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走向生活》教学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新课程理念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其核心是:教育直面生命。
中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处于集中学习的生命活动时期的儿童和少年。
这个时期,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宝贵的,但他们自己却并不完全认识其价值。
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各方面都处于形成状态。
这个时期,又是学生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生命时期,他们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可能。
这段时期教育的影响力,超出现阶段而扩展到学生的终身。
因此,对学生的热爱和他们多方面发展的关注,是教育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
正因为如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与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增强教学设计意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要学会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
现代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
而这一切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来实现。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
教学模式一般包含一定的教学思想以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
在一种教学模式里可以集中多种教学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生活栏目型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生活化、栏目型。
生活化是从教学内容上讲的,主要的理论依据是:第一,杜威民主主义教育理论。
杜威在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
教育也是生长。
教育实际上使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促进学生形成更新、更好的经验,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同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让生命教育绽放光彩
让生命教育绽放光彩作者:刘景菲来源:《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3年第09期教育要对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生命教育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实施的素质教育,是对充满活力的人实施的教育,是引导人生走向美好和完善的教育。
近年来,我们积极主动地把生命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按照“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的育人理念,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生命教育活动,引领全校师生走向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一、开展生命化德育,让道德的生命自主成长生命化德育将学生看成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道德生命体,是学生寻找生命本义的必由之路,不只局限于封闭课堂教学中的抽象教条,而是充满生活中的每时每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确立了“生命体验”“生命叙事”“生命宣言”3种生命化德育方式。
生命体验。
生命的成长需要生命本身的体验。
我们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通过体验生命的积极行为,强化生命意识,体验人生意义。
我们每年都开展“十大孝子评选”活动,并在母亲节前夕举行颁奖仪式,通过学生向母亲献礼、教师对获奖学生致颁奖词、主持人讲述获奖学生事迹、获奖学生发表获奖感言等形式,使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尊重;我们坚持开展《诚实守信》《告别陋习,走向文明》《与春天有约,建绿色家园》《“文明礼仪伴我行”演讲比赛》《文明礼仪承诺》等活动,学会文明规范礼貌地善待他人、善待家园;通过举办“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安全伴我行”“少年模拟法庭”“防震防火疏散演习”“法律知识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保护自己珍贵的生命;我们每年都要举办别开生面的“开学典礼”“追梦——参加军训,走入军营”“三好学生竞选”“竞自律委员,做校园主人”“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的生命;我们通过开展“福利院慰问”“参观鸡西历史博物馆”“学雷锋社会奉献日”“社会调查”“清除白色垃圾,做环保使者”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
[让教育走向生活] 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读后感
《[让教育走向生活] 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读后感》摘要: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从生活中选取教育的课题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另一方面,他主张“教育是教人化人”,“教人做人”,“学做真人”,提出“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促进人的发展张顺,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校长,朝阳区青年优秀班主任;袭普良,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教师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他通过解读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确立了生活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明确提出教育是源于生活的教育,是通过生活进行的教育,是为了改造生活而进行的教育。
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汲取“生活即教育”的科学思想,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并将这一实践同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推进特色办学的根本实践方式。
“走向生活”的基本要求是:坚持教育源于生活,从生活中选取教育的课题;坚持用生活进行教育,让学生融入健康的学习生活;坚持教育改造生活的原理,培养学生学做真人。
“走向生活”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它将新课程理念同十七中的文化延伸结合起来,在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同时,进一步促使十七中实现自己的特色发展和长远发展。
一、坚持教育源于生活,从生活中选取教育的课题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一方面,现实生活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内容,使之具备可以完成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现实生活的需要和变化使教育不断面临新的课题,促使教育不断调整和更新自己的内容,并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与人的关系。
可以说,生活教育就是从生活需要出发的教育。
正如陶行知所言:“人生需要教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我们是现代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要受现代的教育。
”十七中针对现实生活中诚信的缺失、亲情的冷漠,以及丢弃理想、信念的现实,在学生中开展了以“无人监考”为载体的诚信教育;开展了以爱父母、爱学校为主要内容的感恩教育;开展以自理、自立、自强为主题的立志教育。
统编教材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统编教材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总6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统编教材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第一单元走向文明1科技带给我们什么1科技带给我们什么反思:在《科技带给我们什么》一课,在教育学生懂得科学技术给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在课外组织“身边科学的利与弊”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搜集生活材料和辩论生活话题的形式,进一步深化认识,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根据城乡特点,由学生民主确定他们感兴趣的辩题,如:电脑的利与弊、化肥的功和过等等;然后发动学生分正反两组分别搜集相关资料和辩论依据、研讨辩论方案的技巧;再在让学生充分阐述观点、呈现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形成共识:科学技术有利有弊,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科学地使用和利用;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就如何“正确利用科学”发表见解。
通过在实践中搜集和拓展生活材料,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崇尚科学精神,懂得趋利避害,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道德行为。
生活材料进课堂,是充实课堂、活跃气氛、提高教学效益的终南捷径。
但是,引用材料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于借助材料阐明事理,冶情励志,达成教学目标。
如何引用材料,如何用好材料,对品德课的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是一个值得思考、值得探索、值得参与实践的问题。
2 社会文明大家谈谈到“社会文明”四个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一些社会上的不文明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人的素质问题,一个人的素质应当从小培养,我们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教育,如:尊老爱幼、讲究卫生、爱护公物等。
但现在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些。
本册教材中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活动一:社会小调查活动二:小事中的文明活动三:“一米线”告诉我活动四:塑造自己的文明形象活动五:我眼中的社会文明在活动一中,我把小调查直接改成了交流,因为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学生很容易举出例子,然后再统计一下“自己最讨厌的行为”,并说出原因。
《道德与法治》与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道德与法治》与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一旦离开了生活,那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育必须与生活融为一体,才能彰显生命的活力。
一节好的道德与法治课中,必定清楚地记载着学生生活的一点一滴,同时也让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体验,而学习经历将会是他们未来人生中发展的第一阶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走向生活化,通过向学生呈现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悟到思想道德在他们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一、精心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教师应该善于挖掘课本知识中的生活情境,使课堂教学贴近生活,把学生带进社会生活,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参与,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纵观这三节道德与法治课,无不是从学生的教学实际出发。
二、积极营造课堂气氛,让教学过程走进生活在道德与法治活动中,我们教师不是传授者,而是整个活动的促进者。
作为促进者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
而学生已不再是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者。
因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鼓励学生努力探究自己的目标,初步引导学生获得成功。
在课堂上,我们应努力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的身边事说起,从学生的身上事说起,把生活融进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玉杰老师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过这个节的时候,每个学生都是眉飞色舞、情绪高涨,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诉说着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所经历的事,探究的兴趣是极其之高。
三、充分开展多种形式,让教学方法充满生活要使道德与法治课堂彰显生活化气息,教师就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如,观看视频、亲身体验、唱儿歌、讲故事、配乐朗诵、做游戏等。
三位优秀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都充分利用了观看视频等教学方法,学生兴趣高涨。
四、有效利用本土资源,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教材是唯一的、最主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作为开发课程资源最重要的主体,首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活动和思维空间,并能开发这些教学资源。
汲取生活素材 激活科学课堂
汲取生活素材激活科学课堂【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问题和实际等,创设科学生活化教学情境,并用科学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让课堂教学活动贴近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回归于学生的社会生活,科学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结合。
科学生活化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促进发展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应该是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策略,也是提高每个学生科学素养的一条基本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素材,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生活走进课堂,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就是利用学生的生活感知、经历等,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关联,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而一个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情境,就是将原本抽象的、枯燥的科学知识引入某一生活的特定情境,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理解。
1、利用学生的一些生活事例创设情境。
初中学生的年龄虽然不大,但他们经历的生活事例还是比较丰富多彩的,比如玩过各种游戏、放过风筝等,但学生往往不注意其中所包含的科学因素,不善于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解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事例入手,最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的体会也最为深刻。
如九年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从学生的掏鸟巢事例中,引发学生思考,再结合具体的实例,阐述鸟类减少所造成的后果,从而进入学习的主题。
2、利用学生生活中一些问题创设情境。
如:在做作业时,不小心将圆珠笔油沾在衣服上,用水很难将它洗去,那用什么办法解决呢?学生当然很想知道,可能有些学生也已经知道,可用汽油洗,但不知道其原因。
3、利用生活中一些现象创设情境。
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很多,但不大注意去观察,一般也不会去思考其中原因,教师可利用这些现象,引导他们去分析、去思考,在探讨中产生知识。
小学六年级语文《走向生活》教案
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走向生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走向生活》,使学生了解到身边的人物事物都有他们独特的生命力,并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培养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懂得珍惜身边的事物和人物,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心。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本中所表达的生命力的含义。
2.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本中的跳跃逻辑和抽象意义。
2.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照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并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感受。
2.呈现读段给学生呈现读段一部分的文字,让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读段一讲的是什么内容?主要描述了哪些人物和事物?3.理解文本通过师生共同阅读、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内容:生活是无程序的,是多彩的,是丰富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力,生活本身也有生命力。
生命力不仅体现在人的身上,也体现在大自然和人造物品中。
4.情感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明白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和事物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5.拓展阅读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一则生活故事进行阅读,并用演讲的形式向全班呈现。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思考。
2.讲解写作要点让学生回顾文本的内容,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和感受,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3.写作实践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择一个人物或事物来写作。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要求他们写出真实、细致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4.互评修改将学生的作文进行互评和修改,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中的问题,并通过修改改进自己的作文。
5.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朗读给全班同学听,并选择一些优秀的作文进行展示和分享。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有了一些收获以后,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
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1什么是“课堂”?“课堂”是指师生人生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的充实与展开的过程。
只有在我们的努力下,构建起课堂生活和课外生活之间的良性生态关系时,这样的课堂才在严格的意义上称得上是生活,否则它只是我们生活之外的东西。
教学有三种境界:一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三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
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第三种境界。
当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时候,也就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
高效的课堂必须是有道德的课堂。
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课堂也同样离不开道德。
课堂即生命,是教师、学生延续与发展生命的地方,若将善待学生生命落实在课堂之中,课堂必然是鲜活的,富于人性的;而道德缺失的课堂很容易使教学转化为一种机械的'、单调的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模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疲惫、厌烦、焦虑等。
长此以往,必将损耗师生鲜活的生命质量,恶化他们的生存状态。
让我们的教师在道德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果都合乎道德的要求,让课堂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快乐成长的乐园,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要让鲜活的生命在课堂中善待。
通过学习,主要的三点感受:一、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学生也有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在人格上与老师是平等的,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牵挂,会激发出学生无尽的潜能。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
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语文听课的心得体会
语文听课的心得体会语文听课的心得体会1最近,我校组织了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听课活动,我听了东关小学五三班的《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收获良多。
下面我说一下听课后的感受。
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了解,每节课都让我有所收获。
感受到了教师们对改进课堂教学的愿望,看到了课程改革的新气象,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和谐,课堂民主气氛的形成,正是我们研究学习语文方式的真正改进,促使学生语言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涌动,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语文教学让学生领略到了祖国文化的绚丽与中文的无限魅力,并能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语言的无穷乐趣。
课堂充满着平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视,鲜活的生命在欢唱,在愉悦。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语句的韵律美及表达的丰富多彩。
执教老师规范的汉字书写,简明的板书,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流畅地分析讲解,充满期待与真诚善意的微笑,无不凸现出爱的真谛。
钟斌老师的课有四个方面的优点:1、重视了识字新词,用多种形式识字读词,帮助学生掌握生字新词。
2、以识字写字为重点,是贯穿于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这是一篇诗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件理解词语的意思。
3、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读课文,适合低年级诗歌的朗读,课文读的非常充分,借助课件、板书让学生试着背诵。
纪晓菲老师的课思路清楚,先用小标题的方法概括了全文讲了4件事,然后逐一分析。
教学重点突出,处理非常到位。
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赵晓蕾老师的课用情育人,教学立足于整体感受及创设情景,表现出一位优秀教师在改革中的勇气与思考,奉献出一堂出色的语文课。
而且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给大家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二、将先进理念与学科特色结合起来要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学是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与探索。
必须提倡多样化,在遵循语文教学的前提下,敢于突破,敢于尝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体现了不同的特点,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诵读、讨论、圈划、设疑等语文学习的方式,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与语文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教师和学生的一起感悟。
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且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激情飞扬、充满活力,让我们的学生喜欢数学这门学科,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深思.本文就此谈一些教学体会.一、将幽默引入课堂,增强感染力作为数学教师,要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和丰富的数学知识,还要掌握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在课堂上能够随机拓展,渗透其他学科知识.此外,数学教师要有一定的语言功底,能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或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来表示数学知识,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如在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时,有位数学教师为了强调格式的重要性,故意没有按照规范的格式写.结果教室像炸开了锅,学生纷纷挑刺儿:“老师,证明全等的三个条件必须按照sas的顺序写!”(两个三角形全等,我们是由sas证明的)“老师,三个条件后面必须写‘已知’、‘已证’、‘公共边’!”“老师,左边必须写左边三角形的条件,不可以颠倒的!”“老师,证明三角形全等,得出来的结论后面要写‘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应边相等’!”有学生实在挑不出毛病了,竟然说:“老师,你那个‘∴’写得不标准,写的像‘∵’!”教师哭笑不得,“恶狠狠”地把那个“∴”擦掉,说:“我不写它了,行了吧”“老师,不行,不写扣分呢!”……教师最后总结:“原来你们都知道书写格式啊,可是做作业时你们为什么会出错呢?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严以律人,宽以待己’?”“哈……”欢笑中,学生们记住了写作业时一定要规范.幽默如春天里的花朵,让数学课堂生机勃勃,无形中使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点燃了学生的激情,进而浇灌出数学课堂的知识花朵.二、建立和谐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处理好了,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和学生应相互尊重、互相信任,真正做到理解和接纳对方.只有这样,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更浓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往往会使知识的学习事半功倍.教师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要一视同仁地关爱每位学生,给予学困生和有不良学习习惯的学生必要的帮助,用心教学,用情护生,无论学生学习成绩好坏都尊重他们,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以“唯我独尊”的姿态自居,以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习引导者为目标,使学生轻松地参与教学,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数学课堂上,对于学生独立思考后的回答,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课堂中的“插嘴”,教师不要一味地理解为学生不遵守纪律而给予生硬的批评,因为这常常是学生思维敏捷、开阔的表现,应适当引导或互相交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想法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这样的课堂充满了快乐、合作和渴望,少了沉闷、不快和矛盾.一旦将枯燥的数学课堂变为趣味无限的教学活动,就会让学生保持最好的精神状态,主动、愉快地参与数学活动,使课堂充满活力.三、走向生活,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传统的数学教学会使得原本简单的问题,在经过“正规”的学习后变得枯燥、晦涩、深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教师围着教科书打转,学生“学习数学”变成“学习数学书”.课堂也几乎与生活隔绝,成为孤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学生通过课堂,很难接触到社会中的数学素材.没有生活经验的支撑,没有生活乐趣的体验,这样的数学学习自然就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指引了一个明确的前进方向:挖掘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的契合点,将课堂引向生活,将生活融入课堂,使学生快乐学习.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导入新课:“有一张厚度是0.1毫米的纸,如果将它对折1次,会有多厚?2次呢?3次呢……请估算一下,如果将它连续对折27次,会有多厚?”折纸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项活动,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都争相回答问题,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这样就给数学课堂注入了生活化因素,引导学生能更好地参与其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力量,让学生能团结合作,使数学课堂丰富多彩,更具生命活力.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也会越来越丰富,能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四、计算机辅助教学,让数学教学生动形象教师要学会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既能增设疑问,巧设悬念,又能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教师,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如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用课件展示“日食”的过程,先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用几何画板制作出“日食”现象的动画.这样既体现数学与地理学科的整合,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五、正确运用评价功能,让学生充满自信在学生回答问题、产生设想的过程中,教师暂时不要作出评价,以便使参与讨论的学生能在和谐的氛围中畅所欲言,互相启发,最终得出尽可能完美的结论.例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的身边都有哪些平移和旋转现象?”学生很容易发现窗户符合要求,思考一段时间后,发现文具盒也符合要求……这样既让课堂变得热闹非凡,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又因受到教室电扇的启发,学生发现“时钟时针是旋转”、“甩呼啦圈也是旋转”等现象.如果教师过早地作出了评价,不利于学生思维向更深、更广的空间拓展,更不能很好地理解概念的外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倾听,要以和悦的态度去接受,然后鼓励学生积极回答.教师要经常用“你的想法真不错”“你真聪明”“你的想法妙极了”“请继续努力”等赞扬激励的话语去评价学生的回答.教师的鼓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力量,再加上亲切的表情,会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诸如”你真行”“再试一次,老师相信你这一次一定比上次做得还要好”“你瞧,你比以前进步多了,继续努力,争取更优异的成绩”“你试一试,相信你一定能成功”“老师和同学们相信你一定能进步”“你们真棒,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等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有利.教师若不注意学生的答语,学生就会敷衍塞责.当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时,教师应该指出答案中有价值和可接受的地方,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在一定的场合中,一句话可以产生巨大的“现场效应”,有时甚至可以改变学生的人生.课堂教学活动是双边互动的,只有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身教学活动,激发求知欲,挖掘学习潜能.作为教师,我们应注重教学方式多样化,不断摸索、探究,为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让课堂充满活力.(责任编辑黄春香).。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1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陶行知语)。
学生就像花木一样,他们有着不同于其他个体的内在潜质和外在表现,他们是天性的个体和浑然天成的群体,是“带着问题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育目的,就要根据不同个体特性以及群体的共性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模式,而“生本教育”恰恰是对这一要求的最好体现。
在教学中,我通过个别谈话、阶段目标达成检测、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综合评价,得出了所教学生已有生物学知识结构与能力等级,同时对学生未来发展做出合理的推断,分别把学生“私下”分为目标组、边缘组、特困组三个单元,在实施教学时,我把课时学习目标分成了“高、中、低”三个能力等级,潜移默化地把目标问题分别下放给三个单元,让他们都能拿到适合自己(理想)的问题,然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把问题扩大化,往他们想知道的地方去探究、去总结,最后,把三个单元研究的结果让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通过这种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质,也促进了学生技能与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了充分体现自我能力(张扬天性)的成就感,同时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释放、学会欣赏、学会审美、学会欢乐、学会尝试、学会成功,我也看到了学生久违的笑脸与开心,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了许多。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2从教近二十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看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除了吸取它的精华之外,静下心来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让人对教育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情感,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有较高的教育境界,学生达到这样的学习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吗?先前的我,虽然对教育工作兢兢业业,虽然关爱我的学生,但是我只是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从业者,而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
赞美,让课堂洋溢生命的活力--口语交际《学会赞美》课例与反思
] —
—
以学生表演课本剧为情境 , 引导 交流 1 . 生表演 , 其他学生观看表演 。
一
、
2 . 引导交 流 , 引 出课题 。
3 . 引导交 流 : 赞美要 真诚 , 要具 体。 【 教 学准备 】 4 . 引导学生正确 接受 赞美。 1 . 座位摆放 : 六人小组 。 二、 走 近生活 , 模拟交流 : 赞 美要有 艺术 2 . 课 前谈话 安排 : ( 1 ) 了解学 生大概 情况 , 挑 出有 1 . J I 币 过渡语 。 特 长可 以展示 的学生 , 安排他们 在课堂上展 示 ; ( 2 ) 让 2 . 出示生 活场 景 : 你会怎样说? 学生完成《 我 自信 ! 亮 出我 自己 ! 》 表格 ; ( 3 ) 师称 赞学 3 . 生小组 练说 , 师巡视 。 4 . 生 展示。 师 引导 : 我们要 怎样赞 美才有新意?怎 生 , 与学生融洽关 系。 3 . 布置 学生 回去 准备展示 自己的才艺 : 能画 画的 样赞美 才最 有效?怎样赞 美才得体? 画 一幅 ; 会 唱歌 的唱一首 ; 会跳舞 的跳一 曲等 , 也 可 以 三、 走向生活 , 学会赞美 将 自己的优点与特长说给 同学们 听。 1 . 师导语 。 4 . 课件准备 。 2 . 评 出赞美之 星。
E动 时尚
【 教学过程 】 ( 略) 这次试上 , 学生 的兴趣很浓 。 看得 出来 , 让每个 学 生参 与 , 给所有 的学生都 提供 了说话 的机 会 , 对那 些 平时不太爱举手 因而 比较 受忽视的学生极有好处 。 特 别是 听到别人对 自己的赞美评价之后 , 他们 的眼 中闪 烁着兴奋 的光芒 , 因此课 堂也变得好调控 多了。 我想 , 这节 课 , 让他们 深深感 受到 了 自己是很 重要 的 , 老 师 珍视 每一个学生 , 他 也不例外 。我 对他 们的关 注使得 他们 也开始关注 自己的行为 , 这 是我从前没有 预想 到 的。 在后来参加 区里 的 比赛 中 , 此课例获得 了特等奖 。 我 由此 想到 , 平时 在我们 的语 文课 堂 中 , 同样 可 以让 赞美唤醒每一个学生 的心灵 !
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
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作者:何俊英来源:《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2013年第30期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传承文化的工具。
而语文学科则要让学生逐渐形成尊崇母语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系、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塑造,其目标是追求美和善,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把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放在最根本的位置,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让学生体味语文学习的快乐。
一、课堂回归,再现生活1.创设生活情境。
语文课堂教学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可以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学科知识等联系在一起。
因此,在课堂操作中,决不能面面俱到,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等要素,创设与生活相关的独特教学情境,统领整个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文本知识。
2.沟通生活经验。
“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为立足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文本内容,把学生从文本中引入社会生活,以致达到理解内容、深入生活、走向社会。
在讲授《荷花淀》一文时,和学生一起讨论了文章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后,让学生边听音乐边默读课文并质疑。
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那些妇女形象都没有具体的名字?”这个问题提得新颖,是一个教学亮点,便脱离了原来设计好的教案,让学生一起讨论并试着为她们起名字。
片刻,有学生说水生嫂应该叫荷花,美丽而高洁;有学生说羞涩的那一位应该叫小芳,美丽又善良。
于是进一步启发他们:这些妇女最后成长为什么人了?学生恍然大悟,有学生站起来说:“就连没有名字、最没有地位、最受压迫、觉悟最低的妇女都行动起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会远吗?”在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中,伴随着阵阵掌声,铃声响起。
二、观察生活,倾情写作生活的素材非常的丰富,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
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摘要】从教以来,我把陶行知先生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奉为圭臬,他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阐明了教学与生活的关系。
“语文教学源于生活”,这也是本人在长期以来从事语文教学中得出的最真切自然的体验,只有把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的时候,课堂才能永远是生动的、充满活力的,一旦脱离了实际,空洞的思想、干涩的情节便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实际,走进生活,用多元的方式拉近生活的距离,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实际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这么多年来,经常在生活中有这样的困扰:现实生活总和语文教学有些隔离,生活的五彩斑斓和语文课本的自为一体缺少融合。
造成有很多时候教者在教学中感到心力不足,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渴求程度和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但是接受过程却常常存在困惑,往往很难融洽地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应知应会的语文知识融合一体……长期以来,我常常会想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我们想教的语文,什么是学生需要的语文?简单说语文就是口语和书面语言的结合,我们常说语文的四种能力是听说读写,练好了这些能力,语文的基本目的便达到了。
但是在实际学习中,由于学生个体素质能力的不同,受家庭条件、生活环境的限制,学生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造成了教学中大部分老师都是采用“重视多数带两头”的方法,以保证学科任务完成为前提,稳妥完成教学工作。
正是由于有了任务的负担、有了目标的包袱,使教学过程往往难以生动,难以入情、难以共鸣,从而只重其表不重其神。
寻找一条激发情趣、唤醒原动力的路子,势在必行。
有人这样说过: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群爱好读书、写作的老师,带领一群孩子去爱上读书、写作,一块去体味语文的快乐。
这就是学的快乐,如何真正达到学得“快乐”,我想应该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在开放的环境中,彼此呼应,相互促进。
《ang eng ing ong》教学反思
《ang eng ing ong》教学反思《ang eng ing ong》教学反思1汉语拼音是识字的拐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我是这样来实施汉语拼音教学的。
一、融入游戏,融入故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喜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由于低年级学生刚刚从幼儿园步入到小学课堂中,35分钟学习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漫长的。
根据学生爱玩的特性,我在教学中穿插了一些游戏,如“摘桃子”、“闯关”等,在课堂中引入了孙悟空,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童话般的情境中学习,活跃了课堂的气氛,紧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故事是孩子们最愿意听的,生动有趣的故事更能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也能极大地激活孩子的语言智慧,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
例如,在教“ying”这个整体认读音节时,我设计了富有童话色彩的故事,把ying的四个声调的音节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给抽象的音节赋予了实在的意义,这不能不引起儿童的注意力和学习趣。
二、抓住难点,以点带面在后鼻韵母的教学,关键在于“ng”的发音,我在教学中对本课难点进行准确的定位。
首先出示“ng”,教师说清楚发音的方法,然后通过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利用小班特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发音方法。
在此基础上,教学“ang、eng、ing、ong、ying”的发音,以点带面,面向全体。
这种教学设计,和传统教学中,教师逐个指导后鼻韵母的发音相比,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另外,教者在教学后鼻韵母时,让学生根据前鼻韵母的发音方法尝试自己读出后鼻音,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关注学生,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教师在教学中应把目光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自己受到了老师的注意,课堂上没有被教师遗忘的角落。
本节课采用大面积指名读、开火车读、同桌读等多种方式,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都有和同学交流的时间。
走向生活:语文课堂走向有效地出路
走向生活:语文课堂走向有效地出路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本真,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堂,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广泛的意义建构。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堂?如何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及它与生活的意义构建。
需要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变语文的小课堂为生活的大课堂,变头顶的小天空为生活的蓝天。
走向生活,才是语文课堂走向有效的出路。
一、融入生活,让课堂静态与动态共振语文具有广博性,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我们要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现实背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语文。
对此,我们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如在上《欢乐的泼水节》一课时,学生都没见过泼水节是怎样的,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泼水节的欢乐,教学中教师适时播放了一段从网上下载的傣族泼水节的录像,优美的音乐、欢快的场面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有的情不自禁地跟着“泼”起水来……又如《看菊花》这一课,如何使学生体会到菊花的”一点儿也不怕冷”、“我更喜欢菊花了”呢?记得暑假里我们对这一课进行过集体备课,可当时大家都没能很好地完成。
所以我在上这一课前与同事们琢磨了很久,后来我们制作了课件,把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菊花放在了一起,运用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似乎真切地感受到:在一个寒风习习的早晨,我带领学生欣赏菊花。
边欣赏边让学生说说看到的菊花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一路上”我看到他们个个对菊花赞叹不已,瞪大眼睛仔细瞧着,时不时地还要和同桌商量一番。
欣赏完了我又让他们畅谈看菊花的感受,有的说觉得冷,可是还是想再看一看;有的说五彩缤纷,非常漂亮;有的说美极了;有的还问菊花为什么这么冷还开……他们侃侃而谈,似乎自己就是这朵朵菊花,有的还情不自禁地做出了菊花的样子……就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联系动态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结合数学的特点,优化组合各类活动方式,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生活情景生活实例生活空间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忽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验数学之价值。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
学习“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我就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通过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使学生感知聪明的乌鸦之所以能喝到瓶中之水,那是因为石子占据一定的空间使水面上升了,从而初步产生所有物体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大小,激发学生探究体积意义的强烈欲望。
学习“圆的认识”时,可以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酒店里的饭桌一般是什么形状?设计这种形状的饭桌有何好处?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其中的关于“平等”“公平”“方便”等作用,同时也深化了对“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都相等”和“圆心(中心)”的理解。
二、采撷“生活实例”,培养应用意识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
但遗憾的是,教师往往不注意对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分析,导致所教学生拥有知识却不会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引入鲜活题材,调整重组生活习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妈妈在华地百货看中了一双标价295.00元的女式皮鞋,因嫌贵当时没买成。
回归儿童学习本性 唤起课堂生命活力论文
回归儿童学习本性唤起课堂生命活力叶澜教授说过:“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我感触颇深。
我是一位小学教师,平时接触最多的是儿童,我深深地体会到好玩、好奇都是儿童的本性。
针对这个现象,如何组织好我的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像叶教授说的那样,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这些都是我需要深思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
确实,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起主导作用。
作为教师并不要精心去打造自认为充实的课堂教学,应该在创设的自然教学环境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的平台,使得他们的本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得到释放,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唤起生命的活力。
一、课堂上的本性回归(1)多设计开放问题。
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在课文问题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2)多强调自读反思。
学习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期待”强化“自读反思”。
一般地说,实现反思和调控有三个途径:一是学生个体单独完成,即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最正确吗?二是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发现其他同学在理解思维、方法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调整思路、修正认识、改进方法的启示,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目的。
三是教师的点拨和调节。
(3)多进行自主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习的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蹲下来”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做他们的学习伙伴。
2023年学习《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心得体会
学习(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如何让学生爱上学习,也是我们教师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
为援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学生学习的秘密、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本次按照上级要求学习了网络研修专题(教学能力提升——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学习安排。
学习过程中,李广生老师的讲座,从教师、教学、课堂等方面为我们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我们对教学进行深度思考。
课堂意味着从封闭的空间走向精彩的世界。
人的学习就是重复,因此我们要勤学、苦学,学习即为行为改变,因此我们要改变环境和刺激。
学习的本质是变化,无变化则无学习,学习是知识的变化,学习是学习者经验引起的变化,无体验则无学习。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主体,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追求真实自然,同意课堂出现意外的情况,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其次,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把教材中的知识点依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组织在制造,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开展能力,培养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浅谈《走向生活》一课的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体现对学生这一生命群体人文的关怀,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其在课堂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走向生活》一课的教案中我正是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努力构建一种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1教学过程的变化。
整个课堂教学呈现鲜明的块状结构。
“采访前”的内容通过“读——说”的方式来了解、体会、交流;“采访过程”采用现场模拟的活动方式来展开,使学生在这一主体活动中学习水平不断地有层次地提升,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采访后”通过老师引读、学生创作并朗诵自己创作的人生格言这一学习活动,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点。
应该说,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2教学内容的变化。
《走向生活》一课的教学不仅是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罗斯福夫人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而且要以课文为载体,着眼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如“再现科宁斯的采访过程”,使学生有机会体验并实践小记者的角色,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揣摩,讨论作为小记者采访时该注意些什么,从中耳濡目染了记者采访所必备的职业素质。
同时又结合学生的自身生活体验的交流灵活地渗透“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勇敢地挑战自己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等为人处世方面的哲学思想。
3教学评价的变化。
《走向生活》的学习过程中,我坚持正面引导,不断鼓励学习,激发学生思维。
如对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的理解,我突出了两个关键词“强调”,建议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个性或生活经验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因为很多同学与罗斯福夫人的童年有相似的经历。
有位女同
学谈到,有一次参加小区居民的演讲比赛,由于紧张、胆怯忘了词儿,脑子里一片空白,但她没有因此而溜之大吉,而是慢慢地强迫自己稳定情绪,理清思路,最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从中,她体会到克服心理障碍,强迫自己勇敢地投入到生活与学习中去,是可以获得成功和无穷的快乐的。
我大加赞赏了她的勇气,并鼓励其他的同学也敞开心扉,大胆地交流。
课堂中诸如此类精彩的发言举不胜举,从中不难发现老师激励性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不再顾忌、揣测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从而能畅所欲言,在语言交流与思维碰撞中不断感悟,提升自己的认识。
再如,再现采访之前,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为采访的顺利进行提出自己的建议;小组为单位采访实践后,我建议学生自由地谈谈观后感,善意地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
这样,让学生参与评价,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自主性。
4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
《走向生活》的课堂教学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示,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阐述自己的见解,提高了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
如本课的结尾环节,我提出:刚才,我们都做了一回小记者,采访了举世闻名的罗斯福夫人。
如果让你代科宁斯写这篇采访报道,你会从哪个角度来写?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理解的侧重点不同,因而采取的写作切入点也不尽相同。
如用采访实录的形式写;从科宁斯对罗斯福夫人那段话的理解开始谈;从介绍罗斯福夫人的生平开始谈;从科宁斯的采访收获来谈等等。
方燕珠
2007年3月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