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第四章肌肉的兴奋与收缩PPT课件
合集下载
动物生理学课件(共50张PPT)
![动物生理学课件(共5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3f1dbfd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1a.png)
(二)神经调节的特点 Endocrine system
Digestive system Renal system
迅速、准确、局限、短暂。
这与神经传导速度快、传出纤维与效应器呈对应性联 系有关。
生理功能的调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
(三)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
1、反射 —— 在CNS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
第一章绪论
Human Organ Systems
• Cardiovascular system
• Respiratory system
• Digestive system
• Renal system
• Reproductive system
• Musculo-skeletal system • Nervous system
Organs
Heart, Lungs, Kidneys, Liver, Brain, Pancreas etc...
6×1013 cells
200 cell types
第一章绪论
Human Organ Systems
• Cardiovascular system
• Respiratory system
第一章绪论
㈠.研究对象: 活体~即有生命的物体
任务:
正常功能活动的过程; 产生这些活动的内在机制;
各功能活动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第一章绪论源自(二)、生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第一章绪论
㈢、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的全部理论 均来自动物实验和对人体的观察。
第一章绪论
人….非创伤性原则
动物实验
• Reproductive system • Musculo-skeletal system
Digestive system Renal system
迅速、准确、局限、短暂。
这与神经传导速度快、传出纤维与效应器呈对应性联 系有关。
生理功能的调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
(三)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
1、反射 —— 在CNS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
第一章绪论
Human Organ Systems
• Cardiovascular system
• Respiratory system
• Digestive system
• Renal system
• Reproductive system
• Musculo-skeletal system • Nervous system
Organs
Heart, Lungs, Kidneys, Liver, Brain, Pancreas etc...
6×1013 cells
200 cell types
第一章绪论
Human Organ Systems
• Cardiovascular system
• Respiratory system
第一章绪论
㈠.研究对象: 活体~即有生命的物体
任务:
正常功能活动的过程; 产生这些活动的内在机制;
各功能活动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第一章绪论源自(二)、生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第一章绪论
㈢、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的全部理论 均来自动物实验和对人体的观察。
第一章绪论
人….非创伤性原则
动物实验
• Reproductive system • Musculo-skeletal system
兽医生理学ppt课件
![兽医生理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4f12b81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8c.png)
动作电位
细胞生理
极化(polarization)——膜两侧存在的 内负外正的电位状态。
去极化(Depolarization)——膜电位绝 对值逐渐减小的过程。
复极化(Repolarization)——膜电位去 极化后逐步恢复极化状态的过程。
Q:动作电位是什么离子的平衡电位?(Na+) Q:阈电位的概念是什么?离阈电位越近越容易产
细胞生理
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刺激强度 刺激时间 刺激强度对于时间的变化率
Q: 动作电位“全” 或“无”的概念 Q: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动作电位或组织、细胞的兴奋,
但并非对组织细胞不产生任何影响
细胞生理
第三节、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肌肉
1、神经肌肉间的兴奋传递:
(1)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终板) (2)神经—肌肉的兴奋传递过程
1. 动物生理学的任务在于阐明动物有机体各器官和细胞的( )。
A、物理、化学变化过程 C、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B、物质与能量代谢的活动规律 D、功能、及其活动规律
2.在生理学研究中为揭示生命现象最本质的基本规律应选择( )的研究。
A、细胞、分子水平
C、组织、细胞水平
B、器官、系统水平
D、整体水平
3.下列几种生理实验中中,用于慢性实验的是( )。
Q:什么细胞或什么组织的兴奋性最高?(神经细胞)
细胞生理
在比较不同组织的兴奋性时,采用强度-时间曲线较困难, 因此,一般固定刺激时间,仅采用刺激强度大小来判断。
阈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上刺激——大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小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动作电位或组织、细胞的兴奋,但并 非对组织细胞不产生任何影响。
细胞生理
极化(polarization)——膜两侧存在的 内负外正的电位状态。
去极化(Depolarization)——膜电位绝 对值逐渐减小的过程。
复极化(Repolarization)——膜电位去 极化后逐步恢复极化状态的过程。
Q:动作电位是什么离子的平衡电位?(Na+) Q:阈电位的概念是什么?离阈电位越近越容易产
细胞生理
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刺激强度 刺激时间 刺激强度对于时间的变化率
Q: 动作电位“全” 或“无”的概念 Q: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动作电位或组织、细胞的兴奋,
但并非对组织细胞不产生任何影响
细胞生理
第三节、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肌肉
1、神经肌肉间的兴奋传递:
(1)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终板) (2)神经—肌肉的兴奋传递过程
1. 动物生理学的任务在于阐明动物有机体各器官和细胞的( )。
A、物理、化学变化过程 C、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B、物质与能量代谢的活动规律 D、功能、及其活动规律
2.在生理学研究中为揭示生命现象最本质的基本规律应选择( )的研究。
A、细胞、分子水平
C、组织、细胞水平
B、器官、系统水平
D、整体水平
3.下列几种生理实验中中,用于慢性实验的是( )。
Q:什么细胞或什么组织的兴奋性最高?(神经细胞)
细胞生理
在比较不同组织的兴奋性时,采用强度-时间曲线较困难, 因此,一般固定刺激时间,仅采用刺激强度大小来判断。
阈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上刺激——大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小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动作电位或组织、细胞的兴奋,但并 非对组织细胞不产生任何影响。
动物生理学---第四章.
![动物生理学---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d9852ad3f8c75fbfc77db2d2.png)
(3)O2
吸入气PO2降低,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 增加
3) O2、CO2、H+在呼吸调节中的相互作用 CO2的作用最强;H+的作用次之;O2的作用最弱。
本章重点
重点: 肺通气和气体交换 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 胸内负压 氧解离曲线 呼吸运动的调节
4.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4.2 气体交换 4.2.1 气体交换原理
1)气体扩散的动力--分压差
4.2.2 气体交换过程
1)
气 体 在 肺 的 交 换
4.2.2 气体交换过程 2)气体在组织的交换
(2)
组 织 换 气 过 程
4.2.2 气体交换过程 3)影响呼吸器官内气体交换的因素
(1) 外周化学感受器
4.4.2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1)化学感受器 (2)中枢化学感受器:
4.4.2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2) PCO2 、H+和PO2对呼吸的调节 (1) PCO2
一定的PCO2水平对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的兴 奋性是必需的 (2) H+
动脉血[H+]增加,呼吸加深加快 动脉血[H+]降低,呼吸受到抑制
肺 泡 与 气 血 屏 障
4.1.1 肺通气原理 呼气 吸气
1)肺通气动力 吸气运动
(1)呼吸运动 胸廓 呼吸肌
呼气运动
呼吸类型
(2)肺内压
(3)胸膜腔和胸膜腔内压
负压、气胸、生理意义
吸气和呼气时肺内压、胸膜腔内压和潮气量的变化
4.1.1 肺通气原理
2)肺通气的阻力
1.弹性阻力和顺应性(compliance) 肺组织本身的弹性回缩力 1/3
1)呼吸中枢
4.4.1 神经调节
吸入气PO2降低,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 增加
3) O2、CO2、H+在呼吸调节中的相互作用 CO2的作用最强;H+的作用次之;O2的作用最弱。
本章重点
重点: 肺通气和气体交换 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 胸内负压 氧解离曲线 呼吸运动的调节
4.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4.2 气体交换 4.2.1 气体交换原理
1)气体扩散的动力--分压差
4.2.2 气体交换过程
1)
气 体 在 肺 的 交 换
4.2.2 气体交换过程 2)气体在组织的交换
(2)
组 织 换 气 过 程
4.2.2 气体交换过程 3)影响呼吸器官内气体交换的因素
(1) 外周化学感受器
4.4.2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1)化学感受器 (2)中枢化学感受器:
4.4.2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2) PCO2 、H+和PO2对呼吸的调节 (1) PCO2
一定的PCO2水平对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的兴 奋性是必需的 (2) H+
动脉血[H+]增加,呼吸加深加快 动脉血[H+]降低,呼吸受到抑制
肺 泡 与 气 血 屏 障
4.1.1 肺通气原理 呼气 吸气
1)肺通气动力 吸气运动
(1)呼吸运动 胸廓 呼吸肌
呼气运动
呼吸类型
(2)肺内压
(3)胸膜腔和胸膜腔内压
负压、气胸、生理意义
吸气和呼气时肺内压、胸膜腔内压和潮气量的变化
4.1.1 肺通气原理
2)肺通气的阻力
1.弹性阻力和顺应性(compliance) 肺组织本身的弹性回缩力 1/3
1)呼吸中枢
4.4.1 神经调节
动物生理学(课件)PPT
![动物生理学(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915153a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8e.png)
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突触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信息通过突触 传递。
神经纤维束
神经纤维束是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的结构, 负责传递信息。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体
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主体部分,包含细 胞核和细胞质。
树突
树突是从细胞体延伸出去的多个小突 起,负责接收信息。
轴突
轴突是神经元中唯一一条长突起,负 责传递信息。
心脏的调节
受到神经和体液等多种因素的调节, 以适应不同生理状态的需求。
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血管的结构
血管的调节
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等部分, 具有收缩和舒张的特性。
受到神经和体液等多种因素的调节, 以适应不同生理状态的需求。
血管的功能
运输血液,调节血流量和血压,保障 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
05
动物生理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探索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了对动物生理学的探索,如希波克拉底 的四体液说等。
学科建立
17世纪,随着显微镜等科学仪器的出现,科学家开始深入研究动物组 织的结构和功能,标志着动物生理学的建立。
学科发展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迅速发 展,动物生理学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从单 细胞生物到多细胞复杂生物的各 种动物,特别是脊椎动物和无脊 椎动物。
动物生理学的意义与价值
意义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于理解生命现象 的本质、探索生物体的奥秘、促进生 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价值
动物生理学在医学、农业、生态学等 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于人类 健康、动物养殖、环境保护等方面也 有重要影响。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突触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信息通过突触 传递。
神经纤维束
神经纤维束是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的结构, 负责传递信息。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体
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主体部分,包含细 胞核和细胞质。
树突
树突是从细胞体延伸出去的多个小突 起,负责接收信息。
轴突
轴突是神经元中唯一一条长突起,负 责传递信息。
心脏的调节
受到神经和体液等多种因素的调节, 以适应不同生理状态的需求。
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血管的结构
血管的调节
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等部分, 具有收缩和舒张的特性。
受到神经和体液等多种因素的调节, 以适应不同生理状态的需求。
血管的功能
运输血液,调节血流量和血压,保障 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
05
动物生理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探索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了对动物生理学的探索,如希波克拉底 的四体液说等。
学科建立
17世纪,随着显微镜等科学仪器的出现,科学家开始深入研究动物组 织的结构和功能,标志着动物生理学的建立。
学科发展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迅速发 展,动物生理学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从单 细胞生物到多细胞复杂生物的各 种动物,特别是脊椎动物和无脊 椎动物。
动物生理学的意义与价值
意义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于理解生命现象 的本质、探索生物体的奥秘、促进生 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价值
动物生理学在医学、农业、生态学等 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于人类 健康、动物养殖、环境保护等方面也 有重要影响。
动物生理学-肌肉收缩-课件
![动物生理学-肌肉收缩-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a748313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be.png)
一、物理特性:1、展长性:比平滑肌小2、弹性:比平滑肌小3、粘性:比平滑肌小 其中展长性和弹性——肌肉收缩 粘性——收缩阻力 功能良好时——展长性和弹性升高而 粘性下降
粗肌丝-----肌凝蛋白(肌球蛋白)*头部: 横桥(cross-bridge) 与肌动蛋白结合 ATP酶活性(需与肌动蛋白结合 )*杆部 : 粗肌丝主杆
细肌丝* 肌动蛋白(肌纤蛋白,actin)组成细肌丝主杆与横挢结合,激活其ATP酶* 原肌球蛋白(tropomysin)阻止肌动蛋白与横挢结合* 肌钙蛋白(tropoin)TnT:与原肌球蛋白结合TnI: 肌动蛋白结合TnC:与Ca2+结合
肌管系统
L管在接近肌小节两端的T管处,形成特殊的膨大,称为终末池(或称连接肌浆网Junctional SR,JSR),内贮存大量Ca2+ 。
三联管
靠近T管的终末池上有释放Ca2+的通道(或称ryanodine receptor, RYR)。 在与之对置的横管膜或肌膜上有一种L型的Ca2+通道(L-type Ca2+ channel)。
② 等长收缩 实验条件下,将肌肉的两端固定,当肌肉收缩时长度不能缩短,而肌肉收缩过程中只有张力升高。
如体操中的“十字支撑” “直角支撑” 武术中的站桩
2. 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前负荷(preload) 肌肉收缩之前所遇到的负荷, 决定初长度 *初长度(initial length) 肌肉收缩之前的长度 *长度-张力曲线
第三节 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
1.概念: 将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2.结构基础: 肌管系统,关键部位为三联管结构。
粗肌丝-----肌凝蛋白(肌球蛋白)*头部: 横桥(cross-bridge) 与肌动蛋白结合 ATP酶活性(需与肌动蛋白结合 )*杆部 : 粗肌丝主杆
细肌丝* 肌动蛋白(肌纤蛋白,actin)组成细肌丝主杆与横挢结合,激活其ATP酶* 原肌球蛋白(tropomysin)阻止肌动蛋白与横挢结合* 肌钙蛋白(tropoin)TnT:与原肌球蛋白结合TnI: 肌动蛋白结合TnC:与Ca2+结合
肌管系统
L管在接近肌小节两端的T管处,形成特殊的膨大,称为终末池(或称连接肌浆网Junctional SR,JSR),内贮存大量Ca2+ 。
三联管
靠近T管的终末池上有释放Ca2+的通道(或称ryanodine receptor, RYR)。 在与之对置的横管膜或肌膜上有一种L型的Ca2+通道(L-type Ca2+ channel)。
② 等长收缩 实验条件下,将肌肉的两端固定,当肌肉收缩时长度不能缩短,而肌肉收缩过程中只有张力升高。
如体操中的“十字支撑” “直角支撑” 武术中的站桩
2. 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前负荷(preload) 肌肉收缩之前所遇到的负荷, 决定初长度 *初长度(initial length) 肌肉收缩之前的长度 *长度-张力曲线
第三节 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
1.概念: 将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2.结构基础: 肌管系统,关键部位为三联管结构。
动物生理学课件:肌肉
![动物生理学课件:肌肉](https://img.taocdn.com/s3/m/57868784a26925c52dc5bf37.png)
肌管系統
肌肉
肌肉
肌肉
肌微絲的分子結構: 每條肌原纖維
由許多肌微絲組成。 粗肌絲
肌微絲 細肌絲
肌肉
肌球蛋白 (myosin)
由肌球蛋白組成。 大約200-300個肌球聚 合而成一條粗絲。
杆狀部(rod portion)
球狀部(heads)
肌球蛋白的外形 為一根主幹,頭部有 兩個圓球,似“豆芽 形”。
整體內的肌肉是兩種形式不同程度的複合。
肌肉
在實驗條件下,肌肉受到一次刺激所引起的一次收 縮稱為單收縮。
潛伏期——從刺激開始到肌肉收 縮所經歷的一段時間。
包括三個時期: 縮短期——從開始縮短到產生最 大收縮的時間間隔。
舒張期——從肌肉最大縮短到恢 復原來初長的一段時間。
肌肉
肌肉
(1)收縮總和——
15.Binding of new ATP molecule causes myosin to release actin and return to the “cocked” forward position, ready to repeat the cycle
14.Myosin remains flexed and bound to actin until another ATP molecule bind to it.
22.Tropomyosin blocks active sites of actin, preventing actin-myosin cross bridges from forming.
肌肉
四、骨骼肌的做功
(一)肌肉作功肌肉收縮時的產熱 (四)肌肉的能量代謝
2005年11月27日,中國選手錢吉成在第59屆世界 健美錦標賽60公斤級決賽中奪得冠軍,實現了中 國選手在健美世錦賽上的歷史性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4.6 刺激强度、频率与肌肉收缩的关系
• 运动单位:(motor unit)一个运动神经及其传出纤维所支 配的全部肌纤维。
1、结构:
• 肌纤维 (muscle fiber) 肌原纤维(myofibril):直径1-2微米,贯穿整个肌纤维。 •暗带(A带):固定、静止
粗肌丝(thick myofilament):肌球蛋白(myosin) •明带(I带):长度可变
细肌丝(thin myofilament):60%肌动蛋白(actin)
8
• 肌浆钙升高 与肌钙蛋白结合 构象改变 原肌球蛋白构象改变 横桥头部附着与肌动 蛋白丝 引起肌球蛋白头部转动 牵伸横 桥连接 张力传递给粗肌丝 滑行运动 横桥连接处张力消失 ATP附着于头部 肌 动蛋白与横桥分离 ATP水解,能量储存于头 部 头部重新附着于肌动蛋白丝 反复结合 摆动分离 肌肉收缩(图4-10)
①横桥与细肌丝上的肌动蛋白分子呈可逆结合,向M线方 向扭动; (图)
②具ATP分解酶的活性 •myosin的三种重要功能:
①分子聚合成粗肌丝; ②具有ATP酶活性; ③与actin结合
4
3、细肌丝的分子结构
•肌动蛋白(actin)占 60% :单体呈球状(G-actin),在细肌丝 中聚合成双螺旋(F-actin),成为细肌丝之主干(图)
5
4.2 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学说:
•肌肉的缩短是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相对滑行的结果:即肌 小节缩短时,粗、细肌丝长度都不变,只是细肌丝向粗肌 丝中心滑行,逐渐接近,直到相遇,甚至重叠;当肌肉舒 张或被牵张时,粗细肌丝之间的重叠减少。
•证据:粗细肌丝的重叠程度与肌小节收缩所产生的张力有白的结合、转动、解离和再 结合的过程。
1. ATP 2. 钙离子
6
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
1、静息时,具有ATP酶活性的横桥分解ATP,形成横桥-ADPPi复合物,并处于储能状态。此时横桥对actin有很高的亲和力, 但由于原肌球蛋白所处的位置妨碍横桥与actin结合。(图)
2、当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升高到10-7摩以上时,肌钙蛋白结 合Ca2+并引起肌钙蛋白构象改变,由此导致原肌球蛋白的双螺 旋结构发生扭转而离开原位,暴露出actin与横桥的结合部位。 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
•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 Tm):由两条平行的多肽链形成α螺旋构型,位于肌动蛋白螺旋沟内,结合于细丝, 调节肌动蛋 白与肌球蛋白头部的结合。(图) •肌钙蛋白(troponin,Tn):为复合物,包括三个亚基:
TnC (Ca2+敏感性蛋白)能特异与Ca2+结合; TnT (与原肌球蛋白结合); TnI (抑制肌球蛋白ATPase活性)。 (图)
骨骼肌细胞三联管处肌质网膜上Ryanodine 受体(RyR)与 横管膜上的二氢吡啶受体(dihydropyridine receptor ,DHPRs) 直接接触,兴奋信号通过蛋白的相互作用,最终传递给RyR,促使 其打开并释放Ca2+,导致肌质中的Ca2+浓度比静息时升高100倍以 上,引起肌肉的收缩。
第四章 肌肉的兴奋与收缩
4.1 骨骼肌的结构与肌原纤维的亚细微结构 一、肌肉的分类
•骨骼肌:受躯体神经系统控制。(40-50%体重) •平滑肌:由内脏神经系统控制,受激素影响,与调节体 内环境有关。 •心肌:受内脏神经系统、激素的影响。
1
二、骨骼肌的结构:
由大量的肌原纤维组成和丰富的肌管系统(图1)
2、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 张力变化,而长度不变的收 缩。 (图)
3、张力与肌肉长度的关系: 最适初长度:肌肉在此长度下收缩,所表现的效果最好,即 产生最大张力。
最适初长度正好是使肌小节保持在2.0~2.2μm的负荷, 这时粗细肌丝处于最理想的重叠状态,因而能表现出最好的 收缩效果。
2
• M线:暗带中间横向暗线(是成束粗肌丝固定在一定位置 的某种结构)。
• Z线:明带中央横向暗线 • 肌小节 (sarcomere):位于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是肌肉收
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 肌小节 =1/2 I +A + 1/2I
3
2、粗肌丝的分子组成:(图2)
•粗肌丝:肌球蛋白(myosin)组成,包括头部、颈部与尾部 •横桥(cross bridge): (图)
11
3、肌质网对钙离子的储存、释放、再聚积,以及其 导致的肌肉收缩与舒张
肌质网上的钙泵将Ca2+由肌质运回肌质网中,使肌质中 Ca2+浓度降低到兴奋前的水平,最后导致肌肉舒张。
12
4.5 肌肉的收缩
1、肌肉的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 : 收缩时张力不发生变化, 长度发生变化。
9
4.3 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由肌膜上的动作电位触发肌纤维收缩的一系列过程。
横管(T):肌膜在Z线内凹形成,并环绕肌原纤维。
•肌管系统: (图5) 纵管(L):每一肌小节有一个肌质网,在 Z线附近
管腔变宽,相互 吻合成终末池。
三联体 (图):分属两个肌节的相邻两个终池,其中间隔以横 管形成。
3、与肌动蛋白的结合引起横桥构象发生变化,导致横桥头部向 臂部方向转动,并拉动细肌丝向肌小节中心方向滑行。 (图4-10)
4、横桥转动后,结合的ADP和Pi与之分离。空出的位点与另一 分子ATP结合。由此使横桥对actin的亲和力下降,从而与其解 离。
7
5、新的ATP分子分解,横桥重新处于储能状态。 在横桥与肌动蛋白的结合、转动、解离和再结合、再转动 构成的横桥循环过程中,使细肌丝不断向暗带中央移动; 与此相伴随的是ATP的分解消耗和化学能向机械能的转换, 完成了肌肉的收缩。(图)
10
兴奋--收缩耦联步骤 (图) 1、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
当肌细胞膜出现动作电位(AP)时,AP可通过横管系统直 接扩布到肌细胞内部,深入到三联管终末池的近旁;
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图)
Ryanodine 受体(RyR) 二氢吡啶受体(dihydropyridine receptor ,DHPR)
4.6 刺激强度、频率与肌肉收缩的关系
• 运动单位:(motor unit)一个运动神经及其传出纤维所支 配的全部肌纤维。
1、结构:
• 肌纤维 (muscle fiber) 肌原纤维(myofibril):直径1-2微米,贯穿整个肌纤维。 •暗带(A带):固定、静止
粗肌丝(thick myofilament):肌球蛋白(myosin) •明带(I带):长度可变
细肌丝(thin myofilament):60%肌动蛋白(actin)
8
• 肌浆钙升高 与肌钙蛋白结合 构象改变 原肌球蛋白构象改变 横桥头部附着与肌动 蛋白丝 引起肌球蛋白头部转动 牵伸横 桥连接 张力传递给粗肌丝 滑行运动 横桥连接处张力消失 ATP附着于头部 肌 动蛋白与横桥分离 ATP水解,能量储存于头 部 头部重新附着于肌动蛋白丝 反复结合 摆动分离 肌肉收缩(图4-10)
①横桥与细肌丝上的肌动蛋白分子呈可逆结合,向M线方 向扭动; (图)
②具ATP分解酶的活性 •myosin的三种重要功能:
①分子聚合成粗肌丝; ②具有ATP酶活性; ③与actin结合
4
3、细肌丝的分子结构
•肌动蛋白(actin)占 60% :单体呈球状(G-actin),在细肌丝 中聚合成双螺旋(F-actin),成为细肌丝之主干(图)
5
4.2 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学说:
•肌肉的缩短是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相对滑行的结果:即肌 小节缩短时,粗、细肌丝长度都不变,只是细肌丝向粗肌 丝中心滑行,逐渐接近,直到相遇,甚至重叠;当肌肉舒 张或被牵张时,粗细肌丝之间的重叠减少。
•证据:粗细肌丝的重叠程度与肌小节收缩所产生的张力有白的结合、转动、解离和再 结合的过程。
1. ATP 2. 钙离子
6
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
1、静息时,具有ATP酶活性的横桥分解ATP,形成横桥-ADPPi复合物,并处于储能状态。此时横桥对actin有很高的亲和力, 但由于原肌球蛋白所处的位置妨碍横桥与actin结合。(图)
2、当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升高到10-7摩以上时,肌钙蛋白结 合Ca2+并引起肌钙蛋白构象改变,由此导致原肌球蛋白的双螺 旋结构发生扭转而离开原位,暴露出actin与横桥的结合部位。 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
•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 Tm):由两条平行的多肽链形成α螺旋构型,位于肌动蛋白螺旋沟内,结合于细丝, 调节肌动蛋 白与肌球蛋白头部的结合。(图) •肌钙蛋白(troponin,Tn):为复合物,包括三个亚基:
TnC (Ca2+敏感性蛋白)能特异与Ca2+结合; TnT (与原肌球蛋白结合); TnI (抑制肌球蛋白ATPase活性)。 (图)
骨骼肌细胞三联管处肌质网膜上Ryanodine 受体(RyR)与 横管膜上的二氢吡啶受体(dihydropyridine receptor ,DHPRs) 直接接触,兴奋信号通过蛋白的相互作用,最终传递给RyR,促使 其打开并释放Ca2+,导致肌质中的Ca2+浓度比静息时升高100倍以 上,引起肌肉的收缩。
第四章 肌肉的兴奋与收缩
4.1 骨骼肌的结构与肌原纤维的亚细微结构 一、肌肉的分类
•骨骼肌:受躯体神经系统控制。(40-50%体重) •平滑肌:由内脏神经系统控制,受激素影响,与调节体 内环境有关。 •心肌:受内脏神经系统、激素的影响。
1
二、骨骼肌的结构:
由大量的肌原纤维组成和丰富的肌管系统(图1)
2、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 张力变化,而长度不变的收 缩。 (图)
3、张力与肌肉长度的关系: 最适初长度:肌肉在此长度下收缩,所表现的效果最好,即 产生最大张力。
最适初长度正好是使肌小节保持在2.0~2.2μm的负荷, 这时粗细肌丝处于最理想的重叠状态,因而能表现出最好的 收缩效果。
2
• M线:暗带中间横向暗线(是成束粗肌丝固定在一定位置 的某种结构)。
• Z线:明带中央横向暗线 • 肌小节 (sarcomere):位于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是肌肉收
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 肌小节 =1/2 I +A + 1/2I
3
2、粗肌丝的分子组成:(图2)
•粗肌丝:肌球蛋白(myosin)组成,包括头部、颈部与尾部 •横桥(cross bridge): (图)
11
3、肌质网对钙离子的储存、释放、再聚积,以及其 导致的肌肉收缩与舒张
肌质网上的钙泵将Ca2+由肌质运回肌质网中,使肌质中 Ca2+浓度降低到兴奋前的水平,最后导致肌肉舒张。
12
4.5 肌肉的收缩
1、肌肉的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 : 收缩时张力不发生变化, 长度发生变化。
9
4.3 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由肌膜上的动作电位触发肌纤维收缩的一系列过程。
横管(T):肌膜在Z线内凹形成,并环绕肌原纤维。
•肌管系统: (图5) 纵管(L):每一肌小节有一个肌质网,在 Z线附近
管腔变宽,相互 吻合成终末池。
三联体 (图):分属两个肌节的相邻两个终池,其中间隔以横 管形成。
3、与肌动蛋白的结合引起横桥构象发生变化,导致横桥头部向 臂部方向转动,并拉动细肌丝向肌小节中心方向滑行。 (图4-10)
4、横桥转动后,结合的ADP和Pi与之分离。空出的位点与另一 分子ATP结合。由此使横桥对actin的亲和力下降,从而与其解 离。
7
5、新的ATP分子分解,横桥重新处于储能状态。 在横桥与肌动蛋白的结合、转动、解离和再结合、再转动 构成的横桥循环过程中,使细肌丝不断向暗带中央移动; 与此相伴随的是ATP的分解消耗和化学能向机械能的转换, 完成了肌肉的收缩。(图)
10
兴奋--收缩耦联步骤 (图) 1、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
当肌细胞膜出现动作电位(AP)时,AP可通过横管系统直 接扩布到肌细胞内部,深入到三联管终末池的近旁;
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图)
Ryanodine 受体(RyR) 二氢吡啶受体(dihydropyridine receptor ,DH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