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史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重点(1)

中国哲学史重点(1)

目录1.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

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4.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5.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

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

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史

中国古代哲学史

中国古代哲学史1、周奴隶主贵族所谓的“德”,其具体内容:一是“敬天”;二是“保民”;三是“孝祖”。

2、中国古代哲学的真正诞生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阴阳说和五行说。

3、早期五行说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篇,五行说把自然现象和人的活动归结为五种物质元素,也是以理论思维的方式把握世界,并可以说是有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因素。

4、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制定了新的法律条文,并将这些条文铸在铁鼎上,公布于众,这就是“铸刑书”。

晋国叔向曾写信表示反对铸刑书,说有了成文法,老百姓就会“弃礼而征于书”放弃礼制而去查法律条文,想办法钻空子逃罪,再也不怕他们的上司了。

这就是“礼法”之争。

5、“礼法”之争与“古今”之争相联系。

商鞅变法时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反对者却说:“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在商鞅看来,汤、武所以王天下,正是由于他们不迷信古代;而殷夏之所以灭亡,是由于他们死抱着已经过了时的制度而不肯改变。

6、“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承认对方的心和我的心有共同的理性标准。

7、简述墨子“三表”内容:(1)、首先,“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是说判断一种学说的是非真伪,必须在历史的记载中寻找前人的经验作为根据。

(2)、其次,“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这是以直接经验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3)、“废以为行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是从社会政治的效果来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8、“反者道之动”这一矛盾转化的普遍法则的具体运用或表现。

《老子》的“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包含了否定是辩证发展的必经环节的思想,认为事物向相反方面转化,即自我否定,是合乎规律的运动。

9、《老子》的朴素辩证法的局限性:(1)、他不知道在指出了在肯定到否定因素后,还要“指出否定的东西与肯定的东西的联系”,指出“从否定道与肯定的东西的统一”《老子》一书看不到发展是一个前进上升的运动。

(2)、《老子》作者的没落阶级的立场,决定了他只能是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

中国哲学史PPT课件

中国哲学史PPT课件

中. 國哲學簡史
6
中國哲學精神
以人为本 基本的哲学类型:人生哲学
1.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 “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 “爱人者必人爱之” 4.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5.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6. “无为而无不为” 7. “治大国者烹小鲜”
中國哲學簡史
中 國 哲 學
1
中国哲学精神
中. 國哲學簡史
2
中國哲學精神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中国哲学跟其
他民族的哲学都不一样,有其特有的民族性。它浓缩的反映出中 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 方式,认知结构等等。中国哲学的民族性也就是中国哲学区别于 其他民族哲学的特质,这种特质构成中国哲学独特的精神风貌。
国也化家古陬名 人
人是的、代邑丘


中. 國哲學簡史
20
儒家學派
孔子三大思想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 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中. 國哲學簡史
4
中國哲學精神
实事求是 知识论态度
实事求是与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相一致。《左传》把”实事”概括 为为三条,叫”正德”,”利用”,”厚生”。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不同,哲学家并不从纯粹的理论兴趣出发 探求知识,而是把”求是”,即探求知识通”实事”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主张为”实事”而求知识。
➢ 西方进化论的传入,与中国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传统哲学
相结合,促进了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型,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
➢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使中国的思想资源进一步丰富,使中国哲学获得新

中国古代哲学史

中国古代哲学史

图说》)
2020/1/11
16
3、一与万的统一
在周敦颐的宇宙图式中,万物本于 一太极,万物之中各有一太极,正如周 敦颐所说:“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 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 分。”(《通书·理性命》)如此一来, “一”与“万”便被统一起来。
2020/1/11
17
4、五行与五性
周敦颐以“五行”定位人的“五性”。他 说:
2020/1/11
5
一、陈抟的《无极图》与《先天图》
2020/1/11
6
陈抟(约871—989)
字图南,自号扶摇子, 五代末宋初亳州真源 (今安徽亳州)人。
2020/1/11
7
1、陈抟的《无极图》
关于陈抟的《无 极图》,清学者黄宗 炎在《易学辨惑》中 收录。他解释说:无 极图“乃方士修炼之 术。其义自下而上, 以明逆则成丹之法。”
2020/1/11
8
2、陈抟的《先天图》
关于陈抟的《先天图》的来龙去脉,朱 熹所著《周易本义》篇首列有“伏羲八卦次序 图”、“ 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 次序图”和“ 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 四图。 对于这些图,朱熹说:“伏羲四图,其说皆出 邵氏。盖邵氏得之李之才挺之,挺之得之穆修 伯长,伯长得之华山希夷先生陈抟图南者,所 谓先天之学也。”
2020/1/11
9
3、《无极图》、《先天图》传承
陈抟的《无极图》与《先天图》后来如何 分别传至周敦颐和邵雍?对于这一点,南宋学 者朱震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 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 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 谔昌,谔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 颐,敦颐传程颢、程颐。”(《宋史·朱震传》)

612中国古代哲学史书目

612中国古代哲学史书目

612中国古代哲学史书目
1.《庄子》:由庄周所著,主要探讨人生哲学、道德观念等方面的问题。

2.《道德经》:由老子所著,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探讨如何通过道来实现人生价值。

3.《论语》:由孔子及其弟子所著,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和思想,被视为儒家经典之一。

4.《墨子》:由墨子所著,提出了“兼愛”、“非攻”等思想,主张以宽大、仁爱的心态对待他人。

5.《孟子》:由孟子所著,主要探讨仁、义、礼、智等方面的问题,被视为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6.《荀子》:由荀子所著,强调人性本恶,提出了“性恶论”等思想,被视为道家与儒家之间的桥梁。

7.《管子》:由管仲所著,主要探讨国家治理、政治哲学等问题,被视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代表作之一。

8.《韩非子》:由韩非所著,提出了“法家”思想,主张以法律来治理社会,被视为中国古代法学的代表作之一。

9.《易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预测性经典之一,通过卜筮和解卦等方式来预测未来。

10.《史记》:由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著作之一,涵盖了从上古时期到汉朝的历史。

以上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书目中的十种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
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遗产。

《中国古代哲学史》课件

《中国古代哲学史》课件
《中国古代哲学史》PPT 课件
探索中国古代哲学的奥秘,揭示思想的智慧与深度。从两汉到现代,了解中 国文化的精髓与演变。
中国古代哲学的定义
1 触类旁通
古代哲学思想拓宽了人们的思维范围,提供了通往其他学科领域的思考方法。
2 崇尚和谐
古代哲学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道德准则。
3 追求真理
介绍外来的科学和哲学思想,启发了中国现代化的探索。
2
反思传统
一些思想家对传统思想进行批判、反思,主张变革和创新。
3
文人哲学
融合文学艺术与哲学思考,体现个体情感与精神追求。
现代化以后的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
中国革命思想的重要来源, 带动了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
民族意识
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念,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道路。
1
玄学
强调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追求超越感官认识的真理。
2
佛教
传入中国后,融入了道家和儒家思想,对个人修行和悟道起到了重要影响。
3
道教
发展出独特的修身养性和炼丹术,探索灵魂的转生和超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隋唐五代哲学思想
唐宋理学
重视经世致用的实践,注重 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契合。
禅宗佛学
强调体悟和内心的静默,寻 求独特的觉悟和解脱之道。
现代主义思潮
引入西方现代哲学思潮,反 思传统并寻求新的思维方式。
Neo-Confucianism
继承儒家思想,与佛教和道 教相辅相成,强调心性和尊 崇理性。
宋明理学
朱熹思想
整合儒、道、佛三家思想,提倡 心学和理学,强调理性和道德修 养。
刘基心学
强调人性善良,注重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英汉中国哲学简史

英汉中国哲学简史

英汉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古代先秦时期。

以下是英汉对比的中国哲学简史:先秦时期英文名称:Pre-Qin Philosophy中文名称:先秦哲学简介: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萌芽期,涌现了诸多思想家和学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

他们对人生、道德、政治、宇宙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为后世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儒家英文名称:Confucianism中文名称:儒家简介: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主张仁爱、礼义、忠恕等道德观念,强调个体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道家英文名称:Taoism中文名称:道家简介: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提倡“道”的观念,强调随性而生、无为而治、返朴归真等思想。

道家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发展,对后世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墨家英文名称:Mohism中文名称:墨家简介:墨家强调兼爱、非攻、节用等理念,反对战争、贪欲、奢侈,主张爱人如己、国家公益、天下为公。

墨家思想在古代中国有一定影响,但后来逐渐式微。

法家英文名称:Legalism中文名称:法家简介: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严刑峻法、重视法律制度、推行奖罚分明。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反对。

名家英文名称:School of Names中文名称:名家简介:名家思想主要关注语言和辩论,提出了诸多关于名实、名辞、词语意义等问题的理论。

名家学说在先秦时期较为活跃,但后来逐渐式微。

秦汉时期英文名称:Qin and Han Philosophy中文名称:秦汉哲学简介:秦汉时期,儒家成为了社会统治的主流思想,而其他学派逐渐衰落。

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唐宋明清时期英文名称:Tang, Song, Ming, and Qing Philosophy中文名称:唐宋明清哲学简介:唐、宋、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出现了诸多其他思想流派,如宋明理学、清代的孔孟学派、道教思想等。

中国哲学史(选修课)

中国哲学史(选修课)

二、《易传》的辩证法思想 《系辞上》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之谓盛
德” ,“生生之谓易。”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
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
象,四象生八卦。”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
“太和”
附:《周易》筮法
合计数为一根则是乾卦,为两根时兑 卦,三根是离卦,四根时震卦,五根 是巽卦,六根是坎卦,七根是艮卦, 八根是坤卦。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 名。”
“有生于无”,“玄之又玄”,“无 为而无不为”
(二)辩证法思想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 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反者,道之动”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三节 老子
一、老子生平 老聃,姓李,名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人。春秋末周守藏史,道家始祖。 《道德经》:精深的道家哲学体系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
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
利”
二、哲学思想
(一)道的概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551年~前479年,是鲁国陬邑昌平乡阙里人(今 山东曲阜)。其父叔梁纥。 有教无类,六经 颜子、曾子、子夏 二、哲学思想 (一)仁学 仁者爱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亲亲、尊尊、爱有差等 (二)中庸之道 适中不偏 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三、义利观 君子谋道不谋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

《中国古代哲学史》课件

《中国古代哲学史》课件

汉朝的道家思想
总结词
汉朝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自然法则和天人合一 ,认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与自然的 和谐。
详细描述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代表人物 包括老子、庄子等。汉朝时期,道家思想在某些时期受 到统治者的重视,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潮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对社会的干 预,让人民自由发展。同时,道家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 谐相处,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 和精神的超越。
《中国古代哲学史》ppt课件
目录
• 中国古代哲学史简介 • 先秦哲学 • 秦汉哲学 • 魏晋南北朝哲学 • 隋唐哲学 • 宋元明清哲学
01 中国古代哲学史简介
哲学史的起源与背景
起源
中国古代哲学始于先秦时期,以诸子 百家的兴起为标志。
背景
当时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政治、经 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哲学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01
03
儒家哲学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概念和思想,如“ 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礼乐文化”等,对中
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4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个人价 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和社会的 和谐稳定。
道家哲学
01
02
03
04
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 另一重要流派,其核心思想 是“道法自然”,强调自然 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他学派哲学
除了佛教、道教和儒教之外,隋唐时 期还有其他学派哲学,如法家、名家 、墨家等。
这些学派哲学在隋唐时期也有一定的 影响和发展,丰富了隋唐哲学的思想 内涵和多样性。
06 宋元明清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史

中国古代哲学史

以德配天、一阴一阳之谓道、仁政、中庸、忠恕、心斋、虚壹而静、浩然正气、良知良能、兼相爱交相利、小国寡民、五德终始说、白马非马、天人相分、观物取象、顿悟成佛(16)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色、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正名”思想、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关于“道”的阐述、孟子性善论、墨子兼爱、非攻思想、墨子尚同、尚贤思想、墨子所谓的“三表”指的是什么?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管子》的阴阳五行说、荀子性恶论、荀子的天人相分思想、公孙龙白马非马论、惠施合同异思想、道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1、以德配天:西周初期的一种伦理观点,周公伦理思想的重要部分。

认为天是有道德意志的主体,它只辅祐和选立有德行的人为君王。

肯定人的力量和道德的现实作用,降低了天命的权威。

2、一阴一阳之谓道:就爻辞说,指阴阳两爻不能孤立存在; 就事物说,指天地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

道:指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一阴一阳的交替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道”,指过程和规律。

是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发展。

语出《周易·系辞上》。

3、仁政:孟子是在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后,提出仁政主张的。

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可以团结人民,抵御外来侵略,进而统一天下。

其主要内容有:(1)恢复井田制,“制民恒产”;(2)减免刑罚,减轻税赋以“养民”;(3)反对世袭,要“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以德服人”;(4)对百姓“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驱之向善”。

4、中庸:儒家伦理思想和方法论原则。

“中”就是说不要过分、过头,也不要不足、不够,即无过,也无不及;“庸”平常。

作为道德指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作为方法指“用中”,即把无过不及作为处理一切事物的原则和方法。

《论语·雍也》5、忠恕:忠:就是孔子讲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恕,孔子明确讲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忠”要求积极为人;“恕”要求推己及人。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的历史:◆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清代朴学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商人不仅炮制了最高主宰“帝”或“上帝”,而且还垄断了上帝和下帝及人间的联络。

●周王朝的奴隶主贵族承袭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族、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宗教迷信思想,提出了“天命”说来论证自己的统治合理性。

●周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永恒性,提出了“德”与“以德配天命”的理论。

●周公旦不仅提出了“德”,也提出了“孝”,制定出一套制礼作乐的规则。

礼成了奴隶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

●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最初在宗教神学的体系下萌芽产生的。

●在《易经》中:①《易经》中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演变出来的,而八卦又是由阴阳排列组合而成。

②《易经》中关于“对立”的思想,也反映在某些卦象相反的卦的吉凶的对立上。

③《易经》中,包含一些由低到高的变化发展思想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在自然知识积累和阶级斗争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萌芽。

●范蠡对自然与人的关系作了三点说明:①事物变化需要条件,在条件不具备或不成熟时,不能盲动。

“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②人的主观努力和自然客观条件是互相为因的,必须互相配合好。

③客观条件也是在变化的,因而必须抓住条件成熟的时机。

第二章孔子1. 孔子其人⏹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孔子世家》2. 孔子与周公⏹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孟子·腾文公上》⏹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一、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人物和著作。

1.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人物和著作。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案例法:介绍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人物和著作。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二、第二章:儒家哲学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儒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让学生掌握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让学生了解儒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儒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儒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儒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案例法:介绍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儒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三、第三章:道家哲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让学生掌握道家哲学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让学生了解道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道家哲学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道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案例法:介绍道家哲学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道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四、第四章:佛教哲学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佛教哲学的起源和主要思想。

让学生掌握佛教哲学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让学生了解佛教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4.2 教学内容佛教哲学的起源和主要思想。

佛教哲学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佛教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佛教哲学的起源和主要思想。

案例法:介绍佛教哲学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佛教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五、第五章:宋明理学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宋明理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序我们今日要编中国古代哲学史,有两层难处。

第一是材料问题:周秦的书,真的同伪的混在一处。

就是真的,其中错简错字又是很多。

若没有做过清朝人叫做“汉学”的一步工夫。

所搜的材料必多错误。

第二是形式问题:中国古代学术从没有编成系统的纪载。

《庄子》的《天下篇》,《汉书艺文志》的《六艺略》、《诸子略》,均是平行的纪述。

我们要编成系统,古人的著作没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学史。

所以非研究过西洋哲学史的人,不能构成适当的形式。

现在治过“汉学”的人虽还不少,但总是没有治过西洋哲学史的。

留学西洋的学生,治哲学的,本没有几人。

这几人中,能兼治“汉学”的更少了。

适之先生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虽自幼进新式的学校,还能自修“汉学”,至今不辍;又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兼治文学哲学,于西洋哲学史是很有心得的。

所以编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难处,一到先生手里,就比较的容易多了。

先生到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才满一年。

此一年的短时期中,成了这一编《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可算是心灵手敏了。

我曾细细读了一遍,看出其中几处的特长:第一是证明的方法。

我们对于一个哲学家,若是不能考实他生存的时代,便不能知道他思想的来源;若不能辨别他遗著的真伪,便不能揭出他实在的主义;若不能知道他所用辩证的方法,便不能发见他有无矛盾的议论。

适之先生这《大纲》中此三部分的研究,差不多占了全书三分之一,不但可以表示个人的苦心,并且为后来的学者开无数法门。

第二是扼要的手段。

中国民族的哲学思想远在老子、孔子之前,是无可疑的。

但要从此等一半神话、一半政史的记载中,抽出纯粹的哲学思想,编成系统,不是穷年累月不能成功的。

适之先生认定所讲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发达史,不是中国民族的哲学思想发达史,所以截断众流,从老子、孔子讲起。

这是何等手段!第三是平等的眼光。

古代评判哲学的,不是墨非儒就是儒非墨。

且同是儒家,荀子非孟子,崇拜孟子的人,又非荀子。

汉宋儒者,崇拜孔子,排斥诸子;近人替诸子抱不平,又有意嘲弄孔子。

中国哲学史考研名师郭齐勇讲义与习题解

中国哲学史考研名师郭齐勇讲义与习题解

《中国哲学史》考研名师郭齐勇讲义与习题解第一编先秦哲学第1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1.1复习笔记中国古代哲学诞生于五帝与夏、商、周时代。

先民们在认识并参与自然、社会的活动中,逐渐有了哲学的慧识。

一、原初文明的宗教、政治与道德五帝(约前26世纪初〜前21世纪)、夏(约前2070〜前1600)、殷(约前1600〜前1046)、西周(约前1046〜前771)时期,先民们继承原始宗教的自然和祖先崇拜,祈求保佑。

各种祭祀成为普遍的习俗、礼仪。

其中,与政治活动密切相关的是天神崇拜与祖宗崇拜。

1.上帝与“以祖配天”(1)所谓“上帝”或“帝”是先民想象的统率自然界各种现象、力量以及神灵的最高统治者、最高权威。

首领(政治与宗教一身而二任)借助于天上的权威,来加强自己对各种社会力量的控制。

于是,“上帝”“帝”“天”“天命”成为夏、商、周三代的王权之政治合法性的根据。

(2)“以祖配天”是指,在夏商周的祭祀活动中,只有王者才有资格祭天,祭天的大祭师(也是王者)又总是以其先祖作为配祭。

《礼记■郊特牲》中说,万物的本原是天,人的本原是祖,所以祭天帝至上神时要以远近的先祖作为配享。

追思天神,也追思先祖,时时想到报答他们的恩德,返回身心的源头,不至忘本。

2.“以德配天”“敬德保民” (1)思想来源①殷商时代已有道德意识的启蒙。

在《盘庚》中已包含了尊重民意、民利和当政者的笃诚敬业精神等人文主义的萌芽。

但殷代仍以敬事鬼神为主。

②小邦周取代大殷商以后,周初人进一步有了人文的自觉,这种自觉源于他们以小邦而承受大命,又面临内外部的叛乱。

(2)具体内涵①“以德配天”:即用德替代祖先,以道德作为祭天的配享,也即将德放到了与天相等同的地位。

在殷周之际的革命中,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把血缘性的祖宗崇拜,发展为政治与道德性的祖宗崇拜,把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渐内在化、道德化。

②“敬德保民”:周公认为,夏、殷王朝败亡,说明“天命”是可以转移、变更的。

《中国哲学史》(古代)大纲

《中国哲学史》(古代)大纲

《中国哲学史》(古代)课程大纲课程编号:101336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哲学专业开课学期:第1学期学分:4学分主讲教师:宋志明指定教材:宋志明著《新尽火传:中国古代哲学讲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版;张立文主编《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版。

考核方式:平时作业(10分)、期中开卷考试(20分)、期末闭卷考试(70分)。

教学目的:系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内容、发展历程、主要哲学家的理论体系,掌握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和理论特质,接受哲学思维训练,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

继承中国文化的优良遗产,推及现代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掌握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把握核心话题的转换、人文语境的转变和诠释文本的转换,形成哲学理论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

课程简介:本课程讲授从先秦时期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历史,分为四编21章。

总论编宏观绍述何谓哲学、何谓中国哲学,概述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哲学精神。

上编原创期绍述中国哲学的奠基:先秦百家哲学。

首先绍述中国哲学的由来:在春秋时期的无神论思潮的基础上,哲学取代原始宗教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流。

然后分节绍述道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的哲学思想。

中编发展期绍述中国哲学的演化:汉唐三教并立。

首先概述语境的转换、文本的转换、核心话题的转换,然后分节绍述经学思潮、玄学思潮、中国佛教思潮、中国道教思潮的发展情况,评述董仲舒、王充、王弼、裴危、郭象、华严宗、禅宗、葛洪、司马承祯的哲学思想。

下编高峰期绍述中国哲学的定形:宋元明清理学行世。

首先概述语境的转换、诠释方式的转换、核心话题的转换,然后分节绍述早期理学家的哲学思考、朱熹理学、陆王心学、张载的气本体论、王夫之的道器论以及戴震、颜元的哲学思想。

讲授内容:总论:中国哲学概况第一章中国有自己的哲学第一节哲学三义哲学与智慧。

中国古代哲学史 (复旦大学) 目录

中国古代哲学史 (复旦大学) 目录

《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目录第一编,先秦时期哲学。

.............................. 。

一、中华文明原始思想的萌生..................。

二、西周文化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三、由“周文疲敝”到“哲学突破” .............。

,,,,。

第一章,孔子,与其创立的儒家学派...................。

第一节,原始之儒与孔子创立的儒家................。

一、孔子之前原始之儒的情况................。

二、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贡献................。

第二节,“吾为东周”的礼的思想.................。

一、“吾为东周” ....................。

二、“必先正名” ................... 。

三、“道之以德” ....................。

第三节,“克己复礼为仁”的仁的思想...............。

一、礼与仁的关系 ....................。

二、仁的内在性特点....................。

三、“为仁由己”的方法..................。

第四节,“以礼制中”的中庸思想.................。

一、中庸思想的政治目的.....................。

二、中庸思想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章,墨子,与其创立的墨家学派.....................。

第一节,“兼以易别”的思想主张....................。

一、“尚贤”与“尚同”.....................。

二、“兼爱”与“非攻”.....................。

三、“节用”、“节葬,,与“非乐”...............。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概述1.1 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与发展1.2 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1.3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第二章:儒家哲学2.1 儒家哲学的起源与发展2.2 孔子与《论语》的核心思想2.3 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对比2.4 儒家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三章:道家哲学3.1 道家哲学的起源与发展3.2 老子的《道德经》与道家思想3.3 庄子的《庄子》与道家哲学的深度探讨3.4 道家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四章:佛教哲学4.1 佛教传入中国与佛教哲学的融合4.2 佛教哲学的基本教义与思想体系4.3 禅宗与佛教哲学的特殊表现形式4.4 佛教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五章:宋明理学5.1 宋明理学的起源与发展背景5.2 程朱理学与心学的对比5.3 周敦颐、程颢、程颐的思想贡献5.4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及其影响第六章:玄学与魏晋哲学6.1 玄学的起源与特点6.2 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家6.3 玄学与儒道思想的交融6.4 玄学对后世文化的影响第七章:隋唐佛教哲学7.1 佛教在隋唐时期的繁荣7.2 佛教哲学的主要学派与思想7.3 玄奘与唯识学的发展7.4 佛教哲学对文化的影响第八章:宋代理学8.1 理学的形成与发展8.2 周敦颐与理学的基础8.3 程颢、程颐与理学的成熟8.4 理学对后世的教育与社会影响第九章:明代心学9.1 心学的兴起与王阳明9.2 心学的主要思想与理论9.3 王阳明的心学实践与影响9.4 心学对后世哲学的影响第十章:清代哲学10.1 清代哲学的背景与特点10.2 清代的主要哲学家与思想10.3 清代儒学的演变与发展10.4 清代哲学对现代哲学的影响第十一章:近现代哲学变革11.1 近现代社会变革与哲学的响应11.2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哲学思想11.3 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哲学11.4 近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挑战与融合第十二章:民国哲学与新文化运动12.1 民国时期的哲学发展背景12.2 西方哲学的传入与影响12.3 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思想12.4 民国哲学对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贡献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哲学与毛泽东思想13.1 社会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13.2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核心内容13.3 社会主义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挑战13.4 毛泽东思想对后世的政治与社会影响第十四章:改革开放以来的哲学思考14.1 改革开放与哲学的新发展14.2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讨论14.3 儒家伦理的现代复兴与批判14.4 当代中国哲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十五章:当代中国哲学的展望15.1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哲学对话15.2 新儒家、新道家等新型哲学流派的兴起15.3 科技发展与哲学的新议题15.4 当代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与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儒家、道家、佛教哲学以及宋明理学等。

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
就中国哲学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来看,所谓“国家不幸”的时代,可以看做是时代给出重大哲学课题的时代; 所谓“哲人幸”,可以看做是哲人们在回应时代重大课题的过程中富有活力的思想创造活动。
每当中国哲学处于这样一个集中发展时期,学派之多,人才之盛,思想之自由,学术之开阔,都会达到一个 高峰。中国哲学之兴衰,系于中国社会之兴衰,同时也造就了民族精神的个性与内涵。
中国哲人出现的具体历史机缘,既造就了中国哲学的性格,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个性。中国哲人的“推天道 以明人事”,使得中国哲学具有鲜明的入世品格;中国哲学关心的重心在于人事,使得中国哲人总是饱含忧患。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是《易传》作者对前人哲理作品中巫史性格的会心体认。另一方面,古代的中国人 又富于理论思维传统,他们虽然关心的重心在于人伦日用,但他们总是寻求世俗生活的超越根据。“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古代哲人的学术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是古代哲人的自觉使命。
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的哲学
01 发展历史
03 趋势
目录
02 使命
基本信息
中国古代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成形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它的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截至1840年,大体可分为:奴隶制及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封建制时 期的哲学。
发展历史
诸子哲学
上古哲学
中古正宗哲学从董仲舒开始,正宗哲学的神学化也从董仲舒开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儒家“六艺之科”的书籍成为经典。汉初的子学余绪,由式微而归于斩绝,经学的统治开始。西汉占统治 地位的是今文经学。董仲舒的《公羊春秋》以其非常异议可怪之论独成为今文经学的大宗。他的天人三策和《春 秋繁露》是正宗哲学神学化的标本。阴阳灾异之说,天人感应之论,人副天数之言,土龙祈雨之术,何莫而非神 学。正是这个董仲舒,被称为西汉大儒,上承先秦儒家端绪,其思想学说成为中古哲学的正宗。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在中国哲学以人为本的精神中,包含着尊重他人、尊重民意、与人为善、利 群利他、忧国忧民、严于律己、推己及人、向往高尚人格等合理思想,曾对 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发生极大的影响。
中國哲學簡史
中國哲學精神
内在超越
价值观的基本态度。 与以人为本的精神相一致。 所谓“内在”,是指肯定人生的价值,肯定在人性中存在着自我完善 的内在根据,因而不必否定人生的价值,不必寄希望于外力的拯救与 超拔;所谓“超越”,是指设定理想的价值目标,以此作为衡量自我 完善的尺度,作为意义追求或形上追求的方向。在中国哲学中,超越 性与内在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并不同彼岸世界相联系,因而没有神性 的意味。
中國哲學簡史
中國哲學精神
有容乃大
兼容性 中国哲学家有覃思精察、析入毫芒的头脑,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 怀。他们善于发扬本民族哲学的优良传统,也善于取他山之玉攻自家之石, 学习、借鉴、吸收、融会外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并且进一步发展中国哲 学,使之获得新的理论形态。 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传入多年以后,发展成了我们中国的佛教。 基督教和西方近代科学传入,它促使中国哲学出现了一种新的思维。 西方进化论的传入,与中国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传统哲学相 结合,促进了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型,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使中国的思想资源进一步丰富,使中国哲学获得新的 理论形态,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 人性本善
孟子提出大量论证,来支持性善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 (《孟子· 公孙丑上》)
一切人的本性中都与生俱来“四端”,即儒家极其强 调的仁、义、礼、智。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考点(最新版)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考点(最新版)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考点(最新版)1、名词解释以辞抒意正确答案:后期墨家指以判断表达思想。

《墨子•小取》:“以辞抒意”。

辞,相当于判断,意,事物的种种关系在人这里形成的思想。

以辞抒意,必须在名实相符的基础上,所下的判断才是正确(江南博哥)的。

《大取》强调:“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者也。

”立不明此三者,必然“妄也”、“困矣”。

荀子也有类似思想:“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

2、问答题简述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启蒙思想。

正确答案:《明夷待访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阐述民主主义思想的著作,是17世纪启蒙思潮的代表作。

首先,黄宗羲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君权展开猛烈的批判。

其次,黄宗羲提出以学校为议政机关的政治理想。

再次,黄宗羲在经济上提出一系列“工商皆本”、重定田赋,改革币制等“富民”的改革方案。

3、名词解释贵无论正确答案:魏晋玄学的一种主要哲学思想。

创始人为何晏、王弼。

主要观点是以“无”作为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有)以无为存在的根据,贵无论促进了中国古代本体论哲学的发展,但错误地以空洞的抽象观念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故受到后来以裴頠为代表的崇有论的批判。

4、名词解释达道正确答案:人所共由的准则,有普遍真理的含义。

语出《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朱熹注:“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

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四书章句集注》)5、名词解释通幾正确答案:方以智用语,与质测相对,指研究事物变化的深微根源的学问,即哲学。

原出《易&b ull;系辞上》:“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方以智《物理小识•自序》:“寂感之蕴,深究其所自来,是曰通幾。

”即“所以为物之至理也。

”并认为通幾与质测的关系是“质测即藏通幾者也”,通幾又“护质测之穷”,两者“不相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德配天、一阴一阳之谓道、仁政、中庸、忠恕、心斋、虚壹而静、浩然正气、良知良能、兼相爱交相利、小国寡民、五德终始说、白马非马、天人相分、观物取象、顿悟成佛(16)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色、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正名”思想、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关于“道”的阐述、孟子性善论、墨子兼爱、非攻思想、墨子尚同、尚贤思想、墨子所谓的“三表”指的是什么?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管子》的阴阳五行说、荀子性恶论、荀子的天人相分思想、公孙龙白马非马论、惠施合同异思想、道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1、以德配天:西周初期的一种伦理观点,周公伦理思想的重要部分。

认为天是有道德意志的主体,它只辅祐和选立有德行的人为君王。

肯定人的力量和道德的现实作用,降低了天命的权威。

2、一阴一阳之谓道:就爻辞说,指阴阳两爻不能孤立存在; 就事物说,指天地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

道:指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一阴一阳的交替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道”,指过程和规律。

是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发展。

语出《周易·系辞上》。

3、仁政:孟子是在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后,提出仁政主张的。

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可以团结人民,抵御外来侵略,进而统一天下。

其主要内容有:(1)恢复井田制,“制民恒产”;(2)减免刑罚,减轻税赋以“养民”;(3)反对世袭,要“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以德服人”;(4)对百姓“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驱之向善”。

4、中庸:儒家伦理思想和方法论原则。

“中”就是说不要过分、过头,也不要不足、不够,即无过,也无不及;“庸”平常。

作为道德指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作为方法指“用中”,即把无过不及作为处理一切事物的原则和方法。

《论语·雍也》5、忠恕:忠:就是孔子讲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恕,1孔子明确讲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忠”要求积极为人;“恕”要求推己及人。

忠恕是实行“仁”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即“为仁之方”。

6、心斋:即心灵之斋戒。

心斋则不听不思,达到精神的虚静。

要求人们精神统一, 关闭耳目感官通道,停止一切思虑活动,达到心灵的虚静。

心斋的关键在于“虚”,虚而又虚,以至于忘却自身的存在。

唯有精神虚静可以得道,唯有得道才能真正达到虚静。

《庄子·人间世》7、虚壹而静:荀子提出的学习知识及修养己身的方法。

专一、虚心而冷静地观察事物,才有可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荀子·解蔽》8、浩然正气:这种气是指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主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纯由内心“集义而生”不待外永,后人把浩然之气理解为一种最高的正气和节操。

《孟子·公孙丑上》PPT9、良知良能:良知是指人先天具有的对善的直觉,良能是指人先天具有的道德本能。

有的人对问题没有思考过,可是他能感觉到是好还是不好, 说明他的天性好;有的人并没有学过, 可是他能做, 说明他的天性好。

《孟子·尽心上》10.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相爱与交相利紧密联系一起,交相利成为兼相爱的目的与内容,把兼相爱与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功利目的紧密联系起来,表现了重视功利的特点。

,主张不分亲疏尊卑贵贱,人人彼此相爱。

《墨子·兼爱上》11、小国寡民:老子认为,知识使人多欲,多欲则不知足,而不知足则是祸乱之源。

因此他提出的理想社会是纯自然经济的小生产社会,国土面积很小,人口很少,人民死守着家园过着仅可温饱的简朴生活。

《老子·八十章》12、五德终始说:2是战国末期阴阳家学派创始人邹衍提出的学说,反映了邹衍的宇宙观和历史观。

所谓“五德”, 即五行的属性。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认为水、火、金、木、土五种物质相克的循环变化,决定着历史上王朝的兴替和制度的变化。

天子一定要得到五行中的一德,上天才显示祥符,表明已坐稳了皇位。

后一德胜过前一德时,王朝就发生更迭了。

13、白马非马:公孙龙认为“白”是指事物的颜色,“马”是指一物的形体,描述颜色的概念与描述形体的概念是不同的,因此,他们认为“白”是命“色”的,“马”是命“形”的,“形”“色”各不相干,“白马”就是“白马”,不能说“白马是马”,只能说“白马非马”。

公孙龙又说,如果有人要马,那么黄马、黑马都符合要求,若把白马与马看成一回事,那就等于说黄马、黑马都是白马了。

因此白马不等于马。

“白马非马”说只限于探讨个别与一般之间的差异,并不否认属种间的包含关系,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发展了中国古代逻辑的概念论。

但是,此命题在强调个别与一般的差异时没看到二者的辩证关系,这是片面的。

14、天人相分: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看法,认为天与人各有自己的规律与特点。

荀子认为天人各有职责,人类社会有自己的特点,人生祸福吉凶是人所决定的,而与所谓天没有关系。

《荀子·天论》15、观物取象:《周易·系辞》中对易象产生源由的解释。

认为卦象是象征宇宙间的天地万物的,易象的产生源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16、顿悟成佛:禅宗用语。

意为人们无须经历长期修习,只要刹那间领悟自心等同佛性,便是成佛之时。

成佛只是指一念之间对“即心是佛”原理的直觉和体悟,无阶级次第可分。

二、继续编1、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色:(1)辩证思维传统。

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以阴阳为基本范畴。

具体体现为:3一与二;和合与中庸思想;变化发展。

首先,变化是宇宙生成的前提。

其次,变是非常和常的统一。

再次,“变”是矛盾的化解。

(2)浓郁的社会情结。

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人伦道德本位,内圣与外王;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忧患意识。

(3)天人合一思想。

天范畴的含义:一是自然之天。

二是主宰之天。

三是本体之天。

四是至善境界。

;天人之际的两大命题:天人合一、天人相分2、孔子“仁”的思想(1)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仁的最终目标。

(2)孝、悌。

仁的根本。

(3)忠、恕,为仁之方。

从积极方面说,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这也就是所谓“忠”。

如果再从消极方面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我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恕”。

(4)以恭、宽、信、敏、惠为要事。

在孔子看来,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可作为能使“天下为仁”的五种美德。

3、孔子的“正名”思想(1)正名的要旨是恢复周礼。

等级严密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

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等。

(2)以礼为标准。

(3)强调道德教化(4)亲亲与贤贤(5)以仁为礼的内容。

“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4、老子的辩证法思想(1)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的。

(2)发展变化的思想:老子看来,任何事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

(3)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思想:老子认为,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4阶段,就必然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就是所谓的“反者道之动”5、老子关于“道”的阐述(1)道是万物的本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

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2)道是抽象的本体(3)道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万事万物的本体(4)道是支配万物运行、生化的根本规律6、孟子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哲学的中心思想,也是他“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1)四端: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

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

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2)强调学习、习染对人性的改造作用。

他认为,人所表现的不善行为甚至恶欲,并非天生的质性有所不善,而是“陷溺其心者然也”(《告子》),即是由外界因素影响所致,所以主张教育要扩充先天所赋予的善性,帮助其将丧失的本性寻找回来:“学问之道无他,求放心而已矣。

”7、墨子兼爱、非攻思想(1)兼相爱,交相利。

因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上》。

这就是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墨子提倡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

因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兼爱中》人人相爱相利,社会上相互残杀争夺的现象就自然消灭也就达到了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

(2)提倡“非攻”,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

墨子以是否兼爱为准绳,把战争严格区分为“诛”(诛无道)和“攻”(攻无罪),即正义与非正义两类。

8、墨子尚同、尚贤思想(1)尚贤。

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把把一个人是否有能力作为选才的标准,不注重其出生。

5(2)尚同。

“上同而不下比”。

最高统治者由贤者担任,根据最高统治者所制定的共同标准,统一是非,整饬纲纪,惩罚淫暴。

9、墨子所谓的“三表”指的是什么?何谓三表?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1)“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以过去的间接经验作为衡量真伪是非的标准。

(2)“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以直接经验作为真理的标准。

(3)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从社会政治效果来检验知识真假和言论好坏。

10、庄子逍遥游的思想逍遥:庄子对人生的态度是一种虚无主义的态度,他幻想摆脱一切外物和肉体的束缚,从而追求一种个人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

认为顺着自然的规律,把握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游于无穷的境域,才是脱离了条件约束的绝对自由境界。

所以说,至人、神人、圣人没有偏执的己见,扬弃功名的束缚,而达到精神与天地自由往来的理想境界庄子提出“有待”和“无待”相对立的概念,“待”意指需要的条件,如列子御风而行,其逍遥有待于风,则为所待的风限制而不能绝对地自由。

只有“无待”,摆脱条件的限制,其逍遥才是绝对自由的。

庄子所追求的“无待”境界,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一种绝对的精神世界。

11、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1)庄子的相对主义,首先表现为否认客观事物的质的区别。

(2)庄子从相对主义出发,对人的认识能力(感觉和理性)和知识的可靠性也表示怀疑。

(3)庄子的相对主义还表现在否认认识(真理)的客观标准上,陷入了不可知论。

(4)最后,庄子完全否定认识的可能和必要。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12、《管子》的阴阳五行说《管子》将阴阳和五行、五方、四时相配,解释季节更迭和天象变化。

《管子》称阴阳为“天地之大理”,又说:“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出入”;“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6阴”;“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

将阴阳和“五行”、“五方”、“四时”相配合,解释季节更迭和天象变化,为初始阴阳、五行说的自然哲学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