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张爱玲 论文

合集下载

读后感 论文 《天才奇女张爱玲》-倾城之恋

读后感 论文 《天才奇女张爱玲》-倾城之恋

《天才奇女张爱玲》-倾城之恋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四十年代的上海,有一位红极一时的女才子,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当时文坛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作家。

随着她堪称'奇迹'的作品《传奇》、《流言》的问世,关于这位天才女作家的传奇般的传说便从此在海内外广为传颂,'流言'至今。

这是于青的《天才奇女张爱玲》的开头,也是我这篇书评的开头。

说起张爱玲,我总爱用“透彻”二字形容她。

她就像一朵冷冽却又不刺人的玫瑰,清醒而又冷静。

人性的所有弱点她都看在眼里,但不仅是看着,同时她知道人性的弱点如同优点一样有局限性,所以一切总归是能被谅解。

张爱玲的确无情,但她是无情而至于有情。

她的作品写的是最普通的凡人,对人性的弱点极尽嘲讽,刻薄,但最终她对凡人确实怜悯的,或者说她人性是宽容的,怜悯的,终究她还是爱这人性的。

《倾城之恋》便是其中一绝。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

”聪明而又自私现实的白流苏,孤独浪荡寻求真爱的范柳原,他们在香港相遇,以语言为刀剑,开展一场与爱情有染,与生死有关,与人性相关的战争。

流苏戒备森严,而柳原欲擒故纵。

小说写在战乱前后,但无论是白流苏还是范柳原都并非那种献身革命的英雄人物,故事主体不是荡气回肠的战争画面,而是两人之间富有张力的感情牵绊。

张爱玲曾说:“我以为这样写是更真实的。

我知道我的作品里缺少力,但既然是个写小说的,就只能尽量表现小说里人物的力,不能替他们创造出力来。

而且我相信,他们虽然不过是软。

《倾城之恋》论文定稿

《倾城之恋》论文定稿

论电视剧《倾城之恋》的改编中文系本1101班肖辉指导老师:樊青美摘要: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文学经典的再创作推进了当代主流文化的发展。

由小说《倾城之恋》改编的电视剧一经播出,从媒体到观众,反响强烈。

从小说到电视剧,虽然拥有相同的人物角色和类似的情节,但因为二者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所以必然在主题造诣、色彩搭配、人物安排和剧情发展等方面存在差异。

本文以小说《倾城之恋》为蓝本,探讨其电视剧改编的得与失。

关键词:《倾城之恋》;小说;电视剧;改编;引言文学和电视剧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其形象、传播媒介和创作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文学用文字和语言描述故事;电视剧是直接用镜头讲故事,它是叙事与造型相结合的产物。

电视剧中“人物的一个微妙的手势,所取得的效果,小说家可能要重复二三十次才能取得”①。

这说明了电视剧作家用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用镜头演绎人生故事,用色彩和音响装饰画面,收到的效果比小说更直观,更逼真。

电视形象是直接感觉的体验艺术,运用画面和镜头切换构成的感官式表演艺术。

不过电视剧和文学之间还存在着一些相同和可以相通的方面,首先无论是电视剧还是文学,它们都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反映。

虽然它们反映生活的具体手段不同,但它们表现生活的形式却有相同之处,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反映生活。

其次,电视是一门综合艺术,除融合了灯光、音响、美术等手段外,还拥有小说所独具的叙事和表现等手段。

同时,文学和电视都可以用蒙太奇构思情节发展。

这就是它们能够互相转化的基础。

张爱玲的小说素来有“纸上电影”之称,她的小说文体兼有中国旧小说和西方新电影的特点,把中国章回小说的结构、情节与西方电影蒙太奇的手法结合色彩搭配,从而创造出的一种新文体。

迄今为止,张爱玲的作品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和歌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包括《白玫瑰与红玫瑰》、《半生缘》、《倾城之恋》等名篇。

2009年由有“中国金牌编剧”之称的邹静之改编的张爱①汪流.电影编剧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356-357.玲的心爱之作《倾城之恋》在央视八套播出,获得不错的收视,轰动一时。

《倾城之恋》爱情观的看法

《倾城之恋》爱情观的看法

《倾城之恋》爱情观的看法《倾城之恋》爱情观的看法篇1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迷上了张爱玲的作品,尤其是她的《倾城之恋》。

记得初读时,略过字里行间的一篇小故事,感觉似乎有点晦涩难懂,感叹最终的凄美爱情。

再读本书时,我已迈入大学大门,我仿佛从书中看到了张爱玲的影子;该书所讲述的其实恰是它情感世界的缩影,反射着她自身的爱情观。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是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反复吟咏的一句话,它不仅仅表达了张爱玲最高的感情理想,也是所有女生对感情的最高憧憬。

的确,所有的女人最终都希望和自己的爱人踏进婚姻殿堂,幸福生活,白头偕老;正因为只有婚姻能代表这个男生是真的爱自己,它是男生对一个女生最高的承诺。

该书讲述了女主角白流苏和男主角范柳原的爱情故事。

白流苏,一个离过婚的女生。

在那个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是要受道德谴责的。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

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生看成他脚底下的泥"。

感情和婚姻原是他不坚信,也不敢指望的。

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白流苏与范柳原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感情攻防战。

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期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

之后,白流苏,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生的怀抱以外,恐怕再无其他了。

一个女生,把命运当做了人生的赌注,看来似乎没有比这更悲催的事了……看似最终经历战争,最终他们在一起了,可以说白苏是幸运的,一场陷落让她等到了一个男生,一段婚姻,但毕竟是偶然的;然而,该小说看似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掩盖了真正的悲凉与凄惨。

正如张爱玲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会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故事中,张爱玲在原本苍凉的基调上又刻画了一位悲惨的女性,基于对“过渡阶段新时代女性”生存状况的不满,基于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虑,把笔下的每一位女性都推向了绝望的端头,命运使得她们无法挣扎,不得不低头,看似自愿其实无可奈何的往下跳!有人说,《倾城之恋》就是张爱玲自身爱情观的缩影。

读后感 论文 《倾城之恋》

读后感 论文 《倾城之恋》
而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富有的浪子,玩弄女人,纸醉金迷。他不相信爱情,但是在纵情声色的外表之下,他又是一个孤独地寻找真爱的人。表面看似无情,实际上对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古典爱情故事心向往之,他的游戏人生的态度只不过是他面对荒唐、庸俗、市侩以及虚无人世的一种反抗和挑战。
范柳原是否爱流苏?而我想范柳原也不爱流苏吧,在英国出生的他对祖国的一切事物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想要一个纯粹中国的女人,有中国的味道。流苏就是那样的女人。
流苏爱不爱范柳原?我想,至少是爱过的,又或许一生都不明白自己的感情中到底包含着什么。生活并没有给流苏太多空隙,去学会爱一个人。她需要一个人给她一个家,给她一个可以容得下她的地方,给她一个可以给她安全感的地方,范柳原出现了,所以流苏抓住了他,仅此而已。
流苏第二次回到香港,已是她为谋生而谋爱的失败,所以她只有屈从,做了范柳原的情妇,但仍在思量怎样吊住范的心。流苏的再嫁,结果也无非是从一个男人走向另一个男人,从一个家庭走向另一个家庭。这与她第一次的婚姻没有实质的不同。
这便是倾城之恋。
3、倾城之恋之上
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从轰轰烈烈走向平平淡淡,从无穷尽的算计走到夕阳西下的和平。在这个城市中,或许也有无数的爱情如同白流苏与范柳原一般,在纯净中,在利益中,在安稳中,在激情中苦苦挣扎。
旗袍是张爱玲笔下女人生动、时尚的道具,张爱玲文中女人大多旗袍加身,气质、风韵才会立马呈现。
她有倾国倾城的美貌,“那娇脆的轮廓,眉与眼,美得不尽情理,美得渺茫。”但最让范柳原动心的不是她的美貌,而是白流苏有着东方女性那一低头的温柔。
在白流苏身上,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她对范柳原的经济依附关系:她第一次到香港,就是为求得婚姻的位置。流苏想:“这个家,我是待不下去了。”流苏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遇到范柳原的。范柳原出生在英国,在当时所有人眼里他是一个潇洒多金的男人,徐家太太为白家七小姐介绍的,流苏跟着去了,流苏所庆幸的是,风流前夫什么都没给他留下,却让她这个封建小姐学会跳舞。在,因为那个家她是真的待不下去了。所以,在徐太太问她愿不愿意一起去香港是,流苏想了想,点了头。

论张爱玲《倾城之恋》及白流苏形象分析

论张爱玲《倾城之恋》及白流苏形象分析

论张爱玲《倾城之恋》及白流苏形象分析论张爱玲《倾城之恋》及白流苏形象分析摘要:本文分三部分分析了张爱玲的成名小说《倾城之恋》以及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即旧城的封闭——流苏家庭的遭遇;心城的斗争——流苏婚姻的赌注;倾城的团圆——流苏命运的转折。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旧式家庭的没落腐朽,使白流苏不得不挣脱家庭的束缚,以婚姻为赌注上演了一场心智的斗争,但结果她只能无奈的做范柳原的情妇。

战争的来临拯救了白流苏,让她得到了婚姻,但凌驾于战争中的婚姻更多的来自外界的影响,最终的圆满反倒暴露了人生的不可靠,小说展现出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哀及人的劣根性与道德的残缺。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白流苏生存赌注婚姻作者简介: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

1921年出生于上海,原名张煐,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

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发表了《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

她23岁与胡兰成结婚,抗战胜利后分手。

1955年旅居美国,在美与作家赖雅结婚,过着“隐居”生活。

1995年卒于美国洛杉矶自己的公寓,享年七十五岁。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小说中比较突出的一篇,小说连载于《上海杂志》月刊后,在当时赢得了读者群极大的回响。

而其在一九四四年改编成话剧上演之后,更造成了万人空巷的盛况。

《倾城之恋》不仅在当时使张爱玲的声誉达到高峰,并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重要的地位。

《倾城之恋》这个题目乍听起来会以为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但读后才明白,所谓倾城是说一个城市沦陷背景下方可成全的一段婚姻。

所以,从整体而言《倾城之恋》是描写普通人乱世中的“传奇”,从而寻求那份最后回归的普通。

张爱玲以一贯苍凉的叙述基调,特有的敏感笔触娓娓道来一段浮华背后的无奈与凄美,讲述了一个没落世家女性生存困境的悲剧故事。

在长达三万多字的篇幅中,描述了女主角白流苏对于婚姻的赌注。

而故事的内容则可以以1944年4月7日署名迅雨的论述作为概括:一个破落户家的离婚女儿,被穷酸兄嫂冷嘲热讽撵出母家,跟一个饱经世故、狡猾精刮的老留学生谈恋爱。

论文(文学评论):倾城之恋作品分析

论文(文学评论):倾城之恋作品分析

《倾城之恋》与张爱玲的悲观爱情主义Cassanova罗华南师范大学一.引题张爱玲的文笔,善于以一个故事表达生活哲理。

她的故事以悲剧居多,而终成眷属的故事寥寥无几,倾城之恋是一个另类。

为什么?因为张爱玲对爱情的态度是悲观的,倾城也是悲伤的,她似乎用各种意象告诉着我们什么,尝试揭示什么。

事实证明时代与人性是爱情悲剧的根源。

二.时代背景故事构建在民国时期,是封建意识和开放思想初步交汇的时代。

繁华的上海滩,年轻的女性和钱势的男人流连于舞厅、酒吧,纸醉金迷,时髦颇受追捧,当时社会上的风气是追名逐利。

从表面上看,女性地位是提高了,她们可以去社交,结识称心的男人,但实际上男和女不平等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女人的最终目的是找到一个有钱有势的丈夫,可以说男人决定着女人的终身幸福。

白流苏便是一个被男人抛弃的女人,同样也被家族嫌弃。

而徐太太是她重新找回幸福的机会。

人们的信条是:不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

三.人物心理分析1)初见情迷在舞厅中的三支舞,为两人交往埋下伏笔。

白流苏身上不同于一般青春的活力与稚嫩,她懂得玩乐,有懂得矜持,亲近而神秘。

她那一类的娇小的身躯是最不显老的一种,永远是纤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

下颌起初是圆的,近年来渐渐尖了,越显得那小小的脸,小得可爱。

然而白流苏的开放却不因为爱慕,“她半是赌气: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

范柳原真心喜欢她么?那倒也不见得。

他对她说的那些话,她一句也不相信。

她看得出他是对女人说惯了谎的。

但范柳原是深深被吸引住了。

”范柳原的迷恋也只是男女之间荷尔蒙的作用,难以把握,他还未把白流苏当成结婚的对象。

不过这样,白流苏还是有了争取的筹码,她要取悦范柳原。

2)为爱赌博那一夜之后,范柳原理所当然地邀请白流苏,而白流苏为了自己打算,也只会接收,于是踏上了离家赴港的旅途。

但是,他们没有真正恋爱,而是谈恋爱。

范柳原说着情话,挑逗白流苏;白流苏又欲擒故纵,不让得手,着实是斗智斗勇的爱情游戏。

关于张爱玲倾城之恋的论文

关于张爱玲倾城之恋的论文
有关张爱玲倾城之恋的论文张爱玲小说的中心思想:在女奴时代谢幕的今天,女性角色的归属所在,张爱玲否定当时女性的生存方式,希望女性能挣脱文化的,历史的,生理的,心理的等等诸多枷锁般的桎梏,成为自在的女性优美的生存。 张爱玲是富家小姐出生,她的外婆是小妾。裹着小脚。她的母亲和父亲离婚了,父亲娶有小妾并且和小妾吸食大麻,最后败坏家产。母亲离婚后去欧洲。张爱玲的父亲几次说要杀死张爱玲,张爱玲从父亲那逃到母亲那,母亲对张说:“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爱玲缺乏父爱,因此有恋父情结。这也是以后她和汉奸胡兰成恋爱的原因之一。 别人都说张爱玲是富家小姐,张爱玲却说“我是靠自食其力的劳动人民。”张爱玲三岁便把唐诗三百首拿下,七岁时开始写自己第一部小说。她曾经犹疑是要做一个钢琴家还是画家。她是一个天才。但生活的琐碎中她的自理能力却可以说是个白痴。后期帮香港电影公司做编剧,并且参加研究红楼梦,成为红学家。一生作品无数。 张爱玲的自传中说到自己创作的《倾城之恋》拍成电影后,好多女人喜欢。原因:人都说二八年华,而《倾》中的女主人翁白流苏年近三十还能找到一个有钱又帅气又风流倜傥的男人范柳原,这给了很多女人一个梦。而流苏也在看不起自己的家人面前出了口气,又给大龄单身或离婚过的女人们“争一口气”。但张爱玲自己说, 《倾》并不是个好的圆满结局。 流苏的家人嫌流苏是个离婚大龄女人,处处刁难流苏。 家里一片的女儿,把小的宝络嫁给从国外回来年轻有为的富豪范柳原成了家人的首要事情。 而最后范看上的居然是流苏。窥见上海这家子的生存法则后,从故事一开始到结束这就是个悲剧。柳原不想让任何女人束缚住自己,包括他爱的流苏。 柳原不要婚姻,他惧怕婚姻。而流苏有脑子,她要的就是名份。但流苏也不想成为其他那些太太那样无所事事,整日吸食大麻。在男女主人翁斗智斗勇几回合后,发生了香港沦陷,身处在战争的爱情,在历经考验后,柳原终于在危难之际害怕失去真情,害怕失去流苏,也怕自己会成为战争的牺牲品。终于娶白流苏当了正式的太太。要是没有了香港沦陷,也就没有这“圆满”的结局。“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 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吟吟的站起身来,将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张爱玲说了,两人都不是在大时代中的英雄,他们没有去参加反抗侵略。而流苏和她的家人以婚姻做生存的理念只会成为妇女永远的悲剧。 《连环套》和《金锁记》就直接凸显了旧社会没有文化女人靠婚姻生存的悲惨结局。《连环套》中的霓喜从小被卖给个印度商人做妾,为了做正室,几经波折,最后被丈夫雅赫雅赶出家门。之后又找了几个男人跟他们“完婚”,有的是有结婚,有的是没结婚。“汤姆生两手按着桌子站立着,茫然看着她,就像是不记得她是谁。霓喜忽然觉得她自己的大腿肥唧唧地抵着写字台,觉得她自己一身肥肉,觉得她自己衣服穿得过于花哨,再打扮些也是个下等女人;汤姆生的世界是浅灰石的浮雕,在清平的图案上她是突兀地凸出的一大块,浮雕变了石像,高高突出双乳与下身。她嫌她自己整个地太大,太触目。汤姆生即刻意会到她这种感觉,她在他面前蓦地萎缩下去,失去了从前吸引过他的那种悍然的美。”当女人认为肉体是自己的本钱的时候,她也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她笑道:‘发利斯比我小呢!年纪上头也不对。’那印度妇人顿了一顿,微笑道:‘年纪上是差得太远一点,他的意思是……瑟梨塔……瑟梨塔今年才十三,他已经三十一了,可是他情愿等着,等她长大。你要是肯呢,就让他们订了婚,一来好叫他放心,二来他可以出钱送她进学校,念得好好的不念下去,怪可惜的。当然弟弟妹妹也都得进学堂。你们结了这头亲,遇到什么事要他帮忙的,也有个名目,赛姆生太太你说是不是?’霓喜举起头来,正看见隔壁房里,瑟梨塔坐在藤椅上乘凉,想是打了个哈欠,伸懒腰,房门半掩着,只看见白漆门边凭空现出一只苍黑的小手,骨节是较深的黑色——仿佛是苍白的未来里伸出一只小手,在她心上摸了一摸。霓喜知道她是老了。她扶着沙发站起身来,僵硬的膝盖骨咯啦一响,她里面仿佛有点什么东西,就这样破碎了。”女人老了也就没人要了,她的女儿还是可以利用的。 《金锁记》中的七巧悲惨的一生就被她名存实亡的婚姻所控制不单害了自己,还连带去害自己的子女们。七巧也是个瘾君子, 大麻是她生存下来唯一感觉到幸福快乐舒心的溯源。七巧是无知的,是典型的旧社会婚姻奴隶,被婚姻的大锁锁了一生,即使离开争夺财产的婆家那所宅门,她也被锁得紧紧的,世代锁下去。 《花凋》和《琉璃瓦》也是两部有相似之处的作品。作品中的女主人翁们被家人要求找婆家分别经历了不同的命运, 揭露了丑恶的旧社会当时民众的生活艰难以及想靠攀附资产家庭的可悲现象。《琉璃瓦》中的家庭偏偏生的都是女儿,父母张罗女儿们一个一个嫁了“好人家”,偏偏到了小女儿心心这儿,来了个“不听话”,玩上了自由恋爱。 《红玫瑰和白玫瑰》中的男主人翁佟振保也还算老实,出生草根,凭借自己的努力有个好工作。但人家的艳福也不浅,有着红玫瑰和白玫瑰,还有其他灯红酒绿的地方各式的花朵们。女人们最后都是老了,都会腻的,男人却仍可以在社会的宽容下继续猎奇。当然,为了不辜负社会对他的期望,振保结果还是选择重新做个好人。 《色.戒》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写照了。《色》是张根据一个真实的事件改编创作的。一个爱国的,要杀汉奸的女大学生王佳芝却被“汉奸”俘虏了心,临杀老易时放他一马。而汉奸易先生却为了自己的生存选择了杀掉女大学生王佳芝。在杀易先生的路上,佳芝一直在想老易是不是真心爱他。而老易“她临终一定恨他。不过“无毒不丈夫”。不是这样的男子汉,她也不会爱他。”“虽然她恨他,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男人在感情上是理智而又自私的,女人在理智下,还是会为了感情而自我毁灭的,这是男女对待感情的一个不同。也是女人“劣根性”的一种。 没有特别,最爱的还是《十八春》,又名《半生缘》。《半》中的女主人翁顾曼桢是迄今为止我最佩服的女人之一,在旧社会的种种“陋习制度”下她决不屈服,靠自强自立,一天做三份工养家,也决不步姐姐顾曼如的后尘做舞小姐。而最后嫁给祝鸿才也不过又是女人的“劣根性”作祟,她误以为赵世钧已经和翠芝结婚了,她就故意把自己毁掉,“自杀”嫁给祝鸿才,做了生平最错的一件事。后来就费尽周折和祝鸿才离婚,自己带着儿子继续独立。曼桢也是少有的不虚荣的女人,一点也不怎么打扮,自然清新。而翠芝作为一个富家出生的小姐,读大学也是为了嫁给个门当户对的富家少爷。因为作为一个富家女,决不能出来抛头露面工作。翠芝也曾说过羡慕曼桢那样在外面做事,能够自己独立,充实。而翠芝和世钧结婚后整天就是和无知的富太太们攀比财富、打扮和奢侈的消费,世钧也从来没爱过翠芝这样的女人。最能和曼桢对比的是姐姐曼如。曼如是个可恨又可怜的旧社会产物,她为了维系自己赖以生存,但又摇摇欲坠的和祝鸿才的婚姻,居然设计让妹妹曼桢被姐夫鸿才强暴并关押起来产下儿子。故事最后,鸿才还是没改恶习,并没对曼如好。旧社会牺牲了曼如,曼桢成为鸿才这类人的玩物,牺牲了世钧和曼桢这对情投意合的男女的真爱,我每每看《十八春》都要哭,在曼桢那悲惨的命运中好像和她一起在经历这种撕心裂肺的惨痛人生。 姐姐曼如为了婚姻,取悦丈夫祝鸿才,去牺牲自己的妹妹曼桢的终生幸福,让人替曼桢唏嘘不已之余,对万恶旧社会女卑男尊的社会制度、地位感叹。 张爱玲的小说中很多都会有一夫多妻的段落,而这样的家庭面临的都是没有真爱,而只能又是为家产争夺而最后酿成悲剧。现实中,张看得太多了,自己的父母也是旧社会婚姻的牺牲者。 《流言》和《传奇》是张爱玲的名著,而张爱玲自己本来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段传奇呢? 胡兰成就是在一次看到张爱玲的《封锁》后想认识这个女孩。张爱玲旺盛的创作时期都是在她十七,八岁的时候,另人诧异一个少女会有如此的思想。她被誉为鲁迅之后又一个追寻人类真谛的人。她的曾祖父是清末大臣李鸿章。后来胡兰成抛弃了她。她第二任丈夫是美国的赖雅。

【毕业论文选题】关于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论文题目精选

【毕业论文选题】关于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论文题目精选

关于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论文题目精选张爱玲是个有才情的作家,她的作品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有的还改写成了很受欢迎的影视作品,《倾城之恋》就是这样的作品。

在这里为你提供了以下关于张爱玲倾城之恋的论文题目,供你写作论文时参考。

1关于张爱玲倾城之恋论文题目一:1、从关联理论视角分析小说《倾城之恋》中人物对话22、张爱玲:从小说到电影3、论张爱玲小说的电视剧改编4、原型批评视域下伊丽莎白和白流苏的“灰姑娘情结”研究5、张爱玲小说艺术语言创造的图式化外观6、论张爱玲小说人物形象7、日本张爱玲研究8、张爱玲小说与《红楼梦》9、从五四到抗战:中国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10、张爱玲的生存际遇与叙事策略11、从文本到荧屏12、“女性”上海与上海女性-张爱玲与王安忆上海书写探析13、内地文学接受视界中两次“张爱玲热”现象的研究14、解读张爱玲和杜拉斯笔下的战争15、存在之轻16、“城”里“城”外的挣扎17、张爱玲与简·奥斯丁小说的反讽修辞手法的比较研究18、论张爱玲小说的否定结构19、离不开的“母亲”20、施蛰存和张爱玲小说的共性研究21、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张爱玲作品英译研究22、现代中国危机的历史隐喻23、张爱玲小说中的父亲角色探析24、张爱玲小说的空间叙事25、绘声绘色的苍凉世界-论张爱玲小说中声音、色彩的运用26、张爱玲小说中的古典意象研究27、“张爱玲现象”的当代接受328、一个人的五四:张爱玲文化心理的两难29、道是无情却有情30、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研究31、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张爱玲作品影视改编32、张爱玲小说服饰的文化意蕴33、矗立的“象”-萧红、张爱玲小说意象比较研究34、逃离与回归:张爱玲及她的文学世界35、浅论张爱玲小说的影视剧改编36、影视语境中被误读的张爱玲37、张爱玲小说文本的扩展性研究38、从电影的角度阐释张爱玲39、后印象派绘画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40、古井无波越淘越有关于张爱玲倾城之恋论文题目二:41、乱世人生的苍凉悲歌42、生存体验与诗意背叛43、幽默和张爱玲小说幽默语言研究44、文学接受领域里的“时代宠儿”45、在美与接受之间46、张爱玲小说47、女性意识的自审与重建48、夹缝中的爱情49、世俗与超越450、女性主义视阈中《飘》与《倾城之恋》之比较研究51、传播学视域下的张爱玲作品影视剧改编52、张爱玲小说的大众文化取向53、论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战争书写54、从改写理论看张爱玲的自译55、地缘文化政治与跨媒介陈述56、论张爱玲作品的影视改编57、三度香港之行与张爱玲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58、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走红上海滩的历史考察59、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妓女形象60、伦理叙事下的张爱玲与苏童比较研究61、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在电影改编中的流变62、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63、张爱玲作品的市场价值研究64、张爱玲小说电影改编65、张爱玲小说影视改编研究66、冰冷的世界67、张爱玲文学创作服饰论68、月下的语言时空69、顺从姿态下的女性意识--简·奥斯丁与张爱玲作品的女性意识之比较70、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张爱玲的前期作品谈其女性写作71、苍凉--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审美定势72、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杀子主题73、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西方形象56。

关于的张爱玲《倾城之恋》的艺术特色论文.doc

关于的张爱玲《倾城之恋》的艺术特色论文.doc

关于的张爱玲《倾城之恋》的艺术特色论文张爱玲《倾城之恋》的艺术特色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张爱玲《倾城之恋》的艺术特色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流苏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该怎样看待流苏以及她的“倾城之恋”呢?流苏出身于旧社会家庭,是个接受了封建传统文化熏染的女性。

范柳原就认为她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而他之所以对流苏一见钟情,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流苏身上所具有的完美的古中国情调。

但流苏却并非完全是旧式的,她虽然接受了封建包办婚姻,但当性情暴躁的丈夫对她百般虐待时,流苏摘要:张爱玲是中国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体现了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却也弥漫着浓重的悲凉氛围。

《倾城之恋》是其成名作,小说看似圆满的结局,实则蕴含了更深刻的不圆满。

本文通过分析白流苏的人物性格来了解作家的意识领域,通过阐述小说的时间设计来把握时代和社会的幻影,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来理解作家的无奈与悲悯,以此来深入地探讨《倾城之恋》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悲剧意识时间设计人性剖析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女作家,她在童年就亲历封建旧家庭的衰败,青年时期又在香港体验到战争的恐怖,1943年在上海开始发表作品,比如中短篇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结集为《传奇》),散文集《流言》,长篇小说《十八春》等。

张爱玲的小说拥有古典美与细腻感,却弥漫着一种梦魇般悲凉的氛围,虽然其中也有人生的热闹繁华,但最终都难逃一个苍凉破败的结局,而《倾城之恋》可说是一个例外。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成名作,也是《传奇》中最具有“传奇”色彩并且唯一以大团圆收场的小说。

故事讲的仍然是张爱玲擅长的男女情爱:白流苏和范柳原,一个破落世家的离婚女儿和一个饱经世故的老留学生,两个来自不同文明和世界,有着不同身世和欲求的原本毫无关系的人被命运连在了一起,靠一场倾城战火结成了婚姻,在那“兵荒马乱的时代”里做了“一对平凡的夫妻”。

这在张爱玲充满残缺的故事中是少有的圆满结局。

倾城之恋-张爱玲 论文

倾城之恋-张爱玲 论文

《倾城之恋》中的环境描写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其小说创作充满了女性特有的细腻和美感,文本论述语言也极具特色,同时又散发着浓重的悲凉气息,作为张爱玲为数不多的以喜剧结尾的作品《倾城之恋》,张爱玲在其中的环境描写上也颇具特色,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描述手法,本文将从其多样的色彩化语言符号,独具特色的意象化描写手法和通过对人物心理刻画来表现环境三个方面去论述,展现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对通过环境描写来塑造人物,揭示人物的性格、心理、命运。

关键字环境描写色彩语言意象心理张爱玲语本《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据此,女有美色,倾城也倾国。

张爱玲以“倾城之恋”作为小说的题目,让人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总以为这是一个美满的恋爱传奇,而故事读完,它确实是一个传奇,只是这份传奇染上了无法晕开的苍凉的意韵。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在1943年9月创造的一部小说。

而在去年,除了《香屑:第一炉香》外,她还完成了《茉莉香片》、《封锁》和《心经》等经典名篇;之后的一年内,她又写出了代表性的《金锁记》、《红玫瑰和白玫瑰》等。

所以我个人认为,《倾城之恋》应该是张爱玲自己创作高峰期的一个成熟的作品,并且在张爱玲的小说中“香港”和“上海”这两座城市最常见,而《倾城之恋》中的男女主角更是徘徊在这两座城市之间演绎人生的悲欢离合。

一般来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于典型人物的塑造和时代特征的反应有着重大的作用,张爱玲作为现代著名女作家在小说创作能够准确的把握人物生活时代的环境特征,为人物塑造创造典型的环境氛围。

本文将着重分析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的环境描写,展现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对于环境氛围把握的独特语言。

(一)艳丽的色彩语言符号张爱玲在小说中大量的运用了色彩语言符号。

色彩语言符号是指语言中表示颜色的那些词汇,比如说“红”“绿”“蓝”“黄”等等。

当然这些词汇不是单纯的颜料中的颜色,它们是语言的符号,是作家依据以自己对于色彩的理解,用特定的色彩语言符号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形成一种朦胧、微妙的情感。

《倾城之恋》论文

《倾城之恋》论文

《倾城之恋》论文摘要:《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早期作品之一(《杂志》第11卷6—7期,1943年9—11月,收入《传奇》)。

这部中篇小说没有《半生缘》迂回的情节,没有《金锁记》时间的跨度,没有《红玫瑰与白玫瑰》纠缠的人物关系。

仅有白流苏和范柳原二人在我们面前上演一番清清淡淡的感情纠葛,故事原本应该是没有结局的,只有一个女人一轮又一轮的悲惨际遇。

但战争帮助给这个故事划上了圆满的句点:战争成全了白流苏,使她获得了梦寐的归宿;战争也成全了张爱玲,让她得以带着我们走进白流苏的世界,一起经历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倾城之恋”中。

一. 兄妹之战出身没落的白流苏因离婚而带着财产在娘家一直生活了七八年了,这时她的前夫刚因肺炎而死。

小说就是从前夫的死在白家引起的骚动开始,白流苏的兄嫂希望流苏回去替前夫戴孝主丧,再过继一个侄子留在夫家过活。

聪明的流苏当然明白兄嫂们的“好心”:看似是在为自己的后半辈子着想,实际是把自己的钱财挥霍光了,而准备撵人了。

自己回去后是不是遭罪,却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所以流苏怎能答应,怎能甘心地任兄嫂摆布?在当时的社会,流苏能够主动离婚,表明她绝不是一个可以任人欺负软弱的女性。

离婚后,流苏是带着财产回到娘家的,现在兄嫂把自己的钱财骗光了却要撵她出门,她怎么忍得下这口气?于是毫不客气地点明了兄嫂的真实意图,拉开了兄妹之间的战争。

这一场战争让流苏真正看清了自己在这个所谓娘家中的地位,其实这早已不是她的家。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娘家已变成了兄嫂的家。

就算自己当初是带着财产回来的,但身份也不过是个寄人篱下,兄妹之间似乎不存在任何亲情,仅仅是靠一个“钱”来维持关系,有钱便有缘,无钱便无缘,想方设法地撇清关系。

所以流苏很气愤,甚至在无意识中报复兄嫂。

在宝络的相亲会上,男主角接二连三的邀请流苏跳舞,而把相亲会的女主角抛在一边,这极大地引起了嫂子们的不满与怨恨,流苏从中获得了报复的快感:“今天的她不是有意的,但是无论如何,她给了他们一点颜色看看。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摘要:张爱玲是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杰出的海派女作家代表作家,她的创作力图还原战争背景中人的固有的本性,张爱玲所展示的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芸芸众生在战争环境中正式的人生形态。

在张爱玲的“私语”中,交织着复杂而矛盾的美感倾向,一方面是对现代文明的“荒凉”感受中呈露出来的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美感特质,另一方面,则是对士大夫乐感文化传统的眷恋,对普通人的寻常人生乐趣的沉迷。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一部经典的中长篇小说,是一个动听又不近人情的故事。

张爱玲用她苍凉的笔调,华丽绚烂的语言,营造出一种苍凉的美感。

关键词:张爱玲;爱恋;悲凉;艺术风格一、故事简介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之际,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在读完了张爱玲的这篇小说,就会发现,说他是传奇,不如说是一个反传奇的故事。

书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并不是美貌惊人,流苏与范柳原成婚,交易的因素亦多于爱情的因素。

这倒是“倾城”的另一个意义:倾覆、倒塌、沦陷,在这个意义上,倾城之恋名副其实。

香港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使他们做成了一对平凡的夫妻。

二、白流苏的悲凉在《倾城之恋》这本书里,白流苏由一个楚楚可怜,等待救援的落难公主,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主动出击,为自己未来而努力的女骑士。

旧思想在这个家庭中根深蒂固,况且先前婚姻的失败,娘家的冷落以及徐太太的适时点醒,都逼得流苏心里只能摆下“婚姻”这个唯一事业。

从而形成了她以“赌徒”为背景的婚姻模式。

而败落的家、守旧的老母、为钱是图的哥嫂共同逼迫了白流苏,撑起了她柔弱背后的强悍。

倾城之恋论文

倾城之恋论文

我看《倾城之恋》的爱情《倾城之恋》是张爱玲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

第一次看到这题目时,我是很自然地认为:这小说应该是讲述一段山盟海誓的爱情,轰轰烈烈地,足以让一座城为止倾覆。

然而,事实是一座城的倾覆成全了这一段爱情,一段受到命运眷顾的爱情。

曾经有人说过,情感婚姻一旦与功利连在一起,就无所谓真正的爱情。

或许真正的爱情就应得像一张白纸,不能掺杂半点私心。

在《倾城之恋》里面,白流苏与范柳原在感情上都是自私的。

毕竟,爱情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时代的反映。

在他们那个时代,旧社会环境的迫使,或许允许自私成为爱情的专利。

在他们两人的感情世界里,都融入了自己的利益与私心。

在小说里,白流苏是白家的小姐,经历了一场婚姻失败后住进了白公馆。

自此以后她就生活在家人的冷嘲热讽中。

她看尽了世态冷淡,对这个家也不再抱有任何希望。

后来,机缘巧合之下,她认识了范柳原。

虽说认识到他是无意之事,但白流苏也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重生的机会。

她决定用自己的前途来下注。

如果赢了,一方面可以出净胸中那一口被家族压迫所形成的恶气,另一方面也可以求得经济上的安全。

至于范柳原,从小在国外长大,难免会有孤独感和飘泊感。

于是他对祖国有着热切的期望,然而,事实却让他失望。

正如他所说:……关于我的家乡,我做了好些梦,你可以想象到我是多么的失望……精神上的空虚,让范柳原需要寻找依托,寻找可以生活下去的动力。

而白流苏的出现,恰恰给了他机会。

因空虚而追求爱情,此时的范柳原只不过是需要一个人,而不是爱一个人。

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慰藉。

就这样白流苏和范柳原就开始他们之间的爱情斗法。

从他们开始认识到白流苏返回上海这段时间里,范柳原积极进攻,花言巧语可谓是用得淋漓尽致,他要她懂他。

至于白流苏表面表现得对范柳原有意思,心里打底就不相信范柳原的话,她知道他要她,但不愿取她。

在白流苏再次回到香港的时候,他们发生了关系,或许他们两人都动了真情,或许没有,但两人始终没忘自己的目的,至少此时的白流苏不用担心经济上的安全了。

倾城之恋论文资料

倾城之恋论文资料

《倾城之恋》的审美特征一般认为,张爱玲小说钟情于描摹世间凡俗中的平常事,反映俗世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认同世俗价值观,在题材和主题上体现出一种追求平凡中的美的倾向;在情节和结构上,很少有大起大落的情节,不刻意安排结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进有序展开,显得信笔所之,自然随意;语言上追求通俗化、大众化,具有直白易懂的特点等。

这些评价固然有其道理和依据,但还不能说是对张爱玲小说审美特征的全面把握。

本文就以张爱玲小说代表作《倾城之恋》为例,对张爱玲小说的审美特征尝试做一个归纳:一、题材主题体现了凡俗与超脱的有机结合张爱玲小说的题材多选自世俗平凡生活,擅长于刻画具有世俗特性的凡人形象,展现他(她)们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在主题思想上,有人说张爱玲小说认同俗世生活,认同世俗的价值观,认同世俗的观念和情感①,事实上,张的小说对世俗的一些价值观确有部分的接受,但更多时候表露的则是锋藏不露的批判或深深的无奈,有时叙述本身就是出于揭露的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是对世俗价值观的认同,倒不如说是对世俗价值观的正视,正视意味着不忽视其存在,但并不一定对其承认或赞同。

这一特点使张爱玲的小说往往能体现出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清新拔俗之气,因此,应该说张爱玲小说在题材及主题上体现出的实际是一种平凡美与超脱美的融合。

《倾城之恋》叙述了年轻的离婚少妇白流苏和归国阔少范柳原之间的爱情故事。

很显然,这个视角符合张爱玲喜欢写庸人俗事的习惯。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里,国家正面临着各种内忧外患,所谓“乱世出英雄”,那种社会环境应该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但是,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却把焦点放到了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两个平凡人身上,两个人从认识到恋爱、直到结婚经历了一个复杂坎坷而漫长的过程。

战争这样国家大事在这个故事里也只不过是个陪衬,一个出人意外的凑巧因素。

从知人论世这个角度来看,《倾城之恋》在题材及情感主题上确实具有庸人俗事的特点,这使《倾城之恋》能让一般的读者有亲切感、真实感,容易将故事中的人物和自身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具有浓郁的世俗生活况味的审美体验。

论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浪漫主义——以同名影视剧作为参照

论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浪漫主义——以同名影视剧作为参照

细节改动:为了 更好地呈现人物 性格和情感,部 分细节被改编或 重新演绎。
结局改编:影视 剧结局与原著不 同,更加突出了 浪漫主义色彩, 强调了爱情战胜 一切的主题。
第四章
浪漫主义在《倾 城之恋》中的体 现
人物性格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白流苏与范柳原的人物性格深受浪漫主义影响,表现出对真爱的追求和执着。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情感表达:张爱玲的作品中充满了 对爱情、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与 感悟
语言优美:张爱玲的语言风格独特, 用词精准,表达了她对文字的热爱 和追求
《倾城之恋》中的浪漫主义特色
描绘细腻的人物 情感:张爱玲通 过细腻的笔触描 绘了主人公的情 感世界,展现了 浪漫主义的情感
表达。
对张爱玲个人创作的影响
激发创作灵感 形成独特风格 深化主题思想 拓展文学视野
第六章
结语:浪漫主义 在《倾城之恋》 中的意义与价值
《倾城之恋》在张爱玲作品中的地位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该作品展现了张爱玲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是其文学风格的代表之一
《倾城之恋》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理解其文学思想和艺术风格具有重要意 义
强调自然与社会的对比: 张爱玲通过自然与社会之 间的对比,突出了浪漫主 义中对自然和纯真美好的 追求。
强调对生活的热爱:浪漫 主义在《倾城之恋》中强 调了对生活的热爱,展现 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追求。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添加项标题
张爱玲通过《倾城之恋》等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 了重要的贡献,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浪漫主义在《倾城之恋》中的价值体现

试论《倾城之恋》中体现的爱情观

试论《倾城之恋》中体现的爱情观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试论《倾城之恋》中体现的爱情观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试论《倾城之恋》中体现的婚姻观韩淑鋆摘要:本文以《倾城之恋》的文本为基础,对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所体现的婚姻观进行分析,揭露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悲惨命运以及当时社会背景下婚姻对于女性的禁锢。

对于研究女性解放以及婚姻自由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婚姻观张爱玲多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喜爱所推崇,不仅是因为她的作品渗透了她的传奇人生,还因为她的作品总是在短小的篇幅中阐释了她的人生观念,比如《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对于爱情对于婚姻的表现和思考。

要讨论《倾城之恋》中的爱情观,首先需要站定一个观点,那就是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之间究竟有没有爱情?我的观点是范柳原爱着白流苏,白流苏却未必爱范柳原。

在白流苏遇见范柳原之前,她的处境非常艰难,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白流苏与前夫早已离婚多年,在她前夫死后,她的哥哥却竭力劝服她去给前夫守寡——“他当初有许多对不起你的地方,我们全知道。

现在人死了,难道你还记在心里?……他的侄子多着呢,随你挑一个,过继过来……他家是个大族,就是拨你看守祠堂,也饿不死你们母子。

”从这几句话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白流苏的哥哥对于婚姻的看法。

在白流苏的哥哥看来,当初白流苏前夫死了没有关系,他们早已离婚没有关系,他曾对白流苏不好没有关系,没有孩子也没有关系,那么白流苏回去的意义是什么呢?为了“饿不死”,为了一张“免费的饭票”而已。

在白流苏的哥哥看来,婚姻不需要感情,不需要后代,甚至不需要双方都在,只需要能提供稳固的物质供给就行了。

白流苏两个哥哥花完了白流苏的钱之后,开始阴阳怪气地想将白流苏撵走,连白流苏的母亲也说“你跟着我,总不是长久之计,倒是回去是正经,领个孩子过活,熬个十几年,总有你出头之日。

重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有感作文800字精选

重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有感作文800字精选

隔着久远的日子,重读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自然别有一番滋味。

其中范柳原说的“太忙着谈恋爱了,哪里有功夫恋爱?〞这句话更是让人感概万千。

是啊!当白流苏第一次去香港的时候,他们两个似乎坠入爱河的男女,在一起爬山、游海、逛街、到处游玩,周围的人都会说他们在谈恋爱。

他们热衷于谈恋爱的形式,可是彼此却没动情,两个人都是自私聪明,十分狡猾之人,自然谁也不想被谁就这样掌握于手心之中。

于是爱情游离在他们两人的世界之外,疲惫不堪的他们两人都是感情的输家。

直到香港的沦陷,才成全了这对恋人,在经历了生死与共的那些危机时刻,两颗心终于走到一起,能够做到“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才成就传说中美丽的倾城之恋。

要是没有后来整个大都市的颠覆,也许他们忙着谈“恋爱〞这样的事情都是徒劳,到最后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从爱情联想到生活,我们现在匆匆而过的生活其实不也是一样有丰富的形式而没有实质意义?从我们懂事时去,我们就开始了忙忙碌碌的生活之旅。

小的时候,听话懂事的我们牢记父母的教诲,忙着拼命读书,考大学就是我们最大的梦想。

好不容易大学考上了,却不能松口气,还得忙着去拿各种各样可以证明自己能力的证件。

大学毕业了,慌了神,忙着四处奔跑找工作。

工作有了,还没有好好休息,就在父母的催促下忙着找对象。

对象有了,也就一门心思忙着张罗着结婚。

有家了,忙的名堂就更多了,忙着升职,忙着挣钱买名车豪宅,忙着各种各样的应酬。

总之一句话,我们似乎一直以来都是那么忙。

很少有时机在上班的路上停下来,去望望初升的太阳;很少留意到春天来了,小树都发芽了,河水在欢快地歌唱;很少在有暖阳的冬日,好好地躺在草地上美美地享受一下美丽的生活;很少去体会我们生活里的感动和温馨的细节。

结果我们忙得像猴子搬包谷,一路上不停地得到,又在不停地失去。

等到我们老得走不动的一天,我们突然想起来,问自己,这辈子这么忙于生活,却不知道真正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滋味。

在忙碌的路上,错过了很多美丽的风景,而在这时,日子都不能回头,心中悔恨莫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倾城之恋》中的环境描写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其小说创作充满了女性特有的细腻和美感,文本论述语言也极具特色,同时又散发着浓重的悲凉气息,作为张爱玲为数不多的以喜剧结尾的作品《倾城之恋》,张爱玲在其中的环境描写上也颇具特色,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描述手法,本文将从其多样的色彩化语言符号,独具特色的意象化描写手法和通过对人物心理刻画来表现环境三个方面去论述,展现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对通过环境描写来塑造人物,揭示人物的性格、心理、命运。

关键字环境描写色彩语言意象心理张爱玲语本《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据此,女有美色,倾城也倾国。

张爱玲以“倾城之恋”作为小说的题目,让人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总以为这是一个美满的恋爱传奇,而故事读完,它确实是一个传奇,只是这份传奇染上了无法晕开的苍凉的意韵。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在1943年9月创造的一部小说。

而在去年,除了《香屑:第一炉香》外,她还完成了《茉莉香片》、《封锁》和《心经》等经典名篇;之后的一年内,她又写出了代表性的《金锁记》、《红玫瑰和白玫瑰》等。

所以我个人认为,《倾城之恋》应该是张爱玲自己创作高峰期的一个成熟的作品,并且在张爱玲的小说中“香港”和“上海”这两座城市最常见,而《倾城之恋》中的男女主角更是徘徊在这两座城市之间演绎人生的悲欢离合。

一般来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于典型人物的塑造和时代特征的反应有着重大的作用,张爱玲作为现代著名女作家在小说创作能够准确的把握人物生活时代的环境特征,为人物塑造创造典型的环境氛围。

本文将着重分析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的环境描写,展现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对于环境氛围把握的独特语言。

(一)艳丽的色彩语言符号张爱玲在小说中大量的运用了色彩语言符号。

色彩语言符号是指语言中表示颜色的那些词汇,比如说“红”“绿”“蓝”“黄”等等。

当然这些词汇不是单纯的颜料中的颜色,它们是语言的符号,是作家依据以自己对于色彩的理解,用特定的色彩语言符号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形成一种朦胧、微妙的情感。

达到读者与作者在阅读文本中的共鸣。

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对于色彩、音符都极为敏感,擅长运用色彩语言做为描绘环境的工具,来渲染氛围,反应人物的内心感受,使环境成为人物情感的外部表达,是读者能够更真切深刻的理解作品,产生心灵的沟通。

比如说书中曾出现的场景:“那是个火辣辣的下午,望过去最触目的便是码头上围列着的巨型广告牌,红的、橘红的、粉红的,倒映在绿油油的海水里,一条条,一抹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窜上落下,在水底下厮杀得异常热闹。

”(1)这是女主人公白流苏初到香港时看到的景象,作者在描写中用到了“红”“橘红”“粉红”还有“绿油油”这四个色彩语言,正如张爱玲所说这是“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红和绿在中国绘画审美中是忌讳的,因为这种搭配是太扎眼与夸张。

女主人公白流苏跟随徐太太离开上海,离开白公馆,离开那个束缚的家,赌上自己后半生的命运。

此时她的心中并不是为了爱情,她内心充满了不确定和矛盾,充满了不安和挣扎,所以她极目望去大红大绿,勾勒出都市香港的光怪陆离、喧嚣繁华。

这座城市下的人是不安分的,是躁动的,所以也暗示着白流苏与男主人范柳原之间也是不平静的,是要讨价还价和权衡利弊的。

“一个女人上了男人的当,就该死;女人给当给男人上,那更是淫妇;如果一个女人想给当给男人上而失败了,反而上了人家的当,那是双料的淫恶,杀了她也还污了刀。

”故事里的白流苏终究没有免了是在白公馆承受这些流言蜚语。

在张爱玲眼中,爱情就是女性求得经济保障的一种手段,一种女性对男性经济依附的关系,在世俗的婚恋中是没有爱情可言。

”【1】所以女主公白流苏的资产被势利穷酸的兄嫂瓜分殆尽后,失去了经济的保障,无立锥之地。

这时候的范柳原给了她一次下赌注的机会,赢了就是摆脱了白公馆里压抑的一切,输了可能连五个孩子的后母都没有办法做,名誉扫地。

所以作者用刺激鲜艳的色彩语言符号来描写白流苏看到的环境,正是对白流苏孤注一掷却又前途迷茫的心理再现和爱情坎坷的预示。

除此之外,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对于主人公生活日常的环境描写中也大量运用了色彩语言符号,让读者在艳丽的色泽中看到曾经生活的富贵,获得一种古朴典雅的感受,还能在无形之中感受到这繁华背后的腐烂和对人性的压抑。

充分理解女主人公赌上一切也要脱离这种束缚。

“屋里没有灯,影影绰绰的只看见珠罗纱帐子里,她母亲躺在红木大床上,缓缓挥动白团扇。

门掩上了,堂屋里暗着,门的上端的玻璃格子里透进两方黄色的灯光,落在青砖地上。

朦胧中可以看见堂屋里顺着墙高高下下堆着一排书箱,紫檀匣子,刻着绿泥款识。

正中天然几上,玻璃罩子里,搁着珐蓝自鸣钟,机括早坏了,停了多年。

两旁垂着朱红对联,闪着金色寿字团花,一朵花托住一个墨汁淋漓的大字。

在微光里,一个个的字都像浮在半空中,离着纸老远。

流苏觉得自己就是对联上的一个字,虚飘飘的,不落实地。

”(2)“红木大床”、“白团扇”“朱红对联”、“金色寿字”、“墨汁淋漓的大字”。

让我们一窥家庭日常用品的艳丽,扑面而来一股富丽堂皇的气息。

而主人公却觉得那对联上的字是虚浮的,是不真实的,就像自己明明是在自己的家中却感受不到母女亲情,兄妹感情,这破落虚无的繁华背后是可怕的人心,是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越是艳丽的色彩越是衬托心中的孤寂。

(二)意象手法的运用张爱玲十分擅长运用意象的手法,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说过:“任凭张爱玲灵敏的头脑和对于感觉快感的爱好,她小说里意象的丰富,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

小说的悲凉气氛正是源于胡琴、月、蚊香、镜、空房等这些颇具悲剧意蕴的意象。

【2】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运用高超的意象手法对环境氛围进行了很好的营造,成功的反映了沪港社会陈旧道德下通过金钱纠葛的男女婚姻,突出主人公在整个典型社会环境中的典型命运,是整部作品透露出苍凉的的意蕴。

其意象有以下几个方面:月亮、胡琴、蚊香和镜子。

(一)月亮夏志清说“张爱玲的世界里恋人总喜欢抬头望月亮。

”【3】在张爱玲的的小说中月亮是最频繁的意象也是最成功的意象。

在《倾城之恋》中共有三次描写月亮,月亮的每一次出现都伴随者主人公心路历程和生活环境的变化。

月亮第一次出现是在白流苏因为范柳原的一段话而生气,她听见电话里范柳原的轻声对她说“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么?"流苏不知道为什么,忽然哽咽起来。

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

”(3)月亮是大的但同时也是模糊,我想这轮满月之所以是模糊的,是因为主人公眼里盛满了泪水,泪水模糊了双眼让她看不清月亮,更无法看清自己的命运,一度对婚姻的美好与渴望可惜模糊地难以触及。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4)的誓言抵不过现实的悲哀与无奈,忧虑与落魄。

第二次写月色是在白流苏不甘心做范柳原的情妇返回上海的时候,这个时候的“月亮”代表了白流苏本人,成了美人的象征。

“可是柳原既能抗拒浅水湾的月色,就能抗拒甲板上的月色。

他对她始终没有一句扎实的话。

他的态度有点淡淡的,可是流苏看得出他那闲适是一种自满的闲适──他拿稳了她跳不出他的手掌心去。

”(5)这个时候男女主人公都处在恋爱的相互推脱阶段,范柳原显得技巧更加高超一些,他想让白流苏不得不成为他的情妇,让她无法逃脱流言的暗伤,所以他拒绝了在浅水湾里白流苏那一低头的温柔,也拒绝了即将起航的轮船上这最后一次机会。

后来当白流苏再次回到香港,这一次她和范柳原有了肉体上的接触,而这一次的月亮变成了纤月。

“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

然而海上毕竟有点月意,映到窗子里来,那薄薄的光就照亮了镜子。

”(6)这样一轮纤细的月牙照在冰冷的玻璃上,形成一层霜花。

在这黑茫茫孤寂的夜色里也反映出了白流苏此时冰冷的内心,那清冷的月光就是内心真实的影射,塑造出生活环境的悲凉氛围。

虽然已经了肉体上的亲密,可是没有达到精神与灵魂的相依不舍,白流苏还是没有得到一直梦寐以求的关于婚姻的承诺。

果然第二天,范柳原就告诉她他要一个星期之后去英国。

仅仅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白流苏就看似真正的成为情妇了。

张爱玲用自己独特的意象手法将人物的内心和命运融合在一起,特征独特,亮点突出。

(二)胡琴胡琴这个意象串联起了整部小说故事,故事的伊始胡琴就开始咿咿呀呀的拉着,特有的声音凑想的就是一曲曲苍凉的乐章。

白公馆的生活跟不上胡琴的演奏,它在一开始就还处在自己的时间当中,“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扪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

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7)胡琴渲染出一种没落的氛围,他们还是病态的生活着,封闭在陈旧的道德观念下。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人受不住了,她不能再听着胡琴演绎忠孝节义的故事,兄嫂的嘲讽,母亲的不解,流言的压迫使她不得不下一次赌注,面对本能的挣扎白流苏要抓住范柳原这叶浮萍,随着他飘落在另一座城市,去赌博、挣扎与冒险。

在白流苏每一次命运的转折时都能听到胡琴咿咿呀呀的凑起,这似梦魇般的氛围始终朦胧的笼罩在主人公的身边,就好像命运的轮回往复,不断抗争却无法避免伤害。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资本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不断碰撞,金钱关系越来越缠绕在爱情和婚姻的关系中,张爱玲由家庭原因所形成的悲观的爱情观直接反映在主人公身上,白流苏在和范柳原的恋爱过程绝不是因为爱而开始。

在结尾处,胡琴声又再次响起。

“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8)首尾呼应,也好似命运的永恒的轮回,白流苏成了范柳原的妻,他的俏皮话留给了别人,婚姻重新开始,一切终究没有办法太完美,这已经是一段传奇,如果没有香港沦陷这个机缘巧合,也许白流苏真的就要从白公馆再次跳落到那碧绿色墙壁围成的家,时间流逝,墙壁上漆的颜色总有一天会再次剥落,当初再旺盛的生命力也只剩下苍凉。

(三)镜子镜子这种意象也在《倾城之恋》中出现过两次。

一次是徐太太给流苏的妹妹介绍婚事的时候,那个时候白公馆里所有的人都在讨论年轻的七妹的婚事,自己是这个家的累赘,只能任人嘲笑。

白流苏觉得自己在白公馆里整日看不见太阳,似与这个时代隔绝,抓不住时间,终于她大声尖叫的跑上楼走到扑到自己的穿衣镜前。

“流苏突然叫了一声,掩住自己的眼睛,跌跌冲冲往楼上爬,往楼上爬……上了楼,到了她自己的屋子里,她开了灯,扑在穿衣镜上,端详她自己。

还好,她还不怎么老。

她那一类的娇小的身躯是最不显老的一种,永远是纤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

她的脸,从前是白得像磁,现在由磁变为玉──半透明的轻青的玉。

上颔起初是圆的,近年来渐渐的尖了,越显得那小小的脸,小得可爱。

脸庞原是相当的窄,可是眉心很宽。

一双娇滴滴,滴滴娇的清水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