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微生物与生态习题重点答案刘满强教授
耕地地力提升与养分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

系、非生物和生物关系,缺乏对有益或有害生物或 生态系统功能的综合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
全球合作、共同努力和制定长远的计划,以填补耕 地地力和养分利用效率之间研究领域的知识空
白。
与会专家和代表根据目前我国化肥使用现
状,针对如何增加耕地土壤养分库容和提高土壤 生物功能促进养分循环以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的
相关单位领导共100余人参加会议。与会嘉宾及参
会人员分别来自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老道明大学、
加拿大女王大学、德国科隆大学、日本冈山大学、意 年 第 大利佛罗伦萨大学、韩国忠北大学、新西兰梅西大
题组汇报两项。
(1)会议特邀报告 特邀报告由14位来自国外的特邀专家及2位
国内的特邀专家分别进行汇报,每个特邀报告的
合作,可以促进我国耕地培肥增效理论和技术的 研究,为我国实施农业双减增效行动提供支撑。
此次会议提出未来应加强5个方向的研究,即:
①土壤有机质一氮素协同循环机制;②土壤微生物
NP库容演变和模拟;③土壤活性N固持的生物物
年 理技术;④^业一农户信息服务技术;⑤耐瘠耐逆植 第
物品种应用。
期
项目首席科学家孙波研究员总结了会议成果,
用生态研究所张旭东研究员、德国科隆大学Michael Bonkowski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刘满强教授和中科院
南京土壤研究所梁玉婷副研究员。
懈努力表示由衷感谢,对大会即将取得的成果表 示期待,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列席会议开幕 式的还有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本次大会邀请了 “耕地地力影响化肥养分利用
了课题实施情况及主要成果,每位专家的汇报时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2012)1.L型细菌细菌细胞肽聚糖受到破坏或肽聚糖的合成被抑制后,在高渗条件下,有部分细菌仍能存活而变成细胞壁缺陷细菌,称为L型细菌。
2.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3.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4.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5.菌毛有些细菌表面在电镜下可见有较鞭毛短而细的丝状物,称为菌毛。
菌毛包括性菌毛和普通菌毛两种。
6.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7.消毒: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芽胞的方法。
8.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
一.湿热与干热哪一种灭菌效果好?为什么?答:在同样作用温度和时间的条件下,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效果好。
因为:1.湿热时菌细胞吸收水分,蛋白质较易凝固。
蛋白质含水量升高,凝固所需的温度降低。
2.湿热穿透力比干热大。
3.湿热的蒸汽存在潜热,这种潜能能迅速提高被灭菌物品的温度9. 外毒素:大多来自G+菌生长过程中合成并释放到细胞外的物质,化学性质为蛋白质,对热不稳定,100℃ 30分钟可破坏,对酸和蛋白酶亦敏感;毒性强,对组织有选择性毒性如神经薄素,肠毒素和细胞毒素,引起特殊病变;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亦可经甲醛处理成为类毒素,用于人工自动免疫。
10. 内毒素:是G—菌细胞壁结构成分,化学性质是脂多糖,菌体裂解后游离出来,其化学性质稳定,100℃ 30分钟不易破坏;毒性较弱,来自不同细菌的内毒素致病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和内毒素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抗原性弱,刺激机体只能产生lgM抗体,没有中和作用,内毒素不能脱毒制成类毒素。
南京农业大学

2007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项目一览表
学院
项目
编号
项目类型
项目
负责人
项目参加者
指导
教师
项目名称
农学院
GJ0701
国家立项
郑成德
李文龙、曹梦莹、蔡博、蒯婕
郭旺珍
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T1)的精细定位和克隆
农学院
GJ0702
国家立项
李建辉
陈琳、赫英俊、李向楠、杜红
戴廷波
土壤-小麦系统氮素时空运移特征及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关系
动科院
GJ0713
国家立项
王莹
袁凤英、崔素丽、赵春彦、邱楚雯
刘文斌
微生物调节剂对水质调节的研究
动科院
GJ0714
国家立项
蔡思佳
李黎云、范祖强
刘红林
阴阳蛋胚胎早期发育异常原因分析
动科院
GJ0715
国家立项
于静
赵芳芳、王呼德呼、罗涛、林仲安
李志华
紫花苜蓿化感抑草作用潜力评价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
生科院
GJ0716
王康才
芍药采收后有效成分的变化及其采后生理学研究
动医院
GJ0710
国家立项
彭国瑞
陈申、王成龙、马子力、李东
陆承平
菌蜕疫苗在鱼类上的应用
动医院
GJ0711
国家立项
林小琴
周莹珊、崔金鑫、周春燕、闭璟珊
雷治海
神经肽S对猪免疫功能的调节研究
动医院
GJ0712
国家立项
任欢欢
郝澍、段云兵、车超平、张凡庆
张源淑
酪啡肽对动物肠道葡萄糖吸收及起机制的研究
经管院
土壤学试题库参考答案

土壤学试题库参考答案土壤学试题库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
土壤肥力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3、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是指生态上不同的植物,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也是不同的,某种肥沃的土壤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植物而言的,而不是针对任何植物。
五、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地作解释)1、土壤在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答案要点:土壤是人类食物、居住、活动、生产等的基础。
土壤具有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及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和其它元素的功能。
2、土壤资源的特点答案要点: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
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
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相对固定,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土壤形成的时间长;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土地退化日趋严重;人口剧增。
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
土壤肥力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
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
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受区域性地质地形、母质、水文等条件的影响。
人类的耕作活动也改变了土壤的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的空间分布。
第二章地学基础知识一、名词解释:1、矿物矿物是天然存在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
2、岩石岩石是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
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3、原生矿物原生矿物是由地壳深处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固结而形成的矿物称原生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等。
历史因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外来细菌入侵间关系的影响

历史因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外来细菌入侵间关系的影响马超;龚鑫;郜红建;吴婧;李大明;陈小云;李辉信;刘满强【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8(038)022【摘要】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如何影响其可入侵性一直是入侵生态学的研究热点.然而关于群落可入侵性和群落特征间关系的认知却很不统一.采用交叉互换的试验方法,首先将野外采集的两种长期不同施肥土壤(有机肥和化肥)进行灭菌并回接已方和对方的土壤悬液,研究土壤环境(历史非生物因素)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历史生物因素)对重建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相对贡献.随后将用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青枯菌作为外来种接人重建的土壤中,探究不同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对外来细菌存活数量(前期入侵潜力)和存活时间(后期入侵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历史生物因素对重建土壤的原生动物数量、革兰氏阴性与阳性细菌比等群落特征和外来细菌的存活数量有影响;历史非生物因素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细菌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等群落特征以及外来细菌入侵土壤后总的存活时间有影响;外来细菌入侵前期状况仅与原生动物数量、革兰氏阴性与阳性细菌比相关,而入侵后期的状况则仅与微生物活性、细菌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相关.总之,外来细菌在土壤中各时期的入侵潜力和土著微生物群落特征的相关性主要取决于二者是否由同种历史影响因素控制.本研究对于阐明生物群落结构与群落可入侵性之间关系,及指导土壤外来病原菌的防控均具有重要意义.【总页数】9页(P7933-7941)【作者】马超;龚鑫;郜红建;吴婧;李大明;陈小云;李辉信;刘满强【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210095;农田生态保育与污染防控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合肥230036;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210095;农田生态保育与污染防控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合肥230036;农田生态保育与污染防控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合肥230036;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南昌331717;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210095【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外来植物紫茎泽兰入侵对根际土壤有益功能细菌群、酶活性和肥力的影响 [J], 戴莲;李会娜;蒋智林;万方浩;刘万学2.外来入侵植物意大利苍耳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J], 邰凤姣;朱珣之;韩彩霞;张弛;邵华3.北京主要外来入侵植物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海云瑞;马菁;姜广辉4.影响河北省外来物种入侵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J], 陈凤新;刘丛楠;张风娟5.外来物种入侵的历史、影响及对策研究 [J], 王丰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土壤学课后习题答案

土壤学1-1土壤在农林牧、人类及生态系统中有何意义?(1)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土壤是地球的皮肤,在植物生长中起到营养库的作用、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雨水涵养作用、生物的支撑作用以及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2)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和解毒作用;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养分和其它元素的功能。
(3)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土壤资源具有再生性,质量具有可变性,资源数量具有有限性;(4)土壤资源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就是资源破坏的零或负增长。
1-2什么是土壤、土壤圈?土壤有什么功能?何谓土壤肥力?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1-3土壤与地球各圈层之间有何关系?2-1 常见的成土母质有那些?什么叫残积母质、洪积母质、冲积母质、风积母质?(1)残积母质:岩石风化后,基本上未经动力搬运而残留原地的风化物;(2)洪积母质:山洪搬运的碎屑物质在山前平原的沉积物。
(3)冲击母质:风化的碎屑物质,经河流常年性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在河流两岸的沉积物。
沉积物具有成层性。
(4)风积母质:风积母质是风力搬运的堆积物,也是风蚀作用的产物,没有风蚀作用也就没有风积作用。
2-2岩石风化作用分那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1)碎屑阶段:1) 岩石风化的最初阶段,以机械破碎为主的物理风化占优势,只有最易淋失的Cl、S发生移动;2) 风化壳中主要是粗大碎屑,产生碎屑风化壳,释放易溶于水的简单盐类,粘土矿物以水化度低的水云母为主;3)土壤类型为石质幼年土。
(2)钙沉积或饱和硅铝阶段:1) Cl、S已流失,Ca、Mg、K、Na等仍大部分保留,部分Ca游离出来,以CaCO3的形式,淀积在岩石碎屑孔隙中;2)产生碳酸盐风化壳,粘土矿物以蒙脱石最多,还含有水云母、绿泥石等;3)土壤类型为各类型钙积土。
第九章微生物生态答案

第九章微生物生态答案第八章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硝化作用:氨态氮经硝化细菌的氧化,转化为硝酸态氮的过程.2土壤微生物区系:指在某一特定环境和生态条件下的土壤微生物所存在的微生物种类,数量以及参与物质循环的代谢物质强度.3 土著性微生物:指土壤中那些对新鲜有机物质不很敏感的微生物,如革兰氏阳性球菌,色杆菌,芽孢杆菌,节杆菌,分支杆菌,放线菌,青霉,曲霉和从霉,他们常年维持在某一数量水平上,即使由于有机物质的加入或温度,湿度等变化而引起数量变化,其数量变化也很少.4发酵性微生物:指土壤中那些对新鲜有机物质很敏感的微生物,在有新鲜动植物残体存在是可爆发性的旺盛发育,而在新鲜残体消失后又很快消退的微生物,包括各类革兰氏阳性阴性无芽孢杆菌,酵母菌,芽孢杆菌,链霉菌和根霉等.5 生物降解:是指环境微生物被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甚至是彻底分解为CO2和水的过程.6 BOD5 :表示在20℃下,1L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微生物氧化时5天所消耗溶解氧的毫克数。
7 COD:化学需氧量,是指采用强氧化剂将1升污水中的有机物完全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
8根土比:即根际微生物数量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比值来表示。
9根圈:也称根际,指生长中的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
二.填空1.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偏利共栖,互利共栖,共生关系,竞争关系,拮抗关系,寄生关系和捕食等.2.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的有益影响有::改善对植物的营养源,产生生长调节物调节植物生长,分泌抗生素类物质抑制植物潜在病原菌生长和增加矿物质的溶解性.3.沼气发酵的三个阶段分别由厌氧或兼性厌氧的水解性细菌或发酵性细菌、产酸产乙酸的细菌群、严格厌氧的产甲烷菌群三种菌群的作用。
4.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规定1L水中大肠杆菌群数不超过3个5.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的主要类群为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
6一种种群因另一种种群的存在或生命活动而得利,而后者没有从前者受益或受害,此两种群之间的关系为___偏利作用___。
第三部分土壤生物课程(复习题)答案整理

第四讲:土壤生物课程主要复习题第三部分一、概念解释土壤生物:生活于土壤中的有机体,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和植物根系,土壤生物微生物:60-80%;土壤动物:15-30%;植物根:5-10% ,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组分。
土壤动物:土壤动物的定义是:有一段时间定期在土壤中度过,而对土壤有一定影响的动物。
二、分析题土壤动物的主要有哪些类型?土壤动物是土壤中和落叶下生存着的各种动物的总称,土壤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积极同化各种有用物质以建造其自身,另一方面又将其排泄产物归还到环境中不断改造环境。
所谓土壤动物,是指一段时间内定期在土壤中度过,而对土壤具有一定影响的动物主要动物类群:(一)后生动物:土居性的多细胞动物:线虫、蠕虫、蚯蚓、蜗牛、千足虫、蜈蚣、轮虫、蚂蚁、螨、环节动物、蜘蛛、昆虫、线虫(二)原生动物:变形虫、纤毛虫、鞭毛虫、孢子虫(三)微生物:分布广、数量大、种类多、最活跃三、讨论题1、分析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类型及其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1)原核微生物a)古细菌:包括甲烷产生菌、极端嗜酸热菌和极端嗜盐菌b)细菌:土壤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70%-90%,c)放线菌:d)蓝细菌:光合微生物,行光能无机营养,过去称为蓝(绿)藻;由于原核特征现改称为蓝细菌,与真核藻类区分开来e)粘细菌:在施有机肥料的土壤中常见;粘细菌是已知的的最高级的原核生物,具备形成子实体和粘孢子的形态发生过程;具有很强的抗逆性2)真核微生物土壤真菌:a)藻类:藻类为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真核原生生物。
b)地衣(Lichens):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形成的不可分离的共生体。
3)非细胞型生物即分子生物—病毒:病毒是一类超显微的非细胞生物,每一种病毒只有一种核酸;病毒是一种活细胞内的寄生物,凡有生物生存之处,都有其相应的病毒存在;病毒在控制杂草及有害昆虫的生物防治方面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基本概念:土壤生态学/土壤生态系统。
土壤生态学的概念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功能过程的学科。
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调控规律的学科。
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徐琪,1990)。
土壤生态学土壤生物之间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 土壤生物学相对于土壤物理和土壤化学,以生物个体本身为研究重点的学科. 土壤生物化学主要研究包括土壤内的微生物过程、土壤酶及土壤内有机质形成和周转的研究. 土壤微生物学研究土壤微生物及其生态过程的传统学科. 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生境包括土壤、植物、动物、淡水和海洋及沉积物,它包含了部分土壤生物学和土壤生态学的内容. 土壤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①土壤生物与非生物组成份的数量、构成及时空分布;②土壤生物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③土壤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替;④土壤生物多样性、生物相互作用与生态功能的关系;⑤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⑥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和维持;⑦土壤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⑧土壤生态工程及各种应用研究⑨结合和发展生态学理论的研究土壤生态学的研究主要发表在哪些中英文专业杂志上(各举例3个)?土壤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报告主要发表在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土壤学报、生物多样性、生态学杂志、其它土壤及微生物、植物和环境类的杂志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Microbial Ecology、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Plant and soil、Pedobiologia、EuropeanJournal of Soil Biology、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Biogeochemistry、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 The ISME Journal和Ecology Letters、 Ecology、Journalof Applied Ecology、Ecological Applic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Functional Ecology、Global Change Biology 等刊物上。
我国进行土壤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第二章土壤生物的生境土壤结构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砂粒 sand – mm),粉粒silt –mm),黏粒clay(< mm) 的相对比例。
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大类。
土壤质地主要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类型和特点,是较为稳定的自然属性。
土壤质地与土壤持水性能、阳离子交换量,植物和生物养分的短期库有关;因此土壤质地的重要性在于它(黏土矿物的类型和数量)决定了土壤保持水分和养分的能力。
质地的测定实际上就是颗粒组成的测定。
土壤结构是不同大小的颗粒结合或团聚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土块或土团。
稳定(力稳、水稳)团聚体的形成需要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子的相互作用。
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常用土壤大团聚体的比例来反映。
一般将直径大于的团聚体视为大团聚体。
土壤结构主要不仅受到成土母质的影响,而且也是人类可以调控的属性。
土壤结构很早就被认为是高肥力和高生物活性土壤的标志。
良好的土壤结构能够促进水气流通、利于土壤生物的迁移,从而增加营养交互的机会;当然,也利于根系的生长。
土壤结构受到土壤生态学家的强烈关注,其重要性不仅决定了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分布和保持能力,而且其创造的孔隙分布也决定了土壤生物能否获得栖息空间。
土壤团聚体的传统测定方法包括干筛和湿筛。
但是这种对土壤结构破坏性的测定方法在近期也受到指责。
土壤持水量是表征土壤能够吸持最大的水分含量的一个指标,一般是田间持水量和植物永久萎蔫土壤含水量的差值,土壤质地(黏土矿物的类型和数量)、土壤结构及有机质是重要影响因素。
土壤孔隙不仅是水肥和气体交换的场所,更是土壤生物的栖居场所。
可以说,土壤孔隙分布是土壤结构的真正表现。
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质。
对于土壤生态学家来说,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土壤结构、土壤养分的决定因素,更在于它是土壤生物的能量和物质(碳和养分)的来源。
为什么土壤pH受到土壤生态学家的关注?土壤pH也受到土壤生态学家的关注,pH能够控制养分的有效性(例如磷的有效性)并直接影响土壤的活性(例如酸性土壤的铝毒)。
大部分土壤微生物所能忍受的 pH范围是4-9;土壤动物对pH也非常敏感,如蚯蚓在酸性土壤中数量很少,而线蚓则较多。
试述土壤有机质对土壤生物群落的重要性?土壤酸化来源:1)CO 溶于水形成碳酸;2)微生物氧化铵形成硝态氮的过程;3)酸雨、火山喷发、雷电形成硫和氮的氧化物及长期的风化淋洗过程;4)含酚类和羧基功能团的有机物分解过程。
生境的时空变异由于自然障碍对迁移的限制及气候的敏感性,多数大型动植物都有一定的地理分布范围,且我们现在也基本了解物种的全球分布格局。
微生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和控制因素至今不清楚,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微生物属于广布种。
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澳大利亚湖泊沉积物的原生动物研究。
另一种推测是微生物也会呈现一定的地理分布,这种分布反映了微生物对特定环境条件的响应。
土壤生物的多度和活性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表现出高度的空间异质性。
由于不同的生物对土壤条件的响应方式不同,不同类群的生物表现出不一样的空间分布格局。
这种空间异质性可以在几毫米到几百米的尺度上表现出来,一般与土壤性质相联系。
迄今,有关土壤生物空间分布的研究很少,这是因为空间变异在过去的研究中通常被认为是影响研究结果的随机误差。
然而,研究土壤空间异质分布对我们了解土壤生物群落的发展、多样性的形成及土壤生态功能的影响因素都至关重要,地统计学(Geostatistics)为空间异质性的定量化及可能原因探索提供了便利。
例如,土壤生态学的最重要课题之一便与空间异质性的密切相关。
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成因及调控因素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成因:可利用资源的空间异质性分布可能是不同尺度上土壤生物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
此外,土壤生物异质性分布导致的空间隔离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种之间能否共存,从而影响土壤生物群落结构。
因此,不同管理方式(土地利用、耕作与水肥管理、种植制度与作物品种等)对土壤空间性质的影响不同,可能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不同。
土壤的四维性土壤系统在不同尺度都存在强烈的三维空间变异,并且同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也存在着第四维变异。
土壤生态学研究的尺度问题土壤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物理环境。
土壤孔隙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为生物提供了不同的栖息环境,这提醒我们了解土壤生物必需注重尺度的选择。
观点:土壤可视为一个异质的生物景观。
不同微域,由于不同的理化条件而支持不同的生物。
因此,整个土体的生态功能并非是所有微域的简单平均。
最著名的例子是根际rhizosphere 和土体bulk soil 的截然不同。
空间和时间的变异与不同的尺度交接在和一起,因此我们了解土壤生物的分布及影响都需要对时空变异有充分的考虑第三章土壤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基本概念:土壤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者/细根/根系碳淀积/根际/根际对话土壤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是指利用太阳能或简单无机物作为食物的自养生物,如绿色植物、土壤藻类以及某些光能和化能自养细菌。
高等植物主要通过地上部的凋落物和地下部的根系与土壤生态系统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植物生长及其代谢产物在凋落物和根系上均有所反映,对土壤生物及非生物环境有重要影响。
当然,土壤生态系统也主要通过对死有机物的分解和养分循环过程及活的根系等对地上部生态系统产生反馈作用。
不论是死亡的残体还是生活的植物,生产者成为链接地上和地下部生态系统的桥梁。
在自然的陆地生态系统中,除了植食者爆发等少数情况外,凋落物是植物净初级生产力的最大去向,尤其是林地生态系统。
不过,伴随植物初级生产更多的需要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
叶片是凋落物的主要形式,死亡根系也是凋落物的重要形式,某些植物种类的树皮(如桉树)或枯枝也比较重要。
细根:生态学研究中还经常根据根的直径大小进行分类,以反映不同级别根的结构分布与功能。
基本分成两类,一类是粗根(Coarse roots),指直径>2-5mm的根;另一类是细根(Fine roots),直径在2-5mm以下,细根的周转期一般认为是1年左右(<1- 3年),但可能更长一些。
根系大小(size/mass)根系大小一般指单位面积上根的总干物质量; 根的直径:衡量根的粗细或大小的指标,能部分反映根的种间差异或发育阶段,根的长度:根在空间伸展的绝对长度。
具体地可分别用主根长度、侧根长度和根总长度等衡量根密度:单位体积的根所含有的各级根的总数目;根的表面积和体积:当研究根对水分和养分吸收以及其他根-土界面相互作用时,根表面积是一重要参数;根际的范围一般距根1mm至数mm,因植物根的类型和土壤环境条件而异。
根际概念:指受植物根系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方面不同于原土体的土壤微域。
细菌的根际效应较高,真菌的根际效应相对较低。
根系淀积(rhizodeposition)根分泌、溢泌的单糖、多糖、有机酸和氨基酸等有机化合物可能多达数十种,总量可达植物光合产物的10%;随根系衰老、细根、根毛和衰老细胞脱落而进入土壤的部分,Bowen(1993)估计其总量超过根分泌物和溢泌物。
这些物质一方面改变了土壤的化学组成,另一方面为土壤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能量和营养来源。
根际对话(rhizospheretalk)发生在根际土壤中各种生物间的“交流”,包括植物根系之间以及根系与土壤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根际生物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信息传递。
生根际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对生长空间、水分和养分等资源的竞争及捕食、互利、拮抗等关系。
根系分泌物和挥发性物质在根际对话中起着“语言”和传递信号的作用。
典型的例子是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形成共生。
在缺氮条件下,豆科植物根系会分泌黄酮类和异黄酮类物质,启动根瘤菌结瘤基因的表达,最终导致根瘤菌侵染根系并形成根瘤。
在此,黄酮类物质是根系与微生物间对话的“语言”。
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1.垂直分布(Vertical distribution) 土壤剖面中一般上层的养分浓度较高,所以单位土壤根系的生物量和长度通常伴随土壤深度而下降;然而,非生物条件对根系分布深度的影响在不同植物种类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2.水平分布(Horizontal distribution)根系在土壤中的水平分布往往受制于临近植物,当然也与植物本身的地上部冠层广度、根冠比及土壤资源因素有关;例如,在高强度牧食生态系统中,草食者能够决定根系生物量的水平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