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问题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不仅涉及语言问题,而且涉及文化问题。
在翻译中,文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文化和翻译这两个方面着手,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实现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文化;翻译;关系一、引言翻译是信息的一种语际转换过程,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价值态度等方面的总和,渗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
人类社会的各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能够准确地用译文表达出原文的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这一因素必须考虑在内。
二、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定义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来看,文化包括物质和意识形态两个领域,也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方面。
根据这个广义的定义,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将语言文化特性分为五类:生态学、物质文化、社会、宗教和语言。
从狭义上来看,文化仅仅指的是精神文明。
三、翻译的定义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然而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翻译学者都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活动”。
下面列举两个翻译学者对翻译作出的定义。
玛丽·斯奈尔·霍恩(Mary Snell-Hornby)指出“翻译并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单纯的词句转码,而是一种更复杂的活动形式,人们通过这种形式在新的情境下对一个文本提供相关信息,并在已经发生改变了的功能、文化以及语言环境下,尽可能接近地保持原文本的各个方面。
”拉尔森(Mildred rson)把翻译定义为“一组具体符号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的意义传输。
”根据以上两位翻译学者对翻译的定义可以看出,翻译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文化的传输,而不是语言的传输。
翻译不再是简单地从一个文本解码到另一个文本的活动,而是一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活动。
四、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自然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下面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及解决方法
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及解决方法简析英语语言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对策译者在对文化因素进行处理时,应该分析实际情况,那么,英语语言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对策是什么?文学与语言这两者是互相依存的,文化依靠语言进行交流以及传播,语言又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逐渐完善。
翻译不单单只是复制原文的内容和语义,它可谓是“移植”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思维方式到另外一种语言文化之后,重新进行整合后展现出来的新面貌。
对此,笔者探究了应用语言翻译中存在的文化障碍和解决方案,具体探究见文。
一、英语语言翻译之中存在的文化障碍1.不同的思维方式致使原语无法与目的语语境相连接。
思维方式不同是文化差异中的重点表现。
思维即人们在概念以及表象基础上进行判断、分析、推理等构成一种思想过程。
每一个民族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环境,所以,形成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汉语蕴含的哲学背景是对佛、道、儒的感悟,组词、造句与文章抒写主要提倡“形散而神不散”。
汉语语句言简意赅,富有弹性,给广大读者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所以,我国人们的思维通常属于“螺旋式”。
而英美民族一直都生活在比较开放的环境中,他们较为重视个人的利益,说话做事直截了当。
所以,西方人形成的思维方式属于“直线式”。
上述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了语言的实际表达方式。
汉语通常将推理、判断和观点放在句子和句群后边,以便让人留下深刻印象;英语却将强调部分放置在语句的开头。
这样人们在翻译时就会出现障碍,进而使原语和目的语语境间发生断裂。
2.民族文化可能导致语言翻译中的空缺和文化冲突。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过程,这导致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
任何语言都有许多与本民族特有事物相关的词汇,这就导致了语言翻译中的空缺和文化冲突。
二、克服文化障碍的方案1.译者应该增强自身的文化意识。
其一,译者必须掌握中西方各自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其二,译者必须大量的进行阅读,了解中西方所具有的用语环境和社会习俗;其三,译者一定要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应用西方人的思维去表达和观察我国的变化以及发展。
语言和文化角度的不可译性
语言和文化角度的不可译性英汉互译中,无法将源语翻译成目的语而造成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即成为“不可译性”。
它包括“语言上的不可译”和“文化上的不可译”。
标签:语音;文化;不可译一、语言层面的不可译性语言上的不可译性体现在字形和语音两大方面。
从语音角度看:汉语是单音节和多声调语言;而英语却是集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为一体,只有语调的升降之分。
中国古诗中大量的双声叠韵词,使其朗朗上口,而译文却无法达到这种效果。
汉字是表意文字,而英文为表音文字,故两者的文字特征无法互译。
如汉语和英语的字谜,基本上无法将其转译;还有中英文中回文的修辞,如:“llqadam,I am Adam.”——“Sir,I am Iris”和“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这形式给翻译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笔者认为,解决语音层面不可译性对策有以下几种:(一)增益法增益法即增加原文中原来并没有的部分,使得译文更加贴合译人语文化,且不会对原文意思造成损害的方法。
比如“The hostcarved,poured,served,cut hread,talked,laughed; proposed health.”这句中一系列词都以[d]发音结尾,朗朗上口,将其增译为“主人割肉呀,斟酒呀,布菜呀,切面包呀,敬酒呀,又说又笑,忙个不停。
”语气助词“呀”使泽文不仅取得了与原文一样的效果,而且读起来妙趣横生。
(二)直译法此处的直译法虽难度大,还有运气的成分,但仍然具有可行性。
马克吐温曾写“It was a splendid population-for all the sloic,sleepy,sluggish—brained sloths stayed at home……”句中五个“S”一气呵成,这种原语中形、音、义的“三结合”,在译成目的语后是法完整体现的。
尽管如此,译者马红军给出了翻译——“(出来的)这帮人个个出类拔萃——因为凡是呆板、呆滞、呆头呆脑的呆子都呆在了家里。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翻译中情感意义的丢失[Word文档]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翻译中情感意义的丢失[Word文档]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翻译中情感意义的丢失关键字:从文,文化,文化差异,差异,角度,角度看,翻译,翻译中,中情,情感,意义,意义的,丢失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翻译中情感意义的丢失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文化的互通自古以来不受地域、环境的限制,许多的国内外经典文学被翻译成诸多的版本,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而由于各国、各地的语言与文化差异的不同,给作品的广域流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这时,就需要将不同语言、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以让其成功被传至世界各地。
同时,世界学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除作品中的基本内容外,原著中所表达出来的文化意境却是极难通过翻译来进行传播。
若未能将其间的文化情感与意义传播给世界各地的读者,对于文化界,对于原著作者,却是一项极大的损失。
该文将就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下,对翻译中的情感意义丢失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情感意义S511 A 1672-3791(2017)02(c)-0245-02翻译并不只是向其他语种人群传达表浅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一种不同文化间的互通与交流,翻译工作也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上的转换,更深层次的是两种截然不同文化间的互相认识。
在对非本土语言的文化作品进行翻译时,译者必须要对该地域的文化、语言、情感、习俗、宗教等均有足够的了解,才能翻译出更好的作品,不使原著中的情感意义表达丢失。
该文主要就中西地域间的文化差异背景下,文化作品中的情感流失进行探讨。
1 文化差异具体体现探析中西两地因为地域差异的关系,其文化背景差异甚大,其具体体现包括肤色、语种、生活习惯、文学差异等等。
在语种方面,中西方在表达相同的意思时,所采用的词汇、语言顺序、语法等差异大有不同,所以在进行翻译工作时,不可对一项作品采用直译的方式,否则所表达出的意思必然会大相径庭,造成文化笑话。
更有可能因文化差异而对对方传统文化造成误解,从而给两方交流造成障碍,不利于双方文化交流的积极开展。
浅谈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障碍及解决对策
知识文库 第06期24 浅谈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障碍及解决对策张烨炜 牟雅韬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呈现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中国与外国的交流也逐渐频繁,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我国与其他各国友好交流中起着难以替代的枢纽作用。
但是由于汉语和英语间存在较大的语言差异以及表达习惯,所以如何有效掌握单词含义,进行英语翻译,就必须正确认识中西方间的文化差异,有效跨越翻译障碍。
本文基于此背景下,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的障碍以及具体的转换策略。
1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的障碍 1.1 地域环境与自然环境存在差异 由于中西方的地域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差异,势必会影响着文化发展,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特殊性,国家的历史沉淀也会形成特殊的文化传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方的地域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势必会有所创新,但是仍然传承传统文化精神与内涵。
由此可以看出,在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是对人们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与促进作用,传统习惯与地方名形成了地域差异,翻译者掌握国家的风俗与习惯,在翻译时也应当生动形象的展示出该国的特点性内涵。
环境因素使国家间的地域文化有着各自的特殊性,所以翻译者必须要站在国家角度去审视另一个国家的思维以及文化,根据地域以及自然环境文化进行差异化翻译,才能够确保英语翻译效果。
1.2 社会背景、历史有所差异 国家的社会历史背景具有特殊性,历史对于国家以及人民而言都是难以替代的,且具有极为重要的发展意义不同的人们以及国家对于同一事件会有多元化态度。
由于国家文化差异导致人们的语言行为也会有所不同。
分析历史发展的情况,我们能够看出中国相比较其他国家的历史背景以及社会背景有一定的差距。
例如中国历史上有皇帝专制制度由于封建思想的压迫,人们的思维受到束缚,与西方国家相比思想较为禁锢,思考问题也较为迟钝拘束,对于问题的思考,通常是由整体到局部,所以也会影响翻译者的英语翻译。
而西方国家的思维较为开放,通常是重视分散性思维习惯,将某件事物分散成若干个小部分,进行细致化研究,由此可以看出英语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国家的思维特点,结合具体的情况有效进行英汉转换,才能够确保翻译作品能够被人民群众接受。
汉英词汇的文化意象比较及其翻译
汉英词汇的文化意象比较及其翻译随着当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汉英交流日益频繁,汉英词汇之间的文化意象比较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两种完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发展起来的语言,二者在比较上有许多差异,其中文化意象体现出来的词汇区别尤其显著。
本文将以汉语“家”和英文“home”为例,讨论汉英词汇之间的文化意象差异及其翻译问题。
首先,通过对汉语“家”和英文“home”的比较,可以发现两者在文化意象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汉语“家”作为个体的特殊符号,以父母及家庭成员的亲情表达为主。
例如,汉语中有“回家”,“一家人”,“家常”等词汇,表达出个人与家庭之间的血脉情谊,充满着亲情和思乡之情。
而英文“home”则体现了社会中个体与家庭之间更多凝聚力,从更大的范围上讲,它还反映了社会中一种更宽广的观念。
例如,英文中有“homeland”,“homestyle”,“homecoming”,描述的是更宽阔的家园意象,强调的是一种重视团结和温暖的家庭文化。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来认识汉英词汇间文化意象之间的差异。
汉语“家”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历史蕴涵,其表达的是一种联系人与家、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责任。
它强调的是家庭团聚,表达出担负家庭责任,是一种追求家庭整体繁荣的信仰。
而英文“home”在英美文化中,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更强调的是社会的家庭稳定和和平,是一种家庭和社会状态的追求,体现的是一种团结的家庭文化。
此外,在汉英词汇的翻译中,也应该考虑这种文化意象的差异。
汉语“家”和英文“home”之间的文化落差可能会影响翻译的意义,甚至会导致翻译错误。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首先要弄清文化落差,深入理解汉英双方不同文化背景下词汇所蕴涵的文化含义,从而避免因文化意象之间的差异而出现误译。
综上所述,汉英文化差异是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文化意象差异尤为显著。
汉语“家”和英文“home”的比较更能体现出其间的文化落差,文化比较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两种文化之间的文化内涵的理解。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英语翻译的差异
中西方英语翻译中语篇逻 辑的差异
西方英语翻译中注重形式 逻辑和论证逻辑
中国英语翻译中注重语境 逻辑和修辞逻辑
语篇逻辑差异对中西方文 化交流的影响
中西方英语翻译中, 语篇表达方式存在 差异,这主要表现 在句子的结构、语 序和表达习惯上。
添加标题
中文句子结构通常 较为松散,而英文 句子结构则较为严 谨,因此在进行中 英文翻译时,需要 特别注意句子的整 体结构和逻辑关系。
主语选择:中文习惯使用人称 主语,而英文则更倾向于使用 物称主语
语序差异:中文句子中修饰成 分通常前置,而英文句子中修 饰成分则常常后置
谓语选择:中文强调谓语与主 语的逻辑关系,而英文则更注 重谓语的形态变化
表达方式:中文句子中常用主 动语态,而英文句子中则常用 被动语态
中西方英语翻译中,句子语气存在差异。 中文句子语气较为委婉,而英文句子语气较为直接。 中文句子语气常常使用虚拟语气和被动语态,而英文句子语气则较少使用。 中文句子语气有时会省略主语,而英文句子语气则必须明确主语。
保留原文意象: 在翻译中保留 原文的文化意 象,以传达原 文的深层含义。
0 1
替换原文意象: 在翻译中用另 一种文化意象 替换原文的文 化意象,以更 符合目标语言 的表达习惯。
0 2
补充文化背景: 在翻译中补充 相关的文化背 景,以帮助读 者更好地理解 原文的文化意 象。
0 3
创新表达方式: 在翻译中采用 创新的表达方 式,以更好地 传达原文的文 化意象。
英语中常用抽 象名词表达具
体事物 英语中常事实 英语中常用连 词短语表达逻
辑关系
主语差异:中文多用无主语句,英文必须使用主语 谓语差异:中文多用动词,英文多用名词和介词 语序差异:中文常把修饰语放在中心词前面,英文则相反 时态和语态差异:中文使用时态和语态不如英文频繁
分析英语翻译中常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范本)
分析英语翻译中常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英语翻译中常出现的问题及对策上,有一篇文章以《英语六级译不出小海报?——大学生该增强应用能力了》为题,报道了扬州某高校为了迎接“三八”妇女节,特地邀请扬州市区一公司女经理做一场“创业报告会”。
负责的老师起草了海报的中文内容,让学生译成英语。
然而,四名大学生苦思冥想,译出来的内容各不相同,而且在译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简单的部分也是一头雾水,结果他们的译文根本用不了。
为此,负责报告会的老师专门去该高校请英语系的教师帮忙翻译。
我们反思:英语教学一直都是注重应试教育,不断地追求分数,忽略了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那么,在教授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时,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方法与技巧,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一、翻译理论英语翻译是“把-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既要忠实又要通顺,绝非易事,因为语言是最难掌握、最难精通的。
一个作者只需熟悉一种语言,译者则应精通两种语言,并要善于克服两种语言因巨大的差异所造成的困难。
茅盾说:“精通本国语文和被翻译的文字,这是从事英语翻译工作的起码条件……”英语翻译不仅是语言的问题,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差异,如何找到一个恰当的词表达很不容易;译作到了外国编辑那里,还有一个他们是否理解和认可的问题。
因此,做好英语翻译工作要求译者具备一定的素质。
翻译课程的本质是语言教学,是提高双语水平的有效手段。
翻译教学可以在英语语言学习和汉语语言意识方面使学生受益。
二、翻译即再创造第一,翻译时确切地再现他人的笔意和笔法。
译者翻译时既要对原文忠实,又必须发挥创造性;不可止于形同,更要追求神似。
翻译是再创造,而不是照相式地机械重复,所以翻译必然能够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英语翻译的差异
AY30233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英语翻译的差异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古代文明得以传承的基础,英汉两种语言拥有很久的历史,都有属于自己特有的文化内涵,可是由于两者地处不同的地方,经过漫长的独立发展后,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很多文化因素,找到共同点,这样才能使两者的交流能够顺利进行。
关键词英汉互译文化特色习俗中西差异0引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越来越强烈,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的差异,所以英语翻译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在实际的交流中,双方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所以会造成在翻译过程当中,会出现偏差,下面就从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方英语翻译差异的原因。
1认知角度由于每个民族有他们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所以不同的民族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认识是不同的。
也就是认知角度不同,认知角度不同,一个词语代表的意思就大不相同,因此要注意。
就拿颜色来说,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每个颜色对于不同民族来说,同一颜色的词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白色在中国代表着不详,人们只有在老人去世时戴上白色的孝布,以及在有人去世的家庭里过年时就得贴白色的对联,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而在西方国家,白色象征着天使和纯洁,他们结婚时新娘就穿着白色的婚纱。
再看红色,在中国,红色意味着喜庆,欢乐美满,在过年时,在家门口会大红灯笼高高挂,也会贴红色的春联,在一些喜庆的日子里,例如结婚和出嫁,人民会用红色来增添喜庆,在自己的本命年里,人们会穿红色的衣服,红色还有避邪的说法,再看西方,在他们看来,红色是暴力,血腥,一种厌恶这种颜色的认知。
然后就是蓝色,蓝色在英语国家是忧郁,代表心情不好,蓝天是说没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当人们说蓝天时,大家第一反应是碧水蓝天,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代表的是快乐的积极的。
从上面举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同一个代表颜色的词语,代表的意思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因此翻译人员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这种差异,认知的不同是不可改变,体现是是文化的差异,在翻译时要特别留心。
从文化角度探讨英汉成语翻译——运用归化法和异化法分析
可 译 为 t a e a w l t o g t o t p a e o e d i g o h v e 卜 h uh — u l n b f r o n
s h O t a e a d p n t F o h v a c r u o e’ S l e e S e v .
k n f e r i gt e c lu e a dh b t o h on r i d o l a n n h u t r n a i f t e c u t y
w e e h 1 n u g i s o e , h r t e a g a e p k n ”的道理所在 。 S 作为译者 应意 识到成语 作为各 民族语 言精 华 ,是各 自 民族文化 的结晶 。英汉 两 民族往 往选择 不尽相 同的表现手 法和 方式 ,表现 出各具特色 的文化 内涵 。 因此, 译者翻译 英汉 文学作 品时, 应有充分的跨文化意识 ,把 成语作为其所 属文化 体系 的一部 分来 处理 , 并采取 相 应的翻 译策 略 。
t no i o dma ea o a i nb t e smi t eme o i fd ms o i n a k mp rs ewe na i l i t d c o s av h n s i l i t d Th s a e i t u a s l i n a dd smi t eme o . i P D r o n so t h t s i i to av h p t a m a i t eb s f a sai n a d d si l t n i aln u si e a ir S a eo n lt smi i g i c h v o h r t o n i ao S i t b n u t a e o n n c mmo a s t n wo k . u , a dac l r l h n me o o u p ni t n l i r st s a nr ao h g o a sai n p o ie aa a l ismi t n o e b ss f o dt n lto r v d s lt b ed si l i nt a i o r p ao h l y l n me n n O a o n ro d fe e c si u t r n o at i a i g S st a r w if r n e n c l e a d y u a h e e o t z t no et r e n u g . o e v r d s i l- c iv p mia i f g t a g a e M r o e , smi i o h t a l i a i l b n f l a c a e t nwi e e t u t rl x h g . o l ic u e n Ke r s c l r l a t r ,d o s t n lt n a s lf n ywo d : ut a c o s i m ,r s i , s i a o , u f i a ao mi t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英语翻译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英语翻译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翻译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随着英语成为全球语言之一,英语翻译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探讨英语翻译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首先,英语翻译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传统会影响语言的使用方式,而这种影响往往是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
例如,在中国,礼貌和尊重长辈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观。
因此,当中国人交流时,他们经常使用敬语来表达这种态度。
然而,在英语中,并没有像中文那样明确的敬语体系。
因此,当一名翻译把中文的“您好,请问您需要帮忙吗?”翻译成英语时,如何保持文化传统的表达方式,成为了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难题,英语翻译需要寻找适当的文化转换策略。
例如,在保持尊敬表达方式的同时,可以使用英语中的形式,例如加入“sir”或“madam”这样的词汇。
此外,翻译还需要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以便使用适当的语言,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
其次,英语翻译还需要面对语言结构上的差异。
虽然英语和中文都是语法结构完整的语言,但它们的句式相差较大。
中文喜欢使用主语-谓语结构,而英语则更喜欢使用主语-谓语-宾语结构。
这种结构上的差异不仅在书面语言中表现出来,也在口语中表现出来。
因此,在进行口译时,翻译需要注意语言结构方面的差异,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语言特色。
为了应对语言结构上的差异,翻译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两种语言的语言结构差异。
同时,翻译还需要善于运用一些转换技巧,例如把一个长句子分成两个或多个简单句子,以便更好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第三,英语翻译还需要考虑语言的语境。
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在中国,当别人问你“你吃饭了吗?”时,它不仅仅是一个询问是否已经吃过饭的问题,而是一个问候和关心的表达方式。
在不同的情境中,语言的词汇选择和语气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从文化角度看英汉习语翻译IdiomsTranslationfromCulturalPerspecti
从文化角度看英汉习语翻译Idioms Translation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s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cation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transl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of which idiom translation takes a great position. Idioms are the fruits of human culture, which reflect the culture in return. It is a big concept, which contains set phrases, sayings, proverbs, slangs, colloquialisms and enigmatic folk similes. Idioms come from various sources, such as from history, religion, poetry, literary quotations, daily life, etc. It is the point that idiom covers a rich information of its society and culture that makes the translation much more difficult than that of others, for it requires a better grasp of both the techniques of translation and the knowledge of the background of its target language, including its culture, history, religion, society, etc.With a view to having a better master of idioms translation, in this thesis I will talk about the techniques of idiom translation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by the means of comparing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images.This thesis indicates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dioms translation,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idiom, including the definitions, formations, categories and the significance, makes a contras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images, introduces the techniques of idioms transl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arison, andconcludes the whole thesis and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 of this thesis and gives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Key words: idioms; idiom translation; culture; technique摘要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化和进展,两边语言翻译变的愈来愈重要了,而其中习语的翻译更是占了一个相当大的比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勒菲维尔“文化转向”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从勒菲维尔“文化转向”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勒菲维尔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新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提出了“文化转向”的概念。
这一概念指的是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变革背景下,人们对于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重视程度逐渐超越了经济和政治领域,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核心。
在翻译中,文化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翻译不单单是语言的转换,还包括文化的转换。
因此,在进行翻译时考虑到文化的因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并传递原文的意思。
勒菲维尔在“文化转向”概念下,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
同时,他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文化是什么,以及它对社会的影响是什么?这个问题也可以引申到翻译中,即如何在翻译中传递原文的文化背景和意义。
首先,勒菲维尔认为文化是一种认识和世界观的方式。
文化既包括人类活动方式的各个方面,也包括所有生产的思想和美学创造。
在翻译中,我们需要认识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而这种差异会导致翻译的困难和误解。
因此,在进行翻译时,我们需要了解双方文化的差异,在翻译时注意不同文化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并根据文化多元性的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其次,勒菲维尔认为,文化具有塑造和影响人类的独特力量。
文化不仅是传承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手段,也是人们存在和交流的基础。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意识到语言和文化在人们交流中不可分割的作用。
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可以影响到人们对于原文的理解,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如何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让读者能够真正领会原文的含义。
最后,勒菲维尔认为文化是建立在人类经验和交往基础上的共同构建。
在翻译中,我们需要把握文化的发展脉络,了解文化内涵的演变和变迁,以使我们更好的传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
总之,在进行翻译时,文化因素是必须考虑的。
勒菲维尔的“文化转向”理论强调了文化对于社会和人类认识的重要性,为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翻译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文化背景和含义,做到对于文化的认识、对于文化的尊重和对于文化的传承。
翻译的政治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
翻译的政治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跨越语言和文化界限的桥梁,其重要性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愈发凸显。
然而,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政治行为,深受权力、意识形态和文化语境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翻译的政治维度,分析翻译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塑造和传达意义,以及翻译研究如何与文化研究相互交织,共同推动我们对翻译的理解和认知。
我们将首先回顾翻译研究的历史演变,从早期的语言学范式到后来的文化转向,以及最近的政治转向。
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化,也反映了我们对翻译在全球化、文化交流和权力关系中所扮演角色的理解。
接下来,我们将聚焦于翻译的政治性。
我们将分析翻译如何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如何在权力关系中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在不同的政治体制和文化背景下进行。
我们将特别关注翻译在塑造国家形象、传播意识形态以及构建文化认同方面的作用。
我们将探讨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
我们将分析两者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以及如何在共同推动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发挥作用。
我们将强调文化研究对翻译研究的重要贡献,包括提供新的视角、方法和工具,以及推动翻译研究走向更加全面、深入和多元的方向。
本文旨在通过对翻译的政治和文化维度的探讨,深化我们对翻译的理解和认知。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推动两者在相互交融中不断发展。
二、翻译与政治的关系翻译与政治的关系源远流长,两者之间的交织关系不容忽视。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间的沟通桥梁,不仅是文字与词汇的转换,更是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的传递。
在这一过程中,政治因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政治环境对翻译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
在特定的政治气候下,翻译的内容、风格乃至选择都可能受到严格的限制。
例如,在某些时期,对于外国文学或思想作品的翻译,可能会因为与当时的政治观念不符而遭到禁止或修改。
这种限制不仅影响了翻译作品的质量和数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读者的阅读视野。
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翻译本质.docx
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翻译本质翻译的本质是什么?自从人类有译事以来,翻译界就对此争论不休,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至今也没有达成共识。
究其原因,主要是翻译涉及面较广,错综复杂。
正如索绪尔指出:“一部翻译理论史实际上相当于对‘翻译’这个词的多意性的一场漫长的论战。
”因此,弄清翻译的本质是研究翻译的首要任务。
1翻译定义综述什么是翻译?中外学者对翻译下过各种各样的的定义。
皮特-;纽马克认为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照原作所意想的方式移译成另一种文字或语言;巴尔胡达罗夫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的过程;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王克非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蔡毅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吕俊认为翻译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传播;张今认为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Z、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影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以上是国内外学者对翻译的定义或解释,概括起来就是:翻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传播,从事翻译活动的译者实际上不是在翻译语言,而是在翻译文化。
所以,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2翻译与语言文化的关系2.1翻译与语言沃尔夫拉姆-;威尔斯说:翻译乃是与语言行为抉择密切相关的一种语际信息传递的特殊方式。
从这点来看,翻译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语言活动。
在翻译活动的过程中,起点是原文文本,终点是译文文本。
可见,翻译始于语言,终于语言,因此,语言是翻译活动的中心。
(Eugene,1983:48)当然,语言是在不断发展的,而翻译是促进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佛经的翻译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促进了汉语口语化的进程。
现代汉语的发展也离不开翻译,汉语中现存的许多外来词汇都是通过翻译引进来的,如由音译而来的sof(a沙发),意译而来的international(国际的),直译或字字对译的coo(l 酷)等等,在这里不一一列举。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指在人类社会中传播和表现的符号、语言、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等,是每个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和文明遗产。
在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传递和理解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无论是从翻译的视角,还是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文化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翻译的结果和质量。
因此,本文将探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对于翻译的影响和应对方法。
一、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1. 语言结构上的影响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语法规则,而这些规则和结构往往反映了这种语言背后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因此,在进行跨语言翻译时,需要对目标语言的语言结构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原文中的文化因素,以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结构的理解产生偏差。
2. 词汇与表达方式上的影响不同的语言中经常存在着词汇的差异,有时候甚至是同一个概念在不同语言中的表达方式都不同。
此时,不仅需要进行精准的翻译,还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对于表达方式的影响,以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3. 历史和文化背景上的影响历史和文化背景是影响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进行文学或历史类的翻译时,需要对原文中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进行深入了解,以便更加准确地进行翻译。
二、应对翻译中的文化因素1. 增强文化敏感度翻译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了解目标语言所属文化背景的形式与内涵,加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2. 确定翻译的目的和语境在对文化因素进行翻译时,需要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语境进行合理的处理,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不同的翻译目的和语境要求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
3. 调整翻译策略和方法对于不同的文化因素,需要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例如,在翻译某些和宗教、信仰等相关的内容时,需要采取更加殷切谨慎的态度;在翻译习惯用语和格言等常见的文化符号时,需要进行更加精准的翻译。
4. 寻求文化背景的帮助翻译人员可以寻求来自文化背景方面的帮助,增强翻译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浅析文化翻译理论
浅析文化翻译理论引言语言、文化和翻译三者密不可分,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文化的内涵性和外延意义,而翻译的过程则是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
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理论”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强调在翻译过程中,目的语不仅要准确传达源于文本的信息,更要将文化传递置于首位。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20世纪70年代前,各语言学派和功能学派等学者聚焦于研究西方文化翻译理论的语言学功能,并升级至文化层面。
70、80年代后,随着东西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日益加强,多元文化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之一,文化在语言交际活动的大背景下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
在文化翻译研究方面,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作为主要代表人物,在其著作《翻译、历史和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转向”一词,着重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站在文化的立场上扮演好文化传播的使者角色。
理论综述据巴斯奈特的观点,若将文化比作人的身体,那语言就是人的心脏,只有心脏与身体相互协调,人才能存活。
因此译员在翻译时,不能将文化割裂开进行翻译。
诠释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后,巴斯奈特引用斯内尔霍恩比的观点,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1)翻译应将文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而非停留在以往的语篇之上;(2)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解码到重组的过程,更是一个交流的过程;(3)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功能上的等值;(4)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用来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简言之,翻译绝非单纯的语言行为,而是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中。
翻译不仅要满足文化需要,同时也要满足读者需求。
此外,翻译会对文化产生一定影响,对其进行“构建”,二者相辅相成。
理论发展据宋建浩的观点,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基于比较文学,对各国、各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学交流和关系进行研究,而翻译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从文化转向视角看字幕中文化词语的翻译——以国产单机游戏《古剑奇谭三》为例
从文化转向视角看字幕中文化词语的翻译——以国产单机游戏《古剑奇谭三》为例从文化转向视角看字幕中文化词语的翻译——以国产单机游戏《古剑奇谭三》为例近年来,中国的单机游戏开始崭露头角,其中《古剑奇谭三》备受玩家关注。
作为一款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游戏,《古剑奇谭三》的字幕翻译对于传达游戏的情感和文化内涵起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文化转向视角来探讨字幕中文化词语的翻译问题,并以《古剑奇谭三》为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首先,文化转向视角是指在字幕翻译中,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与译文所面向的文化相对应,以满足观众的理解需求。
在游戏《古剑奇谭三》中,充斥着大量的古代中国文化词语和典故,如“封印”、“九黎”、“玄女”等,这些表达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内涵。
在翻译这些文化词语时,需要注重恰当的传达其意义和情感。
在字幕翻译中,对于文化词语的翻译存在一些常用的策略,包括直译、意译和删译等。
直译一词,即将原文中的文化词语直接翻译成译文中的相应文化词语。
例如在游戏中,使用了直译的方法将“九黎”翻译成了“Nine Li”,以尽可能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也让玩家能够准确理解这个词语的意义。
意译则是将原文中的文化词语转化为译文中更为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好地被观众接受。
而删译则是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具体上下文和情境,将某些词语删除或减少其出现次数,以确保字幕流畅自然。
然而,对于字幕翻译而言,要在准确传达原文意义的同时,考虑观众对文化词语的理解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在翻译文化词语时,译者应该多方面思考,以获得更好的翻译效果。
例如,《古剑奇谭三》中还有一些特定地区文化的表达,如“汐月”,指的是某个地方的名称。
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有特别的含义,但对于外国玩家来说可能会不太理解。
在翻译这样的文化词语时,译者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辅助性的说明,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
此外,字幕翻译中的文化词语也需要根据句子结构和语境来进行适当的转译。
例如,在游戏中出现的“不才”一词,原本指的是自谦之词。
从文化翻译视角论《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的开题报告
从文化翻译视角论《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文化负载词是一种具有浓厚文化内涵和特定语言特色的独特语言现象。
在文化交流和文学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原作中文化信息的传达和接受效果,因此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学术价值。
《边城》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作为一部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经典小说,其中蕴含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这些词汇既是小说情节的组成部分,也体现了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因此,对于《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进行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二、选题意义《边城》中所包含的文化负载词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艺术、历史等多个方面,与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存在着一定的翻译难度。
研究《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可以对翻译界在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和经验;同时,对于扩大国际间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以文化翻译为视角,选取《边城》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负载词为样本,对中英两种语言中文化负载词的表现形式及翻译策略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对于《边城》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负载词进行筛选,并解释其文化内涵和特点。
2. 分析《边城》中文化负载词在中英两种语言中的表现形式,比较其异同点,探讨中英文化差异对于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影响。
3. 探究中英文翻译中常用的文化翻译策略,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探讨其适用性和效果。
4. 从实际应用方面入手,对于《边城》英文版的翻译进行考察,分析其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优缺点和不足之处,在翻译实践中寻找具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取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全面准确地探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
其中,文献研究法主要用于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中文小说、英文小说、翻译理论及实践等方面的文献;实证研究法则用于对研究样本进行具体的翻译分析和对比;问卷调查法则通过收集调查问卷,获取翻译实践中翻译者的经验和心得,探讨其在文化负载词翻译方面的看法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化差异角度来看翻译问题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05-18 14:17:00 ] 作者:李艺洁编辑:studa20【摘要】翻译是“复制”还是“创造”,一直以来有着很多的争论。
人们从语言学、语义学以及文化差异角度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笔者在本文中,从词语文化和无词文化两个方面简单论述了自己的观点:翻译除了“复制”和“创造”之外,还存在着别的东西,即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了解和理解以及对两种文化的操纵。
【关键词】复制创造词语文化无词文化翻译是“复制”还是“创造”,长期以来存在着很多的争论。
笔者认为,翻译的“复制”和“创造”论点并不相矛盾,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
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复制”和“创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但“复制”和“创造”并不是翻译内容的全部,因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文化交流。
有文化交流就必然存在着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问题,而这种文化差异光靠“复制”和“创造”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也就是说,翻译除了“复制”和“创造”以外,还有着别的东西,即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了解以及对两种文化的操纵。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文化。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 B. Tylor)最早提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 S. Sapir)认为是:“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
”而我国的俞约法先生认为:“对文化一词的含义,世界各地因国家和因人而异,众说纷纭,定义数以百计,没有一个为所有人或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共同定义。
不同人心目中对…文化‟有不同的理解,并根据这些理解作出不同的解释。
”文化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血肉相连。
文化因素无孔不入地渗入了语言的方方面面。
任何一种具体的民族语言,总是同该民族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因而语言的应用,文化的交流,翻译的实践归根到底都离不开对语言的民族文化背景的了解。
对于文化背景的了解,专业人士可以作专题研究,以分析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差异。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不现实的,他们只能从文学作品、电影作品、杂志报刊等译作当中了解、感受不同文化的差别,从而达到对另一种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其中,文学作品的译作起着尤其突出的作用。
因而,对广大文学作品的译者提出了更高一层的要求。
下面,就此谈谈笔者一些肤浅的认识:如何在翻译作品中体现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既能保留原作的精髓,又能取得译作读者的共鸣,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词语文化前苏联E. M维列夏金和B. T科斯托马罗夫把词语叫作“作为民族文化信息载体和渊源的语言称名单位”。
这其中,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双语转换时,词语可以分为:1、无等值意义词;2、有背景意义词;3、有文化感情色彩词;4、成语典故;5、格言警句,包括俗语、谚语、名言、该国的政治口号以及科学公理和公设(特别是反映该国意识形态者);6、礼节用语和客套话。
(1)无等值意义词指的是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无法对译的词语。
泰勒强调“文化是由人类生活经验获得的智慧”。
而不同人类的生活经验,不同民族的社会结构,不同的历史和地理等因素,势必会造成某些独特的文化现象,就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并且反映了该民族的信仰和情感(吴国华,1990)。
因而独特的文化现象也会导致独特的语言现象,例如“文艺复兴”这个词,在西方语言中仅只有“复兴”(renaissance)一个词,它代表着一种对古文化的怀念,是古代文化的复兴,是把古希腊、罗马的人文主义文化从中世纪基督教的蒙昧主义中拯救出来。
它的贡献远不只限于文化方面,它更重要的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复兴”之后,人们敢于计算天体、敢于探险全球,也正因为有了这样大的思想解放,才产生了以后几个世纪的欧洲文明。
而且,严格地讲,中国的“旗袍”、麻将”、“气功”、乌纱帽”、坐月子”、“穿小鞋”以及文革中产生的“牛棚”等词,在英语中也是没有对应的词的。
另外,英文中的“privacy”就被钱歌川先生列为不能翻译的字句,他认为,字典上译作“隐遁”“退隐”、“秘密”、“内幕”、“不为人目所见之事”等,都未能把“privacy”这个词所具有的主观的感觉表现出来。
(2)有背景意义的词,指的是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某些层面意义有差别的词语,或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潜在观念有差异的词语,还有就是某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
如郭沫若《白发》一文中“你的慧心替我把青春留住了”的“慧心”一词就很不好翻译。
“慧心”是佛教用语,指能领悟真理之心,英文中没有十分贴切的对应词。
张培基先生将其译为“feeling heart”,也算是成功之作了。
又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有这样的感慨: He made you a high way to my bed;But I, a maid, die maiden - widowed.根据中国人的观念,在表达感情时以含蓄为美,过于直白就似乎失去了美感。
所以,朱生豪先生是这样翻译这两句的:他要借你作牵引相思的桥梁,可是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房的怨妇而死去。
(3)有文化感情色彩的词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词语褒贬意义不同,有些东西在一种语言中可能是正面的,能让人产生美的联想,而到了另外一种语言中,就可能变成反面的东西,使人产生不好的联想。
还有一些词,在一种语言中是中性,没有什么感情色彩,可是到了另外一种语言中就变成了褒义的或是贬义的,带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较为典型的一个事例就是杨宪益夫妇在翻译《红楼梦》时,将北静王向贾政夸赞“令郎真乃龙驹凤雏”直译为: Your son is truly a dragon's colt or young phoenix.且没有加注,恐怕难以为西方读者所接受。
因为,尽管我国把龙当作高贵和权力的象征,但在西方各国,“龙”却是一种邪恶的动物,是“凶残”的象征。
再有如“农民踊跃交售爱国粮”中的“农民”一词,汉语言者会很自然地把它与英文中的“peasant”联系在一起,但若真“peasant”来翻译本句中的“农民”,欧美国家的读者就会觉得难以理解了,因为英文中的“ peasant”一词通常指第三世界国家中的贫困、无知、社会地位低下的农业劳动者,甚至还带有“乡巴佬”的贬义色彩。
这些人收入微薄,是根本不应该向国家交税的,怎么可能“踊跃交售爱国粮”呢?而在中国人的观念当中,“农民”是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民,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基础之一,是国家的主人。
而且中国的农民还素以勤劳朴实著称,所以汉语中的“农民”一词不带任何贬义色彩。
由此可见,二词所表示的内涵并不相同,所附带的感情色彩的差别就更大了。
(4)成语典故成语典故均是各民族人民长期以来语言使用的结晶,它们往往寓意深刻,民族色彩浓厚。
如果运用恰当,就能深入浅出,画龙点睛,寥寥数字就能把意义传达无余,使人听后能得到深刻的印象。
但由于它们和各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地域特色、礼仪制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其间的文化差异现象就愈发明显。
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妥善处理成语典故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首先看“狗”这个词,由于在汉、英两个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念截然不同,汉语中带“狗”的成语典故大多都带有贬义: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头军师、狗咬吕洞宾、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
而英、美等国家人却视狗为忠诚的伴侣,家庭的成员之一,爱狗如爱子,因而涉及狗的成语典故也多带褒义:a lucky dog /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Every dog has his day.也正因为这种传统观念的巨大差异,Dog eat dog并非“狗咬狗”,而是“同类相残”,二者感情色彩大相径庭。
再如,汉语说“雨后春笋”,英语说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反映了各自的地域特色和生态环境的特征。
还有因各自生活经验的不同,而赋予了词语以不同的感情色彩。
如中国人因“牛”在生产劳动中是人们的好帮手,因而对“牛”有特别的好感,不少褒义的成语典故都以“牛”为喻,甚至连喝酒也以“牛饮”来喻其豪爽。
而同样的情况,英国人则用“drink like a fish”。
此外还有“鸡皮疙瘩”、“杀鸡取卵”,英文则说goose - flesh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在此,鸡变成了鹅。
以上这些成语典故虽然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差异,但都还是可译之词,在英汉语言的成语典故中,还有不少是不可译的。
如,汉语典故中的“杯弓蛇影”、“巫山云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助纣为虐”......和英文中的“the albatross about one's hang”、“ balaams ass”、“carry coals to Newcastle”、“show the white feather”......该如何译?若直译出来,译语读者恐怕很难领会其中的寓意、趣味。
若加注或释义,也会损失其大半的神韵。
但对于成语典故,目前似乎也只能做到直译加注或释义了,这也实在是无可奈何之举。
(5)格言警句,包括俗语、谚语、名言、本国的政治口号以及科学公理与公设等等,这些都在以上四点中有所反映。
(6)立即用语和客套语,由于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而语言又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因而文化的差异势必导致思维的撞击。
这一点在礼节用语饿客套话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有一个经典的译界消化就是当西人称赞一清朝官员的夫人漂亮时,此官员很谦虚地回答“哪里!哪里!”这很符合中国人谦逊的礼仪习惯,可随译人员却直译过去“Where? Where?”弄的啼笑皆非。
而类似的笑话和类似的尴尬场景在现在也不时可以见到。
中国人路上相遇习惯问“哪里去?”或“吃过了没有”,外国人很不习惯;在广东南部,听见人家打喷嚏,会说“吉星!吉星!”;在英国,人们则会说“Bless you!”在中国,学生见到老师会说“老师好!”而在英美国家,学生称呼老师一般在姓氏前冠以Mr. Mrs.或Miss.另外,中国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不但对父母亲不能直呼其名,对老师直呼其名也会被认作大不敬的行为;而在英美国家,不但儿子可以直呼父母长辈的名,而且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越密切,就越有可能直呼其名。
2 无词语言,除了体态语以外,还有主客观手段与感觉手段等,它们同文化背景有着深切的关系,也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1)体态语是动作者为不使对方感到难堪、窘迫或尴尬,把直陈过去会伤害对方感情的信息用身体语言传递过去。
如在中国,主人不停地打呵欠或看手表,这是在含蓄地提醒客人及早离开。
西方人则故意表现出坐立不安、擦眼镜或剪指甲等貌似下意识的动作表现主人不耐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