度。
地震烈度与地震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
因此,一次地震的烈度根据各地遭受破坏和影响不同而不同。
7、地震分哪几类?哪类地震对人类的危害最大?
答: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
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
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
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
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特别是构造地震,它对人类的危害最大。
8、什么叫构造地震?
答: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
当力的作用使地壳或更深部位的岩石产生变形、断裂和滑动时,常常伴随着地震发生,这类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天然地震中最常见,灾害性最大的一类。
它占地震总数的90%,而且震级强度大。
目前已记录到的最大构造地震震级为8.9级(智利,1960年5月22日)。
另外,构造地震的分布与最新世界活动的构造带一致。
9、世界上哪些地方的地震多?
答:世界上地震的发生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地带。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经千岛群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
世界上绝大部分地震发生于这一带。
这些地震释放出的能量,约占全球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76%。
二是喜马拉雅棗地中海地震带。
包括印度尼西亚西部经缅甸至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区,越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地中海及其附近一带,地震很多也很强烈,它们释放出来的能量约占全球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22%。
我国正好介于两大地震带之间,所以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10、地震发生时地面的主要破坏有哪些?
答:地震发生时,因震动引起的地面破坏有:砂土液化、喷砂冒水、地面不均匀下沉或隆起、山体滑移、地面裂缝和倾斜等。
11、什么是地震直接灾害和地震次生灾害?
答:地震直接灾害是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以及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所造成的灾害。
主要有:地面的破坏,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滑坡、泥石流等),海啸、地光烧伤等。
地震次生灾害是直接灾害发生后,破坏了自然或社会原有的平衡或稳定状态,从而引发出的灾害。
主要有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瘟疫等。
其中火灾是次生灾害中最常见、最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