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 果蔬维生素C (抗坏血酸)的测定(荧光法)

合集下载

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思考题

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思考题

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思考题引言维生素C(抗坏血酸)是人体必需的水溶性维生素之一,也是一种强效的抗氧化剂。

它在人体内发挥着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系统的维持、胶原蛋白的生成以及提供抗氧化保护等。

然而,人体无法自行合成维生素C,必须通过饮食摄入。

果蔬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常见的食物来源,它们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尤为重要。

因此,本实验旨在测定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

实验方法实验材料•不同种类的果蔬(例如橙子、苹果、柠檬、葡萄等)•维生素C试剂盒•蒸馏水•量筒、试管、滴管等实验器材实验步骤1.将不同果蔬洗净并去皮,随后切成小块。

确保每种果蔬的样本大小一致。

2.将每种果蔬的样本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

3.使用研钵和杵,将果蔬样本研磨成泥状。

4.将磨碎的样本过滤,得到果蔬的提取液。

5.采用维生素C试剂盒提供的方法对果蔬提取液进行测定,记录每种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结果与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测定得到的结果,可以得出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差异较大。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数据分析方法:1. 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比较通过测定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可以将其进行比较。

根据数据计算出平均值,并将果蔬按照含量的高低排序,以了解各种果蔬在维生素C含量上的差异。

2. 维生素C含量与果蔬的颜色关系观察不同果蔬的颜色特点,可以进一步分析颜色对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通过比较浅色果蔬(例如白色的梨)和深色果蔬(例如红色的草莓),探讨果蔬的颜色与维生素C含量之间的关联。

3. 维生素C含量与果蔬的成熟度关系果蔬的成熟度可能对维生素C含量有所影响。

选取同一种果蔬的不同成熟度样本(例如未成熟和完全成熟的番茄),通过测定其维生素C含量,研究成熟度对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讨论与结论综合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种类的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柑橘类水果(例如橙子和柠檬)通常富含维生素C,而一些深色水果(例如草莓和葡萄)也可能含有较高的维生素C含量。

果蔬维生素C含量测定

果蔬维生素C含量测定

果蔬维生素C含量测定原理:还原型抗坏血酸能还原染料2,6-二氯靛酚,该染料在酸性中呈红色,被还原后红色消失。

还原型抗坏血酸还原2,6-二氯靛酚后,本身被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在没有杂质干扰时,一定量的样品提取液还原标准2,6-二氯靛酚的量与样品中所含维生素C的量成正比。

试剂配制:(1)2%草酸溶液:溶解20克草酸结晶于200毫升水中,然后稀释至1000ml(2)0.2 mg/ml抗坏血酸标准溶液:准确称取10 mg抗坏血酸,溶于2%草酸溶液中,定容到50 ml容量瓶中,置冰箱中保存。

(3)2,6-二氯靛酚溶液:称取50 mg2,6-二氯靛酚钠盐,溶于50 ml热水中,冷却后用蒸馏水定容至250 ml容量瓶中。

过滤后,置于棕色药瓶中保存在冰箱内。

步骤1.标准抗坏血酸溶液的标定吸取标准抗坏血酸溶液2 ml,加入5 ml20 g/L的草酸溶液,以2,6-二氯靛酚溶液滴定至桃红色且15 s内不褪色即为终点。

用同时刚配好的V C标准溶液标定,记录每ml 2,6-二氯靛酚溶液相当于V C的毫克数(mg/ml)。

2.样品的准备及滴定取样品匀浆10.0 g,加入90 ml 2%草酸溶液,定容至100 ml,过滤备用。

用标定过的2,6-二氯靛酚溶液滴定至桃红色且15 s内不褪色为止,记下染料的用量,重复三遍。

3.维生素C含量计算W=(V0-V1)A*100/MW为100g鲜样样品中含抗坏血酸的毫克数V0为滴定样品所用的染料的ml数。

V1为空白样品所用的染料的ml数。

A为1ml染料溶液相当于维生素C的毫克数(mg/ml)。

M为取样量即样品克数。

第三法2,6-二氯靛酚滴定法17 原理用蓝色的碱性染料2,6-二氯靛酚标准溶液对含L(+)-抗坏血酸的试样酸性浸出液进行氧化还原滴定,2,6-二氯靛酚被还原为无色,当到达滴定终点时,多余的2,6-二氯靛酚在酸性介质中显浅红色,由2,6-二氯靛酚的消耗量计算样品中L(+)-抗坏血酸的含量。

果蔬维生素C(抗坏血酸)的测定(2

果蔬维生素C(抗坏血酸)的测定(2

实验六果蔬维生素C(抗坏血酸)的测定(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 目的新鲜食品中的维生素C主要以还原型的形式存在,测定还原型维生素C可以粗略了解该食品中维生素C的浓度。

2 要求掌握新鲜食品中的维生素C的常规化学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还原型维生素C可以还原2,6二氯酚靛酚(蓝色)。

被测样品中维生素C含量与2,6二氯酚靛酚的量呈正比,且2,6二氯酚靛酚在酸性条件下呈粉红色。

当用2,6二氯酚靛酚标定样品溶液时,其终点为被测溶液呈粉红色。

CH2OH还原型维生素CCHHOCHOCHOCHOCO+OH2,6二氯酚靛酚(红色)NClOCl→CH2OH脱氢型维生素CCH2OH脱氢型维生素CCHOCHOCOCOCO+OH2,6二氯酚靛酚(蓝色)NHClOHCl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1)公用仪器①组织捣碎机1台;②托盘天平1台;③ 1000ml烧杯2个;④ 250ml烧杯2个;⑤ 20cm镊子1把;⑥记号笔1~2个。

(2) 分组及仪器: 2人一组,每组仪器包括:① 100ml具塞量筒2个;② 10ml量筒1个;③ 5ml移液管2根;④酸式滴定管1个;⑤ 50ml烧杯2个;⑥ 50ml三角烧瓶4个;⑦漏斗2个;⑧漏斗架1个;⑨滤纸2张;⑩吸耳球1个;玻璃棒1个。

(所有仪器使用前清洗,烘干备用)2 试剂(1) 2,6二氯酚靛酚染料,配制成每毫升所含维生素C的毫克数(T值);(2) 2%草酸2000ml;(3) 1%草酸2000ml。

四、实验步骤1 取300~500g新鲜水果,置于1000ml烧杯内,称重,精确至0.01g。

2 将样品倒入组织捣碎机,加入等量2%草酸(W∶V),加盖旋紧,匀浆2~5min。

3 取出匀浆物质(以上统一进行)。

4 用50ml烧杯称取20g匀浆物质,精确度1%,编号,记录。

5 将称取的匀浆物质倒入具塞量筒,用1%草酸反复洗涤烧杯(3次),其洗涤液倒入具塞量筒,并用1%草酸定容到100ml。

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精)

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精)
果蔬中维生素C 含量的测定
研究过程
1、确定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测定的 方法及实验方案。
2 、设计实验记录卡
3、实验测定一些常见果蔬中 维生素C的含量。 4、误差分析 5 、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 反思与建议
测定果蔬中VC含量
• 荧光法:
• 样品中VC与邻苯二 胺反应生成有荧光 的物质,其荧光强度 与VC浓度成正比.
范例
• 实验方案设计(框架) • 测定一些常见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实验结果 记录卡
学习评价
全体学生活动:填写《研究型 课程学生学习手册》中课题研 究过程记录。
反思与后续研究
1、同一蔬菜、水果,由于外界条件变 化而使维生素C含量损失(如贮存时 间、贮存条件不同、蔬菜烹调后等)。 2、同一果蔬不同部位维生素C的含量 是否相同。
–仪器:
–荧光计
测定果蔬中VC含量
• 电位滴定法:样品中的有机酸
(弱酸)用标准碱液滴定时,被中和生成盐类。 用酚酞作指示剂,当滴定到终点(pH=8.2,指 示剂显红色)时,根据消耗的标准碱液体积, 计算出样品总酸的含量。其反应式如下: • RCOOH + NaOH→ RCOONa +H2O
• 仪器:电位滴定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测定

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测定

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测定维生素C(vitaminC)又称为抗坏血酸,一般水果、蔬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均较高,不同的水果、蔬菜品种,以及同一品种在不同栽培条件、不同成熟度等情况下,其维生素C的含量都有所不同。

测定维生素C含量,可以作为果蔬品质指标之一。

Ⅰ.滴定法一、原理维生素C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染料2,6-二氯酚靛酚(2,6-dichlorophenolindophenol)具有较强的氧化性,且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呈蓝色。

因此当用蓝色的碱性2,6-二氯酚靛酚溶液滴定含有抗坏血酸的草酸溶液时,其中的抗坏血酸可以将2,6-二氯酚靛酚还原成无色的还原型。

但当溶液中的抗坏血酸完全被氧化之后,则再滴2,6-二氯酚靛酚就会使溶液呈红色。

借此可以指示滴定终点,根据滴定用去的标准2,6-二氯酚靛酚溶液的量,可以计算出被测样品中抗坏血酸的含量二、材料、设备及试剂(一)材料:水果或蔬菜(二)设备:1.蒸发皿;2. 研钵一套;3. 移液管;4. 漏斗;5. 滤纸;6. 容量瓶;7. 微量滴定管。

(三)试剂:1. 2%草酸。

2. 2,6-二氯酚靛酚(NaOC6H4NC6H2OCL,M=290.09)将50mg2,6-二氯酚靛酚燃料溶于200ml 含有52mgNaHCO3的热水中,冷却后,稀释至250ml,装入棕色瓶内,放在冰箱里保存(因该染料性质不稳定,配制后超过一周必须重新配制)。

3.0.1mg/ml标准抗坏血酸溶液将50mg纯抗坏血酸溶于少量2%草酸溶液中,然后用2%草酸溶液定容至500ml(使用前临时配置)。

三、实验步骤(一)称取水果和蔬菜样品10g,放在研钵中加入2%草酸溶液约5ml研碎。

通过漏斗将研碎的样品倒入一只100ml的容量瓶中,研钵及杵用2%草酸冲洗,并将洗液一并倒入该容量瓶中,最后用2%草酸定容到刻度,过滤,滤液备用。

(二)空白滴定取2%草酸溶液10ml至蒸发皿中,以2,6二氯酚靛酚溶液滴定呈粉红色,并在30s内不褪色为终点,耗用的染色体积(ml)作为空白。

水果和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水果和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水果和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实验18 水果和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一、目的学会测定果蔬中Vitc含量的方法。

二、材料、用具及仪器药品1(材料,各种蔬菜或水果2(用具及仪器、研钵或捣碎机。

100ml锥形瓶、50ml容量瓶,10ml移液管,5ml移液管,100ml量筒,微量滴定管,漏斗、滤纸,电子天平3(试剂(1)2%草酸溶液:草酸2g,溶于100ml蒸馏水(2)1%草酸溶液:溶1g草酸于100ml蒸馏水。

(3)标准抗坏血酸溶液:准确称取50.mg纯抗坏血酸,溶于是1%草酸溶液,并稀释至500ml。

贮棕色瓶,冷藏,最好临用时配制。

(4)2.6-二氯酚靛酚钠溶液:溶31mg2.6-二氯酚靛酚在300ml热水中,冷却后加水稀释至500ml,滤去不溶物,贮在棕色瓶内,冷藏(大约可保存一星期)。

每次临用时,以标准抗坏血酸溶液标定。

三、原理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维生素C能还原染料2.6-二氯酚靛酚钠(蓝色)为还原型2.6-二氯酚靛酚钠(无色)。

因此,可用2.6-二氯酚靛酚钠滴定样品中的维生素C,根据滴定时所用去染料数,计算出样品中的维生素C含量。

滴定终点的判定是以被滴定溶液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显现的粉红色不褪色为准,这是由于2 .6——二氯酚靛酚钠具有在酸性溶液中显粉红色,而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呈蓝色的特性。

四、方法步骤1、提取:用水洗净新鲜白菜叶柄,用纱面或吸水纸吸干表面水份,然后称取10.0g,加2%草酸20ml,置于组织搅碎机中打成浆状或用研钵研匀浆。

倒入100ml 容量瓶中以2%草酸溶液稀释至刻度,静置10分钟,过滤滤液备用。

2、滴定(1)(标准液滴定:准确吸取标准抗坏血酸溶液1.0ml(含0.1抗坏血酸)置100ml 锥形瓶中,加9ml%草酸,微量滴定管以2.6-二氯酚靛酚钠滴定至淡红色,并保持15秒即为终点。

由所用染料的体积计算出1ml染料相当于多少mg抗坏血酸。

(最好做两份)2(样液滴定:准确吸取滤液两份10.0ml分别放入100ml锥形瓶内,滴定方法同前。

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

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

抗坏血酸(维生素 C )的测定方法(1)在测定维生素C 的国标方法中,荧光法为测定食物中维生素 C 含量的第一标准方法,2、4 —二硝基苯肼法作为第二法。

一、荧光法 1 •原理样品中还原型抗坏血酸经活性炭氧化成脱氢型抗坏血酸后, 与邻苯二胺(OPDA 反应生 成具有荧光的喹喔啉(quinoxaline ),其荧光强度与脱氢抗坏血酸的浓度在一定条件下成正 比,以此测定食物中抗坏血酸和脱氢抗坏血酸的总量。

脱氢抗坏血酸与硼酸可形成复合物而不与 OPDA 反应,以此排除样品中荧光杂质所产生的干扰。

本方法的最小检出限为 0.022 g/ml 。

2. 适用范围 GB12392-90 本方法适用于蔬菜、水果及其制品中总抗坏血酸的测定3•仪器3. 1 •实验室常用设备。

3. 2.荧光分光光度计或具有 350nm 及430nm 波长的荧光计。

3. 3.打碎机。

4. 试剂本实验用水均为蒸馏水,试剂不加说明均为分析纯试剂。

(1 )偏磷酸—乙酸液:称取 15g 偏磷酸,加入40ml 冰乙酸及250ml 水,搅拌,放置过夜使 之逐渐溶解,加水至 500ml 。

4C 冰箱可保存 7〜10天。

(2)0.15 mol/L 硫酸:取10ml 硫酸,小心加入水中,再加水稀释至 1200ml 。

(3)偏磷酸—乙酸—硫酸液:以 0.15mol/L 硫酸液为稀释液,其余同 4.1.配制。

(4) 50% 乙酸钠溶液:称取 500g 乙酸钠(CH3COONa3H2O ,加水至1000ml 。

(5) 硼酸-乙酸钠溶液:称取 3g 硼酸,溶于100ml 乙酸钠溶液(4.4 )中。

临用前配制。

(6)邻苯二胺溶液:称取 20mg 邻苯二胺,于临用前用水稀释至 100ml 。

(7)0.04%百里酚蓝指示剂溶液:称取 0.1g 百里酚蓝,加0.02mol/L 氢氧化钠溶液,在玻璃研钵中研磨至溶解,氢氧化钠的用量约为 10.75ml ,磨溶后用水稀释至 250ml 。

荧光分析测定维生素c

荧光分析测定维生素c
2. 1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取 3. 0 mL 维生素 C 标准溶液, 按实验方法进 行操作,分别在 290 ~ 330 nm、360 ~ 460 nm 内扫描 得到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如图 1、图 2所示。 从图 1、图 2中可看出 ,当激发波长为 308 nm , 发射波长 为 408 nm 时体 系的荧光强度最大,试剂空白的荧光 值比较低且稳定, 故本实验选择激发波长 为 308 nm ,发射波长为 408 nm 。
精品课件
激发光谱
发射光谱
1— C u2 + +BA +缓冲溶液 +CTMAB; 2— Cu2 ++BA +维生素 C +缓冲溶液 +CTMAB
精品课件
1— C u2 + +BA +缓冲溶液 +CTMAB; 2— Cu2 ++BA +维生素 C +缓冲溶液 +CTMAB
2. 2 试剂加入顺序
按照实验方法操作, 在各试剂加入量相同的情况下, 试 验了试剂的不同加入顺序对荧光强度的影 响。试验结果表 明, 当所加试剂顺序依次为 CuSO4 溶液、苯甲酸溶液、维 生素 C 标准溶液、NaOH -邻 苯二甲酸氢钾缓冲溶液时 ,体 系的荧光强度最大,因此选用此加入顺序为最佳试剂加入顺 序。
(2)水浴加热
在 35℃恒温水浴中加热 30 m in, 将溶液流 水 冷却至室温 。
(3)荧光分析
将待测样品放置于样品架上,设定激发波长为 308 nm ,发射波长为 408 nm ,测量荧光强度 F ,以 不含维生素 C 的试剂空白为 F0 ,计算 F测 =F - F0 。
精品课件
2 结果与讨论

实验四 果蔬维生素C (抗坏血酸)的测定(荧光法)

实验四 果蔬维生素C (抗坏血酸)的测定(荧光法)

实验四果蔬维生素C (抗坏血酸)的测定(荧光法)抗坏血酸溶于水,稍溶于丙酮与低级醇类。

结晶抗坏血酸稳定,水溶液易氧化,遇空气中氧、热、光、碱性物质,特别是在有氧化酶及痕量铜、铁等重金属离子存在时,可促进其氧化破坏进程。

酸性、冷藏、隔氧,可延缓食品中抗坏血酸的破坏。

国内外用于食物中维生素C含量测定的主要方法有三种,即荧光法、2,4二硝基苯肼法、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

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只能测定食物中还原型抗坏血酸。

由于脱氢型抗坏血酸在人体内与还原型抗坏血酸具有同样的生理功能。

在一般情况下,测定食物中总抗坏血酸。

2,4二硝基苯肼法和荧光法都是测定食物中总抗坏血酸含量的方法。

2,4二硝基苯肼法是比色法,易受杂质干扰,灵敏度较低,而荧光法的灵敏度高于比色法2~3个数量级。

另外,2,4二硝基苯肼法采用85%的浓硫酸作溶剂,实验时不易操作。

荧光法利用硼酸对脱氢抗坏血酸的掩蔽作用可测出杂质的荧光值,从而提高方法的专一性。

因此,荧光法具有灵敏度较高、选择性好、易于操作等优点,但此方法易受仪器条件的限制,所以国标方法中选用荧光法为测定食物中维生素C含量的第一标准方法,而将2,4二硝基苯肼法作为第二法。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 理解食物中维生素C的分布规律以及维生素C的理化特性。

2 学会用常规的比色法测定食物中维生素C的操作技巧。

3 理解测定维生素C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原理1 样品中还原型抗坏血酸经活性炭氧化成脱氢型抗坏血酸后,与邻苯二胺(OPDA)反应生成具有荧光的喹喔啉(quinoxaline),其荧光强度与脱氢抗坏血酸的浓度在一定条件下成正比,以此测定食物中抗坏血酸和脱氢抗坏血酸的总量。

2 脱氢抗坏血酸与硼酸可形成复合物而不与OPDA反应,以此排除样品中荧光杂质所产生的干扰。

本方法的最小检出限为0.22g/ml。

3 适用范围根据GB 12392—1990进行检测,本方法适用于蔬菜、水果及其制品中总抗坏血酸的测定。

水果及蔬菜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_doc

水果及蔬菜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_doc

水果及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定量测定范开祥金文党承兰徐娇(河西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系08级(2)班甘肃张掖734000)摘要本文以橙子,猕猴桃,青椒为材料,用实验室通用的2,6-二氯酚靛酚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

还原型抗坏血酸能还原染料2,6-二氯酚靛酚钠盐,本身则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

在酸性溶液中,2,6-二氯酚靛酚呈红色,被还原后变为无色。

因此,可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样品中的还原型抗坏血酸。

如无其它杂质干扰,样品提取液所还原的标准染料量与样品中所含的还原型抗坏血酸量成正比。

关键词抗坏血酸2,6—二氯酚靛酚2%草酸引言橙子(学名:Citrus sinensis)是芸香科柑橘属植物橙树的果实,常绿小乔木,高达4~6米。

枝细长,有长棘针。

花期春季,果期秋季。

橙子又称黄果。

原产中国南部,南方各省均有分布,而以四川、广东、台湾等省栽培较为集中。

15世纪初从中国传入欧洲,15世纪末传入美洲,我国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均有栽培。

果圆形至长圆形,橙黄色,油胞凸起,果皮不易剥离。

无苦味。

中心柱充实;汁味甜而香。

含有大量的糖和一定量的柠檬酸以及丰富的维生素C,营养价值较高。

果实还含维生素P,具极高的医药价值。

橙子味甘、酸,性凉。

具有生津止渴、开胃下气的功效。

正常人饭后食橙子或饮橙汁,有解油腻、消积食、止渴、醒酒的作用。

橙子营养极为丰富而全面,事实上,它的维生素C含量丰富,能增强人体抵抗力,亦能将脂溶性有害物质排出体外,是名实相符的保安康抗氧化剂。

橙皮又叫黄果皮,除含果肉中的成分外,胡萝卜素含量较多,可作为健胃剂、芳香调味剂。

橙皮还含一定时的橙皮油,对慢性支气管炎有效。

猕猴桃(学名: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是猕猴桃科植物,落叶藤本;枝褐色,有柔毛,髓白色,层片状。

猕猴桃的适应性强,喜温、喜湿,常在阴湿的林边、荒坡或灌木丛中生长,不耐旱,也不很抗冻;猕猴桃的根系发达,生长旺盛。

果蔬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果蔬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果蔬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果蔬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目前多采用两种方法:2,6-二氯靛酚钠测定法和碘测定法;本实验采用2,6-二氯靛酚钠测定法。

一、目的要求二、维生素C(抗坏血酸)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近年来医药上又发现它有许多新的功能。

水果和蔬菜是食品中维生素C的主要来源。

因此,维生素C在果蔬中含量多少,是鉴定其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果蔬中维生素c测定的原理并掌握其测定方法。

一、基本原理天然的抗坏血酸有还原型和脱氢型两种,还原型抗坏血酸分子结构中有烯醇结构,故为一种极敏感的还原剂.它可失去两个氢原子而氧化为脱氢型抗坏血酸。

利用染料2,6一二氯靛酚钠盐作为氧化剂,氧化抗坏血酸后本身被还原成无色的衍生物。

2,6一二氯靛酚钠盐易溶于水,其碱性或中性水溶液呈蓝色,在酸性溶液中呈桃红色,用这个变化来鉴别滴定的终点。

三、材料、仪器用具试剂(一)材料柑桔、鲜枣、苹果、猕猴桃、番茄、辣椒、洋葱等;本实验用的试材是猕猴桃。

(二)仪器用具微量滴定管(或25ml碱式滴定管)、100ml容量瓶、10ml移液管、100ml三角瓶,小刀、研钵或组织捣碎器、漏斗、滤纸、分析天平、离心机、白陶土等。

(三)试剂的配制与标定1.试剂标准抗坏血酸溶液、2%草酸溶液、2,6一二氯靛酚钠盐溶液。

2.配制与标定标准抗坏血酸溶液:精确称取抗坏血酸50mg (土 0.1mg)用2%草酸溶解,小心地移入250ml容量瓶中,用草酸稀释至刻度,算出每毫升溶液中抗坏血酸的毫克数。

2,6一二氯靛酚钠盐溶液标定:称取2,6一二氯靛酚钠50mg,溶于50ml热蒸馏水中,再加人碳酸氢钠42mg,待盐完全溶解冷却后,加水稀释至250ml,过滤后盛于棕色瓶内,保存在冰箱中,同时用刚配好的抗坏血酸标定。

吸取标准抗坏血酸溶液2ml,加2%草酸5ml,用2,6一二氯靛酚钠盐溶液滴定,至桃红色15秒钟不褪即为终点,根据已知标准执坏血酸溶液和染料的用量,计算出每ml染料溶液中相当的抗坏血酸mg数。

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方法

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方法

HENANNONGYE河南农业2012年第1期(下)维生素C 又名抗坏血酸,无色晶体,分子式C 6H 8O 6,是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

它与人体的多种代谢有关。

维生素C 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对某些有毒物质具有解毒作用,具有抗衰老作用,具有防癌抗癌作用等。

维生素C 摄入不足、吸收障碍都可以致病。

人体不能合成及贮存维生素C ,故必需从外界摄取。

维生素C 在自然界分布很广,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的果实、浆果和蔬菜中。

不同的水果、蔬菜中维生素C 的含量不同。

测定果蔬中维生素的含量对评定其营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果蔬中维生素C 的测定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荧光分光光度法、滴定分析法等。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测定维生素C 含量的方法,具有高效、快速、稳定、结构准确、操作简便等特点。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C 含量通常采用C 18柱或C 8柱,由于维生素C 对紫外光有吸收,故检测器常用紫外检测器。

此测定方法特别适用于颜色较深的提取液样品的测定。

刘贵花等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时令水果中维生素C 含量进行直接测定。

结果表明:维生素C 在10~640μg/ml 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回收率为99.3%~104.5%,RSD 为1.65%;本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现性好,为测定水果中维生素C 的含量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徐琅等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5种野生蔬菜中维生素C 含量进行测定。

维生素C 在浓度为50~750μg/ml 范围内线性良好,回收率为99.5%~101.8%,RSD 为1.07%;该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

胡应杰等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辣椒中维生素C 含量的方法,采用0.1%的草酸作为提取剂,DAD 检测器,检测波长254nm 。

维生素C 在20~100mg/l 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为91.24%~105.6%,RSD 小于2%;该测定方法简便、快速,能准确测定辣椒中维生素C 的含量。

果蔬维生素c含量测定及其分析

果蔬维生素c含量测定及其分析

果蔬维生素C 含量测定及其分析摘要本次实验我们测定了橘子中的维生素c 含量,试验中,通过2,6-二氯酚靛酚对维生素C 的滴定从而测定了橘子所含的维生素C 含量,我们测得橘子的维C 的含量是20.46mg/100g ,相对较低。

经查阅资料,讨论后发现维生素C 在空气中易氧化,而且不同成熟程度、品种、新鲜程度、生长地、测定温度等客观因素也会对其有很大的影响。

一、前言实验目的:测定橘子中的维生素c 含量,从而进行分析。

实验原理:维生素C 是人类营养中最重要的维生素之一,缺少它时会产生坏血病,因此又称为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 )。

它对物质代谢的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发现它还有增强机体对肿瘤的抵抗力,并具有化学致癌物的阻断作用。

维生素C 主要存在于新鲜水果及蔬菜中。

水果中以猕猴桃含量最多,在柠檬、桔子和橙子中含量也非常丰富;蔬菜以辣椒中的含量最丰富,在番茄、甘蓝、萝卜、青菜中含量也十分丰富,野生植物以刺梨中的含量最丰富,每100克中含2800毫克,有“维生素C 王”之称。

维生素C 为无色晶体,味酸,溶于水及乙醇,不耐热,在碱性溶液中极不稳定,日光照射后易被氧化破坏,有微量铜、铁等重金属离子存在时更易氧化分解,干燥条件下较为稳定。

故维生素C 制剂应放在干燥、低温和避光处保存;在烹调蔬菜时,不宜烧煮过度并应避免接触碱和铜器。

CCC C CCHO H HO HOO H OH O2NOHClClO+C CC C C CO H O HOO H OH O 2N OHClClO+O H(蓝色)还原型抗坏血酸氧化型脱氢抗坏血酸2,6-二氯酚靛酚还原型2,6-二氯酚靛酚(红色)HOH+(无色)N ClClOH H 维生素C 具有很强的还原性。

它可分为还原性和脱氢型。

还原型抗坏血酸能还原染料2,6-二氯酚靛酚(DCPIP),本身则氧化为脱氢型。

在酸性溶液中,2,6-二氯酚靛酚呈红色,还原后变为无色。

因此,当用此染料滴定含有维生素C的酸性溶液时,维生素C尚未全部被氧化前,则滴下的染料立即被还原成无色。

综合分析实验:实验3:果蔬中维生素C测定(实验报告)

综合分析实验:实验3:果蔬中维生素C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学院/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合作者:_______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__年__月__日教师评定:______________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仪器及试剂】
【简单实验步骤】
【数据记录及处理】
Vc质量: g ;西红柿质量: g ;橙子质量: g
实验中你与合作者配制的公用试液有(详细记录称取量及配制过程):
(1)分光光度法:标准曲线及待测样品吸光度的测定
表1. 标准系列及待测果蔬吸光度的测定
以Vc含量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图1. 标准曲线(图打印成适当大小,贴在此处)
计算原待测试样西红柿及橙子中Vc的含量(利用拟合方程求算,注意稀释倍数,以mg/100g表示)
(2)荧光法:标准曲线及待测样品荧光光度的测定
表2. 标准系列及待测果蔬荧光强度的测定
图2. 标准曲线(图打印成适当大小,贴在此处)
计算原待测试样西红柿及橙子中Vc的含量(利用拟合方程求算,注意稀释倍数,以mg/100g表示)
【实验评价及问题讨论】。

荧光法测定果蔬及饮料中的抗坏血酸

荧光法测定果蔬及饮料中的抗坏血酸

荧光法测定果蔬及饮料中的抗坏血酸新编实验荧光法测定果蔬及饮料中的抗坏血酸实验目的掌握分子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了解Rf530荧光仪的使用方法;熟悉荧光法测定果蔬及饮料中的抗坏血酸含量的方法。

实验原理维生素C 又名抗坏血酸,自然界存在的有L型、D型两种,D型的生物活性仅为L型的1/10。

维生素C 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新鲜的水果、蔬菜中含量都很丰富。

维生素C 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对光敏感,氧化后的产物称为脱氢抗坏血酸,仍然具有生理活性,进一步水解则生成2,3-二酮古乐糖酸,失去生理作用。

食品分析中的所谓总抗坏血酸是指抗坏血酸和脱氢抗坏血酸二者的总量,不包括二酮古乐糖酸和进一步的氧化产物。

测定维生素C 的常用方法有靛酚滴定法、苯肼比色法、荧光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靛酚滴定法测定的是还原型抗坏血酸,该法简便,也较灵敏,但特异性差,样品中的其它还原性物质(如Fe2+、Sn2+、Cu+等)会干扰测定,测定结果往往偏高。

苯肼比色法和荧光比色法测得的都是抗坏血酸和脱氢抗坏血酸的总量,其中以荧光法受干扰的影响较小,准确度较高。

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同时测得抗坏血酸和脱氢抗坏血酸的含量,选择性好、准确度高、重现性好,但对样品前处理要求高。

本实验采用的是荧光分析法,其原理是通过将样品中还原型抗坏血酸经铜离子催化被氧化生成脱氢型抗坏血酸后,与邻苯二胺(OPDA)反应生成具有荧光的喹唔啉,依据荧光强度与脱氢抗坏血酸的浓度在一定条件下成正比,测定食物中抗坏血酸的总量。

试剂及仪器Rf530荧光分光光度计,硫酸铜溶液(2.0 mg/ml),邻苯二胺(0.3 mg/ml),抗坏血酸标准溶液(25.0 mg/L),乙酸-乙酸钠-硫酸缓冲液(pH 5.6)。

实验内容(1)样品处理称取一定质量的果蔬(25g左右),加入一定质量的蒸馏水(25g 左右),打成匀浆后过滤,取5.0 ml滤液至50 ml容量瓶中,定容,放入冰箱内保存备用。

液体样品不需要处理,或稀释一定倍数后备用。

荧光法测定维生素C

荧光法测定维生素C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荧光法测定片剂中抗坏血酸的含量*名:***指导教师:**院系:化学系专业:化学本科提交日期:2010-4-28目录摘要 (3)英文摘要 (4)引言 (5)1.实验部分 (5)1.1 仪器 (5)1.2试剂 (6)1.3实验方法 (6)2荧光底物的选择 (6)2.1邻苯二胺 (6)2.2、水杨酸 (7)2.3、苯甲酸 (8)3.实验结果与讨论 (9)3.1 荧光光谱 (9)3.2酸度的影响 (10)3.3不同缓冲体系的影响 (11)3.4缓冲体系体积的影响 (12)3.5 Fe3+用量的影响 (13)3.6加入顺序的影响 (14)3.7时间的影响 (15)3.8温度的影响 (16)3.9苯甲酸用量的影响 (17)3.10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17)3.11共存离子干扰试验 (19)3.12工作曲线的制备 (19)4.样品测定结果 (20)5.结论 (20)注释 (20)参考文献 (21)致谢 (21)荧光法测定片剂中抗坏血酸的含量康玉胜指导老师;张娜(黄山学院化学化工系,黄山,安徽245041)摘要:基于维生素C本身没有荧光,苯甲酸与维生素C反应生成荧光物质的特性,建立了一种测量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

在pH=6.0的NaOH—邻苯二甲酸氢钾的缓冲介质中,苯甲酸对维生素C促荧光明显,可在激发波长310nm,发射波长410nm处测其产物的荧光强度.Vc浓度在0-3. 5×10-5g/mL范围内其荧光强度呈良好线性关系,检测限较低,相关系数为0.988.利用本法进行回收实验与样品测定,结果令人满意,适应于片剂中维生素C的测定。

关键词:荧光光度法;维生素C;苯甲酸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in tablets ofAscorbic acidKang YushengInstructor; Zhang Na(Huangsh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Huangshan, Anhui 245041)Abstract:B ased on vitamin C itself has no fluorescence, benzoic acid and vitamin C reaction of fluorescence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establishes a measure vitamin c content. At pH = 6.0 of NaOH — potassium hydrogen phthalate buffer media, promoting hydroxybenzoic acid on vitamin C can be used in fluorescence obvious, excitation wavelength 310nm, measuring the emission wavelength 410nm at its products of fluorescence intensity .Vc concentration in the 0-3. 5 ×10-5g/mL range its fluorescence intensity is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s, the detection limit is low,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0.988. Use this law to recycle and specimens, the results are atisfactory, they are suitable for the tablets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vitamin C.Key words: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vitamin C; benzoic acid引 言维生素C 是可溶于水的无色结晶,是一种分子结构最简单的维生素。

新鲜果蔬中维生素C的测定剖析

新鲜果蔬中维生素C的测定剖析

学号:毕业设计说明书G RADUATE D ESIGN设计题目:新鲜果蔬的维生素C含量测定及其分析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院指导教师:2017年1月1日摘要维生素C是人体所需的一种重要维生素,又称为抗坏血酸。

在大多的生物体可借由新陈代谢制造出来,但是人类是最显著的例外。

最广为人知的是缺乏维生素C会造成坏血病。

在生物体内,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保护身体免于自由基的威胁,维生素C同时也是一种辅酶。

主要存在于新鲜水果及蔬菜中,它对物质代谢的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干燥空气中比较稳定,不纯和许多天然产品,能被空气和光线氧化,其水溶液不稳定,很快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尤其是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很快被氧化。

本实验以橘子为材料,采用2,6-二氯酚靛酚法测量其各部位的维生素C含量,并设置空白对照以消除样品中其他成分的干扰。

通过本实验,了解维生素C在不同部位的含量,同时对指导人们合理膳食,正确补充营养素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维生素C,新鲜橘子,2,6-二氯酚靛酚法AbstractVitamin C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vitamins needed by the body, also known as ascorbic acid. Most of the living organisms can be produced by metabolism, but human beings are the most notable exceptions. The most well known is the lack of vitamin C can cause scurvy. In organisms, vitamin C is an antioxidant that protects the body from free radicals, and vitamin C is also a coenzyme. Mainly exist in fresh fruits and vegetables, it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the metabolism of substances. Is stable in dry air, impure and many natural products, can be air and light oxidation. The water solution is unstable, quickly oxidized to dehydroascorbic acid, especially in neutral or alkaline solution is quickly oxidized. This experiment with orange as material, using 2, 6-dichlorophenol indophenol method measuring the vitamin C content of the various parts, and set up the blank control to eliminate the interference of other components in the sample. Through this experiment, to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vitamin C in different parts, while guiding people to a reasonable diet, the right to supplement nutrition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Keywords vitamin C ; orange;2,6 -dichlorophenol-indophenol method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绪论 ........................................................................................................................... - 1 -1.1 维生素C简介 ......................................................................................................... - 1 -1.1.1维生素C的结构及性质......................................................................... - 1 -1.1.2维生素C主要生理功能 ................................................................... - 1 -1.1.3 维生素C的作用 ......................................................................................... - 1 -1.1.4常见Vc的来源和人体需求量: ........................................................ - 3 -第2章实验材料 .................................................................................................................. - 3 -2.1实验试剂 .................................................................................................................. - 3 -2.2实验原料................................................................................................................... - 3 -2.3实验器材................................................................................................................... - 4 -第3章实验方法 .................................................................................................................. - 4 -3.1实验原理 .................................................................................................................. - 4 -3.2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 - 4 -3.3几种测定方法的介绍........................................................................................... - 4 -3.3.1荧光法........................................................................................................ - 4 -3.3.22,6-二氯靛酚滴定法(还原型VC) .................................................... - 5 -3.3.3 碘量法............................................................................................... - 5 -3.3.4分光光度法................................................................................................... - 5 -3.3 测定的方法选择..................................................................................................... - 5 -3.3 实验操作 ................................................................................................................. - 6 -3.3.1提取............................................................................................................ - 6 -3.3.2 标准液滴定....................................................................................... - 6 -3.3.3样品滴定 ....................................................................................................... - 6 -第4章结果与分析.............................................................................................................. - 7 -4.1 结果计算.............................................................................................................. - 7 -4.2 讨论分析 ................................................................................................................. - 8 -4.2.1误差分析 ................................................................................................... - 8 -4.2.2 结果分析 .................................................................................................. - 8 -结论....................................................................................................................................... - 9 -参考文献 ................................................................................................................................ - 10 -谢辞..................................................................................................................................... - 11 -第1章绪论1.1 维生素C简介1.1.1维生素C的结构及性质维生素C (Vitamin C,Ascorbic Acid,分子式:C6H8O6;分子量:176.12u;分子结构如图1所示)又叫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水溶液呈酸性,在溶液中会氧化分解,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加热或在溶液中易氧化分解,在碱性条件下更易被氧化为己糖衍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果蔬维生素C (抗坏血酸)的测定(荧光法)
抗坏血酸溶于水,稍溶于丙酮与低级醇类。

结晶抗坏血酸稳定,水溶液易氧化,遇空气中氧、热、光、碱性物质,特别是在有氧化酶及痕量铜、铁等重金属离子存在时,可促进其氧化破坏进程。

酸性、冷藏、隔氧,可延缓食品中抗坏血酸的破坏。

国内外用于食物中维生素C含量测定的主要方法有三种,即荧光法、2,4二硝基苯肼法、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

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只能测定食物中还原型抗坏血酸。

由于脱氢型抗坏血酸在人体内与还原型抗坏血酸具有同样的生理功能。

在一般情况下,测定食物中总抗坏血酸。

2,4二硝基苯肼法和荧光法都是测定食物中总抗坏血酸含量的方法。

2,4二硝基苯肼法是比色法,易受杂质干扰,灵敏度较低,而荧光法的灵敏度高于比色法2~3个数量级。

另外,2,4二硝基苯肼法采用85%的浓硫酸作溶剂,实验时不易操作。

荧光法利用硼酸对脱氢抗坏血酸的掩蔽作用可测出杂质的荧光值,从而提高方法的专一性。

因此,荧光法具有灵敏度较高、选择性好、易于操作等优点,但此方法易受仪器条件的限制,所以国标方法中选用荧光法为测定食物中维生素C含量的第一标准方法,而将2,4二硝基苯肼法作为第二法。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 理解食物中维生素C的分布规律以及维生素C的理化特性。

2 学会用常规的比色法测定食物中维生素C的操作技巧。

3 理解测定维生素C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原理
1 样品中还原型抗坏血酸经活性炭氧化成脱氢型抗坏血酸后,与邻苯二胺(OPDA)反应生成具有荧光的喹喔啉(quinoxaline),其荧光强度与脱氢抗坏血酸的浓度在一定条件下成正比,以此测定食物中抗坏血酸和脱氢抗坏血酸的总量。

2 脱氢抗坏血酸与硼酸可形成复合物而不与OPDA反应,以此排除样品中荧光杂质所产生的干扰。

本方法的最小检出限为0.22g/ml。

3 适用范围根据GB 12392—1990进行检测,本方法适用于蔬菜、水果及其制品中总抗坏血酸的测定。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1 仪器
(1)实验室常用设备;
(2)荧光分光光度计或具有350nm及430nm波长的荧光计;
(3)捣碎机。

2 试剂配制
(1)本实验用水均为蒸馏水,试剂不加说明均为分析纯级试剂。

(2)偏磷酸乙酸液:称取15g偏磷酸,加40ml冰乙酸及250ml水,搅拌,放置过夜使之逐渐溶解,加水至500ml。

4℃冰箱可保存7~10d。

(3) 0.15mol/L H2SO4 :取10ml硫酸,小心加入水中,再加水稀释至1200ml。

(4)偏磷酸乙酸硫酸液:以0.15mol/L硫酸液为稀释液,其余同偏磷酸乙酸液的配制。

(5) 50%乙酸钠溶液:称取500g乙酸钠(CH3COONa·3H2O),加水至1000ml。

(6)硼酸乙酸钠溶液:称取3g硼酸,溶于100ml乙酸钠溶液中。

临用前配制。

(7)邻苯二胺溶液:称取20mg邻苯二胺,于临用前用水稀释至100ml。

(8) 0.04%百里酚蓝指示剂溶液:称取0.1g百里酚蓝,加以0.02mol/L氢氧化钠溶液,在玻璃研钵中研磨至溶解,氢氧化钠的用量约为10.75ml,磨溶后用水稀释至250ml。

变色范围: pH=1.2红色
pH=2.8黄色
pH>4.0蓝色(9)活性炭的活化:加900g炭粉于1L 1+9盐酸中,加热回流1~2h,过滤,用水洗至滤液中无铁离子为止,置于110~120℃烘箱中干燥,备用。

(10)标准液
①抗坏血酸标准溶液(1mg/ml):准确称取50mg抗坏血酸,用偏磷酸乙酸液溶于50ml容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

②抗坏血酸标准使用液(100μg/ml):取10ml抗坏血酸标准液,用偏磷酸乙酸溶液稀释至100ml。

定容前试pH,如其pH大于2.2,则应用偏磷酸乙酸硫酸液稀释。

③标准曲线的制备:取标准溶液(抗坏血酸含量10μg/ml)0.5ml、1.0ml、1.5ml和2.0ml 标准系列,取双份分别置于10ml带盖试管中,再用水补充至2.0ml。

四、实验步骤
全部实验过程应避光。

1 样品制备称取100g鲜样,加100g偏磷酸乙酸溶液,倒入打碎机内打成匀浆,用百里酚蓝指示剂调试匀浆酸碱度。

如呈红色,即可用偏磷酸乙酸溶液稀释,若呈黄色或蓝色,则用偏磷酸乙酸硫酸溶液稀释,使pH为1.2,匀浆的取量需根据样品中抗坏血酸的含量而定。

当样品液含量在40~100μg/ml之间,一般取20g匀浆,用偏磷酸乙酸溶液稀释至100ml,过滤,滤液备用。

2 氧化处理分别取样品滤液及标准使用液各100ml于带盖三角瓶中,加2g活性炭,用力振摇1min,过滤,弃去最初数毫升滤液,分别收集其余全部滤液,即样品氧化液和标准氧化液,待测定。

3 各取5ml标准氧化液于2个50ml容量瓶中,分别标明“标准”及“标准空白”。

4 各取5ml样品氧化液于2个50ml容量瓶中,分别标明“样品”及“样品空白”。

5 于“标准空白”及“样品空白”溶液中各加5ml硼酸乙酸钠溶液,混合摇动15min,用水稀释至50ml,在4℃冰箱中放置2h,取出备用。

6 于“样品”及“标准”溶液中各加入5ml 50%乙酸钠溶液,用水稀释至50ml,备用。

7 荧光反应:取“标准空白”溶液、“样品空白”溶液及上一步中“样品”溶液各2ml,分别置于10ml带盖试管中。

在暗室中迅速向备管中加入5ml邻苯二胺,振摇混合,在室温下反应35min,用激发光波长338nm、发射光波长420nm测定荧光强度。

标准系列荧光强度分别减去标准空白荧光强度为纵坐标,对应的抗坏血酸含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或进行相关计算,其直线回归方程供计算时使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x =ρVm×f×101000式中: x——样品中抗坏血酸及脱氢抗坏血酸总含量(mg/100g);
ρ——由标准曲线查得或由回归方程算得样品溶液浓度(μg/ml);
m——试样质量(g);
f——样品溶液的稀释倍数;
V——荧光反应所用试样体积(ml)。

【例】测定每一制备溶液的荧光强度。

用标准溶液每1ml含2.5、5.0、7.5μg及10μg样品,各标准浓度管读数减去相应的标准空白读数的各平均值作标准曲线。

由样品液读数减去样品液空白读数之值,从标准曲线上查得相应的抗坏血酸(μg/ml),按取样量及稀释率计算样品中抗坏血酸的含量。

如:取制备好的辣椒样品工2.138稀释到100ml,氧化后分别取10ml滤液稀释到50ml,样品读数为23.34,样品空白读数为3.188,样品读数减去样品空白读数为20.152,查荧光标准曲线相当于标准抗坏血酸的2.23μg。

2.23×1002.138×5010×1001000 = 52(mg/100g)六、实验报告
七、注意事项
1 大多数植物组织内含有一种能破坏抗坏血酸的氧化酶,因此,抗坏血酸的测定应采用新鲜样品并尽快用偏磷酸乙酸提取液将样品制成匀浆以保存维生素C。

2 某些果胶含量高的样品不易过滤,可采用抽滤的方法,也可先离心,再取上清液过滤。

3 活性炭可将抗坏血酸氧化为脱氢抗坏血酸,但它也有吸附抗坏血酸的作用,故活性炭用量应适当与准确,所以,应用天平称量,我们的实验结果证明,用2g活性炭能使测定样品中还原型抗坏血酸完全氧化为脱氢型,其吸附影响不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