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三个维度构筑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
双师素质教师vs双师型教师
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育部发布日期:2008年04月09日实施日期:2008年04月09日(中央法规)附件: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将“双师素质”作为评估指标之一34.是否为双师素质(单一选项):是/否。
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内兼课人员: ⑴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并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⑵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⑶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2.3“双师型”师资队伍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指标标准说明指出,“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及以上教师职称,又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具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巳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良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从以上规定看,双师素质教师的“双师”有三个方面的涵义。
其一是职称的概念,是指既具有教师职称,又有技能或工程技术资格证书的教师;其二是能力水平的象征,是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都达到一定水平的反映;其三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教师的技能必须跟得上社会技术发展的要求,即社会技术水平提高了,则教师的能力也须相应提高。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教育问题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
而在教育中,“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和研究热点。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是指一种将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即培养一批同时具备学科专长和教育能力的教师,使他们能够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教育理论与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种培养模式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实践。
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中,学科老师担任学科内容教学的主导角色,负责传授学科知识和技能;而教育专家则负责教育理论和方法的讲解,帮助学科老师将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相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通过学科老师和教育专家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为了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和创新。
首先,需要教师培养的模式和方法。
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考核,往往忽视了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培养。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师培养体系,将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相结合,培养出既懂学科又懂教育的“双师型”教师。
其次,需要教师的职业发展和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师评价体系主要以学科教学成绩和学生考试成绩为核心,忽视了教育目标和教育效果的评价。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套以教育目标和教育效果为核心的评价体系,鼓励教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需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作为“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备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教育评估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实践教学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教育的挑战。
最后,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
建立合适的培训机制,组织教师进行系统的教育培训,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分享教学经验和教育资源,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之,“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加强“双师”素质师资培养,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建设
加强“双师”素质师资培养,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建设随着我国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和产业结构升级,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而“双师”素质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其发展和完善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一环。
加强“双师”素质师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双师”素质师资培养的意义“双师”教师,是指具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教师,他们既是教师,又是行业技能专家。
而“双师”素质师资培养,即是培养这样一批既擅长教学又精通专业的教师。
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双师”素质师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现今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教师数量不足、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而“双师”教师的培养将有力地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培养“双师”教师,不仅可以补充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空缺,也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整个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双师”素质师资培养,可以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与产业相结合的技能人才,而“双师”教师的培养正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产业,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人才。
“双师”素质师资培养可以使教育与产业更好地融合,增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为产业发展输送更多、更好的技能人才。
“双师”素质师资培养,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吸引力。
由于“双师”教师既有教学能力,又有实践经验,因此他们在社会上具有更高的声望和认可度。
而一流的师资队伍,将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吸引更多的青年学子投身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双师”素质师资培养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提升教师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还在于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吸引力,这也为加强“双师”素质师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动力和支持。
为了更好地加强“双师”素质师资培养,我国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关键措施,以完善现有的师资培养体系,提高“双师”教师的培养质量。
职业技术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职业技术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目录一、报告说明 (2)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3)三、建立高效的产学研创新平台 (9)四、职业技术教育评估与激励机制 (14)五、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 (19)六、加快技术技能人才的市场化培养 (23)一、报告说明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公开渠道或根据行业大模型生成,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涉及到资源配置、教育内容、师资建设、社会认知、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
解决这些问题,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亟需国家、地方政府、教育部门、行业企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推进,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低端劳动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通过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能够熟练掌握先进的技能操作,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职业技术教育要加快改革步伐,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技术能力与创新能力并重的高素质技术工人。
实施方案通过对教育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等各方面进行创新和优化,能够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整体质量。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增强学员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认同度,进而提升整个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职业技术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已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编制实施方案的关键在于通过改革创新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使其更具全球竞争力。
相比于普通高等教育教师,职业院校教师的薪资待遇普遍偏低,尤其是部分基层院校的教师收入更为有限。
这导致很多职业院校教师缺乏足够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动力,也影响了优秀人才的引进和留存。
论医学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的构建
[ 廖利 民. 3 】 借鉴美国医学教育优点 提高康复 医学教学水平Ⅲ. 中国康
即资格、 经历和能力。首先 ,双师” “ 素质教师要具有教师资格和
相关专业 的职业资格。其次 , 要具有教学和专业实践工作经历。
确立 目标重点是对“ 双师” 素质教师 内涵的把握。 目前 , 对 “ 双师” 素质教师 内涵的理解 比较多元 。
最后 , 要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 、 实践工作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 。
专业 中级 ( 或以上 ) 技术职称及 职业 资格 ( 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
格证 书及具有专 业资格或专业 技能考评员资格者 ) ,并 在近 5 年 主持 ( 主要参 与 ) 校内实践 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 或 过
平 的设计 安装 工作 , 用效 果好 , 使 在省内同类院校 中居先进水
定 为 “ 师 ” 质 教 师 。 “ 能 ” 准与 “ 双 素 双 标 双证 ” 准 相 比 , 注重 标 更
教师的能力 。 三是 “ 双证” “ + 双能” 准, 标 既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
养应用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 的重任 ,医学专业 又具 有专业性 强、 实践性强 的特点 , 因此 , 如何在医学高职院校建立系统化和 动态化 的“ 双师” 素质教师培养体系 , 对加强 和加快“ 双师 ” 素质
培养成为具备 良好思想品德 和职业道德 , 取得教师资格 和相关 医学专业职业资格 ,具有 丰富课堂教学经验和实践工作经验 , 既能从事理 论课教学工作 , 又能从事临床实践工作 , 指导学生
益重视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必将成为医学院校的主流专业 , 康 复 医学教育也必将成为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为我 并 国医学事业培养大批实用型医学人才。
“双师型”教师队伍该如何打造
无 论 是 学 校 基 地 还 是 企 业 基 地 , 国培 方 案 中 , 无 一 例 外 在 都
地安排有职业教育专题讲座 ,聘请 国内外 职教研究专 家介绍英 国 、 国、 美 加拿大 、 澳大利亚等 国及 我 国台湾地 区的职业教 育办 学模式和经验 。 此外 , 更有一些基地本身办有中外合作职业教育 培训项 目或培训机构 , 山东平度职教 中心与德 国汉斯 ・ 德尔 如 赛 基金会合作 的“ 双元制” 职业教育培训项 目, 同济大学 I德 围国 j _ 际合作机构合作 的中德合作职教师资培养项 目,湖北 工业 大学 与英 国文化教育委员会合作的中英 ・ 湖北职业教育与培训 中心 , 重 庆师范大学与澳大利 亚合作 的中澳职业教育与培训 项 目等 。
排上都有相对统一 的规定 ,各基地严格要求参培教师完成 培训
的所有课程 , 以确保 培训 目标 的实现。 “ 双师型”教师需要 具备教学 创新 能力 和教学研究能力 , 但 没有系统化 的理论知识 ,教学创新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将 无从
淡起 。 此 系 统 化 的 理 论 知 识 在 职 教 国 培 中 不 仅 不 能 省 略 , 且 因 而
“ 双师型'
在我 国高等教育 领域 中 , 这样一 个特殊 群体 , 有 它们兼 具 为“ 师范性 ” 。学术性 是理论基 础 , 职业性是实践要求 , 师范性是 最终 目标 , 三者相 互交叉 、 相互 渗透 、 相互 促进 , 同构成 了一 共 个系统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体系。 职业技 术师范 教育 在长期 的师资 培养 实践 中积累 了极为
教 育 发 展 方 向的 任 务 。
职 业 技 术 师 范 教 育 的 独 特 功 能 和 不 可 替 代 性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为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我们制定了培养方案,旨在培养既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又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以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该方案根据“湖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基本要求”和长沙市职业教育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并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制定。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教师资格职称又有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课教师或实指导教师。
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包括国家组织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考试或评审所获得的国家承认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以及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的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
这些教师能够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双师型”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教学艺术,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
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我们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及专业带头人具有与任教专业对口的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同时获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公共课、专业课教师80%以上达到本科学历,45岁以下教师全部达到本科学历,教师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30%以上。
实指导教师全部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业教师全部获得湖南省职业院校“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合格证书”。
我们还制订并实施在职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建立了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培训专业课教师的机制,专业课教师每学年到企事业单位参加专业实践的比例30%以上,时间30天以上,每三年到企事业单位轮训一次,学校承担“双师型”教师培训的全部经费。
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于60%,“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不低于60%。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出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同时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和参加基本生产实践活动的能力。
这样的“双师型”教师能够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方案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双师素质是指教师既具备优秀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又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国际化教育素养的关键举措。
下面是“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方案。
一、加强师资培训1.制定双师教师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和方式,包括学科教学方法、英语教学、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培训。
2.加强师资培训机构建设,建立培训团队,培养具备双师素质的培训师,并通过定期培训教师,提高其双师素质。
3.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会议、研讨会、讲座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强化学科专业知识培养1.加强学科教学知识培训,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
2.组织教师进行学科研究,鼓励他们撰写学术论文、参与教材编写等活动,提高他们的专业声誉和学术地位。
3.建立学科教学团队,促进教师之间的学科交流和合作。
三、提升英语教学能力1.加强英语教学方法的培训,使教师熟悉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巧。
2.开展英语口语和听力培训,提高教师的英语交流能力。
3.鼓励教师参加英语培训班、夏令营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和教学能力。
四、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1.组织教师参加国际教育交流活动,如访问学校、交流项目、国际研讨会等,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2.邀请外教来校授课和指导教师,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教育素养。
3.开展跨文化交流的培训活动,加强教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了解和适应能力。
五、评价和激励机制建设1.建立双师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对教师的学科教学水平、英语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行全面评估。
2.给予优秀双师教师适当的奖励和荣誉,并通过晋升、加薪等方式给予他们更好的发展机会。
3.建立教师交流平台,鼓励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合作,促进他们的成长和提升。
六、加强管理和支持1.完善双师教师管理制度,明确教师的岗位职责和管理要求。
2.建立教师培训和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确保培训经费的落实和使用有效性。
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研究
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研究作者:邓敏张鹏鹂郝臻孙碧璇朱小彤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21年第01期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双师型教师建设对于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然而,在学术界,尽管有大量学者进行了“双师型”教师问题研究,但多停留在浅层次的问题与对策探讨,究竟什么是操作性强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等尚未深入研讨。
本文立足广东省,针对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围绕如何培养“双师型”教师进行探讨。
一、研究现状及问题“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成形于国家政策层面,其研究主要经历了概念的提出、内涵的深化及培养途径的讨论三个发展阶段,当前研究集中于国家政策解读、问题及对策探究和国外相关经验启示等方面,而关于“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丰富。
第一,“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外部环境,存在教师专业标准缺失、教师来源差异较大、教师培养平台不够、培养体系不清晰、教师评价和激励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第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内在动因,主要存在职业规划不清、专业理论和技能失衡、专业发展途径受限、个人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
第三,“双师型”教师培养方式的差异性和层次问题。
不同学历教育层次的院校教师,不同学科属性的教师,不同来源的教师如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外引具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在培养方式上有所区别,不同类型教师群体可以尝试互助互学。
同时,依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双师型教师每个成长阶段的发展重点不同。
如“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四阶段:“双师”素养阶段、“双师”资格阶段、“双师”熟练阶段及“双师”专家阶段。
总之,“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的相关研究比较单薄、零散,现象研究多于本质讨论,培训体系的要素缺乏归纳和整合,体系的逻辑关系急需梳理。
二、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情况调研与分析(一)调研基本情况2019年1-2月期间,工作小组通过问卷星调研工具铺开了辐射全国的网络调研工作。
略论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
略论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随着时代发展,教育行业也在不断地变革与进步。
对于教育效果和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
其中,除了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逐渐增强之外,双师型教师队伍也成为了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环。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论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性和价值。
一、双师型教师有利于教育教学的质量提高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我们往往能看到的是一个教师承担教学的全部任务,包括备课、授课和解答难点等,这使得教师的精力和时间分配难免有所不足。
而双师型教师模式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一方面,它可以让学生得到来自不同领域、不同领域的优秀教师的指导,从而更好地实现多学科的融合和交叉;另一方面,多个教师的共同合作和协作,可以更好地保证教学任务的质量和效果,帮助学生更加充分地掌握科学知识。
二、双师型教师有利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多元化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是一个人负责多个科目,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担任语文、数学、英语等多个学科的教学工作,而这种教学模式可能会限制教师个人的发展和专业化深耕。
相比之下,双师型教师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质量,也能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多元化。
通过采用多教师的模式,学校可以多方面考察每位教师的优劣势,从而更好地发掘和培养教师的特长,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品。
三、双师型教师有利于有效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能力如今社会的发展,不论在全球化背景下,还是在信息化时代,都要求学生具备更多元化的能力。
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引入,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多样化培养。
例如,我们常说的生命教育、艺术教育、情感教育等教育类型,多维度的人才培养,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而双师型教师队伍,结合了多专业的专业优势,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多样化、更为有益的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四、双师型教师对于学生思维模式和教育习惯的影响除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和多样性发展之外,双师型教师队伍还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教育习惯的提升。
教师专业标准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的主要内容
老师专业标准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的主要内容维度一--专业理念与师德(一)对待职业:职业理解与相识主要要求: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团结协作,以上几个要求中最为重要的是“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它们是老师作为专业人员应有的基本素养要求和追求。
而对老师职业是一个专业性职业的职业理解与相识是老师“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的前提和基础。
(二)对待学生:对学生的看法与行为主要要求:关爱学生(全身心地关爱每一个学生,不偏爱、不卑视、不讽刺);敬重信任学生(敬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体,信任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关爱学生是老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老师开展专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敬重信任学生是关切学生的深化与落实。
(三)对待教化教学:教化教学的看法与行为主要要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书育人;敬重规律,因材施教,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四)对待自身:个人修养与行为老师是以心育心的职业,老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工作和生活方式,甚至服饰仪表等,都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老师的个人修养与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化资源和手段。
关于老师“个人修养与行为”的要求体现了老师“内外兼修”,“为人师表”的期盼。
维度二--专业学问(五)教化学问老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应懂的“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得好”。
教化学问指在从事教化教学过程中所须要的关于教化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学问。
教化学问主要包括:一是有关学生学习、成长和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的学问;二是有关教化教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的学问。
(六)学科学问学科学问指有关任教学科的学问。
学科学问的重要性包括:从事教学的前提、学科学问的基本要求、所教学科的基本学问、基本原理与技能;所教学科的学问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和实践活动的联系。
(七)学科教学学问学科教学学问是由舒尔曼所提出的一个概念。
学科教学学问是指老师在面对特定的主题时,针对学生的不同爱好与实力,将自己所驾驭的学科学问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形式,并进行教学方面的学问,是教化学问和学科学问的产物。
基于三维管理理论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
基于三维管理理论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摘要]文章运用三维管理理论,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归结为组织、设施和制度三个方面,并运用这一体系,结合上海电子信息学院“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实践,探讨“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硬件设施体系和制度体系,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把“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三维管理理论“双师素质” 培养体系三维管理理论是应用系统理论,从组织、任务、制度三个维度进行有效整合企业管理过程,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有机一体、高效运行的企业管理体系,实现工作可视、运营可控、考评可依的管理架构。
同样,培养高素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过程复杂,涉及多种因素。
根据三维管理理论,可以将这些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组织因素,即“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组织和渠道;二是设施因素,即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基地、场所和设备;三是制度因素,如职称评审制度、薪酬分配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
一、构筑“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构筑“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体系,是确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渠道和途径。
在“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渠道上,一方面加强校内专任教师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强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具体途径上,包括校内专任教师的培训、引进外部师资和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一)加强校内专任教师队伍建设为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任教师队伍,必须大力加强校内专任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
高职院校可根据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等要素,将教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普通教师等不同类教师的特点,制订“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对全体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师分期分批地进行培养。
现根据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经验,主要有以下措施:一是鼓励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考取相应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技能证书。
二是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产学研践习计划”“企业实践活动”,鼓励教师前往企业、科研院所、政府等实际部门参与研发、工作或实习,增强高校教师自觉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意识与能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学术、技术和实践能力,促进学院教育教学、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并将教师参加“产学研践习计划”或“企业实践活动”作为职称评审的必要条件之一。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及培育路径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及培育路径作者:徐紫娟李永利来源:《职业教育研究》2024年第07期摘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既是顺应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满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个人职业发展需求的有效途径。
助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
聚焦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的内涵及构成,从身份认同、专业情怀和主体意识三个向度阐明“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的现实困境,提出通过文化建构,增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身份认同;理念转变,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情怀;行动反思,唤醒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主体意识,从而有效培育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7-0058-06“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高职院校追求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要素。
目前,有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多聚焦政策制度、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等方面,更多是从“他者”视角出发,对从事“双师型”教师职业活动应当达成的能力体系或素质标准进行外在规定。
然而,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的自主发展[1],“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激发“双师型”教师的内源性动力。
因此,在“双高计划”背景下,从教师个体内生动力这一内在视角来探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明确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及培育路径,对激发高职院校教师内生活力、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的内涵及构成(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的内涵“内生”即内在生成,“动力”的基本含义有两层,一是使机械做功的各种作用力,二是比喻推动事业前进的力量。
“双师教学”课堂模式建构的探索与思考
“双师教学”课堂模式建构的探索与思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更新和创新。
而“双师教学”课堂模式正是在这背景下逐渐兴起并备受关注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这一模式下,一名主讲教师和一名助教或实习生共同协助教学。
在实践中,双师教学也可能会进一步延伸,例如学校实践中的专业教师和乡村教师的合作互助。
在这种合作中,教师之间不再是单向传授知识,而是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教学技巧相互补充,以实现更高效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对“双师教学”课堂模式进行探索和思考。
一、教学理念“双师教学”课堂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合作共建,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的优势,并给予每位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发挥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广泛而有深度的教育。
这也是一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模式,促进着教师专业成长。
双师教学也是一种“因材施教”的实践,通过双方教师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好地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教学模式在“双师教学”模式中,主讲教师和协助教师可以共同合作,共同设计、研发并实施课程。
主讲教师负责课程的总体设计和主旨内容的表达,而协助教师则可以完善和补充课程内容,作为主讲教师的助力。
这种双向的互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更有利于师资队伍的专业发展。
“双师教学”也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帮助实习生或助教熟悉教学环境和教学流程,促进其专业成长,提高其教学水平。
三、师资队伍建设在“双师教学”模式中,往往需要教师团队之间任务的合理分配和协作。
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更好地组织和引领教师团队,推动教师之间的合作,形成共同育人的教育教学氛围。
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更好地适应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
双师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在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又具备教育教学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引导的教师。
下面是一份“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一、基础教育阶段1. 学科专业知识:学生应该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来掌握学科所需的基本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等。
2. 教育教学知识:学生应该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学、教育统计等课程来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方法、技能。
3. 实习:学生需通过实习来接触教育实践,了解教师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提升综合素质。
二、教师专业教育阶段1. 学科教育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与领导、教育技术等。
2. 专业教育课程:教育方法学、教育诊断与评估、课程设计与评估、班级管理与组织、教师职业规划等。
3. 必修实习:教师专业教育阶段的实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教育实践体验,提高教育教学素质。
三、继续教育阶段1. 专业提升课程:包括教育政策、教育学研究方法、教育法律、学科更新、教学方法论等。
2. 师资培训班:如教育卫视专家讲座、校内师资培训等。
3. 实践磨砺:通过教研活动、校内外比赛或在线教育课程设计提升教学能力。
以上是“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希望能够对需要培养这种教师的学生和有志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
四、深入研究与扎实的教学实践对于“双师型”教师来说,继续的认知和技能提升过程中,深入研究和扎实的教学实践是重要的。
教师对待教育教学必须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同时也要继续关注和掌握时下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技术,并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
深入研究和扎实教学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教学案例研究通过研究性学习或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等途径对一些实际应用案例进行探究分析,可以帮助教师们不断提升他们的知识储备及综合能力。
通过多方位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洞察教育教学中困难问题的关键并针对性地解决它们。
2.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撰写通过撰写教育教学研究性论文的方式,可以使教师深入研究与掌握一个特定的教育教学问题,同时也有助于他们获得针对性的指导研究提高的方法和技能。
新时代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三维”打造之路
新时代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三维”打造之路新时代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队伍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成为当前学校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新时代,我们应该从三个维度着手,即“素养维度”、“能力维度”和“心理健康维度”,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学校教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
一、素质维度教师队伍的素质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提升教师素养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要求。
高素质的教师应该具备优秀的学术背景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还应该具备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社会实践经验。
这些都是构成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
为了推动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学校应该着力加强教师的学术研究和专业发展。
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举办专业讲座和培训班等活动,让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学校还应该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教学业绩进行全面评估,为其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支持。
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教学竞赛和专业培训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领者。
二、能力维度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也是影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新时代,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应该积极构建专业成长通道,为教师提供广阔的专业发展空间和平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重视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
加强教研工作,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和合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共同探讨教学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首先要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了解最新的教育政策和规定,同时还应该积极参加教学培训和专业技能竞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健全标准体系,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附标准)
健全标准体系,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建
设(附标准)
为了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建立健全的标准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是一些相关标准的概述:
1. 师德修养标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优秀的师德修养,具体要求包括诚实守信、热爱学生、严守教育纪律、尊重学生个性等。
2. 教育知识与技能标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扎实的教育知识和专业技能,包括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熟悉与掌握,能够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
3. 学科知识与能力标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深入的学科研究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和解读学科知识,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科教育。
4. 教学评价与反馈标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有效的教学评价与反馈能力,包括准确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和能力发展,给予及时和有效的反馈建议。
5. 课程设计与开发标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能够结合学生特点和学科需求,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发展要求的课程。
6. 教育创新与研究标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教育创新与研究能力,包括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以上标准是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基础,有助于保证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通过制定和实施这些标准,可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立体化培养体系构建与探索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立体化培养体系构建与探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立体化培养体系构建与探索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扮演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角色。
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对人才的要求。
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当构建“双师型”教师立体化培养体系。
“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产业界教师与熟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教育界教师有机结合的教师。
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引导者。
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在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
首先,高职院校应设立合适的岗位,并通过竞争招聘方式引进产业界教师。
这些教师应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实践能力,能够将最前沿的技术知识和实践案例带到课堂中。
他们也应经过相应的培训,了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巧,以便更好地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
其次,高职院校应加大对教育界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
教育界教师需要了解产业界最新的技术动向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就业方向和职业发展规划。
他们也应通过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从而能够更好地与产业界教师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第三,高职院校应加强教育界教师与产业界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教师合作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教育界教师可以向产业界教师学习实践经验和教学方法,产业界教师则可以通过与教育界教师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就业需求,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他们也可以共同参与职业教育项目的研发和实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与产业界教师和教育界教师共同合作,进行实践性的学习和研究。
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培养实际操作技能,提高职业素养。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与教育界教师的交流和指导,对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发展有更明确的规划和目标。
教师专业标准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的主要内容
教师专业标准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的主要内容老师专业标准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的主要内容上传者:姚国峰制定老师专业标准是确立老师专业化的前提,也是建设高素养老师队伍的依据。
《标准》提出“同学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个基本理念,是学校老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实践和专业进展中应该秉持的价值导向。
《标准》的基本内容包含“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三个层次,即“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六十一项基本要求”。
三个维度:“三个维度”是“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学问”和“专业能力”;在各个维度下,确立了四至六个不等的领域;在每个领域之下,又提出了三至六项不等的基本要求。
1、“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从老师对待职业、对待同学、对待教导教学和对待自身进展四个方面,确定了“职业理解与熟悉”、“对同学的态度与行为”、“教导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等四个领域,提出了十八项基本要求。
这些基本要求指向于造就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的合格老师,既体现了对“同学为本”理念的细化,比如敬重同学、体贴同学、教书育人等,也体现了对“师德为先”理念的细化,比如依法从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等。
2、“专业学问”维度从学校分科教学的实际动身,依据学校生身心进展的逻辑、以及学校教导教学的本质特征,确立了国内外学界基本形成共识的老师学问构成的四个领域,即“普通教导学问”、“学科学问”、“学科教学学问”、“通识性学问”,提出了有关学校老师专业学问的十八项基本要求。
体现了对学校老师掌握“专业学问”三个方面的要求:在学科学问方面,学校老师不仅要知道所教学科的内容,并且要“理解所教学科的学问体系、基本思想与办法”、“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等,这是为了保证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脉络清楚、重点突出,让同学感悟学科的基本思想;在学科教学学问方面,提出“把握针对详细学科内容举行教学的办法与策略”等,是要求学校老师能够把普通教导学问与学科学问有机结合,并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在通识性学问方面,提出“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学问”、“具有相应的艺术观赏与表现学问”等,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学校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关注同学的全面成长,更好地体现育人为本的教导理念,另一方面也是在素质方面向老师专业进展提出的基本要求。
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
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
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旨在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和专业水平,使其能够胜任不同教育阶段的教学工作。
该体系包括教师教育、专业发展和师德修养三个方面。
在教师教育方面,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注重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教师系统地学习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在专业发展方面,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注重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方面的提升。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在师德修养方面,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注重教师的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
教师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和职业操守,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到言行一致,成为学生的榜样。
总之,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旨在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教学技能和道德素养的优秀教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按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与企业共商实践基地的建设方案,共同对校外学 习型实习基地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管理,并结合行业技术动态信息分析,对实践基 地建设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学校和企业制定以校企双方“双赢”为宗旨的各项政策和制 度,促进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学习型实习基地,共同完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模拟仿真 型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共同办学,发挥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学习型实习基地的作用,学 校将实行权属清晰、共同使用、共同监管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保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 下,有效地促使资产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资产使 用部门建立起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促进资产管理机制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积极落实专 业教师到实践基地参加企业实践或产学研践习,增强专业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服 务能力,积累在企业和生产性实习基础一线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高职 院校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使教师全面胜任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建立以学校人事处(或校企合作办)和企业人力资源部为基础的校企互动交流平台。 通过校企双方的定期会议、企业需求和技术信息发布、校企开放活动日等多种形式,在人 才交流、学生就业、员工培训、技术应用与开发等方面定期交流,共同探讨技术开发和人才 培养等相关事宜,促进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校企人事部门间每年组织两次以上 的校企人事部门负责人会议,了解企业发展情况、人力资源需求情况和在岗员工技术、技 能提升的需求,落实“双师”交流计划,分析、交流工作的开展状况,及时为企业发展提供人 才培训服务。
高职院校可根据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等要素,将教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 教师、普通教师等四大类,根据不同类教师的特点,制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对全体 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师分期分批地进行培养。
一是鼓励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考取相应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技能证书;二是通 过组织教师参加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产学研践习计划”“企业实践活动”,鼓励教师前往企 业、科研院所、政府等实际部门参与研发、工作或实习,增强高校教师自觉投身经济社会发 展主战场的意识与能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学术、技术和实践能力,促进学院教育教 学、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并将教师参加“产学研践习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或“企业实践活动”作为职称评 审的必要条件之一;三是利用寒暑假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
组织·设施·制度
———从三个维度构筑“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朱 清 张建华
●
培养高素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过程复杂,涉及多种因素。根据三 维管理理论,可以将这些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组织因素,即“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 组织和渠道;二是设施因素,即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基地、场所和设备;三是制度因素, 如职称评审制度、薪酬分配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
60
第二篇 人才培养
二、 构筑“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硬件设施体系
在“双师素质”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中,高职院校要发挥学校培养的 主导作用,推进校际、校企、校协深度合作,集聚优质教学资源,组织相关专业课教师特别 是青年教师,定期参加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产教结合,干中学、学中干,通过加强实践教 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 (一)校企合作交流
(三)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引进内培的同时,学校也可根据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需要,聘请来自行业及企业 的专业领域专家、领军人才来校讲学,教授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知识和发展动态。建立 兼职教师队伍,不仅可以带来科研生产第一线的新技术、新信息,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实践 性教学环节,而且还可以弥补学校专业教师的不足,有利于缓解专业转换过程中新专业教 师短缺的矛盾。高职学院聘请兼职教师,要根据学院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践教学等需 求,聘请来自行业及企业的专业领域专家和生产一线能工巧匠。一是专业领域专家(校 外专业带头人),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具 有具备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以上职业资格等级,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熟悉本专业 技术领域发展的前沿技术,把握行业发展动态,在行业、企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具有丰 富的工作经验、较强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以及较强的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能力,对专 业建设具有前瞻性见解。二是能工巧匠,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强烈的事业心 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等级,能胜任 教学工作。
一、 构筑“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组织体系
构筑“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组织体系,是确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渠道和途径。 在“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渠道上,一方面,加强校内专任教师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加 强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具体途径上,包括加强校内专 任教师的培训、合理引进“双师素质”教师和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 (一)加强校内专任教师队伍的培养
59
改革 创新 发展———上海教育人才人事工作实践与探索
专业带头人;四是加强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的交流,聘请来自行业及企业的领军人才作为 兼职专业带头人,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实现校企双方共同努力建 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五是通过安排专业教师参与和指导学生顶岗实习,提高教师的专 业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专业教师必须承担实践教学和毕业实践设计,如实训教学、毕业 设计、课程设计、技能比赛指导等。在指导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真题真做;六是实施“产学 研”结合,跟踪高新技术,将新技术、新工艺、新科学与教学、生产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科技 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教师的 专业实践水平。每年安排部分专任教师到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工作,逐步提高“双师 素质”教师的比例。
(二)合理引进“双师素质”教师
加强现有教师的“双师素质”培训是根本,但对于那些发展较快,师资缺口较大,或操 作性较强、培训周期长的专业教师,可从科研院所、社会企事业单位、服务行业引进。引进 “双师素质”教师要注意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引进人才要注重引进质量,尤其是专业带头 人的引进。专业带头人不仅是教学改革领头人、专业发展领航人、教学团队领军人、专业 领域引路人,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二是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 巧匠充实专业教师队伍,改善学校“双师素质”教师结构,适应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 三是要协调好引进教师和内培教师的关系,避免引进人才后,由于各种原因,学校自己培 养的“双师素质”教师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