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淮流域梅雨天气过程
梅雨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叫梅雨?
梅雨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叫梅雨?居住在长江中下游的人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晴雨多变的春天一过,初夏随着而来,但不久,天空又会云层密布,阴雨连绵,有时还会夹带着一阵阵暴雨。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梅雨”来临了。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 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
“梅雨”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呢?原来它源于我国的一个气象名词。
梅雨,在古代常称为黄梅雨。
早在汉代,就有不少关于黄梅雨的谚语;在晋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的记载;自唐宋以来,对梅雨更有许多妙趣横生的描述。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过一首咏《梅雨》诗:“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其中的“梅实迎时雨”,指梅子熟了以后,迎来的便是“夏至”节气后“三时”的“时雨”。
现在气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过渡的一段阴雨天气。
宋代贺铸曾被称誉为“贺梅子”,据说就是因为他在《青玉案》一词中写下了这样的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宋代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也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的记述。
明代徐应秘在《玉芝堂谈荟》中写道:“芒后逢壬立梅,至后逢壬断梅”。
历史上所称的“黄梅雨”通常是指“梅”节令内的降水。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群众习惯上取“芒种”节气为梅节令,此时正值梅熟时节,因此也叫“黄梅”。
此外,由于这一时段的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获潮霉烂,故人们给梅雨起了一个别名,叫做“霉雨”。
明代谢在杭的《五杂炬·天部一》记述:“江南每岁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黄时也。
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 。
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明确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
可见,“梅雨“或”霉雨“的称谓由来已久,它开始在我国流传,至少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时间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正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称“梅雨”或“黄梅雨”。
江淮梅雨的成因
梅雨成因简单版:建议背过,考试答题用这个每年从春季开始,海洋暖湿空气势力逐渐加强,进入大陆以后,就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由于从海洋上源源而来的暖湿空气含有大量水汽,形成了一条长条形的雨带。
每年6—7月雨带北移到长江中下游流域,由于冷暖空气旗鼓相当(势均力敌),这两股不同的势力就在这个地区对峙,展开一场较为持久的“拉锯战”,因而就形成了一条稳定的降雨带,造成了长时间绵绵的阴雨天气,因此时正值梅子成熟,所以称为“梅雨”.详细版: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在中国史籍中记载较多.如《初学记》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等.中国历书上向有霉雨始、终日的记载:开始之日称为“入霉”, 结束之日称为“出霉".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霉.入霉总在6月6~15日之间,出霉总在7月8~19日之间,中国东部有一个雨期较长、雨量比较集中的明显雨季,由大体上呈东西向的主要雨带南北位移所造成,是东亚大气环流在春夏之交季节转变梅雨期间的特有现象.6月中旬以后,雨带维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
"(但由于现在的语言使用习惯语言,现在所说的梅雨并不仅仅局限于江淮流域到日本一带,中国东部地区如福建等在梅雨季节所发生的持续不断的降水也称为梅雨。
)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此外,由于这一时段的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获潮霉烂,故人们给梅雨起了一个别名,叫做“霉雨”。
明代谢在杭的《五杂炬.天部一》记述:“江南每岁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黄时也.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
中国主要四种准静止锋
江淮准静止锋每年夏初,来自海洋上的暖湿气流与大陆上南下的冷空气交锋、对峙,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形成了一种著名的天气系统——江淮准静止锋。
它是形成梅雨的重要天气系统。
“清明时节雨纷纷”“黄梅时节家家雨”,都是梅雨天气的真实写照。
梅雨的形成——江淮准静止锋,从我国江淮流域到日本南部,每年初夏6-7月间,都有一段连续阴雨时期,降水量大,降水次数多,这时正值江南梅子黄熟季节,所以称为"梅雨"。
由于这段时间里多雨阴湿,衣物容易发霉,因此又俗称"霉雨"。
中国古代关于梅雨的记载很多,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和风吹绿野,梅雨洒芳田";"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
这些诗句描述了梅雨滋润着广袤的江南沃野,给万物带来勃勃生机,也指出了梅雨的发生时间。
那么梅雨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太平洋暖空气在五六月间北移到达长江和南岭之间,六月中旬前后抵达长江两岸,这时控制江淮流域的冷空气势力还较强,不易迅速向北撤退。
因此冷暖空气在长江下游地区相遭遇,相持不下,形成江淮准静止锋,造成了连绵阴雨天气。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前后,正当梅子黄熟的季节,天气常常特别阴沉,细雨连绵不断,有时还下暴雨。
这种季节南方人称为“黄梅天”,气象学上称为“梅雨季节”。
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生动地描绘了梅雨季节的自然景象。
因为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大,气温也较高,物品容易发霉长毛,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霉雨季节”。
除了我国以外,韩国最南部、日本中南部也都有梅雨季节,但世界同纬度上其他地区却没有。
因此,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气候现象。
从大范围的气流场角度来看,梅雨季节是春季向夏季的过渡时期,也有人把它划成一个独立的初夏季节。
因为梅雨一过,东亚地区的天气形势就进入盛夏季节,我国东部地区的雨旱分布形势,也就变得和春季完全相反了。
江淮梅雨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梅雨,又称“入汛雨”,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特有的气候现象。
江淮梅雨是梅雨季节中最具代表性的天气过程,其特点是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范围广。
为了深入了解梅雨的形成机制、影响及其防治措施,我们于2023年6月至7月期间进行了江淮梅雨实习。
二、实习目的1. 理解梅雨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2. 掌握梅雨期间气象预报和预警技术;3. 学习梅雨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的影响;4. 提高应对梅雨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
三、实习内容(一)梅雨的形成机制1. 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梅雨期间,副热带高压脊线北移,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20度至25度之间,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
2. 副高西伸北跳:副高西伸北跳是梅雨形成的主要动力,使暖湿气流增强,有利于梅雨锋的形成和发展。
3. 梅雨锋的形成:在副高边缘的暖湿气流和冷空气交汇处,形成梅雨锋。
梅雨锋徘徊于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在梅雨锋上中尺度系统活跃。
4. 降水条件:梅雨锋上中尺度系统活跃,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气,形成连续性降水。
(二)梅雨的影响1. 农业生产:梅雨期间,连续性降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也可能导致农田渍涝、病虫害加重等问题。
2. 交通运输:梅雨期间,降水强度大、范围广,容易导致道路积水、交通拥堵等问题。
3. 人民生活:梅雨期间,湿度大、气温高,容易引发感冒、皮肤病等疾病。
(三)梅雨的预报和预警1. 气象预报:通过观测、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梅雨的形成、发展和结束时间进行预报。
2. 预警发布:根据预报结果,发布梅雨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做好防范措施。
(四)梅雨的防治措施1. 农业方面:合理安排播种期,加强农田排水设施建设,减轻渍涝灾害。
2. 交通运输方面:加强道路养护,提高排水能力,确保交通安全。
3. 人民生活方面:做好防暑降温、防潮防霉等措施,确保身体健康。
四、实习总结通过本次江淮梅雨实习,我们对梅雨的形成机制、影响及防治措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雨带的推进规律
中国雨带的推进规律
中国雨带的推进规律指的是随着季节变化,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夏季风带来的锋面雨带南北移动的规律。
具体过程如下:
1. 春季:
- 通常在每年的2月至5月期间,雨带主要位于华南沿海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省份),随着气温逐渐升高,雨带开始缓慢向北推进。
2. 梅雨季节:
- 到了6月中旬或下旬,雨带进一步北移至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淮地区(安徽、江苏、浙江以及江西北部等地),这一时期被称为“梅雨期”,特征是连续的阴雨天气,有时会持续到7月上旬末。
3. 长江中下游伏旱期:
- 7月上旬或7月中旬,雨带继续北移至黄河流域,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脊的影响,往往会出现高温少雨的“伏旱”天气。
4. 华北、东北雨季:
- 7月底至8月初,雨带抵达华北、东北一带,这些地区进入雨季,降水量增多。
5. 雨带南撤:
- 8月底至9月上旬,随着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雨带开始快速南撤,华北、东北雨季结束,而华南地区可能再次迎来雨季。
6. 秋季雨季:
- 9月份雨带主要在华南和西南地区活动,部分地区仍可能出现较强降雨。
7. 雨季结束:
- 到10月上旬,雨带基本退回至江南华南地区,随后退出大陆,标志着一年雨带推移活动的结束。
【地理知识点】梅雨是如何形成的
【地理知识点】梅雨是如何形成的梅雨的形成与初夏的大气环流季节突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梅雨期,雨量特别丰富,相对湿度大,日照时间短,地面风力较小,降水连续且常有大雨或暴雨。
每年1月到2月中旬,江淮流域阴雨连绵,因此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季节,故称“黄梅雨”,简称“梅雨”。
由于阴雨天多,长江中下游小麦最易霉烂,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霉雨”。
“梅雨”在世界上仅见于中国江淮流域到日本东南部,是这些地区的一种特殊现象。
根据科学家们的长期研究发现,“梅雨”的形成与初夏的大气环流季节突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3月到1月初,西风带北移,青藏高原南部的南支西风急流突然消失,在我国东部和日本列岛上空,形成一支稳定的西风急流。
南亚由冬季高压控制转为低压控制,西南季风开始突出,加上青藏高原上空热高压,地面相对为热低压,从而使西南季风进一步得到加强。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到北纬4561436,东南季风较快地向北推进。
同时,蒙古高压减弱,中心位置退到贝加尔湖,从而,在鄂霍次克海和乌拉尔地区各有一个阻寒高压存在。
贝加尔湖以西为大槽控制,槽内常有闭合的低压环流;槽底不断分裂出小波动东移,由小槽东移带来的小股冷空气与源源北上的暖湿气流交汇于江淮地区。
地面表现为东西向准静锋(即极锋),形成江淮流域连续阴雨的“梅雨”天气。
梅雨的开始和结束分别称为“入梅”和“出梅”,每年“入梅”和“出梅”的日期是不尽相同的。
“入梅”一般在1月1173日;“出梅”在2月1175日。
但有时差别也很大。
“梅雨”期,雨量特别丰富,相对湿度大,日照时间短,地面风力较小,降水连续且常有大雨或暴雨。
“梅雨”期也正是南方水稻生长迫切需水的季节,因而能供给它充足的水分,同时河流径流量增大,利于航运。
水库普遍蓄水,有利季节调节。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预报梅雨的丰富的经验。
例如“春暖早黄梅,春寒迟黄梅”,“发尽桃花水,必有早黄梅”,“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等,对农业生产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梅雨名词解释
梅雨名词解释梅雨是我国长江流域特有的强对流性降水过程,它和“秋雨”、“伏旱”、“寒露风”一起被称为我国长江流域的四大自然灾害。
梅雨名词解释梅雨是指初夏梅子黄熟时期的连阴雨天气。
梅雨时节( 5月上旬),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北半球日照逐渐增加,气温升高,但由于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降水在地区分布和强度方面都很不均匀。
从5月6日前后开始,黄淮地区出现连续阴雨天气,其中江淮流域雨量较大,长江流域也不少,往往连续2~3个星期,甚至一个月,出现所谓的“梅雨”。
梅雨名词解释梅雨是指初夏梅子黄熟时期的连阴雨天气。
由于这个时期是江南梅子黄熟时节,所以称作“梅雨”。
这种雨,开始时间并不确定,由于阴雨影响范围有一定限制,所以梅雨成为一种具有某些规律性的天气现象。
主要降雨时段一般在6月20日前后。
开始降雨的标志: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22 ℃或22 ℃以上。
入梅日期的早晚,与这次梅雨持续的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
1。
雨量充沛,连绵不断,常连下几天至十几天。
2。
开始的日子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时期,故称“梅雨”。
如1991年5月11日入梅,到6月18日出梅,历时50天。
3。
雨带稳定在江淮流域一带,北段在黄河流域;南段在南岭一带,东段在江南地区。
4。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结束的日期比其他地区迟约7~10天,大别山区则可迟至20~30天。
5。
暴雨过程常伴随雷电,一般最大小时雨强30~50毫米,部分地区超过100毫米。
6。
梅雨期降雨范围小,主要位于江淮流域,其次在黄河流域、西北地区东南部。
但安徽南部、浙江中北部、上海南部的部分地区可达暴雨程度。
3。
根据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在我国,梅雨带是在每年的6月19-26日。
如1954年梅雨带推迟到6月24日才南落。
1955年推迟到6月25日, 1957年6月28日南落。
1959年推迟到7月4日, 1961年7月15日南落。
1965年7月14日南落, 1969年7月21日南落。
如果考虑气候平均的年际变化,那么有时,如1968年, 1973年的梅雨期甚至长达两个月。
为什么江淮流域有梅雨天气
为什么江淮流域有梅雨天气?
我国江淮流域每到6~7月黄梅成熟季节,常常阴雨绵绵,很难见到连续的晴天,气象学上把这个时期称为梅雨天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天气呢?
原来,每年6~7月间,南方暖湿空气常常向北伸展到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北的地区。
但同时,北方冷空气仍然相当强大,于是,冷暖两种空气就交汇在江淮流域一带。
暖空气比冷空气轻,因此它沿着冷空气向北斜向上升,所带来的大量水汽在上升过程中凝结成云,形成一个长条形的狭小雨带,宽约200~300千米。
南方的暖空气和北方的冷空气,在6~7月这段时间里,往往忽强忽弱。
如果冷空气更强,雨带就会南移;如果暖空气更强一些,雨带就会北移。
因此,雨带一直在江淮流域南北摆动,从而使江淮流域出现梅雨天气。
两股气流交汇的结果是最终南方暖空气愈来愈强,北方冷空气愈来愈退缩,江淮流域的梅雨天气就此结束,紧接着进入炎热的盛夏。
气象科普梅雨和伏旱的形成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写作 技 巧 气象科技论文写作技巧
.
概念
梅雨
影响
成因1
(南下冷空气与北上冷空气相遇)
.
成因2
(副热带高压带)
梅雨
概念
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 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 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 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
.
伏旱
影响
梅雨过后,就会出现伏旱。伏旱,顾名思义, 就是伏天发生的干旱。伏,分为初伏、中伏、 末伏,俗称三伏。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从入伏到出伏,约相当于七月中旬到八月下旬。 伏旱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 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它们受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这一单一气团控制,气流 下沉,温度升高,出现较长时间的晴热少雨天 气。
.
梅雨
影响(对生活的影响) 黄梅季节温度高,湿气重,但昼夜温度仍存在一定差距, 如果不注意保暖,稍不留意就会着凉。此外,梅雨季节 最适宜霉菌的生长繁殖,霉菌毒素可以引起人体急性中 毒、慢性中毒和致畸、致癌,以及使体内遗传物质发生 突变等。在饮食上,市民要注意生熟食物分开,避免交 叉感染,日常饮食一定要烧熟煮透,隔夜餐须回锅加热, 冰箱里的食物不能存放太久。
伏旱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它们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这一单一气团控制气流下沉温度升高出现较长时间的晴热少雨天精选课件16伏旱影响这时夏季农作物如水稻等生长很不利比春旱更严重故称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的农谚
梅雨和伏旱的形成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目录
梅雨 梅雨的形成以及梅雨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
概念
伏旱
影响
【精选】江淮流域梅雨期的形成及其影响因子
学年论文(课程设计) 题目江淮流域梅雨期的形成及其影响因子****: ***学号: ***********学院: 大气科学专业: 大气科学****: ***二O一O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江淮流域梅雨期的形成及其影响因子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梅雨的形成,梅雨与季风之间的关系,梅雨锋及其暴雨,以及梅雨的影响因子等方面内容。
梅雨是东亚及我国长江流域夏季常见的降水天气,一般出现在每年6~7月,持续时间长,其间经常发生暴雨甚至特大暴雨,造成我国长江流域严重的洪涝灾害。
梅雨锋中尺度暴雨是我国汛期重要的天气灾害,对于梅雨期江淮流域的天气系统的研究和预测一直是中国气象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另外,梅雨锋暴雨也是是影响夏季最危险天气之一,是目前气象预报难点所在。
为了不断地提高预报质量,更好地对外服务,分析梅雨锋暴雨也在暴雨预报中也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 梅雨梅雨锋东亚季风影响因子。
Jianghuai plum rains’ periods of basin formation and influencingfactors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formation of plum rains and monso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um rains’front and heavy rain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meiyu respects content.plum rains is east and China Yangtze river basin summer common rainfall weather, generally appear in the June each year to July, lasted for a long time, which often happens, causing severe storms rainstorm even China Yangtze river basin serious floods.plum rains’ front mesoscale rain is China'simportant weather disaster, flood in jianghuai plum rains periods of the basin weather system research and the prediction has been China's meteorological workers one of the major issues.In addition, plum rains’ front rain is one of the most dangerous weather affect summer, and is currently meteorological forecast difficulty.In order to constantly improve forecast quality, better fore ign service, analyzes plum rains’ front rain in heavy rains forecast is also very meaningful.Key words plum rains, plum rains’front,East Asia monsoon, Impact factor1 引言梅雨,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
中国主要四种准静止锋
江淮准静止锋每年夏初,来自海洋上的暖湿气流与大陆上南下的冷空气交锋、对峙,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形成了一种著名的天气系统——江淮准静止锋。
它是形成梅雨的重要天气系统。
“清明时节雨纷纷”“黄梅时节家家雨”,都是梅雨天气的真实写照。
梅雨的形成——江淮准静止锋,从我国江淮流域到日本南部,每年初夏6-7月间,都有一段连续阴雨时期,降水量大,降水次数多,这时正值江南梅子黄熟季节,所以称为"梅雨"。
由于这段时间里多雨阴湿,衣物容易发霉,因此又俗称"霉雨"。
中国古代关于梅雨的记载很多,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和风吹绿野,梅雨洒芳田";"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
这些诗句描述了梅雨滋润着广袤的江南沃野,给万物带来勃勃生机,也指出了梅雨的发生时间。
那么梅雨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太平洋暖空气在五六月间北移到达长江和南岭之间,六月中旬前后抵达长江两岸,这时控制江淮流域的冷空气势力还较强,不易迅速向北撤退。
因此冷暖空气在长江下游地区相遭遇,相持不下,形成江淮准静止锋,造成了连绵阴雨天气。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前后,正当梅子黄熟的季节,天气常常特别阴沉,细雨连绵不断,有时还下暴雨。
这种季节南方人称为“黄梅天”,气象学上称为“梅雨季节”。
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生动地描绘了梅雨季节的自然景象。
因为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大,气温也较高,物品容易发霉长毛,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霉雨季节”。
除了我国以外,韩国最南部、日本中南部也都有梅雨季节,但世界同纬度上其他地区却没有。
因此,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气候现象。
从大范围的气流场角度来看,梅雨季节是春季向夏季的过渡时期,也有人把它划成一个独立的初夏季节。
因为梅雨一过,东亚地区的天气形势就进入盛夏季节,我国东部地区的雨旱分布形势,也就变得和春季完全相反了。
江淮流域梅雨环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分析
¨
,
中 图 分 类 号 : P 3 44
D i 1 . 6/i n10 -9 5 0 1 40 4 o: 03 9 .s. 44 6 . 1 . . 9 js 0 2 0 0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按照各地降水实况确定
1 引
言
入 、出梅 日期 『 】 。对 应第 一 种观 点 ,江淮 流域 的 入 、出梅 时 间应 该 统一 ,我们 称其 为 “ 雨 季节 ” 梅
关 注 重 点 的不 同使学 者 们 曾在 梅 雨 划分 问
题 上 产生 分 歧 ,大多 数 学者认 为 应从 大气 环 流变 化 的角 度 统一 确定 江 淮 流 域梅 雨 的 开 始 和结 束 [
收 稿 日期 : 2 0.01; 订 日期 :2 1.32 0 91-6 修 0 O—8 1
捅
要 :通 过对 比 1 5- 2 0 9 4 0 1年江 淮流域 各省 入梅 日与 国家气候 中心划 定 的入 梅 日,选取 入梅一 致年
份进 行合 成 ,分析 了人梅前 后大 尺度环 流场 的变化 特征及 梅雨期 问 的典 型环 流结构 ,并用 多年 平均 的逐候
资料 追踪 了典 型环 流结 构 的演 变过 程 。研究发 现 :()入梅 后 ,低空 急流 向西伸 展至 长江 以南地 区 ,高空 1 急流北 抬 ,有利 于江淮 流域垂 直运 动的发展 。中 、低层 高度 差值 场出现 “ 印度 一 国东海. 我 日本 岛以东洋 面. 北 太平 洋 中部 ”的波列 ,其 中印度 半岛 、江淮 流域及 东部沿 海 、北太平 洋 中部 变化显 著 。入 梅前 、后 ,低 层 辐合 中心均 与雨带 配合 ,经 向风 散度 的变化 在总 散度 中起主 导作 用 ;()梅雨期 典 型环流结 构在 我 国东 2
什么是非典型梅雨
什么是非典型梅雨
随着前几天很多人开始关注什么时候出梅,今年什么时候出梅的问题,我们就发现,今年出梅不典型,今年是非典型梅雨,那么什么是非典型梅雨呢?
梅雨天气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仅出现在中国长江中下游至朝鲜半岛南部(被当地称为Changma)和日本东南部(被当地称为Bai-yu)的地区。
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自宜昌以东、北纬29度至33度的地区,在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受副热带高压西侧气流控制,从暖湿海面输送大量水汽,带来丰沛的降水,即形成了这一地区特有的梅雨天气。
一般来说,江淮流域梅雨在持续一段时间之后,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江淮流域开始进入高温少雨天气。
梅雨天气中,雨带停留的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而往年人们熟知的梅雨期内连绵阴雨的特征,自进入21世纪以来,变得越来越不明显。
由于各地判定梅雨开始的标准不一样,入梅时间无法统一。
国家气候中心主要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上海、南京、芜湖、九江和武汉5个气象观测站的观测资料对梅雨的起止和演变进行监测诊断。
观测显示,自2000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开始出现了“非典型”的特征。
非典型梅雨-区别
非典型梅雨期一般要比典型梅雨期(正常梅雨)短,5月份非典型梅雨存有比典型梅雨降雨强度弱的特点,6、7月份出现的非典型梅雨期和典型梅雨期同样可以出现较大降雨。
研究发现,非典型梅雨与典型梅雨的大尺度环流特征有一定的差别。
110~130°E副高脊线稳定在20~25°N之间,是江淮流域出现梅雨(包括非典型梅雨)的有利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
梅雨是什么意思
梅雨是什么意思(梅雨季节的利弊分析)梅雨是东亚夏季风向北阶段性推进的独特产物,是东亚地区独特的天气气候现象,是中国季风性降水中最为显著的雨季。
每年6月上旬到7月中旬,梅雨主要出现在我国江淮流域到韩国、日本列岛一带。
此时,正值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
梅雨介绍梅雨属于大型强降水的天气过程,除了连续性的降水外,还伴有雷雨或区域性暴雨,因此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对建筑和人身安全有很大影响。
另外梅雨季节持续阴雨不见太阳,容易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的情况发生。
梅雨气候格局的形成得益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得益于亚洲夏季风的盛行。
风调雨顺农业兴邦,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农作物的收成好坏与降雨量密切相关。
秦汉时就有了测雨方法,记载了“夫池测雨”的典故。
从明永乐盛世“测雨器制度”,到清康熙乾隆大规模颁发雨量器,测雨台是江南“古梅雨”的历史记忆。
韩国1987年发行的“科学系列”邮票,确认了中国测雨台乾隆庚年五月造。
梅雨气候滋润着长江中下游流域、淮河以南流域、太湖-洪泽湖-鄱阳湖-洞庭湖流域人们的幸福生活。
梅雨季节气候特点表现为:降水集中、雨量大、日照时数少、高湿多云以及风力较小。
“梅雨”的好处和危害一、“梅雨”的有利一面从“入梅”到“出梅”大概30天,在这30天可能有20天强降雨,池塘里、河流、湖泊、长江水都上涨。
因此可以蓄水发电、灌溉、防洪、抗旱。
由于雨水充沛,气温高,土壤不干不湿,种下去的水稻、玉米、棉花、芝麻、大豆、红薯等农作物生长比较快,农作物在这30天生长可以说一天一个样子变化,棉花封行、玉米封行、水稻也封行。
但杂草也疯长,所以农民利用短暂晴天锄草、打除草剂。
到“岀梅”棉花可能“现蕾”了,一季水稻开始封行,玉米可能一米多高,芝麻长势喜人,红薯藤蔓铺满地的态势了,所以“梅雨”对农作物生长是十分有利,而且是利大于弊。
当然,“梅雨季节”对农作物管理不能放松,要加强防渍涝、防病毒、防病虫害、防倒伏工作。
“梅雨”的利还在于抗旱,农业上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伏旱”,“梅雨”大部分是库存在池塘里、河流里、水库里用于灌溉和抗旱,每年“入梅”农村大小水库节制闸都关闭蓄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典型天气过程分析江淮梅雨
实习三2012年7月13日典型梅雨过程分析一.天气概述2012年7月13-14日江淮梅雨具有典型的梅雨环流特征500hpa高纬具有乌拉尔山,鄂霍次克海阻高及长波槽,中纬具有短波槽,低纬具有印缅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脊线位于北纬20度附近。
850hpa具有明显的风切变线,低空急流以及西南涡,低空急流与切变线稳定少动。
地面具有气旋及准静止锋此次江淮梅雨是2012年出梅前最后一次大范围降水,局部地区有大到暴雨。
此次降水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强度大等特点,受此次降水影响,江苏部分地区有洪涝灾害。
二.天气过程分析7月13-14号500hpa高空图上,高纬地区形成稳定的双阻高,东阻位于鄂霍次克海,西阻位于乌拉尔山,在东亚地区形成显著的东亚倒Ω流型,长波槽位于贝加尔湖附近。
长波槽与阻高配合,引导冷空气沿河西走廊南下,进入我国。
低纬地区印缅槽槽前西南风,与西伸的副高想配合,使来自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暖池的暖湿空气输送至江淮流域,与西北方向的干冷空气汇合,形成梅雨锋。
中纬地区的短波槽的形成,使得槽前形成正涡度平流,促进西南涡的形成与发展。
另外我国东北上空存在一与极涡分裂开的切断低压,东北冷涡,是一深厚系统,暖平流侵入导致了东北冷涡的消亡,冷暖空气的交汇给东北地区带来大范围的降水。
13-14号850hpa高空图上有明显的江淮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呈东北西南走向。
低空急流风速达22m/s,位于南京上空。
从13号20时到14号20时江淮切变线稳定少动。
形成暴雨的机制除了强烈的上升气流和充分的水汽供应还需要较长的持续时间,形成此次暴雨的两大系统,低空急流和江淮切变线稳定少动,持续时长超过24小时,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
西南涡受短波槽和切变线的影响移出沿切变线移动。
副高北侧的西南气流为西南涡提供了充沛的水汽。
高空槽前的正涡度平流提供高空的辐散的环流场。
江淮切变线与低空急流叠加在一起同时提供了较强的辐散上升气流。
江淮流域的黄梅天是怎么回事原因分析
江淮流域的黄梅天是怎么回事原因分析每到六七月间,江淮地区总有一段较长时间的黄梅天气,因为在这期间温度高,湿度大,器物容易霉烂,所以又叫它“霉雨”。
亲爱的小伙伴们,江淮流域的黄梅天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跟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具体原因~江淮流域的黄梅天出现原因从前曾有许多气象学家研究过这个问题,都认为这是由于北方海水的冷热变化而引起的。
后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高空气象资料增多,这才把它发生的原因弄清楚。
原来,自人春到初夏,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已增强,把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但在这个时期,北方的冷空气仍有相当的势力,还不愿退出这个地区。
于是这冷暖两股气流就在江淮流域一带相持不下,好像两路兵马各不相让。
因为暖空气比冷空气轻,它沿着冷空气向北滑升上去,暖空气带来的大量水汽凝结起来,形成一层较厚的云块,云中含有大量水分,就不断地下雨,形成连续性的阴雨天气。
梅雨前后,无论天气或自然季节均有明显变化。
梅雨前,主要雨区在华南到江南一带,江淮地区受北方变性冷高压控制,多晴好天气。
梅雨开始,雨区北移到江淮流域,降水多属连续性,有时还间隔着几次大雨或暴雨。
梅雨结束,江淮地区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天气晴燥,气温急剧上升,进入盛夏。
所以梅雨前后,是江淮地区由初夏进入盛夏的季节。
常年6月上旬人梅(即梅雨开始,或称立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结束,或称断梅),持续期大约30天。
但由于历年冷、暖空气的进退有迟有早,势力有强有弱,梅雨期来去的早晚、持续时间的长短和总雨量大小的年际变化很大。
有些年份梅雨不明显,称为“空梅”。
有些年份,南方暖空气势力开始时势力较强,较快地把冷空气迫退到淮北地区,梅雨似乎已经结束,但过了一段时期,冷空气又把暖空气挤回来僵持在江南,于是又再度出现梅雨天气,这种情况称为“倒黄梅”,也就是黄梅去了又回来,出现两次黄梅天气的意思。
黄梅天类型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它是中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
梅雨天气地理知识
梅雨天气地理知识以下是关于梅雨天气的地理知识:1.名称由来我国的江淮流域(也说长江中下游)一带,纬度位置则是30°N附近,每年6-7月之间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
为什么会被称为“霉雨”,或是“梅雨”呢。
按照《月令广义卷之十·五月令》记载,“黄梅雨,‘梅’当作霉,因雨当梅熟之时,遂讹为‘梅雨’”。
由此可见,主要是这段时间,温度较高,湿度又大,晴朗天数少,器物易发霉,故而人们称这种天气为霉雨。
这段时期,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所以又雅称为梅雨或黄梅雨。
我们现在一般通称为梅雨,但实际上并无本质区别。
2.梅雨时间梅雨开始之日叫入梅(霉),结束之日叫出梅(霉)。
按《月令广义卷之十·五月令》记载,“芒种(后)逢丙进梅,小暑(后)得未出梅”,这是与我们旧历规定相一致的。
但按照《农候杂占卷之一·五月》则是“芒种后逢壬入梅,夏至后逢壬断梅”。
两者相比较,入梅时间相差无几,但是出梅时间却是后者早得很多。
入梅总是在6月6日到6月15日之间,出梅因地支有十二个字,总在7月8日到7月19日之间。
当然,长江中下游流域各地的准确入梅、出梅时间也是根据具体的气候特点不同,各有不同。
3.形成条件(1)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形成相对稳定的阻塞高压脊,大气环流比较稳定。
(2)中纬度地区,盛行西风环流平直稳定,为江淮地区提供充足的冷空气条件。
(3)西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使得暖湿气流从高压脊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气。
4.梅雨类型《月令广义卷之十·五月令》援引《风土记》载,“夏至霖霪,至前为黄梅,先时为迎梅雨,及时为梅雨,后之为送梅雨。
”因此,根据梅雨出现的迟早,可分为迎梅雨和(典型)梅雨两种类型。
迎梅雨是指早于典型梅雨出现的雨水,一般开始于5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雨量、雨期均比典型梅雨为小、为短。
它出现以后,雨带稍稍南退,然后再次北进而为典型梅雨。
迎梅雨出现的几率不大,十年中出现的机率只有两年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中国江淮流域梅雨天气过程
导语:梅雨是如何形成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弄清楚停滞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雨带是如何造成的。
为此,我们要从梅雨期间高、低空的大气
梅雨是如何形成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弄清楚停滞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雨带是如何造成的。
为此,我们要从梅雨期间高、低空的大气环流形势入手,了解梅雨期的天气过程。
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欧亚大陆东部的中纬度,一方面受到从寒带南下的冷空气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从热带海洋北上的暖湿空气影响。
每年从春季开始,暖湿空气势力逐渐加强,从海上进入大陆,先至华南地区,嗣后进一步增强北移,到了初夏常常伸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还可到达淮河及其以北地区。
特别是在二、三千米的低空,常有一支来自海洋的非常潮湿的强偏南气流,风速达到每秒十几米到二十米左右。
当它进入中国大陆以后,就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
冷暖空气相遇,交界处形成锋面,锋面附近产生降水,梅雨就属于锋面降水的性质。
如果冷空气势力比较强,云雨区将随着冷空气向南移动;如果暖空气比较强,云雨区则会随着暖空气向北移动。
显然,在这两种情况下,它们都不会在一个地区停滞下来。
但初夏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方面暖湿空气已经相当活跃,另一方面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有一定的力量,特别是在靠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常有一小股、一小股的冷空气南下。
这样,冷、暖空气就在这个地区对峙,互相争雄,形成一条稳定的降雨带。
这条雨带南北只有二、三百公里,东西长却可达二千公里左右,横贯在长江中下游,向东一直可以伸展到日本。
正是这条雨带的影响,所以日本的梅雨也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