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五种起源说

合集下载

简短介绍汉字来历

简短介绍汉字来历

汉字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来自八卦说,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河图洛书说,这是文字神赐的典型代表. 结绳说,《说文解字》:“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刻契说,古人从接绳记事演变成的刻削符号记事,再系统化成为汉字.仓颉造字说,《说文解字》:“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依类象形”“分理别异”而来. 目前,中国史学界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中国文字源始于殷商.实际上,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在此之前,应该有一个从发生、发展到渐趋成熟的过程,因此有人主张推至夏末;也有人主张推至夏以前,各执己见.。

2.汉字的来历简短些汉字的来历演变起源发展历史汉字的来历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苍颉是皇帝的史官,他长着跟龙一样的面貌,四只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特别喜欢观察身边和周围的事物,他也非常爱动脑筋或者是想问题。

他每天抬头观察天上星星的变化,看乌龟背上的花纹、雀鸟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样子和形象,经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画事物的形体和特征。

久而久之就创造丁文字。

苍颉在创造文字的时候,上天下起鱼点一样的粟米,怕人们光顾写字。

将来人们饿肚子。

鬼在黑夜里偷偷的哭泣,龙也藏躲起来,是因为怕文字把他们的丑恶行为记录起来,昭告天下,使他们遗臭万年。

这就是汉字的来历。

一个伟大的苍颉,我特别佩服他。

汉字的起源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汉字的来历演变起源发展历史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汉字的来历演变起源发展历史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最简单的汉字的起源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第二节 汉字的起源及发展

第二节   汉字的起源及发展


熊(左上角):女方的图腾 泥鳅(左下角):男方的图腾 这两形是表明发信者与收信者的姓氏 曲线:应走的路 帐篷:聚会的地方 人(帐篷里):她在等候 旁有三个十字:周围住的是天主教徒 大小三个湖沼:帐篷的位置
左图是印第安人部落酋长墓碑上的图
画文字。他的图腾是鹿(倒画的鹿表
示死去),左边 7 条横线表示他出征过 7次,右边9 条横线表示经过 9 次战役, 两个半月形表示历时两个月,在白天 被人用斧子砍死。(大意是:这位首 领出征过七次,经过九次战役,在连
续两个月的征战中被人用斧子砍死。)
印第安人酋长墓碑上的图画文字
这是我国西南地区纳西族的东巴经文。 1 表示拿蛋, 2 表示解开,这里有白的意思, 3 表示风, 4 表示蛋,5表示湖,6表示蛋破发光,7表示山崖。
据纳西经师解释,意思是:把这蛋抛在湖里头,左边吹 白风,右边吹黑风,风荡漾着湖水,湖水荡漾着蛋,蛋撞到 山崖上,便生出一个光华灿烂的东西来。
契刻——是在竹木等物体上刻画记号。其作 用主要是用来记数,其次是用来提示事件。


于省吾《商周金文録· 序言》(1957年版)中说: “原始社会劳动人民创造文字,极质朴,极简单, 也是符合于客观事物的真相,所以,一二三都是 积画,以□为方,以○为圆,都是最原始的文字, 还要早于其它象形文字,这对于考证文字的发生 的萌芽状态时具有重要关系的。”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1977年版) 中说:“中国文字的起源应当归纳为指事与象形 两个系统。”指事系统,又叫刻画系统,契刻当 是其主要渊源。
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
甲骨文— 金文— 六国古文— 大篆—小篆
古 文 字
隶书——草书—— 楷书 —— 行书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1.结绳记事 2.伏羲八卦 3.仓颉造字 4.契刻说 5.图画说六书:1.象形:按照事物的形状来造的字。

许慎的原话:“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洁詘,日月是也”。

2.指事:是一种象征性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指事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事,即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的造字法。

许慎的原话:“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3.会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成在一起,把意义揉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字。

许慎的原话:“会意者,比类和宜,以见指捤,武信是也”。

4.形声:用表示意思的字和表示读音的字组合成一个新的字的造字法。

许慎的原话:“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转注:部首.字义.读音相近的一组字。

许慎的原话:“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老考是也”。

6.假借:借用原有的字形成表达另一个意义的方法。

许慎的原话:“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文字发展的特点:1.甲骨文: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线条细瘦直,转折处多方形);2.金文:是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细瘦圆转,加强字的对称和均衡);3.小篆:(长方体,工整对称,圆转优美,粗细均匀);4.隶书:(由方变扁,粗细轻重变化,横画一波三折);5.草书:(线条飞舞,笔画相连,生动有气势);6.楷书:(方正工整,结构匀称);7.行书:(没有草书草率,没有楷书工整)。

名词解释古今字:早期字少,常用一个字兼职记录几个字的意义,后世为使用方便,又为个字记录某种意义。

右文说:是宋人王圣美提出的,王认为“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从左皆木。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起点。

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形体完全同音同义的字。

汉字的形成过程:1.由图画到图画文字 2.由图画文字到图符文字 3.由原始文字体系到古文字体系。

汉字起源假说

汉字起源假说

汉字起源假说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汉字刻下了历史的印记。

然而,汉字的起源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目前,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汉字起源的假说,本文将就其中几种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象形假说象形假说认为汉字是由人们模仿自然界中物体形状,逐渐演变而成的。

例如,“日”字就是来自太阳的形状,“月”字则是来自月亮的形状。

这种假说较为简单,符合人类的观察习惯,也有一定的道理性。

二、指事假说指事假说认为汉字是由人们用手指着不同的物品来表示其意思,逐渐演变而成的。

例如,“上”字就是指着头部表示“高位”、“上面”之意。

这种假说较为直观,但也有人认为这种表示方法难以形成完整的表意系统。

三、会意假说会意假说认为汉字是由两个或多个表示意思相近或相反的象形或指事组合而成的。

例如,“明”字由“日”和“月”组成,表示清楚、明亮之意。

这种假说的逻辑更为严谨,能够解释一部分汉字的起源,但也有人认为其局限性较大。

四、形声假说形声假说认为汉字是由一个表示意义的部分和一个表示音节的部分组合而成的。

例如,“明”字中的“日”部分表示意思,而“名”部分则表示音节。

这种假说能够解释大部分汉字的起源,也有较为明确的文献依据。

以上四种假说各有优缺点,但都有其局限性。

一种汉字的起源可能并不只属于其中一种假说,而是综合了多种因素。

因此,目前学者们并没有达成最终的共识,汉字的起源仍然是一个细节繁复、难以解决的问题。

但是,正是这种争论、探讨和探索,使得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汉字的神秘面纱,从而更加珍视和保护这份文化遗产。

汉字起源和演变

汉字起源和演变
18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秦代李斯书写的《峄山刻石》
二、汉字的演变隶书
(四)隶书
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 字体进一步简化,是汉朝通用 的文字,又称“汉隶”、“佐 书、 “八分”等。隶书把小篆 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 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 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 折”。隶书为后来的楷书奠定 了基础, 使汉字由古文字阶段 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汉字的演变
10
二、汉字的演变
从古到今汉字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 书
11
二、汉字的演变之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它是写或刻在龟甲或兽骨上 的文字,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 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截止目前出土甲骨数量在15万片之 上,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是现存最早最 珍贵的历史文物。
26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七>行书:产生于东汉,字形流畅,易写好认,西晋以来,
一直广为应用,是常用的手写体,也是楷书最主要的辅
助字体。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在汉字史上,汉字形体经历了两次重大变革。
甲骨文--金文--籀zhòu文--小 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篆
古汉字(形象的表意汉字)
今汉字(符号的表意汉字)
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笔画的线条化 (逐步简化)、字形的符号化、字集的标 准化、结构的规范化。
你能猜出来吗
29
三、猜猜看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结构——新说
汉字的结构是“外圆内方”。这法于古人 的“天圆地方”的理念。“○”是“[”的 简化形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图形。“○” 的周长与直径相比是一个常量 (π=3.14159……),“π”是物质世界 “变易”中的“不易”,可谓“万变不离 其中”。“○”是在线条长度固定时,可 以占据的最大“宇宙空间”。可见,汉字 的“外圆内方”结构是“完美”和“节省” 的构造方式。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 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 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 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 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 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 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 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 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 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 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 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 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资料小连接
• 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写到: “我还见过一幅这位仓颉的画像, 是生着四只眼睛的老头陀。可见要 造文字,相貌先得出奇,我们这种 只有两只眼睛的人,是不但本领不 够,连相貌也不配的。”说的真是 有趣。
汉字的起源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 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字型,即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 因为是刻写在形状各异的甲骨片上,刻写后也不 好改动,所以先人们顺势就章,一气呵成。整体 效果或规矩整齐、错落有致,或变化多姿、随意 大气,体现了人类追求均衡对称、和谐稳定的天 性。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 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一、汉字的起源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晚期,当时的商朝人民为了记录商品和财产,开始使用一种象形文字,这就是汉字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表意和表音的文字系统。

二、汉字的发展1. 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在商朝末期和西周初期,人们开始将汉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就是著名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每一个字都是通过描绘实物的形状来表示其意义。

2. 金文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随着商朝的灭亡,周朝兴起,金文逐渐取代了甲骨文。

金文是一种更加规范和简化的文字形式,字形更加规整,书写更加流畅。

3. 篆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3世纪)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于是篆书应运而生。

篆书是一种方块形的字体,字形规整,书写工整,被广泛用于印章和铭文。

4. 隶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汉朝时期,隶书成为主要的书写体系。

隶书字形简化,笔划结构清晰,书写速度较快,被广泛应用于文书和官方文件。

5. 楷书时期(公元3世纪-公元6世纪)随着时间的推移,隶书逐渐演变为楷书。

楷书字形规范,书写流畅,成为书法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6. 行书和草书时期(公元6世纪-公元14世纪)行书是楷书的一种变体,字形更加潦草,书写速度更快。

草书是行书的一种变体,字形更加潦草,书写速度更快。

行书和草书被广泛应用于书法艺术和个人书写。

7. 楷隶合一时期(公元14世纪-现代)明朝时期,楷书和隶书合二为一,形成为了现代汉字的书写形式。

现代汉字字形规范,结构清晰,书写简洁。

三、汉字的影响与传播汉字作为一种表意和表音的文字系统,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字的传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交流:随着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外交活动的增加,汉字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例如,中国的书法和篆刻艺术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文字系统之一。

它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结构、书法和影响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汉字的完整版起源与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1.1 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商朝晚期,大约公元前14世纪。

它是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写的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记录祭祀活动。

1.2 金文的演变:金文是汉字的重要演变阶段,出现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

金文的特点是线条流畅,笔画繁多,形态多样,成为后来汉字演变的基础。

1.3 汉字的定型: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将各个地区的文字进行统一,形成了统一的汉字体系。

这一过程被称为“汉字的定型”,使汉字的形态更加统一、规范。

二、汉字的演变2.1 简化字的出现:为了提高汉字的书写速度和简化繁复的字形,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次汉字简化的潮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56年的简化字方案,将一些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使汉字书写更加方便。

2.2 繁体字的保留:尽管简化字在中国大陆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区,繁体字仍然保留并广泛使用。

繁体字保留了汉字的传统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汉字在世界的传播: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汉语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汉字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如今,许多国家的学校都开设汉语课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字,这为汉字的演变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汉字的结构3.1 笔画的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是笔画,汉字的形态是由不同的笔画组合而成的。

汉字的笔画有横、竖、撇、捺、点等,每个笔画都有一定的顺序和书写规范。

3.2 部首的作用:部首是汉字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汉字的分类标志。

部首可以帮助人们查找和理解汉字的意义,是学习汉字的重要辅助工具。

3.3 偏旁的组合:汉字的形态往往由多个偏旁组合而成,每个偏旁都有一定的意义。

通过组合不同的偏旁,可以形成新的汉字,丰富了汉字的表达能力。

分别简述汉字起源的几种传说

分别简述汉字起源的几种传说

分别简述汉字起源的几种传说在整个汉字的漫长历史中,其起源有着诸多的传说和故事。

以下我将简要地介绍几种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以揭示汉字的神秘之处。

1. 仓颉造字传说根据《说文解字》,传说中最早的造字人是仓颉,他是黄帝时期的一位官员。

据说仓颉在河边捡到一块形状奇特的玉石,并在石头上仿照天地、日月、山川的形状而刻画出了象形文字,从而创造了汉字。

这个传说流传甚广,但在历史学者的研究中已经被证明并不实际。

2. 伏羲氏造字传说另一种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是关于伏羲氏的。

相传伏羲氏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他用六十四个八卦来象征六十四种基本的事物,并以此创造了八卦文字,后来发展成为汉字。

这个传说更多地是以神话的形式传承,难以确切判断其真伪。

3. 黄帝造字传说还有一种传说认为,汉字是由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亲自创造的。

在这个传说中,黄帝创造了汉字,并且将其传承下来,成为中国文字的祖先。

这种传说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但也缺乏确凿的证据。

以上所述的传说都对于汉字的起源提供了不同的解释,但实际上,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和金文的时期,这些文字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表意和表音功能。

在汉字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阶段,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字形和字义。

总结回顾通过对汉字起源的传说进行简要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汉字起源的传说多种多样,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神秘感。

然而,从历史和考古的角度来看,汉字的起源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而其本身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当下,汉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不仅具有实用的意义,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理解。

个人观点和理解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符号体系,其起源和发展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无论是从象形文字的萌芽开始,还是经过多个发展阶段逐渐形成现代汉字,都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

对于我来说,了解汉字的起源传说和历史,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更有助于认识和理解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汉字起源说法

汉字起源说法

汉字起源说法
一、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呢。

有一种说法是仓颉造字。

传说仓颉那可是个超级聪明的人,他长着四只眼睛,能看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他看到鸟兽的脚印啊,就受到了启发,然后就开始创造汉字啦。

就好像我们平常看到一些很有趣的东西,突然就有了灵感一样。

二、还有结绳记事的说法。

在古代啊,人们还没有发明文字的时候呢,就用绳子打结来记事。

比如说,打一个大结可能表示一件大事,打个小结就表示小事。

就像我们现在有时候会在手指上系个小绳来提醒自己要做某件事一样,不过那时候可没有我们现在这么方便的小本子。

三、刻划符号也是一种起源的说法哦。

原始人在陶器啊或者石头上刻画一些简单的符号,这些符号慢慢就演变成了汉字。

这就好比我们小时候在墙上乱涂乱画,说不定那些原始人也是这么玩着玩着就有了汉字的雏形呢。

四、图画说也很有趣。

最初的汉字可能就是简单的图画,比如“日”字,就像一个太阳的形状,“月”字就像弯弯的月亮。

人们看到什么就画什么,然后这些图画慢慢简化、抽象化,就成了现在的汉字。

这感觉就像我们画画的时候,从写实慢慢走向抽象一样。

五、起于八卦的说法也有。

八卦中的各种符号可能是
汉字的源头之一。

不过这个说法就有点神秘啦,八卦本身就很玄乎,说汉字起源于它,就像是给汉字的起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反正就是说,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有很多种,每种说法都有它的有趣之处,而且它们可能都在汉字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呢。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

五、起一成文说
始于南宋郑樵《通志·六书略》:
其说建立在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 生万物”的道家哲学基础上。
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是当时通行的楷书,抓住楷 书的横竖撇捺折等笔画,联想《说文》部首“始 一终亥”的排列现象,从而附会出来的。
当时接触的古文资料少,不了解汉字演变的规律 所致。
李维刚《瑶族的记事方法》(《民族团结》 1963年1期):瑶族村寨纠纷,常通过双 方头人“讲事”来解决。讲事时,双方轮 流讲述自己一方的道理。一方讲完,如果 对方头人同意,则在自己的绳子上打结。 最后以绳结多少判断胜负。负者需据输理 多少敲锣打鼓送牛猪等礼物到对方寨子道 歉。
据说怒族结绳记事大事用大结,小事用小 结。与郑玄注一样。
汉熹平六年《仓颉庙碑》:仓颉天生,德于大圣,四目 灵光,为百姓作宪。
《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 哭。
《路史·前纪》:(仓帝制文字)以正君臣之分,以严 父子之仪,以肃尊卑之序;法度以出,礼乐以兴,刑罚 以著;为政立教,领事办官,一成不外,于是天地之蕴 尽矣。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说文解字叙》: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 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 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以垂宪象。……
刘师培《小学发微》:大约《易经》六十四 卦,为文字之祖矣。
南宋郑樵《通志·六书略》:文字便从不 便衡,坎、离、坤,衡卦也,以之为字则 必从。故 必从而后成‘水’, 必从而 后成‘火’, 必从而后成‘巛’。
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 独龙族用刻木作交换契约的凭证,进行交换的 双方分别将物品的数量在木刻上打上符号,一 二年后结帐时将木刻当面焚毁。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汉字知多少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文字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从汉字的产生、发展直至今日,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也很多。

20世纪前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国家官方的书面规范文字,东亚诸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对汉字进行创作。

一、结绳记事说结绳记事就是原始人通过在绳子上打结来记事,打结的不同位置和形状,表达不同的意思。

汉字中的部分数字,如十、廿、卅,可能源自结绳记事。

十廿卅shí;十全十美niàn;意为二十sà;意为三十二、八卦说坎卦——水八卦文字汉字由____________演化而来。

八卦的卦爻(yáo)与数有关,还有人认为八卦“坤”、“坎”、“离”卦对应的是“地”、“水”、“火”。

离卦——火《易纬·乾凿度》乾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离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xùn)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gèn)卦,山字的古文;兑卦,泽字的古文。

八卦有不同类型,分为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及当代人提出的中天八卦。

八卦中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

在先天八卦中:乾代表_____,位正北坤代表_____,位正南巽代表_____,位东北震代表_____,位西南坎代表_____,位正东离代表_____,位正西艮代表_____,位东南兑代表_____。

位西北天地风雷水火山泽三、仓颉造字说仓颉(jié),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

黄帝统一华夏之后,感到用结绳的方法已经远不能满足记事的要求,命令史官仓颉想办法造字。

仓颉周游天下,观察星宿的运动趋势、鸟兽的足迹,依照其形象首创文字,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开创文明之基,因而被尊为“文祖仓颉”。

四、刻契说刻契是古人在结绳以后,新发现的一种帮助记忆的实物,多作为契约用,比结绳记事方法进步多了。

刻契是在木片或竹片上刻上道道或锯齿,表示一定的意义用以_________________。

详解中国汉字的起源

详解中国汉字的起源

详解中国汉字的起源汉字是中国传统的书写系统之一,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以下是汉字起源的主要阶段:1.甲骨文和金文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21年):•甲骨文:最早的汉字出现在商代晚期的甲骨文中。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记录祭祀仪式。

•金文:随着商代的灭亡,西周时期的金文逐渐取代甲骨文。

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内容涉及宗庙、祭祀、政治等方面。

2.篆书时期(公元前221年- 公元3世纪):•小篆:随着秦始皇的统一,统一的文字体系——小篆出现。

小篆是统一的印刻字形,用于印刻官方文书和刻石。

•隶书: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篆逐渐演变为隶书,这是一种比较规范化、书写较为简便的字体,被广泛应用于文书和印章。

3.楷书、行书、草书时期(公元3世纪- 十七世纪):•楷书:随着社会的发展,楷书逐渐取代了隶书成为主流书写体。

楷书是一种规范、端庄的字体,现代印刷体就是基于楷书发展而来的。

•行书:行书是楷书的草写形式,书写速度较快,常用于日常书写。

•草书:草书是书写最为草率、潦草的字体,用于速记、速写,书写速度最快。

4.宋体、楷体、黑体时期(十七世纪至今):•宋体、楷体、黑体:随着印刷术的发展,汉字的字形逐渐规范,出现了宋体、楷体、黑体等印刷字体,这些字体在印刷出版、计算机文字处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总体而言,汉字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从最初的甲骨文和金文到楷书、行书、草书的演变,再到现代的印刷字体,形成了丰富而多样的书写传统。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是中国文字学领域的一个复杂而精彩的主题。

汉字的起源传说

汉字的起源传说

汉字起源的传说汉字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创造之一。

她的产生对古老的中华文明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我们的古人对汉字非常崇拜,从战国时代起,人们开始探索汉字起源的问题,先后出现了多种汉字起源的传说。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结绳记事和仓颉造字的传说。

(一)结绳记事结绳是一种原始的记事方法。

《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许慎《说文解字·叙》也有“接绳而治”的说法。

郑玄《周易》注:“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结绳记事就是在人类还没有发明文字之前,人们靠结绳处理事务,帮助记忆。

日常生活中,人们遇到一件事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用不同的结来代表不同的事物,大事就结大结,小事就结小结,物品多就多结一些结,物品少就少结一些结,甚至还用不同颜色的结来代表不同的事物。

通过这种方法人类的生活信息得以记忆和传递。

不仅中国古代有结绳记事,现代西南地区一些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还有结绳记事的习俗。

如云南的独龙族、傈僳族、纳西族等,在解放前就用结绳的方法记日子,有的还用打结的羊毛绳传达消息,召集群众。

古代美洲秘鲁的印地安人也使用结绳的方法记事。

那么,结绳记事是汉字产生的来源吗?当然不是。

用绳子打结,既打不出点横竖撇等笔画,也打不出天地日月山川等字形。

但是,文字产生之前,结绳的方法发挥过文字的记事功能则是真实的。

现代汉语中,人们常说的“了结”、“完结”、“结算”、“结果”、“结清”等词可以说是结绳记事在语言中的遗存。

(二)仓颉造字说传说仓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长有四只眼睛,每只眼睛里长有两个瞳孔,是黄帝的史官,专门负责记载各种事件、数据等信息资料。

在仓颉发明文字以前,人们只会说话,不会写字,要把事情记录下来很不方便,他决心创造符号,方便人们传达信息。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寻找灵感。

有一次仓颉看到有几位老人在岔路口争吵: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往东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机会。

汉字的五种起源说

汉字的五种起源说

文字源于绘画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

最初的文字是从绘画演变而成的,后人将其归为表形文字,是文字发展的第一阶段。

仓颉造字的传说《旬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

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

他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世纪。

据此推测,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文字就比较成熟了。

汉字的五种起源说人类有了语言,就可以积累知识,形成文化。

有了文字,就可以记录语言、交流信息。

语言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文字把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

文字更打破了语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将语言传送到远方,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用。

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有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等。

一、结绳说《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

”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过去亦有学者据《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的论说,推断“文字起源于结绳”。

二、八卦说八卦解说及八卦方位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纬·干·凿度》认为:干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离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兑卦,泽字的古文。

三、河图洛书说河图洛书《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I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图”、“书”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义正是此说的一大特点。

汉字的起源、演变与特点

汉字的起源、演变与特点

2.契刻说
契刻又称刻契,就是在木头、竹片、石块、泥板骨片等物体上刻画各种符号和标志,用来表示一定的 意义。与结绳说相比,更为进步。
半坡遗址-仰韶文化 6000多年前 西安
3.图画说
4.八卦说
河图与洛书
5.仓颉造字说
相传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 。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
汉 字
汉字形、音、义的特点 (一)一形一音一义 (二)一形一音多义 (三)一形多音多义 (四)一形多音同义 (五)多形一音异义 (六)多形一音同义
汉 字
• 形、音、义纠葛的原因 文字系统的要求 不同形体的共存 不同读音的共存 语言的影响
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甲骨 文、金文多为象形字,也是最早出现的造字法。
汉字的笔画多(平均10.75画)。
笔画组合的三种方式:相离、相接、相交。 相离:儿 二 三 相接:入 上 几 相交:十 式 九
笔顺是指笔画书写时的先后顺序。汉字笔顺的基本原则:先横后 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从外到内后封口、 先中间后两边。
注意一些特殊字的笔顺。
偏旁是构成合体字的基本单位,现代偏旁分为成字和不成字偏旁。现 代不成字的偏旁在古代均为独立的字。偏旁还可分为单一偏旁和复合偏旁。
二战后日本开始限制汉字的数量和使 用,颁布了《当用汉字表》及《人名用字 表》等现如今,已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的 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个汉字。其中, 在2010年重新制定并公布的日语常用汉字 表中,共收录了2136个汉字。
对朝鲜半岛文字的影响
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传入了朝鲜半岛,朝鲜语 /韩语曾经完全使用汉字来书写。相传薛聪在当时发 明了吏读,把朝鲜语用同音或同义的汉字来表示。 1443年,朝鲜世宗大王颁布《训民正音》,发明了 谚文与汉字一起使用,但当中有不少部件仍然有昔 日吏读字的痕迹。

汉字起源的说法

汉字起源的说法

汉字起源的说法汉字起源有六种说法,一,结绳记事说,二,契刻说,三,八卦说,四,仓颉造字说,五,图画说,六,起一成文说。

先说最早的,结绳记事说:远古时代的先民为了摆脱时空限制记录事实,进行传播的一种手段之一,它发生在语言产生以后,文字出现之前的漫长年代里。

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周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春秋左转集解》:“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扬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结绳记事在上古之时,一些部落为了把部落里的风俗传统,传说和重大事件记录下来,流传下去。

便用不同粗细的绳子,结成不同距离和大小不同的结,每种结法、距离大小及绳子粗细表示不同的意思。

由专人按一定的规则记录,代代相传(一般是酋长和巫师担任)。

无独有偶,在美洲大陆,印第安人也用各色贝珠穿成的绳带记录部落里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

印第安人结绳记事契刻说,契刻说是个结绳记事说相提并论的传说。

契刻又称刻契,就是在木头、竹片、石块、泥板骨片等物体上刻画各种符号和标志,用来表示一定的意义。

刻契在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用来做债务凭证。

据说新中国成立之初,云南省的佧佤族仍在用刻契的方法在木棍上记载重大事项。

两河流域文明泥板文书甲骨文古时我国的少数民族,如独龙、傈僳、佤、景颇、哈尼、拉祜、苗、瑶、鄂伦春、鄂温克、珞巴等族,曾经都使用木刻记事。

八卦说,许慎《说文解字•叙》论述了汉字的起源,“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以诸身,远以取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重宪象。

”许慎认为,在历史上曾有过一个用八卦来记事的阶段。

(考古并未有直接证明)仓颉造字说,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苦。

”什么意思呢?白话的意思是:仓颉在创造出文字时,天上降下粟米,鬼在夜间哭泣。

(这都是上古神话传说)仓颉造二十八字仓颉又称苍颉,复姓候刚,号史皇氏。

汉字的几种起源方式

汉字的几种起源方式

汉字的几种起源方式汉字起源的五种说法如下:一、图画说众所周知,我们的汉字跟图画有着不可抹杀的渊源,因为在汉字中有很多字就是画成事物本来的样子。

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可见到的事物。

牛羊虎蛇燕鱼。

这种说法似乎能说的笔画通在汉字中这样的字大量存在。

二、八卦说这种说法也能说得通,但数量不多,如水字,把坎☵的符号侧立就是水字,而坎字在八卦中刚好代表水。

把离的☵侧立就是火字,离在八卦中刚好代表水。

话说作为一种说法流传很广,但其具体形象的例子并不多。

我在把阴阳思想引进来,那就广泛的多了,比如说笔画交叉的叫“阳”,笔画不交叉的叫“阴”。

三、结绳记事说在上古没有汉子的时代,古人通过给绳子打结来记事。

“事大大其结,事小小其结。

”就是大事儿,就在绳子上接一个大结,小事儿就在绳子上接一个小结。

这种情况需要有专人来管这事儿并做出解释。

如:廿(nian:四声),卅(sa,四声)。

四、仓颉造字说仓颉传说是尧时代的史官,为了记事方便。

创造了汉字创造汉字是人类史上的大事。

据说仓颉造字这天晚上下了大雨,神鬼感动的哭泣。

天雨粟,鬼夜哭,仓颉本人也被神话。

说仓颉有四只眼睛,凡人不能跟他对视,一对是就眩晕。

当然我们说中国汉字这么多,不可能是一人一时人之作。

可能是尧的史官仓颉为汉字做过一定的整理和编辑工作。

五,人民群众造字说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是“一点一横一世界,一笔一画一乾坤。

”汉字中所包含的智慧与想象,非一个仓颉所能为也。

我们认为汉字应该是在原始社会中后期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广大劳动者同自然作斗争长期积累的结果。

到奴隶社会初期——金文时代就已经有了成熟的文字。

汉字演变:汉字主要起源于记事的象形性图画,象形字是汉字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后来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

现代汉语起源学说

现代汉语起源学说

现代汉语起源学说关于汉字的起源,自古以来流传多种说法。

主要的有以下几种:一为结绳说。

《北史·魏本纪》中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

”《易·此辞下》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班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管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人们利用结绳的方法帮助记忆,但是结绳和文字毕竟是两回事,结绳而治只是说明了文字创造之前,人们记录事件的方法,结绳并不等于文字。

二是八卦说。

《易纬·干·凿度》认为:乾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离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兑卦,泽字的古文。

八卦说起源于占卜或数卜,古人在龟甲或兽骨背面按一定的程序钻一个圆形的凹槽,然后在已经钻好的凹槽一侧再凿一个椭圆形的凹槽,在相连的凹槽中用火灼烧,甲骨发生爆裂,正面就会显现出裂痕,称为“兆纹”,人们通过兆纹来判断吉凶成败。

有学者认为八卦是由模仿占卜的龟兆而来,是标准化的“兆”;也有学者认为八卦与结绳记事中的大结、小结有关;因此有学说认为文字是由八卦衍生。

三是仓颉造字说。

此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荀子·解蔽篇》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这是最早提到仓颉这个名字,不过荀子并不认为文字是由仓颉所造,只是说他独传而已。

但《吕氏春秋·君守》里有“仓颉作书,后稷作稼”,就径直认为文字是仓颉所造。

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更加盛行,《春秋纬·元命苞》中说:“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首领,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供联盟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由此可看出仓颉应该只是对文字进行了规范整理,文字不可能是仓颉所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的五种起源说人类有了语言,就可以积累知识,形成文化。

有了文字,就可以记录语言、交流信息。

语言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文字把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

文字更打破了语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将语言传送到远方,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用。

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有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等。

结绳说《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

”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过去亦有学者据《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的论说,推断“文字起源于结绳”。

八卦说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纬·干·凿度》认为:干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离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兑卦,泽字的古文。

河图洛书说《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I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图”、“书”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义正是此说的一大特点。

虚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图画与书录,实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易经》与《尚书》。

《辞海》“河图洛书”条下说: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

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

一说禹治洪水时,天帝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刘歆认为《洪范》即洛书。

揭开此说的神秘面纱,不难发现,它真实的核心就是算数,能对照“九宫”算法。

所谓“九宫”,在谶纬家来说,是八卦加上中央,合为九(“五”位于中央,还可以和五行联系起来);在术数家眼中,则其数横、竖、斜偏、相加得数恒为15。

河图洛书说(4张)仓颉造字说“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

《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作书,后稷作稼。

”《荀子》、《韩非子》也有记载。

《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说: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

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更加盛行。

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

”仓颉到底是什么人呢?传说他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宋代淳化年间,有一部著名的书法集子叫《淳化阁帖》,其卷五载有古篆书二十八字,传说是仓颉所写。

经过人民长期摸索、反复试用、逐渐完善起来的约定俗成的汉字体系,绝不会是一人之力所能创出的。

不过,如果说有如仓颉图画说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

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公元前4,000年左右,出土于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盆上(性质应是此地原始氏族的徽号,当时正处在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氏族社会阶段),有四个鸟形图案,与古汉字中的“鸟”(上行)和“隹”(下行)对照,十分相似。

《说文》说,“隹”是短尾鸟的总名。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铜器上的鱼形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拿它们与古汉字中的一些"鱼"比较,其相似的程度,足以使人确信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出来的。

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仍未完全定型。

古文字阶段的汉字,汉代以前的文字。

更具有形象性。

战国文字:“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秦国文字,汉字发展的主流。

六国文字,地域差异大,不反映汉字发展轨迹,是支流。

1、甲骨文甲骨文主汉字的鼻祖——甲骨文(40张)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时代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

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

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

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

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

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

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

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

这种裂痕叫做“兆”。

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

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

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

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

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

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

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

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汉字演变、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

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

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

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见甲骨档案)。

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

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2、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

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

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

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大篆.3、大篆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

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

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4、小篆小篆也叫“秦篆”。

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

通行于秦代。

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今存(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残石,即小篆代表作。

小篆秦权上刻制的小篆,据说是李斯书写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

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康熙字典上对所有的字还注有小篆写法。

5、隶书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

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

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

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

作为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

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