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合集下载

公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公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公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公司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提高公司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

第三条公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与国家相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相一致。

第四条公司应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协作机制。

第五条公司应设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小组,负责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和培训工作。

第六条公司应组织定期的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操作性。

第七条公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培训和演练等活动应当得到公司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第二章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第八条公司应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制定适用于自身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第九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应包括以下内容:1. 突发事件应急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2. 突发事件应急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3. 突发事件应急资源调度和协调机制;4. 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和处置流程;5. 突发事件事后总结和教训汲取机制。

第十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修订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定期进行,及时跟踪和采纳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技术和经验。

第十一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修订应当经过公司领导的审核和批准,并及时向全体员工发布。

第十二条公司应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电子文档管理系统,确保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并进行定期备份和归档。

第三章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第十三条公司应对员工进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培训,使员工掌握应急预案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第十四条公司应定期组织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操作性。

第十五条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应当模拟真实场景,包括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影响等要素。

第十六条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应当全员参与,各部门协同配合,演练过程应当纪录和评估。

第四章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执行和处置第十七条突发事件发生后,公司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按照预案的工作流程和分工协作进行应急响应和处置。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3篇)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3篇)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3篇)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篇一一、突发火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为规范全公司突发火灾事故紧急处理工作,形成领导一元化、指挥智能化、决策科学化、保障统筹化、防范系统化的应急机制,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综合管理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迅速有效地预防和扑救火灾,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2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公司有关应急预案规定,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本预案是《柳林县金马运业有限责任公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框架下的专项预案,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发生的各类突发火灾事故的处置。

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1.4工作原则(1)统一指挥,分级负责。

在县政府以及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各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突发火灾事故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

(2)以人为本,救人第一。

切实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作为首要任务。

(3)规范程序,协同应对。

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火灾事故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加强以条线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协1调制度,形成好完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4)预防为主,平战结合。

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坚持预防工作与应急救援相结合。

加强火灾预防,抓好队伍、装备建设以及预案演练等工作。

2.组织体系2.1应急反应组织体系2.1.1指挥机构公司设立突发火灾事故应急处置指挥小组(以下简称公司应急指挥小组),统一负责全公司突发火灾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总指挥由公司总经理担任,成员由公司各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2.1.2办事机构公司突发火灾事故应急处置指挥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公司应急指挥小组办公室)。

2.2应急反应工作职责2.2.1公司应急指挥小组职责组织制定突发火灾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负责组织实施;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突发火灾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研究确定预防突发火灾事故的重大决策,决定启动应急预案;事故发生后,组织成立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研究确定火灾扑救方案,调用各种火灾扑救物资和交通工具;完成上级突发火灾事故应急指挥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研究协调解决有关突发火灾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其它重要问题。

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3篇

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3篇

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精选3篇(一)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是指针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方案与措施的总体框架。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概要:1. 总体原则与目标:- 保护公众生命安全:优先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人员伤亡。

- 维护社会稳定与秩序:确保社会秩序不受严重干扰,维护社会稳定。

- 快速应对与响应: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突发事件。

- 协同合作与信息共享:各相关部门之间加强合作协调,及时共享信息,确保应急处置的连续性和效果。

2. 预警与监测:- 建立预警系统:建立健全的突发事件预警系统,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和预警相关的突发事件。

- 监测与情报收集:加强监测与情报收集工作,及时了解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与影响范围。

3. 应急处置:- 快速反应与调动: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机制,迅速调动相关资源和力量进行处置。

- 信息发布与广播通知: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向公众传递准确、明确的信息。

- 人员疏散与安置: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影响范围,组织人员疏散和安置工作,确保人员安全。

- 现场救援与医疗救治: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救援和医疗救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 现场安全控制: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现场安全,防止事态扩大和二次灾害发生。

4. 评估与恢复:- 事件评估与报告: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效果进行评估,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

- 事后调查与归档:对突发事件进行事后调查与归档,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 恢复与重建: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事后恢复与重建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秩序与生活。

以上仅为一个概要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实际的应急预案需要根据具体的突发事件类型和地区情况进行完善和细化。

此外,重点还应注重事前的培训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处置水平。

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精选3篇(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是为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和控制疫情蔓延,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制定的行动计划。

突发事件救助、应急处理制度(3篇)

突发事件救助、应急处理制度(3篇)

突发事件救助、应急处理制度摘要:突发事件的发生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威胁,因此,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救助和应急处理制度非常重要。

该制度包括预防、应对和恢复三个阶段,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高效地进行救援和应对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此,我们需要加强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提高救援力量和能力,加强公众应急意识,完善救援资源和物资储备等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突发事件、救助、应急处理、制度一、引言突发事件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突然事件。

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火灾等)、人为事故(如交通事故、化学泄漏等)和社会安全事件(如恐怖袭击、食品安全事故等)。

突发事件的发生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威胁,因此,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救助和应急处理制度非常重要。

二、突发事件救助和应急处理的意义突发事件救助和应急处理制度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快速、高效地进行救援和应对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具体意义如下:1.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突发事件往往具有突然性、突击性和不可预测性,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救援和应对措施,将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建立健全的救援和应急处理制度,能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 维护社会稳定。

突发事件发生后,社会秩序往往会受到严重冲击,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恐慌。

通过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救助和应急处理制度,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3. 提高国家影响力和形象。

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声誉和形象。

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国家形象造成严重损害。

因此,加强突发事件救助和应急处理制度,提高国家的应急管理水平,对增强国家的影响力和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三、突发事件救助和应急处理制度的内容突发事件救助和应急处理制度包括预防、应对和恢复三个阶段。

主要内容如下:1. 预防阶段预防是突发事件救助和应急处理工作的第一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预案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预案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预案一、引言突发事件指的是突然发生的、以及时性、危害性和不确定性为特征的事件。

面对突发事件,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和预案对于保障公共安全、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预案展开讨论。

二、应急处置机制应急处置机制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为了协调各方力量,迅速采取行动,保障公众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而建立和运行的一套组织体系。

应急处置机制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高效协调、指挥有序、信息畅通、资源整合、科学决策等。

1.主要职责应急处置机制的主要职责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最短时间内,快速反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援和处置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各级政府应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性质和规模,划定责任范围,并明确职责和责任。

2.机制组织应急处置机制应由政府部门、相关行业和社会力量组成的多级、联合的应急管理体系。

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应急管理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协调各方力量。

相关行业应按照职责划分,建立专业的应急处置队伍。

社会力量可以通过自愿组织形式参与应急救援,提供资源和支持。

3.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应急处置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急预案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根据经验和理论,事先制定的一套具体措施和方法。

应急预案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紧急报警和通知、人员疏散和安置、事故现场治理、信息发布、后期善后工作等。

4.应急演练应急演练是应急处置机制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可以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处置能力和反应速度。

演练应尽可能模拟真实情况,加强多部门、多地域的协同合作,发现和解决问题。

5.信息共享与应用在应急处置过程中,信息的共享和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各级政府应加强信息收集和处理,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和数据库。

同时,要加强与媒体和社会群众的沟通,及时发布准确的信息,避免恐慌和谣言的传播。

三、应急处置预案应急处置预案是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制定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整理课件
24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 发生后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
1. 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 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
2. 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 戒区,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
3. 立即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 供热等公共设施,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 必需品,实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以及其他保障措施;
1. 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 事人,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控制事态发展;
2. 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 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控制;
3. 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限制有 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
4. 加强对易受冲击的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在国家机关、 军事机关、国家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外国驻华使 领馆等单位附近设置临时警戒线;
整理课件
3
(二)我国的应急管理机制具体机制
根据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相关规定,结合应急 管理工作流程,我国应急管理机制可分为四大部分:
一是预防与应急准备机制:通过预案编制管理、隐患 的排查、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宣传教育与培训演练、 应急物资资金的保障等,做好各项基础性、常态性的 管理工作,从更基础的层面改善应急管理。
四是善后恢复与重建机制:积极稳妥地开展生产自救,做好 善后处置工作,把损失降到最低,让受灾地区和民众尽快恢 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秩序,实现常态管理与非常态管 理的有机转换。
整理课件
5
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机制
预防与应急准备概述 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的具体制度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公司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事件,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促进公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突发事件分类及应急原则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公司形象受损或危害社会,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第三条本制度所指突发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灾害、雷击灾害等;(二)事故灾害:主要包括各类安全事故、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等;(三)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发生传染病疫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员工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四)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各类恐怖袭击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

第四条应对处理突发事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把保障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司利益作为应急工作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二)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对应急工作实行领导责任制,按公司、部门分级负责。

(四)应急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加强应急预案及措施的管理,使得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五)加强宣传,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员工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公司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能力;提高员工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

第三章应急管理组织机构第五条公司董事长是公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指挥官。

第六条为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有效推进,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研究、决定和部署公司特别重大、重大和较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其中组长由公司。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的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第三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遵循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第四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演练、救援保障和宣传教育等制度。

第五条各级政府应当明确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牵头部门,建立协调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转。

第六条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规范信息报告的内容和程序,确保突发事件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

第七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

第八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人民群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二章预防与预警第九条各级政府应当根据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突发事件预防措施,并组织实施。

第十条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体系,明确预警级别、预警发布的主体、预警信息的传播渠道和预警措施等。

第十一条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发布应当及时、准确、权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确保预警信息覆盖到每一个人。

第十二条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制度,明确监测责任主体,加强监测设施建设,提高监测能力。

第十三条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演练制度,定期组织预警演练,提高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三章应急处置第十四条突发事件发生后,各级政府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组织应急救援队伍进行救援。

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3篇)

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3篇)

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建立健全应对生产过程质量安全____的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和指导应急处置工作,有效预防、积极应对、及时控制质量安全事件高效____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生产过程突发质量安全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

依据《产品质量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特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本预案适用于处置我公司五粮肽生产加工过程质量安全____。

第三条生产过程突发质量安全事件是指公司生产五粮肽因严重质量问题存在危及健康和安全的不合理危____生或可能发生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第四条按质量安全____的性质、危害程序和影响范围质量安全____分为特大事件Ⅰ级、重大事件ii级、一般事件iii级三级。

1.特大饲料安全中毒事件(Ⅰ级)确认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导致牲畜中毒和畜产品残留从而引起____人以上(含____人)有明显____中毒临床症状或____人以上____中毒死亡。

2.重大饲料安全中毒事件(Ⅱ级)确认饲料中含有毒物质,导致牲畜中毒和畜产品残留而导致10 安徽五粮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人以下____人以上(含____人)有____中毒临床症状。

3.普通饲料安全中毒事件(Ⅲ级)确认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导致牲畜群体中毒,但尚未引起大批死亡或人员中毒的饲料中毒事件。

质量安全____应急处置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减少危害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快速反应、长效监管”的原则。

第二章____机构第五条产品质量安全____指挥小组成员与职责组长:董事长、总经理副组长:各位副总经理成员:公司中层领导干部指挥小组的职责是承担公司质量安全____的应急处臵和全面指挥工作,具体安排质量安全____应急处置预案的____与实施向上级部门、市政府和相关单位报告、通报情况并协调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处理____适时向社会发布有关信息,加强舆论,____有关单位和专家进行事故鉴定和调查,在本公司内紧急调用公司内各类物资、设备和场地并对问题产品及相关部门进行后处理。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在我们的生活中,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可能是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也可能是人为事故,如火灾、交通事故、恐怖袭击;还可能是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疫情、食品安全问题等。

这些突发事件往往具有不确定性、紧急性和危害性,给社会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

因此,建立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发生中及发生后,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的措施,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它涵盖了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多个环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预防与应急准备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础。

这就像是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加固房屋一样,需要未雨绸缪。

首先,要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突发事件进行制定,明确应急处置的流程、责任分工、资源调配等内容,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其次,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应急救援队伍是应对突发事件的主力军,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此外,还要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和管理工作,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调配和使用。

监测与预警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健全监测网络,及时收集、分析和传递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能够为应急决策提供依据。

同时,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预警机制,根据监测信息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例如,在气象灾害来临前,气象部门会通过各种渠道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关好门窗、减少外出等。

应急处置与救援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核心环节。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和相关力量开展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

这需要各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强大的应急处置合力。

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优先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预案范文(三篇)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预案范文(三篇)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预案范文是指针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各级政府、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制定的针对性应急组织机构和具体应急预案,旨在快速、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下面将介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预案的基本内容: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是组织和协调各方力量、科学、高效地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流程。

常见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包括: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制度:由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建立,负责协调指挥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确定应急工作方针政策,并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应急预案。

2. 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包括指挥部、现场指挥部和后方指挥部等,确保应急指挥体系的快速启动和科学运行。

3. 应急救援队伍:由专业部门或单位组成,负责突发事件现场的救援和救治工作。

4. 信息报送与通信协调机制:各级政府、组织和企事业单位要建立及时、准确的信息报送与通信协调机制,保障信息的及时传递和交流。

5. 物资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的物资储备和调运体系,确保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所需的资源供应。

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发生时,为了迅速、有序、科学地应对突发事件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包括以下内容:1. 突发事件概述: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包括事件类型、预警等级、可能造成的影响等。

2. 应急组织机构:明确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指挥部和救援队伍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

3. 应急工作流程:列出应急工作的具体流程,包括信息报送、指挥调度、救援救助、物资调运等。

4. 应急资源调配:制定资源调度方案,确保应急救援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能够及时调配。

5. 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建立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及时预警各类突发事件,提前做好应急准备。

6. 现场处置措施:列出突发事件现场处置的具体措施和步骤,包括疏散、救援、扑灭火源、排除风险等。

7. 宣传与舆情处理:制定宣传方案,及时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引导公众科学应对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概论

应急管理概论

第一篇总论★突发事件的定义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灾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的特征一突发性和紧急性二严重性三不确定性四社会性五同时涉及程序化与非程序化决策★我国突发事件分为一自然灾害二事故灾难三公共卫生事件四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涵盖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或者是几类的复合,最为严重的突发事件往往成为危机;★中国突发事件的分级突发事件等级1级特别重大红2级重大橙3级较大黄4级一般蓝★突发事件分级的影响因素一突发事件的客观属性二突发事件作用对象的承受能力三社会整体对突发事件的控制能力★突发事件分级的重要性事件的级别水平将直接决定了预警信息的发布水平、预案的启动级别、响应级别、处置规模与手段的抉择等诸多问题★中国突发事件的分期一酝酿期:预防与应急准备二爆发期:监测与预警三缓解期:应急处置与救援四善后期:事后恢复与重建★我国应急管理的发展阶段里程碑一:2003年应急管理元年中央统一指挥,地方分级负责依法规范管理,保证快速反应完善检测体系,提高预警能力改善基础条件,保障持续运行里程碑二:2004应急预案编制年2004年1月,召开了国务院各部门、各单位制定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工作会议;里程碑三:2005年推进“一案三制”4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7月,首次“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12月,国务院应急办成立里程碑五:2007年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年5月,全国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里程碑六:2008年大考之年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应急管理的内涵应急管理是针对各类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从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到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应急管理的外延一应急管理重在思想而不单是手段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应急管理的研究视角一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学的视角二公共关系与传播学的视角三心理学的视角四社会学的视角五政治学的视角六信息管理学的视角七法律视角八自然科学视角★应急管理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工作的“关口再前移”★危机管理“做最坏的打算”,强调决策的非常规性和“艺术性”第二篇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体制的概念国家机关、军队、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众等各利益相关方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应急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关系应急管理机制是为积极发挥体制作用服务的,同时又与体制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推动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既可以促进应急管理体制的健全有效运作,也可以弥补体制存在的不足;★我国应急管理机构的构成一领导机构国务院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家相关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二办事机构: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务院总值班室三工作机构:分类管理专业结构四地方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五专家组★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具体描述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统一领导综合协调的内涵一统一领导的内涵指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国务院是全国层面上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统一负责全国范围内的应急管理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与责任主体,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二综合协调的内涵1、各级政府对所属各有关部门,上级政府对下级各有关政府的综合协调,也包括共同的上级机关对互相没有隶属关系或业务指导关系的不同层级政府和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2、对政府之外的各类主体进行的综合协调,包括对武装力量、国内外企业、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国内外公众之间的综合协调3、各级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办事机构,根据职责所进行的的日常协调工作;★中国政府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是全国和各级地方政府管辖范围内的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统筹负责全国及其给及行政区域内应急管理工作★中国政府实施综合协调功能的办事机构:应急办一政府应急办的主要职责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二政府应急办的设立依托于政府日常协调机构设置值班室;与政府日常事务分开设立政府有关部门应急管理机构情况★中国政府实施综合协调功能的办事机构:应急办★中国政府应急管理决策咨询机构:专家组★我国实施综合协调的应急处置指挥机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指挥部二应急指挥机构的设置原则实权化综合化常态化★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内涵一分类管理的内涵根据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特性,确定相应的管理规则,明确分类分级标准,开展预防和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二分级负责的内涵根据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和突发事件的级别不同,确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由不同层级的政府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内涵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原则上由地方政府负责,即由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对特定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的,就应当由国务院有关部门管理为主;★属地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一沟通问题:信息失真二协调问题:部门间的责任及利益协调三监督问题:监督及评价★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内涵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各个部门、企业和公众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合作与参与,形成共同治理的局面★应急管理中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的实现路径一管理主体的转变二管理方式与管理手段的转变三管理资源★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应急管理职责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织构成陆军、海军、空军及第二炮兵部队二军队参与应急管理的途径与保障1、军队参与应急管理的途径2、军队参与应急管理的保障三军队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1、维护稳定2、突击救援3、技术支撑4、威慑后盾★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应急管理职责一武警部队管理体制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双重领导,实行统一领导与分级指挥相结合的体制,设总部、指挥部军、总队师、支队团四级领导机关二武警部队各部分的组成及其职能三大类八个警种1、内卫部队;2、黄金、水电、森林、交通部队称警种部队3、边防、消防、警卫部队三武警部队参与应急管理的主要职责1、固定目标执勤2、参加处置社会安全事件3、协助依法执行逮捕、追捕、押解、押运任务,协助执行重要的押运任务4、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参加国家能源、交通重点项目建设,遇有严重灾害时,参加抢险救灾;★民兵预备役的应急管理职责一民兵预备役的组成士兵预备役:所有民兵和经过预备役等级的符合预备役条件的男性公民军官预备役:退出现役转入预备役的军官,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退伍士兵、高等院校毕业学生、专职人民武装干部、民兵干部及非军事部门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二民兵预备役人员参与灾害救援的作用1、第一梯队打头阵2、突击队3、保障队4、外引内联★应急救援队伍的构成及特点一应急救援队伍的构成1、综合应急救援队伍2、专业应急救援队伍3、应急志愿者队伍4、其他类别应急队伍二应急救援队伍的特点1、机动性2、专业性3、协调性4、信息化5、现代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现状一以公安消防部队为骨干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二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三矿山救援队伍和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1、国家级应急救援队伍;2、应急救援骨干队伍;四海上、铁路、民航应急救援队伍1、海上应急救援队伍:中国救捞2、铁路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各铁路局在规定点设特等、一等救援列车,在无救援列车的二等以上车站或较大中间站设事故救援队3、民航应急救援体系主要包括基于以民航空管系统为指挥协调中心的搜寻救援体系和以机场管理机构为主题的地面救援体系;五核事故应急救援队伍我国现已建成国家、核电厂所在省份、核电基地的三级应急管理体系六其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1、防汛抗旱队伍2、森林草原消防队伍3、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应急队伍4、公用事业保障队伍5、卫生应急队伍6、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队伍★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构成一处置自然灾害发挥重要作用的应急志愿者队伍二处置公共卫生事件发挥防控作用的非专业卫生队伍三处置事故灾难的企业内保人员四处置社会安全事件发挥重要作用的社区治安人员、社区保安等★非专业应急队伍的特点一常态组织与临时动员相结合二平站结合三处置灵活★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参与应急管理的法律规定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强调在党委领导和政府负责的基础上,加强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第三篇应急管理机制★社会管理的定义指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社会管理的目标一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二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三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提高社会发展的质量,保障社会良性运行;★社会管理的工作内容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八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社会管理机制的构成一政府调控机制二社会协调机制三公众参与机制★应急准备的定义一应急准备的含义为了有效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障应急管理体系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应急预案、城乡规划、应急队伍、经费、物资、设施、信息、科技等各类保障性资源的综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工作;二应急准备的特征1、应急资源准备行动的快捷动态性2、应急准备方式的灵活多样性3、应急准备的资源共享协同性4、应急准备的布局合理性★应急准备的主要内容一应急准备的目标立足于“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强化服从任务需要意识、快速反应意识、灵活保障意识,主动跟进,做好应急任务的服务保障工作;二应急准备的原则1、综合集成、系统配套2、平战一体、常备不懈3、多元参与、动态更新4、军民合作、军地协同三人力资源保障主要包括专职应急管理人员、应急专家、专职应急队伍和辅助应急人员、社会应急组织、企事业单位、志愿者队伍、社区、国际组织以及军队与武警等四资金、物资保障应急资金是指应对突发事件时,确保应急工作开展的应急救援专项资金、应急储备资金应急物资是指应对突发事件时,需要使用的生活必需品、药品及医疗器械和粮食等物资;五技术装备保障应急技术装备是指应对突发事件时,需要动用的交通运输工具、通用工程机械、通信设备、医疗卫生设备;★应急资源准备的工作程序一资源的普查、分析和归类二资源需求统计三资源的布局四供给——需求平衡表★宣传教育培训的定义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等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由相关机构在全社会普及和宣传应急知识、组织应急培训及演练、提供应急管理专业教育,使民众资源采取有利于突发事件应对的行为,消除或减少危险因素,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技能,并对宣传教育培训后果作出评价的过程和活动;★宣传教育培训的体系架构一组成体系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组织的结构设置,包括培训的组织机构、人员配备、组织流程、培训部门人员职责分工和工作机制等;三师资队伍管理预建设包括专职教师的培养、兼职教师的选拔、专兼职教师的整合以及辅导员队伍建设等四效果评估体系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程序从宣传教育培训结果中收集数据,并将其与整个组织的需求、目标联系起来,以确定宣传教育培训项目的优势、价值和质量的过程;五支持体系软件系统指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管理的流程、政策以及制度等,这是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的行动依据硬件系统指宣传教育培训的场地、设备、工具、培训费用等支持、教材案例准备等,是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展开的物质保障★宣传教育培训的对象一党政领导干部二应急管理干部三新闻发言人四基层干部五其他公务员六企业负责人七企业工作人员八应急救援队伍九应急救援志愿者十普通公众十一师资队伍★宣传教育培训的内容一对应急管理及相关领域基本理论的培训二对应急管理全流程的培训三系统化的应急管理专业技能四部门内及部门间的协同、互动与沟通的培训,促使各方了解彼此的管理与运营机制,从而提高应急管理效率、避免无谓的伤亡与损失五公众和志愿者的教育培训★社会动员的定义一各有关团体启动动员措施,直接或间接促使突发事件影响区域内的各类组织和人群开展自救、互救或参与政府应急管理活动二通过预备培养、预警动员、应急动员等不同层次的社会动员手段,充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的自主性,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统一组织有效的动员准备、实施和恢复等活动;★社会动员的目标与原则一社会动员的目标1、充分发挥各群众团体在突发事件预防、应对和处置等方面的作用2、增强公共安全和防范风险的意识3、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4、积聚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有力、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二社会动员的原则1、国家主导,依法动员2、以人为本,合理强制3、分级管理,有序动员4、适度动员,合理补偿5、军地结合,平战结合★社会动员的工作内容一支援服务二捐赠管理三国防动员必要可实施动员令制度★监测与预警机制是应急管理的主体根据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过去积累和现时的有关数据、情报和资料,运用逻辑推理和科学预测的方法与技术,对突发事件出现的约束条件、未来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等作出的科学估计与推断,对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进行的估量和发布,从而及时提醒公众做好准备、改进工作、规避风险、减少损失的工作机制;★监测定义监测通过对某些可能引发不利事件的风险源进行观察和测量,预防不利事件的发生,是一个实时的动态过程;监测机制是指以监测活动为中心构建的工作机制;★监测的原则一依法监测的原则二客观、公正的原则三重点监测的原则四信息保密的原则五专业监测与社会监测相结合的原则★监测机制的重要内容一构建突发事件监测网络二完善突发事件监控系统三健全突发事件信息监测制度四推进信息报告员队伍建设★研判的定义指借助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训,捕捉突发事件征兆后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有效评估公共安全形势,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为预警信息发布和采取预警措施提供决策依据;★研判的与原则一扩宽信息渠道二及时核实信息三保障组织建设四加强多学科专家综合研判五增强研判工作的实效性★研判的主要内容一完善信息收集制度,注重对信息的分析二加强专业研判机制建设,注重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研判三加强预测能力机制建设,注重对次生、衍生灾害的分析四完善研判组织机制建设,注重动态与全过程研判★信息报告的概念当突发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时,政府及其各有关部门在接到报告后,依据相关规定,及时、准确、客观地向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报送信息,为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提供信息支持和保障的工作过程;★信息报告的原则一即到即报,客观真实二要素齐全,体例规范三跟踪反馈,随时续报四强化研判,深入分析五政治敏感,过程保密★信息报告的分级对不同类别的突发事件按照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四级一般、三级较大、二级重大和一级特别重大★信息报告的内容一八个关键要素事件、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危害程度、事件发展趋势、已采取的措施,续报事件处置进展情况二附属要素签发人、信息提供者和单位等;★国际合作的定义指在防灾减灾领域同外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开展的合作与交流★国际合作的目标与原则一开放合作、资源共享二内外有别、遵守纪律★国际合作的主体一国际机构二政府三企业四非政府组织★国际合作的内容一学习交流二信息管理三系统应对四提供援助★先期处置的定义指在突发事件即将发生或刚刚发生后初期,有关部门对事件性质、规模等职能做出初步判断或还不能做出准确判定的情况下,对事件进行的早期应急控制或处置,并随时报告事态紧张情况,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控制事件恶化或升级的一系列决策与执行行动;★先期处置的目标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开展先期处置工作,按照边处理、边报告的原则,及时有效地控制事态、防止事态的升级和扩大,并将了解的情况和所采取的措施立即反馈给有关部门和地区;★先期处置的原则一统一现场指挥二根据事态性质决定处置方式三边处置、边报告★先期处置的工作内容一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及时采取临时性的应急控制措施二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明确支援内容与要素三重视基层在突发事件先期处置中的作用四注重媒体应对,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先期处置中易出现的问题:一现场有时失控,维护秩序不佳二专业人员较少,抢险救援不力三主要领导缺位,政府形象不好四拒绝媒体采访,负面炒作不断五忽视人文关怀,直系亲属不满★快速评估的定义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较短时间内,由履行领导职责或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指派工作组或有关机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快速调查,短期内提供相关信息的行动或过程;★快速评估的特点一极大约束性二更重视定性的结果三鼓励非程序化和超理性的思维四重视类比的方法★快速评估的原则一时效性二宏观性与指导性三交互性★快速评估的内容一突发事件损失和影响快速评估二灾民和影响区域快速评估★决策指挥的含义指应急指挥者在对突发事件特定的原因、性质、时空特征、扩散态势、影响后果等进行快速评估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及时有效的应急控制模式,对应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力量、各种活动进行时间上、空间上的安排与调整的过程;★决策指挥的目标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作用,强化各方面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合力;★决策指挥的原则一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二以人为本,减少危害三依靠科技,专业处置四属地为主,先期处置五充分授权,及时决策★决策指挥的工作内容一启动应急响应二专业化现场指挥三资源调配与征用四专家参与五临时救助安置★协调联动的定义针对不同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互通有无、信息分享、功能互补、资源整合、共同行动,形成应对的合力,从而化解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协调联动的目标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同配合,推进不同区域、不同部门甚至国家之间在应急管理事件工作中的合作和交流,切实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组织体系和跨地区、跨部门的协调合作框架,提高合成应急和协调应急能力;★协调联动的原则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军地协同、社会参与★信息发布的定义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统一、准确、及时发布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信息的行为或过程;★信息发布的目标及时主动、公开透明地发布信息,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正确引导舆论和公众行为,及时消除社会上不正确信息造成的负面影响;★信息发布的原则一坚持正确导向、维护社会稳定二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信息需求三坚持及时准确、积极引导舆论四坚持公开透明、做到开放有序五坚持统筹协调、明确工作职责六坚持规范管理、依法开展报道★信息发布的工作内容一应急管理过程中的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二决策者在灾害现场进行现场沟通三建立信息发布的专家参与机制★恢复重建的定义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为保障正常的社会和经济活动,修复各类生命线工程,修复各类公共基础设施,恢复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而采取的相关措施以及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基本结束,为恢复受影响地区与群众的生活、生产,促进受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所做的规划和实施等工作;★恢复重建机制原则一以人为本二及时高效三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五因地制宜,地方为主六广泛参与,社会协同七立足自救,多方帮扶八公开公正,依法监督★恢复重建机制的要点一重视恢复重建与应急处置和救援之间的衔接二重视依法恢复重建三重视恢复重建规划与实地之间的配合★救助补偿的定义通过各种方式对在灾难中受到生存影响的社会成员提供衣、食、住、行、医疗等基本生活资料以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并且利用财政资金、必要的行政手段和市场行为等工具,对灾难造。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控制潜在的环境事件或紧急情况发生,做出应急准备和响应,最大限度地减轻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适用范围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潜在的环境事件紧急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第三章应急管理原则第三条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加强对环境因素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因素风险防范体系,提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

第四条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

加强公司各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第五条坚持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积极做好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应急系统做到常备不懈,可为本公司和其它公司及社会提供服务,在应急时快速有效。

第四章应急管理机构第六条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公司应急机构由指挥管理系统、救援队伍、技术支持系统和相关保障系统组成。

第七条公司相关部门依据相关程序文件、管理制度和各自的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第五章运行机制第八条公司积极开展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工作,做到环境隐患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妥善处置。

第九条根据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的环境事件分为两级:地区级(I级)、公司级(Ⅱ级)。

第十条当公司内发生环境污染或生态(影响)破坏的突发事件时,无论事发原因如何、事故影响程度大小,也无须等待事故等级认定结果,都要及时进行汇报。

第十一条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源的现场人员和应急人员在报告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的蔓延。

第十二条对重大环境事故的起因、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调查评估和处理。

第十三条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

重大环境事故发生后应及时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并根据事故处置情况做好后续报告工作。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一、引言突发事件是指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突然发生的,具有突然性、意外性、不可预知性的事件。

这些事件往往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威胁,对社会正常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建立健全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的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类突发事件的频率和复杂性也不断增加,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安全事故等。

这些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成为当务之急。

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的目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的目标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突发事件对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

具体包括:1.及时报警和预警:建立健全的突发事件报警和预警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准确性;2.快速处置和救援:建立高效的突发事件处置和救援机制,及时进行现场救援工作并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3.组织指挥和协调: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指挥调度中心,协调各个部门和力量的合作,确保应急工作的有序进行;4.重建与恢复:及时组织并高效地进行灾后重建与恢复工作,最大程度恢复社会正常秩序;5.学习总结与改进:及时总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应急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

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的基本要素1. 突发事件分类与等级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影响程度,将突发事件划分为不同的分类和等级。

这有助于快速评估突发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常见的突发事件分类包括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安全事故等,每种分类下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等级,如特大型、重大型、较大型、一般型等。

2. 应急预案的编制根据突发事件分类和等级,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根据预先制定的程序和措施进行应急处置的详细操作指南。

应急预案应包括各类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救援、重建等工作内容。

公司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定范文(三篇)

公司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定范文(三篇)

公司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定范文1. 总则公司作为一个组织机构,在日常运作中难免会遭遇各种重大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事故、火灾等。

为了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保持公司正常运营,特制定本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定。

2. 应急组织与职责2.1 成立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由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组成,负责制定应急管理政策和制度、组织应急演练、协调应急资源等工作。

2.2 指定公司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的应急工作,包括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培训、指导应急演练、监督应急措施的落实等。

2.3 各部门应指定应急管理责任人,负责本部门的应急工作,并进行培训和演练,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应急措施的落实。

2.4 公司下设应急救援队伍,具备一定的应急救援能力,随时为公司员工提供救援服务。

3. 应急预案的制定与修订3.1 公司应急预案应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并经过应急管理部门审批后生效。

3.2 应急预案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突发事件的分类、应急组织机构、各级应急责任人的职责、应急通信与指挥系统、应急资源调配、员工疏散与避难措施、应急演练与评估等。

3.3 公司应急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进行修订,并以适当的方式通知全体员工,以确保预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4. 应急设施与物资的储备与维护4.1 公司应根据应急预案规定的应急设施和物资进行储备,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以确保其可用性。

4.2 应急设施包括但不限于:应急广播系统、灭火器、灭火器等防火设施、医疗急救设备等。

4.3 应急物资包括但不限于:应急食品、饮用水、应急药品、防护用品等。

4.4 应急设施和物资应放置在易于取用的地方,并定期进行清点和更换。

5. 应急培训与演练5.1 公司应定期组织员工参加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

5.2 应急培训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应急预案的熟悉与掌握、应急信号的识别和响应、员工疏散和逃生技能的训练等。

5.3 应急演练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并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第三章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

第三章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

俄罗斯应急管理体制
总统
紧急情况部
各种委员会
居民与领土 保护局
灾难预防 局
防灾部队 局
国际合 作局
地方上——五级垂直领导 俄联邦
六个区域中心
联邦主体(州、直辖市、共和国、边疆区)
城市
基层村镇
印度应急管理体制
国家危机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危机管理小组)
辅助部(主管部的秘书对辅 助部进协调)
国外应急管理体制的启示:
政府应急办与议事协调机构在职能划分上要各有侧重避免交叉分工明确协调互补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应急办应当逐步完善和加强应急办的设置应依托于该级政府的办对议事协调机构和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进行分类进一步明确应急行政管理体制的边界议事协调机构统一指挥和应急处置职能应急办危机预防和善后处理随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深化应急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增强行政资源需要及时重新分配并适当向应急行政体制倾斜
(三)应急管理的产生与推进
国际上,2001年“9· 11事件”以及恐 怖主义势力猖獗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 家深刻意识到了危机管理的极端重要 性。 2002年,国土安全部成立。2003年3月, 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并入国土安全部。
在我国,2003年的SARS危机对我国的 公共管理体制和公共管理理念造成了 巨大的冲击,也促使我国政府在公共 管理上作出重大变革。
应急管理体制是一个由横向机构和纵 向机构、政府机构与社会组织相结合 的复杂系统,包括应急管理的领导指 挥机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以及日常 办事机构等不同层次。
(二)我国应急管理组织机构
我国 应急 管理 组织 机构
领 导 机 构
办 事 机 构
工 作 机 构
地 方 机 构
专 家 组
领导机构

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3篇)

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3篇)

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是指企业或组织为应对突发的质量安全事件,保障员工和公众的安全,最大程度减少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影响,建立的一套制度和措施。

以下是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 安全管理责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和权力,确保应急工作的有效组织和落实。

2. 应急预案编制:根据企业或组织的具体情况,编制应急预案,明确突发事件的分类、处理程序、责任分工、紧急联系人等内容。

3. 应急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业的应急队伍,包括应急指挥部、救援队伍、医疗救护人员等,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和处置。

4. 应急设施和装备建设:确保应急设施和装备的齐全和完好,包括防护设备、急救设备、灭火设备等。

5. 应急演练和培训: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6. 信息报告和发布:建立健全的信息报告和发布机制,确保各类突发事件能够及时报告、公开发布,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7. 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对发生的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进行彻底的调查和分析,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8. 经验总结和改进:及时总结应急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收集和分析应急管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应急管理制度。

通过建立和执行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企业或组织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应对,最大限度地保护员工和公众的安全,减少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影响。

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2)是指企业或组织建立和实施的一套制度,用于应对可能发生的质量安全突发事件,保障人员安全,减少财产损失,保护企业声誉,并尽快恢复正常工作秩序。

以下是一份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 应急组织机构:设立应急管理部门,明确职责分工,确定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建立应急指挥中心。

2. 应急预案:编制应急预案,包括突发事件的分类、应急响应程序、应急任务分工、人员组织、物资准备、通信指挥、指挥系统等具体措施。

第三章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概论》

第三章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概论》

第三章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概论》应急管理机制是指针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而建立的一整套管理体系和预防、准备、应对的措施。

它的目标是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和应对效果,减少事故损失,保障生命安全和公共安全。

一、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体系是指由国家、地方政府及各行业企事业单位建立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和管理规程,以及协调、指导、监督等职能部门的设立。

应急管理体系包括预案制定、组织机构、人员配备、装备设施等方面内容。

其核心是建立一套完备、高效、科学的应急管理制度,确保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在应急工作中的协调配合和高效运行。

二、预防准备机制预防准备机制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通过系统性的调查研究、风险评估和宣传教育等手段,提前做好各种防范和预防工作。

主要措施包括加强法律法规制定,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信息共享和评估监测机制,加强技术装备和设施的建设,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能力,进行各类演练和训练等。

预防准备机制的核心是高度重视预防工作,不断提高事故预测和防范的能力,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

三、应急处置机制应急处置机制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通过迅速调动各类资源,并依据预案和应急流程,进行组织和指挥,全面控制事件发展,迅速处置事故,并同时保障现场救援人员的安全。

应急处置机制包括应急指挥体系的建立、预警机制的完善、资源调配机制的优化和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等。

应急处置机制的核心是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处置水平,做到快速、准确、有序地处理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评估监测机制五、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应急管理机制的建设永远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

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包括人员培训和素质提高、防灾减灾科研和技术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

建立一支专业化、规范化、高效化的应急队伍,提供持续、系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应急工作的全员参与度和主动性。

加强防灾减灾科研和技术创新,在事件发生前提供更多有效的工具和方法。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他国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应对全球性突发事件的能力。

应急管理工作制度(三篇)

应急管理工作制度(三篇)

应急管理工作制度一、总则应急管理工作是指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或重大灾害事故发生后,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的稳定和秩序,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行动来应对和处置的管理工作。

制定应急管理工作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应急管理工作的程序和方法,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能力,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二、任务和职责1. 组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确保各单位和个人能够掌握应急预案的基本要求和操作流程。

2. 组织演练和培训,提高各单位和个人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3. 组织应急资源的储备和调配,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调动必要的资源进行处置。

4. 组织应急救援和灾害事后恢复工作,为灾区人民提供必要的救援和支持。

5. 组织应急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做到及时、准确、透明。

三、预案制定与修订1. 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应当根据具体的行业和地区情况,充分考虑突发事件的类型和可能的影响,制定具体的处置流程和措施。

2. 预案应当包括应急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分工、应急资源的调配和使用、应急演练和培训、应急救援和灾害恢复等方面的内容。

3. 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应当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和批准,并向社会公布。

四、演练和培训1. 演练应当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类型进行,演练内容应包括应急组织机构的调度和指挥、应急资源的调配和使用、应急救援和灾害恢复等方面。

2. 演练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演练结果应当进行总结和评估,并及时修订预案。

3. 培训应当针对不同的应急处置人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基本要求和操作流程、应急救援技能的掌握和使用、应急资源的调配和使用等方面。

五、应急资源储备和调配1. 各单位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储备必要的应急资源,包括人力、物资、设备等。

2. 应急资源的调配应当根据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进行,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调动必要的资源进行处置。

第3章 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

第3章 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

成立 事件应 急处理 指挥部 制定技术标 准和规范
调配 应急 人员 物资
开展 流行 病学 调查
划定 事件 控制 区域 进行事件 评估
● 消除期
造成突发事件的根本因素得到消除, 造成突发事件的根本因素得到消除,事件得 到完全控制.需要指出的是, 到完全控制.需要指出的是,突发事件的影响往 往分为两个部分,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往分为两个部分,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在消除 期,直接影响得以消除,但间接影响可能才刚刚 直接影响得以消除, 出现,如美国的"911" 出现,如美国的"911"事件带给公众的心理 上的打击,远不是随着时间而逝去的. 上的打击,远不是随着时间而逝去的.
第三章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机制
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危 害程度日益增加,政府已意识到加快建设和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突发事件的特点
★ 突发性,或称之为意外性或高度不确定性; 突发性,或称之为意外性或高度不确定性; 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影响面, 其发生的时间 ,地点 , 影响面 , 波及的程度均 有很强的隐蔽性, 而相关信息又很难做到准确, 有很强的隐蔽性 , 而相关信息又很难做到准确 , 全面,及时. 全面,及时.Biblioteka 三,危机管理机 制
科学的组织结构& 科学的组织结构&高效的管理模式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危机管理
在某种意义上,任何防止危机 发生的措施,任何消除危机产生 的风险的努力,都是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防止和降低危机的发生, 危机管理:防止和降低危机的发生,减
日本:面对灾难"心不慌" 日本 面对灾难"心不慌" 面对灾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突发事件预警的概述
一、概念 是指应急管理的主体根据有关突发事件过去和现在的数
据、情报和资料,运用逻辑推理和科学预测的方法技术, 对某些突发事件出现做科学的估计与推断,并发出确切的 警示信号,使政府和公众提前了解事件的发展的状态,以 便及时采取相应的策略,防止或消除不利后果的活动。
二、功能 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功能 预见与警示功能 信息沟通与发布功能 化解危机与减少损失功能
1. 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 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
2. 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 戒区,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
3. 立即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 供热等公共设施,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 必需品,实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以及其他保障措施;
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机制
预防与应急准备概述 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的具体制度
一、预防与应急准备概述
预防与应急准备的概念 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前,通过政府主导和动员全
社会参与,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消除突发事件 隐患,避免突发事件发生;或者在突发事件来临 前,做好各项充分准备(包括思想、预案、组织 机构、应急保障等准备),来防止突发事件升级 或扩大,最大程度低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 影响。
5.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必要措施。
事后恢复与重建机制
恢复重建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 1. 社会的 2. 物质的 3. 精神的 4. 组织的 5. 形象的
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
董蕊
主要内容
应急管理机制概述 应急管理具体机制
(一)概念
应急管理机制可界定为: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 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以及善后恢复与重建等全过程中 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
从内涵看,应急管理机制是一组以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 规章等为基础的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流程;从外在形式看, 应急管理机制体现了政府应急管理的各项具体职能;从功 能作用看,应急管理机制侧重在突发事件防范、处置和善 后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各部门和单位如何通过科学地组织 和协调各方面的资源和能力,以更好地防范与应对突发事 件。
二、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制度
建立完善的信息监控制度 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制度 建立严格的信息发布制度
三、发布三级、四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
1. 启动应急预案; 2. 责令有关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负有特定职责的人
员及时收集、报告有关信息,向社会公布反映突发事件信 息的渠道,加强对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情况的监测、预报 和预警工作; 3. 组织有关部门和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有关专家学者,随 时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预测发生突发事件可能 性的大小、影响范围和强度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级 别; 4. 定时向社会发布与公众有关的突发事件预测信息和分析评 估结果,并对相关信息的报道工作进行管理; 5. 及时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发布可能受到突发事件危害的警 告,宣传避免、减轻危害的常识,公布咨询电话。
(二)我国的应急管理机制具体机制
根据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相关规定,结合应急 管理工作流程,我国应急管理机制可分为四大部分: 一是预防与应急准备机制:通过预案编制管理、隐患 的排查、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宣传教育与培训演练、 应急物资资金的保障等,做好各项基础性、常态性的 管理工作,从更基础的层面改善应急管理。 二是监测与预警机制:通过建立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 与报告制度、建立监测网络、及时预警以及采取相应 的预警措施,减少事件产生的概率及其可能造成的损 失。
经费保障 物资储备保障 通信保障 科技保障 灾害风险保险体系 社会支持捐赠机制 城乡规划满足应急需要
监测与预警机制
突发事件的监测 突发事件的预警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自然灾害、事故 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和特点,建立健全基础信息数 据库,完善监测网络,划分监测区域,确定监测点,明确 监测项目,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人 员,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
7. 保障食品、饮用水、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 应;
8. 依法从严惩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 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市场 秩序;
9. 依法从严惩处哄抢财物、干扰破坏应急处置工作 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维护社会治安;
10. 采取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
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提高全社会应急能力制度
大力开展应急管理培训 大力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普及 大力开展应急演练 大力开展学校应急知识教育
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制度
应急救援队伍的主要构成——应急救援指挥机构、专
业救援队伍、非专业救援队伍、武装力量
我国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
强化公安、武警和军队等骨干队伍的应急能力建设。 加强专业队伍的处置能力。 推进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 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 提高专业队伍和非专业队伍的协同应急能力。
8.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必要的防范性、 保护性措施。
应急处置与救援机制
突发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 件的人民政府应当针对其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立即组 织有关部门,调动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依照本章的 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Βιβλιοθήκη 共卫生事件 发生后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
三是应急处置与救援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为尽快控制和 减缓其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事先制定的 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和应急行动,控制或者消除正在发 生的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四是善后恢复与重建机制:积极稳妥地开展生产自救,做好 善后处置工作,把损失降到最低,让受灾地区和民众尽快恢 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秩序,实现常态管理与非常态管 理的有机转换。
1. 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 当事人,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控制事态发展;
2. 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 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控制;
3. 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限制 有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
4. 加强对易受冲击的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在国家机关、 军事机关、国家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外国驻华 使领馆等单位附近设置临时警戒线;
4. 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有 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 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
5. 启用本级人民政府设置的财政预备费和储备的应急救援物 资,必要时调用其他急需物资、设备、设施、工具;
6. 组织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要求具有特 定专长的人员提供服务;
四、发布一级、二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
1. 责令应急救援队伍、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 待命状态,并动员后备人员做好参加应急救援 和处置工作的准备;
2. 调集应急救援所需物资、设备、工具,准备应 急设施和避难场所,并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 随时可以投入正常使用;
3. 加强对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和重要基础设施的 安全保卫,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预防与应急准备的特征
◆前瞻性
◆主动性
◆完整性
◆长期性
(如何做到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 备)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度 隐患调查与监控制度 提高全社会应急能力制度 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制度 突发事件应对保障制度
隐患调查与监控制度
相关政府对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登记、监控和公布 基层政府及基层组织及时调解处理社会矛盾纠纷 所有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高危行业企业应开展安全隐患排查 特定安全单位应做好突发事件预防工作
突发事件监测的措施
建立健全基础信息数据库 做好相关的监测工作 多方面支持监测工作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制度
对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 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 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 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
4. 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交通、通信、供水、排水、 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 行;
5. 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采取特定措施避免或者减 轻危害的建议、劝告;
6. 转移、疏散或者撤离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 并予以妥善安置,转移重要财产;
7. 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场所, 控制或者限制容易导致危害扩大的公共场所的 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