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习语的翻译

合集下载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恰到好处地使用习语,可以为文章增添色彩。

由于习语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习语的翻译早已引起了翻译界的重视。

恰如其分的习语翻译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习语的理解错误很多是由文化因素引起的。

文化影响到习语的方方面面,不深入了解文化背景,就根本无法准确理解习语。

从文化角度对比研究中英习语,有助于掌握习语的意义和运用。

一、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1.地域文化差异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其差异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

例如,中英地域文化的差异在方位及其相应物上,就体现得比较突出。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南面为王,北面为朝”,南尊北卑的传统,人们常把南的方位置前,如“从南到北,南来北往”等等,而英美人理解汉语中的“从南到北”则用“from north to south”来表达。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象征“春天”、“温暖”,它吹绿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

明朝的兰茂有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

”唐朝韩翃的《寒食》中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的消息的是西风。

西风对于英国人来说是暖风,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

另一位英国诗人Alfred Tennyson有诗云:Sweet and low,sweet and low,Wind of the western sea,Low,low,breathe and blow, Wind of the western sea!(轻轻地、柔和地,轻轻地、柔和地西边吹来海风;轻轻地、轻轻地吹拂,西边吹来海风!)在翻译时,为了让中国读者更好理解,也有把“西风”译成“东风”的,例如在方重译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总引》中的诗句“When also Zephyrus with his sweet breath Exhales an air...”里,“Zephyrus”一词是西风的意思,而译文则是“当东风吹香……”。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论中英文习语翻译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论中英文习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 1. 3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1 5( 0 0 4 0 - 3 0 98 2 1 )0- 1 3 0 3 3
翻译 是在不 同语言之间架起 的一座桥梁 , 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 同的地理环境、 气候条件和社会制度 中, 逐渐形成 不同的文化传 统、风 土人情和社会生活习惯 。作为人类认知世界 的工具— —语言 ,也不可避免地 带有明显 的民族特色。 每个 民族都有它 自己的习语 ,这些 习语反映 了该 民族对世界、对 人生、对生活 中各种事物的理解和判 断。 由于各 民族 的文化差异,使各 民族 的习语各具风采 。习语是反映民族文化共性和差异性的一个 窗口, 从中可 以观察到各个民族相似 的或特有 的习惯 。因此 ,文化因素在习语翻译 中是非常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尤金・ 奈达指 出:对于真正的成功的翻译 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 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 其作用 的文化背 景中才有意义 。Ⅲ的确, 由于不 同语言 的民族之间必然存在 文化差异,而这种文化差异就

即使知道诸葛亮也不一定知道周瑜是何许人,这就 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这样的例子还有如 “ 东施效 颦 ” 滥竽充数 ”等等 。同样 ,英语典故习语多来 、“ 自《 圣经 》和古希腊 、古罗马神话 ,如 A hls cie’ l he ( el 唯一致命弱点) et n’w t l 一败涂 、m eo e a r o( S eo 地 ) ee p ’ w b ( 远 完 不 成 的工 作 ) 、P nl e e 永 o S 、a P n oa o 潘多拉之盒黍灾难、麻烦、祸害的 adr’ b x( S 根源 )等。如果不 了解这些习语所产生的文化背景 和历史渊源, 在翻译时就会造成误解甚至是闹笑话 。
比如在中国龙是传说中的上四历史典故天的神物中国皇帝自喻为龙而在西方国家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dragon的意义却是怪物魔鬼凶习语这些习语看似结构简单然而由于产生的特四习惯用法定历史背景使其蕴含的意义深远且带有浓厚的民baker指出英语国家的人们习惯把一句谚语的族色彩与地方色彩

从文化差异看英汉习语的翻译

从文化差异看英汉习语的翻译
关 键 词 :英 汉 习 语


I 五
川目
的 翻 译
4 06 ) 3 0 4
深受 各 自文 化传 统 的影 响 。 以英 语 为例 : 源 于 《 经 》 习 先 来 圣 的
语 有 :y o y tohfrtoh( 眼还 眼 , e efree, t o o t 以 o 以牙 还 牙 ) 语 出 希 ; 腊传 说 的 习 语 :r nh re 特 洛 伊 木 马喻 “  ̄a os ( r 内部 颠 覆 者 ” 。相 ) 比之 下 , 汉语 来 自历 史 故 事 的 习语 要 多 得 多 , 些 历 史 故 事 大 这 都记 载 于 我 国历 史文 献 中 。 如 : 司空 见 惯 ” 比喻 不 足 为奇 , 例 “ : 语 出 唐 . 《 事 诗 ・ 感 》 “ 故 知 新 ” 温 习 旧 课 , 以更 好 孟 本 情 ;温 : 可 地加 深 理 解 , 出 《 语 》 语 论 。 3社 会 和 自然 环 境 差 异 与 英 汉 习语 . 英 国是 岛 国 , 的 航海 业 一 直 颇 为 发 达 , 它 因此 英 语 中 就 有 大量 与 水 和 航海 有 关 的 习语 。例 如 :e po e S e do e w t k e n ’ h a vr a r e ( 力 图存 ) pa in ( 路顺 风 ) 奋 : l ns l g 一 i ai 。中 国是 以陆地 为 主 的 大 国, 自古 以来 , 国 人 以 农 业 为 主 , 以 习 语 中有 相 当一 部 分 中 所

“ 文生 义 ” 望
翻译
文 化 差 异 望 文 生 义

前言
“ 语是 语 言 词 汇 的 重要 组 成部 分 . 习 是语 言 的 民族 形 式 和 各种 修 辞 手 法 的 集 中表 现 ,是 语 言 中的 某些 部分 经 过 长 期 反 复使 用 后 自然沉 积 形 成 的形 式 固定 , 洁 明快 、 意深 刻 的 短 简 寓 语或 短 句 ” 胡 文 仲 , 0 0 。 文 所讨 论 的 习语 是 广 义 的 , 括 ( 20 ) 本 包 成浯 、 俗语 、 谚语 、 后 浯 、 歇 典故 等 。 对 于 英 汉 翻译 者来 说 英 汉 习 语 的对 译 是 一 项 挑 战 , 时 同 也是 增 进 自我 翻 译 修 养 和 英 汉 两 门语 言 素 养 的极 好 机 会 。 由 于 在 自然 与社 会 环 境 、 俗 习惯 、 史 文化 背 景 、 神 生 活 等 风 历 精 方 面 不’ , 同 中西 方 文 化 差 异 很 大 。 如 何 准 确 传 达 英 语 习 语 所 包 含 的 独 特 文 化 内涵 . 再 现 原 作 的 表 现 力 . 往 是 翻译 的 并 往 难点 。 二、 中西 文 化 差异 与 习语 表 达 形式 1风俗 和情 感 差 异 与 英 汉 习语 . 英 汉 民 族 习惯 的不 同 .造 成 两 者对 伺 一 事 物 所 赋 予 的 感 情 色 彩 或 意 义有 所 不 同 。 如 , 国 人 和西 方 人都 有养 狗 的 习 例 中 惯. 西方 人 对 狗有 好感 , 为 它 是 忠 实 可靠 的朋 友 。所 以在 英 认 语 中含 有 “ ” 习语 , 都 没 有坏 的含 义 .例 如 : c y o ( 狗 的 大 . l k g 幸 u d 运儿 ) “ ” 。 狗 在汉 民族 人 民 的心 目 中多 含 有 厌 恶 、 视 的感 情 鄙 色彩 , 关 狗 的 习语 大 都 含 贬 义 。如 :狐朋 狗友 ” 。 有 “ 等 2历 史和 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 背 景 差异 与英 汉 习语 . 汉 民族 有 着 悠 久 的 历 史 和 灿烂 的 文化 ,文 化 遗 产 极 为 丰 富, 西方 早 期 资 本 主 义也 有 过 辉 煌 的 文 明 史 。 因此 , 汉 习语 英 特 点 。 于 本 族 语言 的 优 点及 最 能 代 表 民族 的特 色 , 在 熟 悉 对 应 的基 础 上进 行 与 他 民族 语 言的 比较 ,合 理 运 用 本 民 族 语 言 的 特 色 , 能 与 他语 言和 谐 的 地 方 加 以 发 扬 , 对 于 其 主 要 冲 突 将 而 的因 素 , 可 选择 合 理 的 曲折 运 用 , 免 受 其 直 接 影 响 。 曲折 则 避 运 用 不 可理 解 为 错 误理 解 或 者 放 弃 3 对 他 文 化 的 学 习 和 了 解 。 由 于 本 语 言 的 学 习 环 境 和 . 社 会 影 响 . 们 在 实 际学 习 过 程 中 难 免 会 产 生 理 解 的 偏 差 , 人 而 这 种 偏 差 确 实 造 成 相 异 文 化 冲 突 的 重 要 因 素 。 此 , 否 因 能 完 全 理 解 相 异 文 化 的 特 点 和 价 值 . 是 能 否 可 以 解 决 冲 突 的 个 主导 环 节 。 于 他 语 言 的 学 习 , 教 价 值 观 念 的 接 受 及 对 宗 社 会 习俗 的 了 解 , 疑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对 于 可 以融 合 的 他 文 无 化 方 面 , 该 采 取 完 全 接 受 的方 式 , 对 于 相 异 方 面 , 取 应 而 采 辩证 接受方 式 , 为本 民族接受 的 , 取接 纳和灵 活运 用 , 能 采 对 于 不 能 接 受 , 者 无 法 调 和 的 , 可 采 用 曲 折 运 用 。 这 种 或 亦 曲 折 . 样 不 是 歪 曲 理 解 , 是 在 完 全 了 解 的 基 础 上 进 行 冲 同 而 突 转 移 或 者 文 化 代 替 ,即 以 本 民 族 的某 种 相 似 文 化 取 代 他 文 化 的 冲 突 成 分 , 对 于 这 种 相 似 文 化 的运 用 , 该是 双 方 而 应 均可接受 。 4冲 突转 移 或 文 化 代替 。 . 冲突 转 移 ( utrl ieso ) 将 c l a vrin 指 u d 由 于差 异 而 导致 的交 流 制 约 因 素 转 移 于 另一 种 双方 文 化 同 样 蕴 含 , 又不 冲突 的 有 利 因 素上 , 此 避 免 由 于相 异 文 化 产 生 却 以 的 直接 冲突 一 文 化所 蕴 含 的 相似 性 是 冲 突 转移 实 现 可 能 。 文 化代 替 (u u a rpa e e t是 指 将 冲 突 的 因素 因为 不 能 得 到 e h r lc m n ) le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语言不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而且牵涉着一个文化的背景、文化思维、文化价值及本土社会文化等。

大量的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的差异让学习者很难理解,也使得这些习语的互译极具挑战性。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1.历史背景英汉习语的诞生都依托于母语的历史发展背景,历史背景的差异导致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有着千差万别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习语“oncein a blue moon”中,“blue moon”一说源自古老的英国历史,意思是满月二次出现;而中文习语“千载难逢”却指的是罕见而难能可贵的事情。

2.思维方式从文化角度看,汉语习语是理性的,具有哲学的内涵,特别强调人的内在本质;而英语习语,其说话方式经常依赖于比较和外界信息,为向外扩展和传播而构建的短句更具有意义及实用价值。

例如“one apple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暗示了一件好事可以把大不了的问题远远避开,而“人无完人”却暗示优秀是不存在的。

3.文化价值英汉习语在文化价值上也有差异,汉语习语崇尚朴实无华,重视能够磨练心智的思考和行为;而英语习语则崇尚高尚的文明,强调坚持原则,如“no pain no gain(不努力没有收获)”。

二、英汉习语的互译由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仅通过翻译不能完全表达原有的内涵和意义,这就导致英汉习语的互译很容易出现问题。

1.词义辨析单纯以词义辨析为准,很容易翻译错误。

例如,英语中的“apple”既指苹果又指英国的“苹果公司”,而中文中的“苹果”则只指吃的水果,并不能翻译成“Apple”。

2.文化差异由于文化差异,原有的文化背景意义很容易丢失,也影响了英汉习语的可操作性。

例如,英语中的“red tape”指的是政府官僚作风,表现在中文中就变成了“繁文缛节”;另外,英语习语“pig in a poke”源自旧时西洋猪拳,中文则变成“买老虎铁笼”,并多带着贬义。

浅析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

浅析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

浅析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摘要: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更是沉积了浓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因此英汉习语翻译常会遇到许多困难。

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四个方面阐述中英两国文化差异对各自习语形成的影响,并详细说明英汉习语互译中处理这种文化差异的几种常用译法。

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化差异;习语翻译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生存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

华夏民族生活在广袤肥沃的东亚大陆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土地在人们的生活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因此,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农业和土地有关的成语。

如“斩草除根”“风调雨顺”“山穷水尽”“挥金如土”等。

英国则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

历史上航海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英语中也就有了许多与水、鱼以及航海有关的习语。

如aseaasater,drinlieafish,toisstheboat、allatsea。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

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Iparetheetoasuer’sday?Thouareorelovelyandoreteperate。

历史典故从一定角度上说,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沉淀,汉语中大量的习语都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传统、习惯等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

从中英文化差异中浅议英汉习语翻译的区别与比较[1]..

从中英文化差异中浅议英汉习语翻译的区别与比较[1]..

从中英文化差异中浅议英汉习语翻译的区别与比较06外语系(3)班06050307 单彩敏1.引言习语又称熟语,它通常包括成语、俗语、谚语、典故等,是一种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

其表现形式音节优美,音律协调,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因此对英语读者和汉语读者来说,做到彻底精确地理解蕴含深刻文化内涵的习语的翻译是相对比较困难的。

英汉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习语之所以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是和这种历史文化的沉积分不开的。

汉语习语和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汉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述其民族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呈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

同样,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历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组合结构和修辞方法与英美文化密切相关。

因此,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英汉习语进行对比,使语言学习者能加深了解这两种语言习语的文化异同,消除交流障碍和困难,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摘要习语又称熟语,堪称语言之精华,它通常包括成语、谚语、典故等,是一种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

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沉积的产物,它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英汉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在此考察了英汉语言中心理与文化的同异现象。

关键词:英汉习语心理文化对比翻译2. 英汉习语的不同所反应的文化背景差异2.1生活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无不与人们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地处西欧边缘,与西欧很多国家相邻,国内有很多富有特色、享有盛誉的城市和河流,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都反映在习语上,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比如“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 (进退维谷)”,“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把煤送到纽卡斯尔———英国的产煤中心),“Set the Thames on fire”(火烧泰晤士河,伟大的壮举)。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语言交流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习语是一种充满文化色彩的语言形式,它不仅仅是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更是反映文化差异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习语翻译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本文将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文化差异文化是一种社会共同体中的共同思考方式。

在不同的文化中,习语具有不同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因此,了解文化差异是进行习语翻译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1. 天气习语2. 社交习语英语中的社交习语非常多,如“How do you do?”(你好吗?),“Nice to meet you”(见到你很高兴)等。

这些习语是英语中非常常见的礼仪用语,但在中国,这些习语的使用频率比较少,中国人普遍更多地使用谦虚、客气的表达方式,如“麻烦您了”、“不好意思”等。

3. 食品习语英语中也有很多与食品有关的习语,如“the icing on the cake”(锦上添花)、“to have a sweet tooth”(爱吃甜的)等。

这些习语反映出英国人对食品非常重视,而且很多情况下会使用食品作为比喻。

而在中国,食品的比喻习语也不少,如“一餐打发”、“一碗水端平”等,但与英语不同的是,这些习语中的食品往往是具体的中式菜肴,比如面条、米饭等。

二、翻译探讨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保持习语意义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1. 动态等效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应遵循动态等效原则,即尽量使目标语习语翻译后的结果与源语习语意义相同或相似。

因为习语具有文化差异性,所以在进行习语翻译时,要结合文化差异,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习惯,确定习语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2. 语境翻译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要注意语境的含义和使用。

习语通常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的,所以在进行翻译时要尽量使翻译后的结果与源语习语在语境上相似。

3. 保留原汁原味的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要尽量保留习语的原味,即保持原习语的形式和含义。

文化差异对英语习语翻译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英语习语翻译的影响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如果不了解各自文化的差异,就会对不同语言中的同一现象产生不同的理解,便会造成交际障碍。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

这就意味着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而且还是反映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之间的转换过程。

而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更是积淀了浓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它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有着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所以,习语在体现语言的文化差异上比其他语言成分更具有代表性。

因此,习语的翻译不能仅仅从语言的层面去看待,而必须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去看它。

只有跨越语言这个层面、上升到文化领域去理解原文,才能采取正确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翻译出符合原文真正含义的译文来。

关键字:文化差异、习语翻译、翻译技巧Abstract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will produc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n the same phenomenon if they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which can create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activities of communication, including cross-linguistic, cross-cultural and cross-social. That means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the switching process of different languages, but also the switching process of different cultures. Idiom as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inheriting long history and rich national culture contains abundant of cultural features and backgrounds which possesses vivid images and metaphors, distinct national and local features. Therefore, Idioms reflec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than other language ingredient. So idiom translation is not ju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but from cultural differences. Only crossing the language perspective and rising cultural fields can we adapt correct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of translation.Key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s idiom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principlesIntroduction“Culture”is one of the hottest terms people talk about whereas its sense and meaning are also the least definite. Language exists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People could not live without it.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the products of human society. Language is a peculiar tool to express meanings and exchange ideas for human beings. Culture is the total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wealth of society development. Therefore, both of them are inseparable.In essence, translation can never be done successfully without full consideration of culture due to the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Culture influences translation greatly. The communications among different cultures are the challenge of translation. Actually, the transfer of languages is not just the direct information transfer, but also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transfer and culture of language system. Many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are caused by culture differences and non-language differences. Thus, we can say translation is across-cultural act, and its purpose is to exchange ideas and cultures. Translation promotes understanding among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nations. (Sun Yifeng, 2004: 8). Since translation concerns with the transference of two different cultures respectively belonging to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it is natural to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possess a great number of idioms, which are widely used in various ways in our daily life. Since they are full of metaphor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So, when come to mention the idioms translation, we should discuss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Someone who wants to translate idioms correctly, he must study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especially the differences of them. So we can reduce obstacles during idioms translation.Each culture is unique to its country and nation, but culture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re not isolated, they are co-relationship with each other. Cultures have no grades, and they are equal. Nowadays, western culture is popular in our country, even some people advocate western culture superior to Chinese culture. Also,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many scholars lay stress on western culture translation, but Chineseculture is faced an unbalanced circumstance. So the author chose Chinese-English idioms translation to underline the importance of Chinese culture.1 Introduction2 Abstract3 Culture and Language3.1 Definition of Culture3.2 Definition of Language3.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Language3.4 Culture and Translation4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s Reflected in Idioms 4.1 Definition of Idiom4.2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4.2.1 Religious Beliefs4.2.2 Geographic Aspects4.2.3 History4.2.4 Literature4.2.5 Living Customs5 Principles on Chinese-English Idiom Translation5.1 Literal Translation5.2 Free TranslationChapter One Culture and LanguageCulture has been attracted by many scholars of translation for a long time. So all about them are believe that to be a good translator is not only a great master of the two languages, but also an excellent master of the two cultures. That is the essence of translation. Therefore, before discussing translation, we must have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culture.1.1Definition of CultureScholars have done research on culture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It is roughly calculated that there are about 250 definitions of culture.Edward T. Hall points out in his Beyond Culture that “culture is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s culture”. This short definition gives us a bright concept that is if we want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we have to understand what culture is. Hall says “culture is everything and everywhere. And more important, at least for our purpose, culture governs and defines the conditions and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various messages may or may not be sent, noticed, or interpreted.” Culture is omnipresent, multidimensional, complex, and all-pervasive, and many definitions have been suggested for culture.Larry A Samovar gives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 the deposit of knowledge, experience, beliefs, values, actions, attitudes, meanings, hierarchies, religion, notions of time, roles, spatial relations, concepts of the universe, and artifacts acquired by a group of people in the course of generations through individual and group striving. (Samovar, 2003:36) The definition uses some concrete words which are easily understood by people to illustrate this abstract word. So we simply draw a clear picture in our minds. Culture in fact exists all around. What we do is all closely related to culture. For example, historical site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culture. Historical site records a specific history which bears a comprehensive sense. Through historical site, we can get to know the customs, religion, arts and so on of that time.Culture can therefore include everything from rites of passage to concepts of the soul.However,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 also covers language factor. Peter Newmark puts forwards the definition: “I define culture as the way of life and his manifestation that is peculiar to a community that uses a peculiar language as its means of expression.” This definition put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t role of language. Indeed, language is an inseparable part of culture, but not the only.1.2 Definition of LanguageUsually, we define language from the point of linguistic. So what is language?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Each language contains two systems, a system of sounds and a system of meaning. And, there is no logic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 and content. The same concept in different language will be pronounced differently, e.g. “床” in Chinese “chuang”, but in English “bed”. What’s more, language is possessed only by human beings, other communication systems as possessed by animals or many other life forms are not languages. The main and primary function of language is to communicate. People say things to express their communicational needs.The significance of language in our lives is incomparable. It is not just restrained to being a means of communicating one’s thoughts and ideas, but also has become a tool for forging friendships, cultural ties as well as economic relationships. Throughout history, many scholars have reflected on the importance of language in our lives. Benjamin Whorf has noted that language shapes our thoughts and emotions and determines our perception of reality, whereas John Stuart Mill has referred language to be the light of the mind. For linguist Edward Sapir, language is not just a vehicle for carrying out expressions of thoughts, perceptions, sentiments, and values characteristic of a community, but is a representation of a fundamental expression of social identity. He also believes that language helps in maintaining the feelings of cultural kinship. So, language from a deeper viewpoint inherits culture.3.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LanguageFrom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 and language, we can see that language is part of culture and language is also a means of expressing culture.Language is part of culture. Culture is a wider system that completely includes language as a subsystem. Language cannot exist and will lose its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without culture as culture provides soil for it to grow and develop. Any kind of language exists in certain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is conditioned by that culture. Language is also indispensable to the functioning of a culture and transmitting of a culture to succeeding generations. 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theorist Eugene A. Nida, when sta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language to culture, put more forcefully, nothing is of greater strategic importance than the language through which its beliefs are expressed and transmitted and which most interaction of its members takes place. (Nida, 2003:78)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and the mirror of culture. Culture motivates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When a culture experiences radical change, the vocabulary also undergoes corresponding alterations. The features of a culture can be reflected in its language.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timately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Just like two sides of one coin, neither of them can ever be quite independent of the other. Susan Bassnett underlines the importance of this double consideration when translating by stating that language is “ the heart within the body of culture” (Bassnett, 2001: 13)Language is the stimulus of culture. Culture is the motive force of language. In return, a flourished language can promote each other. Being an intrinsic part of culture, language carries culture, mirrors culture, spreads culture and helps develop culture. 1.4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习语是每个语言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和文化的体现。

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中英习语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进行翻译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难题。

本文将就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一、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差异: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中英习语的不同。

“一箭双雕”在中国习语中表示一举两得,而在英语中可能用“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2. 传统习惯差异:中西方的传统习惯也影响着习语的表达方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中国谚语,表达了行动的重要性,而在英语中可能会用“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来表达同样的观念。

3. 历史文化差异: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所以中文中的许多习语都源自古代的故事、典故或者传说。

“不翼而飞”就是一例,它出自《诗经》中的《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非不说子,自有先焉。

不翼而飞,沉水而止。

”而在英语中,由于历史文化不同,习语常常与西方的历史和神话有关。

以上内容表明,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存在于语言的表达方式、内涵和源头等方面,这给中英习语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中英习语的翻译方法针对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我们在翻译时需要采取一些对应的方法来保持习语的原汁原味,也要使其容易为目标语言的读者接受。

以下是一些翻译方法:1. 直译法直译法是最常见的中英习语翻译方法,它在尽量保留习语原意的基础上,用目标语言中与之相类似的习语来替换。

中文中的“九牛一毛”在英语中可以直译为“a drop in the bucket”。

2. 动态对等法动态对等法是相对灵活的一种翻译方法,它不是简单地对习语进行翻译,而是根据习语的内涵和文化特色,选用目标语言中更具有表现力和文化内涵的习语。

中西文化差异下的习语翻译

中西文化差异下的习语翻译
三是曹禺对奥尼尔的直接接受。《雷雨》和《榆树下的欲望》中乱伦 的发生可以看做是《雷雨》借用了《榆树下的欲望》的情节处理方式。在 两或 者有这种意图)的情节。在上文中谈到的场景设置象征手法的运用和 悲剧气氛的渲染方面也大都是曹禺对奥尼尔戏剧的直接接受。
中西文化差异下的习语翻译
天津理工大学 杨 旭
[摘 要]语言反映文化并创造文化,作为语言的瑰宝与文化的沉淀,习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然而习语通常是 较难理解的,因为其内涵往往不简单取决于各个单字的含义叠加。中英文中都有大量习语,由于地理、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 差异,两种不同语系下的习语体现着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信息。因此,习语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的难点。本文试以东西 方文化为切入点,探讨了英汉习语特点,最后提出了英汉习语翻译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习语 文化 翻译
科技信息
无法愈合,而且成为他们创作的源泉和动力。他们对父亲既恨又爱,他 们都向往母亲的爱。曹禺的母亲生下他后便去世了,他由继母抚养长 大,这种创伤他一生都感觉得到。“直到七十多岁了,他还热泪盈眶地呼 唤母亲。”而对奥尼尔,母亲的吸毒成瘾和对他的忽视是他心灵创伤的 根源。奥尼尔感到自己永远是精神上的放逐者,一生都在寻找精神归 宿。于是“母亲”成为曹禺与奥尼尔一生的向往,“家”成为他们创作中 的最重要的主题,此外他们都是古希腊悲剧的爱好者,崇尚那些不屈不 挠的精神英雄。
二、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从形式和意义上看,英汉习语有相同之处。一方面,有英语习语和 汉语习语词义完全相同的情况。如:More haste, less speed.——欲速则 不达。
另一方面,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词义部分相同的情况也是存在 的。如:to shed crocodile’s tears——猫哭老鼠假慈悲。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摘要: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

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

从英汉习语的文化的表现, 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 文化差异; 习语; 文化含义; 翻译Abstract : Idiom is a specific and structurally fixed expression in a certain language. It is formed while the language is being used. It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to show a nations’culture. Translation is intimately related to cultur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 which is reflected in idioms. It also brings up the principles and ways to translate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Key words : cultural difference ; idiom; cultural meaning ; translation什么叫文化? 根据《辞海》的解释,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有“现代文化之父”之称的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 既包括显形式样又包括隐形式样, 它具有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 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的”。

习语是某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中文摘要同一句话,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反应有时是不同的,甚至会截然相反。

究其原因是说话双方没有真正了解对方的文化。

因此,完全有必要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研究。

习语是各国文化的精髓,反映各国的风俗习惯。

它作为语言的精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充分反映出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

因此,本文从最能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习语着手,论述习语在文化上六个方面中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即生存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数字习语的差异。

从总体上看,英汉习语在表现语义和文化特征方面,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对应关系、半对应关系和不对应关系。

在翻译时,对应关系的习语可采用直译的方法。

半对应关系和不对应关系的习语应该首先弄清它们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灵活处理。

因此,英汉习语的翻译不应只是两种语言的简单转换,更应是文化的交流。

掌握习语的翻译,对于培养语言的领悟力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翻译AbstractDifferent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may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the same sentence because they are ignorant of target cultures.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stud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ome field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dioms, which reflect customs, are the essence of culture in every country. Idiomatic phrases, the essence of languages, are loaded with rich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serve as a mirror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ll discuss the idioms reflecting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n six levels: living environment, custom, religion, allusion, the acknowledge of objective thing. When expressing linguistic meanings and cultural features, there are mainly three types of idioms: correspondent, semi-correspondent and non-correspondent. For the correspondent idioms, we can translate them word for word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But for the semi-correspondent and non-correspondent idioms, it’s better to make sure first of their cultural connotat ions and practical meanings, and then translate them appropriately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Therefore, translation of idiomatic phrases is mor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an simple translation of these two languages. The mastery of the technique for translating idiomatic phrases is a must to the cultivation of linguistic comprehens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Key words: idioms; cultural differences; translation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更是如此。

《论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及其策略》范文

《论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及其策略》范文

《论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及其策略》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语言交流的桥梁——翻译,特别是口译,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英汉习语口译作为语言交流的特殊形式,因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关注。

文化差异是影响英汉习语口译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关系到语言的转换,更涉及到文化背景、价值观、习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1. 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理解障碍英汉习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内涵,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一习语在两种语言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在口译过程中,如果译员不了解或误解了习语背后的文化背景,就可能导致翻译失误,使听者产生困惑。

2. 价值观差异引起的翻译难度中西方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这体现在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道德观念等方面。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传达习语所蕴含的价值观成为一大挑战。

3. 习俗习惯差异导致的翻译失真习俗习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习俗习惯上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在习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果不了解这些习俗习惯,就可能导致翻译失真。

三、应对文化差异的英汉习语口译策略1. 提高跨文化意识译员应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文化背景、价值观、习俗习惯等。

只有这样,才能在口译过程中准确理解习语的含义和用法。

2. 积累习语知识译员应积累丰富的习语知识,包括习语的来源、含义、用法等。

同时,还要了解习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变化和延伸意义。

3. 采用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法在口译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法。

对于那些文化内涵较为明显的习语,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将习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传达出来;对于那些文化内涵较为简单、直接对应的习语,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

4. 灵活运用解释和补充说明在口译过程中,如果遇到难以直接翻译的习语,可以灵活运用解释和补充说明的方法,将习语所表达的意思解释清楚。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摘要:英汉习语是英语和汉语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它们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因此,在英汉习语的翻译中,需要注意文化差异,遵循翻译原则,以保持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效果。

本文从文化差异和翻译原则两个方面,探讨了英汉习语的翻译问题。

一、引言英汉习语是英语和汉语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它们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而且反映了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在英汉习语的翻译中,需要注意文化差异,以保持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效果。

本文将从文化差异和翻译原则两个方面,探讨英汉习语的翻译问题。

二、文化差异英汉习语反映了英语和汉语所代表的不同文化,它们的含义和使用方式也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

1.文化背景差异英汉习语的含义和使用方式受到所处文化背景的影响。

例如,“兔子尾巴”在汉语中是指事情的结局,而在英语中则是指某个计划或项目最后完成的部分,这是因为汉语和英语的文化背景不同所致。

2.文化内涵差异英汉习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纸上谈兵”在汉语中是指只会说而不会做的人,而在英语中则是指在纸上进行的讨论或辩论,这是因为汉语和英语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

3.文化语境差异英汉习语的使用也受到文化语境的影响。

例如,“狗仗人势”在汉语中是指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弱者,而在英语中则是指借助朋友或关系获得成功,这是因为英语和汉语的文化语境不同所致。

三、翻译原则在英汉习语的翻译中,需要遵循一些翻译原则,以保持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效果。

1.保持习语的文化内涵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是其存在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在翻译时应该尽量保持其文化内涵,避免直接翻译或字面翻译。

例如,“一石二鸟”在汉语中是指一举两得,而在英语中则是“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直接翻译则不仅不能保持其文化内涵,而且可能产生歧义。

2.考虑文化差异英汉习语的翻译需要考虑文化差异,以保证译文在目标语言文化环境下的通顺和合理。

论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

论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

论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随着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手段,变得越来越重要。

无论是商业、文学还是科技领域,翻译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英汉习语是两种语言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然而,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由于文化差异,译者需要考虑许多因素。

本文将探讨论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习语的定义和特点。

习语是一种固定化的语言形式,其意义和字面意思不一样,通常包含隐喻和比喻。

换句话说,习语不是直接的文字组合,而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英汉习语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大海捞针”和“looking for needle in a haystack”,两者都表示非常困难的事情。

但是,两种语言中的习语也存在许多文化差异。

例如,“猫哭耗子”在汉语中表示水深火热的情况下仍然无动于衷,而在英语中,“when the cat i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表示没有监管时人们会做坏事。

由于这种文化差异,进行英汉习语翻译需要考虑多个方面。

首先是语言差异。

英语习语通常是句子,而汉语习语则通常是四个字或者八个字的成语。

这些不同的长度和形式都需要考虑到翻译中。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语境和文化差异。

某些英语习语可能在中国文化中没有体现,或者需要用中国文化中的特定习语来翻译。

除了这些语言和文化差异,翻译者还需要考虑翻译目的。

是要保留源语习语的味道,还是为了跨文化交流而进行本地化?这些问题也需要看情况进行选择。

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我们不能只关注文字本身,还需要了解文化背景和使用场景。

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自然地进行翻译。

作为翻译者,我们需要学习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总结来说,英汉习语翻译是一项需要细心、耐心、甚至文化素养的工作。

只有在充分了解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准确、自然和有效的翻译。

论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

论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

Ma n s i f e l d 的 “ I t i s a w a l 3 Y l w i n d , hew t e s t w i n d , 0 f b i r d s ’c r i e s . ”同是西 风, 在 中西方文化 中的意蕴截然不同,原因就在于 自然环境的差异 。 另外 ,中国大部分 的国土不 临海 ,人 们的生 活主要是依 附于陆 地。我国 自古以农业大 国而著称 ,土地在中 国人传统理念中占有及其 重要的地位 ,人 与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汉语 中的很多成
“ O wi l d We s t Wi n d , ho t u b r e a t h o f Au t u mn’ S b e i ng Th o u w h o d i d s t
wa k e n f r o m h i s s u mme r d r e a ms , Th e b l u e Me d i t e r r a n e a n , wh e r e h e l a y , Lu l l e d b y t he c o i l o f h i s c r y s t a / l i n e s  ̄ e a ms ”
文化艺术
论 文化 差异视 角下 的英汉 习语翻译
韩 秀莲
(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 石家庄 0 5 0 0 7 1 ) 摘 要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 ,它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英汉两种语言拥有丰富多彩的习语,由于地理环境,宗教文化、习俗等的差 异 ,英 汉 习语 承 载着 两种 不 同的 民族 特 色及 文 化信 息 。为 了使 英汉 习 语 的翻译 体 现文 化差 异 ,笔 者提 出最 常用 的 翻译 方 法直 译法 、意译法 。
关键 词 :文 化差 异 言

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习语 ;文 化 差 异 ;翻 译
费, 大手大脚) we t e h tr ( 。“ ah r te so m”安 然度过 了风暴 );“ n w h o e 熟 k o te r p ”(
悉内幕 ) 。 而 中国 自古以来就是 一个农 业大国 , 人 们 对 土 地 有 着 无 比 的 热 爱 ,所 以 有 着 无 数 与 农 业 生 产 相 关 的 谚 语 , 如 “ 谷 丰 五 登 ” 瓜 熟 蒂 落 ” 良莠 不 齐 ” 揠 苗 助 ,“ ,“ ,“
路 人 );“ od n a e ( 金时 代 ); o n g le g ”黄 “p e s ce ”公 开 的 秘 密 ) ;“ r d o t e e r t( a me t h t t ”武装到牙齿) e h( 。
译 与 释 义合 用 。
( 白玫 瑰 之 战 ) “o e l h y 红 , r ss al e wa ” t ( 凡事 顺 利 ” 。 “ ) 4 历 史典 故 .
中国的习语或成语 大多源 自于历 史故
事 、语 言 、神 话 ,如 “ 株 待 兔 ” 叶 公 守 ,“ 好 龙” 夸 父追 日” 嫦娥奔 月” ,“ ,“ 。
而英语的习语多受希腊 罗马神话的影 响。如 希腊神话 中的 “ a d r ’S B x P n oa o ” ( 多 拉 之 盒 : 难 、 烦 、 害 之 源 Ⅸ 潘 灾 麻 祸 荷 马史诗 中的 “ c ie e” ( 一的 A h l s Hel 唯 l
致 命弱点) 。
主 ) “ n wld ei p we”知 识 就 是 力 k o e g s o r ( 量 “p n n y l ewae” ( 钱 浪 se d mo e i tr 花 k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习语是每个语言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的智慧。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习语在不同语言中的表达往往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给习语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本文将围绕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展开讨论。

一、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中英两国拥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习语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两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西方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了习语表达的差异。

中文习语中的“以柔克刚”和英文中的“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表达了不同的文化观念。

在中文中,“以柔克刚”强调通过柔和的手段来对待强硬的问题,反映了中国人讲究柔和、平和的价值观;而英文中的“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则强调一举两得,追求高效率和结果,反映了西方人务实的思维方式。

中英两国的职业和社会制度也带来了习语表达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尊老爱幼的社会,讲究“家和万事兴”,这在中文习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英国是一个注重自由和个性的国家,讲究“天下为公”,英文习语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中文中的“国色天香”强调国色天香,美丽动人,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的追求;而英文中的“devil's advocate”则强调挑战权威,发表不同见解,体现了西方人讲究个人独立和自由的思维方式。

中英两国的宗教信仰和历史传统也对习语表达产生了影响。

中国是一个多神教的国家,儒释道三教合一,因此在中文习语中常常出现对神灵和佛教文化的表达;而英国是一个天主教传统的国家,基督教文化在英文习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文中的“炼石成金”和英文中的“sour grapes”分别反映了中国人追求神话传统和英文中人们对基督教故事的理解。

二、中英习语的翻译方法由于中英两国文化差异的存在,习语的翻译不仅要求翻译人员精通两国语言,还需要对两国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有深入的理解。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习语是一个国家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和文化特征的集中反映。

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历史典故和神话故事等文化方面入手,来探索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并提出了五种主要的翻译方法。

习语文化差异翻译一、引言习语是一个国家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和文化特征的集中反映。

过去,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主要停留在语言交流方面,很少考虑文化的迁移。

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文化渗透的情况。

文化与语言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

因此,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由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历史典故等的差别,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本文就英汉习语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英汉习语的比较1.英汉习语的不同定义牛津高级英语词典对习语给出如下定义:(1)language of a people or country;specific character of this,e.g. one peculiar to a country,district,group of people,or to one individual;(2)phrase or sentence whose meaning is not obvious throughknowledge of the individual meanings of the constituent words but must be learnt as a whole.汉语字典里也有相应的定义:习语是人们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断句,是语言的精华。

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成语和典故等。

如定义所示,英汉习语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存。

不同语言的习语在表达相似意思时,会出现语言形式上的不同。

因此很有必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便更好的翻译习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反复在格特鲁德斯泰因的作品《三个女人》中的运用2 从《嘉利妹妹》看德莱塞的女性观3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4 中西方快餐的文化差异5 从电影《弱点》看美国的家庭教育6 论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7 从《印度之行》看福斯特的人文主义思想观8 浅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挣扎9 《荆棘鸟》中主要女主人公爱情观比较10 从《马拉喀什》和《射象》看乔治•奥威尔散文的艺术风格11 基于网络的英语听力学习的优势与局限研究12 佛罗多与亚拉冈:悲剧虚构型模式中的低模仿英雄与喜剧虚构型模式中的高模仿英雄13 The Exploration of Tragic Fate of Tess14 基本数字词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与翻译15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16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矛盾情感17 从植物词看英汉文化差异18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电影名字的翻译19 从女性个人主义角度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女性人物性格特征20 汉英谚语中关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21 从女性主义解读《芒果街上的小屋》22 对《野性的呼唤》中的狗——巴克的分析研究23 探讨法国葡萄酒营销与中国白酒营销中的民族特色24 从目的论角度讨论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25 仿拟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26 星巴克营销策略研究27 中国菜名翻译的技巧与准则28 “冰山理论”在海明威小说创作中的运用研究29 Study of Themes of George Bernard Shaw’s Social Problem Plays30 《老友记》中幽默的翻译31 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外宣材料英译32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法研究综述33 简爱和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34 从主角与配角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老人与海》中的生存主题35 从电影作品分析英语外来口音的现象36 中西方诚信文化对比37 功能文体学视角下的商务合同文体分析及翻译38 A comparison of values of money between Scarlett and Gatsby39 论《暮光之城•暮色》中英译汉的词类转译40 言语行为理论在意识流作品中的应用——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为例41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Brand Names42 Analyzing Translation of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s43 论《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悲剧之源44 西方电影片名翻译的功能目的论分析45 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解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46 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47 从《人鼠之间》中人物的精神分析看美国梦的幻灭48 Influence of Western Food Culture upon Chinese People49 英文姓名的起源和文化内涵50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野草在歌唱》中的女性角色51 英语专业学生语音学习中的问题52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爱与恨的分析53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54 《屋顶上的女人》和A & P 中的人物比较及分析55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惠特曼的《草叶集》56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寻57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58 浅析英文新闻标题的翻译59 试分析《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模式60 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Polite Expressions from Politeness Principle61 经典英文电影台词的文体分析62 A Tentative Study on Metaphor Translations in Fortress Besieg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63 论哥特式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应用64 A Study of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English65 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白66 《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性67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68 嘉莉妹妹三个梦的心理需求分析69 论《少奶奶的扇子》中的扇子70 以“三美论”对比《登高》两个英译版本的“意美”与“音美”71 解读《喜福会》中吴夙愿与吴精美母女之间被误解的爱72 目的论下进口汽车说明书的翻译研究73 高中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74 On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Subtitle of Ashes of Time Redux75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谈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实现76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创造性叛逆原则77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78 A CP-based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s79 On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with Xu Y 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s as an Illustration80 家庭教育对保罗的影响:品读《儿子与情人》81 《长恨歌》英译本意境的对比研究82 硬汉形象-浅析厄内斯特•海明威《杀人者》83 英语环境的营造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84 《新编英语教程》浅析85 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中介语石化现象86 英语“名词+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8788 中西方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对比研究89 合作原则在电影《暮光之城》人物心理分析中的应用90 浅谈非语言交际中的手势语91 从归化与异化之争看四字格的运用92 谈双关语的翻译93 从谷歌和百度两大企业的管理方式看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94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95 中英道歉策略对比研究96 《喧嚣与骚动》的创作技巧研究97 功能对等与商务信函翻译98 从精神分析法解读《追风筝的人》的主题99 《善良的乡下人》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00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空间隐喻认知分析——以前后为例101 中西方礼仪差异102 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103 《永别了武器》悲剧特征的分析104 从语用等效角度透析旅游景点名称英译105 《魔戒》中的女性人物106 浅析美剧台词中幽默的翻译——以《绝望的主妇》为例107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儿童形象108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109 To Fo ster Pupils’Interests in English Teaching110 广告翻译策略初探111 国际商务英语合同翻译策略研究112 中西方饮料的跨文化差异113 广告翻译114 英语动画片中的中国元素探究115 觉醒的灵魂——解读《兔子归来》中的女性主义116 谈英汉励志谚语互译117 德国功能目的论指导下广告口号的汉译118 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以《越狱》中Theodore Bagwell话语为例119 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特点研究120 浅谈电影名称的英汉互译121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析《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伊莎贝尔•阿切尔的婚姻悲剧122 体育专有名词的翻译研究123 Cultural Effects on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124 新闻新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125 On the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Advertising English126 《老人与海》中的系列意象探究127 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128 《当幸福来敲门》的人际功能文本分析129 从“房间”意象看英国当代社会悲剧——哈罗德•品特作品解读130 对《大地》中女性人物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31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132 中西葬礼文化的对比研究133 《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中悲剧性的差异134 解读艾丽斯沃克的《日常用品》中的黑人女性文化135 A Brief Study of Anti-female Bias in English136 Angel’s Face, Devil’s Heart—The Degeneration of Dorian Gray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37 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乌托邦主题138 语境及其在提高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中的应用139 从概念隐喻看寓言的语篇连贯140 从跨文化的视角分析美国动画“辛普森一家”中的习语现象141 对《宠儿》中黑奴母亲塞丝形象的探讨142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法143 从认知文体学角度分析《一桶白葡萄酒》144 企业资料的翻译原则145 从《盲人》中的“血性意识”看劳伦斯的文明观146 中西方在养老孝道方面的差异147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哈克和吉姆的人物形象分析148 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149 《人性的枷锁》——菲利普的灰色人生150 《紫色》中“家”的解读151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the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152 苔丝悲剧形成原因研究153 希腊神话在占星学中的体现154 全身反应法在学龄前儿童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55 文学翻译中的对等156 Scarlett的人物形象分析157 从文化差异透视女性的不同命运—薛宝钗与韩美兰对比研究158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ed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59 美国俚语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160 中西方传统习俗的对比研究——出生礼,婚礼,葬礼161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162 英语非限定性动词的语言分析163 广告英语中双关语的翻译164 提高中学生听力的有效策略165 Oscar Wilde’s A 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66 外交语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则167 Translation of Tourism English in a Cross-Cultral Perspective168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及翻译169 A Study of the 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170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失乐园》中的撒旦的反叛者形象比较171 《圣经》与人类文明起源172 浅析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73 中国后与美国迷惘一代文化认同感的比较174 英汉鸟类词汇文化内涵比较175 中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实施176 试析《珍妮姑娘》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177 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78 用隐喻理论分析英汉商标的语言特色179 分析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悲剧意识180 模因论视角下的中国网络新词翻译策略181 A Brief Study of Rhetorical Devices Employed in President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ctic Structure182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对策183 中英社交礼仪差异的比较与分析184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185 浅析MSN交谈中的话语标记语186 浅析英语无灵句中的汉英认知思维方式差异187 中外青年婚姻观念差异——从《柳堡的故事》和《傲慢与偏见》中进行对比188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189 言语幽默产生的语音机制190 浅析《喜福会》中母亲们悲惨遭遇的成因191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研究192 《野性的呼唤》的社会达尔文主义193 浅析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194 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195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法196 数字“三”的文化意蕴及其翻译方法197 浅析《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性格发展的形成因素198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习语的翻译199 衔接理论在科技语篇英译汉中的应用200 《小妇人》中的家庭教育及它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