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说理,说歪理,不讲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说理,说歪理,不讲理

编者按

作文是思想和才情的综合表达。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

什么样的写作内容更有价值,怎样的表达是适切的,等等,这些都关涉作文评价问题。这些问题弄清楚了,教师的“教” 与学生的“写” ,才更有方向感,才会有真题真教真写,才有真文真人。基于此,本刊特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写作工作坊”成员驻守“作文识真”栏目,对于典型作文展开评头论足,以期引发广大语文老师关于

作文”的新思考。欢迎交流与碰撞。

栏目主持人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写作工作坊”主持

人陈兴才老师。欢迎他的到来。

、说理文的思维品质评说例

1.话题展示。

王小波说,人应该追求智慧。这对西方人来说是很容易

接受的道理,智慧就应该较真,但中国人却说“难得糊涂” 也是一种智慧,仿佛是希望自己变得笨一点。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2.例文呈现。

糊涂和智慧

人应追求智慧。王小波所说西方人追求的智慧,是对于

客观事物规律与真理的探寻。而中国人“难得糊涂”,并不

是指对真理含糊,只是认为对于人情世故这些事不妨聪明地装装糊

涂,不必那么有“智慧”地斤斤计较。

对智慧的追求,自古有之,但仿佛西方的劲头比中国人

更足。苏格拉底传播真理,伽利略探寻物体运动规律,阿基米德潜心

于数学、物理,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纵使有人因此获罪也不能阻碍

他们追求智慧的执着。智慧成果能够推动

时代进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我想这也是多少智者乐此不

疲地追求智慧的原因吧。相较而言,中国的追求智慧者常被

科举考试弄得心力交瘁,也未能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将智慧转化为

成果。这也使得我们自然科学的智慧不如西方,智

慧追求的劲头有所欠缺。

正是这样一种背景,应生了中国人的“难得糊涂”l==f 国人处理人情世故是非常“智慧”的,甚至可以决定仕途走

向。而人情世故本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它需要迂回、圆滑、

能屈能伸,并不像真理那样果断直白。所以在这种环境下,有时糊涂

也是一种智慧。想必几百年前,郑板桥在自家书斋题下这“难得糊

涂”四字时,也是为了提醒自己为人处事要

“糊涂”吧。

糊涂能避免矛盾冲突,体现了以和为贵的智慧。相传古

时有人牵着马在路上走,另一人硬说这正是他昨日弄丢的马,

这人不再争执,先把马给他。第二日那人又还来马,道歉说自己弄错了。那牵马人明知这是自己的马,却装糊涂,不就是为了避免争执冲

突吗?这种以和为贵的思想不失为一种智慧。

糊涂能扭转固有局面,以更佳的方式让人接受自己的意

见,不失为大智慧。唐太宗要魏征为自己作证,太尉冒犯了自己,欲

降罪于太尉,魏征允诺。第二日魏征在朝廷装糊涂,矢口否认,还趁机进谏太尉之功德。终使太尉免于灾患,太宗也未损这一贤臣。倘若魏征边进谏,边替太尉求情,气头上的太宗未必听得进去甚至还可能迁怒于他,这是魏征“糊涂”之一;若在朝廷上不装糊涂,于太宗于朝廷都损失不小,表面装糊涂,实为大智慧。

正是因为中国的土壤环境,形成了我们的“糊涂”智慧,

在人际交往、人情世故中也大有裨益。

综合上所言,我认为最佳状态应该是把西方的智慧和我

们的糊涂结合起来,成为一体。对真理,我们要追根问底,有那股追求智慧的韧劲;对于人情世故,不妨装装糊涂,以和为贵,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成为集智慧、糊涂为身的智人。

3.号脉诊断。

应该说此文属于有一定“见地”的一类,会说理。行文

本身并无非议,算是有理有据,如果不考虑文章的思想性,

单从立论、有据、有证以及行文结构上的清晰来说,貌似篇不错甚至优秀的作文。但从提升公民表达素养的正能量、负起写作教育的担当来说,此文及文后包含的国民性弱点新变种又值得警惕。

王小波所说西方人与中国人对智慧的较真与糊涂,有着

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的源头,本身就属于国民性批判的范畴。

作者对这个问题有一定认识,也承认了西方人与中国人的不同品质,但问题是,这一个有骨头的问题却被作者四两拨千斤似的狡黠所化解,不知是作者见识不够真糊涂,还是正应了王小波所说的“装糊涂”,或者就是作者自己所说的“世故式的智慧”:开头就把西方人追求的智慧定义于对真理的追求,把中国人的“难得糊涂”放在人情世故上,严格来说,

这是对王小波的原有批判文旨的一次概念偷换,为中国人的

糊涂做一个洗白一一把国民性中的圆滑、不较真、不得罪人,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化解成“装糊涂”能“避免矛盾”和“扭转不利局面”,还试图举证自圆,不由人不感叹中国式的圆滑世故。

作者所举两例,一是不与人争马之所属,其出发点本是

宁愿自己吃亏也不与人争的宽广胸怀与忍让的体现,至于后来人家还了马当是意外,并非他算好一定会有此结果,所以基本不能证明马主人也就是作者要表达的“糊涂也是一种智慧”。相反,在大是大非上,是无原则的表现,作者可以赞

其忍让,但不可以说那是智慧。第二例,把魏征的行为说成是装糊涂的智慧,也有强扭强说的嫌疑。原故事不知出于何处,魏征的出发点不明,如此进谏,倒更像是故意驳太宗的面子使其难堪或给其教训一一这好像符合史上魏征与太宗的关系。如果他真是为了扭转不利局面,更好的选择却是在事前与太宗的沟通,人之常情,哪有私下沟通未果反而是在

F不了台的情况下能达成的?作者用此二例都有强扭生扯

之嫌,但这也许正是与国民性有关的文风问题,能把一个事情不求真而只顾变通为自己所用,而事例本身的逻辑均可疑。

所以此文所表现出的年轻一代的真见识和公民担当很值得沉思。

本来,出此作文题者定是有着“培养人”的出发点的,

要引导学生对国民性进行反思与批判,对中国人所谓的“糊

涂式智慧”进行思辨,却不料这位作者已深得“难得糊涂”

之三昧真功,明知“中国的土壤环境,形成了我们的糊涂智

慧”,却能把这么一个该在与西方的“求真智慧”对比中汗颜的东西硬做一番巧妙的辩证,偷换到“人际交往,人情世

故中也大有裨益”。叹息!写作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培养现代

公民的担当让位于特色的世故与圆滑。边是中国

式作文命题中的凌空虚蹈的道德布控、炉火纯青的人生哲学、失真鬼魅的心灵鸡汤,而另一边这一个很不错的充满了思辨质地的题目却收获了学生或孔孟老庄伪圣言或津津乐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