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合集下载

文学作品汉译英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文学作品汉译英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文学作品汉译英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汉译英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而文学作品汉译英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汉译英文学作品时,翻译者不仅要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地传达出去,还要注意文化因素的处理。

因为,文学作品汉译英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是翻译的关键。

文学作品汉译英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翻译者要熟悉汉语和英语的文化背景,把握汉语和英语文化的不同点,避免将汉语文化的特点强行翻译成英语。

例如,汉语中有“四面楚歌”这个成语,指的是环境压力特别大,毫无出路,无处可逃,英语中没有这样的成语,因此,在汉译英时,应该用更加恰当的英语表达来表达这个意思,而不是直接翻译成“four sides of Chu song”。

其次,文学作品汉译英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也包括文字的处理。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译英时,翻译者要注意保留原文的文字特色,以免影响原文的文化特色。

例如,汉语中有“儿女情长”这个成语,指的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情,英语中没有这个成语,因此,在汉译英时,应该用更加恰当的英语表达来表达这个意思,而不是直接翻译成“long-lasting affec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再次,文学作品汉译英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还包括语言文字的处理。

由于汉语和英语的语法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汉译英时,翻译者要注意保留原文的语言文字特色,以免影响原文的文化特色。

例如,汉语中有“一字千金”这个成语,指的是一句话的价值很高,英语中没有这个成语,因此,在汉译英时,应该用更加恰当的英语表达来表达这个意思,而不是直接翻译成“a word is worth a thousand gold”。

最后,文学作品汉译英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还包括情感的处理。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译英时,翻译者要注意把握原文的情感,不能将汉语的情感直接翻译成英语的情感,而要用更加恰当的英语表达来表达原文的情感。

文化因素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文化因素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cascb idn nde oi a s ’ ls i u ligsa x tcplnt.’
目 实 总 S mr Cn s ) 践 结( m e & 。lo u y ci un
30 运用通过 以上案 例分析可 以看 出,在旅游 文本英译 中要 “以译 文读者 为中心 ,交流 为 目的 ”的原则 ,充分
发挥译者在 翻译活动 中的主体作用 。译者应灵活采 用多 种翻译策略 ,在 中文 的模 糊语言和 英语的逻辑语言 之间 寻找一条可 以沟通的路径。
参考 文 献
【】 H r n , R. C nrs v e tl y M] He eb r : l s 1 at n R. K. o t t eT xoo [ . i legJ i ma ai g d uu
【 I 分 类 号 】 1. 【 辟圈 H35 9 文献 标 识 码 】 A
adpesn. 但落笔 即意识到这样 不妥 。m k ”完全是 n l at a “ ae 个多余 的动词 ,既不有 力又意思不 明,造 成 了整个句 子冗长拖沓 ,而 事实上整个句 子的意思 是通 过其它 的词 语来 完成 的,最后定稿为 :
Gr o e l gHed l eg 1 8 . o sV r i eb r , 9 0 a
与其说翻译 是两种语言 的交流 ,不 如说是两种文化 的交流 ,这种文化 的交流必须 以翻译 为媒介才 能正 常进 行 。由于翻 译受到文化 因素的影响和制 约,因此译者必 须要 有很 强的文化 意识 ,能够洞 察两种 文化 间的差异 , 从而达 到最佳 的翻译 效果 。本文列举 了在英汉翻译 实践 中经 常出现 的文化 因素对 翻译影 响的例子 ,希望 能从理 论和实践这两方面,为读者提供可借鉴 的经验 。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由于中西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进行英汉翻译时,翻译者必须考虑这些差异,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从语言、价值观和习俗等方面,对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进行浅析。

首先,中西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是最直接和显著的。

中文和英文在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上存在许多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必须注意这些差异。

例如,中文中表达对方姓氏时通常使用姓加前缀的方式,而在英文中则使用姓氏后方使用名字的方式。

另外,中文中的虚词使用频率较高,而英文中则更为简洁明了。

因此,在翻译时,翻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进行恰当的调整以保持意思的准确传达。

此外,中文还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如成语、褒贬词等,需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转化和解释。

其次,中西文化差异也对价值观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也会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体现。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差异,例如,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中被重视,而在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更为突出。

这种差异会导致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根据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对表达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

例如,当翻译一篇关于个人成功的西方文化文章时,翻译者可能需要对文中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转化,以符合中国文化的价值观。

再次,中西文化差异在习俗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西方在社会习俗、礼仪规范等方面存在差异,例如,在中国文化中,长辈的地位较高,尊敬长辈是一种传统的行为。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平等被强调,因此存在更为自由和开放的社交习俗。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差异,对文化背景的细微差别进行准确的翻译。

此外,不同的文化习俗也会影响翻译的目标受众,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翻译者需要在语言、价值观和习俗等方面注意这些差异,对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跨文化交际-浅谈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跨文化交际-浅谈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跨文化交际—浅谈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映像。

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只有对文化有了的充分了解之后,了解到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实现对原文的原貌再现。

英汉文化差异主要在于受价值观念、文化心理与象征、审美取向、宗教意识等特征的影响,因此译者必须十分熟悉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提高双语的文化修养,才能更完整地传递文化信息。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翻译《圣经·旧约·创世纪》中有记:大洪水过后,诺亚的子孙在示拿地安下身在,其时人们言语相同,口音相通,然而安身并非意味着立命,为了给自己扬名,以免被驱散于地之四级,众人便决定建造一座城,城中竖起一座塔,塔顶高耸入云,名曰通天塔(the Babel,或译为“巴别塔”);忤逆之举一出,耶和华大为震怒,于是上帝变乱了人类的语言,并将其遣散于地之四方,以示惩戒。

至此,上帝借以命名万物的纯语言(pure language)不复存在,人类再也无法以同样的言语相互交流,而要实现彼此间的沟通,就只有借助于翻译来重建那传说中的通天塔了。

然而又谈何容易,翻译从来就不是以举手之劳所能成就的事情或事业,谓翻译之难,难于上青天,此言并非空穴来风,亦无些微渲染之嫌,如其不然,英国学界之执牛耳者瑞查兹(I.A.Richards)当年概不至于作如下感发:在宇宙演化过程中,翻译堪称最为复杂之事件,亦未可知。

语言是意义的载体,因此要完整的把一国语言翻译为另一国语言,译者则必须了解这两国的双语文化知识。

不同的语言转换必须服从特定的文化要求,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而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

因此,要更深刻,更贴切地传递原文的内在信息,译者必须探明英汉双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并将双语的文化内涵适当对接,真实地再现原文的面貌。

由此可见,译者的双语文化知识在其成功的翻译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浅议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浅议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浅议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在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英汉文化差异对于翻译工作的影响。

翻译策略对于跨文化交流的成功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将从英汉文化差异、翻译的基本原则和翻译策略三个方面探讨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英汉文化差异汉英文化差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社会文化英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强调礼仪和传统。

而中国的社会结构变化较快,重视人际关系和面子。

语言和文学英语是一门格言简洁的语言,注重表面的形式,而汉语则善于表达含义,注重在不同语境下演绎完整的含义。

其他文化因素英国人有某种程度上的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也比较崇尚自由和民主。

而中国则更看重集体和家庭,注重人际关系和面子。

翻译的基本原则翻译是一项准确传达语言和文化信息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翻译,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准确性翻译的首要原则是准确地传达原始信息。

译者需要严谨地处理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力求达到最精确的翻译。

信达雅翻译需要追求信息的准确性与情感的恰当表达。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当中需要表达出原始信息的情感内涵并符合当地文化传统。

给读者留余地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尽可能给读者留下足够的空间去理解原始信息。

翻译策略翻译策略是译者的行为方式和决策模式,决定了翻译品质。

翻译策略主要分为直译、意译和文化适应三种。

直译直译是对源语言没有加以修改,直接译成目标语言。

如果两个语言没有太多的文化差异,直译通常是较为恰当的翻译策略。

意译意译是在翻译时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对原始信息进行不同程度的转换。

如果目标语言和源语言有较大的文化差异,意译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文化适应文化适应是针对原始信息中的文化元素进行特殊处理。

针对不同的文化差异表现,正确地处理文化因素是确保翻译品质的关键。

除了上述三种策略外,译者在采用翻译策略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原始信息、读者的文化背景及制定的实际用途等多个因素。

结论在全球化、跨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在翻译过程中应以语言准确性为首要原则,并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和文化适应。

《论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及其策略》范文

《论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及其策略》范文

《论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及其策略》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语言交流的桥梁——翻译,特别是口译,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英汉习语口译作为语言交流的特殊形式,因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关注。

文化差异是影响英汉习语口译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关系到语言的转换,更涉及到文化背景、价值观、习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1. 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理解障碍英汉习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内涵,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一习语在两种语言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在口译过程中,如果译员不了解或误解了习语背后的文化背景,就可能导致翻译失误,使听者产生困惑。

2. 价值观差异引起的翻译难度中西方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这体现在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道德观念等方面。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传达习语所蕴含的价值观成为一大挑战。

3. 习俗习惯差异导致的翻译失真习俗习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习俗习惯上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在习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果不了解这些习俗习惯,就可能导致翻译失真。

三、应对文化差异的英汉习语口译策略1. 提高跨文化意识译员应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文化背景、价值观、习俗习惯等。

只有这样,才能在口译过程中准确理解习语的含义和用法。

2. 积累习语知识译员应积累丰富的习语知识,包括习语的来源、含义、用法等。

同时,还要了解习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变化和延伸意义。

3. 采用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法在口译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法。

对于那些文化内涵较为明显的习语,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将习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传达出来;对于那些文化内涵较为简单、直接对应的习语,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

4. 灵活运用解释和补充说明在口译过程中,如果遇到难以直接翻译的习语,可以灵活运用解释和补充说明的方法,将习语所表达的意思解释清楚。

小议文化因素对中英翻译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小议文化因素对中英翻译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小议文化因素对中英翻译的影响及解决方法摘要:中英文翻译,往往要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文化背景的缺失,就会给译者造成种种障碍。

如何认识文化因素的影响以及如何解决它,是成为一名优秀译者的重要条件之一。

关键词:文化差异词的联想历史典故社会习俗直译意译曾经有人问笔者学英语是否需要用到中文,就笔者个人的经验来看,要学好英语,是离不开中文的。

有人会说现在不流行沉浸式教学么?确实,在纯英语环境中,你的口语,听力,以及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会得到快速的发展。

但是如果你想要真正的学好英语,想把英语水平提升到一个译者的层次,那么中文将在其中起到一种相当重要的作用。

当然,这里的中文,并不仅仅指语言文字,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中国文化。

文化是一种文明的积淀,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固定的东西。

而语言则是文化的载体,并且只能依附于某种特定的文化而存在。

正是由于语言与文化的紧密结合,给译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我国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曾经就说过“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要花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

”这里举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这种情况。

譬如,在解释什么是绿色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树叶是绿色的,青草是绿色的,甚至春天是绿色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向一个盲人来解释这一切呢。

因为我们和盲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不一样的,这也是种文化的差异。

我们进行翻译的时候,并不是仅仅停留在语言符号本身,更重要的是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文化和深层的思维模式。

由此可见,翻译其实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内部思维活动,它要求译者要有深厚的双语文化功底,即在充分吸收和消化原文所承载的语言文化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感受,分析和整理成译者的文化信息。

如果译者仅仅是掌握了一些翻译原则、理论和技巧,而没有很好的语言文化功底做支撑,没掌握思维习惯,那么必然不能译出优秀的作品。

1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1.1词汇的联想一个词不仅有直接的、表面的、字典上的意义,还有人们赋予其的情感意义上的内容。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备注:对于动态对等翻译,奈达是这样描述的:“定义动态对等的一种方法便是将其描述为‘最切近自然的对等’。

这个定义包括三个基本术语:1)对等,它指向源语言信息;2)自然,它指向受体语言;3)最切近,它在极度相似的基础上将二者联系在一起。

动态对等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

所谓最切近,主要是指意义上的最切近,指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传递提起翻译,我们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部分反映,在英美这种强势文化系统内,归化翻译是一种强劲的流派。

而在当今中国大规模的归化却并不可取,易造成中国读者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心理误解。

从具体的翻译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翻译的终点是读者,而文化翻译更是针对读者的,读者是翻译中所有因素的综合衡量者。

而理想的翻译在表达原文的言外意义,还应包括文化效应,故文化效应的终点也是读者。

所以,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交流的重要渠道,不仅只是纯粹的语言文本代替,更是文化信息的相互移植。

由此可见,读者在翻译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文化传递更应以读者为第一优先考虑。

随着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日益频繁。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信息的传递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翻译活动得以实现,翻译对于消除语言障碍,增进彼此了解,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奈达的理论(翻译受众的感觉--他认为,。

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读者无疑具有最大的发言和评判权。

奈达提出著名的“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理论*。

在功能对等翻译中,译文受者是一个重要因素,是交际活动的参与者(是翻译的最后也是决定性的一环)。

当读者理解一篇译文时,他们因受姚斯的“期待视域”(Horizon of Expectation)的制约,会不可避免的对应他们母语用法或本民族文化习惯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当今科技突飞猛进,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信息传播尤为重要,翻译作为信息传播和交
际的桥梁也就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翻译曾一度被看做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但事实上,
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活动,形式上虽是语言字符的转换,内容上却是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
流。翻译永远与文化脱不了干系,永远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1 思维方式的影响
西方民族惯用抽象性,由一到多的分析型思维方式,句子常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摄多个
短语和从句,由主到次,但形散而意合。而东方民族惯用具体性,由多到一的综合型思维方
式,句子多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为顺序,横向铺叙,注重整体和谐。有时英语的一个长句
需要转译为汉语的几个短句,而汉语中一个意群的若干短句却可以合译为一个英语长句。英
汉民族认识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其在翻译过程中句式选择,遣词造句,词句省略等的不
同。如此例句:“It had been a fine, golden autumn, 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 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 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time fall.”如直接译
成:“那是一个美好的金秋,在告别了那些可能丢失他们的青春甚至生命的人之后,树叶才
慢慢的落下。”这种翻译显然受到了语言形式的拘束,译句结构混乱,呆板没有条理性且语
言支离破碎。如将译文译成“那是个天气晴朗,金黄可爱的秋天,美好的秋色为那些青年们
送别。待到战后和平时期,黄叶纷飞的秋天再度来临时,当日的青年们已经失去了青春,有
的甚至丧失了生命。”就很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失为一段精彩的翻译。再如奥运口号
“北京欢迎您!”表达了中国人民欢迎世界各国人民到北京的心情,我们常见的译文为
“welcome to Beijing!”翻译中句式的改变,使用英语祈使句,恰当的表达出中国人祈盼奥
运的热情。如译为 “Beijing is welcome you”,则语气过于平淡,效果大打折扣。

2 历史典故及风俗习惯的影响
历史典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和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体现不同历史文
化特点。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方的许多圣经故事,文学作品等以及中国的神话,典故,
诗词歌赋等也被各自接受和欣赏,翻译也就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翻译就必须是历史
典故和历史文化的翻译,而不单单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例如:在《旧约 创世纪》中,有这
么一句话:“Can't you see it is an apple?”字面意思为“难道你看不出这是个苹果么?”根据
历史典故,我们知道夏娃受到魔鬼的引诱吃了善恶树上的苹果,触怒了上帝。苹果(apple)
一词也就成了陷阱的意思。所以,此处译为“难道你看不出这是个陷阱么?”更为贴切。风
俗习惯更是如此,影响和制约着翻译的精确性。如汉文化中,人们崇尚“民以食为天”,见
面问一声“吃了吗?”,一则表示关心寒暄,二则也是正式交谈的开场白。但如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则失去了其语用意义和应酬功能,也不能被西方人理解和接受。因此翻译
要在双方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加以必要的解释。

3 宗教传统的影响
中国人信仰佛教,相信佛主主宰一切,而欧美人信奉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世界。汉语中有
“借花献佛”、“缘木求鱼”等成语,英语中也存在“God bless you”、“God be with you”(上
帝保佑)等习语。中西宗教传统的差异使得翻译时应特别注意,否则就会出现失当现象。如
英语中的:“end of the world”,从字面上很容易译为“世界末日”。但在基督教的教义中,“end
of the world”意为“judgment day”,是上帝审判人类的日子,那一天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
狱,魔鬼被投入硫磺湖里。此时翻译要达到精准,就必须受宗教文化的局限。

4 价值观念及审美观念的影响
不同的民族文化必然造就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念,因此翻译时必须顾及双方不同的价值观,才
能被对方理解接受。如:英国主要以马耕为主,英国人对马也有深厚的情感,因此英美人的
价值观中马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英语中就有“as strong as a horse”的说法。而中国自
古以来主要靠牛耕,中国人对牛热爱和赞誉因为牛秉性勤劳忠厚。所以英语的“as strong as
a horse”,按照中国人的价值观译为“力大如牛”才精准。另外,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念也存
在较大的差异,翻译的过程中如不注意,就会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在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中,
白色象征肃穆、哀悼,而红色则是传统的喜庆色彩,因而中国婚嫁称为“红事”,丧事则称
“白事”。但多数西方人对汉语中的“红白喜事”感到费解。因为在西方人的审美观中,白
色象征着纯洁、素雅、坦率、单纯、快乐和明亮。西方人婚宴多为白色,而丧葬则为黑色。
所以翻译时,最好不要把“红”、“白”两种颜色译出,只说weddings and funerals(婚礼和
葬礼)。因为把白色和丧事联系起来,会引起西方人的反感,而把funerals(丧事)说成是
happy occasions(喜事),会让西方人吃惊。

5 地域环境的影响
由于各民族所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等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不
仅影响着各民族语言的表达方式,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同一事物不同的理解、语义联想和情
感,这就对翻译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李白《江上咏》的诗句中有“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
亦应西北流。”此处翻译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理解“西北流”。我国地形特征是西高东低,李白
用“西北流”喻指功名富贵如过眼烟云,不可能与与江河永流。这一比喻是基于我国的地理
特征,但由于英美国家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相异,如采用直译法,很多英美人可
能并不解其真正含义,这就要求翻译“西北流”时应做适当的变通,于是译成“But sooner could
flow backward to is fountains; This stream, than wealth and honor can remain.”这样译文中用
flow backward(倒流)的方式表达了原文中“西北流”所蕴含的“不可能”之意,但却不能
体现原文的工整对仗及中国的地域特征。

总之,翻译不仅是语言表面上的问题,更是文化层面上的问题。翻译的实质是一项跨文化的
交流活动,最终目的除了传递原信息外,更要传递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在翻译
的过程中,译者必须了解语篇中不同民族文化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原文所包含的文
化语义,分析隐含在原文背后的文化因素,在不违背原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再现原文的文化蕴
意。因为只有在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翻译,才是精准有效的翻译。

作者简介:齐媛媛,1981出生,女,河北唐山人,任职于唐山学院外语系,研究方向为语
言学,英美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