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试题].docx
第4、5、6课学案即景抒情诗四首
第4課即景抒情詩四首【學習目標】一、知識與能力1. 瞭解即景抒情詩的鑒賞要點。
2. 瞭解作者的生平,結合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及詩人的經歷理解作品。
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誦讀,引導學生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
2、背誦《登幽州臺歌》、《望月懷遠》。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陳子昂登幽州臺之時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以及張九齡望月懷人的一片深情。
【學習重點】提升鑒賞詩歌的能力;把握詩歌的意境和詩人的心境。
【學習難點】理解陳子昂登幽州臺之時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
【學習過程】一、預習·導學1. 查閱資料,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2. 識記字音愴()然灩灩()霰()纖()塵扁()舟砧()碣()石3. 理解詞義古人、來者:愴然:竟夕:憐:不堪:盈手:佳期:4. 有感情地朗讀《即景抒情詩四首》三遍以上,背誦《登幽州臺歌》和《望月懷遠》。
二、學習·研討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一)簡介作者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二十四歲中進士,因《諫靈駕人京書》一文為武則天所賞識,用為麟臺正字(秘書省屬官),後任右拾遺。
三十八歲時退職返鄉,不久被縣令段簡害死於獄中。
陳子昂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他主張改革六朝以來綺靡纖弱的詩風,恢復《詩經》的“風、雅”傳統,強調比興寄託,提倡漢魏風骨。
其為詩或諷諫朝政,或感懷身世,落地作金石聲。
陳子昂存詩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詩38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臺歌》。
《薊丘覽古》7首和《登幽州臺歌》都是陳子昂隨武攸宜北征契丹時所作。
陳子昂在武攸宜幕中參謀軍事,屢有建議,均不被採納,失意無聊,因登薊北樓(即幽州臺),作《薊丘覽古》詩7首贈其好友盧藏用,通過吟詠薊北一帶古人古事來抒發懷才不遇的悲哀。
陳子昂的詩歌,以其進步、充實的思想內容,質樸、剛健的語言風格,對整個唐代詩歌產生了巨大影響。
《即景抒情诗四首》学案及课堂测试 doc
《即景抒情诗四首》学案编写曹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2.体会即景抒情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即景抒情诗的艺术特点。
4. 背诵《登幽州台歌》《春江花月夜》《望月怀远》。
重点: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心境。
难点: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习课时】4课时一、知识积累1、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等景物,或,或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
鉴赏要点: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主要内容:(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
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3)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作者简介①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人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
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他主张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
其为诗或讽谏朝政,或感怀身世,落地作金石声。
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传世。
②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
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并称“”。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
③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
即景抒情诗四首学案
濠头中学《即景抒情诗四首》学案课型:诗词选读学科:语文年级:高二主备人:董金星徐晓红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明确问题:“即景抒情”是诗词等文学作品常用的一种抒情方式。
2、通过作品品味作者将“景”与“情”巧妙结合起来的方法。
3、正确理解和评价古代诗人所抒发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解读诗歌中的主要意象;2、领会评价重点词语。
学习疑点:1、“不见”之眼;2、诗题《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所构成的美好画面;3、“情人”相思与“明月”完美结合而形成的意境;4、“推敲”的炼字佳话。
方法指导:从作品的意象入手,紧扣作品中最能表现情感的词语,体会“景”与“情”的联系;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与作品风格,判断分析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正确评价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前预习:熟悉作家作品情况○1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人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
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2张若虚(约660—720),扬州人。
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其诗仅存两首,而此篇被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王岂运《湘绮楼论唐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3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
因正直敢言,受到权奸李林甫的排挤,贬为荆州长史。
有《曲江集》。
○4贾岛(779—843),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北京)人。
其家境贫寒,多次应举不中,一度出家为僧。
后受韩愈影响还俗。
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等职。
二、基本解读《登幽州台歌》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
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即景抒情诗四首 Word版含答案推荐
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对应学生用书P13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出身于富豪之家,性情侠义,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入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
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他是初唐诗歌革新的倡导者,语言质朴雄浑,意境苍凉悲壮,风格刚健有力。
有《陈伯玉集》。
张若虚(约660-720),唐代诗人。
扬州(今属江苏)人。
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其诗仅存两首,因《春江花月夜》奠定了他在唐代诗坛上的地位,而此篇被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张九龄(678-740),唐代大臣、诗人。
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
因正直敢言,受到权奸李林甫的排挤,贬为荆州长史。
有《张子寿文集》(或称《曲江集》)。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河北涿州)人。
其家境贫寒,多次应举不中,一度出家为僧。
后受韩愈影响还俗。
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等职。
与孟郊齐名,世称“郊寒岛瘦”,以苦吟著称,形成“奇僻清峭”的诗风。
有《长江集》。
《登幽州台歌》此诗作于武则天通天元年(696)。
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无将略”,不到一年失败,情况危急。
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为前驱击敌,武不允。
他进谏甚切,而武屡不纳,降他为军曹。
诗人连受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登上幽州台,“感昔乐生、燕昭之事”,泫然流涕而歌,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属于《清高曲·吴声歌》,相传创自陈后主。
当时,作者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异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游江边,当他仰望一轮挂在天边的皎月,沐浴湿润的江风,面对着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时,于是他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从月升写到月落,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来抒发孤舟游子的相思之情和明月楼中思妇的相思之苦,同时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
语文选修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3(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叫做即景抒情诗以及即景抒情诗所包含的内容;了解作者陈子昂、张九龄。
过程与方法:赏析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总结古人表达思念之情的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陈子昂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叫做即景抒情诗以及即景抒情诗所包含的内容;总结古人表达思念之情的方式。
教学难点:赏析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扩展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登幽州台歌【导入语】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陈子昂年轻时到京城长安闯荡,才学出众,却籍籍无名,心情十分郁闷。
这一天,陈子昂在街上闲逛,忽然看见前面围了一群人,就凑上前去看热闹。
原来是一个卖胡琴的,开价少于一百缗(mín)钱免谈。
围观的人大都是“音乐发烧友”,他们议论纷纷,都说这把胡琴绝对是把好琴,只是价格贵得离谱,大家只能望“琴”兴叹。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陈子昂灵机一动,对卖琴人说:“我出一千缗钱,这琴我买了!”这时,围观的人纷纷咋舌,有人问陈子昂:“公子,您怎么出这么大的价钱买琴,看样子您一定是位乐坛高手,能否为我等演奏一曲呢?”陈子昂笑道:“这儿太吵闹了,想听我演奏乐曲的,明天中午到宣阳里陈府我的住处来吧。
我在那里恭候各位大驾光临!”陈子昂说完,目不斜视地带着卖琴人走了。
第二天中午,宣阳里胡同聚集了许多慕名而来的人,其中有许多长安的文人雅士、社会名流。
陈子昂这才对众人说:“我乃四川陈子昂,从小就能诗善文,在家乡颇负盛名。
然而到了京城之后,却不为人所知。
我买的这个胡琴,只不过是乐工演奏的乐器罢了,根本就不是我的兴趣!”。
说完,陈子昂在一片惊讶声中,将名贵的胡琴摔得粉碎,随即拿出自己的诗词文章,散发给客人们看。
大家看看他的诗文,才思敏捷,工整巧妙,于是争相传诵。
当天京城里所有茶馆和酒楼的客人都在议论着这件事,一夜之间,陈子昂便享誉京师,家喻户晓。
即景抒情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doc
1.4 即景抒情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度荆门望楚陈子昂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梦来。
【内容赏析】陈子昂这首诗写于他二十一岁初次由蜀入楚之时。
这是他第一次离开故乡四川梓州射洪县,准备东入洛阳求取功名。
年轻的诗人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和憧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新奇之感。
当他经荆门入楚时,写下了这首豪壮的五言律诗。
江雾迷茫,烟波浩渺。
两岸风光,极目远望,楚天辽阔。
眺望这奇妙而美好的风光,很自然地使人想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活动过的人和事;想到当年孔夫子过楚的凄惶潦倒;想到屈原江畔行吟的悲愤抑郁;也想到项羽面对秦皇仪仗发出“彼可取而代之”的壮语、先贤先哲们已经逝去了,一代新人又举步重来,于是诗人仰天长吟:“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狂歌客,指春秋末期楚国著名隐士陆通,字接舆。
他才学很高,不肯入仕,有许多轻世蔑俗之举。
这里诗人用这个典故,是用接舆的才高自负比喻自己,但今天诗人狂歌、入楚,不是为了隐居不仕,却是为了求取功名,施展抱负,风流少年的得意之情跃然纸上。
登幽州台歌直言谏臣——陈子昂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
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
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所用。
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
所作诗歌以《登幽州台歌》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有汉魏风骨,此诗作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此诗写于公元696年,当时陈子昂已三十五岁。
那年契丹进犯,陈子昂随武攸宜北征。
武攸宜昏庸无能,但又刚愎自用,屡战屡败。
建功心切的陈子昂屡献奇策,屡遭拒绝。
陈子昂恳请分兵一万,自为前驱破敌,但武攸宜以其“素是书生,谢而不纳”,也被拒绝。
最后,陈子昂反因出谋献策而被贬职。
第4课 即景抒情诗四首 学案(含答案)
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学案(含答案)第第4课课即景抒情诗四首即景抒情诗四首学习目标1.了解陈子昂.张若虚.张九龄.贾岛等诗人的生平及思想内容。
2.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
3.体会即景抒情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意解读这是唐朝王建的一首咏中秋月夜的七言绝句。
其诗语言清新朴素,意境淡远,感情真挚浓厚。
开头两句写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月照在庭院中,院内地面都像铺了一层霜似的,树上的乌鸦也栖息了。
“地白”二字足见月光如水,皎洁明亮。
此时已是皓月当空,当是夜已至深。
而“栖”则暗含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乌鸦由喧闹到安然入睡。
一方面固然是夜已深,另一方面也衬托了四周的万籁俱寂。
此景已是清美之至,诗人马上又承了一句“冷露无声湿桂花”把美景又推向一个高峰,“无声”,悄悄地,毫无声息。
清冷的露水悄悄地打湿桂树上的桂花,时间也便从悄无声息中流逝。
诗人也不知在此地呆了多久。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此语读来朴实.凝练之极。
诗人有太多的思念,却依然推己及人,想到天下人此时都在望月,点明客观事实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思念的深度和广度。
把天下和诗人一样五月圆夜不眠之人的情思应承下来,一并述出,造成共鸣,也更能表达诗人自己“秋思”的凝重与浓厚。
明明诗人自身怀人心切,离愁别绪一一在眼前翻涌,却偏要说“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种欲擒故纵的手法,是要读者去评判这“秋思”究竟该谁所有,其实也正是诗人自己的秋思在读者那里获得认同,此句“落”字尽得其妙。
这首诗写景寥寥几笔,疏朗有致;写情含而不露,委婉曲晦;用语朴素清新,是一首很不错的诗,值得我们研摩。
名句识记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考点演示赏析“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的妙处。
答案本句为作者抒情之笔,但诗人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即景抒情诗四首》研学案(教师版)
4.《即景抒情诗四首》(2课时)主备人:陈丽娜 协备人:阴迎新 高___级___班 第___组 学生姓名:_______【研学目标】1、体会即景抒情诗艺术特色。
2、品味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3、背诵这四首诗。
【自主研学案】这四首诗都是广为传诵的经典诗作,读经典就要读出经典中的文化。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语文课一项重要的任务。
唐朝是悠悠历史中一座奇峰,唐诗是诗歌王国的奇葩。
读唐诗,品唐朝之气象,会滋润我们年轻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
一、关于“即景抒情诗”1、概念: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2、鉴赏要点: 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3、鉴赏方法: (1).再现“画面”,揭示“情意”.(2).扣住“诗眼”,从字面含义深入到“关系含义”.二、自学四首诗,完成练习(一)《登幽州台歌》1、解释重点词语悠悠:辽阔与绵长怆然:感伤的样子涕:眼泪2、赏析本诗(1)根据诗意,说说“古人”和“来者”的含义古人: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的古代贤君 来者:今世的圣贤帝王(2)“悠悠”这个词点明了天地时空 广阔无垠的特点,使人生发无限的感慨。
(二)《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优美的长篇抒情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结构精妙严谨而又自然天成,韵律圆美流转而又富于变化,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尽管作者留诗只有二首,但仅凭这首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本诗前十六句写月色笼罩下春江花林的优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宇宙之思和人生之慨。
第一单元4即景抒情诗四首题李凝幽居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题李凝幽居【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特点、艺术技巧和鉴赏要点;2、让学生学会鉴赏即景抒情诗的方法——分析景物描写,读懂诗歌感情;【教学重点】掌握鉴赏方法,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景物特点和寓意,品出诗歌意境,读懂诗歌情感;【教学工具】PPT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诗的尴尬:读懂文字,读不懂诗,特别是即景抒情的诗。
如: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结论: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特点、艺术技巧和鉴赏要点,掌握鉴赏方法。
二、检查预习检查导学案中布置学习的鉴赏知识点。
三、高考瞭望展示全国卷一2012年、2014年、2015年诗歌鉴赏题,了解全国卷诗歌鉴赏题的考点、题型。
寻找规律,明确学习目标。
2012年全国卷一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2014年全国卷一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2015年全国卷二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第一单元4即景抒情诗四首登幽州台歌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登幽州台歌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的经历,感受作者的心情。
2.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难点:感受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写景抒情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
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
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2.介绍体裁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3.写作背景《登幽州台歌》写于公元696年,当时陈子昂已三十五岁。
那年契丹进犯,陈子昂随武攸宜北征。
武攸宜昏庸无能,但又刚愎自用,屡战屡败。
建功心切的陈子昂屡献奇策,屡遭拒绝。
陈子昂恳请分兵一万,自为前驱破敌,但武攸宜以其“素是书生,谢而不纳”,也被拒绝。
最后,陈子昂反因出谋献策而被贬职。
所以陈子昂郁闷地登上幽州台,写下了《蓟丘览古》7首诗,也写下了著名的《登幽州台歌》。
二、整体感知(一)读诗朗读指导: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的不平之气;后两节各增加了一个虚字,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无可奈何的悲愤之情。
(二)解词1.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怆然——悲伤的样子。
3.涕——眼泪。
4.前——向前看。
2020-2021年高一语文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
2019-2020年高一语文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粤教版学习要点:(一)登幽州台歌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人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
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此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
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军中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无将略”,不到一年兵败,情况危急。
陈子昂向武进言,请求遣万人为前驱击敌,武不允。
子昂“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
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乃署以军曹。
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
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时人莫不知也。
”(卢藏用《陈子昂别传》)幽州台,又称蓟北楼、蓟丘、燕台,传说为燕昭王为招纳人才所筑的黄金台。
燕昭王为战国时燕国君主,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召来乐毅等奇士,国力大盛。
但在《战国策》、《史记》中皆未见筑台之事,汉末孔融《论盛孝章书》云:“昭王筑台,以尊郭隗。
”筑台之说始见于此。
魏晋以后,始有燕昭主筑黄金台之说,但说法不一。
蓟丘,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诗人登幽州台之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
(主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诗人登上幽州台时,想到自己怀抱旷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并沉沦下僚,想象当年燕昭王何等礼贤人才,自己却偏偏未能赶上,昔日的遗迹已荡然无存,惟有丘陵高树而已。
其《燕昭王》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诗人俯仰千古,茫茫宇宙,漫漫苍穹、不禁悲从中来。
此二句从时间角度着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举,用两“不见”相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4即景抒情诗四首_教案.doc
4即景抒情诗四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创作背景、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领悟即景抒情诗中所表达的诗人思想情感。
3.把握即景抒情诗中借景抒情等艺术技巧、表现手法和特点。
4.背诵四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揣摩即景抒情诗的语言特征,基本读懂诗歌和诗歌的鉴赏技巧(二)过程方法目标:以四首即景抒情诗为例,让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个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学生合作赏析,感受诗人情感,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3.教师引导,师生互动,总结分析感悟作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诗人的生活态度,通过感知诗中的闲情逸致和意境。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涵咏法和讨论法。
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把握陈子昂诗歌“以风骨胜”的特点,张若虚的诗歌益之以情韵的特点,贾岛诗歌的“孤寂、瘦削”的特点,品味诗歌的风骨、情韵,学习和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诗的风骨与兴寄、情韵。
五、教学课时:2课时完成四首诗的教学。
六、教学过程:(一)课文简析登幽州台歌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陈子昂 (661 — 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 ( 今属四川 ) 人。
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人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 秘书省属官) ,后任右拾遗。
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此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 。
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军中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无将略”,不到一年兵败,情况危急。
陈子昂向武进言,请求遣万人为前驱击敌,武不允。
原创精品教案即景抒情诗
原创精品教案即景抒情诗第一篇:原创精品教案即景抒情诗即景抒情诗高州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1、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2、能够背记《辛夷坞》《望月怀远》。
3、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即景抒情诗导入: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1、鉴赏要点: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2、主要内容: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
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3)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经典重温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根据即景抒情诗的特点,试着鉴赏白居易的《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附赏析:首句即入题。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
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
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教学案)第一单元 4、即景抒情诗四首 题李凝幽居 (2) Word版含解析教案
题李凝幽居教学目标:1、把握本诗歌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2、掌握诗歌创作中正衬与反衬的艺术手法。
3、通过学习课文掌握鉴赏即景抒情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分析把握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借景抒情诗中的衬与反衬。
教学方法:练和讲、合作讨论第一课时一、导入复习导入:本诗歌为即景抒情,什么是即景抒情诗,鉴赏的要点是什么?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等景物,或用借景抒情,或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鉴赏要点: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二、介绍作者三、赏析诗歌【学生齐读】1、题目是作品的眼睛,读诗先读题,题目是什么意思?【题中“题李凝幽居〞中的“题〞字的意思是__,“幽居〞的意思是_________。
】2、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题李凝幽居〞呢?------为的就是抒情,抒发什么样的感情呢?根据以下练习思考,看看你对这首诗能理解解多少?下面大家用20分钟的时间来做一点练习,主要是答题思路或要点:【出示练习】题李凝幽居〔1〕、首联属于什么描写,暗示了李凝怎样的身份?〔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为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呢?〔3〕、你认为“推〞和“敲〞哪一个更好,谈谈你的看法。
〔4〕、从作者的心理活动来看,“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现作者对李凝什么样生活的向往? 〔5〕、有人说,?题李凝幽居?围绕一个“幽〞来写,你是否赞同,请谈谈你的看法。
3、美诗共赏析〔在赏析的过程中如发现自己做的练习有不理想的地方,可以做记号〕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写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
诗人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走去,寻访友人幽居之处;小径通向荒芜的小园,周围很少有人居住。
暗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
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幽居的静寂。
友人幽居之处旁有一池塘,池塘边有树,诗人来到门外,轻叩门扉。
月夜之下一片宁静,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鸟儿,它们发出了声响,或飞出盘旋一阵又回到巢中。
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4即景抒情诗四首 教案
意象与意境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与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境生于象外”,意境由意象的总和中产生,意境是整体的、空灵的;“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
诗歌的鉴赏只有通过“意象”这把钥匙,让读者去开启,领悟到诗歌的意境。
※合作探究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什么叫做即景抒情诗以及即景抒情诗所包含的内容;2、总结古人表达思念之情的方式。
教学难点:赏析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教具
准备
多媒体
课时
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
第一、二课时春江花月夜
一、学前磨剑:
1、什么是诗歌的意象?
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2、能够背记《登幽州台歌》《望月怀远》。
3、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H己的语言表达出來。
教学重点: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血悄境并能用H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以即景抒情诗导入: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呆物的描写來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冇情Z眼去观察景物,以冇情Z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鉴赏要点: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惠境。
(意境:作者主观情感少自然客观物彖融合的整体。
)主要内容: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庆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胡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
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3、描写口然景物,表现对皿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鉴赏《登幽州台歌》(一)作者简介: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英诗风骨峥蝶,寓意深远,苍劲冇力,有《陈们玉集》传世。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損长写作。
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24岁时举进丄,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
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
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谗。
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
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Z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
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牛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
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
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
冤死狱屮(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
(二)写作背景和幽州台:此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o当吋,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了昂在军中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无将略”,不到一年兵败,情况危急。
陈子昂向武进言,请求遗万人为前驱击敌,武不允。
子昂“自以官在近侍, 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
他口又进谏,言共切至……乃署以军曹。
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
因背蓟北楼,感昔乐牛、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浓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时人莫不知也。
”(卢藏用《陈子昂别传》)幽州台,又称蓟北楼、蓟丘、燕台,传说为燕昭王为招纳人才所筑的黃金台。
燕昭王为战国时燕国君主,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召来乐毅等奇士,国力人盛。
但在《战国策》、《史记》中皆未见筑台之事,汉末孔融《论盛孝章书》云:“昭王筑台,以尊郭隗。
”筑台之说始见于此。
魏晋以后,始有燕昭主筑黄金台Z说,但说法不一。
蓟丘,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
(三)H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柿了哪些句了?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4、全班交流。
(作者以北方苍茫广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抒发天地Z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悄感,感喟岁刀无情时不我待。
全诗呈现出苍凉悲壮的气氛。
)※声读,展示基木解读如卜:“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此二句从时间角度着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举,用两“不见”相连,表现白己的孤独和寂寞。
像燕昭王那样的贤明君主,古代有,我不曾见;将來有,我亦不可见,千载而下,为何我如此遭遇?想到此,悲愤填膺,发出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怀才不遇Z士共同的心声,因而引起千百年人们的共鸣。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想到宇宙寥廓与绵比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
“独” 字,正写出了诗人寂寞凄凉的心境,有“众人皆醉我独醍”的意味。
※意读,讨论如21根据背景材料,概括此诗写了怎样的“故事” ?(明确:写了一个怀才不遇的诗人,途经故地登上古迹幽州台,想起修筑黄金台的燕昭王, 联系现实中的自己,注目无限的天地,感慨万千,禁不住热泪横流。
)2两个“不见”,极力要写诗人想见的是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意识?(明确:极写诗人想见的是像燕昭王这样的贤君,表现了他希望能积极参与政事,充分施展自己的社会意识。
)3 “念”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 ?(明确:“念”有想象和思考两层意思:所谓想象,就是极力张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与无限的时空;所谓思考,就是思考自己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牛命,将以怎样的形式来在这样光芒无际的宇宙表达自己的存在。
诗人之所以会“独怆然而涕下”,就是感到自己虽然有如此强烈的宇宙意识,但却反而因此感到孤独而无奈,白己儿乎无能施展H己,以求白己生命个体存在的意义。
)※基本解读:这首诗写诗人登幽州台Z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
(主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诗人登上幽州台时,想到自己怀抱旷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并沉沦下僚,想象当年燕昭王何等礼贤人才,白己却偏偏未能赶上,昔H的遗迹已荡然无存,惟有丘陵高树而已。
具《燕昭王》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紺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诗人俯仰千古,茫茫宇宙,漫漫苍穹、不禁悲从中来。
此二句从时间角度着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举,用两“不见”相连,表现白己的孤独和寂寞。
像燕昭干-那样的贤明君主,古代有,我不曾见;将來有,我亦不可见,千载而下,为何我如此遭遇?想到此,悲愤填膺,发出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怀才不遇Z士共同的心声,I大I而引起千百年人们的共鸣。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想到宇宙寥廓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吋,怀才不遇,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
“独”字,正写出了诗人寂寞凄凉的心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
鲜明的宁宙意识和社会意识是本诗一大特点。
全诗直抒胸臆,破空而來,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人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
(四)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冇怎样的感想呢?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來的贤明Z主也來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犬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來,怆然流泪了。
(吋间绵长、空间辽阔)(五)文章第四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教师小结:从诗歌看,指诗歌本身看,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三、鉴赏《春江花月夜》(一)激情导入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屮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白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後乂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刀,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刀怀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文人墨客,在月之屮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來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伦明月的光华吧。
(二)全班齐读两遍读,请学生找到江月少人融为一体的诗句,教师展示基本解读的文字:“春江潮水连海平”四句总写春江月夜中壮丽景象。
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屮体现了人生之中最为动人的良辰美景。
入题即是一幅壮丽的画而:江海连潮,月共潮牛生”, 写出了明刀随着奔腾的潮水喷薄而出的宏大气势。
刀光闪耀「万里远,又冇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流宛转绕芳甸”二句写了令人心驰神往的江畔羌景。
江水弯曲着绕过杂花丛牛的江边沙地,月光倾泻在花林上,如同撒上了一层白色的霜花。
“空里流霜不觉飞”四句写江天一色的澄澈明净之景。
月光荡涤了世间的一切,这才有“流箱不觉飞”,“白沙看不见”。
此处虚实结合,最后整个宇宙似乎只剩下一轮明月的清辉。
这样一•轮独口徘徊在空中的月亮,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深思和遐想。
“江畔何人初见月”六句是对自然的发问和对人生的思索。
口古以来,明月在天,什么人最先看到这一轮明月呢?明刀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照耀人间的呢?古往今来,在亘古不灭的时空面前,人们或奋发图强,或得过且过,或及时行乐,却终有一死,无法与亘古的时空永远相伴。
但诗人由此出新,认为个体牛命虽有限, 但一代一代连续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生命的延续。
不像这明月,永远只是一个样子。
诗人以群体生命的延续回答了这个令人类永远感伤的宇宙命题。
接着写明刀在天,孤独地在天空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却乂永远难以等到。
月光卜•是奔腾而去的大江急流。
诗人让诗情向纵深发展,以明月有恨而江水无情,很自然地将笔触转向下半篇的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上来。
“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写在此良辰美景Z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相思Z情。
“白云”飘忽,象征了“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是地名,但这里并不确指,是泛指离別Z地, 且古诗文中“枫”、“浦”本就是离别伤情之所。
“谁家”与“何处”互文见义,由一家一处联想到人间千千万力家的离愁别恨。
一地相思,两处离愁,往复回环。
这是-•种诗意的痛苦, 发自内心,缠绵烘恻,可谓不招自來,挥之不去。
“可怜楼上月徘徊”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
诗人将“刀”拟人化,写刀Z “徘徊”,既写出了J1的自然属性,光影明灭,浮云游弋;又赋予月光人性,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久久在楼上徘徊而不忍离去。
月华洒落在妆镜台上、玉八帘上、捣衣砧上,可这反而令思妇更添相思之苦。
她想“卷去”、“拂” 走这有点惹人愁思的清辉,町是“卷不去”、“拂还来”。
将相思Z苦写得如此形彖逼真,生动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迷惘之悄。
“此时相望不相闻”四旬写思妇对游了的思念之深进而引起的无限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