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中国共产党治理通货膨胀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中国共产党治理通货膨胀的历史经验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939bab14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79.png)
中国共产党治理通货膨胀的历史经验及启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从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局部执政,到1949年之后的全面执政,直至今日领导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进步。
但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也曾多次遭受通货膨胀、甚至是严重通货膨胀的侵袭和困扰,使得经济呈现出持续不断的波动。
造成历次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生的体制、政策诸因素,还有经济结构变动诸因素。
深入探讨和剖析在中国共产党执政期间历次通货膨胀的产生过程与形成机理,认真研究和总结党在领导经济建设、应对通货膨胀等方面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度创新及获得的成功经验,对于当前正确处理经济保增长和抑通胀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延安时期的反通货膨胀斗争抗战初期,根据国共合作协议,陕甘宁边区政府直属国民政府领导,行政院按月拨给八路军相当数量的法币,加之海内外各方进步人士的捐助,构成边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基本上可满足边区的军费和各项财政开支,甚至还略有盈余。
国共的政治合作也促成了边区内外的自由贸易和物资流通,至1940年之前,边区市场的物价水平总体保持稳定,虽稍有上涨,但未发生比较大的波动。
1940年10月,国民党再次掀起反共高潮,不久便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并借机停发了给八路军的军饷,对边区实行军事合围和经济封锁,禁止各类物品和外援进入边区,使边区财政经济遭遇严峻挑战。
毛泽东对当时面临的困难状况作过形象描述:“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
”①为破除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解决财政困难,扩大生产,增加供给,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当机立断,决定独立发行边币,由此开始致力于构建自主的货币金融体系,同时禁止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在边区流通,不允许私藏法币或携带法币出境。
此举标志着边币取代法币“成为唯一的边区通货本位”,②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由此进入以边币为本位货币的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https://img.taocdn.com/s3/m/f86d2454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fa.png)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通货膨胀是一个曾多次出现并且对经济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问题。
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中国都经历了一系列通货膨胀的阶段。
本文将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原因及其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问题。
古代通货膨胀:政治混乱与货币贬值中国古代的通货膨胀问题与政治混乱密不可分。
在战乱频繁的时期,政权更迭、地方割据等因素导致了社会经济的混乱,进而引发通货膨胀。
另外,自秦朝以来,纸币逐渐成为交易媒介,然而由于过度发行而导致货币贬值,也加剧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一个典型例子是南北朝时期的通货膨胀。
南北朝时期,政治的不稳定导致了战乱的频繁发生,这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的经济秩序。
同时,由于各地割据政权或诸侯割据的局面,导致货币过度发行,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局面。
这种通货膨胀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使物价飞涨,社会不稳定。
近代通货膨胀:外来冲击与政策失误中国近代通货膨胀问题主要受到外来经济冲击和政策失误的影响。
在近代,中国面临了列强入侵、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等多重压力,这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经济秩序,推动了通货膨胀的发展。
一次显著的通货膨胀事件是太平天国时期的通货膨胀。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然而其内部政权混乱、物资短缺的状况使得太平天国政府不得不发行大量纸币来满足开支需求。
由于发行过度,导致货币贬值加剧,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社会动荡。
此外,中国于20世纪上半叶也经历了一系列的通货膨胀。
例如,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国民党政府实施的政策失误、日本的侵略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让中国的经济陷入了恶性通货膨胀的泥潭。
通货膨胀导致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造成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定。
通货膨胀的影响:社会动荡与民生困境通货膨胀对社会和民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物价的飞涨令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购买力下降,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通货膨胀还可能导致社会的贫富差距加大,使得富者更富、穷者更穷,从而引发社会的不满和动荡。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https://img.taocdn.com/s3/m/478d80bc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a0.png)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问题,但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的影响和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通货膨胀事件。
首先,通货膨胀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供求失衡、货币超发和外部冲击。
供求失衡是指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大于供应,导致价格上涨。
货币超发是指政府或央行大量印发货币,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导致物价上涨。
外部冲击指的是一些外部因素对经济产生的冲击,如天灾、战争和国际贸易关系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
其次,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降低了人民的购买力,导致商品变得更加昂贵。
其次,通货膨胀会抑制投资,因为企业担心未来的利润会被通胀所侵蚀。
此外,通货膨胀还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为人们对通胀的恐惧经常会引发社会抗议和不满情绪。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几次重要的通货膨胀事件。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1948年至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通货膨胀。
当时,国共内战的剧烈战斗导致了货币严重贬值,物价飞涨。
另一次重要的通货膨胀事件是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风暴”通货膨胀。
在这个时期,政府过度印发货币导致通胀率飙升。
这两次通货膨胀事件都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总而言之,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通货膨胀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供求失衡、货币超发和外部冲击。
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包括降低购买力、抑制投资和引发社会不稳定。
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通货膨胀事件,如1948年至1949年的通货膨胀和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风暴”通货膨胀,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严峻的挑战。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https://img.taocdn.com/s3/m/6b3a3046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2e.png)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历史。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超过市场需求和经济实际产出能力的增长速度,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本文将回顾新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的情况,并对其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通货膨胀主要受到战争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在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为了战争需要,大量发行纸币来满足军队和政府开支。
战争结束后,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需要重建国家,并支付大量的军民代表费用。
这些因素导致了大量的货币供应,通货膨胀现象开始显现。
此外,在国共内战期间,国共两党的阵营都发行了大量的地方货币,增加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随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通货膨胀的形势逐渐得到控制。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控制资源配置和市场价格,导致了价格扭曲和供求失衡现象。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运动对经济运行的严重干预导致了物价暴涨,通货膨胀问题进一步加剧。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市场经济逐渐发展,通货膨胀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然而,在改革过程中,由于价格的逐步放开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新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挑战。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两步走”改革政策实施期间,当时的物价上涨迅速,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和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通货膨胀问题再次凸显。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幅动荡和全球经济的放缓,导致中国物价上涨明显。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来应对通货膨胀压力。
总的来说,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问题主要源自政治、经济因素和金融政策的改变。
政治因素包括战争和政治运动对经济的干预,经济因素包括需求和供应的失衡,以及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货币政策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通货膨胀的形势。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通货膨胀会导致人民币贬值,降低人民币的购买力。
其次,通货膨胀会导致市场价格波动不稳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中国古代的通货膨胀
![中国古代的通货膨胀](https://img.taocdn.com/s3/m/50f1681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1.png)
中国古代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流通中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购买力下降并导致市场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虽然通货膨胀在当代经济中常见,但在中国古代也有一些记录显示古代中国也曾经历通货膨胀。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通货膨胀现象,以及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通货膨胀可以追溯到秦朝。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之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将各个国家的货币统一换成皇币。
这种改革引发了通货膨胀。
这是因为秦朝的货币供应量急剧增加,而相对应的商品供应量并未增加,导致物价上涨。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朝代也经历了通货膨胀。
其中一个原因是过度发行货币。
古代的统治者通常为了满足财政需求,会通过发行更多货币来筹措资金。
然而,过度发行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购买力下降,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此外,战争也是古代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
战争时期,国家会增加军事开支,为了筹集资金,政府会发行更多货币。
而战争还可能导致农业生产中断,商品供应减少,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
古代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产生了诸多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
这使得人们的生活负担增加,特别是对于生活在贫困条件下的人们而言,生活变得更加困难。
其次,通货膨胀会造成财富的重新分配。
在通货膨胀时期,虽然物价上涨,但工资和其他固定收入往往没有相应增加。
这意味着固定收入者的购买力下降,而那些拥有实物财富或投资的人则可以通过抵抗通货膨胀来保护他们的财富。
此外,通货膨胀还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
因为通货膨胀使得贫富差距加大,导致社会不公正,不满情绪蔓延。
人们可能对统治者和政府产生不信任感,并采取各种抗议行动。
面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古代中国的统治者也尝试了一些应对措施。
其中一个常见的措施是实施物价管制。
政府会通过控制商品价格来抑制通货膨胀,但这种措施往往难以取得成功,因为通货膨胀根源在于货币供给的过度增加。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也经历了通货膨胀的问题。
通货膨胀的原因包括过度发行货币和战争等因素。
我国历史上铜铸币的通货膨胀现象及原因探究
![我国历史上铜铸币的通货膨胀现象及原因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9d8d9a62a98271fe910ef997.png)
《西部金融》2008年第7期我国历史上铜铸币的通货膨胀现象及原因探究赵晓敏摘要:本文回顾了介绍中国铜铸币流通史上出现的通货膨胀,分析其产生原因,认为即使是金属货币,也难以避免通货膨胀;另外,金属货币不与财富完全等价。
关键词:铜铸币;通货膨胀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08(7)-0044-02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赵晓敏(),女,江苏人,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一、我国历史上铜铸币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段时间内物价普遍、连续地上涨。
价格上涨意味着铸币作为货币的购买力下降。
汉高祖时,任令民间铸钱,于是出现了大量的荚钱。
虽然钱文仍为“半两”,但较秦半两轻小了许多(1-3铢)。
另外,此时正值战争结束,疮痍未复,一些豪强地主也趁机囤积居奇,造成了物价腾贵,竟至“米至十万钱”的情形。
直到汉武帝建立“五铢钱”制度,才使得长期混乱的货币流通情况大幅改善。
五铢钱重如其文,同时,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禁止民间私铸,这对保持币值稳定有积极作用,因此五铢钱后来得以在我国通行了七百余年。
公元7年到14年,王莽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造成货币流通再次混乱,物价波动。
如:第一次改革时,发行三种新币:大泉(重12铢),却值50个五铢钱;契刀,值500;错刀,值5000;均与五铢钱并行。
这些虚假大币名义价值都远远超过了其实际价值。
后来的三次币值改革,逐步下令废除五铢,并增发了多种假大钱,如货布(重25,值25),以及著名的“二十八品”等。
各种货币轻重大小之间作价极为不合理。
另外,频繁的币改也使得百姓对各币种兑换比例生疏,并且对新币无法信任,结果“百姓愦乱,其货不行”。
此时,私铸盛行,更加剧了物价跌宕。
东汉中晚期,对内政治腐化,外戚宦官争权夺利;对外灾荒不断,揭竿而起之士层出不穷,货币流通再次趋于不稳。
有书记载,章帝元和中,“谷所以贵,由钱贱故也”。
献帝时,董卓废五铢,铸大量的小钱,且质极劣,越发促使钱轻物重,甚至出现了“谷石数万钱”、“谷一斛数十万”的情况。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应对方法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应对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3932ed0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a8.png)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应对方法一、建国初期我国出现的通货膨胀这次通货膨胀基本原因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
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政府滥发金元券,采取了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用发行贷币的办法搜刮民财打内战,维持其统治。
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物价仍然上涨的基本原因。
另一方面,在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人民币的最初一年里,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人民政府的财政支出、军费支出大增;而且生产又因为战争遭到破坏,少数不法分子囤积居奇,哄抬物价,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在新中国人民政府正确的领导下,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经济措施,统一财经工作,整顿经济秩序,打击不法商贩,尽快组织恢复生产,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制止了持续了长达十二年之久的通货膨胀。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通货膨胀1、50年代和60年代初的通货膨胀:50年代,由于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左的错误,195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刮“共产风”和“浮夸风”,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瞎指挥,追求不可能实现的高指标,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生产连续下降,财政出现虚收实支。
1958年到1960年,财政累计赤字高达169、4亿元。
银行系统采取“全额信贷”,需要多少,贷多少,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贷,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都可以贷。
出现指山买柴,指水买鱼,划地为矿的怪现象。
基建规模过大,财政连年赤字,导致银行信用大膨胀。
政府采取纠正“左”的错误思想的政策,并实施“调整经济比例,压缩基建战线,控制贷币投放”的经济方针,通货膨胀很快得到治理。
具体采取的措施是:⑴大力压缩预算内、预算外基本建设投资规模;⑵对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等措施;⑶大量精简职工和城镇人口;⑷严格控制财政管理,压缩财政支出;⑸控制贷币发行,组织回笼贷币。
一直到1963年,国民经济有所好转,物价有所回落,经济秩序基本恢复。
2、“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通货膨胀:这个时期属于“隐蔽性通货膨胀”虽然物价很稳定,贷币发行增长比例不是很大,但商品供应匮乏,上百种商品采取凭票限量供应,实际的黑市价格往往高于国营价好多倍,再加上经济建设中“左”的思想影响,使基建战线拉的过长,财政年连续赤字,贷币流通再次出现大的波动,直到改革开放前一直未得到根本改善。
1948年国统区通货膨胀
![1948年国统区通货膨胀](https://img.taocdn.com/s3/m/5af9a3402e3f5727a5e962d9.png)
1948年国统区通货膨胀:4亿金圆券才买一石大米2013年11月06日02:47来源:人民网作者:文亭211月初,美国开动印钞机大印美元,引发了世界各国对通涨的担忧。
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4%,创25个月新高,而且突破了4%的警戒线。
通货膨胀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网络出现了夸张的帖子形容物价上涨——“蒜你狠”、“豆你玩”、“唐(糖)高宗”、“煤超疯”、“姜你军”、“油不得”、“棉里针”、“苹什么”。
物价的快速上涨使中低收入者倍感压力。
中央也下定决心,接连出台措施控制物价的稳定。
不过,说起恶性通货膨胀还要数抗战胜利后到国民党败退台湾前那几年,物价不仅是一天一个变化,甚至每时每刻都在上涨,创下了中国历史上的通胀奇观。
陈立夫:我们已先替共产党把人民都变成了无产阶级抗战胜利之初,国民政府拥有600万盎司黄金,9亿美元,接收的敌伪产业折合法币10万亿元,相当于当时法币发行额5569亿元的20倍。
此外,还有美国给予的剩余物资约20亿美元,这些完全可以用于整顿税收、平衡财政收支、抑制通货膨胀,但是国民党政府没能抓住机会,反而昏招迭出。
当时,上海物资奇缺,同时由于道路破坏,法币也奇缺,导致暂时性的通货紧缩。
市场上出现了1法币兑换200储备券(汪伪政权的货币)的情况。
上海官方乘机建议将法币和储备券的兑换比率定为1:200,当时任经济部次长的何廉极力反对。
何廉指出货币兑换应该以各地的物价指数为基础,以局部市场的价格来定官方货币比率,实际会造成货币贬值,使沦陷区人民一夜之间破财丢产。
结果是何廉的意见最后没有人搭理。
1945年9月27日,财政部公布了《伪中央储蓄银行钞票收换办法》,还是将法币与伪中储券的兑换率定为1:200。
如此政策就意味着沦陷区数亿民众的动产价值,一夜之间变成了只有1/200,这无疑是对沦陷区民众财产的一次洗劫,真是“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实际上,这一经济政策也动摇了正常的国家经济秩序。
罗马欧洲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罗马欧洲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https://img.taocdn.com/s3/m/ac281968a417866fb84a8e27.png)
罗马、欧洲、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中,物价波动一直不断。
当通货膨胀再次影响我们的生活,考察历史中的故事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罗马帝国:银币含银量下降的通货膨胀从公元138年到公元301年,罗马军人的服装价格上涨了166倍,自2世纪中叶到3世纪末,小麦的价格上涨了200倍。
按照复利计算,这段时间的物价上涨率每年在5%~6%。
罗马帝国时期的农产品是生活资料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小麦价格的上涨标志CPI在上涨,它也意味着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通货膨胀。
罗马帝国当时实行的是金属货币制度,包括金、银、铜和青铜。
货币成色下降是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在金属货币时期,这应该是一个惯常的现象。
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一方面发行不足值的货币,另一方面是在铸币中加进去一些不那么贵重的金属,譬如在金币中添加一定量的铅,凭借统治者的权威让民众相信这些货币的价值不变。
据记载,在公元1世纪含银量达90%的迪纳里厄斯(Denarrius,罗马帝国的一种小银币),在戈尔蒂安皇帝统治的公元238年含银量只有28%;而到了公元268年的喀劳秋二世时,含银量已经下滑到只有0.02%。
这样,垄断货币铸造权的统治者所持有的货币数量就增加了,他们企图以此来强化对帝国资源的控制。
尽管官方规定了铸币的价值,但是罗马帝国的民众很清楚铸币中贵金属的真正含量。
他们知道,与原来的相比,铸币中的贵金属减少了,铸币失去了原来的价值,现在换取同样数量的衣服或者小麦需要比以前更多的货币,也就是说,物价上涨了。
与此同时,足值的货币被储存起来,成色不足的货币被普遍使用,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在1588年被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一世的顾问托马斯·格雷欣爵士所发现,在经济学中称为“格雷欣法则”。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的通货膨胀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它是更大范围内社会变化的一部分,也是罗马帝国崩溃的一部分。
战争所导致的政府开支急剧增加、政府破产是罗马帝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https://img.taocdn.com/s3/m/0e083c21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1d.png)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自古以来,经济发展和通货膨胀是密切相关的。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普遍上涨,货币购买力下降的现象。
在中国的悠久历史长河中,通货膨胀也曾多次出现,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回顾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通货膨胀事件,并探讨其成因及影响。
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通货膨胀事件可追溯至东汉末年。
那个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及政权更迭,国家财政状况急剧恶化,货币大量铸造,不断增发导致通货流通量不断膨胀,最终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
这使得百姓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民不聊生。
然而中国历史上的最著名通货膨胀事件要数宋代的“靖康之耻”时期。
南宋靖康年间,北方金朝的入侵导致南宋政权的灭亡。
这个时期,大量的战争财政支出和不稳定的政治局势使得政府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大胆而失算的政策,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南宋政府不断增发货币以应对军费压力,而货币供应量急剧增加,需求远远超过实际产出,从而推动物价飞涨。
这一时期,民众不堪承受高涨的物价,生活困苦,人们纷纷流亡或犯罪求生。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问题并没有止步于宋代,元代和明代也都发生了一些重要的通货膨胀事件。
元代蒙古政权统治期间,因过高的军事开支和侵吞农民资源,导致了民生贫困和物价上涨的问题。
这对元朝的经济造成了巨大压力,最终也是导致了元朝的衰落。
明代永乐年间,宇治金杯,铁杯、铜杯的水银成分有点过多,皇帝也不懂经济学,不知会发生国民通货膨胀问题,宇治河水污染问题、男子汉困难问题,罗斯福看望冰岛,张体分等不堪外压的段开始三种生拆和犯罪泛滥,农民经商的叫了也陆续倒闭。
上述通货膨胀事件中,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过度发行货币以应对战争或政治压力,或是经济政策失误导致经济失衡。
另外,战乱、政权更迭、自然灾害等因素也会加剧通货膨胀的程度。
与此同时,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物价上涨导致民众购买力下降,生活质量下降,社会秩序动荡,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
其对贫困人口尤其具有冲击性,往往会导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通货膨胀的历史事件
![通货膨胀的历史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60832ed6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00.png)
通货膨胀的历史事件
通货膨胀是指一国货币供应量过度增加,导致货币失去购买力并且物价上涨的情况。
以下是一些历史上重要的通货膨胀事件:
1. 德国威玛共和国通货膨胀(1921年-192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为了支付赔款,大量印刷纸币导致失控的通货膨胀,物价持续上涨。
最终,德国央行进行货币改革,发行了新的货币,并重新控制了通胀。
2. 日本战后通货膨胀(1945年-1951年):二战后,日本货币供应量激增,因为战后重建需求导致物价飞涨。
日本政府通过控制物价、增加税收等手段来应对通货膨胀问题。
3. 拉美国家通货膨胀危机(1970年代-1990年代):许多拉美国家如阿根廷、巴西和委内瑞拉等在1970年代至1990年代期间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原因包括政府过度开支、债务问题以及货币政策不当。
这些国家采取了紧缩政策和货币改革来控制通胀。
4. 中国的通货膨胀(1980年代-1990年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面临着高通货膨胀的问题。
政府通过调控政策、加强金融监管和加大稳定货币政策力度等手段,逐步控制了通胀。
5. 西班牙房地产泡沫(2008年-2013年):西班牙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导致了经济危机,引发了通货膨胀问题。
西班牙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措施和改革,以恢复经济稳定和控制通货膨胀。
这些通货膨胀事件表明了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和政府干预等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强调了控制通胀的重要性。
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历史上的通货膨胀](https://img.taocdn.com/s3/m/682f70787fd5360cba1adb9d.png)
历史上的通货膨胀1.汉朝的货币贬值自从人类有了文明,发明了用以交易用的金钱之后,凡是寿命超过六十岁的人,没有谁在有生之年没见过恶性通货膨胀。
有关通货膨胀的最有趣和最无耻的故事,发生在两千年前的汉高祖时代。
秦朝时的铜钱重十二铢,汉朝铸制的新钱只重三铢,是旧钱的四分之一,但面值相同,兑换比是一比一。
汉高祖的无耻说法是:“秦钱重,难用也。
”毫无疑问,高祖的这次货币大贬值造成了高速的通货膨胀。
但我必须附加一个脚注,就是西汉时行的是银本位制,一斤白银可兑换一万钱,但政府耍赖皮说兑换率不过是一个数字,老百姓无法凭钱去兑换白银。
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金本位或银本位,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无法照价兑换,然后政府宣布正式距值,问题是发生的时间而已。
2.近代的货币崩溃和高速通胀我们读高中历史,读到1922年的德国和1948年的中国都曾发生过货币崩溃,读书时以为这是永不会在自己身上发生的历史。
我不知道这种人间惨剧会不会在自己的身上发生,但随着年纪渐长,学识快速长进,赫然发现恶性通货膨胀并非特殊事故,而是时常发生的事件。
不说太远,1973年智利的通胀率是600%,1985年的玻利维亚是12000%,1990年的秘鲁是7500%,1993年的乌克兰是5000%,问你怕没?2009年1月16日津巴布韦发行了一套世界上面额最大的新钞,包括十万亿,二十万亿、五十万亿和一百万亿津元四种。
目前,津国通货膨胀率已达到百分之十亿。
)3.美元实质贬值七成当货币脱离了金本位后,理论上就可无止境地印行。
印纸币就像吸毒,很容易就上痛,一旦国家的经济出现了问题,印钞是最方便的止痛剂,能够很有效地解决短期的痛楚,代价则是一段不短时间的高速通货膨胀。
经济有盛衰周期,当衰退时,如果手头有止痛剂,不管其副作用有多大,是很难放着不吃的。
美国就是一个“大吸毒者”。
由于它的经济是外向型的,同世界大部分的国家都有大量的贸易,因此它的本土通胀会输出到全世界。
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时,包括美国和日本在内的世界大部分地方,通胀率一直维持在两位数。
案例名称历史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案例
![案例名称历史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9178be9240c844769eaeea8.png)
案例名称:历史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案例案例名称:历史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案例案例内容:许多人认为通货膨胀是纸币条件下的特有产物,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
这种看法是很不确切的。
以下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的发生有在纸币条件下的,也有金属货币条件下的。
(一)古罗马的通货膨胀:铸币成色下降的恶果公元138-301年,古罗马军服的价格上涨了166倍,自2世纪中叶至3世纪末,小麦价格——物价水平的主要标志——涨了200倍。
这一次通货膨胀,无论如何也不能归罪于纸币,因为纸币要到其后1000年才出现。
古罗马实行的是金属货币制度,包括金、银、铜和青铜。
政府财政基本上采用现金形式。
帝国的皇帝们为了强化他们对资源的控制,相继削减铸币尺寸或在铸币中添加贱金属。
同时却希望凭这自己的权威保持其价值不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行为在罗马帝国时代代代相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铸币贬值,物价上涨。
公元235-284年,古罗马政治陷入无政府状态,通货膨胀臻于极致,铸币急剧贬值。
在公元253-268年之间,银币的含银量还不到5%。
(二)黑死病与价格行为14世纪中叶,欧洲普遍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
在3年的时间里,物价至少翻了一番。
作为通货膨胀,这一时期并不引人注目,值得重视的是它的背景——黑死病。
这是一种能致人猝死的病疫。
在当时,此病夺取了2000万人的生命,是当时整个欧洲人口的1/3。
在病疫流行期间,商品的价格出现了突然的、短暂的下降。
原因很明显,人口锐减导致需求下降,而流通中的货币及商品存量却基本不变,但幸存者的需求却是有限的。
而随着疫情的过去,物价又回升了。
原因是储存消耗殆尽,同时由于人口减少,产量随之下降——因为生产者的生活条件恶劣,因而生产人员减少的数量远大于有稳定需求的富人。
(三)西班牙:白银与价格革命16世纪,西班牙物价上涨4倍多,年上涨率1.5%,贵金属过剩是这次通货膨胀的根源。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https://img.taocdn.com/s3/m/6e3358a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26.png)
导语: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CPI同比涨5.4%,本轮通胀仍未见有缓和迹象,政府明确要求“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宏观调控的首要位置”。
其实,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类似的严重通胀还发生过四次。
那么,每一次通胀的原因是什么?谁又成为历次通胀的买单人呢?1980年第一次通胀,广大消费者为财政赤字和货币增发买单原因:基建投资导致货币增发从1979年开始,中国在逐步推行商品经济的改革过程中,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从1979年至1984年,5年时间GDP就翻了一番,人均收入翻了不止一番。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基建投资和政府财政的支持,据统计,1979年至1980年我国两年财政赤字都达170亿元以上,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到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
通胀程度:1980年通胀达6% 在增发130亿元货币的刺激下,1979年、1980年全国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年通胀达到6%,已经到了经济危机的临界点。
政策应对:压缩基建投资、紧缩银根 1980年1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通货膨胀得到抑制。
买单人:广大消费者1984-1985年第二次通胀,到1985年通胀率一度高达9.3%原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导致货币增发 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
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
通胀程度:1985年通胀率高达9.3% 政策应对: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从1984年11月到1985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比如,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
买单人:广大消费者1987-1989年第三次通胀,政府急刹车导致六成民企倒闭原因:紧缩政策尚未见效,放开基建投资和货币增发在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主要表现为商品价格的放开和工资改革的推行及随之而来的基本建设投资的大规模升温。
建国以来的通货膨胀(分次整理)
![建国以来的通货膨胀(分次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f13cf72a26925c52cc5bfbe.png)
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20世纪30、40年代,特殊历史时期的超级恶性通货膨胀张公权的《通货膨胀的螺旋上升:中国经验,1937——1949年》这一书中提到:在这特殊的时期,战争、割地、赔款,中国正陷于通货膨胀,只是个国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个别现象,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执行者的南京政府,试图通过一系列措施反通货膨胀,但始终摆脱不了对印钞机的依赖。
造成了的非常严重影响,法定货币膨胀连带物价飞涨,物价狂涨反过来又加速了法定货币的流通和贬值速度,乃至印刷厂的钞票还未出场,已经不及自身纸张的印刷成本的价格了。
到1945年5月,国民党政府法定货币金圆券已经买不到任何东西了。
1979-1981年初,盲目投资的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占主导和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共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幅度提高了一系列商品价格措施,加快现代化建设、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严重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
在这期间既有因提高农产品、能源等商品价格,导致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又有加快基础建设,增加需求,使得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在1979年到1980年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 年通胀达到6%。
但此次占主导原因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因为中国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经济建设百废俱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
由于当时基建投资规模膨胀,农副产品价格提高,国家不得不对职工进行价格补贴,1979-1980两年,中央政府财政赤字都达到170亿以上。
因此,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
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大大超过同期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6.6%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37.3%的幅度,自然引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商品价格上涨率达到6%,已经到了经济危机的临界点。
这一次通货膨胀过后,政府压缩了基本建设投资,开始收缩银根,并出台了一系列控制物价的措施,通货膨胀逐渐得到控制。
中国古代的通货膨胀
![中国古代的通货膨胀](https://img.taocdn.com/s3/m/8dbcb20502020740be1e9ba6.png)
从铜钱到钞票:中国古代的通货膨胀余治国1•中国古代繁荣的货币经济通胀猛于虎。
在物价普遍高涨的时代,社会中下层辛辛苦苦存下的钱迅速被通胀这头怪兽所吞噬。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房产、黄金和股票等资产的投资门槛太高,他们用血汗积累的财富大多都只能存入银行。
但由于通胀,各种商品和资产的价格不断上涨,货币随之不断贬值,老百姓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存款渐渐缩水。
而那些富人和权力阶层拥有足够的财富,可以在国内外进行各种投资,他们的身家在高速通胀下不仅不会缩水反而会增值。
结果,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当通胀达到天文数字时,改朝换代将不可避免的到来。
乱世人不如太平狗,人命如草芥成为司空见惯的常态——这便是恶性通胀所导致的严重后果。
“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是货币主义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名言。
在他看来,任何通货膨胀都只是一个货币问题,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就是货币太多的缘故。
其实通货膨胀的原因远非这么简单。
既然通胀的后果如此严重,那为什么政府不能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控制通胀呢?绝大多数人一看到物价上涨,就会不由自主地说这是因为纸币印刷太多,所以钱越来越不值钱。
还有人会引用一些经济学家的名言来说明通胀是纸币超发的原因,比如“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那少印钞票不就能解决通胀了吗?其实,现代社会的货币经济并非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纯粹的纸币经济,而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货币与信用循环的大系统。
纸币印刷过多导致恶性通胀的现象在现代社会从来就不存在。
常识往往是谬误,这种现象恰恰在古代社会才真正出现过。
因此,要分析通胀的原因,就要从机理较为简单的中国古代货币经济谈起。
自鸦片战争以来,很多中国人被西方的坚船利炮吓破了胆。
言必称希腊罗马,自己不争气却怪祖宗坟上不冒烟。
其实,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会让我们现代人汗颜。
现代人以为古人交易时所用的钱是金银与铜钱,甚至于还有人以为,中国古代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或顾名思义称之为自然经济。
国民党时期的通胀
![国民党时期的通胀](https://img.taocdn.com/s3/m/8854144f33687e21af45a921.png)
历史事实3 发帖于:中国历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发布时间:2009-2-17 10:21:51 查看原帖收藏复制链接
【共0条评论】【浏览220IP】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推行滥发纸币政策,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日益贫困,国民经济逐渐崩溃。
概况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制度。1939年以前,通货膨胀速度较为缓慢。物价上升指数还未超过法币增发指数。如以1937年6月为1,到1939年12月,法币发行指数为3.04,而物价指数重庆为1.77。②1940年起进入恶性通货膨胀阶段,物价上升指数超过通货增发指数。到抗日战争结束的1945年 8月,法币发行指数为394.84,同期重庆物价指数为1795.00。③1947年起法币进入崩溃阶段。该年7月,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共、反人民内战,军费支出浩繁,黄金外汇大量消耗,法币发行如脱缰野马。到1948年8月19日,法币发行额累计为663694.6亿元,发行指数为470705.39,而同期上海物价指数为5714270.30。法币崩溃,改发金圆券。每300万元法币兑换金圆券1元(见彩图1948年国民党政府法币崩溃,天津市民在兑换“金圆券”)。④新发行的金圆券很快就告崩溃,1948年8月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短短10个月中,金圆券发行额为679459亿元,发行指数为307124.3,同期上海物价指数达6441361.5。如果把法币和金圆券合计,则自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货币发行指数为144565531914.9(即1400多亿倍),同期上海物价指数为36807692307691.3(即36万多亿倍)。在1948年 8月一张提货单上共贴有 100元面额印花税票61000余张
中国90年代通货膨胀
![中国90年代通货膨胀](https://img.taocdn.com/s3/m/16adb301b7360b4c2e3f6473.png)
1992~1993年,由于市场经济改革,国家全面放开了对过去发放票证、限额供应的商品的限制,允许其以溢价形式,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由定价。
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幅均达35%以上,直接导致当期或稍后时期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1993年,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为13.2%,通货膨胀高峰在1994年,当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21.7%,物价上涨率分别为13.2%、21.7%、14.8%。
新一轮通胀来临。
第一次是1994-1996年:2003-2007年,广义货币(M2)增长速度分别为19.6%、14.6%、17.6与之相反,现在是“惜贷”严重,2005年开始商业银行的存贷差规模近十多年来,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初步建立,房地产市场、商品期货市场不断壮大,居民的投资渠道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货币流入到虚拟市场中,货币供给对实体经济的通胀压力减轻。
这些行为在现在不会发生,一是当前物品极大丰富、供应充足,二是居民预期稳定。
1此次通胀的治理以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16条措施为起点,经过3年的治理,到1996年我国实现经济的“软着陆”。
1997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在“软着陆”之后,迅即感受到了需求不足的巨大压力。
90年代通胀90年代早期,国家极为关注通胀问题并及时进行宏观调控。
对日益增长的居民储蓄这“笼中虎”极为顾忌(成为当时经济理论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但是,90年代的通胀仍以激进方式演进。
诱发通胀的因素:1、90年代初,许多地方或企业滥用“发展就是硬道理”,开始大规模粗放投资,银行形成大量不良贷款,以致我国金融体系约用了五至六年时间,消化不良贷款,其中主要措施就是投放货币进行“稀释”,导致以农副产品价格引导的全面价格上涨。
2、改革开放的“藏富于民”政策,使民众的绝对购买力上升,推动物价上涨。
3、亚洲金融危机,我国开始实施“增加货币供给,以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https://img.taocdn.com/s3/m/fcdd04daad51f01dc281f1ba.png)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一、金属铸币时期的货币贬值中国历史上出现过铜、银、金、铁、铅等金属铸币以铜铸币为主中国古代在发行铜铸币时出现过多次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不符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社会不稳定其中重要的大致有以下几次(一)自公元7年到14年王莽三次改革币制第一次下令除五铢钱(汉隋间铸币以重量命名主要是五铢钱古算法以24铢为1两)外更铸"大泉"重12铢值五铢钱50;又造"契刀"值500;"错刀"值5000这种虚价大钱出现后造成民间盗铸在实际交易中更趋向于使用五铢钱第二次废除"错刀"及五铢钱另发行"宝货"计有五物(金、银、龟、贝、铜)六名(钱货、黄金、银货、龟货、贝货、布货)共28品不仅换算困难每一品与其它27品之间会产生756种比值而且比价极不合理如小泉重1铢每枚值1大布重24铢每枚值1000此次改币仅一年就被迫废除第三次王莽作货布、货泉两种并行货泉重5铢货布重25铢但一个货布却值25个货泉结果又引起盗铸许多人因犯法而沦为官奴婢王莽从主观出发随心所欲地改革币制滥发大钱结果"每一易钱民用破业""农商失业食货俱废"自身最后也迅速灭亡(二)黄巾起义后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公元189年董卓进京毁五铢钱更铸小钱"肉好无轮廓不磨鑢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贷不行"(注《三国志》卷6《魏书·董卓传》)董卓铸恶质钱引起物价飞涨是对人民的一种掠夺至此五铢钱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三)三国时战争频繁军费开支浩大各国为解决其财政困难都铸造了面额较大的货币刘备入蜀时因"军用不足"听从刘巴建议铸"直百五铢"其重量仅8~9.5克却当五铢钱100结果"数月之间府库充实"(注《三国志》卷39《蜀书·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吴国在公元236年铸"大泉五百"重7克238年又铸"大泉当千"重14.5克甚至还有"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大钱出笼后导致物价上涨后被迫停铸(四)公元465年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铸二铢钱"形式转细官钱每出民间即模效之而大小厚薄皆不及也无轮廓不磨鑢如今之剪凿者谓之耒子景和元年(465年)沈庆之启通私铸由是钱货乱败一千钱长不盈三寸大小称此谓之鹅眼钱劣于此者谓之涎环钱入水不沉随手破碎市井不复料数十万钱不盈一掬斗米一万商贾不行"(注《宋书》卷75《颜竣传》)结果引起社会经济停滞不久刘宋王朝就走向崩溃(五)北魏孝明帝即位后为解决财政困难517年用崔亮建议广开铜矿铸钱以收"治利"此后民多私铸钱更薄小钱价更低"时所用钱人多私铸销就薄小乃至风飘水浮米斗几值一千"(注《魏书》卷58《杨播附侃传》)在市铜价八十一文得铜一斤私造薄钱一斤铜可造钱二百"既示之以深利又随之以重刑罹罪者虽多奸铸者弥众今钱徒有五铢之文而无二铢之实薄甚榆荚上贯便破臵之水上殆欲不沉"(注《魏书》卷77《高崇附高恭之传》)私铸钱轻薄如榆叶入水不沉其流通的后果是物价上涨货币流通阻滞犯罪者增多加剧了社会矛盾(六)隋炀帝时期政治腐败统一的五铢钱制度遭到破坏由私铸引起货币严重贬值"大业(605~618年)以后王纲弛紊巨奸大猾遂多私铸钱转薄恶初每千犹重二斤后渐轻至一斤"(注《隋书》卷24《食货志》)私铸者除豪门大族也有为对付日益加重负担的百姓到最后甚至"剪铁碟裁皮糊纸以为钱相杂用之"(注《新唐书》卷54《食货志》)唐初李渊入长安时民间"行线环钱甚制轻小凡八九万才满半斛"(注《新唐书》卷54《食货志》)在这种状况下社会经济走向了绝境不久隋也走向灭亡(七)唐玄宗后期生活奢侈军费开支浩大他死后乾元元年(758年)在第五琦的建议下唐肃宗实行通货贬值政策铸造大钱称"乾元重宝"这是最早称"重宝"的钱重 5.97克一文当开元通宝钱十文肃宗诏书说"冀实三官(汉代主管铸钱机构)元资用收十倍之利"俨然说明铸钱目的在于增加财政收入次年又铸"重轮乾元重宝"重11.94克重量为开元钱的三倍却当开元钱五十大钱发行后引起的后果不外有三一是物价飞涨人民遭难"谷价腾贵米斗至七千饿死者相枕于道"(注《旧唐书》卷48《食货志》);二是盗铸严重"长安城中竞为盗铸"(注《旧唐书》卷48《食货志》)以致寺庙的钟、铜佛都被熔化;三是货币流通出现混乱有实钱和虚钱双重价格总之如上元元年(760年)诏书所说"私铸颇多吞并小钱(开元钱)……物价益起人心不安"不久宣布重棱钱由当开元钱50文改为30文即开元钱则一当十文用乾元当十钱依前行用不变当时人称此虚抬作价的钱为"虚钱"未抬价的钱为"实钱"由此而产生两种物价(八)五代十国时期货币形式五花八门、十分紊乱各国政权用铅、铁、泥等铸钱以此掠夺人民维持其财政和军费开支并用恶钱削弱敌国南唐后主李煜铸铁钱民间纷纷藏匿铜钱商人们用十枚铢钱换一铜钱出现劣币驱逐好币楚曾铸铅钱又铸"乾封泉宝"大铁钱闽铸大铁钱有"永隆通宝"、"天德通宝"等名都当铅钱百南汉铸有"乾亨通宝"铅钱十个当铜钱一盘踞幽州的刘仁恭父子用墐泥作钱以此强迫收兑铜钱又发行大额货币有当十、当百、甚至当千当万的大钱总之当时货币混乱给经济造成很大破坏(九)清咸丰三年(1853年)在发行纸币的同时京局开始铸造大钱共分五等当十、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当千当十称"咸丰重宝"其余称"咸丰元宝"当百钱直径7厘米重199克为诸钱之冠大钱一出笼立即引起物价飞涨同时私铸也纷纷出笼旧钱每千重120两熔化可铸当千大钱三十大利所在使私铸数很快超过官铸于是一年左右政府不得不停造当千、当五百的大钱并用宝钞收回此后又停铸并回收当百、当五十的大钱当十大钱仍流通但其价从当五、当三直跌至当二咸丰还铸有当十铁钱和铅钱咸丰时的钱钞制币值级别多币材种类多份量变动多钱文字种类多其复杂繁琐超过了王莽时代的宝货制二、古代纸币的通货膨胀(一)北宋的交子(后改为钱引)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约产生于太宗淳化年间(990~995年)开始由成都十六家富商联合建立交子铺发行交子天圣元年(1023年)成立益州交子务翌年发行官办交子交子发行以三年为一界界满以新交子收回旧交子每界发行控制在125万余缗(贯)以铁钱为钞本币值较稳定对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9年)因对西北用兵益州交子务在陕西发行无钞本交子60万贯以充军费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8年)规定两界交子同时使用引起贬值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8年)因对付西夏增加发行额达到188万余贯由于两界发行实际数加倍于是通货膨胀加剧到北宋末徽宗在位时政府滥发交子交子信用下降遂于大观元年(1107年)把交子务改为钱引务改称交子为钱引不久河、湟的军费全仰发行纸币来解决发行额达2655余万贯由于两界发行其数相当于神宗以前的42倍一般贬值3/4有些地区贬值90%引起物价飞涨民怨沸腾北宋政权在内外交困中终于走向了灭亡(二)南宋纸币有多种主要是会子绍兴三十年(1160年)开始由官府发行在孝宗(1163年即位)以前发行额还有所控制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开始两界并行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又曾三界并行到宁宗开禧年间(1205~1208年)韩侂胄之流靠大量发行纸币作为军费从此发行额扶摇直上开禧年间发行14000万贯嘉定年间(1208~1224年)23000万贯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22900万贯绍定六年32000万贯嘉熙四年(1240年)50000万贯淳祐六年(1246年)65000万贯与此同时会子币值也直线下降乾道四年(1168年)一贯合铜钱770文咸淳三、四年(1267~1268年)为75文已跌到不足1/10在此情况下"市井视之粪土不如朝廷宝货自轻太甚"(注《可斋续稿》(后)卷三《救蜀褚密奏》)"民愈不售郡县科配民皆闭门牢避行旅持券终日有不获一钱一物者"(注《宋史》卷145《黄畴若传》)到后来一贯会子已不值一文钱嘉熙三年(1259年)李韶概括说"楮券日轻民生流离物价踊贵遂至事无可为"(注《宋史》同上卷423《李韶传》)南宋政府到了崩溃的边缘(三)金代发行的纸币叫"交钞"贞元二年(1154年)开始发行以七年为一界期满兑现或换新钞从章宗即位时(1189年)开始取消七年为界成为长期流通纸币于是开始通货膨胀明昌四年(1193年)官俸全发交钞通货膨胀日趋严重政府用种种办法限制铜币强使纸币流通结果铜币被纸币排斥退出流通领域而贮藏起来金朝最后二十年经济凋敝军费开支浩大各种纸币轮番登场通货膨胀更为严重交钞发行时最高面额为10贯贞祐二年(1214年)发行20贯至100贯大钞不久又发行200贯、1000贯大钞结果每贯交钞值不到一文钱民间交易多用现钱贞祐三年改交钞为"贞祐宝券"这时军费开支庞大钞值猛跌政府实行限价造成商人罢市贞祐五年发行"贞祐通宝"一贯当"贞祐宝券"一千贯政府公认币值下跌至1/1000元光元年(1222年)发行"兴定宝泉"一贯折贞祐通宝400贯翌年改发绫印制的"元光珍货"和"元光重宝"行之未久银价日贵民间多以银论价政府规定买卖在银三两以下只许用钞不准用银;三两以上1/3用银其余用纸币此令一下"市肆昼闭商旅不行"(注《金史》卷48《食货志》)金后期"以万贯唯易一饼"(注《元史》卷146《耶律楚材传》)经济走向崩溃金代也就很快灭亡了(四)元代货币以纸币为主其纸币制度称为钞法元代钞法经历了中统钞、至元钞、至正钞三个阶段中统钞于中统元年(1260年)发行以金银为本钞本不许亏欠挪用发行量严格控制到忽必烈末年信用有所降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又发行至元宝钞与中统钞并行一贯当中统钞五贯即承认中统钞贬值4/5至元十年(1350年)又发行至正交钞一贯合至元宝钞二贯二钞并行流通至元十七年(1280年)起佞臣阿合马当权为应付财政困难大量印钞又动用钞本便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行之未久物价腾跃价逾十倍又值海内大乱军储供给赏赐犒劳每日印造不可数计舟车装运轴轳相接交料之散满人间者无处无之昏软者不复行用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既而所在郡县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人视之若弊楮而国用由是遂乏矣"(注《元史》卷97《食货志》)元政府自坏钞法也加速了自身的灭亡(五)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设立宝钞提举司翌年诏命中书省主持造"大明宝钞"同时禁止民间金银买卖只许向政府换纸钞大明宝钞不分界不限时间不定发行限额也无准备金这样发行后不久由于投放太多导致纸币贬值如洪武十八年(1385年)2月至12月10个月中发行宝钞6949599锭每锭5贯共34747995贯合银3000多万两而当时政府每年收入仅几万两发行额相当于银的收入1000倍左右从钞钱比值看洪武八年(1375年)钞1贯值钱1000文以后不断贬值到宣德七年(1432年)值钱5文;弘治元年(1488年)值钱1文;而到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仅值钱0.1文实际上弘治以后人民只用银和铜钱不再用钞票了明政府虽然多次下令禁金银交易但用处不大最后政府不得不放弃禁用铜钱和金银的法令(六)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发生军费激增国库枯竭为"济国用之不足"决定发行纸币咸丰三年(1853年)发行两种纸币一是户部官票简称官票又称银票以银两为单位;二为大清宝钞又叫钱票、钱钞以制钱为单位清政府本意是纸币"与银钱并重"并规定出纳皆以五成搭用但实际上政府自坏成法收款时少收或拒收钞票支付时多付钞票造成钞价大跌百姓持钞购物商店不是涨价就是匿货不卖外国人则趁机以低价收购钞票按五成去交关税咸丰五年(1855年)官票一两宝钞一千文都只能换京钱四、五百文合制钱二、三百文此后官票继续贬值福建强制推行票钞激起民变至此清政府下令课税停止收钞只收实银各项开支也不用钞不久随着咸丰帝去世官票官钞也"寿终正寝"了中国古代发行纸币时有些统治者也懂得发行纸币要有准备金即"钞本"并认识到钞本的重要性但到后来由于军费、奢糜等造成的财政困难统治者最终还是乞怜于发行纸币使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三、近现代纸币的通货膨胀比起古代来中国近现代纸币的通货膨胀发展更大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三次(一)"京钞风潮"北洋军阀统治开始后各省均可发行可兑现的银行券作为筹款办法但由于缺乏兑换准备故信用低下币值日跌当时北洋军阀筹款主要由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可兑现的银行券1915年袁世凯要恢复帝制又加云南起义后军费大增就强迫动用这两行的现银准备遂使国库空虚引起商民争兑1916年5月12日北洋政府下令中、交二行钞票停止兑现出现市面骚动物价上涨现银绝迹一般商界怕承担损失纷纷拒收京钞而银行对北洋政府的垫款却日渐增多5月份停兑时京钞流通及存款数合计2600万元10月达4600万元第二年12月增到9700万元于是京钞币值迅速下跌一般常在7-9折之间但这次通货膨膨胀风潮只限于京、津地区后来中、交二行通过供款和发行公债用了六、七年时间陆续收回京钞才稳定住币值(二)法币1935年11月4日国民党政府为摆脱美国白银政策引起的白银上涨给采用银本位制的中国带来的严重影响因而实行法币改革规定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又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将白银收归国有;法币汇价为一元等于英镑一先令二便士法币是一种以外汇为本位的货币制度它借助无限制买卖英镑来维持币值后来又投靠美元从而打上了深刻的殖民地货币制度的烙印1942年7月法币的发行集中到中央银行由于国民党政府完全控制了金融事业其发行法币又没有限制这就为法币不断出现通货膨胀铺平了道路在法币改革前1934年底全国主要银行发行的兑换券总计约5.6亿元到1936年1月即法币改革后2个月已增至7.8亿此后更是猛增至1948年8月21日已达6636946亿与此同时物价上涨得更快如以1937年6月重庆物价指数为1,1948年8月21日上涨至1551000而上海物价比重庆更高如以1937年6月为1则1948年8月21日为4927000当时有人说战前能买一头牛这时只能买1/3包火柴(三)金圆券在法币已走到了绝境时国民党政府为了作垂死挣扎于1948年8月20日发行了金圆券此券由中央银行发行法币按300元合金圆券1元收兑企业及个人持有的金银外币限期兑换金圆券违者没收金圆券发行限额为20亿发行准备必须有40%为金、银、外汇金圆券表现上是金汇兑本位制实际上是一个骗局因为黄金收归国有外汇不能买卖相反国民党政府借发行金圆券大规模掠夺了人民手中的金银外汇据统计从1948年8月23日到10月31日中央银行收兑的金银外汇约合2亿美元金圆券原定限额发行但不到3个月即1948年11月底已发行33.94亿于是宣布取消限额此后发行额直线上升到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夕已达51612.40亿与此同时金圆券面额从一元一直发到五十万、一百万物价也一日数涨上海当时一商店曾一日改换商品标价达16次之多各地发生抢购风潮暗地则以银元交易1948年8月到1949年5月金圆券的发行增长了307124. 3倍同期上海物价上涨了6441361.5倍金圆券仅发行9个月就变成了废纸这在世界货币史上是罕见的国民党政府12年中发行法币和金圆券从全国人民手中掠夺去了150亿银元随着金圆券的垮台国民党也就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赶出了大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中国古代用铜、银、金、铁、铅等金属铸制货币,以铜铸币为主。
多个朝代在发行铜铸币时,出现了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不符的情况,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金属货币有一个基本特点是,它本身的价值和它代表的价值应基本相当。
如果人为指定的面值大于其实际价值,诱发民间盗铸,继而可能破坏整个物资交换体系。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因铸币不当引发的重大通货膨胀应该是王莽朝。
公元7年到14年,王莽三次改革币制,下令除五铢钱外,更铸“大泉”(“泉”即“钱”),重12铢,指定面值却为50个五铢钱;又造“契刀”(一种刀型货币),指定面值为500个五铢钱;造“错刀”,指定面值5000个五铢钱。
从汉到隋,铸币以重量命名,主要币种是“五铢钱”。
按古算法,24铢为1两。
王莽从主观出发,随心所欲地改革币制,3次改铸和滥发大面值虚价钱币,结果是“每一易钱,民用破业”,“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社会物价飞涨,经济衰退,最后导致王莽新朝迅速灭亡。
东汉后期爆发黄巾起义后,社会大乱,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公元189年,董卓进京,把持朝政。
他和王莽相反,“毁五铢钱,更铸小钱”,工艺和铜质极差,但面值不变。
“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贷不行”。
劣钱引起物价飞涨,经济凋敝,连五铢钱为基本的货币制度也遭到严重破坏。
三国时战争频繁,军费开支浩大,吴、蜀两国为解决财政困难,都铸造了面值虚高的货币,导致物价上涨,后两国被迫停铸。
公元465年,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铸二铢钱,也是偷工减料。
结果引起社会经济停滞,不久,刘宋王朝就走向崩溃。
北魏孝明帝、隋炀帝时期都因为私铸引起货币严重贬值,社会经济走向了绝境,不久,两个王朝也走向灭亡。
唐肃宗实行通货贬值政策,铸造“乾元重宝”等大钱,结果物价飞涨,人民遭难。
“谷价腾贵,米斗至七千,饿死者相枕于道。
”民间盗铸严重,以致寺庙的钟、铜佛都被熔化铸钱。
犯类似错误的还有著名诗人南唐后主李煜。
南唐改铸铁钱,民间纷纷藏匿铜钱,商人们用十枚铁钱换一枚铜钱,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混乱的货币给当时的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清咸丰三年(1853年),开始铸造大钱,也引发了财政危机。
古代纸币引起的通货膨胀也不少。
北宋、南宋、金、元、明、清均发行纸币,财政有困难时就取消准备金,结果导致纸币贬值,老百姓只用银和铜钱,不再用钞票。
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也都为了掠夺百姓、增加军费或控制金融而滥发纸币,引起物价飞涨,经济崩溃。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重大的恶性通货膨胀有19次,每次都给国家经济造成重大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