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翻译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汇总

翻译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汇总

翻译英汉语言文化对比汇总一、引言英汉语言文化对比是一门研究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的学科。

通过比较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语音和语用等方面的差异,可以深入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对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进行汇总,详细介绍两种语言在不同方面的差异。

二、词汇对比1. 汉字与拉丁字母:汉语使用汉字,每个汉字代表一个意思,而英语使用拉丁字母,每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

2. 词汇量:英语的词汇量远远超过汉语,英语中有大约170,000个词汇,而汉语只有大约50,000个词汇。

3. 同义词:英语中有很多同义词,可以用不同的词表达相同的意思,而汉语则较少使用同义词。

4. 文化词汇:英语中有很多与西方文化相关的词汇,如democracy(民主)、freedom(自由),而汉语中有很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词汇,如禅宗、太极。

三、语法对比1. 词序:英语的词序为主谓宾,而汉语的词序为主谓宾或主宾谓。

2. 时态:英语有多种时态,如一般现在时、过去进行时等,而汉语则没有时态的概念。

3. 语态:英语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而汉语没有被动语态,通过上下文来表达被动意义。

4. 冠词:英语中有冠词a/an和the,用于限定名词,而汉语没有冠词。

5. 代词:英语中有主格、宾格、所有格等代词形式,而汉语的代词形式相对简单。

四、语音对比1. 音素:英语有大约44个音素,而汉语有大约21个音素。

2. 音调: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有四个基本的声调,而英语则没有声调。

3. 发音规则:英语的发音规则相对复杂,存在很多不规则发音,而汉语的发音规则相对简单。

五、语用对比1. 礼貌用语:英语注重礼貌用语的使用,如please(请)、thank you(谢谢),而汉语注重尊称的使用,如先生、女士。

2. 谦虚语气:英语中常使用谦虚语气来表示客套和礼貌,如I'm sorry(对不起),而汉语则较少使用谦虚语气。

3. 文化差异:英语和汉语的语用差异也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差异,如英语中的直接表达和汉语中的间接表达。

从文化差异角度探析英汉翻译技巧

从文化差异角度探析英汉翻译技巧
重 视具 体 , 以汉 语 中多 主 动语 态 ;然 而 ,西方 所
1 3语 用迁移 造成 的差异 .
人们 在英 汉翻译 的过程 中, 自觉或 不 自觉 的 用 自己固有 的文化和 思维 方式进 行理 解 , 译文 使 产 生误译 ,其本 质就在 于忽 略 了语 用迁 移 。 谓 所 “ 用迁移 ”是指不 同文化 背景 的人 在交 际时 , 语
把 自己的语 言翻 译成 目标语 , 而不 考虑 这些话 语 应 遵 循 的交 际规 范 或在 交 际过 程 中未 能准 确及 时地 理解话 语 的隐含 意义 ,从而造 成语 用 失误 ,
强调 理 性分 析 ,重 视抽 象 ,以物为主 体 ,因此英
语 中多 被动语 态 。

6. 8
a a a l t S” 翻译 时将英文 的被 动转 换成 中 v i be oU . l
dg” ( o. 爱屋 及乌 ) 、“E eyd gh si a s ” v r o a s y. td
文 的主 动语态 ,应译 为 “ 换言 之,矿物 就是存 在 于地球 上,但须经 过挖掘 、钻 孔 、人工 爆破 或类
在 西方 的传统文 化 中,强 调人类 与大 自然 抗争 。 1 文 化 差异 在英 汉翻 译 中的体 现
1 1 思维 方式 差异 . 两种 不 同的文化 产 生不 同的思 维方式 。 西方
自我
中心 意识 和独立 意识 很强 , 调人 性发展 与 自我 强
电大理工
总第 2 1 5 期
导 致 交 际失败 的一 种负迁 移现 象 。例 如 :“ ” 狗
式, 常常 改变原旬 的语 态 。 如 , I te w rs 例 “no r od h
m ie a u sa c swh c r o n n e rh mu t n r l b tn e ih a e f u d 0 a t s s

中英文化之间的十大差异

中英文化之间的十大差异

中英文化之间的十大差异导语: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

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视。

下面是英汉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

1、回答提问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

如:“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是的,我不到20岁。

”(“不,我已经30岁了。

”)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

如:"You're not a student, are you?""Yes,I am. "("No, I am not. ")2、亲属称谓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

显得男女平等。

如:英文“grandparents, 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3、考虑问题的主体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

比如:你想买什么?您想借什么书?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

如:Can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4、问候用语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考方向。

您去哪里?您是上班还是下班?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

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Hi/Hello!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How are you?It's a lovely day, isn't it?5、面对恭维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

从中英文化差异中浅议英汉习语翻译的区别与比较[1]..

从中英文化差异中浅议英汉习语翻译的区别与比较[1]..

从中英文化差异中浅议英汉习语翻译的区别与比较06外语系(3)班06050307 单彩敏1.引言习语又称熟语,它通常包括成语、俗语、谚语、典故等,是一种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

其表现形式音节优美,音律协调,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因此对英语读者和汉语读者来说,做到彻底精确地理解蕴含深刻文化内涵的习语的翻译是相对比较困难的。

英汉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习语之所以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是和这种历史文化的沉积分不开的。

汉语习语和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汉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述其民族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呈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

同样,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历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组合结构和修辞方法与英美文化密切相关。

因此,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英汉习语进行对比,使语言学习者能加深了解这两种语言习语的文化异同,消除交流障碍和困难,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摘要习语又称熟语,堪称语言之精华,它通常包括成语、谚语、典故等,是一种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

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沉积的产物,它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英汉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在此考察了英汉语言中心理与文化的同异现象。

关键词:英汉习语心理文化对比翻译2. 英汉习语的不同所反应的文化背景差异2.1生活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无不与人们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地处西欧边缘,与西欧很多国家相邻,国内有很多富有特色、享有盛誉的城市和河流,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都反映在习语上,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比如“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 (进退维谷)”,“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把煤送到纽卡斯尔———英国的产煤中心),“Set the Thames on fire”(火烧泰晤士河,伟大的壮举)。

英汉广告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翻译策略

英汉广告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翻译策略

英汉广告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翻译策略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广告语作为广告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往往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跨文化广告传播的需求日益增加,英汉广告语的跨文化翻译也变得愈发重要。

由于英汉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导致广告语的翻译常常面临着种种挑战。

在跨文化广告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们对英汉广告语的文化差异进行了一些探讨,但仍存在许多未被深入研究的问题。

有必要对英汉广告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翻译策略进行进一步探讨与研究,以期为跨文化广告传播提供更深入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英汉广告语的文化差异现象,探讨英汉广告语翻译的挑战与对策,进而提出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以促进中西文化之间广告语的有效传播与交流。

1.2 研究意义英汉广告语文化差异的研究可以帮助广告从业者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而制定更加符合目标受众文化背景的广告策略。

在广告传播过程中,如果不考虑文化因素,很容易导致传播效果的失败,甚至引发文化冲突。

研究英汉广告语文化差异也有助于提高翻译水平和质量。

在进行广告语翻译时,译者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出现语言障碍或文化疏远,从而确保广告信息的准确传达。

研究英汉广告语文化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升广告传播效果和翻译质量,对广告行业和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深入研究英汉广告语文化差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文化差异对广告语的影响文化差异对广告语的影响包括多个方面,首先是语言上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词汇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这就导致了在广告语中的表达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英文广告中常见的直接表达方式可能在中文广告中会显得过于直接,因为汉语更注重委婉和含蓄的表达方式。

其次是文化背景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人们对产品、服务甚至广告内容的理解和接受有所不同。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表达,而中国文化注重和谐和集体利益,因此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广告语的表达方式和内容也需要有所调整。

英汉文化差异和翻译

英汉文化差异和翻译
的载 体 , 可 以突 破 时 空 限 制 , 承 载 文 化 信 息 的 多 方面 内涵 。 因 使 得 西 方 人 更 倾 向于 采 用 直 截 了 当 的表 达 形 式 。这 一 思 维模 此, 在 语 际 转 换 中 ,翻 译 是 译 者 将 一 种语 言 文字 所 蕴涵 的意 式 折 射 在 语 言 上 ,我 们 就 不 难 发 现 英 语表 达 更 习惯 于先 点 明 思 用 另 一 种语 言 文 字 表 达 出来 的文 化 活 动 ,是 一 种 忠 实于 原 重要的判断 、 结论、 观点、 态度等, 然后再追叙语词有关的背景、
西方人起源 于游牧, 与奔 马感情深厚 , 因此 , 在英语 中有 大量带“ 马” 的习语, 如“ a wi l l h o r s e ” ( 工作认真的人) , “ a d e a d
差异, 无论在理论上还 是实践上 都具有一定 的现实意义 。
l 英汉文化差异的主要 表现 1 . 1 宗教 文化 背景 的差异
地倾 向个体 。 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 的表现,长久生活在 不 同区域的人具有 不同的文化特 征,因而也形成了不 同的思
宗教文化是 由宗教传说和宗教信仰 组成 的。英美等西方 维方式。而这种 思维方式 的差异常导致翻译中一些词语的引 国家信仰信基督教, 认为世界是上 帝创造 的, 世上 的一切都按 申义不同, 因此 , 我们要谨防翻译陷阱。例如 : 汉语中的“ 拖后 上 帝的旨意安排 。“ 上帝” 这 个概念就具有浓重的基 督色彩 , 腿 ”, 如 直 译成 英语 “ p u l l o n e 。 S l e g ” , 其 意 思就 变 成 了“ 哄 骗 取 如 果我们不 了解这些宗教文化 的背景 ,在翻译时一味地追求 笑某人 , 愚弄某人 ” 。再 比如, 中国人常用“ 黄色” 表示低级趣 文化的等值,有 时就会造成文化 的亏损 。因而也 f : 可避免地 味、 庸俗、 猥亵等 , 但我们不能看到“ y e l l o wb o y ” , 就译成“ 下流 渗透到语言文化领域 。例如, A J u d a s k i s s 犹 大之 吻( 比喻背叛 男孩” , 因为这个短语在英语 中指 的是“ 金币” 。 行为) 、 B i b l e o a t h庄严的誓言 。 l - 3历史、 地域 、 风俗 习惯的差异

中英动物词汇翻译的文化差异

中英动物词汇翻译的文化差异

中英动物词汇翻译的文化差异动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常常被人们用来寄托和表达感情,赋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由于历史发展的相似性和人类认知心理的趋同性,中西方对某种动物的突出特征往往有着惊人的共识,从而对一些动物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在翻译上也是相同的。

由不同生活的地域性和生活习惯等,中英文两种语言中的动物寓意的不同也给翻译带来了障碍。

一、动物词汇与文化意义廖光蓉在《外国语研究》中提出动物词产生文化意义的基础有三点:一是动物的外貌、生理、心理、性格、行为、习惯、作用等特征;二是民族的文化内容、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包括神话、宗教、传说、历史、文学、艺术、语言、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等;三是联想,联想是指把动物和另一事物联系起来,而民族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文化心理对于联想的产生起着潜在然而也是重要的激发和引导作用。

没有联想的作用,就不可能有词义的引申。

“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cultural image) 实际上属于文化信息差异(cultural information gap) ,具体地说,就是指词汇的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比喻意义和文化内涵”。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 也是民族文化语言形式折射后的焦点。

动物词汇亦是如此,它蕴含着各民族丰富而深厚的文化风情,深刻地反映着各民族哲学思想和文化心态。

二、相同寓意的动物词的翻译1.直译法由于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相似,中西方人们从动物的基本属性去认识动物,自然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赋予动物词汇相同的文化内涵。

李秀萍在《动物名词中的中西文化内涵之比较》也指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

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无论在音系、形态,还是在结构上可谓千差万别,语言的使用者也分局在地球的东西两半球。

尽管如此,这两种语言中,存在着不少的重合之处。

同时,动物的自然属性也是一致。

这是一种文化重合(cultural overlaps)现象。

“红色”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红色”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红色”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来源:[本站]浏览:[ ]翻译文化的蕴涵十分丰富,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

英汉语由于不同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差异,文化因素成了翻译中的障碍。

社会学家认为,作为文化的基石,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历史和文化背景,也反映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词语是语言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部分。

词语中显现出语言对文化的承载作用。

色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色彩不仅有其物理属性,而且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虽然颜色词仅仅是语言的一小部分,却在汉语和英语语言文化习俗中扮演着重要语意。

在许多场合,颜色词的使用并不是该词在概念意义层面在起作用,而是民族文化深层的有关对某种颜色的联系在起着作用(邵志洪著,英汉语研究与对比,82)。

本文从颜色词“红色” 的翻译来探讨文化差异对于译文的通顺、自然的影响。

一、汉语中“红色”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红色”象征着吉祥、欢乐、幸福和兴旺发达。

“红色” 也是传统的喜庆象征,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

例如:指生意一开始就很顺利的“开门红”,指生意兴旺的“生意红火”,形容好运不断的“红运当头”,把受领导器重的人称作“大红人”,汉语用“红男绿女”来形容衣着光鲜的男女,用“绿鬓朱颜”来夸奖女孩子黑色鬓发,红润的面颜。

新娘结婚的服装是红色,汉语中的“红双喜”是传统的喜庆象征,原指新婚房门窗或墙上的红喜字。

同时,红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变迁。

汉语文化中“红色”也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代表着中国特殊历史时代。

如,文革时期,人们称颂毛泽东为“红太阳”;每天诵读毛主席的著作——“红宝书”;“红小兵”等在文革期间最为流行。

红色在汉语语言文化中,也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如,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苏维埃政权”、“红军”等。

由此可见,在汉语中带“红”字的词语多为褒义。

二、英语中“red”的文化内涵与翻译在英语语言文化中,人们常常将红色与战争、血腥相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和风格忠实、流畅、艺术地
再现出来的实践活动。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
了障碍。本文从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文化风俗、地理环境等方面论述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
英汉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翻译 ;文化; 差异
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时
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赖以传播的物质表达形式。要将某一民族的语言及文
化传播和扩散到异域。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借助翻译。因此,文化、语言同翻译三者之间处于
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英汉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在地域生存环境、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价值
观念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别,使得英语和汉语在应用中出现很多差异。
一.思维模式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是处于统一和谐的整体结构中,表现为人
对自然的顺从及崇拜,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体现在思维模式上就是整合型思维,是一种
整体优先的认知活动,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整合型句式,它首先注重整体形象,然后再注重细
节,为先整体后局部。汉语承受细节上的模糊,取得整体上的清晰。与此对应,西方文化坚
持“天人相分”即“主客相分”的哲学观点。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人与自然是相对分立的,
人应处于支配和改造的地位。西方人认为整体是由个体构成,思维时往往以个别部分为起点,
然后把这些部分拼合成一个整体,即分异型思维,也称解析式思维,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分异
型句式。例如:
(一)我常见许多青年的朋友,2)聪明用功,3)成绩优异,4)而语文程度不足以达意,
5)甚至写一封信亦难得通顺,6)问其故则曰其兴趣不在语文方面。倘若完全按原文的句法
特征将其译成英文,可能是:
(二)I have come across a great many young friends, 2)Bright and diligent,
3)Do exceedingly well in studies, 4)but they are rather weak in Chinese, 5)
even can’t write a smooth Chinese letter. 6)When asked why, they’ll say they are
not interested in Chinese.
请看张培基先生的译文:
I have come across a great many bright and diligent young friends who have done
exceedingly well in their studies, but are rather weak in Chinese. They cannot even
write a letter in correct Chinese. When I asked them why, they said they were not
interested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英语的从句前必须根据其语法功能用when, where, who,that, an等表示关联词将
其与主句衔接起来.这也是汉语语法隐含性(covertness)的一种表现。而英语的语法呈外显
性(overtness),体现了英美人重个体,重分析的思维方式。
二.价值观念的不同
西方人空间对抗感很强,特别注重个人空间,也称“个人隐私”(privacy).他们认为个
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别人干涉。所以,英美人的话题常从无伤大雅、公开性的天
气谈起,年龄、收入、体重等都是很敏感的“privacy”。在个人隐私方面,中国人的观念比
较淡薄,因此常常引起cultural shock。
这种不同还表现在对待其它事物方面,比如在中国人眼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
繁荣,“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生龙活虎”、“龙马精神”都带有褒义色彩,
我们更是自称为“龙的传人”;相反,在英国人看来,龙代表的是邪恶 ,一种狰狞的怪兽, 是
恶魔的身。She is a real dragon, you’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她是凶狠的母夜
叉, 最好离她远点。“亚洲四小龙”被说成“Four tigers ”,而不是“Four dragons”。再
如鱼在汉语中我们有“年年有余”、“如鱼得水”,但是在英语中fish 含有贬义色彩, 一般
用来形容不好的人和事,例如:a poor fish 可怜虫、a loose fish 生活放荡的女人、like
a fish out of water浑身不自在。
三.社会文化风俗
在英国,面包是主食,牛奶、奶酪等是家常食品,围绕着这些食品的习语层出不穷,如:
“Do not quarrel with your bread and butter.(不要闹翻你自己的面包和黄油;不要轻
率地打破了自己的饭碗)”。在中国,“吃米带点糠,保你一家老少都安康”、“谁知盘中餐,粒
粒皆辛苦”等习语都反映中国的主食是大米。再有,中国文化中的“老”字既是人们表达敬
意的方式,又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人们常用“老人”、“老爷子”、“老太太”来称呼自己的
父母、同事朋友的父母或上了年纪的老人;“姓氏+老”是对德高望重的长者的敬称;还有许
多是在表示姓氏、职务或身份的词前加上一个“老”字以表达亲切尊敬之情,如“老张”、“老
师”、“老总”、“老革命”、“老职工”等。而英美人对老有一种恐惧,忌讳用“old”一词来表
示“老”或“老人”这一概念。因此,英语文化中有许多表达这一概念的委婉语。如:senior
citizen;advantage in the age;the mature;seasoned m an;the aged;a veteran soldier;
an experiencedworker等。另外,用于指代年老的Mature在英语中表示“成熟”、“年长”。
四.客观生存的地理环境不同
文化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东面是欧洲大陆,西临大
西洋,故英国的天气变化无常,通常是阴雨连绵,人们对天气必然会产生特殊的感情,因而
英国人见面无论相识与否都喜欢谈论天气。所以“A lovely day,isn't it?”之类的话。
就成了城乡见面最普遍的打招呼用语。另外英国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国家。因而与海洋有关的
成语和言语就特别多,如:“The water that bears the boat is the same that swalows it
up(水能载舟,亦能覆舟)”、“The sea has fish for every man(海里有鱼虾,人人可去抓)”、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as close as an oyster(守口如瓶)、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大部分地区是内陆。文化起源的中原地区更是与
海洋无关。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所以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例如,比喻花钱浪费、
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
因此,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谚,如:“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揠苗助长”等。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这说明翻译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
交流。因此,我们在进行翻译的跨文化交际中,单方面地了解语言本身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
须熟悉原语言的文化及构成该文化的各种因素,这样才能作到真正意义上的深入透彻地理解
原语含义,最后才能忠实通顺地再现原文风貌。
参考文献:
[1] 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02-
6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 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J].绥化师专学报,2003-1
[4] 彭保良.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J ] . 中国翻译,1998
[5] 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作者简介: 秦贞(1979—),女,汉,甘肃陇西人,学士学位,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英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及其研究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