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王昌龄其四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 《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这首王昌龄的《从军行》是他组诗《从军行》七首中的第四首,诗中描绘了边塞风光的辽阔,通过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古代战争残酷,开阔、萧索的景色也侧面反映出戍边将士生活的孤寂和艰苦。
但“孤城”中戍边卫国的将士却发出了掷地有声的豪壮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朗读古诗,读通诗句。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3、抓住重点词语,结合地图、想象、诵读等方式体会古诗意境。
4、感悟诗人当时的感受,体会诗中复杂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中复杂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一、初识边塞诗,揭示课题(出示田园诗和边塞诗诗句)请同学们观察两种不同主题的诗句,通过盛唐时代流行的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对比,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塞风光和战争为题材的诗。
(出示视频)了解盛唐边塞诗出现及流行的原因:一是唐王朝国力强盛,和一些少数民族进行多次战争;二是当时很多文人投身边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边塞诗派中比较有名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引出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1、解诗题读懂古诗的题目是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学生自学注释了解)《从军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目下一共有七首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四首。
2、知诗人同学们对王昌龄有什么了解吗?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交流自己对王昌龄的了解。
“七绝圣手”:“圣”有最高成就的。
王昌龄在写七言绝句上是有很高的成就的。
有圣称号是的还有谁?诗圣杜甫、孔子孔圣人...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读古诗请同学们先把《从军行》认认真真的读两遍,里面没有不认识的生字,相信同学们都可以读通诗句。
反复诵读、指导,明确朗读时应注意(节奏、韵律)2、明诗意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讨论一下诗意。
从军行(其四)学习教案
第十一页,共23页。
欣赏品味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的乌云一片(yī piàn)连着 一片(yī piàn),遮住了雪山
遥望(yáo wànɡ)远处的孤城玉门关
黄沙百战(bǎi zhàn)穿金守甲卫,边疆的将士们在大沙漠里打了
不破楼兰终不还。
许多仗,铁片做的战衣都磨穿了 不打败敌人决不回家
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huánɡ shā)百 战穿金甲,不破楼
兰终不还。
第9页/共23页
第十页,共23页。
边塞诗歌(shīgē)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
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 艰苦生活、报国豪情、家乡思乡 念亲、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等。 (2)风格——雄壮豪迈。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 用典。烘托。
第11页/共23页
第十二页,共23页。
欣赏品味
青海长云暗雪山,
用暗色弱光来渲染边塞的荒凉艰 苦,写景(xiě jǐnɡ)壮阔悲凉.
青海湖上的乌云一片连着
一片,遮住了雪山
孤城遥望(yáo wànɡ)玉门寄关托。(jìtuō)了远戍将士思乡盼归
的情怀
遥望远处的孤城玉门关
黄沙,荒凉萧瑟;百战,战斗频
黄沙百战穿金甲,
第7页/共23页
第八页,共23页。
从军行(王昌龄)
王昌龄,字少伯,汉族(Hànzú)。唐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
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丞,后贬龙 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故后世称王 江宁或王龙标。
擅长绝句,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诗家夫子王江宁”。
第8页/共23页
《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
《从军行》教案《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军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1、引入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两首诗。
(板书课题:从军行)2、解诗题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铺垫渲染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请大家把这两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生读)①谁来选一首读一读(师相机点评指导)换另一首读读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方法,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小结过渡:两首诗表面的意思你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
出示:(一)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
《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3、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教学重难点: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教学过程:一、解题《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
详见《学海导航》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1.青海:指青海湖。
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
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
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
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
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
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
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
唐时已无楼兰之称。
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
还:归,回家。
五、总体感知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从军行》教学设计+优质公开课18新编
《从军行》教学设计+优质公开课18新编《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2、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教学重难点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背景介绍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
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
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一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的边塞诗歌。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从军行其四》优秀教案(精品)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从军行其四》优秀教案(精品)《从军行(其四)》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2.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家国矛盾时所表现出的民族大义。
教学重点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教学难点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让学生回忆背诵王昌龄作品。
《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新课学习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6?),字少伯。
盛唐诗人。
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称号。
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最为人称道的是边塞诗,名作有五言古诗《塞下曲》四首、《塞上曲》、《少年行》二首、《代扶风主人答》;七绝《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
笔力雄劲,气势飞动。
此外宫怨。
闺情诗也颇佳,如《西宫春怨》、《长信秋词》、《采莲曲》、《闺怨》等。
寄赠、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送姚司法归吴》等也都是深情之作。
解题:“行”是一种文体,如《短歌行》(曹操)、《长歌行》。
《从军行》原是中国古代的歌曲类别,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
《乐府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
”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绝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写西北边塞战士艰苦奋战的高昂斗志。
赏析。
《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
《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王昌龄,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下面是关于《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阅读。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使学生背诵古诗,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守边战士思乡之情和誓死杀敌的誓言。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挂图、课件、《精忠报国》歌曲录音等。
教学设计过程:一、以诗会友,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今天我们来以诗会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是哪位爱国诗人写的?(王昌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王昌龄笔下的另一首边塞诗《从军行(其四)》,领略一下边塞风光,了解一下守边战士的生活状况。
二、欣赏录音,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想象画面。
2、《从军行》是边塞战士守边生活的诗歌形式。
3、请同学们交流课下收集的资料简介王昌龄。
三、品读古诗,体会意境。
1、请学生自由读诗,读出韵律美。
2、齐读古诗,了解内容。
(本诗首联写了边塞的奇特风光,颔联写了守边战士爱国誓言。
)3、小组内围绕问题读诗,体会意境。
(1)首联写了哪些景物,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起到渲染作用,烘托出边塞环境恶劣,守边战士戍边之苦。
)(2)、“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含义是什么?(战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了,体现战争之苦。
)(3)、战士的誓言是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不破楼兰终不还。
”体现战士爱国热情。
)4、全班比赛读古诗,读出战士誓死戍边的决心,交流诗意。
四、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看图背诵古诗,体会守边战士的爱国热情。
五、拓展作业,做爱国卡。
伴着《精忠报国》这首歌,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想用实际行动回报祖国,让我们把“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发奋读书”作为我们的誓言,回家后制作一张“爱国卡”上面默写《从军行》这首古诗,让我们以守边战士为榜样,从我做起,为国争光吧!《从军行》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古诗。
从军行(其四)_教案
从军行(其四)【教学目标】1.边塞诗歌的特点。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1.理解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教学过程】一、诗歌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注解长云:连绵不断的云。
雪山:指现在甘肃的祁连山,终年积雪。
穿:磨破的意思。
楼兰:汉代时西域的国名,在现在的新疆。
后来楼兰成了外族敌人的代名词。
这里指吐蕃。
三、交流1.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抓住“暗”“孤城”体会诗的前两句。
(出示:战争阴云图与玉门关图片)讨论:长云为什么会使雪山显得暗淡?玉门关看上去为什么会像是“孤城”?这样的场面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通过讨论,体会战争的惨烈,对故乡的思念。
(板书:暗孤城悲凉的场面)2.面对如此残酷的战争,将士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抓住“百战”“穿”“终不还”体会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气概。
(板书:豪迈的决心)3.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与后面有什么关系呢?体会悲凉的情景的描写更衬托出了战士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气概。
4.诵读[设计意图:抓住“暗”“孤”,想象丰满画面,探究原因,感受战争的惨烈;抓住“穿”“破”,进行对比,体会不灭外患不返家园的坚强决心;通过诵读,升华感情,进一步体会将士们忠勇爱国的气概。
]5.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共同点?(前两句叙述,后两句直接抒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边塞诗的一般特点,进行总结与提升,也为学生的课外拓展打下基础。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1.在我们背诵过的古诗里,还有不少是边塞诗。
你能想起来吗?根据学生背诵,出示,并简单理解。
2.刚才我们背诵阅读的边塞诗都是绝句,只有四句,其实,在唐诗中,最出名的边塞诗并不是绝句。
让我们来听听。
出示并播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从军行七首(其四)》设计2
《从军行七首(其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准确理解诗意,体会景物描写,反衬、用典等手法的妙处。
(2)体味戍边将士高尚的爱国情怀。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着重体会“暗”“遥”“穿”“终”等重点词的表达效果及所用手法的作用,准确把握诗意和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不惧艰难困苦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抓住重点词语及表现手法,体会所抒发的情感。
2.培养学生不惧艰难困苦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锤炼字词、巧用手法来表达感情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小组讨论【教学准备】1.搜集作者资料。
2.结合注解初步理解诗意、读准字音。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自古以来战争不断,有战争就有流血牺牲,如果你是一位战士,面对国家被侵略的现实,你会不会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和豪情壮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充满着豪情壮志读之荡气回肠的边塞诗。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2.重点字词解释从军行:乐府旧题《平调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生活。
青海:指青海湖一带,古称西海。
雪山:甘肃的祁连山。
玉门关:汉武帝时的设置,甘肃敦煌市西北,是通西域的要道。
穿金甲:磨穿了的金甲。
楼兰:古代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羌县、罗不泊一带,这里泛指西北边境少数民族政权。
三、赏析诗歌师:哪位同学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师:请大家按老师标注的语音和节奏再读一遍。
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统编五下《从军行 其四》教学设计
统编五下《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戍边将士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3.初步感受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结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爱国感情,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字词,结合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的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教学过程:一、以诗会友,激情导入。
1、今天很高兴能和咱们同学一起学习,在这堂课上,我既是你们的老师,还是(学生说),你们的朋友,那我们先来玩个游戏“对对子”也就是“以诗会友”,老师来说上句学生们对下句。
(师生接对子游戏)(1)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太棒了,孩子们,你们的表现,让老师想起了一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你们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呀,相信你们在这节课上一定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3、每一个时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杀敌报国的动人事迹。
爱国和责任也是我们本单元的单元主题。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里面的第四首。
让我们去看一看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份爱国之情的吧。
(学生轻声读题目)板书从军行【唐】王昌龄(大家伸出你的金手指,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二、解诗题,知诗人。
(一)1.读懂古诗的题目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解题你读懂了什么呢?细心的同学发现了书上注释说:“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2.那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是什么呢?(二)1.作者以前我们也学了很多关于王昌龄的诗,所以对他并不陌生。
《从军行》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从军行》教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从军行》教案《从军行》教案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2,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二、教学重难点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背景介绍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
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
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一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的边塞诗歌。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教案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教案从军行其四是唐代边塞大王昌龄王昌龄的名作古从军行七首中的一首,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从军行其四王昌龄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品味王昌龄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3、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教学重难点: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王昌龄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教学过程:一、解题《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王昌龄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
详见《学海导航》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1、青海:指青海湖。
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
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
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
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
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x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
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
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
唐时已无楼兰之称。
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
还:归,回家。
五、总体感知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从军行其四教案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一、作家作品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汜水县尉、江宁县丞,龙标县剧等职。
世称"王江宁"、"王龙标"。
安史之乱期间,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他是开元、天宝期间颇负盛名的诗人,被称作"诗家天子王江宁"。
他擅长七言绝句,后人常将他的七绝与李白的七绝并提,称之为"七绝圣手"。
他的七绝多用乐府旧题,或描写塞外风光、军旅生活,或表现宫女、思妇的愁怨,都能以自然清新的语言,表达深婉蕴藉的情致,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
《全唐诗》录存其诗四卷。
《从军行》共七首,这是其中第四首。
为乐府旧题,多用以描写军旅生活。
文体:歌行体七言古诗二、背景简介王昌龄在中进十前后这段时间里,曾到过西北边搴,这个时期,他年轻气盛,事业心强,功名心切,自许很高。
他曾以班超、傅说自期,以诸葛亮自比,渴望有一番大作为,他曾到过西北的萧关、临洮、碎叶等地,亲临战场。
他那些身临其境,绘吉绘色的边塞诗作,正是他西北之行的忠实记录三、疑难词句1、暗雪山,使雪山暗淡无光。
玉门关:唐代通往西域的要道2、黄沙百战穿金甲。
(穿:磨穿、磨破。
)3、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故址在今新疆自治区罗布泊西)。
唐代已无楼兰之称,这里代指入侵的外四、结构层次分析前两句写景,境界阔大,展示了西北边地的辽阔与萧条。
浩翰无垠的青海湖,绵延不绝的祁连山,弥漫天际的浓云,孤立无依的城堡,远处可见的玉门关..。
画面的辽阔和湖山的雄壮,给人以博大宏伟的美感,而风物的萧条和色彩的暗淡,又给人以家寥悲凉的感觉,无论是博大还是悲凉,对唐军将士不辞艰危,守卫理土的志气都是有力的烘托。
后两句叙事兼抒情,情调悲壮。
第三句叙事,既写了环境恶劣,又写了战争频等不断,同时还体现了战争的激烈、残酷。
在这样恶劣、残酷的环境中生存作战,将士的心情如何呢?第四句作出了回答,表现了将士的豪气干云的壮志雄心和英雄气慨,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五、思想内容主旨:表现成边将士征战于荒漠孤城,环境条件恶劣,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们不畏艰险,仍然满怀报国御敌的壮志豪情。
从军行其四 教案
从军行其四教案教案标题:从军行其四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从军行军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分析《从军行其四》这首古文诗的结构和意义;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自己的作品。
教学重点:1. 理解《从军行其四》的主题和意义;2. 掌握古文诗的阅读技巧;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从军行其四》的复印件;2. 教学PPT或者白板;3. 学生课堂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询问他们对《从军行其四》的印象;2. 提问:你们知道中国古代从军行军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吗?二、新知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或者白板,简要介绍中国古代从军行军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分析《从军行其四》这首古文诗的结构和意义: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修辞手法等;3.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进一步理解诗的主题。
三、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学生课堂笔记本上作诗歌鉴赏笔记,记录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受;2. 学生自主阅读《从军行其四》;3.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4. 整理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诗的意义和价值。
四、写作练习(1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从军行其四》的理解,写一篇短文或者诗歌,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2.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彼此的作品;3. 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点评和讨论。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2. 强调学习古文诗的重要性和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3.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古文诗和写作。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文诗,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2. 组织学生参加文学比赛或者写作比赛,展示他们的才华和创造力;3. 推荐相关的历史和文学书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案撰写完毕后,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以满足教学实际需要。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
从军行一、导入新课,呈现目标“风神初震”是引用的明代高叔嗣的评论诗歌的语言。
是说初唐诗逐渐摆脱了前朝绮靡婉媚宫廷诗体之风,随着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人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
内容上,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写景上注入了浑厚、壮丽;风格上也较清峻激昂,气势雄放。
马上要学的杨炯的诗,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风骨兴寄。
1、了解作者和初唐诗的基本风格。
2理解字词句子,把握基本情感和思想。
、3学习诗歌的赏析。
、4熟悉诗歌的朗读。
、二、自主学习,预习展示烽火:战火。
西京:指长安。
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这里借指将帅。
凤阙:指长安宫阙。
龙城:匈奴的名城,借代敌方要地。
凋:使动用法,"使脱色"。
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三、问题驱动,合作探究1、说说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出塞参战愿望的?(突出了军情的紧急和战斗的激烈,“烽火”、“牙璋”、“铁骑”、“旗画”、“鼓声”叠加的一组实词,营造战争气氛;用“宁为”、“胜作”一组选择关系句,表明自己的强烈愿望,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总结: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2、说说这首诗跳跃式层面叠现的表现手法及好处。
(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
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
)3、说说这首诗整体风格及对仗上的特点。
(杨炯此诗的风格,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案
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古诗、看注释和插图等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爱国感情,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爱国感情,并受到感染。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爱国感情,并受到感染。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打节拍(师说数字,生做相应的动作)一、谈话导入、解读题目。
1.教师引导:今天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在这堂课上,我既是你们的老师,还是你们的朋友,那我们先来个“以诗会友”吧,老师说诗的上一句,看你们能不能以最快的反应,接住下一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你们的表现,真的是太棒了,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呀,相信你们在这节课上一定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2.追问:那么,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说说,我们刚刚说的这些诗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预设:都是边塞诗)这位同学观察真仔细,边塞诗主要描写的是军旅生活或塞外风光。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
3.板书课题《从军行》学生齐读课题。
4.教师引导:读懂诗的题目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再轻声读一读题目,谁读懂了?学生预设:(1)书上注释说,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2)从军就是参军的意思。
教师引导:还有吗?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课堂小助手是怎么说的。
(3)课堂小助手:题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
5.了解诗人。
现在让我们走进诗人,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相关信息,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的内容。
(1)教师读黑色字体,生读红色字体。
(2)我们了解到诗人的以上信息,谁有什么疑问吗或者想了解更多的吗?学生预设:为什么诗人王昌龄的诗多以边塞诗为主?创作背景:盛唐时期,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
《从军行(之四)》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
语文公开课教案课题:《从军行·其四》王昌龄教师:班级:高一八班地点:时间:第七周周一第七节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边塞诗,鉴赏诗歌当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析诗歌当中所描写的景物和叙述的事情来总结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戍边将士誓死卫边的豪情壮志,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体会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艰辛以及誓死卫国的决心;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从而概括情感,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转移。
三、教学方法:教授法、讨论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用具:多媒体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王维的《山居秋暝》,由山水田园诗引出边塞诗。
(二)了解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从学生初中学过的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切入,引导学生由意象入手,总结边塞诗意象特点,即带有鲜明的边地特色,同时指导学生由此入手,判断诗歌是否为边塞诗。
2、概括边塞诗的基本内容: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来抒发情感的诗。
(三)诗歌鉴赏: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初读,判断诗歌类型让学生朗读课文,并运用前面所掌握的知识来判断诗歌类型。
2、再读,读出诗歌基本感情基调点评学生第一次朗读,引导学生关注抒情句子,掌握诗歌基本感情基调,并结合先前学过的朗读技巧,让学生再读诗歌。
3、了解题目与作者从军行,乐府旧题,《乐府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
”王昌龄,唐代边塞诗人,字少伯。
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称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王昌龄其四教学设计
从军行王昌龄其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3、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解题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
详见《学海导航》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
1.青海:意思是指青海湖。
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
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
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
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
2.玉门关:意思是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
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意思是汉西域国名(今x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
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
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
唐时已无楼兰之称。
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
还:归,回家。
五、总体感知
诗的最开头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
穿金甲”,短短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
“百战”极言战事之多;“黄沙”二字,极力突出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的艰苦激烈和将士们所做出的牺牲。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这些将士们豪壮的誓言。
这首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转折有致,对照鲜明,抒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豪情斗志。
整首诗的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这也体现出王昌龄绝句的突出优点,也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优秀篇章。
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
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
整首诗不仅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十分洗炼、精道。
六、重难点分析:
1.诗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者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
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七、比较鉴赏:
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是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是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