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评陶渊明
名人对经典常谈的评价
名人对经典常谈的评价
1.'经典是经受住时间考验的艺术之美,它们不仅仅是文化遗产,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 爱默生
2. '经典作品是我们心灵的营养品,它们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引领我们走向更高层次的人生'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
3. '经典作品是永恒的,它们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它的价值和意义' -- 英国作家莎士比亚
4. '经典作品是我们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它们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和社会' -- 美国作家海明威
5. '经典作品是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它们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对人类精神生活的表达和探索' -- 法国作家雨果
6. '经典作品是我们灵魂的食粮,它们能够滋养我们内心的深处,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 丹麦哲学家基尔克高
7. '经典作品是我们思考、反思和探索的源泉,它们能够激发我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 中国文化大师鲁迅
8. '经典作品是我们与世界交流的媒介,它们能够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和不同思想' -- 德国作家歌德
9. '经典作品是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和追求,它们能够让我们拥有自己的思想和信仰' --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
10. '经典作品是我们内心的照妖镜,它们能够揭示我们的内心
世界和情感' -- 美国作家托马斯·曼。
- 1 -。
陶渊明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陶渊明生平事迹及典型代表作品)
陶渊明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陶渊明生平事迹及典型代表作品)(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陶渊明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陶渊明生平事迹及典型代表作品)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名人对陶渊明和王维的评价
名人对陶渊明和王维的评价中国古代文学有许多非常优秀的作家,其中陶渊明和王维绝对是两位最重要的作家。
他们的诗文以其独特的风格被广泛的肯定,而他们也是中国古代文人中最受尊重的领导人物。
陶渊明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散文家。
他的诗文蕴含着深厚的哲理思想,用深邃思索探讨了宇宙问题,表达了他对自然环境的感叹和尊重,把现实生活统一起来,充满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对陶渊明的诗歌有着高度的评价,他说:“看陶渊明,陶渊明乃登峰。
”另一位著名的古代文人是王维,他生活在唐代。
他的作品以其充满激情的诗歌和准确的观察著称,写出了许多关于山水自然的优美诗歌。
王维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他的技巧也被认为是古代文学的经典。
宋代著名文学家和诗人欧阳修对王维有着赞誉,他说:“王维是鹤毛鸡血,宛如洛水秋波。
”二、《名人对陶渊明和王维的评价》陶渊明和王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们的诗文在当时也被认为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他们的作品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赞叹不已,深受人们的喜爱。
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对陶渊明的诗歌有着很高的评价,他说:“看陶渊明,陶渊明乃登峰”,这表明苏轼非常喜欢陶渊明的诗歌,认为这是一种非常高超的文学技巧。
唐代文学家王维也被众多文学家和诗人赞誉有加,宋代著名文学家和诗人欧阳修对王维有着赞誉,他说:“王维是鹤毛鸡血,宛如洛水秋波”,这表明欧阳修非常认可王维的文学技巧和表现力,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
三、总结陶渊明和王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两位最著名的作家,他们的诗文以其独特的风格被广泛的肯定,被人们所喜爱。
他们的作品充满深厚的哲理思想,以其特有的风格勾勒出宇宙的奥秘,令人叹为观止。
宋代的苏轼和唐代的欧阳修就是对陶渊明和王维的优秀诗文的最好证明,他们的言论为陶渊明和王维两位文学家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名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名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赞誉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以他的诗歌才华和对自然的热爱而闻名于世。
下面是几位名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孔子曰:“陶渊明之诗,洋洋乎有象天地之大。
” 孔子对陶渊明的赞美表明了他对陶渊明诗歌创作的崇高评价。
他认为陶渊明的诗歌作品浩瀚如天地之大,充满了宏伟和壮丽的气息。
王安石称赞道:“陶渊明的诗歌充满了自然的美感,他的作品简洁而深邃。
” 王安石对陶渊明的评价强调了他的诗歌天然、自然的美感。
陶渊明的作品既简洁而深邃,展现出他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和独特理解。
杜甫写道:“陶渊明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他的诗歌富有情感和智慧。
” 杜甫认为陶渊明的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突出了他对陶渊明作品的高度评价。
他赞扬陶渊明能够在诗歌中巧妙地融入情感和智慧,使作品更加富有灵性和内涵。
现代作家鲁迅曾这样评价:“陶渊明的文字清新脱俗,深受后人喜爱。
” 鲁迅对陶渊明的评价突出了他的文字风格清新脱俗,并强调陶渊明作品受到后人的喜爱。
陶渊明的作品不仅在古代广受推崇,而且在现代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综上所述,陶渊明凭借其独特的诗歌才华和对自然的热爱,赢得了众多名人的高度赞扬。
他的作品充满了自然之美、富有情感和智慧,堪称中国文化的瑰宝,并且在过去和现代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古代诗人名人陶渊明人物介绍PPT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 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一说寻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 人,另一说江西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 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目 录
诗人生平 经典作品 诗人成就 人物评价
第一部分
人物生平
诗人生平
第四分
人物评价
人物评价
南北朝至唐代
沈约《宋书·隐逸传》:潜弱年薄官,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 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 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 唯云甲子而已。 王维《偶然作》: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自从弃官来,家 贫不能有。九月九日时,菊花空满手。中心窃自思,傥有人送 否。白衣携壶觞,果来遗老叟。且喜得斟酌,安问升与斗。奋 衣野田中,今日嗟无负。兀傲迷东西,蓑笠不能守。倾倒强行 行,酣歌归五柳。生事不曾问,肯愧家中妇。
第二部分
经典作品
经典作品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经典作品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 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 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
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经典作品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历史名人介绍-隐逸诗宗陶渊明
晋宋之际的思想家,文学家
PART 04 人物评价
人物评价
杨休之《陶集序录》:余览陶潜之文,辞采虽未优,而往往有奇绝异语,放逸之致,栖托仍高。
王通《文中子中说·立命篇》:或问陶元亮,子曰:“放人也。《归去来》有避地之心焉,《五柳先生传》则 几于闭关也。”
《晋书·隐逸传》:厚秩招累,修名顺欲。确乎群士,超然绝俗。养粹岩阿,销声林曲。激贪止竞,永垂高躅。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 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 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 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 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 宗 ”,有《陶渊明集》。
晋宋之际的思想家,文学家
PART 02 文学成就
文学成就
诗文作品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
卷之一 诗四言:
《停云(并序)》《时运(并序)》《荣木(并序)》《赠长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并序)》《劝农》《命子》《归鸟》
卷之二 诗五言:
《形影神(并序)》《九日闲居(并序)》《归园田居五首》《游斜川》《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乞食》《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怨诗楚调 示庞主簿邓治中》《答庞参军(并序)》《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连雨独饮》《移居二首》《和刘柴桑》、《酬刘柴桑》《和郭主簿二首》《于王抚 军座送客》《与殷晋安别(并序)》《赠羊长史(并序)》《岁暮和张常侍》《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悲从弟仲德》
晋宋之际的思想家,文学家
人物简介·陶渊明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
源在其中
20XX.X.X
历史名人解读之陶渊明
历史名人解读--陶渊明说起陶渊明,人们心中就自然会浮现一个隐居者的形象。
在我以前收到的作业里,大部分学生都会说陶渊明过着一种逃避了人生责任的消极生活,虽然让人羡慕,但并不值得推崇。
可是在历史上,人们并不把陶渊明看得这样简单。
比如说龚自珍就曾经说:“: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他认为陶渊明和诸葛亮一样,都有一种强大的人格力量,向外表现为社会担当,向内表现为心灵自由。
鲁迅先生也说:陶潜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他们都在强调理解陶渊明,绝不能仅仅把他看作一个隐逸诗人,而是要透过宁静的表面看到充满生命力的内核。
陶渊明出生在东晋末年,在两晋之间,篡逆、杀戮随时可见。
西晋灭亡之前有所谓的八王之乱,在十六年的时间里面,大臣杀死皇帝、弟弟出卖兄长,太康一代几乎所有重要的文人都因为卷入其中而难逃一死。
西晋灭亡之后,东晋偏安江南,外部有胡人的压力,内部有氏族的矛盾。
二十九岁时,陶渊明第一次做官,这个时候的东晋已经濒临灭亡。
首先是权臣桓玄篡位,建立桓楚,然后另一个武将刘裕又起兵建立刘宋,而巧的是,在桓玄和刘裕露出野心之前,陶渊明恰好先后在二人的帐下都做过幕僚。
四十一岁时,陶渊明决定彻底离开官场,在浔阳江畔以农民的身份度过人生的最后二十年。
后来他写了一首诗来讲近宋之交的政治辩论。
他说: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时,寒衣欲谁待!本不值高原,今日复何悔。
后来的学者都认为这首诗是寄托陶渊明对整个东晋历史的反思和痛惜,他将他的国家视为一颗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桑树,这棵桑树经历了那么多心血的浇灌、那么多日夜的成长,却在即将有所成就的时候遭遇了天崩地裂,从此枝叶落尽、根茎断裂,变成碎片和泡沫,被海水冲散。
而普天之下,所有对之有所期待的人,不但希望落空,还要遭受流离失所。
这一首诗写出了古往今来所有曾经为伟大的事件而努力,但终究功亏一篑的那些人的感受。
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陶渊明篇]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十)陶渊明:孤标傲世偕谁隐独向田园觅超然一、作家简介◆人物导语提到“魏晋风度”,古代士人那高旷雅逸的风貌的确令人心驰神往。
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份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
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格的万世楷模。
带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抑或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理解陶渊明,才干真正理解中国文人,体悟其“清高”之三味。
●作家档案陶渊明:365 年——427 年字号: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时代:东晋籍贯: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人仕途: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 (393 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蔑,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 (400 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
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
元兴三年 (404 年),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但是入幕不久,诸多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
于是就辞职隐居,后又于义熙元年 (405 年) 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
同年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
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
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便愤然辞职。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至此结束。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作品:著作有《闲情赋》、《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桃花源诗并记》、《咏荆轲》、《有会而作》、《挽歌诗三首》、《感士不遇赋》、《自祭文》等。
名望: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大辞赋家和大散文家,被后世称作“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世界名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世界名⼈对陶渊明的评价鲁迅先⽣说,“陶潜正因为并⾮‘浑⾝是‘静穆’,所以他伟⼤’梁启超说,“⾃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整个中国⽂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物,他的⽣活⽅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惭形秽“。
这是名⼈对他的评价,陶渊明是⼤隐⼠,⽽我在陶渊明的归隐中看到了诗化的归隐,归隐如诗般有意境和耐⼈寻味。
千百年来在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仕隐情结⼀直是很多古代⽂⼈难解并深为之扰的⼀个情结。
作为他们中的⼀员,陶渊明⾃不例外,且体现在他⾝上的这种独特、鲜明⼜执着的仕隐观是后代⽂⼈所不可企及的。
据说他最后⼀次从官场辞职时已经四⼗⼆岁了。
这就是那⼀最为⼈们津津乐道的“不为五⽃⽶⽽折腰”的著名⾏为。
从此,他就彻底回到⽥园之中了。
但陶渊明并没有从现实中抽⾝退出,从⽽成为⼀个虚⽆主义的隐⼠,相反,他更加真实的热爱着具体的⽣活,这也是千百年来⼈们⼀直没有遗忘他的⼀个深层次的原因。
陶渊明只是从仕途中退出,⽽不是从⽣活中退出,或者说,他从仕途之中退出,转⾝回到了⾃⼰更加个⼈化的⽣活之中。
也正如⽊斋先⽣说的“出世但不离世”。
这样,陶渊明才成为了陶渊明。
只有我们置⾝于⼀种真实的⽣活状态之中时,我们才有可能成为我们⾃⼰。
陶渊明归隐后在他的诗上赋予了鲜活的⾃然⽓息,陶在⾃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条通道,在⽣活的困苦与⾃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种和解。
连最平凡的农村⽣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出了⼀种⽆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仿佛在告诉世界他的归隐像他的诗⼀般素雅⽽义⽆反顾。
也许说陶渊明是寂寞的,但寂寞也是⼀种美。
他隐中恋仕,仕中恋隐,归依于隐。
这也标志着他仕隐观的成熟。
“真”可以说是陶渊明哲学思想的全部,没有矫饰,没有虚伪,没有违⼼。
⾃然本真、⽣活本真、⼈性本真本来就是美。
因为独具慧眼,对⽣活进⾏哲学思考,认识到真就是美,陶渊明才能将平凡⽣活艺术和美化。
也正是“真”的显现。
陶渊明活在诗意⾥。
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名人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名人故事》【最新版3篇】目录(篇1)1.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背景2.故事的主人公陶渊明3.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4.故事的启示和影响正文(篇1)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个流传已久的中国古代名人故事,出自《中国名人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东晋时期著名诗人陶渊明坚守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不为名利所动的事迹。
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诗人,世称靖节先生。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由于家道中落,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陶渊明从未为生活压力所屈服,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质和追求。
在故事中,陶渊明因生活所迫,接受了一个官职。
然而,在上任不久后,他发现这个官职与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相悖。
陶渊明不愿意为五斗米的微薄俸禄而折腰,放弃自己的尊严。
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决定辞去官职,回归田园生活。
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坚守道义、不为名利所动的崇高品质。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传颂千古,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
它告诉我们,在金钱和利益面前,我们应该学习陶渊明,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坚守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这个故事启示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不为名利所动,追求真实的自我。
总的来说,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陶渊明崇高的品质和坚定的人生信仰。
目录(篇2)1.陶渊明的生平简介2.陶渊明不为五斗米的故事背景3.陶渊明的品格和气节4.陶渊明的诗词创作5.陶渊明的影响和后人的评价正文(篇2)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他一生坎坷,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一生都在贫困中度过。
不为五斗米的故事发生在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
有一天,县里来了一位督邮,他是上级派来检查工作的。
督邮骄横跋扈,县里的官员们都非常害怕他,然而陶渊明却不愿向他低头。
他觉得为了五斗米的薪水而向这样的人折腰,实在是有失尊严。
于是,他毅然决定辞去官职,归隐田园。
名人对陶渊明和王维的评价
名人对陶渊明和王维的评价陶渊明和王维是唐朝最著名的两位诗人,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力,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诗人和读者。
其作品内容极为丰富,涉及丰饶的事物,通过其作品可以深刻地了解古代文化与生活。
从古至今,陶渊明和王维都受到了赞誉,在古代文学史上也被称为“诗经双璧”,受到了许多诗人、文人、思想家的高度评价。
古代文学家们对陶渊明的评价甚至超过王维,他们认为,陶渊明的作品既有深邃的智慧,又具有卓越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记》反映出对古代文化的绝妙把握,其描写也十分生动活泼,令人陶醉。
其他作品如《自叙》、《落花集》则更加展现出他的文学想象力,体现了他的诗歌才华。
古代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都非常欣赏陶渊明的作品,他们认为其作品厚重而又清新,具有精致的内涵,是他们深入思考的理想材料。
王维的作品也不容忽视,他的诗歌代表着古代中国文学最高水准。
他的诗歌色彩浓郁,描写情节细腻,有着流畅的笔触,祥和的抒情色彩,由此而创造出一种独特而优美的文学空间。
其代表作《登金陵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便都能体现其古典文学的精妙之处。
古代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也对王维的诗歌表示了赞赏,他们认为王维把握住了文学气象,将情景表现得极具唯美感,把物象和思想动摇地表现出来,是古典诗歌的佳话。
在当代,陶渊明和王维的作品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学者们也把他们称为古典文学界的“宝藏”,他们深深地喜爱其作品的金碧辉煌,并认为其作品不仅仅是古典文学典籍,更是当代大众理解与认识古代文化的宝贵财富。
此外,在当代,陶渊明与王维的作品也曾被改编为电影、戏剧等,引起了后世读者和观众的广泛关注,从而把古代文学的精髓带给了当代读者。
综上所述,陶渊明和王维的作品受到了古今文人和思想家的广泛评价。
从古至今,陶渊明和王维都受到了赞誉,他们的作品由流传至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受到了各个时代读者的追捧,可以说这对古代诗人创造了一个永恒的艺术声誉。
名人陶渊明的故事
名人陶渊明的故事篇一:名人评陶渊明名人评陶渊明沈德潜在中说:”晋人多放达,独渊明有忧勤语,有自托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
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鲁迅先生的话,“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
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
在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辛弃疾留下的词作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
辛弃疾在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篇二:世界名人背后故事——瓦特亲,你还在为写作文而困扰?快一起来阅读世界名人背后故事瓦特吧!瓦特世界公认的蒸汽机发明家。
他的创造精神、超人的才能和不懈的钻研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瓦特改进、发明的蒸汽机是对近代科学和生产的巨大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导致了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极大的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736年,瓦特出生在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市附近的一个小镇格里诺克,他的父亲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木匠,祖父和叔父都是机械工匠。
少年时代的瓦特,由于家境贫苦和体弱多病,没有受过完整的正规教育。
他曾经就读于格里诺克的文法学校,数学成绩特别优秀,但没有毕业就退学了。
名人素材人物 事件 评价
名人素材人物事件评价1.陶渊明东晋诗人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有一次,郡里的督邮到彭泽检查公务。
郡里派人送信给陶渊明,要求他做好迎接准备,也就是备好礼品,备好美食佳肴,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来迎接。
陶渊明气得将信撕得粉碎。
他大声说:“我决不为小小县令五斗米的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向那些家伙献殷勤!”说完,脱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就辞官回家了。
素材分析:没有高尚的品德和气节就无法做出这样的举动。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世代相传,这正是人们对高尚品德和气节的追求与向往。
2.屈原以死报国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分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话题:"命运""责任""精神卫士"3.岳飞"精忠报国"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
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
"金人攻打拱州、毫州,刘笥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
"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二十五位名人精彩点评
二十五位历史人物精彩点评1、李白:你,从页页诗篇走来,酒入豪肠,三分剑气,七分月光;你,向历史深处走去,秀口一吐,半个盛唐。
仙骨豪情,傲岸不屈,风情万种,仗笔独行。
你轻舟一解,整条长江就诗意奔腾;你亮丽的文字,刺痛了一双双习惯黑暗的眼睛。
2、屈原:世人皆醉,惟你独醒。
尘世昏暗,万马齐喑,而君秉持高洁,疏离邪恶,壮志可与日月争光。
于是,孤独成为一种伟大的情感;于是,死亡成为一种惟美的跨越。
自你归去,汨罗江畔的墨香和正气升腾了千年。
3、谭嗣同: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一百年前,这个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奔走呼号的英雄,以青春的挥洒,倔强地挺起民族的脊梁。
死何所惧?就在刀锋接近头颅的那一刹那,他已将生命置换成永恒。
一种精神执着地闪烁在历史的天空,灿若星辰。
4、司马迁:纵观中国历史,不惮于死的文人自古有之,然为了理想而忍受尘世摧残的英雄却少有。
司马迁是疏星中最耀眼的一颗。
他以肉身的残缺修得了精神与著作的双重圆满,他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凭着一个文人的良心写下一部伟大的书,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包罗历史的傲慢与偏见、光荣和梦想,并从此领跑着中国文化。
5、孙膑:围魏救赵、田忌赛马,我们从成语中读你;身残志锐、胸罗兵甲,我们从历史中读你。
你是一首无声的歌,流传千年仍气镇风云;你是一部无字的书,演绎着关于智慧的不老传说。
6、项羽:滚滚乌江东逝,汇成一段历史。
公元前202年,一头雄狮在这里倒下,汉王朝从此抬起骄傲的脚步,一路奔跑。
人杰鬼雄,英名千秋难慰一腔热血;拔山盖世,壮歌一曲尽抒万丈悲情。
昔日霸王,英雄气未敛,本该东山再起,何言无面?7、诸葛亮:丞相祠堂仍在,隆中旧梦已远。
为酬三顾,先生在历史舞台闪亮登场。
空城观景,胸藏精兵百万;轻摇羽扇,已成天下三分。
然出师未捷身先死,孤忠一片,可叹蜀道寒云。
江流石转,千古成败付诸笑谈,先生之名如不坠的孔明灯,永照汗青。
8、司马光:砸碎的水缸走出一个重生的生命,也涌出了中国古代政治和史学的一股新泉。
古今中外名人对墨子的评说
古今中外名人对墨子的评说古今中外名人对墨子的评说(摘编)摘编按语:墨家在先秦影响甚大,天下显学;墨子中的思想很有体系和理性,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和名辩逻辑思想。
有一种说法很流行,就是墨家中绝,这就墨家团体而言差不多可以,但就学说而言,墨家学说有些应该是已经融入其他学说或组织了,如有学者就说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有墨家影响,有说道教太平经有墨子学说传递,有说侠义精神有墨家传统,有说九章算术有墨家名辩逻辑运用,等等。
到了明清以降,墨子受到重新重视,明代墨子出版了二十六次,清代汪中、孙诒让等研究注释墨子,甚至到了民国有说共产党有墨家精神的。
而在本博主看来,道儒墨三家合一论述才能看懂中国社会运动的文化全貌!所以,我们需要对墨家多谢了解,也需要看看历史名人对墨家的议论和评价。
1.道家宗师庄子不赞同墨子的学说,但是他对墨子的人格极为赞佩,发自内心地认为墨子是好人!庄子谈到墨子时说“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世者。
-----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墨子希望后世不要奢侈,不要浪费财物,不要使物质享受因等级的不同而产生明显的差别,要严格约束自己省吃俭用以备社会上的不时之需。
古代的道术就是这样的。
----墨子真是天下之好汉呀!天底下恐怕难以找到这样的好人了,就是把他劳累得像束干柴一样,他也不放弃救世的主张,真是位才智双全的好人呀!。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庄子的这段话就是给墨子写的”中国好人”或者说是”感动中国的人“的推荐词!”如果战国时期时候有新闻传媒有推荐“感动中国的人的栏目,墨子应该是第一位的。
“2.儒家宗师孟子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子想尽爱天下人,宁愿把头顶磨秃,脚跟跑烂,只要有利于天下人,他就拼命地干下去。
墨子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这句话没有足够的雅量,所以孟子只能是亚圣。
3.荀子说:”墨子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墨子终日汲汲惶惶替人民愁吃愁穿,念念不忘老百姓的疾苦。
名人写陶渊明的文章
名人写陶渊明的文章从古至今,不少名人都写过陶渊明呢。
这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大家都对这位田园诗人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
苏轼就写过陶渊明的诗,他对陶渊明那可是相当的推崇啊。
苏轼自己一生也是起起落落,在官场中摸爬滚打,被一贬再贬。
这就好比是一只在风浪里颠簸的小船,找不到一个安稳的港湾。
而陶渊明呢,远离官场,回归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苏轼在陶渊明的诗里,是不是就像一个疲惫的旅人找到了一处宁静的歇脚地?他看到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就好像看到了自己心中那片向往的净土。
在苏轼眼里,陶渊明的诗就像一股清泉,在那混浊的尘世中清澈地流淌着。
那诗里的田园风光,不是那些华丽辞藻堆砌起来的虚假景象,而是实实在在的,有泥土的气息,有花草的芬芳。
你说,这样的诗苏轼能不喜欢吗?他自己也想有那样一份闲适自在,远离官场的勾心斗角啊。
还有朱熹,他对陶渊明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朱熹是个大学问家,满脑子的儒家思想。
他看陶渊明,就像是拿着一把精细的尺子在度量一件稀世珍宝。
朱熹觉得陶渊明虽然远离官场,可骨子里还是有着儒家的那种积极入世的态度。
陶渊明不是一开始就想归隐田园的呀,他也是经历了仕途的不顺才选择了离开。
这就像一个战士,在战场上打了败仗,不是因为他怯懦,而是他发现这个战场根本不适合他。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在朱熹看来,也许是一种无奈之下的坚守。
他在田园里写诗,耕种,难道就真的完全与世隔绝了吗?朱熹可能觉得陶渊明还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一些儒家的理念,只不过换了个舞台而已。
这就好比一个唱戏的角儿,不在大戏院里唱了,跑到乡下的小戏台上,唱的还是那些有内涵的戏。
再看看梁启超,他对陶渊明的评价又不一样了。
梁启超所处的时代那可是风云变幻,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他看陶渊明,可能就像在看一面镜子。
他觉得陶渊明的归隐,有时代的无奈。
在那个乱世,陶渊明找不到实现自己理想的途径,只好躲进田园。
梁启超自己呢,想要改变这个国家,他四处奔走呼号。
语文文学常识之陶渊明资料
语文文学常识之陶渊明资料语文文学常识之陶渊明资料大全陶渊明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
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
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
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
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
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
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
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
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
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后人对陶渊明的评价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而田园诗以其质朴自然、优美恬静一枝独秀。
关于进退的名人素材陶渊明
关于进退的名人素材陶渊明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他63年的人生旅途中曾先后四次入仕为官,并屡屡挣扎于进退之间。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经家叔陶夔推荐去州里做了一名祭酒(一种有名无实的学官)。
这是陶渊明生平第一次做官,这一年他29岁。
但不久就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刚入仕途就遇挫折,这对年轻的陶渊明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辞掉祭酒后,陶渊明在家赋闲。
这时他已年过三十。
“三十而立”的古训让陶渊明内心很不是滋味。
但他此时却只能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恰在这时,朝廷的局势发生了好转。
几年来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出世”思想终于重见天日。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陶渊明再次到州府赴任,入桓玄幕府,充当了一名参军。
这一年陶渊明34岁。
第二年,江南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孙恩领导五斗米道徒起义。
一时间所向披靡,攻下了许多地方。
到了次年春天的时候起义军已逼近京师,这时桓玄便派遣陶渊明作为使者到建康,请求获准发兵。
陶渊明到京都建康后,看到司马道子父子挟制皇室专横暴虐,终于明白司马道子父子与桓玄之间的矛盾实质上不过是各派势力之间权利的倾轧、争夺,遂对朝廷失去了信心。
就这样他内心深处那份蛰伏已久的报国热情也就一点点地消退了。
他感到自己的这次出使已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开始后悔起当初的出仕,于是他又心生退意,想隐居园林。
就在这时,陶渊明的母亲孟氏因病逝世,陶渊明于是离开桓玄幕府回家奔丧去了。
陶渊明第三次做官是在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
这一年的二月,刘裕、刘毅、何无忌等人因反对桓玄称帝而在京口聚义、讨伐桓玄,刘裕为盟主。
这时陶渊明应诏到刘裕府里做镇军参军。
这一年陶渊明40岁。
陶渊明此次出仕对刘裕寄予很大希望,想在司马道子父子及桓玄兄弟被除后大干一番事业,以实现他济世安民的理想。
但刘裕在刚刚取得一些胜利后便开始耀武扬威、志得意满。
陶渊明再次失望辞官。
一年后,即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时任尚书的家叔陶夔的帮助下去彭泽县做了县令。
2023届高考作文备考-历史文化名人之陶渊明
2023高考作文备考:经典材料百变通——历史文化名人的深度人生之陶渊明陶渊明的人生经历:1-29岁:乡村生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29- 41 :仕隐选择29岁江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36岁入桓玄军幕:“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40岁刘裕参军:“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41岁彭泽县令:“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41—63:归隐田园,农耕写作概述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或厌倦了官场之时,往往回会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比如因新井诗而被贬江州司马却恬然自安的白居易,比如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却不惧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比如被南宋投降派排斥仕途坎坷而写诗著文的爱国诗人陆游等等莫不如此。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追求。
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不仅成为他个人品节的象征,而且成为高情远致的文学意象及士人的象征。
阮籍饮酒有以醉逃避祸端和借酒浇愁的意味,陶渊明则是追求酒所助成的物我两忘的境界,陶渊明写菊的诗其实并不多,一共六处,但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太著名了,菊便成了他的化身,成了中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的意象。
陶渊明生前是孤独的,他的诗歌是一个孤独者的自白。
他生命的光辉在他死后才逐渐放射出来,“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的这两句诗,用在陶渊明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被为何誉为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表面上看只是作者隐居生活中的一项内容,实际上也是作者高尚情怀的写照,中国古人历来就有以花喻人的传统,菊花是清雅高洁的象征,所以这一句要从字面意思和隐含的意思两方面加以理解。
“悠然见南山”更是作者“心远”的形象画面,作者所陶醉、所神往的是那远方的青山,而并非官场,并非人事。
安贫乐道和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思想的两大支柱。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崇尚自然是对人生的哲学思考阮籍等人的失败在于并未找到化解世俗的力量,而陶渊明则通过自己的努力趋于心境与物境冥一之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评陶渊明
沈德潜在《说诗语》中说:"晋人多放达,独渊明有忧勤语,有自托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
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鲁迅先生的话,“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
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
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辛弃疾留下的词作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
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