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制作工艺实验

合集下载

豆腐科学实验报告

豆腐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豆腐制作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豆腐的制作原理和过程。

2. 掌握豆腐制作的关键技术要点。

3. 通过实验验证豆腐的营养成分和口感。

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器材:1. 电动搅拌器2. 豆浆分离器3. 豆浆4. 氯化镁5. 碳酸钙6. 豆腐模具7. 温度计8. 电子秤9. 玻璃棒10. 量筒实验步骤:1. 原料准备:将500克黄豆浸泡8小时,然后磨成豆浆。

2. 豆浆分离:将磨好的豆浆通过豆浆分离器进行分离,得到豆浆和豆渣。

3. 凝固剂准备:将氯化镁和碳酸钙按照1:1的比例混合,溶解于少量水中。

4. 豆浆加热:将分离后的豆浆加热至80-90℃,并保持一段时间,以去除豆浆中的酶活性。

5. 加入凝固剂:将溶解好的凝固剂缓慢倒入加热后的豆浆中,同时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6. 凝固成型:将加入凝固剂的豆浆倒入豆腐模具中,静置约30分钟,待其凝固成型。

7. 压制豆腐:将凝固成型的豆腐从模具中取出,放入压榨机中压榨,使其更加紧实。

8. 冷却:将压榨好的豆腐取出,放入冷水中冷却,使其口感更加滑嫩。

实验结果:1. 成功制作出口感滑嫩、质地紧实的豆腐。

2. 豆腐的营养成分丰富,含有蛋白质、钙、铁、磷等多种营养成分。

3. 豆腐的口感与实验过程中凝固剂的添加量、豆浆的加热时间等因素有关。

实验讨论:1. 凝固剂的选择对豆腐的口感和质地有重要影响。

实验中使用了氯化镁和碳酸钙作为凝固剂,这两种凝固剂具有较好的效果。

2. 豆浆的加热时间对豆腐的口感也有一定影响。

加热时间过长,会使豆浆中的蛋白质变性,导致豆腐口感粗糙;加热时间过短,则凝固效果不佳。

3. 豆腐的制作过程中,注意控制好温度和凝固剂的添加量,才能制作出口感佳、营养丰富的豆腐。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豆腐的制作原理和过程,了解了豆腐的营养成分和口感。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成功制作出了口感滑嫩、质地紧实的豆腐,为今后的豆腐制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制作豆腐的实验原理

制作豆腐的实验原理

制作豆腐的实验原理宝子们,今天咱来唠唠豆腐是咋做出来的,这里面的实验原理可老有趣啦。

咱先得从豆腐的原材料大豆说起。

大豆那可是个宝藏食材,圆滚滚的,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是肚子里可有不少货呢。

大豆里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就像是一群勤劳的小工匠,在制作豆腐的过程中起着超级关键的作用。

把大豆泡在水里,就像是给这些小豆子们洗个舒服的澡。

泡着泡着,大豆就开始膨胀起来,就像小气球一样慢慢变大。

为啥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大豆在吸水呀,水就像魔法药水一样,渗进大豆的身体里,让它变得饱满起来。

接下来就到了磨豆子的环节啦。

把泡好的大豆放到磨里一转,就开始出现白白的豆浆啦。

这个过程就像是把大豆里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分都给释放出来,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宝贝的小盒子。

豆浆里除了蛋白质,还有一些脂肪啊、碳水化合物啊之类的东西,但是蛋白质是这个时候的主角哦。

豆浆磨好之后呢,可不能直接就变成豆腐,这里面还有个关键的步骤,就是煮豆浆。

当把豆浆放到锅里煮的时候,就像给豆浆开了一场热闹的派对。

豆浆里的一些杂质啊就会在这个过程中被除掉,而且煮豆浆还能让蛋白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蛋白质在受热的时候,就像一群小伙伴手拉手一样,开始聚集起来。

但是这个时候还不是豆腐,只是豆浆变得更加浓稠了一些。

然后就到了点卤这个神奇的步骤啦。

卤水就像是一个指挥家,一加入到豆浆里,豆浆里的蛋白质就像听到了指挥一样,迅速地重新组合。

卤水里面的一些离子会和豆浆里的蛋白质发生反应,让蛋白质凝聚成一团一团的。

这时候就开始有豆花出现啦,豆花看起来就像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锅里颤颤巍巍的,可好玩了。

这个过程就像是魔法一样,原本稀稀的豆浆一下子就变成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状态,固体的豆花就像是漂浮在水里的云朵。

最后把豆花放到模具里压一压,挤出多余的水分,豆花就慢慢变成了豆腐。

这个压的过程就像是给豆花做了个瘦身塑形,把多余的水分都给挤出去,让它变得紧实起来。

从软软的豆花变成有一定形状和硬度的豆腐,这就是整个豆腐制作的奇妙过程啦。

包浆豆腐生产工艺实验方案

包浆豆腐生产工艺实验方案

包浆豆腐生产工艺实验方案1、选料选用新鲜黄豆,用干bai选法过du筛或用水选法筛除杂物、劣质豆、草木和砂土等杂质。

2、浸豆把黄豆浸泡于水中,除去浮于水面的杂质,水量以浸没黄豆为准。

在浸泡的过程中,防止泡豆水质变酸变馊,而影响豆浆质量,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换水1次,浸泡时间根据气温不同而异,一般是夏天泡豆4-6小时;冬天可延长至9一12小时。

3、磨浆把泡好的豆分多次加入磨浆机中,边加黄豆边加水,磨成豆浆糊,一般是0.5千克泡豆加水0,5千克左右,磨浆时,加豆加水要均匀,与磨速协调一致,这样才能磨出细腻而嫩滑的豆浆。

4、过滤豆浆过滤一般用过滤网布或面粉袋,把磨好的豆浆糊5千克(约相当于1千克干黄豆)加入约20℃的温水2 .5千克,拌和均匀后装入布袋,吊起布袋,用手摇动,待浆液流出,反复操作3—4次,直至浆液沥干为止。

5、煮浆取过滤后的生豆浆放入锅内,猛火加热煮沸 (或用水蒸气加热)煮至锅面豆浆泡沫破裂,撤火便得熟豆浆。

6、点浆点浆一般用石膏粉作凝固剂,1千克干黄豆需配用石膏约10克。

点浆的方法:把煮沸的豆浆舀出锅后稍冷,待温度降至80℃时即可点浆。

点浆时用小勺将豆浆向前不断搅动,慢慢加入石膏水,当豆浆粘勺后,搅动放慢,加石膏水的速度也相应放慢,直到豆浆出现玉米大小的豆腐粒时,停止搅动,盖上锅盖,保持约半小时就可以进行包浆工序。

7、包浆包浆就是把豆腐脑倒在铺有棉布的木格内,包好,用重物挤压,把水挤出,一般不能压得太干,若制豆腐干,则可以压至无水滴出为止。

浆豆腐的历史悠久。

将大豆浸泡、磨浆、滤净、煮浆后加入少量盐卤,使豆腐的蛋白质凝结成“花”后,再放入木框内,压去过剩的水份即成浆豆腐。

这种方法制作的豆腐比石膏制成的豆腐质嫩,无粗糙感。

游浆豆腐还可以制成豆腐干、辣椒豆腐乳、油炸豆腐,营养丰富,消费量大。

豆腐实验报告

豆腐实验报告

豆腐实验报告豆腐实验报告一、引言豆腐是一种传统的大豆制品,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是由大豆经过一系列的加工过程制成的,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用途。

本实验旨在探究豆腐的制作过程以及不同制作方法对豆腐品质的影响。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大豆、石膏、水。

2. 方法:a. 大豆浸泡:将大豆浸泡在水中,时间为8小时。

b. 磨浆:将浸泡后的大豆放入搅拌机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至成浆状。

c. 煮豆浆:将豆浆倒入锅中,加热至沸腾,保持煮沸状态15分钟。

d. 凝固:将石膏与适量的水混合,搅拌均匀,倒入煮沸的豆浆中,搅拌均匀后静置30分钟。

e. 切块:将凝固后的豆腐倒入模具中,静置2小时,待凝固后取出切块。

三、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制作了三组豆腐,分别采用不同的制作方法。

下面是每组豆腐的观察结果和品质评价。

1. 第一组豆腐:采用传统制作方法观察结果:这组豆腐质地较为松软,颜色略微偏黄。

品质评价:口感细腻,豆香味浓郁,但稍显松散。

2. 第二组豆腐:加入酒精进行脱水观察结果:这组豆腐质地较为紧实,颜色较白。

品质评价:口感细腻,豆香味浓郁,质地较为紧实,有一定的弹性。

3. 第三组豆腐:加入盐水进行脱水观察结果:这组豆腐质地较为紧实,颜色较白。

品质评价:口感细腻,豆香味浓郁,质地紧实且较为韧性。

四、讨论与分析通过对三组豆腐的制作和品质评价,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豆腐的制作方法对其质地有着明显的影响。

传统制作方法所得豆腐质地较为松散,而加入酒精或盐水进行脱水后所得豆腐质地较为紧实。

2. 豆腐的口感和香味主要来源于豆浆中的蛋白质和油脂。

不同制作方法对蛋白质和油脂的保存和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了豆腐的口感和香味。

3. 豆腐的颜色主要受到豆浆中色素的影响。

传统制作方法中色素的保存较好,豆腐偏黄;而加入酒精或盐水进行脱水后,色素被部分去除,豆腐偏白。

五、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豆腐的制作过程以及不同制作方法对豆腐品质的影响。

豆腐化学实验报告(3篇)

豆腐化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豆腐的制作原理,掌握豆腐的化学成分及其变化过程。

2. 通过实验观察豆腐凝固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3. 熟悉实验室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豆腐是以大豆为原料,通过浸泡、磨浆、煮浆、凝固、成型等工艺制成的。

实验中,大豆中的蛋白质在加热、酸碱、盐等条件下发生凝固,形成凝胶状物质,即豆腐。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材料:1. 大豆2. 食盐3. 酸碱指示剂4. 水浴锅5. 研钵6. 筛网7. 烧杯8. 滤纸仪器:1. 电子天平2. 烧杯3. 烧瓶4. 酒精灯5. 试管6. 移液管7. 滴定管8. 恒温水浴锅四、实验步骤1. 浸泡大豆:将大豆浸泡在清水中,浸泡时间为8小时左右,使大豆充分吸水膨胀。

2. 磨浆:将浸泡好的大豆放入研钵中,加入适量的水,研磨成浆状物。

3. 煮浆:将磨好的豆浆倒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期间不断搅拌,防止豆浆糊底。

4. 凝固:a. 在豆浆沸腾后,加入适量的食盐,搅拌均匀。

b. 加入酸碱指示剂,观察豆浆的酸碱度变化。

c. 将沸腾的豆浆倒入烧瓶中,放入恒温水浴锅中,保持恒温。

d. 观察豆浆凝固过程,记录凝固时间。

5. 成型:待豆浆凝固后,用滤纸将豆腐取出,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浸泡10分钟,使豆腐更加紧实。

6. 分析:将凝固好的豆腐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凝固时间:实验中,豆腐的凝固时间为30分钟。

2. 蛋白质含量:实验结果显示,豆腐中蛋白质含量约为8%。

3. 脂肪含量:豆腐中脂肪含量约为3%。

4. 碳水化合物含量:豆腐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2%。

六、实验讨论1. 在实验过程中,大豆的浸泡时间和磨浆的细度对豆腐的凝固时间和品质有较大影响。

浸泡时间过长或过短,以及磨浆过粗或过细,都会影响豆腐的品质。

2. 在凝固过程中,豆浆的酸碱度对豆腐的凝固速度和品质有较大影响。

实验中,加入食盐可以调节豆浆的酸碱度,使豆浆更加适宜凝固。

豆腐加工工艺改善研究报告

豆腐加工工艺改善研究报告

豆腐加工工艺改善研究报告豆腐加工工艺改善研究报告一、研究目的豆腐加工是我国传统的食品加工工艺,但在传统工艺下,豆腐容易损失水分并出现许多质量问题。

该研究旨在改善豆腐加工工艺,提高豆腐的质量和产量。

二、研究方法1.筛选原料:选择优质大豆作为主要原料,保证豆腐的口感和风味。

2.发酵处理:利用发酵工艺来增加豆腐的风味和质量。

采用传统的天然发酵方法,将发酵剂加入豆浆中,然后静置一段时间以进行发酵。

3.凝固剂的优化:通过对不同凝固剂的研究和比较,选取最适合豆腐加工的凝固剂,提高豆腐的凝固效果和质地。

4.加工工艺的改进:对豆腐的压制、切割和包装等环节进行优化,提高豆腐的成型率和保水性。

三、研究结果经过实验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优质大豆的选择能够显著提高豆腐的口感和风味。

2.将发酵工艺引入豆腐加工中,能够增加豆腐的风味和质量。

3.通过优化凝固剂的配方和使用量,可以提高豆腐的凝固效果和质地。

4.对加工工艺的改进能够提高豆腐的成型率和保水性,减少豆腐的损失。

四、结论本研究通过改良传统豆腐加工工艺,提高了豆腐的质量和产量。

采用优质大豆作为原料,引入发酵工艺,优化凝固剂的配方和使用量,并改进加工工艺,能够得到口感好、风味独特的豆腐制品。

这种改进的工艺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豆腐的需求,还有助于提高豆腐加工行业的竞争力。

五、建议在今后的豆腐加工工艺改进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以下方面:1.研究不同发酵剂对豆腐品质的影响,选择最适合的发酵剂。

2.探索新型豆腐凝固剂的开发,进一步改善豆腐的凝固效果和质地。

3.优化豆腐加工的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

4.开展与豆腐加工相关的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需求,并对豆腐产品进行差异化开发。

六、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王五. 豆腐加工工艺研究[J]. 食品工业, 2018(4):10-15.2. 王六, 张七. 发酵技术在豆腐加工中的应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9(2): 20-25.。

制作豆腐的实验报告

制作豆腐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豆腐的制作原理和过程;2. 掌握豆腐制作的技巧和方法;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豆腐是以大豆为原料,通过浸泡、磨浆、煮浆、点浆、压制等工艺制成的食品。

其原理是利用大豆蛋白质在凝固剂的作用下,形成凝胶状物质,从而使豆浆凝固成豆腐。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大豆、石膏、水、盐;2. 实验仪器:磨浆机、煮锅、纱布、压板、容器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将大豆浸泡8小时,使大豆吸足水分,便于磨浆。

2. 磨浆:将浸泡好的大豆放入磨浆机中,加入适量的水,磨成豆浆。

3. 煮浆:将磨好的豆浆倒入煮锅中,用中小火加热至沸腾,保持沸腾状态约10分钟。

4. 点浆:将煮好的豆浆倒入纱布中,过滤掉豆渣,得到豆浆。

5. 冷却:将豆浆冷却至室温。

6. 点浆:在冷却后的豆浆中加入适量的石膏,搅拌均匀,使豆浆凝固。

7. 压制:将凝固的豆腐放入容器中,用压板压制,使其成型。

8. 成品:将压制好的豆腐取出,切成块状,加入盐调味即可食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成功制作出豆腐,豆腐口感细腻、营养丰富。

2. 实验分析:本次实验成功制作出豆腐,说明实验原理正确,实验步骤合理。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大豆浸泡时间要充足,以保证磨浆效果;(2)煮浆过程中要保持沸腾状态,以确保豆浆熟透;(3)点浆时,石膏的添加量要适中,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豆腐的质量;(4)压制豆腐时,压板要平整,以确保豆腐成型均匀。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豆腐的制作原理和过程,掌握了豆腐制作的技巧和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实验过程中要注重细节,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将继续探索豆腐制作的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

有趣的科学实验:制作豆腐

有趣的科学实验:制作豆腐

舌尖上的化学一、教学目标1)了解豆腐的制作工艺2)对比试验的设计3)巩固掌握过滤操作4)了解豆腐食用注意事项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比试验的设计教学难点:豆腐食用注意事项的原理理解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一)回顾回顾上次课所学知识,5分钟(1-2个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二)引入图片展示豆腐,可以从传统春节的饮食习俗引入课程。

(三)实验过程影响豆腐制作好坏的条件有很多,非常重要的是温度和凝固剂两个,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老师提供的两种凝固剂谁能让豆浆凝固,另外热豆浆和凉豆浆那个更容易做成豆腐。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对比试验,探究豆腐制作的最佳条件,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1)豆腐的制作1、分发标签,每组四张,四个广口烧杯,分别加入50ml豆浆(两杯热的,两杯凉的),两种凝固剂各两份;2、贴好标签(1号热、1号凉、2号热、2号凉),对照贴好标签,加入相应的凝固剂,稍微搅拌下后静置;(此段时间可以写实验报告)2)豆腐的使用禁忌【学校课程此步为老师演示至准备出菠菜汁,菠菜汁可以直接用温度较高的水泡菠菜制得】1.每组少许菠菜、一个加热套、一个大烧杯、一个洗瓶、一根搅拌棒;2.将菠菜掰成小段,放到大烧杯中,加水没过菠菜,放到加热套内加热(火不要太大),用搅拌棒轻轻的将菠菜压到水中,加热至沸腾,关掉加热套,待烧杯冷却后取出烧杯,待用;3.每组一个铁架台、漏斗、漏斗夹、滤纸;4.搭建过滤装置,过滤菠菜汁,备用;5.每组一份氯化钙、一根搅拌棒、一个小烧杯;6.将氯化钙倒入烧杯中,加少量水溶解;7.用滴管吸取菠菜汁加入到氯化钙溶液中,观察现象(有白色浑浊物出现)。

老师总结:这是因为菠菜中含有大量的草酸,草酸与氯化钙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醋酸钙,草酸钙不溶于水,所以出现白色浑浊。

而豆腐里面也含有钙,所以如果将豆腐和菠菜在一起使用,菠菜中的草酸就会与豆腐中的钙结合,产生我们人体无法吸收的草酸钙,不利于我们对钙的吸收,所以在吃菠菜以及其他含有草酸的蔬菜前,最好先用热水烫一下,将草酸去除,这样食用更加健康。

自制内酯豆腐实验报告(3篇)

自制内酯豆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并掌握自制内酯豆腐的工艺流程,学习内酯在豆腐凝固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对传统食品制作工艺的认识,同时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食品安全意识。

二、实验原理内酯是一种常用的凝固剂,具有安全、无污染、凝固速度快等特点。

在制作内酯豆腐的过程中,内酯与豆浆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凝胶,使豆浆凝固成豆腐。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材料:1. 黄豆:3斤2. 清水:15-18斤3. 内酯:20g4. 棉纱、纱布、豆腐盒子、重物等设备:1. 搅拌机2. 锅3. 温度计4. 量筒5. 筛网四、实验步骤1. 泡发黄豆:将黄豆浸泡一夜,使黄豆充分吸水膨胀。

2. 磨浆:将泡发好的黄豆与清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用搅拌机磨成豆浆。

3. 过滤:用棉纱将豆渣挤干净,过滤出豆浆,去除浮沫。

4. 煮浆:将豆浆放入锅中,边煮边搅动,防止糊锅,煮至沸腾。

5. 冷却豆浆:将煮好的豆浆放置晾凉5分钟,去除浮沫。

6. 化内酯:将内酯用凉开水化开。

7. 点豆腐:将化好的内酯慢慢加入豆浆中,边加边搅动,直至出现豆花。

8. 凝固:盖上锅盖,让豆浆与内酯充分融合,静置10-20分钟。

9. 成型:将凝固好的豆花倒入铺好纱布的豆腐盒子中,折叠纱布,上面压上重物,压制1-2小时。

10. 取出豆腐:揭开纱布,用刀子切开豆腐即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豆腐质量:通过本次实验,成功制作出内酯豆腐,豆腐质地细腻、口感滑嫩,符合预期效果。

2. 影响因素:- 黄豆泡发时间:黄豆泡发时间过长,会导致出浆率降低;泡发时间过短,豆浆浓度不够,影响豆腐质量。

- 磨浆过程:磨浆过程中,搅拌力度要适中,避免磨浆不均匀。

- 煮浆过程:煮浆过程中,要防止豆浆糊锅,保持豆浆浓度。

- 点豆腐过程:点豆腐时,内酯加入速度要慢,避免豆腐过硬。

- 压制过程:压制过程中,时间要根据豆腐硬度进行调整。

六、实验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制作出内酯豆腐,验证了内酯在豆腐凝固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自制内酯豆腐的工艺流程,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食品安全意识。

豆腐制作工艺实验

豆腐制作工艺实验

豆腐制作工艺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豆腐制作的基本原理,探索影响豆腐凝胶质量的因素。

2、比较了不同品种豆腐的加工方法,建立了简便可行的豆腐品质测定方法。

3、采用低温下加入凝固剂,研究了大豆品种、大豆蛋白浓度及大豆蛋白主要组分、不同的凝固剂及其浓度以及加工条件对豆腐凝胶强度、持水能力和豆腐微观结构的影响。

4、调查了稳定豆腐凝胶网络结构的主要化学力;分析了不同类型凝固剂的凝固作用机理。

二、实验原理豆腐是大豆蛋白在凝固剂作用下相互结合形成的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凝胶产品。

虽然不同品种的豆腐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但都有一个凝固剂与豆浆混合的过程。

豆腐生产原理是:先把大豆蛋白质等从大豆中提取出来成为豆浆,然后在豆浆中加入凝固剂,大豆蛋白质即凝固形成凝胶体──豆腐。

豆浆在一定温度下才能与凝固剂发生作用起凝固效果。

凝固剂有酸类(如醋酸、乳酸、葡萄糖酸)和钙盐(如石膏)、镁盐(如盐卤)。

豆腐的含水量及形态规格不同,可通过凝固时操作及压制成型而调整。

中国的豆腐加工已由手工操作转变为半机械化生产。

用葡萄糖酸内脂为凝固剂生产豆腐,改变了传统的用卤水点豆腐的制作方法,可减少蛋白质流失,并使豆腐的保水率提高,比常规方法多出豆腐近1倍;且豆腐质地细嫩、有光泽,适口性好,清洁卫生。

该方法工艺简便,操作简单,很适合家庭或工厂化生产。

三、试剂和设备材料:胡萝卜、韭菜醋酸、乳酸、葡萄糖酸和钙盐(如石膏)、镁盐(如盐卤)、葡萄糖酸内脂、721分光光度计,高速组织捣碎机,机械搅拌器,恒温水浴。

四、实验步骤1、精选:清除杂质,去除已变质、不饱满和有虫眼的大豆。

最好选用颗粒饱满整齐的新豆200g。

2、浸泡:冬季14小时—16小时。

加水量以没过料面10厘米—15厘米为宜。

浸泡好的大豆增重约1倍左右。

3、选新鲜蔬菜或水果,洗干净榨汁。

用食用柠檬酸水或纯碱溶液调节pH值在6-6.54、磨碎:按豆与水之比为1/3—1:4的比例,打成豆浆。

5、过滤:使用离心机过滤,要先粗后细,分段进行。

豆腐科学小实验报告

豆腐科学小实验报告

豆腐科学小实验报告引言豆腐是人们常见的食品之一,它富含优质蛋白质和多种营养成分,被誉为“植物肉”。

豆腐的制作过程中,主要使用了豆浆凝固这一工艺,通过添加凝固剂使豆浆凝结成豆腐。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凝固剂对豆腐制作过程和豆腐质地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材料- 黄豆- 水- 不同凝固剂(如石膏粉、酒石酸钠等)- 器皿- 榨豆浆机- 锅- 砂纸方法1. 将黄豆浸泡在适量的水中约8小时,使其充分吸水;2. 将浸泡好的黄豆放入榨豆浆机中,加入适量的水进行榨汁;3. 将榨出的豆浆倒入锅中,加热至80左右;4. 在石膏粉和酒石酸钠中选择一种凝固剂,将其按照一定比例加入锅中的豆浆中;5. 快速搅拌几下后,熄火,静置20-30分钟;6. 将凝结好的豆腐捞出,放入冷水中浸泡几分钟,使其更加坚固;7. 用清水冲洗豆腐表面,去除余留的凝固剂;8. 用砂纸将豆腐表面磨光,使其更加光滑。

结果根据实验方法操作,使用两种不同凝固剂制作了两块豆腐。

其中,使用石膏粉作为凝固剂制作的豆腐呈现出较为柔软的质地,但不易保持形状;而使用酒石酸钠作为凝固剂制作的豆腐则较为坚硬,并且更好地保持了豆腐块的形状。

分析与讨论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得出凝固剂的选择对豆腐的质地有一定影响。

石膏粉作为较常用的凝固剂,使得豆腐质地柔软,但容易破碎。

而酒石酸钠则能使豆腐更加坚固,较好地保持了形状。

这是由于凝固剂中的化学成分不同导致的。

石膏粉主要成分为硫酸钙,它能快速与豆浆中的蛋白质结合并沉淀,形成柔软的凝固物质。

而酒石酸钠的主要成分为乳酸盐和碱性氨基酸,能与豆浆中的蛋白质形成较为稳定的络合物,使豆腐块更加紧实。

需要注意的是,凝固剂的使用量也会对豆腐的质地产生影响。

使用过少的凝固剂会导致豆腐质地过于娇嫩,容易碎裂;而使用过多的凝固剂则会造成豆腐过于紧实,口感变硬。

因此,在制作豆腐时,应根据个人口味和喜好选择合适的凝固剂和使用量。

结论本次实验通过使用不同凝固剂制作豆腐,并对比其质地,发现凝固剂的选择和使用量对豆腐的质地有一定影响。

豆腐的加工实验报告

豆腐的加工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豆腐的加工原理和工艺流程。

2. 掌握豆腐加工的基本操作技能。

3. 通过实验,提高对传统食品加工技术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豆腐是以大豆为原料,经过浸泡、磨浆、煮浆、点浆、成型、压榨等工艺过程制成的食品。

在点浆过程中,加入凝固剂使蛋白质凝固,形成凝胶状物质,从而形成豆腐。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大豆、水、石膏、盐、食用油。

2. 仪器:石磨、煮锅、滤布、模具、压榨机、温度计、计时器。

四、实验步骤1. 浸泡:将大豆放入水中浸泡8小时,使大豆充分吸水膨胀。

2. 磨浆:将浸泡好的大豆与水按1:10的比例放入石磨中,磨成豆浆。

3. 煮浆:将磨好的豆浆倒入煮锅中,加热至80-90℃,边煮边搅拌,防止豆浆糊底。

4. 点浆:将煮好的豆浆冷却至60℃左右,加入石膏(或卤水)作为凝固剂,搅拌均匀。

5. 成型:将点好浆的豆浆倒入模具中,轻轻震动,使豆腐成型。

6. 压榨:将成型的豆腐放入压榨机中,压榨去除多余水分。

7. 成品:将压榨好的豆腐取出,放入冷水中浸泡10分钟,使其冷却,然后取出放入盘中,撒上适量的盐和食用油即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经过以上步骤,成功制作出美味的豆腐。

2. 结果分析:(1)浸泡:大豆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蛋白质流失。

(2)磨浆:磨浆时注意水量比例,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豆腐的品质。

(3)煮浆:煮浆时注意火候,防止豆浆糊底。

(4)点浆:点浆时注意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凝固效果。

(5)成型:成型过程中,注意震动力度,使豆腐均匀成型。

(6)压榨:压榨时注意力度,防止豆腐破碎。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豆腐加工实验,我们了解了豆腐的加工原理和工艺流程,掌握了豆腐加工的基本操作技能。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大豆蛋白质的凝固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需要掌握好各个步骤的操作要领。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传统食品加工技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制作豆腐探究实验报告

制作豆腐探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豆腐的制作原理和过程。

2. 掌握豆腐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豆腐质量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豆腐是一种以大豆为主要原料,经过浸泡、磨浆、煮浆、点浆、压制等工序制成的食品。

在制作过程中,大豆蛋白质在凝固剂的作用下,发生凝胶化反应,形成具有弹性和韧性的豆腐。

三、实验材料1. 大豆:500克2. 清水:约2000毫升3. 盐:适量4. 酵母:适量5. 豆腐模具:若干6. 搅拌棒:1根7. 烧杯:1个8. 火锅:1个四、实验步骤1. 准备大豆:将大豆浸泡在清水中,浸泡时间为8-12小时。

2. 磨浆:将浸泡好的大豆与清水一起放入磨浆机中,磨成豆浆。

3. 煮浆:将磨好的豆浆倒入锅中,用中火加热,边加热边搅拌,直至豆浆沸腾。

4. 点浆:将沸腾的豆浆稍微冷却,加入适量的盐和酵母,搅拌均匀。

5. 倒入模具:将点好浆的豆浆倒入豆腐模具中,轻轻震动模具,使豆浆分布均匀。

6. 压制:将豆腐模具放入烧锅中,用中小火加热,压制30分钟左右。

7. 取出豆腐:将压制好的豆腐取出,放入冷水中浸泡10分钟,使豆腐更加紧实。

8. 切块:将浸泡好的豆腐切成块状,即可食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以上步骤,成功制作出口感细腻、质地紧密的豆腐。

2. 实验分析:a. 大豆的浸泡时间对豆腐质量有较大影响。

浸泡时间过短,大豆蛋白质不易溶解;浸泡时间过长,大豆易变质。

本实验中,大豆浸泡时间为10小时,效果较好。

b. 煮浆过程中的搅拌对豆浆的细腻程度有影响。

搅拌不均匀,豆浆中的豆渣较多,影响豆腐口感。

本实验中,搅拌均匀,豆浆细腻。

c. 点浆过程中的盐和酵母用量对豆腐的口感和质地有影响。

盐和酵母用量过多,豆腐口感过咸,质地过硬;用量过少,豆腐口感淡,质地过软。

本实验中,盐和酵母用量适中,效果较好。

d. 压制过程中的火候和时间对豆腐的质地有影响。

火候过大,豆腐易烧焦;时间过短,豆腐未完全凝固。

本实验中,压制火候和时间适中,豆腐质地紧密。

制作豆腐的实验报告

制作豆腐的实验报告

制作豆腐的实验报告制作豆腐的实验报告引言:豆腐是中国传统的食品之一,由豆浆经过凝固而成。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豆腐的制作过程以及其对人体的营养价值。

一、材料与方法:1. 材料:- 黄豆:200克- 石膏粉:5克- 水:适量2. 方法:- 第一步:将黄豆浸泡在清水中,浸泡时间为8-10小时,直至豆子变软。

- 第二步:将浸泡后的黄豆放入搅拌机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成豆浆。

- 第三步:将豆浆倒入锅中,加热至80摄氏度左右。

- 第四步:将石膏粉与适量的水混合搅拌均匀,然后将其倒入加热后的豆浆中,搅拌均匀。

- 第五步:将搅拌均匀的豆浆倒入豆腐模具中,放置20-30分钟,直至凝固。

- 第六步:将凝固的豆腐取出,切成块状。

二、结果与讨论:通过以上的制作步骤,我们成功地制作出了豆腐。

豆腐的质地柔软,呈白色,具有一定的弹性。

在制作过程中,黄豆经过浸泡和搅拌,使得豆浆中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充分释放出来。

而石膏粉的加入则起到了凝固作用,使得豆浆变成了坚实的豆腐。

豆腐作为一种传统食品,不仅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备受喜爱。

它是一种优质的植物蛋白来源,富含多种必需氨基酸,对于素食者来说是重要的蛋白质补充途径。

此外,豆腐还富含钙、铁、锌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B群和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

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维持正常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制作豆腐的过程中,黄豆的浸泡和搅拌使得豆浆中的纤维素和其他不易消化的物质得以释放出来,从而提高了豆腐的口感和消化吸收率。

此外,豆腐的制作过程中不需要添加任何防腐剂和人工色素,相比于市售的豆制品更加健康和安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豆腐虽然营养丰富,但并非适合所有人群。

豆腐中含有一定量的植物雌激素,对于乳腺癌患者或患有雌激素相关疾病的人群,应适量食用。

此外,豆腐中的嘌呤含量较高,患有痛风或尿酸盐肾结石的人群应限制食用。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制作出了豆腐,并了解了豆腐的制作过程以及其对人体的营养价值。

化学自制豆腐实验报告

化学自制豆腐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化学自制豆腐实验目的:1. 了解豆腐的制作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化学方法制作豆腐的步骤。

3. 分析影响豆腐品质的因素。

实验时间:2023年4月15日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材料:1. 大豆(500g)2. 水适量3. 食盐适量4. 氢氧化钙(Ca(OH)2)适量5. 过滤布6. 砂锅7. 量筒8. 研钵9. 研杵10. 温度计11. 实验记录表实验步骤:1. 准备大豆:将大豆洗净,浸泡8小时,使大豆充分吸水膨胀。

2. 研磨大豆:将浸泡好的大豆放入研钵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研杵充分研磨,使大豆成为豆浆。

3. 煮沸豆浆:将研磨好的豆浆倒入砂锅中,用文火加热至沸腾,不断搅拌,防止豆浆糊底。

4. 沉淀豆浆:待豆浆煮沸后,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搅拌均匀,使豆浆中的蛋白质凝固成凝胶状。

5. 调整酸碱度:用温度计测量豆浆的温度,保持在60-70℃之间,加入适量的食盐,调整酸碱度至pH值为7.5。

6. 过滤豆浆:将调整好酸碱度的豆浆用过滤布过滤,去除杂质。

7. 压榨豆腐:将过滤后的豆浆倒入铺有过滤布的容器中,用重物压榨,使豆腐充分成型。

8. 成品豆腐:待豆腐成型后,取出豆腐,放入冰箱中冷藏,使豆腐更加紧实。

实验结果:1. 成品豆腐外观呈乳白色,质地细腻,口感滑嫩。

2. 成品豆腐的蛋白质含量较高,营养丰富。

3. 成品豆腐的口感和品质与市售豆腐相近。

实验分析:1. 在实验过程中,大豆的浸泡时间和研磨程度对豆浆的质量有较大影响。

浸泡时间过长或过短,研磨不充分都会影响豆腐的品质。

2. 氢氧化钙的加入量对豆腐的凝固程度有直接影响,过少或过多都会影响豆腐的品质。

3. 酸碱度的调整对豆腐的口感和品质也有较大影响,过酸或过碱都会影响豆腐的口感。

4. 压榨豆腐的过程中,压榨力度和时间的控制对豆腐的紧实度有较大影响。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掌握了化学方法制作豆腐的步骤,了解了影响豆腐品质的因素。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大豆的浸泡、研磨、氢氧化钙的加入、酸碱度的调整以及压榨豆腐等关键步骤对豆腐品质的影响。

豆腐制作实验原理

豆腐制作实验原理

豆腐制作实验原理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好好唠唠豆腐制作实验原理!
你知道吗,做豆腐就像是一场神奇的魔法表演!咱就拿磨豆子来说吧,
那一颗颗圆滚滚的黄豆,就像一群小胖子在磨盘里欢快地打滚。

把它们磨碎后变成了白白的豆浆,这不是很神奇嘛!
接下来就是关键的点卤水啦!这就好比是给豆浆施了一个魔法咒语。


想啊,本来还是稀稀的豆浆,在点了卤水之后,一下子就开始凝结,变得有模有样了。

“哇塞,这也太奇妙了吧!”(可以想象我瞪大眼睛惊叹的样子)就像变魔术一样,豆浆神奇地变成了豆腐脑。

然后把豆腐脑放到模具里,压一压,嘿,豆腐就成型啦!就像是把一团
软软的面团捏成了我们想要的形状。

我记得那次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做豆腐实验,大家都兴奋得不行。

“哎呀,这豆浆怎么还不变呀!”“快看快看,开始凝结啦!”在欢声笑语中我们见证了豆腐一点点出现。

“哇,我们居然做出豆腐啦!”那一刻的成就感简直爆棚。

其实啊,豆腐制作的原理就是利用蛋白质的特性,卤水让蛋白质聚集起来,这才让豆浆有了神奇的变化。

想一想,咱每天吃的豆腐都是这么来的,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呀!所以说呀,生活中处处都有小惊喜,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尝试,就能体验到这些奇妙的事情。

怎么样,还不赶紧去试试做豆腐呀!。

豆浆做成豆腐实验报告

豆浆做成豆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豆浆制成豆腐的原理和过程。

2. 掌握豆浆制成豆腐的操作方法。

3. 通过实验,了解影响豆腐质量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豆腐是一种以大豆为原料,通过凝固剂的作用使豆浆中的蛋白质凝固成凝胶状物质的一种传统食品。

实验中,我们采用石膏(硫酸钙)作为凝固剂,将豆浆中的蛋白质凝固成豆腐。

三、实验材料1. 大豆:100g2. 水:1000ml3. 石膏:10g4. 滤网:1个5. 烧杯:1个6. 研磨机:1台7. 烧杯:1个8. 温度计:1个9. 电磁炉:1台10. 实验记录表:1份四、实验步骤1. 准备大豆:将大豆洗净,浸泡8小时以上,使其充分吸水膨胀。

2. 研磨豆浆:将浸泡好的大豆放入研磨机中,加入适量的水,研磨成豆浆。

3. 煮沸豆浆:将研磨好的豆浆倒入烧杯中,用电磁炉加热至沸腾。

4. 加入凝固剂:在沸腾的豆浆中加入石膏,搅拌均匀。

5. 凝固豆浆:继续加热豆浆,待豆浆表面出现凝固层时,立即停止加热。

6. 滤除豆腐渣:将凝固的豆浆倒入滤网中,滤除豆腐渣,得到豆腐。

7. 调整豆腐:将得到的豆腐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调整豆腐的软硬程度。

8. 冷却豆腐:将调整好的豆腐放入冰箱中冷却,使其凝固。

9. 实验记录:记录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包括豆浆的凝固速度、豆腐的软硬程度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豆浆凝固速度:实验过程中,豆浆从沸腾到凝固所需的时间为5分钟。

2. 豆腐软硬程度:根据实验记录,调整豆腐的软硬程度需要加入适量的水,使豆腐达到适中的口感。

3. 影响豆腐质量的因素:实验过程中,发现以下因素会影响豆腐的质量:a. 大豆的品质:大豆的品质越好,制成的豆腐质量越高。

b. 水的质量:水质较差会影响豆浆的凝固效果,进而影响豆腐的质量。

c. 凝固剂的使用量:凝固剂的使用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豆腐的质量。

d. 加热温度:加热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豆浆的凝固效果。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豆浆制成豆腐的原理和过程,掌握了豆浆制成豆腐的操作方法。

【初中化学】初中课外实验 自制豆腐

【初中化学】初中课外实验 自制豆腐

【初中化学】初中课外实验自制豆腐
【初中化学】初中课外实验自制豆腐
【实验步骤和现象】(a)浸泡:加入300ml水浸泡24小时(如果温度较高,中间可更换一次水),使大豆充分膨胀,然后倒出浸泡水。

(b)研磨:将浸泡过的大豆放入家用研磨机中,加入200ml水并粉碎。

(c)制浆:将磨碎的豆浆和豆渣倒在一起,铺上双层纱布
-
[实验步骤和现象]
(a)浸泡:加300ml水浸泡24小时(若气温较高时,中间可更换一次水),使黄豆充分膨胀,然后倒掉浸泡水。

(b)研磨:将浸泡过的大豆放入家用研磨机中,加入200ml水并粉碎。

(c)制浆:将研磨好的豆浆和豆渣一并倒入放有双层纱布的过滤器中抽滤,另取100ml水,分多次冲洗滤饼,充分提取豆渣中的豆浆。

滤液即为浓豆浆。

(d)固化变性:将自制的浓缩豆浆(或直接使用市售袋装浓缩豆浆)倒入一个干净的500ml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至80℃左右,然后在搅拌的同时向热豆浆中加入饱和石膏水,直到产生白色絮状物。

停止加热,让它静置一会儿,你会看到凝固的大量沉淀物沉淀在豆浆中。

(e)成型:将上述有块状沉淀物的豆浆静置20分钟后过滤,再将滤布上的沉淀物集中成一团,叠成长方形,放在洁净的桌面上,用一个盛有冷水的小烧杯压在包有豆腐团块的滤布上,大约30分钟后,即可制成一小块豆腐。

若用市售的浓豆浆为原料,制成的豆腐更为细嫩洁白。

(f)保存:为了保持豆腐新鲜而不变质,将新制作的豆腐浸泡在2%~5%的盐水中,放在阴凉处,保持豆腐新鲜而不变质几天。

豆腐制做实验

豆腐制做实验

试验十二内酯豆腐的制作一、试验目的把握内酯豆腐加工原理、加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二、试验原理利用σ-葡萄糖酸内酯〔GDL〕分解产生的葡萄糖酸使豆浆中的蛋白凝固,形成具有肯定弹性和外形的凝胶体,即内酯豆腐。

σ-葡萄糖酸内酯本身体并不能使蛋白质胶凝,其水解后产生的葡萄糖酸才有此作用。

在30℃以下其对蛋白质的胶凝作用缓慢进展,随着温度不断上升,因σ-葡萄糖酸内酯不断水解成葡萄糖酸,而使其胶凝作用加快。

三、试验材料与设备1、试验材料:大豆、δ—葡萄糖酸内酯等。

2、试验设备豆浆机或磨浆机、水浴锅、折光仪、玻璃瓶或内酯豆腐塑料盒、电磁炉、电磁炉用不锈钢锅、滤筛布〔80~120 目〕等。

四、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1、工艺流程原料→浸泡→水洗→磨浆、过滤→煮浆→冷却→混合→灌装→加热成型→冷却→成品2、操作要点〔1〕配方:大豆1000g,水约6000g,δ—萄糖酸内酯用量为豆浆的0.25~0.3%。

〔2〕泡豆:加干豆重量2.5~3 倍的清水泡豆,水温17~25℃,pH 在6.5 以上,时间为10h~12h。

浸泡到大豆外表比较光亮、没有皱皮、豆瓣外表平直、色泽均匀、易被手指掐断为度。

〔3〕水洗:用自来水清洗浸泡的大豆,去除浮皮和杂质,降低泡豆的酸度。

〔4〕磨浆、过滤:将泡好、水洗后的大豆用磨浆机磨制,磨制时每kg 原料豆参加50~55℃的热水3000ml。

用100-120 目滤布过滤。

(5)煮浆:煮浆便蛋白质发生热变性,煮浆温度要求到达95~98℃,保持2min;豆浆的浓度10%~11%。

(6)冷却:葡萄糖酸内酯在30℃以下不发生凝固作用,为使它能与豆桨均匀混合,把豆浆冷却至30℃。

(7)混合:参加葡萄糖酸内酯,参加量为豆浆的0.25%~0.3%,先与少量凉豆浆混合溶化后参加混均,混匀后马上灌装。

(8)灌装:把混合好的豆浆注入包装盒内,封口。

(9)加热凝固:把灌装的豆浆盒放入水浴锅中加热,当温度超过50℃后,葡萄糖酸内酯分解的葡萄糖酸开头发挥凝固作用,使盒内的豆浆渐渐形成豆脑。

制豆腐实验报告

制豆腐实验报告

制豆腐实验报告制豆腐实验报告豆腐,作为我国传统的食品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营养价值。

它是由黄豆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工艺制成的,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石膏等辅助材料。

为了更好地了解豆腐的制作过程和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次制豆腐的实验。

实验材料:1. 黄豆:新鲜的、无损坏的黄豆,用于制作豆浆。

2. 石膏:用于凝固豆浆,使其成为豆腐。

3. 水:用于制作豆浆和调节豆腐的质地。

实验步骤:1. 准备黄豆:将黄豆浸泡在水中,使其吸收水分并变软。

2. 磨制豆浆:将浸泡好的黄豆放入豆浆机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3. 过滤豆浆:将搅拌好的豆浆倒入滤网中,过滤掉豆渣,得到纯净的豆浆液。

4. 加石膏:将一定量的豆浆液倒入锅中,加热至80℃左右,然后将溶解好的石膏水慢慢倒入,同时轻轻搅拌。

5. 凝结豆腐:将石膏水和豆浆充分混合后,继续保持温度约10分钟,让豆浆逐渐凝结成块。

6. 切割豆腐:将凝结好的豆腐块切割成适当大小的块状。

7. 浸泡豆腐:将切好的豆腐块放入清水中,去除多余的石膏和豆腥味。

实验结果:通过以上步骤,我们成功地制作出了一块块白嫩的豆腐。

豆腐的质地柔软,口感细腻,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

经过浸泡后,豆腐散发出一股清香,使人垂涎欲滴。

实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影响豆腐质地的因素。

首先,黄豆的品质对豆腐的质地有着重要的影响。

新鲜、无损坏的黄豆能够制作出质地细腻的豆腐,而质量较差的黄豆则会影响豆腐的口感。

其次,石膏的用量也会对豆腐的质地产生影响。

适量的石膏能够使豆浆凝结成块,但过多的石膏则会导致豆腐过于硬实。

最后,制作豆腐的温度和时间也是影响豆腐质地的重要因素。

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会导致豆腐过于坚硬,而温度过低或时间过短则会导致豆腐质地不够凝固。

豆腐作为一种传统的大众食品,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

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钙、铁等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豆腐还具有降低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抗癌等多种功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豆腐制作工艺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豆腐制作的基本原理,探索影响豆腐凝胶质量的因素。

2、比较了不同品种豆腐的加工方法,建立了简便可行的豆腐品质测定方法。

3、采用低温下加入凝固剂,研究了大豆品种、大豆蛋白浓度及大豆蛋白主要组分、不同的凝固剂及其浓度以及加工条件对豆腐凝胶强度、持水能力和豆腐微观结构的影响。

4、调查了稳定豆腐凝胶网络结构的主要化学力;分析了不同类型凝固剂的凝固作用机理。

二、实验原理
豆腐是大豆蛋白在凝固剂作用下相互结合形成的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凝胶产品。

虽然不同品种的豆腐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但都有一个凝固剂与豆浆混合的过程。

豆腐生产原理是:先把大豆蛋白质等从大豆中提取出来成为豆浆,然后在豆浆中加入凝固剂,大豆蛋白质即凝固形成凝胶体──豆腐。

豆浆在一定温度下才能与凝固剂发生作用起凝固效果。

凝固剂有酸类(如醋酸、乳酸、葡萄糖酸)和钙盐(如石膏)、镁盐(如盐卤)。

豆腐的含水量及形态规格不同,可通过凝固时操作及压制成型而调整。

中国的豆腐加工已由手工操作转变为半机械化生产。

用葡萄糖酸内脂为凝固剂生产豆腐,改变了传统的用卤水点豆腐的制作方法,可减少蛋白质流失,并使豆腐的保水率提高,比常规方法多出豆腐近1倍;且豆腐质地细嫩、有光泽,适口性好,清洁卫生。

该方法工艺简便,操作简单,很适合家庭或工厂化生产。

三、试剂和设备
材料:胡萝卜、韭菜
醋酸、乳酸、葡萄糖酸和钙盐(如石膏)、镁盐(如盐卤)、葡萄糖酸内脂、721分光光度计,高速组织捣碎机,机械搅拌器,恒温水浴。

四、实验步骤
1、精选:清除杂质,去除已变质、不饱满和有虫眼的大豆。

最好选用颗粒饱满整齐的新豆200g。

2、浸泡:冬季14小时—16小时。

加水量以没过料面10厘米—15厘米为宜。

浸泡好的大豆增重约1倍左右。

3、选新鲜蔬菜或水果,洗干净榨汁。

用食用柠檬酸水或纯碱溶液调节pH值在6-6.5
4、磨碎:按豆与水之比为1/3—1:4的比例,打成豆浆。

5、过滤:使用离心机过滤,要先粗后细,分段进行。

尼龙滤网先用80目—100目的,后两次用80目的。

通过三遍洗渣过滤,使渣内蛋白质含量不超过2.5%。

过滤后边合并滤液,但注意加水量。

一般过滤时一公斤大豆加一公斤水,1千克大豆加水总量(包括前几道工序)为7千克—8千克。

6、煮浆:煮浆对豆腐成品质量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常煮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使用敞开锅,另一种是使用密封煮罐。

使用敞开锅煮浆,煮浆速度要快,时间要短,不超过15分钟。

锅开三次后,立即放出浆液备用。

使用密封煮罐煮浆,可自动控制煮浆各阶段的温度,煮浆效果好。

7、调配:每50ml豆浆中加8-10ml的浓缩菜汁。

(胡萝卜汁,韭菜汁)
8、加入凝固剂:待豆浆冷却到80℃左右时,
①内酯豆腐:加入葡萄糖酸内酯,添加量为豆浆量的0.2%—0.4%,搅拌均匀。

②普通豆腐:加氯化镁,加至出现芝麻烂花时为止。

点后加盖保温30分钟-40分钟,待浆温降到70℃时,即可包装。

9、装盒:加入凝固剂后即可装盒制成盒状内酯豆腐;或待其冷却后,按常规方法进行压榨滤水后出售。

五、注意事项
使用密封煮罐煮浆,可自动控制煮浆各阶段的温度,煮浆效果好。

但应注意温度不能高于100℃,否则会发生蛋白质变性,从而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将浆煮至90℃—100℃会产生泡沫,可加入消泡剂消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