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化管理学

合集下载

90个管理学名词解释

90个管理学名词解释

46.授权:就是组织为了共享内部权力,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而把某些权力或职权授予下级。
47.员工招聘:是指组织及时寻找、吸引并鼓励符合要求的人到本组织中任职和工作的过程。
48.绩效评估:是指组织定期对个人或群体小组的工作行为及业绩进行考察、评估和测度的一种正式制度。
49.组织变革: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明确组织活动的内容或重点,并据此对组织中的岗位、机构(岗位的组合)以及结构(机构间的权力配置)进行调整,以适应组织发展的要求。
1.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概念技能: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3.人际技能:它或称人文技能,亦称人事技能,它是指成功地与別人打交道并与別人沟通的能力。
4.古典管理理论:它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欧,它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以物为中心的"物本"管理理论,它认为经济利益是驱动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动力,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于从静态的观点分析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等。
33.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的基本架构,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作的制度安排。
34.职能部门化:就是按照生产、财务管理、营销、人事、研发等基本活动相似笑非笑或技能相似的要求,分类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
35.产品或服务部门化:按照产品或服务的要求对企业活动进行分组。
36.地域部门化:就是按照地域的分散化程度划分企业的业务活动继而设置管理部门管理其业务活动。
81.积极攻击型创新:是在观察外部世界运动的过程中,敏锐地预测到未来环境可能提供的某种有利机会,从而主动地调整系统的战略和技术,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这种机会,谋求系统的发展。

管理学的流派及构成

管理学的流派及构成

管理学的流派及构成20世纪初诞生的管理学随着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努力,理论与实践均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流派叠出,新理论新思想不断产生,人才辈出。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管理学的知识,一起来看看吧!管理学的流派及构成1、管理学的流派20世纪初诞生的管理学随着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努力,理论与实践均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流派叠出,新理论新思想不断产生,人才辈出。

哈罗德·孔茨曾写过两篇著名的论文《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61年)和《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80年),对1980年前的管理学领域内精彩纷呈的理论、主张等作过一个精辟的归纳与分析。

他认为到1980年为上,管理学至少已发展有十几个学派,典型的有:古典学派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学派等等。

2、各流派研究的内容这些流派尽管各有自己对管理的看法,各有自己的理论主张,但从内容上来看不超出三大内容:即组织、管理方式以及经营。

科学管理原理代表人物泰罗,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管理方式或方法,因为人的科学工作和协作及对人的激励与效率关系的研究实为发展出相应的管理方式方法而已。

古典组织理论法约尔和韦伯的典型的组织研究成果。

行为科学学派代表人物有梅奥(E.Mayo)、马斯洛(A.H.Maslow)、麦格雷戈(D.MeGregor)、卢因(K.Lewin)以及穆顿(J.S.Mouton)等,他们有的研究人际关系,有的研究人的需求与行为关系,也有的探讨人的本性及相应管理的问题,还有的研究正式组织中非正式组织问题以及双因素模式、管理方式方法等。

前者可归结为组织的动力学过程,后者可归结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方式的探讨。

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巴纳德(C.I.Barnard),其研究成果不过是从经理人员在组织中的作用角度看组织如何有效运作。

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西蒙(H.A Simon)(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认为决策贯彻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组织就是决策,组织是由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

(新)管理理论前沿

(新)管理理论前沿

管理理论前沿管理理论前沿动态一: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管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方式,有了组织就出现了管理问题。

管理理论来源于管理实践,是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一般认为,管理的观念和实践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管理理论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形成一门学科。

纵观管理理论发展全部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一、管理理论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发生在18世纪至19世纪末。

在管理史上通常把这一阶段的管理称为传统管理,其主要特点可归纳为:强制性,家长式,无标准,凭经验。

18世纪至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厂制度的形成,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实践中的经济与管理问题研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早期的西方管理思想,促成了管理理论的萌芽。

管理思想酝酿诞生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查尔斯·巴贝奇、罗伯特·欧文,这些人物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生产管理、人事、工资、成本管理方面。

此外这一阶段还有詹姆斯·小瓦特和马修·博尔顿、丹尼尔·麦卡勒姆和亨利·普尔麦卡勒姆、安德鲁·尤尔等人。

二、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这一阶段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管理理论最初形成阶段。

其间,在美国、法国、德国分别活跃着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师,即“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克里德·泰罗、“管理理论之父”——亨利·法约尔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

泰罗的追随者们有弗兰克·吉尔布雷斯与莉莲·吉尔布雷斯夫妇、亨利·甘特和亨利·福特分别进行了动作与工时等效率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古典管理理论被以后的许多管理学者研究和传播,并加以系统化。

其中贡献较为突出的是英国的林德尔·厄威克与美国的卢瑟·古利克。

此外还有亨利·路易斯、勒·夏特里尔、詹姆斯·道奇、约瑟夫·刘易斯、汉斯·雷诺、哈林顿·埃默森、安德烈·米什林等人。

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
8
4、兵家的管理思想
主要集中在《孙子兵法》,关于今天管理学中论及的主要管理职能 和相应策略方法,都有涉及。在战略和策略方面,孙子的影响无 人能及。商场与战场的异同,防止等同。(中国企业家的误区|)
在计划与预测方面,孙子重视研究与谋划,强调事先周密分析“道、 天、地、将、法”这五事,还要探求和比较敌我双方的强弱优劣, 共称为“七计”。在认真分析比较七计的基础上,提出各种方案, 进行决策。这就是著名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它与现代战 略理论相近。
.
2
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二.管理学的产生
1.产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
2.1911年泰罗《科学管理原理》问世,管理 学产生。
三.管理学的发展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古典管理理论
2.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人际关系—行为科 学”理论
3.20世纪50年代开始形成的管理理论丛林
二、中国近代管理思想
2.1 魏源的管理思想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经营方式改官营为私营,采用公司 的组织形式;主张对外通商。他的经济管理思想,标志着中国经 济管理思想的转折。
2.2 胡雪岩的管理思想
➢ 手面与眼光:“做大生意的眼光一定要看大局”。
➢ 造势:做小生意要迁就局势;做大生意就要先造成有利于己的大 形势。
其后的荀子则针对性的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性 善是环境影响的结果,是教育和统治(控制)的结果。他的问 题是混淆了道德与需要。
.
6
2、以“无为”为最高原则的道家管理思想
无为即“师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自然界法则是万物相生相克,和 谐共存,各物为生存取他物皆有度,唯人类例外,这就是问题。 (反自然),越是复杂的管理而效果又不好的,一定是其中存在 反自然的东西。企业中大部分的控制本来是不需要的,是维护了 本来不该维护的东西。 无为作为管理思想,有几个特点: ✓ 国家对私人经济活动不干预,少干预; ✓ 人的行动准则:顺应自然,顺应人性; ✓ 管理方法:要求处理好分权度,管理者不事必躬亲; ✓ 政策要稳定,不朝令夕改; ✓ 以弱胜强的策略:后敌而动,以静制动,“不战而屈人之兵”, 创造性模仿、企业家柔道战略。 ✓ 人际关系的处理:“居后,处下”的原则 。

管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管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论述题(10分) 试论述企业文化理论,并分析领导者和领导行为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答:20世纪70、80年代,管理学者在研究美国、日本企业竞争力差异及其根源时,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并认为企业文化是日本企业强大竞争力的源泉,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是美国企业乃至全球企业的持续发展、不断增强整体实力的根本方法.(2分) 该理论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1分) 它由三个部分组成:(1)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呈观念形态的价值观、理想和信仰等。

(1分) (2)制度文化。

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是把企业精神和物质文化二者联系起来,使企业文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行为准则。

(1分) (3)物质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外围层,是呈物质形态的产品设计、产品质量、厂容不得厂貌、员工服饰等,它是企业文化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

(1分) 企业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导向作用;对企业员工具有凝聚和激励作用;对员工行为具有约束和辐射性用。

(2分) 分析领导者和领导行为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视答题的情况给分,如果在解答中涉及了以下内容时,建议阅卷教师适当增加分数。

(3分) “中国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影响导致领导者和领导行为在我国企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领导者应身体力行企业文化”;“领导者和领导行为在建设企业文化时的一般路径为:为企业设计(构思)企业文化,以身作则践行企业文化、通过各种制度和外围层巩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变革依靠领导者的主持和努力”等等。

五、简述题25.组织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1)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原则。

(2)整体协调的原则。

(3)突出重点的原则。

4)因事设职的原则5)权责结合的原则。

6)规范标准化和制度化的原则。

六、论述题29.举例说明管理协调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协调是管理专业化的最基本要求,是群体活动的基本要求;(2)管理主体之间所以能够协调,不仅在于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利益、价值追求和稳定的人际关系等,而且在于他们之间存在着需要的相互满足。

文化管理学 第六章 文化产业管理

文化管理学 第六章 文化产业管理

内容联合国定义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狭义包括文化艺术业中的艺术、出版、文物保护、图书馆、档案馆、群众文化、新闻、文化艺术经纪与代理等以及广播电视电影业,可看为广义广电业。

广义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

我国定义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我国对于文化产业的范围界定1、为社会提供实物型文化产品和娱乐产品的活动2、为社会公众提供可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服务和休闲娱乐服务3、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4、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所必需的设备、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5、提供文化、娱乐服务所必须的设备、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6、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文化产业层核心外围相关产业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1、文化产业的共同特点(1)、商品属性+意识形态属性(2)、文化产品用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3)、文化产业是通过创造供给来培育和创造消费需求的(4)、文化产业的生产极具创造性和个性(5)、生产者是文化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劳动者必须是具有创作才能的个人(6)、创造无形资产,累积品牌效应(7)、与其他产业有共生性和融合性2、我国文化产业的新特点(1)、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全面展开(2)、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升级加速(3)、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已经并将继续在其核心领域——传媒业中获得重大突破(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多重机遇和挑战(5)、复合型、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理论依据现实必然性具有使用价值具有价值可进行市场交换生产手段:技术革命-生产方式变革流通途径:拓展了市场空间消费对象:文化产品需求量扩张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化、市场化必然选择起步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整合时期20世纪70年代后至80年代中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2年1992-2001年自21世纪始6.2.1、文化产业管理的内容l大众传媒类文化产业l娱乐业文化产业l表演艺术类文化产业l新兴文化产业6.2.1、文化产业管理的内容类型管理内容大众传媒广播、电视、图书、报刊以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娱乐类歌舞娱乐产业和游艺娱乐产业表演艺术演出团体、演出场所、演出中介机构和演出活动新兴文化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网络文化产业、会展产业l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l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据一定的份额l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人均产出比高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l传统文化行业与新兴文化行业发展迅速l与国际比较,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l完善文化产业法规和政策体系l优化文化产业结构l形成文化产业骨干集团群体l扩大文化产业整体规模l加大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生活支出中的比重l提升文化产品档次l提高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1、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文化产业的承诺l入世1年后,允许外商在中国境内设立合资录音录像公司,外资股份可占49%,参与合作经营录像和录音带等视听产品销售业。

文化管理学_自考复习资料_自考小抄(新)

文化管理学_自考复习资料_自考小抄(新)

文化管理学一、单选1.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以(文化)为实体,按照一产品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合配的并且耗费一定成本的物品服务。

2.文化产品按照(公共性)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3.萨缪尔森认为,公共物品有如下两个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4.文化事业的本质在于(公益性)。

5.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6.文化事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经的(公共性)。

7.文化事业管理的基本方法中,(行政方法)具有权威性、直接性、明确性的特点。

8.文化事业管理的基本方法中,(经济方法)是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常用的最有效的手段。

9.指导性管理与指令性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较少使用行政命令)的手段。

10.受文化的政策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文化政策目标团体)。

11.(方案设计)是确定文化政策的中心环节。

12.(文化政策功能的终止)是指文化政策自身所具有的和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发挥和行使的作用,效力和职能的局部或全部的终止和结束。

13.(文化政策机构的终止)指由于某项政策功能的终止而导致的机关组织机构的撤销或职能的转变。

1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15.文艺创作政策是(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

16.中国专业舞台艺术的政府最高奖——(“文华奖”。

)17.文物工作政策——(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18.中国对文物实行的分级保护,对于可移动的文化,按文物何时何地分为三级进行科学保管与收藏。

19.文化市场政策——“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20.加强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建设,属于(群众文化组织)。

21.党内主管文化的最高领导是(中共中央宣传部)。

22.中央政府主管文化的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23.(文化中介机构)是指在文化经济市场中,为交易的双方提供信息,促成交易而收取佣金等报酬的文化服务机构。

24.我国最早成立的文化行为协会之一是(宁波北仑文化行业协会)。

文化管理专业

文化管理专业

文化管理专业文化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文化资源的开发、传播和管理,旨在培养学生在文化管理领域具备全面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文化管理专业的定义、专业课程设置和就业前景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化管理专业的相关内容。

首先,文化管理专业是指通过了解、研究和运用管理、经济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管理和发展文化产业的一门学科。

文化管理专业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文化创意、文化理论、文化经济和文化管理的相关知识,以及分析、思考和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的能力。

其次,文化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通常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部分。

基础课程主要涉及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人文学科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全面的学科素养。

而专业课程则更注重文化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如文化市场、文化政策、文化企业管理等课程。

此外,还会有一些实践课程,如实习和项目管理等,通过实际操作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后,就业前景方面,文化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文化机构、文化企业、艺术团体、市场调研机构、文化政策和规划部门等领域就业。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文化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文化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文化市场开发、文化产业投资、文化企业管理、文化艺术活动策划、文化政策制定等工作。

同时,文化管理专业也提供了深造、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机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

总之,文化管理专业是培养具备文化创意、文化经济和文化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的一门学科。

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系统学习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文化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具备了开展文化产业工作的能力和技巧,可以在文化产业领域中有所作为。

对管理学 认识

对管理学 认识

1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管理活动自有人群出现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就逐步产生。

事实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均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

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至今不过经历了80多年。

80多年来,管理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管理学的研究者、管理学的学习者、管理学方面的著作文献等等均呈指数级数上升,显示了作为一门年轻学科勃勃向上的生机和兴旺发达的景象。

然而,管理学仍然需要发展,因为人类将进入21世纪,人类文明需要管理学。

2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管理活动;凡是有管理活动的地方,就有相应的管理理念;凡是有管理理念的发展与演变,就有管理理论的程式化、系统化、体系化、亦即管理学。

经过大二这一学期的学习,对管理学这一学科有了些许了解。

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们的组织性,有组织就有管理,组织是管理的基础与载体。

也可以说,没有组织,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

现今社会,管理、科学与技术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重点。

管理与我们息息相关,无处不在。

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规模的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服务性行业。

因此,学好管理学对于我们现在的一些学生会工作乃至今后步入纷繁的社会,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认为,对于有效的管理,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对于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目的,都会有很多个管理的选择,我们要从中间选择一种最有效,最节约,又或是最易实现的办法,于是,我们必须要首先明确一个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对于企业管理,那就是使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多的回报。

管理是一种艺术,它需要管理者有各方面的能力,需要有很好的创造力。

学习这门现代管理学教程,我想,不光是要学习管理学本身的学科内容,它讲的都是一些概念,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以致用,反映到生活中去。

管理学基础知识学习资料

管理学基础知识学习资料

管理学基础知识学习资料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一、管理的含义(内涵)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

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2。

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

3。

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在于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4.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二、管理的性质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其独特的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二重性理论认为,管理一方面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3.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

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三、管理职能管理职能就是管理的职责和权限。

教材认为,管理的职能应包括下述几个方面:1.计划。

计划是事先对未来行为所作的安排,它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2.组织。

组织是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其主要内容是:设置组织部门;确定各部门的工作标准、职权、职责;制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联系方式和规范等等。

3。

领导。

领导职能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中。

组织的高层、中层和基层领导都担负着领导职能。

4。

控制。

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

四、管理者的分类每个管理者都处于不同的管理岗位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分类。

1.按管理者所处的层次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作为一名管理者,不论处于组织的哪一层次,其履行的管理职能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几个方面,只是履行职能的重点和程度不同.另外,对于同一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从事的具体管理工作的内涵也不完全相同。

2.按管理者所处的活动领域可以分为:企业管理者、政府部门管理者和其他部门管理者.五、管理者角色加拿大学者亨利·明茨伯格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即人际关系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管理学基础课程简介

管理学基础课程简介

管理学基础课程简介一、课程的描述《管理基础》是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概论(概念、原则、决策、组织文化等)、管理学的发展历史、主流理论和代表性观点,以及管理的四个基本功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管理学基本原理、工具和方法,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培养管理者的素质,懂得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工具、方法和过程进行管理实践,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成为一名“运营基层管理人”打好基础。

二、课程开发的主要历史演变管理学课程发源于欧美西方社会。

在西方社会的文化和信仰背景下发展的相当成熟。

国内管理基础课程内容体系主要是从西方引进的。

我院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

当时,它主要以企业管理等课程的形式出现,但课程内容中包含了相当数量的管理原则。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这种形式的变化,我院开始将《管理基础》课程纳入管理专业必修主干课程体系,并写入教学计划。

自创办以来,本课程一直是我系的重点建设课程。

经过几代领导人、专家和教师的努力。

现为我院管理类和经贸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2002,管理基础正式建设为高校重点课程。

2022年度,学院级项目“教学改革与优化管理原则”正式通过。

2022,《管理学基础》课程正式确定为高校重点课程,2022年度管理学基础课程正式确定为高校精品课程。

2022年5月,学院级项目“教学改革与优化管理原则”已经通过了结论。

本课程在教材建设、师资配置、辅助教材及案例库、教学方法与方法、教学组织研究与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本课程建设突出两大特点:(1)西方管理学原理与中国文化的有效融合;(2)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能力教育。

经过多年管理学基础知识体系、案例体系、教学组织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努力和积累,已经成为在校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管理学的基本思想简介80

管理学的基本思想简介80
管理学的基本思想简介
——保险经营管理学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什么是管理 • 管理是一个组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
领导、控制及贯穿始终的创新等工作,对 组织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以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 • 管理的对象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 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
• 二、管理的特点 •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反映
功能。 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
工作上的成就感; 职务上的责任感; 工作自身的性质; 个人发展的前景; 个人被认可与重用 提职与升迁。
公司的政策与行政管理 技术监督系统 与监督者个人的关系 与上级的关系 与下级的关系 工作的安全性 工作环境 人的生活,地位
• 3.X、Y、Z理论
• X理论:人通常是懒惰的,一般人都有好逸 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因此对大 多数人仅用奖赏的办法不足以战胜其厌恶 的倾向,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并惩 罚进行威胁,才能使他们付出足够的努力 去完成工作目标。
• 一、科学管理理论
• Taylor:科学管理之父,
• 时代背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期, 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
• 几个重要实验:铁块的搬运、铲铁砂和煤 块、金属切削等试验
• 1.科学管理的目的 • 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 用科学管理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
• 要求管理人员与工人双方实行重大的精神 革命。
• 2.科学管理的原则
• 对工业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 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方法。
• 科学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 成长。
• 与工人们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 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
• 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 均分的。

管理学发展史

管理学发展史

管理学发展的历史文章提要:本文在描述管理学发展的三个主线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学理论发展和知识积累的“钻石模型”,进一步从历史角度具体分析了科技进步、文化环境、制度变迁、管理创新者和战争等因素是如何影响管理学理论发展和知识创新的,从而揭示了管理学发展的历史逻辑;关键词:管理学发展历史逻辑人类管理实践活动几乎是与人类文明曙光同时出现的,探索管理活动规律的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中国和古希腊;在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着作中可以找到有关管理规律的一些论述,而公元前5世纪的孙子兵法则因为探索战略的一般规律被认为是最早、最系统的战略管理学着作;但牵芾碜魑幻畔低车目蒲а芯慷韵蟊蝗鲜丁⒀芯浚⑶夜芾硎导芄坏玫焦芾砜蒲е兜闹傅迹蚴窃诟崭展サ00年中才发生的;一般认为,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人泰罗开始使用秒表研究如何提高工作效率,而法国人法约尔一直在思考组织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和独立的规律,这标志着管理学的诞生;在过去的100年中,管理从一种不可言传的非正式的活动,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人们不仅认识到管理活动的普遍性——管理几乎存在于所有的人类组织和人类有组织的活动中,而且从各种可能的角度、采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对管理活动和问题进行规范分析和研究;由于管理科学知识被广泛地用于指导管理实践而管理效率被大幅度地提高,管理科学化进程不断被推进,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不断地扩张;这也难怪有人说,过去的20世纪是管理的世纪;1 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管理学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庞大知识体系和学科分支的复杂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和知识宝库中占有了重要地位;一、管理学发展的三个线索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管理理论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阶段和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出现了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诸多流派,形成了庞大的管理学知识体系;面对百年形成的庞大的知识体系和众多的流派,管理学和管理思想史的研究者一直试图归纳出管理学发展的逻辑主线;但是,由于百年来管理经典着作所关心的主题过于复杂,包括管理与管理者、领导、组织与人事、效率、市场与顾客、竞争与战略、创新与变革、现代公司的组织逻辑和管理的国际化等诸多方面;2 而从管理学的学科分类角度而言,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组织管理、质量管理等构成管理学的经典内容,而且这些学科还在不断地丰富、细化、交叉和发展,管理学的新学科、新分支还在不断地产生;因此,迄今为止,并不存在一个公认的管理学发展历史逻辑主线;从现有文献看,研究者所总结的管理学发展线索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根据管理学的内容构成进行划分,例如将管理学发展路径划分为组织理论研究的演进路径从古典组织理论、组织行为学、组织社会学、领导科学到企业文化等、管理方式方法研究的演进路径从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理论、决策理论到生产管理信息管理方法等、经营理论研究的演进路径从厂商理论、产业组织、市场学、消费者理论到战略管理;3 第二类是根据管理知识的产生方法来进行划分,例如将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三条线索,即应用管理学从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管理原理和方法、理论管理学以基本的人性假设出发构造的管理理论和实验管理学以管理案例为主的管理学;4 第三类则是根据管理学发展的影响因素来划分;在着名管理史学家雷恩看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文化环境紧密相联,管理理论发展既是文化环境的一个过程,也是文化环境的产物;5 基于此,有的学者认为存在三条管理学发展轨迹,一是以科学文化为基础的科学主义线索,由泰勒科学管理开始,包括社会系统理论、管理过程理论、系统管理理论、管理科学理论和决策管理理论等;二是建立在对现代人性基础的人本主义线索,从梅奥对“社会人”的研究开始,包括个体行为理论、团体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和管理伦理理论等;三是建立在文化模式基础上的文化主义的线索,由德鲁克管理实践理论开始,包括组织文化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变革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等;6 同样基于对于文化环境对管理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认识,还存在另外一种管理学发展的线索的划分,即以资本主义精神为文化基础的古典组织管理理论、以环境地域文化主要是美国文化为基础的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和基于东西方文化渗透的当代管理理论;7显然,第三类从管理理论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角度来分析管理学发展的线索,与前两类从管理内容和从管理知识产生方式角度划分管理学发展线索相比,具有时间上的前后继承性,而前两类的管理学发展线索在时间上具有并行性;从管理学发展历史角度考察,无疑从管理理论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角度分析管理发展的线索更有价值;但是,仅仅将环境影响因素归结为文化环境是过于泛泛而又不全面的; 二、管理学知识发展的“钻石模型”庞大的管理学知识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呢纵观整个管理理论的发展史,我们认为管理理论和管理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持续作用的长期因素,这主要有制度变迁、科技进步与文化传统三方面因素,体现了制度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作用;8 另一类是短期作用的临时因素,例如战争和其他重大突发事件比如经济危机;这两类因素作用于管理理论和知识创新的能动主体,包括企业家和其他管理实践人员或者团队、专业管理研究人员或者团队、专业管理咨询人员或者团队等,这些人员提出管理理论和方法,创新管理知识,实践新的管理思想,从而促进管理学的不断发展;这个过程可以表述为如下图图1所示的管理学知识发展影响因素的“钻石模型”;图1 管理学知识发展的“钻石模型”“钻石模型”试图表明的是,科技进步、制度变迁和文化传统与管理创新者的创新活动相互作用最终推进着管理理论发展、管理学知识的创新与积累,而战争和其他一些临时重大事件对整个过程也有短期的推动作用;这里科技进步因素具体包括认识世界的科学理论的发展以及改造世界的技术方法和工具的创新,科学发展不断为人类提供正确认识世界的思想和方法,而技术进步则不断为人类提供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方法;制度变迁是指有关宏观社会、经济、法律、政治和微观具体经济组织运行等方面正式规则的变化,这些规则变化会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选择;而文化传统要描述的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人们行为具有引导和约束作用的非正式的规则,与制度变迁中的正式规则可以较快地发生变化不同,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变化往往是长期的渐变过程;这里管理理论发展和管理学知识的积累,既包括管理思想、理论、方法等以各种形式体现的管理知识的丰富发展以及管理学的发展,也包括解决各种现实管理问题、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实践活动的创新与发展;这对应到管理科学化进程的内涵上,包括管理实践层面、管理理论问题研究层面、管理学科发展层面三方面的管理科学化进程;也就是说,上述“钻石模型”既是一般意义上的管理学理论与管理知识发展的影响因素模型,也是管理科学化进程的影响因素模型;这个模型是基于管理科学化历史进程建立起来的,因此从管理科学化的历史上看,该模型基本描述了管理科学化发展的逻辑关系,可以认为是一个管理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逻辑图;三、管理学知识发展的具体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上述“钻石模型”,我们需要逐一分析模型中各个因素是如何具体影响管理学知识发展和管理科学化进程的;1.科技进步因素尽管探索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提高管理活动效率的尝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管理科学化进程却真正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广泛运用于企业组织的结果;从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一般认为技术进步周期可以划分为5个周期,每个周期或者阶段长约半个世纪,也就是经济学中的康德拉季也夫长波,伴随着连续的技术进步周期,管理科学化的进程不断推进;1在第一次18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和第二次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长波周期中,与科学技术进步水平和工业化进程相适应,只出现了科学管理的初步实践和早期的科学管理思想,企业管理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2到了第三次技术进步长波周期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和40 年代,即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由于以牛顿力学为主题的经典力学体系和以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为核心的经典电磁理论都已经建立,这些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为技术革命提供了科学前提,尤其是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动力革命,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由技术革命产生的社会大生产必然对规范管理提出要求,原来的经验管理显然无法满足社会化生产和大公司发展的需要,于是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科技进步对管理创新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这方面,还体现在由于自然科学技术进步的成功产生了的巨大社会和知识效应,使得科学方法在管理问题研究和管理理论产生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泰勒试图通过科学实验方法寻求优良的管理方法,把管理提高到科学层次,从而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而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则是通过对组织管理普遍性原理的追求,把管理提高到理性层次;而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也是以实验方式研究人类管理行为的;3进入到第四个技术进步周期20世纪30年代和40 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科技进步进一步推进了工业生产力的发展,由福特公司开创的流水生产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方式,而计算机的诞生、应用和发展,对管理科学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产生了计算机管理学派;而该阶段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等自然科学哲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又为管理理论丛林的产生奠定了方法论基础;4人类社会正处于第5个技术进步周期中,该阶段主要技术特征是信息技术的突破性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该阶段的管理创新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管理信息化成为该阶段管理创新的主线和管理科学化的主要内容,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6西格玛管理、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网络营销等依靠信息技术的新管理思想或方法得到发展和应用,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核心能力理论、流程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广泛传播;归结起来,科技进步对管理科学化进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科技进步推进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产生了对管理科学化进程的需求;二是科技进步直接为管理科学化提供了技术、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支持;三是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还为管理学理论和管理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2.制度变迁因素没有人会否认,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的前提是以分工生产为基础的现代工厂制度的出现;在经济学家看来,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重要的是一场制度创新,“产业革命的实质就是用竞争取代以前控制生产和财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9 工业革命在西方彻底摧毁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工厂制度,工厂中实施了高度的专业化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亚当斯密在其名着国富论中曾详细分析了分工制度专业分工和职业分工能够提高企业效率的原因;工厂制度的产生对科学管理提出了要求:如何解决高度分工条件下的协作问题,如何解决工厂制度下工人的培训和激励问题,如何改善由于工厂制度的发展而逐步恶化的劳资关系;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中产生的;制度变迁对管理创新和管理科学化进程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需求牵动”方面,而且从企业制度的演进看,企业制度变迁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谁来承当管理创新主体的角色和管理创新和科学化的方向和内容;制度创新与变迁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在于,还为管理创新和管理科学化进程的推进提供了激励约束机制;所有的创新行为都是有风险的,而现代产权制度和专利制度的产生,保证了承担创新风险的创新者能够获得创新收益;如果将企业的创新活动分为企业制度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创新,那么可以认为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呈相互“支撑”的三角关系,企业技术创新可以为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物质技术条件、形成相应的技术能力保障机制,企业管理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制度创新提供了组织管理方面的保证,而企业制度创新为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制度基础,形成了相应的激励机制;企业制度不同,提供的管理创新激励机制是不同的;总之,制度变迁,尤其是产权制度变革,对管理创新和科学化进程的影响是全面的,对管理创新主体的选择、管理观念、管理方法和管理组织结构的创新都具有强有力的激励约束作用;3.文化因素文化传统体现为社会认可的价值信念、伦理规则、道德观念、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因此文化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往往又是根深蒂固的,不同的文化模式下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具体从管理科学化进程看,科学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是有其文化背景和基础的;具体而言,可以分别分析文化对管理研究活动和管理实践活动的影响;从管理研究层次看,管理科学化进程开始和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文艺复兴以后,科学主义的价值观逐渐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流文化,科学主义所包括的逻辑主义、分解思维、规范形式、精确原则和实验原则被广泛地应用到世界各个领域的问题分析研究中,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组织管理问题自然也不例外;泰勒首先将科学价值观念和科学主义的研究规范引入到生产作业管理领域中,通过追求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有序化来提高人类生产制造活动的效率;而法约尔则试图应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寻求整个企业管理活动的一般性规律;韦伯、巴纳德等人是在探索一般组织和社会领域中管理活动的科学管理原则;而行为科学是按照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来分析人的行为的科学规律;现代管理理论则是应用运筹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等科学理论方法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来分析和研究管理问题;没有追求科学和理性的价值观,没有应用科学原则研究管理问题的信念,没有科学的文化基础,管理科学化的进程也就无从谈起;从管理实践活动看,文化可以在民族文化和组织文化两个层次影响管理实践活动和管理科学化进程;一是在民族文化层次,二是组织文化层次;前者是宏观文化环境层次的影响,而后者是指组织成员共享的价值观;组织文化对管理者的管理实践活动具有重大影响,可以通过影响管理者的知觉、思想和判断进而影响管理者决策的科学水平和各项管理职能执行的科学水平;4.管理创新者影响管理科学化进程的显要因素;科技进步、文化传统和制度变迁对管理科学化的影响属于环境因素,而直接的管理创新者则在管理科学化进程中,在管理学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中,扮演了核心角色;这些管理创新者包括从事管理实践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从事专业研究的学者和教授、从事管理咨询工作的团队和专业人员;但是,随着管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实践者兼管理理论研究者的作用越来越小,专业的学者和管理咨询人员对管理知识的创新越来越起到主导作用;许多着名管理创新者被一些管理史研究者称为管理学大师,管理学各个领域中的知识体系往往是与这些管理学大师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5.战争因素企业管理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从孙子兵法与克劳塞维兹战争论中汲取了很多战略管理的智慧,但战争与管理学的发展关系并不仅仅停留在战略管理领域上;在管理学发展史上,有很多管理的科学方法是和战争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有关战争对管理学发展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列举很多例子;1939年美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布莱克特成立运筹学,应用数学分析方法研究城市防卫与进攻、雷达网络的优化配置、轰炸敌方潜艇飞机的有效高度以及配合等问题,这标志着运筹学——狭义的管理科学的诞生;战争与质量管理的发展也密切相关,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方为了保证军需物资的质量,规定生产军需物资的厂商必须采用统计抽样检查方式;美国标准协会颁布了美国战时质量管理标准质量控制指导书、数据分析用控制图法、制造工序中的质量控制用控制图;战后,这些标准被美国工业企业广泛采用,质量管理进入了统计质量管理阶段;战争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能够促进管理科学发展,具有其必然性;战争能够彻底改变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各个方面,属于一种巨大的临时的突变因素,这种临时的、巨大的、整个环境的突变必然会对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也就是说,战争会对管理创新产生巨大的需求;从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看,一门科学发展的途径可以划分为互相关联的两类,一是“实践需求拉动”,一是“理论供给推动”;所谓“理论供给推动型”是指研究者在自己的理论王国里按照这门科学内在的理论逻辑进行探索,从而发现和提出一些新的理论,然后再通过实践去检验,进而解决实际问题,最终逐步推进这门学科的发展;这是一种先有理论,再研究其实际应用,从而推动学科发展的知识创新积累方式;现代科学发展和庞大的科学知识库已经使这类途径变得越来越普遍;而“实践需求拉动型”则是指现实中已经出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门学科现有理论和方法无能为力,这促使人们针对解决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去寻求新的理论和方法;随着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新理论和方法的产生,这门科学取得了发展;这是一种实践超前理论、先有实际需求、再有理论和方法创新的知识积累方式,这类途径一般比较适合应用学科的发展;显然,管理科学的发展比较适合这种“实践需求拉动型”,而战争一旦爆发,往往会对管理科学发展具有强大的“拉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场战争就是一场重视管理和不惜一切代价改善管理、发展管理的运动;。

管理学108条经典定律加入自己真实感悟

管理学108条经典定律加入自己真实感悟

管理学108条经典定律一、蝴蝶效应(台球效应)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Lorenz)60年代初提出:一只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两周后,可能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

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称作蝴蝶效应。

思语:对个人或组织来说,必须做到"防微杜渐",防止危机的发生。

善终者慎始,谨小者慎微。

二、达维多定律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达维多提出:一家企业要在市场中总是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就要做到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第一个淘汰自己现有的产品。

思语:在"自吃幼崽"规则越来越盛行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组织要保持领先,必须时刻保持危机意识,时刻否定并超越自己,及时把握创新机会。

三、马特莱法则(80:20法则)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维弗烈度·帕累托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提出: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

即80%的价值是来自20%的因子,其余20%的价值则来自80%的因子。

例如:20%的业务骨干带动80%的工作业绩;20%的重点商品、重点用户带来了企业80%的利润等。

思语:企业经营时,必须抓住关键环节。

四、萨盖定律(手表定理)英国心理学家萨盖提出:戴一块手表的人知道准确的时间,戴两块手表的人便不敢确定几点了。

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思语:在企业经营时,管理层必须做到管理方法、经营目标、奖惩标准的统一。

五、皮尔卡丹定理法国著名企业家皮尔卡丹提出:用人上一加一不等于二,搞不好等于零。

思语:企业管理层在人事安排上必须考虑团队整体效应,使得各个成员的优势得到发挥。

六、光环效应(晕轮效应)美国心理学家凯利(H. Kelly)提出: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给人以非常好(差)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差)的评价。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管理与管理学(第一章)一、管理是什么?(教材第一节内容)1.管理的含义核心词汇:管理者、组织目标、组织资源和活动、协调帮助理解:泰罗、法约尔、西蒙等对管理的定义,四层意思2.管理的性质二重性:与生产力相关联的自然属性、与生产关系相关联的社会属性(角色互换有无影响)科学性:有无客观规律以及是否可以被讲解、被复制使用的检验(能否找到与能否COPY)艺术性:对客观规律的艺术性实践2)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应承担什么职责,或扮演什么角色人际关系角色:精神领袖、领导者、组织联络者信息传递角色:信息监听者、信息传播者、发言人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3)管理活动要求管理者应具备的管理技能技术技能:懂专业人际技能:善协调概念技能:有思想2.动作(管理方法与技巧):对于不同的职能活动,各自有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分述于二至五篇中。

3.作用对象(被管理者):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工业时代重物与现代管理重人)(2)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应承担什么职责,或扮演什么角色人际关系角色:精神领袖、领导者、组织联络者信息传递角色:信息监听者、信息传播者、发言人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3)管理活动要求管理者应具备的管理技能技术技能:懂专业人际技能:善协调概念技能:有思想2.动作(管理方法与技巧):对于不同的职能活动,各自有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分述于二至五篇中。

3.作用对象(被管理者):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工业时代重物与现代管理重人)4.内部环境:严格讲,内部环境因其可控性特点属于内力组织物质环境:包括作用对象在内的组织所拥有的资源组织文化环境(关键)(二)外力主要指外部推动管理活动成功的帮助力量和影响因素。

1.外部环境内容宏观环境:经济、技术、政治和法律、社会文化等产业环境(具体环境或中观环境):竞争者、顾客、供应者、合作伙伴等2.环境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对管理影响很大环境应对(环境的管理)三、管理学研究提示(教材第四节内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章一、古典管理理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战前后)核心问题:效率(生产效率、经营效率、组织效率)人性假说:经济人(一)美国: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1.泰罗简介:美国、钢铁公司、技术工作、工程师、作品—“科学管理之父”2.三个著名实验:与“磨洋工”现象的斗争,效率核心铁块搬运:动作、标准与效率铲掘:改进工具提升效率金属切削:改进技术提升效率3.指导思想核心:管理人员和工人均应实行重大的精神变革(怎么分蛋糕—怎么把蛋糕做大)中心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手段:科学管理代替传统管理4.理论内容开发科学的作业方法科学选择和培训工人有差别的记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5.评价:集天使、魔鬼与一身的评价,我的评价“伟大6.案例:科学管理造就的福特王国标准化流水线生产5美元工作日评价福特:天才的智慧与冷酷的心(二)法国: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1.法约尔简介:法国、科芒特里-富香博联营公司、管理实践与研究—“经营管理理论之父”2.理论内容企业经营6种活动(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管理的5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的14条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等)3.评价:管理过程学派创始人、现代管理教育的奠基人,我的评价“感激”(三)德国: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1.韦伯简介:德国、社会学家、军队管理研究—“组织理论之父”2.理论内容三种权力模式(理性-合法的权力、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分工明确、等级安排、合理用人、职业管理人、规则与纪律、理性的人际关系)二、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一战后至二战后)社会背景:社会革命和工人觉醒-对物化的不满-反抗和斗争核心问题:效率—人性人性假说:社会人(一)梅奥及霍桑试验1.梅奥简介:美国、心理学和社会学背景、作品2.霍桑试验:主持者、研究内容、地点、四个阶段工厂照明试验继电器转陪试验大规模访谈观察试3.评价:精确、严谨的德国管理模式的理论先驱,我的评价“认同”(二)人际关系学说(人群关系学说)1.员工是“社会人”2.提高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三)行为科学理论1.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等)2.人性理论(X-Y理论等)3.领导理论(管理方格理论等)4.组织理论(组织变革理论等)三、现代管理理论:20世纪50、60年代至20世纪70、80年代社会背景:科技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管理学热表现:百花齐放、争相竞荣特别提出表扬:孔茨的分类总结四、管理理论的新发展: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社会背景:文化发展、可以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变化带来的挑战(一)企业文化(组织文化)1.背景:对日本经济奇迹的研究和深入思考2.重要研究者及其作品:威廉?¡è大内《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迪尔和肯尼迪《企业文化》彼德斯和沃特曼《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企业的经验》阿索斯《日本的管理艺术》奎恩和肯伯雷:运用竞争价值理论模型测度组织文化爱德加?¡è沙因《企业文化与领导》3.内容:文化对管理影响深远企业文化的含义、功能企业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精神文化、植物文化、物质文化)(二)学习型组织1.背景:人类进入新时代(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应变2.研究者及作品:1990年,彼得?¡è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3.内容:关键语句:主动学习是应变之道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技能(系统思考、超越自我、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学习型组织构建的基本方法(领导者行为、组织职权配置、约束激励机制、组织结构柔性化)(三)企业再造(业务流程重组)1.背景:3C挑战、对职能制的检讨2.研究者及作品:1993年,迈克尔?¡è海默和詹姆斯?¡è钱皮,《企业再造工程》3.内容: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提高竞争力、从业务流程上保证效率,赢得客户企业再造实施方法:目标、手段、删减环节、重构流程、达到..企业再造的基本内容:以顾客导向为标准审视当前流程,根本性思考、彻底改革。

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当代经典管理理论

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当代经典管理理论
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当代经典管理理论
2007-8-24
1
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70年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战略热、系统热、权变热
战略热:管理重点由基层向高层转移、由业务管理向战略管理转移。 系统热&权变热:管理思想上强调系统观念和应变观念。
80年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企业文化热
注重比较管理学(交叉文化管理学)和管理哲学。 强调的重点是抓“公司文化”(目标、宗旨、信念、人和、价值准则)的“软管 理” 。
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 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 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2007-8-24
10
当代经典管理理论(8)
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远景。 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 善于不断学习。 (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
Z发现准备阶段:企业定位,确定可能开展的项目若干;进行初步的影响分析 ;选定第一个项目,明确范围。 Z重新设计阶段:分析业务流程;设计新的业务流程备选方案;评估每个备选 方案可能需要的代价和得益。 Z具体实施阶段:选取最相宜的方案;实施方案;更新定位模型资料。
企业再造理论实施中易出现的问题
`流程再造未考虑企业的总体经营战略思想。 `忽略作业流程之间的联结作用。 `未考虑经营流程的设计与管理流程的相互关系。
2007-8-24
9
当代经典管理理论(7)
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1947年出生于芝加哥,1970年在斯坦福大学获航空及太空工程学士学位,之 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系统动力学整体动态 搭配的管理理念;197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在斯隆继续致力于将系统动力学 与组织学习、创造原理、认知科学、群体深度对话与模拟演练游戏融合,从 而发展出“学习型组织”理论。1990年在美国出版代表作《第五项修炼——学 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该书于1992年荣获世界企业学会最高荣誉的开拓 者奖,圣吉本人也于同年被美国《商业周刊》推崇为当代最杰出的新管理大 师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