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则习题
《论语》八则中考阅读练习题-最新教学文档

《论语》八则2019年中考阅读练习题(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1题。
《论语》八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张》)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8. 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学而不思则罔(罔:有害)B.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然:这)C.切问而近思(切问:急切地追问)D.我独亡(亡:死亡)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B.仁在其中矣其恕乎C.与人恭而有礼未复能有与其奇者D.如日月之食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10. 翻译(3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儒家学派提倡的待人接物之道,请结合所学知识或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3分)答案:8.B(A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C切问:恳切地提问;D亡:通“无”,没有)。
9.D(A前表承接,后表转折;B前代词,后语气词;C前介词“对”,后动词“参与”)10.(3分)孔子说:“不怕(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患”、“己知”各1分,句意畅达1分)11.(3分)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所讨厌(不喜欢)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这是对儒家“恕”的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行为准则。
论语八则习题

论语八则习题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通过研读《论语》,可以了解孔子的思想,也可以汲取智慧和道德的指导。
本文将以《论语》中的八则习题为主题,探讨每个习题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习题一:知己篇“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八佾》)孔子在这句话中告诫人们,虽然口才和外表可以打动人心,但真正的仁德却不应该只是表面功夫。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们应该注重内涵和品德,而不是只追求虚荣和世俗的眼光。
习题二:君子篇“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子罕》)这个习题告诫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坦荡荡,心胸开阔,而小人则会常常处于苦闷和痛苦之中。
通过这个习题,我们被提醒要成为坦荡的人,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习题三:学习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孔子在这个习题中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感。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并将我们所学应用于实践生活中。
习题四:孝道篇“孝子不仕不让于人”(《论语·颜渊》)这个习题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一个真正的孝子应该体现在行动上,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他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尊敬父母,不图私利,不让于他人。
通过这个习题,我们被提醒要牢记孝道的精神,尊敬父母并为他们带来荣光。
习题五:友谊篇“友,友也。
”(《论语·子路》)孔子在这个习题中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
真正的友谊是无私的,不求回报。
通过这个习题,我们被提醒要珍惜真正的友谊,相互帮助,相互理解,以共同成长。
论语八则练习题

成语不亦乐乎 , 温故知新 ,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 择善从之 ,三省吾身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学而时习之。
1.温故知新:温故知新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2.见贤思齐:假如每个人都能见贤思齐,以人 之长补己之短,那么我们每天都会有进步,生 活也会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3.必有我师:生 活中处处必有我师 4.择善而从:身为领导要 主动听取各个方面的建议,择善而从,改进工 作,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 孔子名( )字( ),( )国()人。 ()期()家和()家。 • 丘 仲尼 鲁 邹邑 春秋末 思想 教育
解释 交而不信 而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 知之为知之 而不愠 不思则罔 不学则殆 诲汝知之 是知也 好之者 乐知者 五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 传不习
你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君子? 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人可称君 子?
指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 的人。博学多才,乐于助 人,胸怀宽广的人。
在新旧知识 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上学与思的问题上孔子怎么看? 答 强不知以为知不是严肃的实 事求是的态度,是讳疾忌医,也 是自我欺骗,很多人因此造成损 失甚至形成恶果。我们要有实事 求是谦虚谨慎不夸大自己的知识 和本领
文中曾子每天从哪几个地方面省查 自己?这些内容对现代人有什么意 义? 三个方面 为别人办事。与朋友交 往。温习知识。当今社会,物质生 活优越,担忧其需要对人忠诚,讲 究诚信善于学习如果每天能认真反 省对提高自身修养知识水平大有好 处。
有朋自远方来的朋指什么人?孔 子为什么会不亦乐乎?
指志同道合的人。因为有志同道 合的人来一起探讨问题在孔子看 来是一个值得高兴的问题
怎样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这句话?
【高中古诗词阅读】《论语八则》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高中古诗词阅读】《论语八则》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高中古诗词阅读】《<论语>八则》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论语》八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如果你复习旧知识,了解新知识,你就可以成为一名教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从,教女人知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知道。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说:“静默学习不关我的事,学习永不厌倦,教学永不厌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不要生气,不要多愁善感。
如果你不把一个角和三个角对立起来,这种事就不会再发生了。
”【试题】1.解释课文中下列附加词语的含义。
(1)思而不学则殆殆:()(2)永远不要厌倦学习:()(3)不愤不启不愤不启:()2.在下列小组中添加一些单词。
具有相同含义的组是()a.人不知而不愠择其善者而从之b、我可以当老师。
我能打一场战争c.必有我师焉不可亵玩焉d、有远方的朋友,从七百里的三峡来3.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你可以通过复习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来成为一名教师。
B.有时早上是白帝,晚上是江陵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4.将“敏感且渴望学习,不羞于提问”这句话翻译成白话。
5.用原文填空。
(1)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精神,教师应该抓住适当的机会进行启发,正如文章所说:“,。
”(2)从课文中选择一个能表明你学习态度的句子,写在下面:。
6.相关内容链接。
(1)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2) ③ 在中国古代,有一句谚语说“一半的论语统治着世界”。
今天我们阅读它也将受益匪浅。
请在《论语》中再写一篇你熟悉的文章(与试卷上的不一样),并简要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参考答案】1.精神疲惫,毫无成果,心满意足,心想理解却无法理解。
论语八则习题

文学常识填空: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称为“圣人”。
2、《论语》相传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撰,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
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行,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实词识记:时:愠:传:患:不己知:焉:从之:改之:诲:吾:忠:为:贤:齐:内:必:择:从:君子:罔:女:是知也:好:乐之:省:谋:习:殆:说:朋:知之为知之:信:时:按一定的时间。
习:温习。
说:通“悦”,愉快。
朋:同门为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知.之:了解。
愠:恼怒。
君子:指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罔:通“惘”,迷惑。
殆:疑惑。
女:通“汝”,你。
是知.也:智慧。
好:喜爱。
乐之:以之为乐。
省:反省。
谋:策划,考虑。
信:诚信,真诚。
传:传授。
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患:担心。
不己知:即“不知己”,不了解自己。
焉:相当于“于之”,意思是在这里。
从之:学习优点。
改之:改正自己的缺点。
诲:教导,教诲。
吾:我。
忠:尽心尽力。
为:替,给。
贤:贤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齐:相同。
内:内心,自己。
必:一定。
择:选择。
从:跟从。
文意分析:1、孔子强调知识应该不断复习的巩固的句子是:2、人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子也强调了这一点的句子是:3、孔子强调学与思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句子是:4、孔子认为“”才是君子宽宏的气度和风范。
5、孔子强调学习应该具有求实精神的句子是:6、文章中用“三省吾身”来表明自己对品德修养的重视的句子是:7、人说知人者智,文章中强调知人的重要性的句子是:8、孔子强调要以人为鉴的句子是:9、孔子认为生活中到处都有我们的老师的句子是:10、孔子告诫弟子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的句子是:11、暗含取长补短的句子是:12、文章中告诉我们只要虚心好学到处都有我们的老师的句子是:13、文章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取人所长也要以人为戒的句子是:14、利用所学对出下联:“虚心求教学问长,”15、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意思。
论语八则习题

论语八则习题一、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当今教育的联系与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被整理在《论语》中。
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教育,也对当今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八则习题的角度出发,探讨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当今教育的联系与启示。
习题一: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这一观点与当今教育理念中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是一致的。
现代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二: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你认为学习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是什么?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习题反映了孔子对学习的重视。
学习对个人和社会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个人而言,学习可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帮助个人实现自身价值。
对社会而言,学习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培养优秀人才,为社会提供更多可能性和机会。
习题三:孔子认为教育应该如何进行?在《论语·为政》中,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进行教育的方法。
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说明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和探索。
当今教育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习题四:孔子对教育师资的要求是什么?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反映了孔子对教育师资的要求。
孔子认为教育师资应具备全面的知识和品德,能够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当今教育中,教师的素质对教育质量至关重要,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专业的知识,注重自我提升和成长。
习题五:孔子如何看待家庭教育的作用?在《论语·为政》中,孔子提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家庭教育是仁爱教育的基础。
论语八则练习题练习题

论语八则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是《论语》中的“八则”之一?A. 学而时习之B. 温故而知新C. 三人行,必有我师D. 巧言令色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字,下列哪个选项与其意思相近?A. 悦B. 诲C. 论D. 愠A. 事父母,几谏B.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C. 朋友,言而有信D. 君子,不器二、填空题1. 《论语》中,“______,不亦乐乎?”是孔子提倡的学习态度。
2. “______,不亦君子乎?”体现了孔子对君子的要求。
3. “______,民无信不立。
”强调了诚信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性。
三、判断题1. 《论语》中的“八则”全部出自《学而》篇。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
()3. 《论语》中,“巧言令色,鲜矣仁”是孔子批评那些花言巧语、伪善行为的人。
()四、简答题1. 请简述《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含义。
2. 请解释《论语》中“温故而知新”的意义。
3. 请阐述《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点。
五、论述题1. 论述《论语》中关于“仁”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 分析《论语》中“八则”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
六、连线题1.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 A. 学习态度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 仁爱之道3.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C. 自省精神4.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 D. 领导原则七、匹配题1.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 — A. 孔子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B. 颜渊3.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 C. 子贡4.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 D. 子夏八、翻译题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3.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九、案例分析题某公司员工小李,在工作中经常推卸责任,对待同事态度恶劣。
《论语八则》复习题(1)

《<论语>八则》复习题一、知识要点填空:1.《论语》是记录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收集编纂而成。
《论语》是我国古代(体裁)的典范。
2.孔子,名,字,(朝代)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
他是学派的创始人。
3.、、、统称为“四书”。
4.《<论语>八则》主要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其中有些词语已经成为成语,如:、、、、、、、。
二、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1.A.学而时习.之( 温习) B.不亦.说乎(也)C.人不知而不愠.(愤怒) D.不亦君子乎(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2.A.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B.可以为师矣(能够)C.学而不思则罔(迷惑而无所得) D.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3.A.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称为) B.不耻下问(可耻)C.默而识之( 记住) D.学而不厌(满足)4.A.诲女知之乎!( 教导) B.是知也( 此,这)C.不愤不启( 启发,开导) D.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返回)5. A.学而时习之(表顺承关系) B.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关系)C.默而识之(表修饰关系) D.学而不思则罔(表并列关系)6.A.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用) B.是以谓之文也( 因为)C.可以为师矣( 凭) D.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由)7.A.何有于我哉( 对) B.学而不思则罔(就)C.不亦君子乎( 吗) D.必有我师焉(啊)8.A.默而识之(它,学习所得的东西) B.学而时习之( 助词,无实义)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他,代孔文子) D.诲汝知之乎(代孔子的训言)三、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学而时.习之( ) 2.不亦说.乎( )3.诲女.知之乎!() 4.不愤.不启( )5.不悱.不发( )6.温.故而知新( )7.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 ( )8默而识.之()四、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不愠.()自省(..)罔.()殆.()诲.人()五、理解背诵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八则检测题

《论语》八则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10=20分)
1. 人不知而不愠愠:
2. 不亦君子乎君子:
3.可以为师矣以:
4.是以谓之’文'也以:
5. 学而不思则罔罔:
6.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
7. 见贤思齐焉齐:8. 不耻下问耻:
9. 默而识之识:10. 必有我师焉焉:
二、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
(2×9=18分)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解释为: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通解释为:
3. 由,诲女知之乎通解释为:
三、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词语的含义。
(3×4=12分)
之:(1)学而时习之之:(2)知之为知之之:(3)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之:(4)默而识之之:
四、翻译下列句子:(5×6=30分)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为政》)
翻译: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
翻译: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翻译:
4.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翻译: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翻译:
1。
语文第课《论语》八则同步练习

语文第课《论语》八则同步练习一、说明加点字。
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 )5、知之为..知之( ) ( )6、是知..也( ) ( )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 ( ) ( )9、择其善者而从.之( )10、能够为...师矣( ) ( ) ( )1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 ) ( )12、吾尝.终日..不食( )()13..、.以.思,无益.()()二、给加点字注音1、不亦说.乎()2、论.语()3、不愠.()4、好.知者()5、乐.知者()6、之后凋.()7、终日不寝.()三、翻译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四、依照课文内容填空。
1、孔子,名字,是时期的家家家是学派的代表人。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一则阐述了的学习态度。
孔子的弟子子路有不明白装明白的毛病,因此孔子如此教诲他。
3、第三则阐述了学习的三个境域:、、,由高到低,其中是学习的最高层次,它建立在和的基础上。
4、第四则阐述了要虚心上进、随处都要向别人学习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一句话被后人频繁引用。
5、第五则阐述了学习方法。
是知识的巩固和积存。
是知识的吸取和同意。
6、第六则用的修辞手法阐述了为人为学的道理:只有在困难的环境中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意志品质。
7、第七则阐述了为学办事的方法和态度。
这句话充满了辩证法,我们一定要按照规律办事,任何违抗规律的急于求成的思想和行为差不多上行不通的。
8、第八则阐述,强调了躬身实践的重要。
从两个字能够看出这是孔子自述学习的体会和教训。
从具体内容看,孔子认为比更重要。
五、课外古文。
良尝闲镇定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
《论语八则》习题

《论语》八则姓名:得分:一、填空:1.《论语》是记录的言行的书,由收集编纂而成。
2.孔子,名____,字_______,_____(朝代)伟大的_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__家。
他是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3.《论语》与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统称为“四书”。
4.“五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八则》以“”为中心,分别阐述了、等内容。
其中有些词语已经成为成语,如:、、(任写三个)二、词语解释1.学而时.习之:2.学而时习.之:3.不亦说.乎:4.人不知而不愠.:5.是.知也:6.是知.也: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9.择其善.者而从之:10.择其善者而从.之: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3.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4.无欲速,无见.小利:15.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1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17.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8.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三、语句翻译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四、内容理解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阐述了学习的、和。
第一句“”两个字交代了方法,第二句“”字则点明了学习的乐趣,第三句“”二字告诫的不仅是学习态度,更是为人的胸怀。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阐述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应该是。
《论语》八则中考阅读练习题

《论语》八则2019年中考阅读练习题(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1题。
《论语》八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张》)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8. 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学而不思则罔(罔:有害)B.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然:这)C.切问而近思(切问:急切地追问)D.我独亡(亡:死亡)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B.仁在其中矣其恕乎C.与人恭而有礼未复能有与其奇者D.如日月之食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10. 翻译(3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儒家学派提倡的待人接物之道,请结合所学知识或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3分)答案:8.B(A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C切问:恳切地提问;D亡:通“无”,没有)。
9.D(A前表承接,后表转折;B前代词,后语气词;C 前介词“对”,后动词“参与”)10.(3分)孔子说:“不怕(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患”、“己知”各1分,句意畅达1分)11.(3分)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所讨厌(不喜欢)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这是对儒家“恕”的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行为准则。
专升本论语八则练习题

专升本论语八则练习题一、填空题1.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______的必要性。
2.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三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之一是“______”,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 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在______上的区别。
5.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______教学思想。
6. 孔子提倡的“______”原则,强调了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7. 孔子在《论语》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______思想。
8.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______”,即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谦虚的态度。
二、简答题1.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如何理解?2.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4. 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句话如何理解?5.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三、论述题1. 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 孔子提倡的“仁”的思想,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论述。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复习2.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 泰而不骄4. 心态5. 启发式6. 因材施教7. 谦虚好学8. 谦受益,满招损二、简答题1. 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复习旧知识,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
孔子强调了学习过程中复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不断复习,才能不断进步。
2.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诚实面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表现。
论语八则课件附加课外练习2

4、罔:迷惑而无所得 。 5、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 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精神疲 倦而无所得。”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四)子曰:“由!诲女知之 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也。”
(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
1、三:虚数,不一定实指三个人,这里指几个人。 2、师:值得取法、学习的人。 3、焉:兼词,于之。 4、其:其中,他们。 5、善: 优点。 6、而: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 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 要注意改正。”
2、识:zhì,记忆,记住。 3、而(2):第一个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
第二个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出。 4、厌:满足。 5、诲: 教导。
孔子说:“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 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 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①论语( lún )
②愠( yùn )
③罔( wǎng)
④殆( dài )⑤Βιβλιοθήκη 而识之( zhì) ⑥哉( zāi )
⑦不亦说乎( yuè) ⑧诲( huì )
2.解释句中加线的字。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 同“悦”,愉 快。
②温故而知新。 故:旧知识 。
③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而无所得 。
学习目标:
1、了解并记忆古代文化常识。
论语八则习题

论语八则一、实词解释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⑵人不知而不愠怒愤⑶三省吾身反省⑷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⑸传不习乎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⑹温故而知新旧的或旧的知识⑺学而不思则罔迷惑⑻思而不学则骀疑惑⑼诲女知之乎同“汝”,你⑽是知也这,同“智”聪明⑾见贤思齐焉看齐焉,相当于“于之”,意思是这里。
⑿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喜爱⒀有朋自远方来同门(师)为朋。
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⒁为人谋而不忠乎策划,考虑⒂不患人之不已知担心不已知:即:“不知已”,不了解自己。
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之为乐⒄不亦君子乎指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⒅曾子名参(shen)字子舆,孔子弟子。
2.写出文中的通假字及本字并解释其含。
⑴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⑵女通汝,意思是你。
⑶知通智,意思是聪明。
二、文学常识。
1.《论语八则》选自《论语》。
《论语》是用来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
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文中的“子”是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年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2.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三、归纳本文的成语。
不亦乐乎;三省吾身;温故知新;见贤思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四、用原文语句问答下列问题。
1.曾子教育学生要以诚信为本,不断反省自己的语录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表明学与思辩证关系的语录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孔子告诫弟子要老实求知,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阐述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的语录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暗含取长补短意思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论语八则》中告诉人们,只要虚心好学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八则习题

《论语》八则习题汇总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论语》是记录的书,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共篇,493章,家和家。
是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他首开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
他的教学思想有。
孔子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称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儒家另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提问后所做的记录。
《论语》的体裁是:2、孔子,名,字,国人,末期著名一位代表人物是孟子,被尊称为。
后人把他和孔子合称为。
3、“论语”的意思是。
4、1)“四书”指的是:2)“五经”指的是:二、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诲汝知之乎是知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不患人之不己知见贤思齐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理解性默写:1、孔子要求我们学了新东西要及时复习的句子是:2、表明见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很快乐的句子是:3、表明君子应具有的品质的句子是:4、文中论述学习和思考要紧密结合句子是:5、曾子认为每天都在哪些方面“三省吾身”6、文中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7、某同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得到别人的帮助,收获很大,他对文中“,”这句话体会得更深了。
8、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了孔子话“”,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9、《论语》中告诫人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而且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10、孔子认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的语句是:11、暗含取长补短意思的句子是:12、从《孔子语录》中演化而来,表现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将他人的不足之处引以为戒的成语是:13、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联想到本文中的:14、启发人们要加强自律,热爱学习的语句是:15、曾子教育学生要以诚信为本,不断反省自己的语句是:16、《论语》十则告诉人们,只要虚心好学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17、告诉我们无论对待任何事,都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的句子是:18、强调培养宽广胸襟的句子是:19、关于学习方法的句子有:20、关于学习态度的句子有:21、关于修身做人的句子有:22、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是:三、整体把握:1、概括文章主题:本文通过阐述治学的方法和态度以及做人的品德与修养,告诉我们学习也是律己修身的过程,做人和做学问是统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八则一、实词解释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⑵人不知而不愠怒愤⑶三省吾身反省⑷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⑸传不习乎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⑹温故而知新旧的或旧的知识⑺学而不思则罔迷惑⑻思而不学则骀疑惑⑼诲女知之乎同“汝”,你⑽是知也这,同“智”聪明⑾见贤思齐焉看齐焉,相当于“于之”,意思是这里。
⑿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喜爱⒀有朋自远方来同门(师)为朋。
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⒁为人谋而不忠乎策划,考虑⒂不患人之不已知担心不已知:即:“不知已”,不了解自己。
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之为乐⒄不亦君子乎指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⒅曾子名参(shen)字子舆,孔子弟子。
2.写出文中的通假字及本字并解释其含。
⑴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⑵女通汝,意思是你。
⑶知通智,意思是聪明。
二、文学常识。
1.《论语八则》选自《论语》。
《论语》是用来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
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文中的“子”是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年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2.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三、归纳本文的成语。
不亦乐乎;三省吾身;温故知新;见贤思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四、用原文语句问答下列问题。
1.曾子教育学生要以诚信为本,不断反省自己的语录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表明学与思辩证关系的语录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孔子告诫弟子要老实求知,要实事,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阐述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的语录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暗含取长补短意思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6.《论语八则》中告诉人们,只要虚心好学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告诫人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而且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孔子教导弟子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是什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五、结合课文回答问题。
1.第一则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中的“朋”指的是什么样的人?表达了孔子怎样的思想?“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在孔子看来,有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更有利于完善并实现自己的“仁”的学说,更有利于增长自己的知识的见识,表现了他虚心好学的思想。
2.“吾日三省吾身”阐明了什么道理?告诉人们“人无完人”的道理,人们在为人处事和学习中难免会有缺漏、失误的地方,要避免这种缺漏、失误,就必须每天检查反省自己,以便完善自己。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论述了学习上谦虚的必要性,结合你的实际谈一谈。
学习上必须实事,绝不能不懂装懂。
如果不懂装懂而不质疑,老师认为你都会了,他就不会再给你解答,你的疑难问题就不能得到解答,就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
4.学习了《论语八则》后,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一则谈谈启示。
开放性试题,答案需要结合语录容,言之成理。
5.学习了《论语八则》后,你一定对《论语》一书有了较多的了解,你还知道《论语》中的哪条语录?请列举并写出你的理解。
6.学习本文后,你觉得孔子的言行对于你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指导意义?请用自己的话谈一谈。
此题为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抓住其中一点谈意思对即可。
7.请结合《论语八则》的容或给你的启示,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虚心求教学习长,三省吾身修为深。
只想不做是空想,惟做不思为蛮行。
(答案不唯一)《陋室铭》一.解释下列实词。
名:出名、著名灵:灵异斯:这惟:只德馨:这里指品德高尚,馨:香气上:爬上,长到入:映入鸿儒:学识渊博的学者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什么学问的人案牍:公文、文书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的诗经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乱:扰乱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二.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禹锡,唐朝文学家家哲学家,字梦得,人。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主要是歌颂功德、记录行为,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
三、用原文语句回答。
1.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往……2.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3.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是:苔……,草……4.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西……5.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6.点明文章主旨的是哪一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7.文中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四、理解文章,回答问题。
1.本文虽题为“陋室铭”,但极力表现的却是“陋室不陋”,说说从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陋室“不陋”?居室本身确是陋室,但在作者心中,陋室环境清幽,交往之人有品味,生活有情趣,自己的品德高尚,陋室自然就不陋了。
2.文章开头写山、写水,这与陋室有什么关系?这是运用比兴的手法,用山、水的成名或是灵异来引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德馨”,同时,这也是作类比的论证,前后文气贯通,一气呵成。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表现作者怎样的情致?表达了作者高雅,超凡脱俗的情致。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表现了作者不受世俗羁绊,安闲适意的情怀。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写出了居室环境的怎样的特点?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一景物描写的句子加以简要赏析?(围绕“清幽、雅致、怡情”回答)“上”字写出了苔痕蔓上台阶的状态,“入”字则形象地写出草色有情,映入帘中的可爱形象。
两个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
同时与青绿色搭配,显得陋室环境生机盎然。
6.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7.结合文章容谈谈你眼中的禹锡是个怎样的人?作者是一个才华横溢有着广阔胸襟的人,他虽身居陋室,却视荣华如粪土,高雅淡泊,安贫乐道,节操高尚。
8你是如何评价他的人生态度的?他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人生,保持自身的高洁,难能可贵,在如今物欲橫流的时代,更值得学习和效仿。
当然,他的消极避世不可取。
9.本文的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10.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围绕“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高尚的精神生活"公报作答即可。
11.结合本文容创作一副不少于五言的对联。
叹世人鸢飞戾天,赞君子雅致淡泊居有仙之山德馨,临存龙之水志远诸亮身居草庐智勇双全,扬子云简住云亭诗文远扬12.作者写“诸庐,西蜀子云亭”有什么目的?作者以古代明贤自况,说明作者也具有古代明贤的志趣和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小石潭记一、解释下列词语。
1.篁竹:丛生的竹子2.伐:砍伐3.取:开辟4.尤:格外5.清冽:清凉6.坻:水中高低7.嵁:高低不平的岩石8.蒙络摇缀:(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9.参差披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10.可:大约11.许:表约数 12.依:依傍13.布:映在14.俶尔:忽然15.翕忽:迅速 16.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17.蛇行:像蛇那样蜿蜒爬行18.明灭可见:忽明忽暗19.犬牙差互: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20.源:源头21.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悄怆:忧伤的样子。
22.以:因为 23.居:停留24.隶:跟随25.小生:年轻人二、常识填空。
1.本文选自《柳东河集》,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他为柳河东,又因他官终刺史,又称为柳。
2.他曾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史称“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本文就是其中的第四篇。
3.本文作者因与朝代的愈(作家)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并称“柳”。
4.记,是古代的一种不定体。
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
三、归纳文章思路及写作手法。
四、.结合课文回答问题。
1、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小石潭的景色的?游览顺序: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2、作者对潭中游鱼自由快乐的状态进行描写,其中有何深意?鱼儿自由快乐的游来游去,与作者此时的境遇恰恰相反,表达了人选对自由快乐的生活的向往。
3、你认为最能形象地写出水清的是哪一句?你认为这属于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侧面描写。
用鱼在水中游动的姿态贴切地写出潭水的清澈透明,更加具体生动。
4.本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写出了小溪的曲折蜿蜒,岸势高高低低、犬牙相错的特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势,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的逼真。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了“悄怆幽邃”,一乐一忧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
因而,悲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
但这种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在这里乐是忧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所以不矛盾。
6.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怎样的心情,浏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前后不同的两种心情?A.观鱼时写鱼“似与游人相乐”也折射出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心情,观鱼后坐潭上感到风景“凄身寒骨,悄怆幽邃”,也是作者忧伤、抑郁心情的反应。
B.同57.请结合第二段文字的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8.请结合本文主要容或中心思想创作不少于五言的对联。
爱连说一、解释下列实词。
甚:很蕃:多盛:多予:我独:唯独淤泥:污泥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蔓:牵连枝:长出枝节亵:轻慢隐逸:指隐居的人,这些人不愿意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亵玩:轻慢而随便地玩弄。
鲜:少宜:应当亭亭:耸立的样子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植:树立二、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作者是北宋<朝代>哲学家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
2.说:和现在的杂文大体相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
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也可以用来议论,本文是一篇抒发感情,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三、用原文语句回答。
1.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的语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莲的正直、芬芳的句子:外直,不蔓不枝3.从风度方面,写莲清高的句子: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名远扬的语句:香远益清5.人们甚爱牡丹原因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6.高度概括莲可贵品质(主旨句)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7.慨叹世上知音甚少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四、阅读文章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