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管理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于老子“保密”的原因,使得《道德经》难读、难懂,“玄而又玄”。那么,《道德经》难读、难懂的表现何在?从《道德经》的内容来看,表现为“几多几少”:
第一,讲道理多,命题少,甚至隐藏了命题。老子《道德经》的中心和命题是什么?在《道德经》中,老子开宗明义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是《道德经》的中心和命题。显然,单从这句话看,这个中心和命题是不明确的。而只有对全文深刻了解
之后,方才能够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意思。
具体说,这句话中的“道可道”,其前一个“道”指的是“规律”,而后一个“道”指的是“论证”,或者是“说明”。后面的“名可名”也如此。故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能够通过“物(或“悟”)理”的方法而可以说明、证明的规律,它就不是一般性的规律,而是特殊性的规律。这样,老子开门见山的就揭示出了两大规律,这就是:“刚强胜柔弱”的普遍规律,和“柔弱胜刚强”
的特殊规律。
以此,老子揭示的“柔弱胜刚强”特殊规律,和阐明这个特殊规律适用的“条件”,而表现出了《道德经》的中心和命题。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和“刚强胜柔弱”都是“道法自然”的结果。其中,“刚强胜柔弱”是公理和常识,无需理论的证明;而“柔弱胜刚强”则是需要理论证明的。即可以通过“物理”的方法,进行说明、证明的。对此,在《道德经》中,老子为了说明和证明“柔弱胜刚强”也是一种“规律”,便从自然、社会、政治等等方面列举了大量的例子,如“水”、如“婴儿”、如“小国寡民”等等,反复进行了哲理性的论证和说明。正是如此,老子建构起了“柔弱胜刚强”的理论。由于《道德经》隐蔽了文章的中心和命题,故给人以错觉。这就是《道德经》难读、难懂的直接原因。
第二,讲武术哲理多,打法法则少,并隐去了武术打法的方法。在《道德经》中,老子创新和揭示了一系列的哲学范畴和概念,这就是“阴阳”、“无极太极”、“有无”、“动静”、“虚实”、“攻守”、“进退”观等等,及其“变化”观。这些观念,就是形成老子武术理念的哲学基石。而老子的哲学基石,必然产生武术理念;有武术理念,就必然有武术法则和方法。但是,具体的武术法则和方法,却大都被老子隐去了。正是如此,老子对《道德经》武术理念的哲学抽象的结果,难免使得人们断章取义,“各取所需”,使得争论不休。故对《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在理解上的错误和偏差,是难读、难懂《道德经》的重要原因。
第三,讲“武学”多,“战争”少。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指的是什么?就是指的“柔弱胜刚强(也包括“刚强胜柔弱”)之道”;老子的“德” 指的是什么?就是指的制约和规范“柔弱胜刚强(也包括“刚强胜柔弱”)之道”的,使之“得道”并用于正道而不走入邪道的思想、行为规范。由此,表现出了老子“以德治道”的思想。老子将“柔弱胜刚强”之道运用于“武打”,则缔造了“武术”;老子将“柔弱胜刚强”之道运用于“社会”,则揭示出了“民心无敌”,及其“民主思想”、“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其及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民主推进社会”的发展规律。
因此,老子的“武术”思想、“民心无敌”思想,及其“民主”政治思想,构成了老子的“武学”思想。正是如此,《道德经》讲“武学”多,其具体表现在讲“如何才能‘得道’”、“如何才能‘治道’”多,而讲“战争”少。由于人们不懂老子的“得道”和“治道”思想与“武学”的密切相关,也使得人们断章取义,“各取所需”,引来诉讼不休。这是《道德经》难读、难懂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道德经》采取了韵文体的写作形式,显得行文无序,又通篇散漫的穿插了不少的哲理、哲言和类比、比喻等等,显得庞杂无章。而且,《道德经》一字千钧,言简意赅,一字把握不好,就可能曲解原意,甚至谬以千里。这些,都是导致《道德经》难读、难懂的
间接原因。
为了便于了解《道德经》思想,这里,不妨将其条理化。故老子《道德经》的理论脉络是:首先、老子吸收和创新了伏羲及《周易》的“阴阳”观,及其“变化”观,以此,为其“武术”、“武学”奠定了哲学基础。其次、老子基于“阴阳”、“变化”观而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创见,这就是:提出了“柔弱胜刚强”来与“刚强胜柔弱”针锋相对。在老子看来,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刚强胜柔弱”表现为“统治思想基础”,是对统治者的抽象,而“柔弱胜刚强”表现为“被统治思想基础”,是对百姓的抽象。在一定条件下,“柔弱”可以战胜“刚强”。
从而充分表现出了老子思想是对统治者的“霸道”、“暴政”的批判和否定。这正是老子的武学思想之所以要保密的原因。最后、老子揭示出了“柔弱胜刚强”适用的内在条件,而缔造出了“武术”、“武学”。具体说,其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老子将“柔弱胜刚强”运用于“武打”,创新和揭示出了一系列的哲学范畴和概念,形成了一系列的打法理念、法则和方法,从而将“武打”变成了“武术”。另一方面,老子将“柔弱胜刚强”运用于“社会”,并基于“以德治道”的思想,揭示出了“如何才能‘得道’”、“如何才能‘治道’”等“武学”思想,这就是揭示出了“德高道高”的“武学”思想和揭示出了“民心无故”的“武学”思想。
而且,将《道德经》视为“兵书”的最根本的理由在于,老子提出的“柔弱胜刚强”是对统治者赖以的“刚强胜柔弱”的批判和否定。因此,如果说,“刚强胜柔弱”表现为统治者以武力为基础的“霸道”统治的话,那么,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则是要冲破和砸碎统治者的“武力”和“霸道”的统治,以实现“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故在“柔弱胜刚强”与“刚强胜柔弱”之间,
反映出了“以武制武”的原则和精神。
而这点,正是《道德经》“兵书”本质之所在。历史的看,老子的“武术”、“武学”思想,造就出了中国“武学文化”,并实际的左右了从东周到西汉的中国几百年历史。表现在:老子的“武学”思想,即旨在如何“止武”、“止戈”的问题上,开启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子的“武学”思想,即“民心”和“爱民”、“公平”和“正义”、“忘我”和“无畏”的精神,造就出了中国的“侠士”,孕育出了中国的“武侠文化”;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主张,
在西汉初得到了实现。
特别是老子的“武术”、“武学”思想完全被孙子、鬼谷子等人继承和发扬,从而使得中国“武术-军事”一体的“兵法”面世。这种“兵法”思想,上演出了诸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合纵连横,秦扫六合,并最终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威武雄壮的历史大戏,也使“中国武术”、“中国兵法”彪炳青史,万古不朽。从而深刻展现出了在国家、阶级这种“文明”延续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新的“文明发展里程碑”,这就是:中国的“武术”、武学“文明”和战争“文明”。所以,老子的《道德经》本质上无疑是一部“兵书”。
作为道家思想的开创者,老子凭借《道德经》为国人所熟知,其在《道德经》中所阐发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毫不夸张地说,老子所创立的道家思想与孔子的儒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让人称奇的是,自16世纪《道德经》传入西方后,老子及其思想也引起了西方人的关注和认同。
海外初识《道德经》
早在16世纪,老子的《道德经》就被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道德经》逐步由中国传入欧洲,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渐传遍欧洲大陆。有趣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经”3个字分别翻译为“道路” (the way)、“德性”(virtue)和“经典”(class ic)3个词。
老子的《道德经》传入德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其影响力甚为深远。从1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