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

合集下载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三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三

大学生文秘专业求职信(通用4篇)高校生文秘专业求职信篇1敬重的经理:您好!我叫,我是XX职业学院现代商务文秘专业的一名高校生。

在投身社会之际,为了找到符合自己专业和爱好的工作,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谨向各位领导作一自我推举。

我系统学习和把握了日常行政公文的写作、秘书学、国际金融、设备文书和现代汉语等学问并全面了解了会计原理,中国文学史等学科的学问。

具有对计算机办公软件的操作力量以及秘书工作力量。

同时我乐观参与各种活动和社会实践,组织、策划和协调力量都有较大的提高。

我除具有本专业需要把握的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力量、较强的公关办事力量、基本的管理力量和办公软件的操作力量外,还娴熟把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当然光靠“道理”是找不到工作的,所以我在仔细学习专业学问的同时,也不忘依据自己的爱好,学些计算机方面的专业学问,课余也不忘自己的爱好,常常打打篮球,强健自己的体魄。

我信任自己的选择,很盼望能和贵公司合作,假如有幸被贵公司录用的话,我将凭我的力量和贵公司共同进步;如未被选中,那定是我的力量还未能达到你们的要求,我将连续不断的学习!此致敬礼!求职者:20xx年x月x日高校生文秘专业求职信篇2敬重的领导: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求职信。

信任不会占用您太多的时间,盼望您工作快乐。

我是商业高校专业20xx届的一名同学,即将面临毕业。

四年来,老师的教育及个人的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学问,系统地把握了秘书写作、秘书语言与交际、公共关系、办公自动化、秘书学等专业课程。

同时也拥有肯定的分析和设计力量。

通过在校期间的试验实习和课程设计的训练我具备了较强的动手力量。

在课外时间里我涉猎了大量书籍,不但重视本专业技能和理论学问的培育,更把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放在第一位。

严谨的学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塑造了我朴实、稳重、创新的性格特点。

在高校的四年里,我除了在学好本专业的学问外,我对计算机学问进行了比较系统地学习和娴熟地应用,取得了20xx年4月份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vf技术证书。

叶嘉莹对古词的独到精微评析

叶嘉莹对古词的独到精微评析

叶嘉莹对古词的独到精微评析中国古诗词,我一直偏好词,也不究何因,以为是“诗庄而词媚”的缘故。

对词的喜爱也一向偏狭的纯以直觉为主。

直至看叶嘉莹的系列评析,才惊觉,原来我一直不懂词,原来现代的中国一直缺少能普及诗词之美的大师。

在遇见叶嘉莹之前,个人以为最好看的词话,应该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了,有哲学的高度,有精炼的概括,有精采的评点。

清朝也有不少具有深厚诗词学养者,写过众多的词话,只是不仅秉承中华民族直觉抽象特色之词骨、清空,质实之说,还散漫的如天马行空,感觉就是小学生看高数题目,让人云里雾里;现代的词作评析,则多是古文修养浅薄只得一鳞半爪者,都是读后感的泛泛之谈,让人味同嚼蜡,偶有独到心得的也只是个体研究、一家之秀,读来好似盲人摸象。

但叶嘉莹说王国维有局限。

我惊呆了,她一反后人对《人间词话》的无限推崇,说王国维不懂欣赏南宋人的词,我又窃以为她口气过大,未免有点狂妄。

然而,看完她评点周邦彦、吴文英等南宋人的词后,我心悦诚服。

而她最精湛独到的评析也正在于透析南宋词人的晦涩艰深之美。

解析吴文英参观禹王庙所作的《齐天乐》,就可管中窥豹的看出她掌握典故、深入浅出、妙悟灵思的功力。

这首词一向因晦涩而饱受诟病,但叶嘉莹却提供给我们一个显微镜。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

”,她说是“用一个空间的苍茫表现了时间的历史的苍茫”,我正茫然之际,她像洞悉似的引用杜牧的“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消沉向此中”,一下子让人豁然开朗,“残鸦外”的“外”字表现远,用欧阳修的“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来佐证。

“倦”一方面是身体上的疲倦,一方面是心灵上的疲倦,秋树,是秋天凋零的树木,也正如南宋衰亡的国势。

于是,水到渠成,我理解了这两句是”既感慨三千年的古史,也感慨当时的国势“。

“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

“我读来莫名其妙,但叶嘉莹读到此处,就知道一定有一个典故,查了许多书,一直查到南宋嘉泰年间编的一本会稽县志,才有记载一个传说:禹王庙里的屋梁,每当有风雨来时就会化成一条龙去到镜湖中和一条真龙相斗,斗完回来再变成梁,只有知道这个故事才明白湿空梁的翠萍是屋梁打斗带回来的痕迹,幽云怪雨是禹王英灵不泯的视角,才最终了解那藏的很深的感慨。

高三读书笔记:风雅百代存——浅谈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

高三读书笔记:风雅百代存——浅谈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

风雅百代存——浅谈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语言艺术,诗词以言志表情谊,是汉字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华夏文明传承千年的艺术瑰宝。

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在闪烁的霓虹灯下,在车水马龙的道路上,难免私欲扰心,心智枯寂。

那就让我们沉浸于唐诗宋词的柔美中,和潜伏在各个时代里的深邃的灵魂,剪烛西窗,把酒夜谈;和流淌在各个情景中的深刻的文字,相互交融,倾诉生平,在静美的夜色中盛开一树芳华。

而通过阅读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让我们更好的在诗词的海洋中徜徉,探寻到蕴藏在诗词中一种古朴,本土的美感,宛如在寂静的江南小城中走过斑驳的青石板,走过弯弯的小石桥,在绵绵细雨中嗅到淡淡的芳香。

她说,我是在苦难之中成长起来的,伴随着我的苦难,给了我理想给我力量的就是中国古典诗歌。

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一个北京的书香世家,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之下,她对于中国古典诗词尤为热爱。

17岁时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此时的她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感发生命与人生智慧,注定此生与诗书相伴。

20世纪60年代,叶嘉莹在美国哈佛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任客座教授,她将西方的文学论融入中国诗词教学研究之中,学贯中西,自成体系。

1979年,在海外漂泊多年的叶嘉莹,毅然选择回国教书,已至花甲之年,治学仍然仔细严谨,兢兢业业,将泉泉诗意注在诗中。

她说“苦难的打击可以是一种催伤,但同时也可以是一种锻炼。

”不是说要看破红尘,但有时候我们确实要看破一些纷纷扰扰,获得更大的精神的自由,代价是不得不承受一些常人难以承受的苦痛,而且在苦痛中要支持着不能够倒下去。

中华文化传统中胸怀理想的文人,在精神上往往也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士人。

既要独善其身,又要兼济天下。

如果眼见着一种宝贵的文化传统日渐消亡,作为一个深知其价值和意义的人,难免会有一种难言之痛。

叶嘉莹心怀这痛苦,担万任于双肩,脚踏实地地做着传承与开拓的工作。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柳永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柳永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柳永【导读:柳永平生都是不幸的,不得意的。

他用世的志意跟他浪漫的性情及他音乐的才能互相矛盾,而由于这样的原因,使中国词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开阔的境界。

】北宋社会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每个人都唱词写词。

可是,专力写歌词的柳永,却是平生落拓不得志的。

因为他生活浪漫,不检点,就被那些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所谓官场的社会所摈弃了。

有一天柳永见晏殊,晏殊就说,贤俊作曲子吗?他的意思是说,你的品格不太好,怎么总作那些歌曲呢?柳永不服气说宰相先生你不是也写歌词吗?晏殊说某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闲拈伴伊坐”呀。

柳永所写的是勾栏瓦舍之中的阶级层次比较低的歌伎酒女。

所以他的词,曾经被很多人讥讽诋毁。

那些文人诗客不喜欢他,说是市井的人,不读书的人才喜欢他。

说他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

认为他写的是俗滥。

这是大家共同看到的柳词的缺点。

一般看到柳词的长处在那里呢?因为他既然写的是长调,就不能够像冯延巳,李后主把感情凝聚在一起的,他要铺排叙述,不能够只以一个重点的感发为主.关于长调的铺叙,我们要看《夜半乐》这首词: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

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

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

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

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

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

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

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

凝泪眼、杳杳神京路。

断鸿声远长天暮.他有时间,有地点,出发了。

因为他要铺排,一段一段地写下去。

他是扁舟一叶,渡过了万壑千岩,经过了越溪深处.。

听到有商人旅客彼此在在船上相呼。

片帆高举,乘着有画的船翩翩过南浦。

从江水中经过,来到了一处村庄,看见岸边浣纱的游女。

“到此因念。

"后边是他的感想.他说我怀念起我离别了的可爱的女子,像水面上的浮萍,没有办法留下来.我叹息临行时有一个以后见面的约言,叮咛嘱咐.可是,将来是不是真的能见面呢?以前一般词人所写的相思离别是从女子的角度写,柳永是从男子的角度写的;而且,因为是在外的游子,所以他看到高远的景物,结合了志意的追寻。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欧阳修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欧阳修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欧阳修【导读:中国的诗词,予人的联想很丰富。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他们炫耀,夸张,矫揉造作,不懂得欣赏高层次的美。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

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

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歌黛蹙。

欧阳修是对于大自然,对于人生美好的东西非常懂得赏玩的诗人。

他说“雪云乍变春云簇”,写得真是美。

你不觉得下雪时候的阴云,跟夏天下雨时候的阴云是不一样的么?下雪的阴云阴得那么均匀,像铅一样凝成一片。

夏天的雨云是忽然间就涌上一大片,带来一场暴雨。

春天的云彩舒卷自如;秋天的云彩高远淡薄。

四季的景色不同,连天上的云彩,四季都是不同的。

凡是一个锐感的诗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渐觉年华堪送目”,我们逐渐觉得那一年的美好的日子,堪,是值得,值得你放眼去看了。

“北枝梅蕊犯寒开”。

花有南枝的,有北枝的。

南枝的花向太阳先开,北枝的花背太阳。

他说现在连北枝上的梅花都冒着寒风开始绽放了,有一种力量在里边。

“南浦波纹如酒绿”,本于江淹《别赋》。

南浦的春水有美丽的波纹。

南浦啊,你不用考证它在哪一省哪一县,你只要联想。

因为江淹说了“春草碧色,春水绿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所以你一用南浦这两个字,就把“春水绿波”想起来了。

这是欣赏中国古典诗的一个微妙的反应。

南浦的波纹怎么“如酒绿”呢?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

”此江若变作春酒,那南浦的波纹,春水的绿,就跟春酒的绿一样美。

而且,你几乎感觉到,诗人对于这水有对酒一样的感情,使人沉醉了。

“芳菲次第还相续”,一种花接着一种花连续不断地开。

花信二十四番,从迎春花开起,一直开到荼蘼花事了。

“不奈情多无处足”,我永远爱这些美丽的大自然的景物,我永远也不会满足。

他说“尊前百计得春归”。

当你在酒樽之前,有酒就应该赏花。

我用了各种方法,千思万想地盼望着春天的到来,盼望春天的花开。

今天,春天果然来了,你“莫为伤春歌黛蹙”。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李璟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李璟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李璟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

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

小楼吹彻玉笙寒。

簌簌泪珠多少恨,倚栏杆。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评语说: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

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

小楼吹彻玉笙寒”。

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南唐中主李璟传下来的词很少,现在一般认为值得相信的不过四首而已。

我曾写过一首论李璟的绝句说:“凋残翠叶意如何,愁见西风起绿波。

便有美人迟暮感,胜人少许不须多。

”不须要多,有这么一首词就对得起我们了。

“菡萏香销翠叶残”,就是说荷花的香气消减了,它已经开了很久,将要残败了。

宇宙之间植物的凋零,不同的花种有不同的凋落方式,引起看的人有不同的感动。

荷花是怎么凋零的?它本来是圆满的花瓣,它的凋落是残缺,是残破,一片片陆续凋落的。

荷叶呢?本来那么大,那么碧绿,那么莹洁的,它也是慢慢干枯,残破了。

这个景物我们知道了。

可是,他是怎样写的呢?假如同样看见荷花的凋落,我说:“荷瓣凋零荷叶残”,意思一点都不改,平仄也完全合乎规律。

这句话就不高明。

为什么“菡萏香销翠叶残”就好呢?词人的好坏,成功与否,就在他创作时那一点点微妙的感觉。

真正的一个伟大的词人,不只是有博大深厚的胸襟,感情,怀抱,而且他有敏锐感受的能力。

那菡萏与荷瓣有何不同?荷瓣荷叶说得比较平庸。

菡萏出于《尔雅释草》:“荷。

其花菡萏。

”给人以珍贵的感觉。

“香销”,香是多么美好芬芳。

“翠叶残”,翠是翡翠的碧绿的颜色,也给人珍贵美好的感受。

所有的草木都会凋零,但越是珍贵越是美好的生命的凋零,就引起我们更深更大的悲哀。

碧绿的水波是菡萏托身所在,是菡萏生长的整个大环境。

他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还不算,而且更是“西风愁起绿波间”,强有力地表现了一种生命摇落凋伤的悲哀,正是这种感发的力量引起王国维联想到“众芳芜秽”。

屈原说:“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叶嘉莹唐宋诗词十七讲

叶嘉莹唐宋诗词十七讲

叶嘉莹唐宋诗词十七讲我们昨天曾经谈到柳永,说柳永这个人性格有两方面的表现。

一个是有浪漫的天性,有音乐的才能。

从很年轻的时候,他就从事于当时的流行歌曲的创作了。

而且,他所从事的流行歌曲的创作,还与当日那些个达官显宦,像晏殊、欧阳修这些人不十分一样,因为晏殊、欧阳修所写的词,是他们这些个高级的达官贵人聚会的场合所演唱的歌词。

而柳永,因为他当时年轻,也没有什么身份地位,往来的都是市井之间的乐工和歌女。

而且,因为他对于音乐有特别的才能,特别的爱好,他就填写了一些被那些达官贵人们认为是比较浅俗的市井曲调、流行的慢词曲调。

我上次曾经讲过,有一次柳永来见当时身为宰相的晏殊。

我现在还要谈到,我以为在柳永的内心之中有一个想法,他认为当时的歌曲这样流行,而且这些个达官贵人像晏殊、欧阳修、范仲淹都填写歌词,便自以为他有填写歌词这样的才能,是可以得到那些人的赏识的。

根据宋人笔记记载,柳永的一生与他填写歌词的事情结合了很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人和他的作品结合了这样密切的关系,柳永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人。

他一生的很多的遭遇,都与他填写的歌词有密切的关系。

他自己心里想,他可以因为填写歌曲而得到上边的欣赏,他过去果然也填写过一首歌词,甚至得到过皇帝的欣赏,像他的《倾杯乐》。

我现在还要附带说明一点,在词的牌调里边,有的时候后边常常有这个“乐”二字。

“乐”有两个读音,像《齐天乐》、《清平乐)、《中兴乐》,读如月(yuè),但是,《抛球乐》、《倾杯乐》读如勒(lè)。

我所根据的是清朝万树(字红友)的《词律》。

因为《词律)是以牌调最后一个字的韵目为标准来编排的。

《词律》把《齐天乐》、《中兴乐)编在乐(yuè)的韵目里边。

《倾杯乐》、《抛球乐》编在乐(lè)韵目里边。

我们来看柳永写的《倾杯乐》:禁漏花深,绣工日永,蕙风布暖。

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三五,银蟾光满。

连云复道凌飞观。

耸皇居丽,嘉气瑞烟葱倩。

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摘要:I.引言- 介绍叶嘉莹及《唐诗宋词十七讲》- 阐述本书的主题和结构II.唐诗概述- 唐诗的起源和发展- 唐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 唐诗的特点和影响III.宋词概述- 宋词的起源和发展- 宋代著名词人及其代表作- 宋词的特点和影响IV.叶嘉莹的唐诗宋词研究- 叶嘉莹的学术背景和成就- 叶嘉莹对唐诗宋词的研究成果- 叶嘉莹的研究方法和特点V.结论- 总结叶嘉莹的《唐诗宋词十七讲》- 评价叶嘉莹对唐诗宋词研究的贡献- 展望唐诗宋词研究的未来发展正文:I.引言叶嘉莹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学者,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唐诗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的一部代表作,全书分为十七讲,详细地讲述了唐诗和宋词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特点及其影响。

II.唐诗概述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之作,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诗歌。

唐诗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时期,唐诗仍处于摸索阶段,盛唐时期,唐诗达到了繁荣的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许多著名的诗人。

中唐时期,唐诗开始走向成熟,出现了白居易、刘禹锡等大批杰出的诗人。

晚唐时期,唐诗逐渐衰落,但仍有杜牧、李商隐等优秀的诗人。

唐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有:杜甫的《春望》、《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琵琶行》;李白的《将进酒》、《庐山谣》等。

唐诗的特点是: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注重形式美,追求韵律和谐;表达直接,感情真挚。

唐诗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成为了后世学习的典范。

III.宋词概述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唐代的曲子词。

宋词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北宋时期,宋词逐渐成熟,出现了苏轼、李清照等著名的词人。

南宋时期,宋词达到了繁荣的顶峰,出现了辛弃疾、陆游等大批杰出的词人。

宋代著名词人及其代表作有:苏轼的《水调歌头》、《念奴娇》;李清照的《如梦令》、《声声慢》;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

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的体例创意及论词方法

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的体例创意及论词方法

收稿日期: 2012-09-22 作者简介: 骆朝忠( 1977 ~ ) ,男,布依族,贵州册亨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国小说、戏 曲。
·75·
述。
一论温庭筠词: 剥( 驳) 尽杂质( 众议) 见真纯———志洁则情高
论温词,作者一来即诗曰: “何必牵攀拟楚骚, 总缘物美觉情高。玉楼明月怀人句,无限相思此意 遥。”第一句驳斥众议,后面三句引出己意。驳斥何 许人何言论呢? 散体部分分别举出张惠言、陈廷焯、 刘熙载等 皆 认 为 温 词“拟 楚 骚 ”的 言 论。 而 作 者 则 认为温词之所以多写精美之物象,主要是与词人自 身“志洁”有 关 联。 并 以 昔 者 太 史 公 司 马 迁 尝 称 屈 原“其志 洁,故 其 称 物 芳 ”类 比,从 而 得 出“玉 楼 明 月”之句源于“情高”的结果,而无须将之拟比屈骚 而后为高也。
四、论李璟词: 胜人少许不须多———只因 感发在词魂
南唐中主李璟词虽传世不多,但却能以少胜多, 具有极鲜明的风格特色,那就是其词极富于感发之 力的缘故。 作 者 着 重 以《摊 破 浣 溪 沙 二 首 之 二 》为 例,花了很大篇幅分析了众家的评说以及自己的观 点和看法,然后确认佳句,并说明理由。据作者的解 析,词的上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 憔 悴,不 堪 看。”似 可 概 括 为 对“春 光 易 过,容颜易老,不堪回首”的慨叹; 下阕: “细雨梦回 鸡塞远,小 楼 吹 彻 玉 笙 寒。 多 少 泪 珠 无 限 恨,倚 栏 杆。”可理解 为 思 妇 的 相 思 之 苦。 至 于 评 判 孰 为 佳
要对其体例和论词方法之多样性进行评述,以期日后便于学习和借鉴。为此,本文仅从体例之创新和论词之方法

叶嘉莹宋词分析

叶嘉莹宋词分析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一蓑烟雨的叶嘉莹——唐宋词讲座《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多年来辗转各地讲课时的录音整理。

“一般来说,我自己对于讲课本来就是没有准备讲稿的习惯。

这倒还不只是因为我的疏懒的习性,而且也因为我原来抱有一种成见,以为在课堂上的即兴发挥才更能体现诗词中的生生不已的生命力,而如果先写下来再去讲,我以为未免要死于句下了。

”她平生喜欢“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

叶嘉莹一直从事中华古典文化研究,创办基金和奖学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外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和研究工作。

出生于1924,八十多岁的老人居然上课不用资料,也不爱用资料,尚能信手拈来在唐诗宋词间呼风唤雨。

这都出于其对古典文学的酷爱之情。

诚如她所言:余虽不敏,然余诚矣。

“有人常问学古典文学有什么用处?学古典文学正是因为古典文学里边有一种生生不已的、真正生活在那里的一个感动和感发的生命。

”在诗歌的美文中形成一个韵律,四个字是最简单而能造成韵律的一个基本形式,如诗经,这是我们本国的语言特色跟我们身体生理的机能结合起来起来所产生的一个的自然的现象。

《惠风词话》:“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

”即更有感动的是人的内心地方。

《论语泰伯》篇曾说,子曰:兴于诗。

兴是一种兴发,一种感动,跟作者的见物起兴一样,你读诗,也会引起一种感发的。

诗的作用就在于能够给你心灵一种感发。

古人曾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

就是在于你的内心有一种活泼敏锐的善于感发的心灵,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根本所在的地方。

诗歌最大的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有一种善感的心灵,要“兴起诗”。

十七讲中简记:冯正中,冯延已,有执着的热情。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舞。

”晏殊,有圆融的观照。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欧阳修,有遣玩的意兴。

自号“六一”即为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逸文,一位老翁老于此五物之中。

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精讲

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精讲

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叙论一般说起来,诗与词在意境上有相似、相通之处,也有相反、不同的地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他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出诗所难以传达的情绪,但却也有时不能表达诗所能传达的情意。

换句话说,诗有诗的意境,词有词的意境,有的时候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同样的,有时在词里所能表达的,不一定在诗里能表达出来。

比较而言,是“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里所写的容、意境更为广阔、更为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意思是“言长〞,也就是说有馀味,所谓“长〞者就是说有耐人寻思的馀味。

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论词》中,也曾说:“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诗有时质言而词更多比兴。

〞为什么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这样的差异和不同,我以为其既有形式上的原因,也有写作时语言、环境、背景的原因。

我们先说形式上的原因,如果以词跟诗歌相比,特别是与五言古诗相比,二者之间便有很大的不同,像杜甫的《赴奉先县咏怀》、《北征》这样的长篇五言古诗,它所表达的容这样博大、这样样质朴,像这种风格和意境,在词中是没法传达的,因为词在性质上本是配乐歌唱的歌词,它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从来就不能写出像《北征》、《赴奉先县咏怀》这样长篇巨幅而波波澜壮阔的作品。

另外,在形式上的字句和音律方面,诗一般流行的是五言和七言的句式,通篇是五言和七言,字数是整齐的,押韵的形式都是隔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押韵,形式固定。

而词的句式那么长短不整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不尽同。

一般说来,诗的停顿,五言诗常是二三或是二二一的节奏,七言诗常是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像“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可是在词里,不仅是词句的字数是长短不整齐的,而且在停顿节奏方面也有很多不整齐的变化,就算是五字或七字一句的,其停顿也有时不同五言或七言诗的停顿。

即如五言的句子会有一四的停顿或三二的停顿,七言的句子会有三四的或三二二的停顿。

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第一讲:唐诗宋词的背景与发展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们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更是古代文人墨客的心灵之音。

本讲将介绍唐诗宋词的背景与发展。

唐诗是盛世文化的产物,壮阔的盛世景象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精湛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人文思考使得唐诗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而宋词则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以抒情为重,追求细腻的描写和微妙的情感表达。

第二讲:古代文人与唐宋诗词的关系古代文人在唐宋时期是文化生活的主导力量,他们不仅是文学的创作者,更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

他们以诗词为媒介,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对世界的观察。

他们的诗词作品成为了后世文人的楷模,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三讲:叶嘉莹对唐诗宋词的研究与贡献叶嘉莹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教育家,他对唐诗宋词的研究与贡献不可忽视。

他以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眼光,阐释了许多经典之作,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唐诗宋词的魅力。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学术界的藏书,也让广大读者受益良多。

第四讲:十七篇精选的古诗词欣赏本讲将选取十七首唐诗宋词进行欣赏。

这些作品涵盖了唐宋时期不同诗派和流派的代表作品,既有唐诗辉煌时期的佳作,也有宋词绚丽多彩的经典之作。

我们将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诗词,体味其中的情感和意境,感悟其中的智慧和哲理。

第五讲:叶嘉莹对古诗文化的教育意义古代诗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培养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叶嘉莹先生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一直注重对古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他通过对古代诗词的教学,引导学生培养对文化传统的热爱和理解,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第六讲:叶嘉莹唐诗宋词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叶嘉莹先生对唐诗宋词的研究见解独到,但在研究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本讲将探讨叶嘉莹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旨在促进唐诗宋词研究的深入发展,提高学者们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第七讲:古诗词的艺术特点与韵律美古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韵律美成为文人雅士追求的对象。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李煜(最新整理)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李煜(最新整理)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李煜【导读:你要知道,诗人词人说我非常忧愁,十分忧愁,我十二分的忧愁,我十二万分的忧愁,那我也不能被你感动……】李后主是一个重要的作者,所以我们要对他作一个整体的介绍。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

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有人从表面上理解,批评王国维把李后主抬得太高了。

但王国维所说的他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的本意是一个比喻和象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我们不是李后主,但我们的生命都是这样消逝的。

“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一个真理!“往事知多少!”也是一个真理!每个人都在这大网罗之中。

李后主写一个人的悲哀,而他写出了所有人类共同的悲哀.这是他的词的成就。

而李后主怎样达到这样一个成就呢?有一种人的内心有一个锐感的诗心,像是一池春水,你只要向它投下一块石头,不需要多,只要打在水的中心,它水波一延荡,一震动,也就是摇荡性情,性情摇荡的时候,自然就把它的境界推广了。

李后主属于主观诗人,主观诗人不必多阅世,他虽然没有到各种阶层去生活过,但他所经历的国破家亡的悲剧,如同一块巨石,打在他敏锐的诗人心灵中。

他一下子就扩散出了这么深沉,悠远,把整个生命的悲哀都表达出来的意境。

还有,王国维说后主之词是”以血书者也“.于是有人就说这话不对,词里边很多只是写流泪,很少是写到血的.他说后主之词也只说泪,不说血。

王国维说以血书不是你刺破手指写个血书,也不是说你写的词里边都是血,不是的。

我们说话常常嘴皮子一碰就说出来了,而文字呢?大家也是千古文章一大抄,都抄来了。

你要用最真切最深挚的自己的心灵感情说出来自己的话。

李后主一生中干了多少错误的事情,而作为一个文学家,作为一个词人,他唯一的一大长处,就是说自己的话,而且他有敏锐的真切的深挚的心灵和感情。

叶嘉莹诗词鉴赏作品

叶嘉莹诗词鉴赏作品

叶嘉莹诗词鉴赏作品一、引言叶嘉莹,中国著名古典文学专家、诗词鉴赏家,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鉴赏视角,为读者揭示了中华诗词的深邃之美。

本文将全面盘点叶嘉莹的诗词鉴赏作品,带您领略诗词的魅力。

二、叶嘉莹诗词鉴赏作品概览1.《唐诗三百首》:叶嘉莹以其独特的视角,为读者展现了唐诗的韵味和意境。

通过对每一首诗的深入解读,使读者对古典诗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宋词三百首》:此书是叶嘉莹对宋词的精妙解读,她用优美的文笔,引导读者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领略宋词的婉约与豪放。

3.《元曲三百首》:通过对元曲的鉴赏,叶嘉莹为读者揭示了元曲背后的社会现象和人文精神,展现了古代戏曲的韵味。

4.《诗经三百首》:叶嘉莹通过对《诗经》的解读,为读者展现了古代民歌的淳朴与真挚,让人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

三、叶嘉莹诗词鉴赏作品特点1.专业性:叶嘉莹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她的鉴赏作品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2.文化性:叶嘉莹的鉴赏作品不仅关注诗词的艺术价值,更注重其文化内涵。

通过对诗词的解读,为读者揭示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

3.普及性:叶嘉莹的鉴赏作品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古典诗词的魅力。

四、叶嘉莹诗词鉴赏作品的影响1.学术影响:叶嘉莹的诗词鉴赏作品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地位,为古典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2.社会影响:由于叶嘉莹的鉴赏作品通俗易懂,深受读者喜爱,对于普及古典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结语叶嘉莹的诗词鉴赏作品,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艺术视角,为读者展现了古典诗词的深邃之美。

通过对其作品的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更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应继续传承和发扬叶嘉莹先生的学术精神,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秦观【word版】.doc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秦观【word版】.doc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秦观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浣溪沙》《浣溪沙》真是很妙!里边要说的究竟是什么?找不到比喻,找不到寄托,也没有具体的事情,就是一种感觉。

他所用的字,小楼,轻寒,淡烟,画屏幽,轻似梦,细如愁。

都是轻柔的叙写,一个沉重的字都没有。

漠漠,一方面是四周广漠的感觉,一方面是漠然的,寒冷的,不相关的。

上小楼,这句也有多义。

因为在中国诗词里主词可以不出现。

所以可以是词人在漠漠轻寒中登上了小楼。

就本句的语序来说,主词是轻寒,是寒气来到了小楼之上。

这两个意思都可以存在。

“晓阴无赖似穷秋”。

他说今天早晨是阴天,无赖,是对它无可奈何,阴沉沉的一点放晴的意思都没有。

春天的阴天,这么阴沉,好像那萧索的秋天一样。

“淡烟流水画屏幽”。

屏风上画着淡烟流水的风景,而不是急流飞瀑,景色是这样的清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般人是把抽象的感情比作具体的景物,可是这首词他是把具体的形象,反而比作了抽象的感情。

因为风也不大,雨也不大,一切都很轻柔,花片落下来在空中飞舞,像我的梦境一样轻柔地飞扬。

丝雨,牛毛一样的细雨,无边的纤细的雨丝,好像是我轻柔纤细的哀愁。

为什么而哀愁?是说不上来的一种闲愁。

他说“宝帘闲挂小银钩。

”宝帘,是有美丽装饰的帘子,闲闲地挂起来,在一个细小的银钩上。

屋内有宝帘,有小银钩,有淡烟流水的画屏幽。

外边是轻似梦的飞花,细如愁的丝雨,你不用说他有寄托,有比兴,他也没有破国亡家之痛,什么都没有,就是那纤细幽微的诗人的感觉,而特别是词人的感觉,才会体会得这么细致。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千秋岁》秦少游传记说他少年豪俊,有大志,喜读兵家之书。

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的体例创意及论词方法

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的体例创意及论词方法

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的体例创意及论词方法骆朝忠【摘要】由于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的体例之独特,论词方法之新颖,阅罢叫人印象深刻、难忘.故很有必要对其体例和论词方法之多样性进行评述,以期日后便于学习和借鉴.为此,本文仅从体例之创新和论词之方法两方面谈谈自己阅后的感悟与见解.【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1【总页数】4页(P75-78)【关键词】独创;体例;论词方法【作者】骆朝忠【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山东青岛2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8见过每一章节皆用整齐划一诗句般语言作开篇总概括,再娓娓道来故事来龙去脉或情节发展变化的章回小说;见过通篇以诗论诗、以诗论词或以词论词的诗话词话;更司空见惯通篇以散体形式进行详细评述的文论诗论词论。

唯独没见过通篇以绝句加散体对诗词文的总体评说。

现在,正是叶嘉莹老师以这独具匠心的评词方式满足了我们这个意外的窃喜。

先不说其内容会有怎样的独到见解,仅仅以这一体例的独创性,就给我们在求实求新路上开了一个典范。

何谓创新?创新就是另辟新意,避免雷同,不人云亦云。

但创新也并非一味的标新立异,做出背离事实甚远的举动使然。

相反,求实求是实际上也是一种创新精神。

《唐宋词名家论稿》的体例之创新,据其前言所叙可知:一方面居于著者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读者的需求。

作者平时评论诗词屡有用绝句点评的习惯,这说明作者对古老批评形式中的诗话词话情有独钟,但作者此前的正式长篇论著都是采用散体论文的形式,故常有一种“美中不足”的隐忧;另一方面,如果采用诗话词话的古老韵文形式者,这对于“会心”之读者倒是有“获致共鸣”的欣喜和“吟诵玩味”的欢乐,但对于初学者则难免有“莫测高深”的困惑。

为了解决这种“隐忧”之不足,作者另辟新径,于是这部新作便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然而当我们真正接触到这部新作时,我们才惊奇地发现此著不仅具有“韵散”合一的特性,更有“史”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叙论一般说起来,诗与词在意境上有相似、相通之处,也有相反、不同的地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他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出诗所难以传达的情绪,但却也有时不能表达诗所能传达的情意。

换句话说,诗有诗的意境,词有词的意境,有的时候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同样的,有时在词里所能表达的,不一定在诗里能表达出来。

比较而言,是“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里所写的内容、意境更为广阔、更为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意思是“言长”,也就是说有馀味,所谓“长”者就是说有耐人寻思的馀味。

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论词》中,也曾说:“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诗有时质言而词更多比兴。

”为什么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和不同,我以为其既有形式上的原因,也有写作时语言、环境、背景的原因。

我们先说形式上的原因,如果以词跟诗歌相比,特别是与五言古诗相比,二者之间便有很大的不同,像杜甫的《赴奉先县咏怀》、《北征》这样的长篇五言古诗,它所叙述的内容这样博大、这样样质朴,像这种风格和意境,在词中是没法传达的,因为词在性质上本是配乐歌唱的歌词,它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从来就不能写出像《北征》、《赴奉先县咏怀》这样长篇巨幅而波波澜壮阔的作品。

另外,在形式上的字句和音律方面,诗一般流行的是五言和七言的句式,通篇是五言和七言,字数是整齐的,押韵的形式都是隔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押韵,形式固定。

而词的句式则长短不整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不尽同。

一般说来,诗的停顿,五言诗常是二三或是二二一的节奏,七言诗常是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像“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可是在词里,不仅是词句的字数是长短不整齐的,而且在停顿节奏方面也有很多不整齐的变化,就算是五字或七字一句的,其停顿也有时不同五言或七言诗的停顿。

即如五言的句子会有一四的停顿或三二的停顿,七言的句子会有三四的或三二二的停顿。

当然,词里面也会有与诗相同的停顿。

这两种不同的停顿方式有两个名称,凡最后一个停顿的音节是单数的与诗相同的,我们把这样的句式称之为单式;最后一个音节是双数的,则称这样的句式为双式。

总之,词与诗比较,在句式上,词的字数是不整齐的,而且停顿也富于变化。

唐五代北宋词的句法与诗还比较相近,而后来长调出现,句式就更多变化了。

一般说来,一个词牌里单式的句子较多,这个调子就比较轻快流利,若又是押平声韵的则更是如此。

而双式句子较多,这个调子则比较曲折、委婉、含蓄。

我们试举出两首词来一看,例如: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再例如:周邦彦《解连环》怨怀无托。

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

信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

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

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汀洲渐生杜若。

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

漫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

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

拼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请注意周邦彦词的句式,如将之与苏东坡词相比较,苏词“今夕是何年”、“何似在人间”、“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凡五字句都是二三的停顿,而周词“嗟情人断绝”和“似风散雨收”等句却是一四的停顿,另外如“信妙手、能解连环”与“暗尘锁、一床弦索”等句,则都是三四的停顿。

不仅如此,在周邦彦这首词中,长句中多有一个领字,一个字单独停顿,引起后面一段叙述,如“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

可见在形式上,词不仅在每句字数方面有长短不同,而且一首词中可以融合单式和双式的句法变化,而诗却只有二三、二二一和四三、二二三的单式停顿,变化少。

这样一对比便可知道,词的句法变化多,从而增加了词的委婉曲折的姿致,有利于传达委婉曲折的感情。

这当然是最简单的说明。

有的人要问,不仅是词里才有不整齐的句子,诗里面也有杂言的形式,也是不整齐的句式。

即如汉乐府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诀。

”同词一样是长短不等的句式。

有人还说汉乐府和词一样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诗歌,两者相似,其间有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呢?我以为,乐府诗是先有歌辞后配乐曲的,而词则是先有曲调而后按照曲调填写歌辞的,乐府的长短句是完全自由的,而词则是完全不自由的,二者虽外表形式很相似,而完全自由写作的乐府诗和按曲填写的歌词是有根大区别的,而且所配的音乐也是不同的。

也有人说南北朝间有的歌曲,如梁武帝的《江南弄》以及沈约的《江南弄》也是有曲调然后配辞的,其实,当时的配乐和词的配乐也是不同的,词所配的曲不是以前的乐府诗所配的乐曲,它的乐曲是隋唐间出现的一种新乐曲。

当时流行的有三种乐曲,一种是中原地区一直流传下来的雅乐,一种是南北朝以来的所谓清乐,还有一种是隋唐间出现的新的乐曲——燕乐是曾受西域龟兹音乐影响的一种音乐,是西域音乐和中原音乐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乐。

本来隋唐之间民间就有这种乐曲流行,清光绪年间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就可以证明它当时是非常流行的。

然而这些曲子词是晚清时才发现的,虽幸而保留下来但过去很久却并不为人们所知,而流传下来的最早的词集则是《花间集》。

《花间集》是五代后蜀赵崇祚所编。

由于敦煌曲子词这种民间词曲没有很好的以文字形式流传下来,所以《花间集》这本最早的词集对以后中国词这一文学体式的风格和形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而尤其应该引起大家注意的是《花间集》编选的目的,他所搜集的词是什么性质的词,这对后世同样有很深的影响。

《花间集》编纂的目的,在欧阳炯为它写的《序》中曾有所言及,原来这本集子中所收辑的乃是当时诗人文士为流行歌曲所写的曲子词,是配乐歌唱的歌辞。

五代时的文人诗客喜欢当时乐曲的清新的调子,但又觉得其曲词不够典雅,所以他们便自己插手于曲词的写作,故而《花间集》的作者说他们的作品是“诗客曲子词”,是文人、诗人、士大夫为这一新兴的歌曲填写的歌词,有别于民间的曲子词。

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记述了他们写作和歌唱这些曲子词的背景,他写道:“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忏之玉指,拍案香檀。

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

”是在花笺上写的曲词,是交给美丽的歌女,让她们敲着檀板的节拍去歌唱的。

以典雅的歌词去增加那酒筵歌席间歌女的美丽的姿态。

“庶使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南国婵娟,休唱莲舟之引。

”他说我希望这些歌词能增加像西园那种地方的才学之士乘车游园时的欢乐。

(“西园英哲”、“羽盖之欢”是用曹植《公宴》的诗句“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是写饮宴的文士们的游园聚会之诗。

)使南国的佳人不再唱那莲舟之曲的通俗的歌词,而有更美丽的歌词供她们演唱。

这样的歌词只是歌筵酒席之间供才子诗人消遣,歌伎舞女表演的,所以内容空泛柔靡,没有什么有价值、有意义的思想和情感存在其间。

然而中国后来所称述的具有诗所不能传达的深远幽微的意境的词,却正是由这样一些内容空泛柔靡的词所演变而来的。

下面我所要讲的温、韦、冯、李这四位晚唐五代的词人的作品,便恰好表现了词的形式如何由空泛柔靡这种歌筵酒席之间的歌词,而变成了能传达最幽微最隐约最深清的心灵感情品格的意境的文学形式的一种过程。

(关于词的起源可参看拙著《论词之起源》一文,收于《唐宋词名家论集》。

)如前面所说,词之源起既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词,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词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关于此一问题,我以前写过《常州词派比兴寄托之说的新检讨》一文。

清代常州词人张惠言和周济都曾指出词是有比兴寄托的,意内而言外。

然而他们的解释却也都有偏颇疏误的地方,我那篇文章对此有较详细的评析,可以参考。

(此文已收入《迦陵论词丛稿》)常州词派张惠言推尊温庭筠,说他的一些作品可以比美屈子离骚,王国维不赞成张惠言这种比兴寄托的说法,我的老师顾随以及我本人也不赞成。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曾说:“飞卿《菩萨蛮》、永叔《蝶恋花》、子瞻《卜算子》皆兴到之作,有何命意?皆被皋文深文罗织。

”张惠言说温庭筠的词可比美于屈子离骚,欧阳修的词反映了北宋初年政治上的党争,每句词都有深刻的含意,王国维反对张惠言的这种比兴寄托的说法,可王国维自己的词里却也有许多比兴寄托。

而且王国维虽然不同意张惠言的观点,但是他在《人间词话》中却也曾以三首小词比喻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

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搂,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词)为第一种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词)为第二种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词)为第三种境界。

如果他认为张惠言说温庭筠和欧阳修等人的小词有比兴寄托是深文罗织,而他自己却又把晏殊、柳永、辛弃疾的三首小词说成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对他的这种说法又该如何看待呢?这就需要我们先将什么叫比兴寄托解释清楚,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引伸的解释。

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而对词这种形式,不论是张惠言还是王国维,为什么他们在写作词的时候,在欣赏和解说别人的词作的时候,都容易发生这种现象?而且张、王两人虽然同样是把原来的词句附加上了他们自己理解的内容。

可是他们附加这些内容的时候使用的阐述方式又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我们现在简单地谈一下这个问题。

先讲“比”、“兴”二字。

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

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

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

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

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侯之感诸诗者也。

”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

李后主《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

”这种由于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于此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