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作业:
一单选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标志是(D.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完成)
3.事物的规律是(D 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现(D.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5.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B.实践——认识——实践)
6. 杰出人物是(A. 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二、多选
1. 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阶级社会形态
(A. 奴隶社会B. 封建社会C. 资本主义社会)
2.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 实践决定认识C. 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D. 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三简答
1. 人的社会规定性的内容
答. 人的社会规定性的内容包括:
第一,人必须取得社会的形式才能成为现实的人。
第二,社会规定了人的性质和能力。
第三,社会规定了人的差异性。
2. 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第一,新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其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它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在旧事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事物,既是对旧事物消极内容的抛弃,又是对它所具有的积极内容的继承和保留,增加了一些为旧事物不能容忍的新内容,新事物的这种特殊本质,决定了它在与旧事物的斗争中必定要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新事物,代表着历史发展的进步方向,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不可战胜的。
总之,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新事物的本质来看,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历史的逻辑是,暂时显得弱小的、代表进步方面的新
事物,战胜那些表面上强大的、代表保守方面的、趋向灭亡的旧事物。
3. 人对世界的实践把握和改造的哲学意义
答:①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就是指实践,它不仅造就了社会依存的自然基础,而且缔造了人类社会历史。
人是唯一没有让自然界来规划其生活的存在物。
自然界无法自发满足人的需要,人类要根据自己的本性、需要和能力,通过劳动来创造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
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自身赖以存在的自然基础的同时,也就创造了人类社会本身。
②在造就自然基础和人类社会的活动中,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水平不断提高,并形成了体现人的能动特点的实践实践环节,主要包括:第一,实践决策。
为了保证实践活动的成功,实践决策必须坚持“合目的”和“合规律”这一双重尺度。
第二,实践目标的制定。
实
践目标是对经过实践改造以后将要出现的东西的提前反映。
第三,实践的组织和管理。
实践的目标制定之后,实践的运行提到议事日程。
除了选择好实践工具、优化实践主体之外,科学的组织管理就成为实践活动持续、健康、高效运转的基本保证。
第四,实践结果检验。
实践的结果同预想的目标一致,也就是在实践结果中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就表明实践结果是好的、成功的。
实践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个具体实践过程的终结,对实践主体来说都是必须接受的结果。
4. 如何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普遍的: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还应明确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第二次作业
一、单选
1.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C.如何回答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2.对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的人只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看不到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的人只看到取得的巨大成就,看不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这两种看问题的方法都是( C. 一点论)
3.感觉、知觉、表象,它们是( C.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4. 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决定于(A. 经济基础)
5. 人类解放就是( C. 摆脱盲目必然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
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D.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二、多选
1. 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生事物,要看它
(A. 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B. 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 是否具有远大的前途)
2.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有
(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C. 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完全平衡性
D.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E.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三、判断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对)
2. 物质就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错)
3. 实践活动的社会功能只包括优化主体功能(错)
4.价值的特性主要包括客观性、主体性、相对性。
(对)
5.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错)
四、简答题
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是以往人类文明发展的思想结晶,又是现代时代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具有反思功能、概括功能、批判功能和预测功能。
(1)反思是对对象的反复思考,是对对象的再思、三思、多思。
引起对意识本身的反复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贯彻这种反思的原则,通过不断反思,揭示自己时代的本质和规律,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功能。
(2)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功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握人与世界总体性关系的基本思维方式。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功能主要是对现存世界的积极否定。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预测功能在于预见现存世界的发展趋势。
立足现实。
即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过去,又以发展的眼光面向未来,因而能够大体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趋势,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预测功能。
2.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一种渐进性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即连续性的中断。
(2)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
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
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
②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③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3)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
在政治上表现为"左”倾错误。
②"庸俗进化论”,只承认事物的量变,否认事物的质变。
在政治上表现为右倾错误。
3.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首先,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其次,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最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突出表现为对社会的经济形态和政治结构能动的反作用
4. 为什么说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客观性?
答: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就是说,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本身就受规律支配。
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人们比较容易接受,因为自然界的运动是自在的,自然界不存在目的性,一切都处于盲目的相互作用之中规律就是在这种盲目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并发挥其作用的。
在社会中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与自然运动和自发性不同。
社会发展是自为的,不过社会发展的自为性与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客观性并不矛盾,它们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社会规律同样具有客观性,这是因为:
①人们的思想动机,意识和目的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关系,即人们为解决物质生活问题而从事物的生产和生产中结成的关系决定的。
具体说来,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实践水平人们的阶级地位或立场决定的。
人们的思想动机及其支配的活动,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只有从社会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发展中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
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总要受到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总要或深或浅,或这样或那样反映和体现社会发展规律。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
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而这些条件都是客观的存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人的思想、动机、意志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是否体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客观要求,也取决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们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其活动的思想动机,意志是不同的,有的人的目的能实现,有的人则不能,这主要是因为能够得以实现的目的或意
志是与社会客观规律基本符合的,而那些得不到实现的思想动机,则是违背了社会客观规律。
也就是说,人们的思想实现程度,活动的成败,不在于人们的主观愿望如何,而在于人们的思想动机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客观规律的符合程度,不是人的目的、意识决定社会历史发展,而是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决定或制约人意识。
③历史活动和社会关系虽然是由人所进行或由人所建立的,但人们不可能料到,至少不可能完全意识到最后出现的结果。
如蒸汽机的发明者,不曾料到这种创造活动怎样深刻地影响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变化,商品买卖关系的实行者,也想象不出从商品交换中会发展出雇佣劳动制。
第三次作业
1.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D.不可知论)
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实践的结构的是(D. 实践过程)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系统方法为我们把握复杂事物提供的方法论原则的有(D. 关联性原
则)
4. 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过程( B. 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A.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
6.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
这说明( 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二、多选题
1. 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观点有(A.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普遍的C. 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D. 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2.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A.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C.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D. 越是尊重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简答题
1. 实践的本质是什么?
答: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作为人变革物质世界的活动,实践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这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一般本质;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旨在把人的动机、目的、理想转化为某种客观存在,这是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之所在。
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2.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是什么?
答:必然性是指事物运动的规律,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
两者作为事物联系和发展中相互区别与对立的两种趋势,又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必然性与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它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偶然性则相反,它在事物发展中属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其次,必然性与偶然性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
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
3. 社会观念结构在社会有机体中的功能有哪些?
答:(1)具有反映社会的功能。
(2)具有维护或批判现实的功能。
(3)具有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的功能。
(4)创新也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社会功能。
4. 共产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第一。
生产力,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第二,一切阶级差别彻底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逐渐消失。
人们摆脱了固定分工的束缚。
再生产中和一切生活领域中实现完全平等;第三,经济生活的准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第四,全体人民的共产主义思想、集体主义精神和大公无私的道德品质极大提高,共产主义劳动态度普遍树立起来,全民教育普及并不断提高,人们过着高尚、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每个人都能全面自由的发展。
第四次作业
一、单选
1.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C.生产实践)
2.白天和黑夜之间的先后相继现象是( D. 非因果联系)
3. 社会意识是(A.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4.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的是( D. 杰出人物决定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5.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D.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6.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D.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二、多选
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
(A:否定之否定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E:质量互变规律)
2 ,发展过程的两种形式分别是(A:自在形式B:自为形式)
三、判断题
1.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正确)
2. 对立性和统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正确)
3. 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祥地,是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错误)
4. 阶级在政治结构中的地位是划分阶级的客观标准。
(错误)
5. 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表现为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
(正确)
四、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运动观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答:马克思主义运动观的主要观点有:第一、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不可分割。
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设想非物质的运动,认为有非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第二、运动和静止的相互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静止有两种形态,一是就机械运动而言,借助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表现出相对不变,即事物未发生机械运动。
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其质的稳定,表现出相对平衡的静止状态。
(1)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属性,运动和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两种状态,二者同时存在。
静止是认识区分事物的基础,运动打破静止使事物向前发展,没有运动就没有相对静止。
(2)运动和静止互相渗透,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
(3)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
(4)夸大静止,否定运动,就会陷入形而上学;夸大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是什么?
答: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第一,它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基础。
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第三,它具有正确的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实际意义。
3. 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表现在: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4. 社会有机体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社会有机体的特征:第一,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交往活动。
第二,社会有机体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第三,社会有机体的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身生产的统一。
第五次作业
一、单选
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唯物辩证法对形而上学的超越的表现有
( D. 科学地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
2.概念、判断、推理是(B.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劳动对象的是(D. 厂房)
4. 生产力的发展有时会遭到显著破坏或陷于停滞,这归根到底是由于
(D. 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表明了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5. 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B. 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6.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重要最突出的表现是( A.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二、多选题
1.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A:它揭示了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发展的动力C:它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D: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E:它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
2. 认识主体的属性有(A:自然性B:意识性C:社会性)
三、简答题
1、文化与文明有什么区别?
答:文明与文化的区别:文化是与"自然”相对于的范畴,而文明是与野蛮、无知和愚昧相对应得范畴;文化是人类自身存在形式的总和,包括那些积极的生活方式,也包括那些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而文明则仅指那些积极的进步的文化,是文化中的先进的部分;同时。
文明作为一种社会进步的标志,一般专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而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及活动方式和活动手段。
所以。
我们可以说,文明是文化精华的积淀。
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产生的客观基础?
答: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这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不断发展。
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只有通过实践实际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是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的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上升到理性认识。
人的一切认识都是直接从直接经验发源的,直接经验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受实践检验。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自然界发展的自在形式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自为形式有什么区别?
答:自然界发展的自在形式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自为形式的区别:第一,发展主体不同。
第二,发展规律形成机制不同。
第三,发展规律起作用的方式不同。
第四,发展规律的表现形式不同。
4、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了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第六次作业
一、单选
1. 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里是强调
(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C. 实践性)
3.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C.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4.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
(D. 对立面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
5.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C.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二、多选题
1. 下列各项哪些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重要性?
(B:提纲挈领C:一把钥匙开一把锁D:牵牛要牵牛鼻子)
2. 下列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答:首先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建立在物质的决定作用前提下的,也就是说物质决定作用第一,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二。
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只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其次要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和理论通过人们的实践,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再次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如何认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第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依赖实践)。
实践是认识产生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这是在认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
第二.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认识可以指导实践,给实践以重要影响。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科学理论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能给实践指明道路,是帮助实践寻找达到目的的最有效的手段。
这是在认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3、如何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答: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首先,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任何上层建筑的产生,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得到说明。
其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最后,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首先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
上层建筑一方面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另一方面又与那些对自己的经济基础有害的其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斗争,即一方面"保护自己”,另一方面"排除异己”。
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
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们的活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秩序之内,观念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去支配人们的行动。
再次体现在服务的效果上。
4、社会主义价值观包括哪些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