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阿里山纪行》学案1(无答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阿里山纪行》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阿里山纪行》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阿里山纪行》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预习展示1、播放《阿里山的姑娘》歌曲,学生跟唱,营造气氛,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2、简介阿里山实用文档3、简介作者4、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一泓.()莽莽.()溢.出()镶.嵌()鱼鳖.()静谧.()红桧.()孕.生()5、熟读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二、合作探究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2、讨论课文的脉络层次划分,并归纳。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

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实用文档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

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3、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呢?请同学找出来。

4、课文中如此写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你怎么理解这两句话?5、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哪些认识和感受?三、课堂整理四、当堂练习1、找出自己喜欢语段,有感情地朗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18阿里山纪行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18阿里山纪行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十八阿里山纪行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理清思路,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

2.学习课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

3.理解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4.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识记生字词,诵读课文。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重点难点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一、目标导学1.导语:阿里山的风景美如画,阿里山在哪里呢,就在祖国宝岛——台湾。

一湾海峡挡不住两岸人民渴望团聚的共同心声,我们对宝岛台湾的优美风光无限神往,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丽的阿里山。

2.出示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风靡()纯粹()堪称()镶嵌()鱼鳖()雄踞()2.自读课文,画出文中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作者行踪: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3.阿里山给人的最初的印象是什么?表现在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风光美如画;林海云雾、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曲幽的路径、无边的森林、神奇的神木;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

三、合作探究1.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

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作用?明确: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2.作者笔下的神木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明确:由神木受到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的风风雨雨,“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种巨子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了不折不挠,唯物向上的精神品格。

八年级语文上册 18《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8《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

《阿里山纪行》备课内容执教人备课【课题】《阿里山纪行》【教学目标】1.了解移步换景描绘阿里山迷人风光的写法,领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2.学习并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积累一些优美的语句。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难点】1.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2.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分课时备课)第一课时时间:年月日课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营造气氛:播放歌曲《高山青》。

2.视觉感受:多媒体展示美丽的阿里山风光。

3.激情导语: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吗?你们听说过阿里山吗?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县东北,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

阿里山有三大奇观响誉海内外,那就是森林、云海和日出。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轻柔优美的旋律,来到祖国的宝岛台湾,来到美丽的阿里山。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1)字音风靡mǐ山岚lán 堪称kān 谛听dì镶嵌qiàn禅宗chán 幢顶chuáng 静谧mì一泓hóng 孕ǜn(2)词义风靡:形容事物很风行,像风吹倒草木。

莽莽:形容无边无际的样子。

骤然:突然,忽然(表示迅速而意外)。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亭午:<书>正午,中午。

接风洗尘: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

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

2. 追溯背景我写《阿里山纪行》(节选)这里还要提一件事。

因为是迎香港回归,台湾故宫博物馆陈列了中英《南京条约》的原件,大陆一些陈列馆,例如南京静海寺所陈列的根本不是如此。

能看到这份原件的大陆人士恐怕为数不多,我有幸能看到,真是适逢其遇。

我曾在《扬子晚报》发表文章披露此事。

看到这份条约的正式文本无疑激起我的民族耻辱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关于当时的心理总背景,这一点应该说到。

台湾有座阿里山,我最早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流传到祖国大陆的歌曲《高山青》中知道的。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的歌词及其优美动听的旋律已是家喻户晓。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里山纪行》学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里山纪行》学案 苏教版

一、导学目标:
1、能感受、领略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

2、能品味、分析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得语言。

3、能理解作者融情于景,赞美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融合起来的愿望。

二、导学重点:
见目标2、3
三、导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边读边划出表示作者地点转化的语句,读后完成下面的一个小活动。

(二)语文活动
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请快速浏览课文,参照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填写完善下列解说词。

(三)写法:
移步换景
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四)请你思考、请你说说
1、阿里山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作者给我们描绘哪些美如画的风光?
3、融情于景。

4、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和谐,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请从文中找出几例,谈谈你的感受。

(五)、拓展阅读,培养能力:
1、我们已陶醉于阿里山美如画的自然风光中,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她,请你为阿里山写句广告词。

(六)达标测评:
见《互动课堂》P107-109
用心爱心专心。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

阿里山纪行教学目标1、欣赏阿里山如诗如画的美景,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法。

2、品味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品析富有情韵美和音乐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这首台湾少数民族歌谣《高山青》可以说是在大陆传唱最广的台湾歌曲。

对于企盼祖国统一的中国人来说,阿里山悄然矗立在我们的心湖之畔,令人心向往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阿里山,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

二、简介阿里山阿里山为台湾三大林场之一,因地形、气候的影响,森林自山下而上呈热、暖、温三带垂直分布,林相清晰可辨,资源富而不竭。

其中最显著的,要数神木了!在阿里山蓊郁俊美的大片森林中,以已逝的旧神木最负盛名,是阿里山的地标。

由于其主干苍劲挺拔,枝桠突出有力,加上树型优美,一直深受世人的喜爱。

然而,神木惨遭雷劈而成为枯木,取而代之的新神木群,多达20余株,树龄从数百年至数千年不等,此外,阿里山的名木尚有以奇著称的三代木、象鼻木,和仅次于旧神木的小一号神木--千岁桧、光武桧。

阿里山素以花卉闻名,百花争艳中又以樱花称冠,早年即博得“樱都”雅号。

3月中旬至4月中旬则有成片樱海怒放,称为阿里山花季。

4、5月,当地特产的一叶兰及森氏杜鹃、牡丹、芍药、紫藤、金雀儿、毛地黄陆续报到,外貌像风铃成串的毛地黄,有紫、黄、白三种颜色,因造型讨喜,常引人亲近,但请游客门注意,他们其身含剧毒,碰触不得。

好了,下面请游客朋友们自行赏花,但请您在12点之前务必回来,否则,您将欣赏不到“眠月石猴”的奇观哦三、整体感知课文。

1如果你是导游,请根据文章写一个150字左右的解说词,(要求交待清楚游览的行踪并注意礼仪常规)2、从题目“纪行”这两个字引出本文的文体:游记。

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把自己浏览阿里山的行踪交待得很清楚。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者句子。

阅读时让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正确读音:风靡mǐ堪称kān 山岚lán 谛听dì 一泓hóng 鱼鳖biē静谧mǐ 参天cān 幢顶chuáng 红桧guì 姊妹zǐ 莽莽mǎng3、让学生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者句子。

湖北省竹山县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里山纪行)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学案

湖北省竹山县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里山纪行)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学案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学习目标】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欣赏本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第一课时【前置学习】(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一、走近阿里山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资料,了解阿里山的风土人情、秀丽风光。

可以是图片,文字,还可以是歌曲。

小组内交流。

二、走进文本(一)、基础导航。

1、我会读:找出你不会读或认为重要的词语,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注音。

并记在下面。

2、我会写:我会写这些易错或重要的词语。

3、我会用:选择你喜欢的两个优美的词语造句。

(二)、整体感知。

1、读懂体裁题目中的“纪行”是什么意思?“阿里山”又点明了什么?“纪行”意思:“阿里山”点明了:2、读懂技法(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双横线划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理清游览线路和景点。

(2)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何特点?开头一段写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有何作用?特点:写融洽场面的作用:(3)文中有两个句子起到了承上启下、推进文势的作用,使文章逐层深入、摇曳生姿。

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3、读出画面作者对阿里山总的感觉是什么?你能读出课文中描绘了哪些风景图吗?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景点特征。

你认为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愿望?的水潭总的感觉:的森林阿里山的青苔情感和愿望:的林海的神木4、积累句子: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稍做点评。

(可批注在书上)总结你的赏析方法分享给大家。

我的赏析方法:5、疑惑平台(能提出一个问题与能解决一个问题同样显出一个人的能力)把你发现的问题随时圈记下来与周围同学合作解决;在小组内把问题进行集中筛选,不懂的提出来?第二课时【交流展示】(将自己的成果分享给大家。

我们一起“畅游”阿里山。

)一、排除语言障碍。

交流生字词掌握情况,分享积累的优美词语,并造句。

熟悉旅游路线。

3、总结归纳:1、标明了作者行踪的语句: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改乘森林小火车、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迂曲穿过一2、二、三段中设问句的作用:二段引出阿里山、神木,引起下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 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 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找出表示行踪的词句,梳理文中结构;概括作者笔下的阿里山风光图。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析奇词妙句。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析奇词妙句。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首台湾歌曲风靡全国。

这首歌的名字叫《高山青》,也叫《阿里山的姑娘》。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不好?(播放歌曲)这首歌,风格豪放而又不失柔美,曲调古朴而又不乏现代气息。

歌中提到的“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旅游胜地。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作者吴功正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阿里山风光。

教学时间预设:2分钟二、自学成果展示教学时间预设:5分钟教师活动预设:1. 字词一泓.hóng 莽莽..xiāng qiàn..mǎng 溢.出 yì镶嵌鱼鳖.biē静谧.mì红桧.guì孕.生yùn2. 作者简介(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老师进行总结或用课件展示出自己整理的比较精练的)吴功正,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

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

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

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下了《阿里山纪行》一文。

三、方法指导游记散文的写景方法:移步换景。

学生活动预设:1.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卡。

2.学习成果展示。

3.学生点评同学展示情况。

三、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教学时间预设:10分钟教师活动预设: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2.教师小结:这种写作的方法叫“移步换景”(即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新版)苏教版

十八阿里山纪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

2.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1.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台湾虽小,但它却有着宜人的风景。

在台湾流传这样一句话:“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去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吧!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吴功正,1943年10月出生,江苏如皋人。

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

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他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

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来后就写下了《阿里山纪行》一文。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风靡.(mǐ)山巅.(diān)一泓.(hóng)姊.(zǐ)妹镶.嵌(xiāng) 谛.(dì)听静谧.(mì) 雄踞.(jù) 山岚.(lán)3.理解词义。

接风洗尘: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

恍如隔世:好像隔了一世,多用来形容对时间的变迁、事物的巨大变化的感慨。

人迹罕至:人很少到达的地方。

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罕,少。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

全文可分为哪三部分?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第10段),写下山。

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用一句话概括阿里山给你的总体印象。

明确: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第18课《阿里山纪行》学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8课《阿里山纪行》学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8课《阿里山纪行》学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学习目标: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品味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课前学习: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资料,了解阿里山的风土人情、秀丽风光。

能够是图片,文字,还能够是歌曲。

〔分组活动〕课堂学习:第一块:交流关于阿里山的资料,导入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 观赏歌曲«高山青»,请学生向大伙儿介绍你所了解的阿里山。

每组派代表发言。

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解讲。

如实物投影展现图片等。

时刻:每人2—3分钟。

2 导入:阿里山的风光真是迷人,听了两位同学的介绍,我们依旧意犹未尽,那就让我们跟着吴功正再去游玩一番吧。

第二块:品味语言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 请大伙儿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你觉得写得好的地点能够反复朗读,体会它好在哪里。

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划出写的好的地点并做批注。

独立摸索。

2 指导:从多个角度去赏析从各个角度进行赏析。

如词语用的精当、修辞、节奏感等3 组织交流、评判交流,讨论。

4 布置任务:课后将好的词语或句子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第三块:观赏歌曲,朗读优美语段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 播放歌曲«高山青»观赏,哼唱2 组织朗读优美语段个不朗读,互评«阿里山纪行»〔二〕学习目标:理清文章内容,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课前学习:自学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

课堂学习:第一块:组织〝我做导游〞活动,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 阿里山的风光秀美如画,你能读出课文中描画了哪些风景图吗?自读课文,同桌或者前后桌讨论完成。

2 组织〝我做导游〞活动,带领大伙儿领会阿里山的秀丽风光。

要求:理清游玩线路,讲出每个景点的特点,能够适当运用文中的语句,但不能照搬。

独立摸索:再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理清游玩线路。

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景点特点。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美琪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阿里山纪行》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美琪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阿里山纪行》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阿里山纪行教学目标: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预习展示1、播放《阿里山的姑娘》歌曲,学生跟唱,营造气氛,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2、简介阿里山3、简介作者4、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一泓.()莽莽.()溢.出()镶.嵌()鱼鳖.()静谧.()红桧.()孕.生()5、熟读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二、合作探究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2、讨论课文的脉络层次划分,并归纳。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

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

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3、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呢?请同学找出来。

4、课文中如此写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你怎么理解这两句话?5、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哪些认识和感受?三、课堂整理四、当堂练习1、找出自己喜欢语段,有感情地朗读。

2、解释词语匹敌:___________________ _骤然:__________________恍如隔世:______________ __静谧:__________________ __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 _堪称:__________________ __谛听:_________________ ___山岚:___________ ___3、在下列横线上填进恰当的叠词。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里山纪行学案1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里山纪行学案1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十八、阿里山纪行(1)【学习目标】1.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重点难点】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课前预习】1.写出字音字形,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风靡.( ) ②一泓.( ) ③莽莽..( ) ④溢.出( ) ⑤镶嵌..( )( ) ⑥静谧.( ) ⑦d ì听( ) ⑧孕.生( ) 2.说明词语。

匹敌:____________________ 骤然:______________ ______恍如隔世:____________ 山岚:_____ ______ _________静谧:____________________ 庞然大物:_______ _________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 谛听:____ ________________【课堂助学】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二、分析课文内容,欣赏阿里山如画风光。

三、小结: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刻画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课后作业】1.精读课文3-9段。

把握文段内容,用精练的语言归纳填空。

课文第3段作用是_____ _。

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通过;第4段,写潭水清澈;第5段,写____ ____;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第7段,写__________ ______;第8段,描述看到的神木;第9段,写____ _。

2.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问题①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丛林。

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乃至能够说是禅的世界。

偶有人声也是静偷偷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恍如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再也不吐出来。

次数 27 家长 签字 教师评价②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

十八 阿里山纪行 (苏教版八年级上)_八年级语文教案

十八 阿里山纪行 (苏教版八年级上)_八年级语文教案

十八阿里山纪行 (苏教版八年级上)_八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2、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重点难点]1、重点:采用移步换景法。

2、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时数]二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1、作者简介吴功正,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

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

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

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下了此文。

2、导语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大海啊,故乡》和《阿里山的姑娘》的音像资料,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

展示有关阿里山的图片,包括阿里山全貌,阿里山树林和阿里山“神木”等,让学生饱览阿里山的风光。

二、朗读课文配景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

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写下山。

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于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

阿里山有着“莽莽不尽的林海”,林海内“云雾浓稠”,再加上“古典文化”的氛围,确实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

神木巨大无比,历史悠久,它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有着一种丰富而深邃的内涵。

作者置身于阿里山时,确实被那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阴凉的世界、厚密的青苔、神奇的神木所吸引、所陶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所以情不自禁地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八阿里山纪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阿里山风光的图画美,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2、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知识链接】
1、作者档案吴功正,1943年生,江苏如皋人。

其学术研究方向是中国文学史和中国美学史。

2.、背景回望 1997年7月初,吴功正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台湾学者陪伴他游览了阿里山。

作者深深的陶醉于阿里山的迷人风光,回来后写下此文。

一、自主学习
1、阅读课文后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莽莽.()山岚.()恍.()如隔世一泓.()
堪.()称谛.()听禅.()院鱼鳖.()
2、解释词语
匹敌:
骤然:
恍如隔世:
静谧:
庞然大物:
堪称:
谛听:
山岚:
心驰神往:
3、本文是一篇游记,游记大都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谋篇成文,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明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在文中划出来,并填在下面横线上。

台北松山机场→→阿里山站→→下山路上
(写作方法总结:这种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

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的
写作方法,叫做“移步换景”,游记一般都采用这种方法。


二、合作探究
1、阿里山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阿里山的风景美如画,请找出文中描写了哪些如画的风景图?要求:理清游览线路,说出每个景点的特征,可以适当运用文中的语句,但不能照搬。

三、交流展示
四、达标检测
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大家游览我们美丽的校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