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法制建设对环保投资和环保产业的影响(标准版)

合集下载

新《环境保护法》对经济发展及环保工作的影响和变化

新《环境保护法》对经济发展及环保工作的影响和变化

新《环境保护法》对经济发展及环保工作的影响和变化新《环境保护法》对经济发展及环保工作带来什么影响和变化?那么,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是新《环境保护法》对经济发展及环保工作的影响和变化,内容仅供参考。

影响和变化一:违法排污“屡查屡犯”将“天价”买单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新环保法第五十九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新环保法第六十条按照老的环保法,对于违法排污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环保部门可以处罚,但通常只能处罚一次且罚款数额低于治理成本;对于排污严重的,由环保部门或者政府责令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停业关闭。

这样,一些企业宁可受罚也不愿治理,即使治理也要尽量拖延时间,违法排污成本太低,“屡查屡犯”现象难以杜绝。

针对这一顽疾,新法按照违法排污造成的损害,规定按日连续罚,只要不改正,罚单每天增。

新法取消了“限期治理”这一说,只要超标排污,企业要么限制生产不排放,要么关门整改。

影响和变化二:特定环境违法行为可被行政拘留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一)建设项目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被责令停止建设,拒不执行的;(二)违反法律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被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三)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四)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法治理念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法治理念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法治理念对环境保护的影响近年来,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环境保护与改善已经成为我们共同的责任。

而在这个过程中,法治理念的应用和影响也越来越显著。

首先,法治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法律是社会运行的基石,它是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在环境保护领域,法治的应用可以确保环境法规的严格执行。

例如,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以限制和防止环境污染。

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使环境保护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的依据。

其次,法治理念促进了环境保护的各方参与。

环境保护不只是政府的事情,它需要各个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

法治可以建立公平、公正的参与机制,并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例如,在环境评估和决策过程中,公众可以通过公示、听证等形式参与,监督环境保护的过程和结果。

法治的应用也可以推动行业和企业自觉履行环境责任,通过法律手段约束违法行为,保护生态环境。

而法治理念还可以激发社会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法律的存在和执行,可以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和法治观念。

公众会主动遵守环境法律法规,自觉保护环境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同时,法治的应用也可以引导企业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社会各界都会重视环境问题,共同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进展。

此外,法治在环境保护中还发挥着治理和纠纷解决的作用。

环境保护往往牵涉到不同的利益主体和复杂的关系,容易出现纠纷和冲突。

法治的运用可以确保环境争议的公正解决,并为环境保护提供有效的治理机制。

例如,对于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和赔偿,法律可以提供明确的规定和程序,使违法者受到应有的制裁,保护受损方的权益。

然而,法治在环境保护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环境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但往往面临着利益的制约和抵触。

一些企业和个人往往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对环境法律法规采取漠视和违法行为。

此外,法律的制定和完善也需要不断跟进和适应环境保护的需求,因为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法律法规滞后于实践。

法治建设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法治建设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法治建设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在当今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下,法治建设被视为有效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法治建设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规范行为、加强执法和法律救济,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法治建设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

第一,法治建设为环境保护的目标和原则确立了法律基础。

环境保护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

法治建设通过制定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了环境保护的目标和原则,为环境保护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例如,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重要内容,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了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指导和规范。

第二,法治建设推动了环境执法的有效实施。

环境执法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环境的有力武器。

法治建设通过建立健全的执法机构和执法制度,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环境执法的公正、严肃和高效。

比如,我国建立了环境保护部门和环境执法队伍,制定了环境执法标准和程序,加强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和处罚,形成了有效的执法格局,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第三,法治建设为环境损害的救济提供了渠道。

在环境保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环境损害和争议。

法治建设通过建立环境损害救济制度,为受损害的公众和环境组织提供了维权的渠道。

例如,我国设立了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公众和环境组织代表公益诉讼,请求法院对环境损害行为进行司法救济。

这一制度的推行有效地增强了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动性,促进了环境保护的实施和法治的发展。

第四,法治建设促进了环境议题的公众参与。

环境问题不仅仅关乎政府和环保部门,更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

法治建设通过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促进了公众对环境议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行使。

这样不仅增强了公众对环境保护事务的了解和参与,还提高了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治理的良好局面。

环境保护政策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分析

环境保护政策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分析

环境保护政策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分析概述:环境保护政策是各国政府力推的重要政策之一,旨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些政策一方面对大自然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对企业投资产生了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环境保护政策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并简要分析其中的利弊。

一、环境保护政策的背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环境保护政策,以应对气候变化、污染排放、资源浪费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这些政策包括但不限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使用等。

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二、环境保护政策对企业投资的积极影响:1. 绿色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环境保护政策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为了符合政府的环保要求,企业推出了更多绿色技术和环保产品,如可再生能源、节能产品等。

这些创新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还扩大了市场,推动了可持续发展。

2. 资源利用的优化:环境保护政策鼓励企业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减少浪费。

企业通过降低能源和物质的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3. 品牌形象的提升:积极响应环境保护政策可以赢得公众的好感,增强企业的品牌形象。

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环保企业和产品,这将为企业带来新的市场机遇和竞争优势。

4. 国际市场准入的方便:越来越多的国家对环境保护政策提供支持,推动了环保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企业通过积极响应环保政策,符合国际标准和要求,可以更容易地打入国际市场。

这为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三、环境保护政策对企业投资的负面影响:1. 投资成本的增加:环境保护政策往往要求企业增加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成本,如净化设备、排放监测等。

这会增加企业的投资成本,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性造成影响,尤其对小型企业而言更为显著。

2. 技术瓶颈和转型困难:环境保护政策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企业不断升级和改进技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法治环境建设对企业投资与营商环境的影响分析

法治环境建设对企业投资与营商环境的影响分析

法治环境建设对企业投资与营商环境的影响分析导语:法治环境建设是一个国家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投资与营商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法治环境建设对企业投资与营商环境的影响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法治环境建设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法治环境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投资环境。

良好的法治环境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稳定、透明和公正的投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的投资。

具体来说,法治环境建设对企业投资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投资保护:法治环境的建设能够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例如,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能够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投资;加强合同法律的约束力,能够提高企业的交易安全性,减少经营风险;完善法律诉讼制度,提供法律救济途径,从而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这些举措能够为企业提供可预期的法律环境,使其更加愿意进行长期稳定的投资。

2. 加强执法监管:健全法治环境不仅需要有效的法律法规,还需要严格的执法监管机制。

加强执法监管,能够减少非法竞争行为,提高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为企业提供一个健康的投资环境。

例如,打击商业欺诈、侵害消费者权益、垄断行为等,能够保护企业的合法地位,维护市场的公正竞争。

3. 降低政策风险:良好的法治环境能够降低企业投资的政策风险。

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定程序和决策机制,提高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可以减少政策变动对企业的不利影响。

此外,法治环境的建设也应强调依法行政,减少行政干预和不合理的行政审批,为企业提供更加简化和高效的政府服务。

二、法治环境建设对营商环境的影响法治环境建设对营商环境的优化和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营商环境是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营效率。

法治环境建设对营商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规范市场秩序:法治环境建设能够规范市场秩序,减少不正当竞争行为。

通过健全反垄断法律、打击商业诈骗、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措施,能够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减少市场制约因素,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环境法律和政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环境法律和政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环境法律和政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和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变得越来越严重。

为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各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境法律和政策。

这些法律和政策的推行对环境保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环境法律和政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一、环境法律和政策的重要性环境法律和政策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而制定的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长期性的规范性文件。

这些法律和政策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原则、目标、标准和责任,是保障环境有效治理、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缺乏有效的环境法律和政策,将会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的加剧,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因此,环境法律和政策的建立和完善对环境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环境法律与政策的执行情况虽然环境法律和政策的推行对于环境保护来说至关重要,但是其执行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环境执法部门缺乏必要手段和足够的人力资源,导致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和惩治力度不足。

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和行业存在不良的环境行为,部分官员、企业家甚至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破坏环境平衡,对环境造成损害。

因此,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和完善行业环保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三、环境法律政策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促进作用环境法律和政策不仅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以“可再生能源法”为例,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保障,可以推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能源转型。

制定收购价格、风险补偿、电网接入等政策以及鼓励投资等措施有利于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此外,对于资源利用上限过度的高耗能行业和企业,政府可以制定优惠和扶持政策以鼓励这些行业向节能、低耗能方向转变。

四、环境法律政策对环境监管能力的提升作用因为环境污染隐蔽性高,且环境监管存在一定难度,所以为了维护生态环境,环境法律和政策需要对环境监管能力进行加强。

在这方面,行政监管和市场监管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行政监管要求监管部门严格执法、检查环境行业需求,并加强监管力度,同时,市场监管力度要求企业在市场环境中遵守惯例、积极主动配合环境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共建和谐的法治环境。

环境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与实施

环境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与实施

环境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与实施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关注。

为了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环境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对环境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推动了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的进程。

首先,环境法律法规的出台强化了环境监管和治理。

通过明确的法规标准和监督机制,环境问题得到了更好的识别和管理。

例如,各国普遍制定了排污许可制度,强制企业对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控和减排措施的落实,有效遏制了环境污染。

此外,环境法律法规还规定了不同行业和污染源的废弃物处理要求,加强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

其次,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推动了环境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为了满足环境法规的要求,企业不得不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开发环境友好型的产品和生产技术。

这样一来,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得到了有效遏制,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例如,中国“环境保护税法”的实施,促使污染企业经济负担加重,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积极应对环境污染的动力,推动了绿色低碳发展。

另外,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也加强了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参与。

环境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政府的事,而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法律法规的实施促使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激发了市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和动力。

例如,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了环境诉讼制度,为公众提供了保护环境权益的途径,增强了环境保护的力量。

然而,仅有环境法律法规的出台还远远不够,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法律法规监管的难度较大,特别是对于跨国污染和环境破坏行为的监管。

因为环境问题具有时空和复杂性的特点,往往需要跨国界的合作和信息共享。

其次,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和效果仍有待加强。

一些地区和部门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法规的执行存在滞后和不到位的情况。

最后,环境治理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除了依靠政府的监管,企业和市民也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综上所述,环境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实施作用。

环境保护法律对建筑业的影响

环境保护法律对建筑业的影响

环境保护法律对建筑业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保护法律的出台和实施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筑业也不例外。

本文将重点探讨环境保护法律对建筑业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环保法律对建筑项目的审批和监管环保法律规定了建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程序,要求在启动建设前进行评估,并严格监管建设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防控措施。

建筑企业在申请项目审批时,必须提供详细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详细说明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同时,建筑企业在建造过程中,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进行环境保护,定期监测和报告环境污染情况。

为了应对这一影响,建筑企业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法律的了解和学习,建立健全环境管理体系,确保自身操作符合法律要求。

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筑企业要对环境保护措施进行有效监控,确保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二、环保法律对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环保法律要求建筑企业在选用建筑材料和产品时,必须符合环境友好型的要求,避免使用对环境有害的材料。

例如,禁止使用含有有害物质的涂料和胶水,限制使用高污染的建筑材料等。

建筑企业在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要严格按照环保法律的要求进行操作,选用环保型建筑材料和产品。

同时,要积极推广使用可再生材料,降低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三、环保法律对施工工艺和技术的要求环保法律对建筑业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鼓励采用环保技术和新能源,减少能耗和环境污染。

例如,在建筑垃圾处理方面,要求实施分类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建筑企业要积极引进和应用环保施工工艺和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减少噪音、粉尘、废水和废气的排放。

此外,建筑企业还可以加强与环保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研发和推广更环保的建筑施工工艺。

四、环保法律对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回收环保法律规定了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回收要求,要求建筑企业在施工完成后,进行垃圾的分类和处理,鼓励资源化利用和再循环利用。

环境保护法规对企业投资与发展的影响分析

环境保护法规对企业投资与发展的影响分析

环境保护法规对企业投资与发展的影响分析引言:近年来,环境保护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污染排放以及保护生态系统,各国纷纷制定了环境保护法规。

这些法规不仅对人民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影响,也对企业的投资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一、环境保护法规对企业投资的挑战环境保护法规的实施,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企业被要求达到更高的环保标准,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升级设备和改进工艺,以降低污染物排放。

此外,企业还需要按照法规规定购买排污许可证、缴纳环境税等。

这些费用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能是一笔巨大的负担,导致其投资能力受限,进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二、环境保护法规对企业发展的机遇然而,环境保护法规也为企业带来了一些发展机遇。

首先,环保产业成为了新的增长点。

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清洁技术和节能减排等领域,企业可以通过开发环保技术和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利润最大化。

其次,环境保护法规的实施也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和转型升级。

为了达到更高的环保标准,企业不得不进行技术创新,寻找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三、企业应对环境保护法规的策略面对环境保护法规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来应对。

首先,企业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环保政策,加大环保投入,提高企业的环境责任感。

同时,企业应该加强内部管理,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方针和制度,确保其环境保护工作的合规和有效性。

其次,企业需要加强与政府和环保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及时了解法规变化和环保政策动态,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风险。

此外,企业还可以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环评议题,发表企业观点,争取合理的权益。

最后,企业还可以通过开展环保公益活动,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企业价值和品牌形象。

结论:环境保护法规对企业投资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企业需要积极应对法规的要求,加大环保投入,提高环境责任感。

同时,企业也应该转变观念,将环境保护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来顺应环保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法律与政策对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

环境法律与政策对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

环境法律与政策对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在当今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环境保护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环境法律与政策作为推动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环境法律与政策对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并分析其局限性及可改进之处。

一、环境法律的推动作用环境法律是国家对环境保护目标和原则进行法律规范的产物,具有以下推动作用:1. 制定法律标准:环境法律制定了环境保护的标准,如大气污染限值、水质标准等,为环境管理提供了量化指标,促进了环境质量的提升。

2. 约束和规范行为:环境法律规范了企业和个人在生产、生活等活动中的行为,强制其遵守环境保护要求和标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 建立环境权益保护机制:环境法律为公众提供了保护环境权益的手段和途径,使公众能够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环境政策的推动作用环境政策是政府为实现环境保护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方针和政策措施,其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可持续发展:环境政策通过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计划,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2. 激励技术创新:环境政策通过提供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奖励和支持,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环境技术创新,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3. 促使企业社会责任:环境政策要求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推动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4. 强化监管措施:环境政策通过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和执法体系,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惩处,提高环境管理的效能和法治化水平。

三、环境法律与政策的局限性及改进之处虽然环境法律与政策在环境保护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1. 执法力度不足:当前环境执法存在一定的松懈和不严肃性,导致一些企业对环境法律的规范不予执行,需要加强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2. 环境监管体制不完善:环境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层级,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监管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环境管理体制,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治理。

环境法治建设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环境法治建设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环境法治建设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环境法治建设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其严重性和复杂性对社会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环境问题,各国都在加强环境法治建设,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本文将探讨环境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具体实施的方法和措施。

一、环境法治建设的重要性环境法治建设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的意义。

首先,环境法治建设能够明确环境保护的原则和标准,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通过立法确立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观,可以统一各方的行动,推动环境保护工作有序进行。

其次,环境法治建设能够有效保护公众和弱势群体的环境权益。

环境污染和破坏往往对弱势群体造成更大的伤害,而环境法治的建设可以加强对环境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公众和弱势群体的环境权益。

再次,环境法治建设可以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通过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明确环境管理主体的责任和义务,规范环境管理行为,可以推动环境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最后,环境法治建设有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环境法治环境可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必要的保障,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

二、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方法和措施为了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

首先,要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

通过制定和修订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确立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标准,明确环境管理的职责和权力,提高环境管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其次,要加强环境执法和司法保护。

加大对环境犯罪和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环境案件的审理和判决,维护社会公正和公众权益。

再次,要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

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网络,及时了解环境状况和趋势,提前预警环境风险,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要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通过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的建设,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推动环境治理的民主化和规范化。

环境法律法规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

环境法律法规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

环境法律法规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当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点。

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各国纷纷制定环境法律法规,力求通过法规的制定与执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环境法律法规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一、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意义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它们不仅为环境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环境问题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目的是明确环境保护的原则、目标和要求,确保政府、企业和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履行职责,同时提供了可衡量、可追诉的标准和规范,以强制推动环境保护实施。

二、环境法律法规的作用1. 规范环境管理行为环境法律法规对各行业和领域的环境管理行为进行规范,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环境监测等方面的要求和标准。

比如,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要求对涉及重大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以确保项目建设在环境可承受范围内进行。

这些规范性要求限制和规范了环境污染的产生和排放,保护了生态环境的健康与稳定。

2. 加强环境监管力度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使得环境监管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相关部门依据法律法规设立了环境保护机构,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和执法力度。

这些机构主要负责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环境污染治理等工作,通过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对违反环境保护要求的行为进行处罚,并促使企业和个人提高环境意识,主动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3. 增加环境文化建设环境法律法规的出台对社会增加了环境保护意识,推动了环境文化的建设。

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宣贯,提高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引导人们树立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

例如,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公民有权参与环境保护,有权进行环境诉讼。

这些规定调动了公众的积极性,推动了公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参与。

4. 促进绿色发展环境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保障和引导。

经济发展中的法治环境与投资保护

经济发展中的法治环境与投资保护

经济发展中的法治环境与投资保护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投资成为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吸引外资、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投资环境中,法治环境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投资者对风险的认知以及对收益的预期。

本文将探讨经济发展中的法治环境与投资保护的关系,并分析其对投资者决策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法治环境对投资的影响法治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活动中依法保护市场主体权益、规范市场秩序的环境。

一个稳定、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前提条件。

首先,法治环境稳定可以提高投资者的信心。

法治环境稳定意味着法律的不确定性和政治风险较小,投资者可以更加准确地估计投资风险,并更加自信地进行投资。

其次,法治环境公正可以确保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在一个公正的法治环境下,投资者的权益会得到有效保护,不会因为政府干预或者不当的法律制度而受到损害。

最后,法治环境透明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对投资者的不利影响。

信息是投资决策的基础,透明的法治环境意味着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投资者可以准确地获取并评估市场信息,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投资。

二、投资保护与法治环境的互动投资保护是指国家对投资者进行法律和政策上的保护,确保投资者权益不受侵犯。

在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中,投资保护得到有效实施,进一步促进了法治环境的完善。

首先,投资保护强化了法治环境的执行力。

投资者只有在得到有效的投资保护时才会对法律、政策有所依赖,进而提高了法治环境的执行力度。

其次,投资保护推动了法治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投资者的诉求和资本的流动会促使政府更加重视法治环境的改善,为投资者提供更加良好的法治环境,以吸引更多的投资。

最后,投资保护促进了法治环境的国际标准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间的投资保护标准逐渐统一,各国为争取外资,不得不提高本国的法治环境和投资保护水平。

三、投资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投资保护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

一个健全的投资保护制度能够减少投资者因为担心资本受损而不敢投资的情况,从而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动力。

法治建设与环境保护

法治建设与环境保护

法治建设与环境保护在当今社会中,法治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日益密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法治的作用在环境保护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法治建设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并分析其中的关键问题。

一、法治建设的意义及目标法治建设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法治文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环境保护领域,法治建设的目标是落实和执行相关环境法律法规,推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法律保障的重要性1. 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保护需要依法进行,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是法治建设的基本前提。

只有明确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才能提供法律依据和操作指南。

例如,我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为环境治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2. 保障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法治建设要求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决策,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通过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可以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例如,公开环境污染事件的数据和处理结果,让公众知悉情况,增强监督力度。

三、法治与环境治理的关系1. 执法监督与环境执法法治建设要求建立健全的环境执法体系,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和制裁力度。

通过执法监督,可以促使企业和个人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维护环境质量。

同时,还需要完善执法手段和技术手段,提高环境执法的效率和准确性。

2. 司法保护与环境赔偿法治建设提供司法保护,为环境赔偿提供法律依据和途径。

当环境遭受破坏或污染时,受害方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要求环境污染者进行赔偿,以恢复和修复环境。

这种司法保护的作用,为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手段,并促使企业更加重视环境责任。

四、现存问题及对策1. 本地法治建设不足在环境保护中,一些地区的法治建设不尽如人意,法律执行不力,执法环境松散,导致环境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制裁。

应加强对地方执法力量的培养和监督,提高法律的执行力度,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环境保护行业的政策与法规影响和机遇

环境保护行业的政策与法规影响和机遇

环境保护行业的政策与法规影响和机遇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保护行业正逐渐崛起。

政府制定的政策与法规在推动环境保护行业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企业和市场产生影响,也给行业带来了机遇。

本文将探讨环境保护行业的政策与法规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和带来的机遇。

一、政策与法规对环境保护行业的影响政府制定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直接影响到环境保护行业的发展。

这些政策与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旨在提升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

首先,政策与法规对环境保护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

企业需要建立并执行环境管理制度,监测和控制污染物排放,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此举推动了环保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激励企业采取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

其次,政策与法规鼓励企业进行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环境保护行业通过开展废弃物处理、再生资源回收等工作,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政府给予相关企业减税、补贴等支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环保工作。

再次,政策与法规推动了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政府投资研发环境保护技术,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环保设备和技术,提升企业的整体水平,为环境保护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持。

二、政策与法规对环境保护行业的机遇政策与法规的制定为环境保护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首先,政府的支持政策为环保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例如,给予环保企业税收减免、融资优惠等,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政府还设立了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这为环境保护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其次,环境保护行业得到了更多的社会关注与认可。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对环保行业的需求不断增长。

政府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

这为环境保护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吸引了更多企业和投资者的关注。

再次,环境保护行业逐渐成为就业的重要领域。

政策与法规的推动促进了环保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就业机会的增加。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事环保相关工作,推动了行业的人才储备与培养。

环境法规制对生态保护的效果分析

环境法规制对生态保护的效果分析

环境法规制对生态保护的效果分析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各国纷纷出台环境法规制,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环境法规制在生态保护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环境法规制在资源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人们一直存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的情况。

环境法规制对资源的保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禁止了过度的破坏性开发活动。

例如,一些地区禁止对水源地进行采矿,以保护水资源的供应,并对开采厂商进行了严格的监管。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保障人们的生活用水需求,也能够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其次,环境法规制在污染治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严重损害了生态环境。

环境法规制制定了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并对违规排放行为进行了处罚。

在一些严重受污染的地区,政府还出台了特殊的环境法规制,对企业的环保设施建设进行了补贴和奖励。

通过这些措施,使更多企业加大了环保投入,改造污染工艺,有效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生态环境的质量。

再次,环境法规制在生态修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生态修复是指通过人工手段恢复和改善受损生态系统的过程。

环境法规制在生态修复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对不当行为进行了处罚。

例如,对非法砍伐、滥砂、非法捕捞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重罚,同时鼓励并组织人们参与生态修复工作。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生态修复项目,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这种环境法规制的推动,有效地改善了很多地区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了生物多样性,促进了生态平衡的恢复。

总的来说,环境法规制对生态保护的效果是显著的。

通过资源的保护、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环境法规制有效地维护了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环境法规制的实施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有些企业存在环保投入不足、监管不力等问题,导致环境法规制的落实不到位。

环境法治能促进环保投资吗?

环境法治能促进环保投资吗?

环境法治能促进环保投资吗?王依;袁浩铭;郭国庆【摘要】环境保护是中国的基本国策,环境法治则是中国环境治理的改革方向,相较于环境规制而言,环境法治是具有最高约束力度的规制手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法治建设与环保投资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若存在,环境法治建设能在多大程度上拉动环保投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环境法治是环保投资的格兰杰原因.单位环境法治水平的增加会拉动10.1%的环保投资总额增长、13.1%的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增长、32.9%的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增长.进一步完善环境法治不仅有利于从末端倒逼污染企业治污减排,还能从源头上有效拉动环境保护投资的增加,进而从根本上完成生产的绿色化和清洁化,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期刊名称】《黑龙江社会科学》【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4页(P58-61)【关键词】环境法治;环保投资;格兰杰因果检验【作者】王依;袁浩铭;郭国庆【作者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北京100012;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100875;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1008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5环境保护是中国的基本国策,环境法治则是中国环境治理的改革方向。

2006年,第六次全国保护大会提出要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可见,环境法治建设已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贯彻环境法治也逐渐成为国人心中的环保出路。

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从全国人大对《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修订,到国务院陆续出台的“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环境条例,再到各级地方政府颁布的环境保护规章,环境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环境法治建设稳步推进。

现有研究认为,更加严格且合理恰当的环境规制(特别是基于市场的环境规制)能够激励企业环保及环境友好的创新投入,从而改进生产工艺,最终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提高[1]。

深度探讨:2023年环保法律法规对社会影响

深度探讨:2023年环保法律法规对社会影响

深度探讨:2023年环保法律法规对社会影响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政府在环保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也日益完善。

2023年,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的实施,将对我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2023年环保法律法规的社会影响进行深度探讨。

一、大气污染防治法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于2023年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入了法治化、系统化的新阶段。

1.1 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新法规对工业企业的排放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升级改造生产设备。

同时,法规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也显著增强,有助于遏制工业污染。

1.2 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新法规对机动车排放标准进行了严格规定,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此外,法规还对运输物流行业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有助于改善交通拥堵问题。

1.3 对公众生活的影响新法规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人们绿色出行,减少污染排放。

同时,法规对空气质量恶化进行了严格规定,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呼吸健康。

二、水污染防治法2023年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为我国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

2.1 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新法规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严格规定,推动了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的普及。

此外,法规还对化肥、农药使用进行了限制,有助于减少农业污染。

2.2 对生活污水的影响新法规要求各地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同时,法规对污水排放标准进行了提高,有助于改善水质。

2.3 对企业的影响新法规对企业污水排放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改进生产工艺。

此外,法规还对违法行为进行了严格处罚,有助于遏制水污染。

三、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3年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正式实施,为我国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提供了法治保障。

3.1 对生产企业的影響新法规对生产企业固体废物排放进行了严格规定,推动了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实现清洁生产。

此外,法规还对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提出了要求,有助于推动循环经济。

环境法的执行与影响

环境法的执行与影响

环境法的执行与影响环境法作为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法律手段,其制定与实施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环境法的执行力度及其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影响。

环境法的立法背景和目的环境法的立法背景通常源于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的关注。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空气、水体污染、土地退化等问题逐渐凸显,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威胁。

因此,环境法的目的在于通过法律手段规范人类活动,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公众健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环境法的主要内容环境法的内容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污染防治:规定排放标准,限制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对超标排放的企业进行处罚。

2. 生态保护:设立自然保护区,禁止或限制某些地区的开发活动,保护生物多样性。

3. 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避免资源的过度开采。

4. 环境影响评估:对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项目进行评估,确保项目在实施前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法的执行机制环境法的有效执行依赖于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强有力的执法机构。

这包括:- 监管机构:如环保部门,负责监督和管理环境法规的实施情况。

- 法律法规:明确的法律条文和实施细则,为环境法的执行提供依据。

- 公众参与: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提高环保意识,形成社会监督力量。

环境法的影响社会影响环境法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促进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

同时,通过改善环境质量,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经济影响虽然环境法的实施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它促进了清洁技术和可持续产业的发展,有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自然影响环境法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系统等措施,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环境,维护了生物多样性,为后代留下了更加宜居的地球。

结论环境法的执行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通过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执法监管、提高公众参与度,环境法将在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环境法制建设对环保投资和环保产业的影响(标准版)Safety work has only a starting point and no end. Only the leadership can really pay attention to it, measures are implemented, and assessments are in place.(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编号:AQ-SN-0270中国环境法制建设对环保投资和环保产业的影响(标准版)关键词:环境法制/环保投资/环保产业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我国30年来环境与资源法制建设的历程,从通过法律确立市场信心和直接引导资金进入环保领域等两个方面分析了环境与资源法制建设对环保投资和环保产业发展的影响,并指出了当前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在引导环保投资、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的不足及其根源。

在此基础上,从立法目标、立法框架、法律制度和法律实施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今后我国环保立法的目标与方向。

从各国环境保护的实际历程来看,同一般的社会投资和产业发展不同,环保投资和环保产业是随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及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所“引导”或者“转化”出来的。

探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同环保投资和环保产业的关系,对于进一步加强我国生态环保工作,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环境法制建设基本情况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法治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建立起了一个由宪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条款、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国际公约和条约以及配套的标准等所构成的比较完整的框架体系。

到目前为止,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制定了25部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

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制定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已达上百件。

各地人大和政府制定的地方性环境与资源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达1500多件。

我国批准和签署的多边国际环境条约48项。

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整个过程来看,从规划、项目决策到污染物最终处置的整个过程来看,在各个环节都形成了一些重要法律制度。

如在规划和计划环节,形成了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规划、计划制度;在建设项目环节,形成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1]制度;在生产、经营和污染治理环节,形成了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排污总量控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等。

近年来,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理念的影响下,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有了新的变化,调整生产技术和生产结构,从源头防治污染成为立法的重要方向。

随着《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的颁布实施,有关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认证、环境标志等制度也逐步得到实施。

随着《可再生能源法》和新的《节能法》的颁布实施,鼓励清洁能源利用和节约能源的一系列新制度得到实施。

二、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对环保投资和环保产业发展的影响在近三十年的环境与资源法制建设过程中,各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从两个方面引导环保投资和环保产业发展。

一方面是通过法律确立市场信心,引导形成环保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是直接引导公共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进入环保领域。

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审议通过后[2],初步消除了可再生能源投资的风险,大大增强了社会各界对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市场信心,可再生能源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2006年,各类可再生能源开发规模增长迅速,风电2006年底吊装完成装机容量133万千瓦,比过去20年的总和还要多;太阳能光伏发电生产能力达到创纪录的30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15万千瓦,超过世界生产能力的10倍;太阳能热水器生产能力达到1800万平方米,比2005年增长200多万平米,累计使用量接近l亿平方米。

各类投资主体纷纷增加了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投入,国内大型国有企业,包括国家电网公司、五大发电公司、三大石油集团、神华集团、长江电力、申广核、广州粤电等,纷纷进入可再生能源市场;一些民营企业也开始大规模进入可再生能源市场。

同时,风险投资和民间资本开始介入可再生能源投资市场。

到2007年底,大约有20家可再生能源公司(或一些大公司的可再生能源部门)分别在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和国内等主要股票交易所上市,总市值超过了200亿美元。

由于政策和市场两方面的共同拉动,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风电和太阳能制造业发展迅速,上海电气、大连重工、东方汽轮机和哈尔滨电气等大型装备集团也开始进入可再生能源制造业,国际主要的风机制造企业或企业集团也开始进入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市场。

到2008年底,我国已拥有70多家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和大批配套厂商,其中18家已有兆瓦级风机样机,其中6家具有成机生产或集成生产的能力。

年生产能力超过100兆瓦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企业超过15家,其中进入世界十强的2家;太阳能热水器制造企业发展到3000多家。

在直接引导政府和企业投资方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也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0年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曾对修订草案的预期效果及需要的投资作了一些初步的估算。

从当时修订内容来看,如果在法律公布后,执法到位,各项法律规定切实得到实施,预计将取得以下四个方面的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得到控制的基础上,开始逐年减少;重点城市大气质量明显改善;机动车排气污染得到控制;城市扬尘得到有效控制。

实施有关法律规定预计所需投资是:1.总量控制方面: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实现到2010年使“两控区”[3]内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000万吨左右的目标,约需治理投资1800亿元,平均每年投入180亿元;2.重点城市污染控制方面:从当时34个重点城市(扣除达标的13个城市)来看,可分为三类情况:第一类是沿海开放城市。

如福州、汕头、苏州、湛江等,这些城市经济基础较好,大气质量也较好,实现大气质量达标不需要更多投入,平均约6亿~8亿元;第二类是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虽然经济条件好,但治理大气污染任务较重,实现达标需要较大投入,平均在250亿~300亿元左右;第三类是其他城市,如郑州、杭州、青岛、桂林等,实现达标平均需投入15亿~20亿元。

综上所述,这34个城市若实现达标,约需投入1200亿~1500亿元。

3.机动车污染控制方面,初步研究表明,如果使机动车污染控制达到国家新规定的排放标准,所需的控制费用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3%~0.7%。

4.扬尘污染控制方面,建筑施工扬尘污染的控制远比工业污染治理简单易行,只要严格执行法规制度,加强管理,不需要多少投入,就能够取得成效,根据北京市实例测算,防止施工扬尘费用仅占整个工程概算的0.1%~0.3%。

虽然法律实施后的情况与原来预计不尽一致,但有关法律规定会引导大量公共财政和企业资金投资环保投资是确凿无疑的。

近年来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虽然未作类似的估算,但其对环保投资和环保产业的实际影响作用是相近的。

2001—2006年底,六年时间内,全国环境污染治理累计投资为10965.3亿元。

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203亿元;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1834.5亿元;新建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2927.8亿元。

三、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在引导环保投资、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的不足当前,由于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本身的缺陷和法律实施的缺失,法律在引导环保投资和环保产业方面的潜力和作用还没有有效地发挥出来,尚不能为实现环境保护规划目标,落实环境保护规划的投资及其他各项保障措施,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其根源主要是:1.一些重要的环境领域尚处在无法可依的状况,不能确保这些领域获得市场注意和社会投资。

这结领域包括循环经济发展、有毒化学品污染防治、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土壤污染防治、湿地生态保护、自然保护区的维护管理、生物安全等。

同时,法律规定大多比较原则,可操作性不强,阻碍了法律的有效实施,制约了法律对环保投资和环保产业引导效应的发挥。

2.市场调控手段缺乏,缺乏激励环保投资和环保产业发展的经济激励机制。

在这方面真正实施的只有排污收费、污水处理收费、电厂脱硫加价等几项制度和政策,并且存在制度设计上的问题。

其他起抑制环境污染的环境税费和鼓励环境保护的环境补偿制度基本是空白。

由于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手段和合理的制度设计,相应就不能有效激励企业进行环保投资,发展环保产业。

3.公众参与缺乏有效的立法保障,相应的社会调控机制尚未有效发挥作用,社会自觉的环保需求不足。

在发达国家,以自愿协议、环境标志、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为基础的社会调控制度,已经在法律上获得有效保障,成为政府、市场之外保护环境的重要社会调控机制,成为环保需求和投资的重要引导力量。

4.法律得不到有效实施的问题相当突出,法律规范的环保需求不能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求,不能带动相应的环保投资和环保产业发展。

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不合理,中央部门缺乏对地方部门的领导和制约能力;行政执法力量特别是基层的行政执法力量薄弱,执法不力,许多违法现象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社会的守法意识还不够高,一些政府领导干部法制意识淡薄,干扰正常行政执法工作,为某些违法行为袒护;司法部门办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案件的能力不足,办案不及时,处罚力度不够。

四、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在引导环保投资、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的目标和方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了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这相应对中国的环境立法提出了新目标、新方向。

在今后长时期内,我国环保立法应当以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基本方向,以循环经济发展、环境污染防治和自然生态保护为重要领域,逐步形成涵盖全面、制度健全、法规与技术规范配套的环境法体系。

1.在立法目标上。

应当从防治单项常规污染物和保护单项生态要素,转向重视保护公众的健康和环境安全,转向重视保护生态系统的系统整体存在价值;从注重污染的末端治理转向注重生产全过程控制,注重优先采用资源效率和循环利用手段;从重视防治单项、局部的环境问题,逐步转向防治区域的和全球的环境问题;从注意防治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转向同时注重防治生活和消费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从强调政府调控,转向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和社会调控机制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