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历史演变及特征

合集下载

第一章 农业推广概论

第一章 农业推广概论
化,同时也给“农业推广”赋予了新的意义。
2019/1/12
8
国外对推广的理解
当今世界上,不同国家对农业推广概念的理解有很大差异。 在英国、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农业推广被视为“咨询工作”, 推广咨询人员在推广对象需要做出决策时给予他们适当的建议,让他 们洞察到不好的决策可能会造成的后果,协助其实现相应的目标; 在法国,农业推广强调知识的转化,具体就是指将农业的研究成果作 为知识,将其通俗化,从而传授给普通的民众,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在西班牙,推广也指培训,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技能; 在荷兰,推广是指为推广对象提供指路明灯; 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推广的意思与荷兰类似; 在韩国和澳大利亚,推广的目标是实现令人满意的农业发展; 在美国,推广是指非正规的校外“推广教育”,强调推广的目标是 教人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在我国,不同的文献对农业推广的表述也不尽相同。这是因为农业推 广工作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上具有差异性。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效率 •改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及生 活质量 •优化农业生态条件 •促进农村组织发展 •执行国家的农业计划、方针 与政策
五、农业推广的社会功能
(一)直接功能
1.增进农民的基本知识。 2.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 3.提高农民的生活技能。 4.改变农民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 5.增强农民的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
2019/1/12
18
(三)现代的农业推广-信息
进入20世纪80年代,信息的发展赋予农业推广 的涵义更为丰富。农业推广的涵义不仅仅是农业生 产技术的内容以及随着“技术转让”所需要提供的 教育过程,更侧重信息传播,不断为农业、农民、 农村提供信息的动态过程。 198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的《农业推广: 参考手册》中,作了如下解释:推广是将有用的信 息传递给人们(传播过程),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 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便有效地利用这些信 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过程。

中国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演变进程分析

中国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演变进程分析

中国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演变进程分析摘要:公元前8世纪之前,中国农业产业分布分散,总体上呈均匀分布状态,基本上没有产业集聚。

至公元12世纪,农业产业集聚开始得到发展,但直到1840年,农业产业集聚程度还很低,且农业产业布局呈小面状分布特点。

至1949年,虽然农业产业集聚度仍不高,但农业产业布局开始呈现出典型的面状分布特点。

到1980年,农业产业集聚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布局仍呈现出典型的面状分布特点。

1981年以来,农业产业集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也开始出现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虽然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开始出现一些分散倾向,但农业产业集聚仍是主流,面状分布的农业产业布局特点没有根本改变。

关键词:中国;农业产业;产业集聚;产业融合;产业布局中国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以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演变为依据,可以概括地将中国历史上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演变进程分为以下两个阶段四个时期:第一阶段,旧中国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它又可细分为公元1840年以前漫长的奴隶制、封建制经济时期和公元1840年至公元1949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时期;第二阶段,新中国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它也可细分为公元1949年至公元1980年和公元1981年至今两个时期。

1 旧中国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旧中国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变化,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分界点,之前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之后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

这两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特点。

1.1 1840年以前的中国农业产业空间布局1.1.1 公元前8世纪之前公元前22世纪以前,中国农业处于原始农业萌芽期。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中华民族就开始了农耕和畜牧业生产,黄河流域是当时中国最早、最大的农业生产中心,那时的农业是使用由石、骨、木等制作的简陋的生产工具,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农业生产力极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出现了青铜农具,生产工具由石器时代过渡到金属时代,进入传统农业的形成期。

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一、原因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 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 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 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 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二、过程 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
2、纺织业 (1)丝织业 ①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②西周丝织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③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
④唐代:缂丝技术(通经断纬)明:花楼机 清:锻 (2)棉纺业(衣被天下)
①宋末元初:棉花由边疆向内地传播 ②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 了脚踏三锭纺车 ③元明时期:江苏的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棉纺织业是新兴的手工业部门。苏州、杭州和南 京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④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五)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享誉海内外的原因
1、中国古代手工业品是日用品和艺术品的 完美结合,应用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手工业产品 向海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3、古代封建王朝利用馈赠手工业品方式,加 强与亚、非、欧各国的友好往来。
1.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 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 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 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 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 还是“瓷”的信息.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可持续发展课件(第一讲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可持续发展课件(第一讲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1988年FAO定义为: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并调整技术
和机构改革方向,以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当代和后代人的需
要。这种持续发展能保护土地、水、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
不造成环境恶化,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能够
接受。
国外生态农业
说明内涵丰富,但没有统一的定义。
(2)农业的可持续性:一般与Gordon K,Donglass提出了 三重属性定义类同。
四种较有影响的概念 ①着重自然属性 ②着重社会属性 ③着重经济属性 ④着重科技属性
2.持续农业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包括三层意思:本代人的公平,代 际间的公平,地区间的公平。 (2)农业生产持续性原则:社会(产品数量、优质、农业
结构与产品结构)、经济与生态
(3)共同性原则: 即目标和行动的共同性。 (4)质量原则 (5)时序性原则 (6)发展的原则
一系列使环境良性循环的农业经营实践过程。 Altier.M在考虑了社会经济因素后认为:“持续性”
为“地力的可恢复性、环境的健全性、经济上的合 理性和社会的可接受性”。 Gordon K,Donglass提出了三重属性定义:即可持续农 业是环境重要性、食物充足性和社会公平性的有机 结合; Brown B.J 提出了可持续农业三重目标的定义:即生 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
(3)日本的“环保型持续农业”
★减轻农业对环境造成的负作用; ★加强对环保型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 ★资源的再利用及地力维持与提高等。
(4)印度的持续农业发展
★研制和推广生物肥料,节约化肥施用; ★推广运用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 ★成立农工商企业集团,加强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及 振兴农村经济。
四、现代可持续农业及其特征
至公元前1万年 对自然 的态度 依赖自然

农业推广学第1章 绪论

农业推广学第1章 绪论

农业推广学(Agricultural Extension)第1章绪论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们应当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与概念;了解现代农业推广学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其对农村发展实践的价值;熟悉国外农业推广实践的主要模式及其发展规律;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农业推广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要求你们密切关注实践问题,查阅一定数量的相关文献,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认真对待研讨、案例研究、作业及考试。

农业推广发展很快,把农业成果交给农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不象过去那样只知道死种田,不管农产品到哪里去,现在农民不仅要种田,而且要懂管理善经营,农业推广人员怎样把学的技术交给农民,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农业推广人员应该既是技术人员,又是信息人员,这是今后农业推广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农业推广学这门课程研究的是怎样把技术,信息交给农民,并发挥作用,改变农民的行为和态度。

这门课是你们的学位课,最终要考试的。

希望你们重视起来,并把这门课学好。

教材➢主讲教材:为汤锦如主编《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4,第2版主要参考书目:➢高启杰主编《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1第2版➢第2版王慧军主编《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6第1版➢郝建平等编著《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科技出版,1998.5第1版➢张仲威主编《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科技出版,1996.1第1版首先介绍一下这一学期应该要学的一些的知识点,方法,基本知道农业推广学是怎么一回事,我初步设想这几个方面,你们记好笔记,有的书上有的,有的书上没有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在推广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组织与管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信息服务。

2.教学难点在于学员对农业推广实践缺乏了解,需要进行较多的案例教学和专题研讨。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农业推广概念第二节农业推广的性质、功能和作用第三节农业推广学含义、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通过绪论的学习,了解农业推广的发展史,理解农业推广的基本内涵,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概念的界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纲要求:
发达的古代农业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古代商业的发展
古代的经济政策
考点一
一、古代中国农业
(一)、中国农业在世界农业中的地位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 1、时间 距今一万年左右,
神农氏(中国农业的始祖)
2、成就:最早种植水稻和粟 (采集经济 种植经济)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这段材料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 ①封闭性 ②完善性 ③保守性 ④稳定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旧中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
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水力为动力 风力为动力 高转筒车
耕作方式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水利灌溉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 耦犁、犁壁 耧车 垄作法 代田法 一年一熟 都江堰 漕渠、白渠、 龙首渠 翻车 筒车 一年两熟、 高转筒车 一年三熟 风力水车
两汉 魏晋南 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清
耕耙耱技术、 耕耙技术 曲辕犁, 犁评 (完善) 经济重心 南移
(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 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 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精耕细作农业形成的原因
1、生产关系的变革:(土地制度私有土地出现) 2、生产力的提高 : (生产工具进步 、耕作技术进步, 水利工程等)
(1)铁犁牛耕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6、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高中历史农业 部分题目

高中历史农业 部分题目

专题概览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考试标准]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耕作方式的演进与影响1.过程: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过程。

前者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后者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采用。

2.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

(2)汉代牛耕普及全国,东汉出现了一牛挽犁。

(3)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远超前代,曲柄锄、大镰和播种工具耧车的出现,说明农具有所改进。

(4)唐代出现曲辕犁,标志着我国古代农耕技术的成熟。

二、水利事业的发展1.水利文献:主要有《河渠书》《沟洫志》等。

2.水利工程(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

(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

(3)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

3.灌溉工具(1)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

(2)宋代: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

(3)明清:出现了风力水车。

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总结: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生产工具的变化:石器(原始社会)→青铜农具(商周时期)→铁制农具(春秋战国)(2)耕作方式的变化: 刀耕火种(原始社会)→铁犁牛耕(春秋战国)(3)铁犁牛耕的变化:开始使用和推广(春秋战国)→耦犁、犁壁(西汉)→曲辕犁(唐朝)(4)耕作方法的变化: 垄作法(春秋战国)→代田法西汉(5)耕作技术的变化: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和南方水田的耕耙技术 (6)耕作制度的变化:一年一熟(两汉)→(江南)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宋朝以后)(7)灌溉工具的变化:改制的翻车(曹魏)→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重点: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1)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研究员王东阳(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100081)摘要:本文回顾了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阐述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取得的成就,总结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特征,对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展望。

作者认为,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结束了积贫积弱的历史,才实现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才使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中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支撑现代化建设两步走战略目标的提前实现,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农业科学技术取得长足的进步,对农业、农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1世纪,中国农业担负的任务要比改革开放20年来解决温饱进入小康更为繁重,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科学技术的跨越发展将为21世纪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现代化Review and Prospect of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in Recent and Modern TimesMember of The CAE LU LiangshuProfessor WANG Dongyang(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100081)Abstract:In this article,the develo pment course o 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 gy(AST)in China.s re-cent modern times was reviewed,the main achievements o f AST in China was elaborated,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 f the pro gress o f AST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50years was summarized,and the prospect o f the develo p-ment o f China.s agriculture in21st century was analyzed and forecasted.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 only by sticking to the leadership o f the com munist p arty and walking through socialistic path,did China end up the bitter history o f being poor&weak,and realize the most intensive and pro found social revolution in China.s his-tory which make Chinese people can manage their fates by themselves.China has finished the shiftfrom the sub-sistence stage to the comparatively well o ff stage,and realized the2-step strategic targets for China.s mo dern-ization in advance.One o f the major reasons for these successes was the remarkable progress o f China.s AST, which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 f China.s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In21st cen-tury,China.s agriculture will take even heavier responsibility than the last20years since China im plementedthe re form and o pen policy,because the modernization o f agriculture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formidable task in the course o f modern construction in China.It is no doubt that in21st century,the unconventional develo pment o f science&technology will play a crucial role for China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 f agriculture.Key words:recent modern times,China,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 f agriculture前言百年历史表明,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尽半个世纪的停滞、落后,又仅用半个世纪时间由衰弱实现强盛,许多方面还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详解一、政治: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1.夏商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1)王位世袭制: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①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②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③内容: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

④作用:周王室和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3)宗法制①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②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内容:按血缘亲疏,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④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5)世官制:实行世卿世禄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争霸与兼并战争;诸侯变法运动;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2)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从世卿制到任官制;官僚政治雏形出现;郡县制出现。

3.商鞅变法(1)背景①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

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②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各国进行变法。

③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④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

(2)内容①前期: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②后期: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习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3)特点①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

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有利于农业企[6]。

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内业组织方式和农业经营管理方式的改革以信息技术的创新能力、网络性能、信息技容:信息和知识将作为新的资源要素,在农术的运用广度和深度为代表的信息化能力,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上发挥重要[4]。

信息既对农业生产方式、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管理作用,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是一种有形的独立要素,又是一种无形的内体制和经营方式产生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含于其他各要素中的非独立要素。

信息资源响。

目前,在高科技领域和工业生产领域涌对物质和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信息替代现的一些网络化组织及管理上的创新,将会物质和能源发挥作用时,可以降低农业生产逐步向农业领域扩散,推动农业企业组织结过程中的成本,节约物质和能源。

土地、劳构与管理方式的变革,并逐步实现农业经营动力和资本的特定优势势惟独与信息优势管理的现代化。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开辟的相结合时才干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农业智能化系统主要有:中国农电管理决策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将使传支持系统、县(市)农业规划预测系统、乡镇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改造,农业生产效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农村能源及环境监测管将大幅度提高。

粗放型的高消耗生产模式将理信息系统、小麦玉米品种选育专家系统、被高度集约型优质低耗的“绿色”生产模式小麦计算机专家管理系统、水稻主要病虫害所替代。

农业信息化将对我国泛博农民的生诊治专家系统、水稻栽培计算机摹拟系统、活方式、就业结构和新兴产业的兴起产生前玉米生产计算机咨询系统、棉花生产管理模所未有的影响。

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完拟系统、果园专家系统等。

其中不少已得到[7]。

如在农业善,以及农村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从事与信应用,有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专家系统中,以水稻、小麦和玉米生产管理息技术相关的咨询服务、信息中介和知识技辅助决策的专家系统比较成熟,作物引种、术密集型产业的人将越来越多,而从事传统施肥、土地管理、规模化养殖的生产管理等产业生产的人会越来越少。

阶段特征(含经济重心南移).详解

阶段特征(含经济重心南移).详解
•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政府“不抑兼 并”,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商业发展突破时空限制,出现交子 (纸币),民营手工业发展,海外贸易发达(海丝为主),指南 针用于航海,市民阶层发展。制瓷业(景德镇等众多名瓷窑)、 棉纺织业(棉花种植及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元:海外贸 易发达(大都、泉州),棉花已成为主要衣料。 •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发展为理学;科学技术仍处世界前列(三大 发明外传);宋词、元曲、宋四家以行书名世,文人山水画形成 潮流;《清明上河图》直观反映宋代工商业城市的繁荣。 • 民族关系: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 中外关系:中外交流频繁,对外交往范围空前扩大;海上“丝绸 之路”发达;对外贸易以官方贸易为主,民间贸易也空前繁荣。
材料一 (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 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 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汉书•景十三王传• 中山靖王刘胜》 • 探究1:材料一中“令诸侯以私恩裂地”是针对汉代的 什么现象采取的措施?有何重要影响? • 提示:(1)针对汉初郡国并存,王国逐渐威胁中央集权 现象而采取的“推恩令”,通过分割王国封地的办法 削弱王国势力。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220——907年):分 裂走向统一,中国古代文明走向繁荣 • 唐朝(公元618——907年) • 政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门第——才学) • 经济:农业(均田制、筒车、曲辕犁);手工业 (青白瓷、唐三彩);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草 市(南北朝出现民间集市);夜市;经济重心南 移,扬一益二。 • 文化:唐诗(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民族、外 交);四大发明(雕版印刷术、火药唐末用于战 争);书画艺术(魏晋:书圣王羲之《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 书,草书张旭怀素)

农业科技课题研究论文(五篇):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农业科技创新网络特性分析…

农业科技课题研究论文(五篇):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农业科技创新网络特性分析…

农业科技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2、农业科技创新网络特性分析3、农业科技推广风险分析及防范探究4、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特点与形成原因5、档案管理工作农业科技论文全文总字数:16082 字篇一: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简单来讲是把新知识、新技术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合理有效地应用资源并将最新农业知识和技术与生产要素转变成农产品的长期增值,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过程。

它是关系农业科学技术面向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农村经济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如今,科学技术早已成为农业领域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我国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越来越依靠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推广来实现。

该文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期为提高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供借鉴和参考。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涉及农业科技成果本身质量高低、品质优劣以及转化环境条件的好坏,譬如政策体制、管理水平、农业经济状况、农民喜好程度、市场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以及它们之间能否协同配套的问题,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就农业领域而言,每年通过技术鉴定、审定的农业科技成果有6000多项,而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仅为30%~40%,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

2010年的一项农业科技成果供需调查也指出:仅从科研机构来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1%,与“十五”期间相比,虽然提高了10个百分点,但是仍然有大量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滞留在计算机、实验室、试验田、展览馆或档案库中,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相距遥远。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可能已经突破50%,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较大。

因此,转化率低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现状。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
• (1)农业:汉代犁壁旳发明和二牛一人犁耕法使 牛耕得到推广;漕渠、白渠、坎儿井和王景治 理黄河推动了农业发展
经 • (2)手工业: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丝绸远
• (1)思想:秦朝:“书同文字”并加强思 想控制。
• 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武帝时
:以“大



一统”、“天人感应”为关键旳新儒学 形成
上 • (2)科技:以医学、数学、天文学和造纸
术为代表
• 旳古代科技得到发展
• (3)文学:汉赋成为主要文学体载
3.魏晋南北朝时期 阶段特征:是封建国家旳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央 集权遭到严重减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 往,出现融合旳局面。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 心开始南移。
政 (1)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 (1)秦朝:完毕统一,皇权至上旳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在全国建立。中央:皇帝制与三公九卿 ;地方:废分封,置郡县;选官。秦法:细密
政 而严苛 治 • (2)汉代: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平定了 上 “七国之乱”;汉武帝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
权:建立“中
• 朝”、设刺史,实施“推恩令”。选官实施察 举制
一、农业文明时代旳中国 1.先秦时期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此前旳历史时期,是中 华文明旳勃兴阶段。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 到封建社会旳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旳 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老 式文化旳基本精神。
夏商周
春秋战国
• (1)社会性质:奴
隶社会

十四五 世纪旳 新兴资 产阶级 借助复 兴古希 腊罗马 文化旳 旗号, 发起提
发展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 以法国 为中心

《农业经济学》课程标准

《农业经济学》课程标准

《农业经济学》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农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部分,它是理论经济学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的具体化、实证化,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是学习本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为培养应用型、交叉型高素质人才,对农科类专业学生,由于他们的人文经济素质相对较差,主要通过农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教学,传授给学生基本的农业经济知识,培养学生关注农业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运用农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观察与思考农村社会现象的能力;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农业经济学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农业经济学原理与方法,提高运用农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观察分析农业经济的综合能力,其教学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的教学,而且关系到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

(三)课程设计思路通过农业经济学的教学,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合理配置农业资源、稳定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与方法;并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和完善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与措施;引导农科类本科专业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农业经济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以及当前我国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问题”的关系与性质。

(四)课程结构农业经济学课程内容共分四篇。

第一篇是从现代农业的发生、发展入手,阐述了农业经济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从总体上描述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进而研究了现代农业的特点,重点探讨了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农业市场化、农业国际化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本质和要求;第二篇是生产要素篇,论述了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构成、特点、功能和组合原理、原则及评价方法,并着重从农业中的自然资源、劳动、资本及科学技术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三篇是市场篇,从供给与需求理论出发,阐述了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分析了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理和运动规律,论述了农村消费市场及其开拓;第四篇是现代农业的产业组织与管理篇,从农业生产的宏观调控、结构优化、区域化发展的角度,介绍了现代农业中的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化、生产布局与结构的相关理论,阐述了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及宏观调控问题。

高中政治历史各朝代经济政治文化

高中政治历史各朝代经济政治文化

高中政治历史各朝代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时期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是高中政治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时间、分期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8世纪)春秋战国(前8至前3世纪)中国历史经济1、农业:原始农业发展,经历了火耕、耜耕,青铜农具等几个发展阶段;土地制度由氏族土地公有发展为奴隶制土地国有制(西周井田制最为典型)。

2、手工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商代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商朝发明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1、农业: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战国得到确立;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以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出现。

2、手工业:春秋晚期出现钢剑,战国铁农具推广;丝织品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

3、商业:打破官府控制,涌现大商人,春秋末的范蠡被后世尊为商人祖师;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各主要诸侯国都城成为繁华商业城市。

政治1、夏朝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始创王位世袭制;商朝奴隶制中央、地方国家机构趋于完备。

2、西周创立宗法制,是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3、夏商周三代早期政治制度带有血缘宗族和神权色彩。

1、春秋前594年鲁国“初税亩”促进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运动持续数百年,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和变法,改变了三代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制开始形成。

文化1、思想:周礼是儒学的重要来源之一。

2、文艺:原始歌舞为后世戏曲起源;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有帛画和壁画;商代甲骨文表明汉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

3、科学:中国为世界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国家。

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系统的自然数数字。

1、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传统文化体系奠基;孔、孟、荀使儒家成蔚然大宗。

农业推广试题

农业推广试题

2011-5-29农业推广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古代把农业推广称为(A)A劝农B后稷C诱导D干预2、农业推广的性质是(B)1-4A经济性B教育性C商业性D强制性3、美国国会通过《农业合作推广法》在(B)A1866年B1914年C1921年 D 1961年4、农业推广工作可以诱导农民行为(C)A强制变革(2服从变革C自愿变革D勉强变革5、农业推广学科属(D) 1-4,19A农业学科B技术学科C经济学科D行为学科6.将“推广”一词最早用于农业活动的国家是(D)1-1,2A 美国B 英国C 印度D 中国7.最早开始应用“农业推广”一词,并给其赋于新的意义,使其成为现代农业推广专用词的国家是(A)1-1,3A 美国B 英国C 印度D 中国8.中国对于“农业推广”一词的应用,开始于(C)1-1,3A 远古尧舜时期B 宋代C 20世纪30年代D 20世纪60年代9.狭义的农业推广,工作业务范围以(A)1-1,4A 种植业为主B 养殖业为主C 改善农民生活为主D 乡村青年四健教育为主二、多项选择1、与农业推广学关系比较密切的相关学科包括以下的(ACDE)。

1-5,24A农村社会学B政治经济学C教育心理学D传播学E行政组织学2、人类的行为可以分为(ACDE)1-1,9A知识层面B生理层面C态度层面D技能层面E期望层面3、构成农业发展支持系统的要素有(ABCDE)1-2,12A农业研究B农业教育C农业投人D政策E农业推广4.中国古代把农业推广称为(CDE)1-1,2A 栽培技术B 耕作制度 C教稼 D劝农 E课桑5.以下属于广义农业推广工作内容范围的是(ABCE)1-1,4A 农业生产指导B 农产品的运销、加工、贮藏C 农家家庭生活指导D 对农民进行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教育E 公共关系指导6.以下属于广义农业推广工作内容范围的是(ABCDE)1-1,4A 农业生产指导B 资源利用和自然资源保护指导C 农家经营和管理计划指导D 市场和价格指导E 乡村领导人的培养和使用指导三、填空题1.农业推广可分为(狭义农业推广、广义农业推广、现代农业推广)三种类型。

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上,农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挑战。

以下是对农村经济发展历史背景的概述,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农村工业化进程的起步与发展、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演变、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演变、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出现与发展、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与提升等方面。

1.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古代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和技术的应用,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农村工业化进程的起步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工业化进程开始起步,农村经济开始向多元化发展。

乡镇企业的崛起,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工业化进程逐渐深入。

3.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演变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城市或工厂工作,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同时,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改革也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4.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推广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中国不断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同时,农业技术的推广也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5.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演变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的基础。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对土地制度进行了多次调整和改革。

土地流转制度的实施,使农民可以更加灵活地使用土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土地制度的改革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6.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为了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中国政府逐步建立了农村金融体系。

这一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贷款机会和更加优惠的贷款条件。

古代中国的农业

古代中国的农业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一、 发达的古代农业
二、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三、 古代商业的发展
四、 古代的经济政策
农业 古代中国经济 的基本结构
构成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手工业 商业 是其发展的基础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 慢发展 阻 碍 古代中国的 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海禁、闭关锁国
考点1:古代农业: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历史时期 原始社会 土地制度 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 (商周) 封建社会 (战国以 来) 土地国有制 表现形式 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种, 平均消费 井田制
以私有制为 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屯田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主体的多种 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1.井田制: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 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 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 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 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 才教育的相应变化。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 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 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 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 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①北方战乱较多,中原人口南迁,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3.过程 (1)东晋南朝:
趋向平衡
(2)隋唐五代: 开始南移 (3)两宋时期: 最终完成
C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租佃制: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地主与 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战国时期产生,汉代时比较普遍,宋代时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 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到全国)

第一章 绪论 《农业推广学》PPT课件

第一章  绪论  《农业推广学》PPT课件

• 1776年美国独立后,随着农业开发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的日 渐发达,特别是西部开发运动对农业教育、农业科学试验和农
业推广的需求日益迫切,因而相继通过立法程序,建立农业教
育、科研、推广相结合的合作推广制度,使美国的农业推广事
业迅速兴起。
• 近代农业推广的先驱者,导源 于18世纪出现在英、法、德等国
•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农业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在这一背景下,从 事农业产业经营的目标群体在文化素质和科技知识水平方面已得到普遍 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较高生产水 平及生产过剩的情况下,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经营效益。因此,新形势 下,推广人员仅仅给以生产技术和经营知识指导,已不能满足目标群体 与时俱进的现实需求。他们更需要提供科技、市场、金融等多方面信息 沟通和咨询服务。因此,学术界的研究者们提出“现代农业推广”的概 念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 二、国外农业推广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 欧、美的农业推广活动是伴随着18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而产生与发展 的。19世纪中叶由马铃薯晚疫病引发的马铃薯大饥荒时期,爱尔兰于 1847年成立了农业咨询和指导性的服务机构,派出人员到南部和西部, 对受饥荒最严重的地区实施指导工作,这是近代推广史上的一次重大活 动。
• 现代农业推广的内涵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发达国家或某一国家的发 达地区,在生产者满足了生产和经营知识的一般性指导的基础上,为满 足生产者对市场、金融、保险、农业政策、高科技及产业开发等方面更 高层次的信息沟通和咨询服务的需求,通过有意识地信息传递交流、咨 询与沟通等形式,帮助目标群体获得必要的知识,形成正确的观念,以 做出最佳决策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包含了教育过程,又包括了信息传播 与沟通过程。因此,现代农业推广的主要特征是:咨询与沟通

第八章 中国生态农业

第八章 中国生态农业

菲律宾马亚农场农牧渔综合生产体系示意图
2.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阶段 1)学术探讨与小规模试点起步阶段(20 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一批农业科 学家主张应基于中国几千年不衰的传统农 业精华,建立以生态学和经济学为指导的 中国生态农业(叶谦吉等)
2)生态农业的试点与研究初期(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
提出定义的学者:英国农学家M. Worthington 当时对"生态农业"的定义: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 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 可接受的小型农业。
生态农业的7个条件
是一个自我维持系统,所有产品内部循环 用豆科植物轮作,施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 多业结合,保持生物多样性 单位净生产量增加 农场规模不大 经济可行 伦理、道德、美学上可以接受
Comparison of Chinese eco-agriculture and western eco-agriculture
(1)Background
Chinese
Western
Huge population
Relative resources shortage
Agricultural product the excess
Profession sale
Price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product higher than normal agriculture
Comparison of chinese eco-agriculture and western eco-agriculture
常规的农业现代化实质:
是用资金和能源(尤其是化石燃料能)的 集约使用,代替传统的对土地和劳力的 集约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