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英汉互译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然而,英汉互译中存在着许多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不仅仅影响到翻译的质量,也会影响到双方的交流效果。

本文将针对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语言表达习惯语言表达习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特有的一套表达方式和规则。

英汉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语气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1.1 语法英语中的语法较为简单,且喜欢用被动语态,往往注重表达的是行为的过程,而中文则偏向于主语,注重表达的是行为的结果。

例如,英语的“the book was written by Tom”可以直接翻译成“这本书是Tom写的”,但是中文更习惯表达被动者,所以对应的翻译为“这本书是被Tom写的”。

1.2 词汇英汉之间的词汇使用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例如,“红颜薄命”在中文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达,而在英语中则不存在相应的形式,只能翻译成“beautiful women often have a tragic fate”,这个翻译虽然表达的意思基本一致,但是在词汇选择和表述上已经有些许的不同。

1.3 语气英语中的语气重点在于准确表达,而中文中则更强调礼貌和委婉。

例如,英语中的“Can you wait a moment?”可以直接翻译成“请你等一下”,但是中文的表达则更加含蓄委婉,“请问可以稍等片刻吗?”在传递相同的信息的基础上,语气的委婉程度也有不同。

二、文化内涵文化内涵是指语言和词汇在不同文化环境下所蕴含的意义。

英汉语言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方的翻译效果。

2.1 礼节在英语社交场合中,通常使用较为正式的语言和词汇,例如礼貌称呼、用语等。

在中文文化中,也有诸多的礼节性用语,例如“您好”、“拜托”等。

在翻译时,需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汇,以适应不同文化习惯。

2.2 宗教宗教在英汉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地位。

在英语中,诸如Christmas、Easter等宗教节日是比较特别的,而中国传统节日的宗教色彩则较少。

英汉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分析

英汉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分析

英汉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分析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不断深化了解和交流,跨文化交流日益重要。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在英汉双语翻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不同文化的重要差异,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的问题一直是译者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如何在双语翻译过程中更好地处理文化差异,这已成为当今翻译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文化差异是指文化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心理性格,行为模式,以及其他各种文化特色方面。

这种差异本质上是民族文化表达能力的差异,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然而,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可能会成为一种障碍,从而影响翻译质量。

为了更好地处理英汉双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采用多种翻译策略。

首先,译者可以考虑用原文表达的文化象征性成分结合原文的文化背景,把原文的文化信息转化为读者能够理解的形式,使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在翻译后依旧具有完整意义。

其次,译者可以添加一些文化性色彩,使翻译结果在保持有效表达的同时得到加强。

最后,译者还可以采用文化背景的加工过程,让原文中的文化背景更好地与翻译文本的语境相结合,使翻译结果更加贴近读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透彻的理解性。

此外,在处理英汉双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时,译者还需谨慎考虑文化习惯差异。

由于英汉在语言本身以及使用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文化习惯也会随之而变。

例如,在中文中,表达“尊敬”的词语更多,而英文中,多为“respect”一词;在中文中,表达礼貌往往会多一些客气介词,而英文中则不会。

译者在处理这些所谓的文化习惯差异时,一定要谨言慎行,结合原文内容和上下文,进行灵活的处理。

总的来说,处理英汉双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应采取多种方法。

首先,译者应当认真研究原文的文化内涵,结合译文的语境和读者的理解能力,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把原文的文化信息有效地传达给读者。

其次,要谨慎考虑文化习惯差异,不要让原文文化无法有效传达。

最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应该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避免翻译出现误解和歧义现象。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英汉互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等存在显著差异,翻译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并分析如何在翻译中妥善处理这些差异。

一、语言习惯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句子构造和表达习惯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英语注重形式逻辑,句子结构严谨,常使用长句和复合句;而汉语则更注重意合,句子简短明了,多使用并列结构和流水句。

在翻译时,需要灵活调整句子结构,以适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在汉语中可能需要转化为独立句或者前置修饰语,以确保译文的流畅和自然。

二、词汇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往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些在英语中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在汉语中可能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反之亦然。

在翻译时,需要深入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选择恰当的译文,避免误解和歧义。

例如,“dragon”在英语中通常代表着邪恶和凶猛,而在汉语中则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认知,以避免产生误解。

三、习语与俚语翻译习语和俚语是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部分,它们通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习语和俚语,这些表达在直译时往往难以传达原文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对习语和俚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找出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对应表达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传达原文的语义和情感色彩。

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律美感,以使译文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更注重逻辑分析和形式推理,而汉语国家的人们则更注重整体思维和直观感悟。

这种差异在翻译中表现为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思维习惯,适当调整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汉英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汉英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汉英互译中的文化差异摘要:语言是人类思想感情的表达交流工具,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随着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扩大,不同语言之间互译的增多,不同文化的差异、交流及相互影响也必然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文化差异的存在,对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即翻译的过程必将产生很大的影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这里特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地理差异与翻译在此先举一例以作说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古代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因此汉语中有很多词和牛有关,而英国古时主要以马为耕作工具。

牛和马在两国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很清楚地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上体现出来。

例如汉语中说“吹牛”,翻译成英语就成了“talk horse”;汉语中的“牛饮”到了英语中就变成了“drink like a horse”。

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了生产方式的不同选择。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翻译的差异在此可见一斑。

二、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东方人和西方人思想方式有基本不同,我国人民注重综合,注重归纳,注重暗示。

而西方人注重分析、细微、曲折。

在哲学上,汉民族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和谐”、“悟性”,对事物不讲究分析,重视个人分析,重视个人感受和心领神会;而西方哲学则主张“人物分立”,重形式论证和逻辑推理。

例如:January 8, 1976 saw the death of Zhou Enlai, premier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P. R. C, member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 P. C, member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 P. C, member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 P. C.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志于1976年1月8日不幸逝世。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

1、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作为语言学习者,我们都知道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每种语言都反映了其所在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翻译过程中,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探讨这一问题。

一、语言层面英汉两种语言的基础词汇和语法结构有很大差异。

例如英语的动词时态非常丰富,而中文则使用助词表示时态。

这就导致了在翻译过程中,英文句子可能需要在语法和逻辑层面做出调整才能更准确地表达中文原意。

同时,两种语言的词汇中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文中通常使用成语、典故等表达方式,而英语的表达方式更倾向于实用性。

在翻译过程中, translators 需要注意不能只字翻译,而要根据目标语言读者习惯进行适当调整和转换。

二、文化层面除了语言差异之外,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也会对翻译造成影响。

首先,英汉两种文化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

中文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而英语文化更强调个体主义。

因此在翻译中,如果将一个英语句子中的个体主义理解为中文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就会使原意产生严重误解。

其次,不同文化中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象征意义。

例如中文中的“狗尾巴草”就有“愚弄人”的意思,而在英语中“dog's tail grass”则只是一种植物的名字。

在翻译过程中, translators 需要对这些差异进行挖掘和理解,才能更好地传达原意。

三、社会层面不同的社会背景、习惯和风俗也会对翻译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例如,在英语中“United Nations”通称为“UN”,而在中文中则通常直接称为“联合国”。

这是因为中文中通常不使用缩写,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也不能直接将英语缩写翻译成中文。

此外,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英国,男女年龄相差较大的情侣被称为“couple”,而在中国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老少配”。

在翻译过程中,translators 需要对这些区别进行注意和把握。

结论总的来说,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避免。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英语翻译的差异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英语翻译的差异
拟人:中西方在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也有所不同。例如,英语中常用拟人来赋予 非人类事物人类特征,而在汉语中则更注重拟人的形象和生动性。
反语:在英语翻译中,中西方对于反语的理解和运用也存在差异。例如,英语 中常用反语来表达讽刺或调侃,而在汉语中则更注重反语的语言艺术和幽默感。
语篇风格
中方英语翻译中,语篇风格 较为严谨、规范,注重逻辑 性和条理性。
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的 不同,以及语言习惯和表达
方式的差异。
文化意象的传递与解释
中西方英语翻译中文化意象处理方式的差异 文化意象传递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文化意象解释的语境与背景 文化意象的转化与再创造
文化意象的转换与重构
直译: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不 进行改动或解释
省略:省略原文中的文化意象, 避免造成歧义或误解
语言习惯
中西方英语翻译的差异源于文化背景的差异 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语言习惯的不同 中西方语言习惯的不同表现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上 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有助于提高英语翻译的准确性
词汇选择
英语词汇的直接翻译可能不准确
英语翻译中需要考虑到语境和语 气的差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词汇含义不 同
词汇运用习惯
英语中常用抽象名词表达具体事 物
英语中常用动词短语表达复杂概 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英语中常用被动语态表达客观事 实
英语中常用连词短语表达逻辑关 系
句子结构
谓语差异:中文多用无主句, 英文必须出现主语
主语差异:中文多用人称主 语,英文多用物称主语
语序差异:中文多采用时间 顺序,英文多采用逻辑顺序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英语翻译的差异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英语翻译的差异

中西方英语翻译中语篇逻 辑的差异
西方英语翻译中注重形式 逻辑和论证逻辑
中国英语翻译中注重语境 逻辑和修辞逻辑
语篇逻辑差异对中西方文 化交流的影响
中西方英语翻译中, 语篇表达方式存在 差异,这主要表现 在句子的结构、语 序和表达习惯上。
添加标题
中文句子结构通常 较为松散,而英文 句子结构则较为严 谨,因此在进行中 英文翻译时,需要 特别注意句子的整 体结构和逻辑关系。
主语选择:中文习惯使用人称 主语,而英文则更倾向于使用 物称主语
语序差异:中文句子中修饰成 分通常前置,而英文句子中修 饰成分则常常后置
谓语选择:中文强调谓语与主 语的逻辑关系,而英文则更注 重谓语的形态变化
表达方式:中文句子中常用主 动语态,而英文句子中则常用 被动语态
中西方英语翻译中,句子语气存在差异。 中文句子语气较为委婉,而英文句子语气较为直接。 中文句子语气常常使用虚拟语气和被动语态,而英文句子语气则较少使用。 中文句子语气有时会省略主语,而英文句子语气则必须明确主语。
保留原文意象: 在翻译中保留 原文的文化意 象,以传达原 文的深层含义。
0 1
替换原文意象: 在翻译中用另 一种文化意象 替换原文的文 化意象,以更 符合目标语言 的表达习惯。
0 2
补充文化背景: 在翻译中补充 相关的文化背 景,以帮助读 者更好地理解 原文的文化意 象。
0 3
创新表达方式: 在翻译中采用 创新的表达方 式,以更好地 传达原文的文 化意象。
英语中常用抽 象名词表达具
体事物 英语中常事实 英语中常用连 词短语表达逻
辑关系
主语差异:中文多用无主语句,英文必须使用主语 谓语差异:中文多用动词,英文多用名词和介词 语序差异:中文常把修饰语放在中心词前面,英文则相反 时态和语态差异:中文使用时态和语态不如英文频繁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习语是每个语言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和文化的体现。

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中英习语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进行翻译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难题。

本文将就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一、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差异: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中英习语的不同。

“一箭双雕”在中国习语中表示一举两得,而在英语中可能用“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2. 传统习惯差异:中西方的传统习惯也影响着习语的表达方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中国谚语,表达了行动的重要性,而在英语中可能会用“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来表达同样的观念。

3. 历史文化差异: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所以中文中的许多习语都源自古代的故事、典故或者传说。

“不翼而飞”就是一例,它出自《诗经》中的《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非不说子,自有先焉。

不翼而飞,沉水而止。

”而在英语中,由于历史文化不同,习语常常与西方的历史和神话有关。

以上内容表明,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存在于语言的表达方式、内涵和源头等方面,这给中英习语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中英习语的翻译方法针对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我们在翻译时需要采取一些对应的方法来保持习语的原汁原味,也要使其容易为目标语言的读者接受。

以下是一些翻译方法:1. 直译法直译法是最常见的中英习语翻译方法,它在尽量保留习语原意的基础上,用目标语言中与之相类似的习语来替换。

中文中的“九牛一毛”在英语中可以直译为“a drop in the bucket”。

2. 动态对等法动态对等法是相对灵活的一种翻译方法,它不是简单地对习语进行翻译,而是根据习语的内涵和文化特色,选用目标语言中更具有表现力和文化内涵的习语。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解决方案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解决方案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解决方案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英汉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差异成为了最大的问题之一。

由于汉语和英语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社会体制、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翻译难度逐渐增加。

本文将探讨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一、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文化差异是英汉翻译中不能避免的存在。

这种差异对翻译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语言表达的差异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结构、词汇、词序、语态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句子强调部分放在句首,而在汉语中放在句尾。

这种差异使得翻译中的语言表达非常困难。

2、逻辑思维的差异汉语和英语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英语思维方式较为逻辑,重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汉语思维方式则较为象征与比喻,强调意象和情感。

这种差异会影响到译者对语言的理解、选择和表达,导致翻译的精度和准确性下降。

3、文化内涵的差异汉语和英语之间还存在文化差异。

汉语文化历史悠久,注重传统伦理道德和家庭观念,而英语文化则更加开放多元,讲究个人自由与权利。

这种文化差异会涉及到翻译中的词汇选择、语言表达、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

二、解决方案为了在英汉翻译中有效解决文化差异问题,以下方案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1、读懂原文在英汉翻译中,译者必须先理解原文的文化特点和背景知识。

只有读懂原文,才能有效地翻译出高质量的译文。

2、适度的文化调整在翻译时,译者应根据目标语言的受众和文化内涵适度地对原文进行调整。

例如,将饮食和节日的翻译调整为与受众文化相符的词汇和表述方式,从而使其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3、避免直译直译是指将原文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语言风格等直接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方式。

在翻译中,直译往往会导致译文的意思不准确或者表达方式拗口,因此应该尽量避免直译的方法。

4、加大文化学习与交流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问题需要通过增加语言学习与文化交流来进行解决。

翻译者需要加强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学习,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提升翻译质量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策略分析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策略分析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策略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英文翻译已成为交流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然而,由于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存在,中英翻译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凸显出来。

在跨文化翻译中,翻译者需要重新认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习惯和语言习惯,处理文化差异,使用正确的翻译策略,以便更好地呈现原件的信息和意义。

一、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在跨文化翻译时,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可能涉及社会制度、思维方式、语法和词汇的使用等方面。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可以被浪费、省略、赋予价值的资源,需要高效利用。

而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一种永恒循环的流逝,以及一种现实的存在,不能短暂地用于特定的目的。

因此,在英文中常常使用精准的时间词汇来表达时间,而中文中则往往使用更多的词汇来描述时间的真实状态。

另一个例子是,在中国文化中,对尊重长者的观念非常重要。

在英文中,“you”常常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用来表示“你”,然而在中国文化中,“you”只能用来表示相对年长或者尊贵的人。

这种使用方式在翻译中也需要注意。

这些文化差异会影响词汇和语法的使用,以及整体意思的表达,因此,需要在翻译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二、翻译策略1. 直译和意译直译是指用目标语将源语一字不漏地翻译出来,以便传达原文的字面意思。

直译常用于天气预报、时间等和不涉及文化差异的场合。

但是,直译可能会导致翻译者忽略词汇和句法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得最终的翻译含义不清。

相反,意译是指采用目标语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翻译文本的含义,以避免源语的产生的误解。

意译常常用于文化差异较大的场合,这也是翻译中比较常用的方法。

2. 贴近文化在翻译时,为了充分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翻译者必须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

只有在深入了解这些差异之后,才能更好地传达文本的真实含义。

3. 被动转主动在英文中,常常使用主动语态表达句子的主要内容,而在中文中则往往使用被动语态。

因此,为了更好地传达信息,翻译者可能需要将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语态,或者将主动语态转化为被动语态。

跨文化交际-浅谈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跨文化交际-浅谈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跨文化交际—浅谈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映像。

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只有对文化有了的充分了解之后,了解到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实现对原文的原貌再现。

英汉文化差异主要在于受价值观念、文化心理与象征、审美取向、宗教意识等特征的影响,因此译者必须十分熟悉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提高双语的文化修养,才能更完整地传递文化信息。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翻译《圣经·旧约·创世纪》中有记:大洪水过后,诺亚的子孙在示拿地安下身在,其时人们言语相同,口音相通,然而安身并非意味着立命,为了给自己扬名,以免被驱散于地之四级,众人便决定建造一座城,城中竖起一座塔,塔顶高耸入云,名曰通天塔(the Babel,或译为“巴别塔”);忤逆之举一出,耶和华大为震怒,于是上帝变乱了人类的语言,并将其遣散于地之四方,以示惩戒。

至此,上帝借以命名万物的纯语言(pure language)不复存在,人类再也无法以同样的言语相互交流,而要实现彼此间的沟通,就只有借助于翻译来重建那传说中的通天塔了。

然而又谈何容易,翻译从来就不是以举手之劳所能成就的事情或事业,谓翻译之难,难于上青天,此言并非空穴来风,亦无些微渲染之嫌,如其不然,英国学界之执牛耳者瑞查兹(I.A.Richards)当年概不至于作如下感发:在宇宙演化过程中,翻译堪称最为复杂之事件,亦未可知。

语言是意义的载体,因此要完整的把一国语言翻译为另一国语言,译者则必须了解这两国的双语文化知识。

不同的语言转换必须服从特定的文化要求,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而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

因此,要更深刻,更贴切地传递原文的内在信息,译者必须探明英汉双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并将双语的文化内涵适当对接,真实地再现原文的面貌。

由此可见,译者的双语文化知识在其成功的翻译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浅议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浅议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浅议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在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英汉文化差异对于翻译工作的影响。

翻译策略对于跨文化交流的成功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将从英汉文化差异、翻译的基本原则和翻译策略三个方面探讨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英汉文化差异汉英文化差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社会文化英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强调礼仪和传统。

而中国的社会结构变化较快,重视人际关系和面子。

语言和文学英语是一门格言简洁的语言,注重表面的形式,而汉语则善于表达含义,注重在不同语境下演绎完整的含义。

其他文化因素英国人有某种程度上的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也比较崇尚自由和民主。

而中国则更看重集体和家庭,注重人际关系和面子。

翻译的基本原则翻译是一项准确传达语言和文化信息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翻译,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准确性翻译的首要原则是准确地传达原始信息。

译者需要严谨地处理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力求达到最精确的翻译。

信达雅翻译需要追求信息的准确性与情感的恰当表达。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当中需要表达出原始信息的情感内涵并符合当地文化传统。

给读者留余地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尽可能给读者留下足够的空间去理解原始信息。

翻译策略翻译策略是译者的行为方式和决策模式,决定了翻译品质。

翻译策略主要分为直译、意译和文化适应三种。

直译直译是对源语言没有加以修改,直接译成目标语言。

如果两个语言没有太多的文化差异,直译通常是较为恰当的翻译策略。

意译意译是在翻译时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对原始信息进行不同程度的转换。

如果目标语言和源语言有较大的文化差异,意译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文化适应文化适应是针对原始信息中的文化元素进行特殊处理。

针对不同的文化差异表现,正确地处理文化因素是确保翻译品质的关键。

除了上述三种策略外,译者在采用翻译策略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原始信息、读者的文化背景及制定的实际用途等多个因素。

结论在全球化、跨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在翻译过程中应以语言准确性为首要原则,并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和文化适应。

英汉互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英汉互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英汉互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摘要]英汉语言和思维方式差异隐含着深层语言文化差异。

为了忠实原文顺应译语及读者,英汉翻译必须既要注意语言文化因素差异,又要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英汉差异;语言文化;翻译策略引言不同的民族操持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承载不同的文化。

翻译,作为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信息转换过程和交际活动,其首要任务是语言形式转换和语义的传达,然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语言的转换,必然涉及到它所承载的深层文化内涵的传递和表达。

为此,翻译时,必须考虑英汉两种语言结构、思维方式和文化因素的差异。

英汉思维方式差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折射出不同的思维方式。

总体上说,东方人,尤其中国人具有较强的综合思维、具象思维和顺向思维定式,而西方人具有明显的分析思维、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定式。

著名学者Satoshi Ishii曾把英美人的思维模式比作“桥式”。

作者〔讲话人〕直接传达信息,读者〔听话人〕理解领会其意,犹如过桥一样。

相反,东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垫脚石式”。

作者〔讲话人〕采取迂回隐含的方式,如水中投石垫脚,读者〔听话人〕借助于“垫脚石”才能悟出其意。

故此,Ishii认为两种思维模式反映两种不同的文化,英美等国是“低语境”〔low context〕国家,一切都要靠用语言讲清,而中国、日本等国则是“高语境”〔high context〕国家,语境隐含语意,无需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胡文仲,1999:80-81)东方人,尤其中国人的综合思维模式源于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

中国的传统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由天、地、人构成的整体,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神的关系,交织成这一整体的三种基本关系,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正如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四十二章〕老道学说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影响至深。

中国人已习惯于在整体中寻求天与人、阴与阳、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自行调节而到达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

《论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及其策略》范文

《论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及其策略》范文

《论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及其策略》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语言交流的桥梁——翻译,特别是口译,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英汉习语口译作为语言交流的特殊形式,因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关注。

文化差异是影响英汉习语口译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关系到语言的转换,更涉及到文化背景、价值观、习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1. 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理解障碍英汉习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内涵,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一习语在两种语言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在口译过程中,如果译员不了解或误解了习语背后的文化背景,就可能导致翻译失误,使听者产生困惑。

2. 价值观差异引起的翻译难度中西方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这体现在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道德观念等方面。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传达习语所蕴含的价值观成为一大挑战。

3. 习俗习惯差异导致的翻译失真习俗习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习俗习惯上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在习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果不了解这些习俗习惯,就可能导致翻译失真。

三、应对文化差异的英汉习语口译策略1. 提高跨文化意识译员应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文化背景、价值观、习俗习惯等。

只有这样,才能在口译过程中准确理解习语的含义和用法。

2. 积累习语知识译员应积累丰富的习语知识,包括习语的来源、含义、用法等。

同时,还要了解习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变化和延伸意义。

3. 采用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法在口译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法。

对于那些文化内涵较为明显的习语,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将习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传达出来;对于那些文化内涵较为简单、直接对应的习语,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

4. 灵活运用解释和补充说明在口译过程中,如果遇到难以直接翻译的习语,可以灵活运用解释和补充说明的方法,将习语所表达的意思解释清楚。

浅谈英汉词语理解与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词语理解与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词语理解与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摘要]东西方文化差异制约着人们对英汉词语的理解与翻译。

与此同时,英汉词语的理解与翻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化差异总是与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风俗民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密切相关。

本文的目的在于引起读者对英汉文化思维差异的注意,在跨文化交际中保持文化意识的警觉。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词语理解文化内涵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

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

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

人们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跨文化合作)”、“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或“transculturation(跨文化交际)”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译”(郭建中,2000,P277)。

因此,怎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

在当今外语教学和学习中,联系文化来学习语言这一命题,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英语教学绝对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语言形式正确,还必须使他们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

语言同文化相辅相成,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特定的文化常把某种烙印加到语言上。

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

因此,语言和文化是共生的、互相依存的,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是形成人类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人类的思想又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并体现在词语和其他结构中,语言的丰富发展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中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习俗和习惯

中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习俗和习惯

中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习俗和习惯一、前言二、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桥梁,它不是简单地把一种文字转换成另一种文字,而是把一种语言(源语)所表述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目标语)去传递,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文化承载着大量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次涵义,因此,那些抛开文化国素只对文字进行转译的翻译方式往往是极不严谨也极不科学的,这也是为什么曾经一度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的“机器自动翻译(Automatic Translation) 最终走向没落主要原国,正如当代伟大的翻译学家Nida(奈达) 所说:“词汇只有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在翻译过程中,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同样的事物在两种不同的文化里涵义可能完全不同,汉语和英语是东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这种文化差异给翻译工作者们带来了诸多困难,要想克服这些困难,必须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入研究、认真分析,从而找出针对性的翻译技巧来解决这些困难,二、英汉文化差异成因分析及翻译对策研究1.风俗习惯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风俗习惯,这在中英两国风俗上也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悠久的农耕文化使得中国人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生活在相对固定的环境里,邻里之间非常熟悉,人们之间经常会用“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来表示对对方的关心;此外,农耕文化对日常饮食给予了高度关注,自古有言,“民以食为天”,可见日常饮食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用“吃过了吗?”来问候对方。

而在英国的过去几百年里,工业革命的先进技术使得真工业化起步较早,城市化步伐很快,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流动性较大,相互之间的熟恶度也较低,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自己的隐私看的非常重要。

因此,人们在相互问候时很少涉及对方的私人生活,常用“Hello”、“Hi"、“Are you al rig ht"、“How are you”等问候语,基于以上风俗习惯的差异,在翻译“吃了吗”时,如果直接根据字面翻译成“Have you had the meal?"的话,对方一定会误认为你在委婉的向对方发出用餐邀请,从而引起误会,同样地,如果把“你从哪儿来啊?"、“你到哪儿去啊?"简单地直译成"where have you bee n?”、“where are you going?”的话,对方并不会感受到你在关心他,而会误认为自己的隐私受到了干涉,从而引起误解。

从英汉文化的差异简析英语习语翻译英语毕业论文(1)

从英汉文化的差异简析英语习语翻译英语毕业论文(1)

从英汉文化的差异简析英语习语翻译英语毕业论文(1)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英语已成为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这意味着英语翻译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英语翻译中,习语的翻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因为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差异,经常会导致英汉习语之间的巨大差异。

因此,在英语毕业论文中通过简析英汉文化的差异来探讨英语习语翻译的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研究。

一、英汉语言文化差异英汉语言文化差异是导致英语习语翻译中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英语是西方的语言,有着严密的语法结构,在表述时讲究简洁、明确,而汉语则是东方的语言,更注重意境、寓意,常常运用比喻和象征来表达思想。

二、英语习语翻译难点英语习语是英语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翻译工作中比较难翻译的内容。

根据含义和表达方式的差异,英汉习语的翻译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差异英汉习语的本质差异,在于它们来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取向和民族思维方式。

因此,在翻译时,必须对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习惯表达进行充分理解和分析,才能准确地诠释它们所蕴含的意义。

2. 语法差异英汉语言在语法结构上有很大区别,英语主谓宾定序,而汉语则是主谓宾序列。

这种语法上的区别会导致英语习语在构成上和表现方式上有不同,这对翻译工作者的语法功底和语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疑惑口误习语在英汉语言中都非常常见,但它们含义和表达方式的疑惑与口误也难以避免。

在英语习语中可能会存在口误或错误的理解,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具有较高的语言和文化敏感度,并且要熟悉一些相关的礼仪语言和表达法。

三、克服方法1. 调整表达方式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中英文习语的表达方式往往存在很大区别,因此需要根据中英文间表达内容的差异与语气上的不同,适当调整表达方式。

具体的方法是,要将英汉习语进行功能、时态、语气等几个方面的对比,然后通过对照各自的语言风格和文化传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揣摩。

2. 实现中立翻译要实现中立翻译,需要翻译人员熟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特色和表达方式,充分理解其差异和相似之处,可以采用逐字翻译、词组翻译和分步分解翻译等方法,以保证即使在意识差异处也可以实现准确的翻译。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摘要]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文拟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的角度、以中西文化差异为突破口,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现象提出建议性的翻译方法.[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翻译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 / ∽水平。

而美国1974年出版的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给“Culture”一词下的定义是: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 morals,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 every society, 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

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对比这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文化”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的。

英语的Culture定义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只强调艺术、文学、观念、习俗等精神财富,而汉语的“文化”则包括“物质财富”.据上所述,文化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摘要]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文拟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的角度、以中西文化差异为突破口,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现象提出建议性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翻译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 / ∽水平。

而美国1974年出版的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给“Culture”一词下的定义是: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 morals,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 every society, 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 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对比这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文化”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的。

英语的Culture定义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只强调艺术、文学、观念、习俗等精神财富,而汉语的“文化”则包括“物质财富”。

据上所述,文化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播和继承。

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而翻译就担负着在语言和文化中进行转换、促进交流的重任。

正如刘宓庆(1995,316)所说:“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decoding)。

”在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码。

这些文化符号源自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只有悉心分析,敏锐观察才不会有所错漏。

在解码之后,译者还需用译语将原文的文化信息重新编码。

这一过程则更为不易,要求译者对译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

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

(1984:34)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因此,在翻译工作中,译者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流。

尤其是掌握汉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这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要。

由于这一问题的广泛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进行全面探讨是不可能的。

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一下论述:一、文化起源的差异英国是一个岛国,占领土94%的大不列颠岛是欧洲的第一大岛,环岛的海岸线近8000公里,曲折、幽深的海岸线&深水海港为航海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英吉利海峡是欧洲许多国家通向大西洋的唯一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

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北美洲,1522年麦哲伦进行环球航行后,欧洲的殖民主义者便开始了海上贸易和殖民活动。

为取得制海权的地位,英王亨利八世对海军进行了改革,使得英国在1588年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

依托着有利的地理位置和精良的装备,英国建立了一个大于本土150倍的殖民帝国。

因此,英语语言产生了大量与航海有关的习语。

如get into deep water(陷于深水之中,现为“陷于困境”) raise the wind (找风,引伸义为‘筹钱’)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在魔鬼和深海之间选择,现比喻为‘进退维谷’的意思)。

而中国人的祖先居住在亚洲东部北温带,气候比较温和,较少受飓风和海啸的袭击,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位置使汉民族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

如:drink like a fish象鱼儿那样能喝酒。

相当于汉语的‘牛饮’,比喻花钱浪费,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a big fish in a small pool,此习语并非小池塘容不下大鱼,而是小池塘的大鱼,相当于汉语谚语“林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二、宗教信仰的差异宗教信仰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定的信仰产生了特定的词语。

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不同,也影响着英汉两种语言的翻译。

在西方,人们信仰基督教,基督教产生时,欧洲大陆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世俗的王权只有超越一切世俗力量之上的上帝才能收服人们的“野性”,于是基督教应运而生,人们的语言也深深的打上了民族宗教色彩的烙印。

如:“Man proposes,god disposes”(由人提议,上帝决断)“God helps those who helps themselves”(天佑自救者)。

Go to hell.(下地狱去)。

在中国,佛教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一切。

因此,汉语言中有许多词语来源于佛教、道教。

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报佛脚”等。

可见宗教文化是构成英汉语言各自特色的重要方面。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宗教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准确的表达译文的文化意义。

三、生活习俗的差异语言来源于生活,生活习俗于人情世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表达。

如:英语民族的人见面时总喜欢谈天气,说:“Lovely weather, isn’t it?”之类的话,汉译时,可译成“你好!”而在我国,人们见面时总爱说:“吃过了吗?”“吃饭了吗?”这其实只是一种招呼,并不是真的关心别人是不是吃了饭。

因此,这种文句可译成:“How do you do?”而千万不要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要不然人家老外还以为你是邀请他吃饭呢?英汉习俗差异较典型的还表现在对动物的态度及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上。

中国人一般都鄙视狗,如走狗、看门狗、落水狗、狗地主、狐朋狗友,一看就知道是令人厌恶的家伙;还有狼心狗肺、狗仗人势、蝇营狗苟、狗眼看人低,这“狗”被人骂得“狗血喷头”。

可是英语中的狗却要幸运得多,成了a lucky dog(幸运儿)。

另外有 a top dog(重要的人)、 a sea dog (有经验的水手)、a jolly dog (快活的人)、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 lovemy dog(爱屋及乌);dog被认为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然而,中国人一般把牛看作是人类的朋友,是最勤劳的动物,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

而英语中的bull 成了粗心人(a bull in a china shop)或凶猛的家伙(like a bull at a gate)。

汉语和英语中有不少以动物为内容或做比喻的习语,虽然这些习语的中英译文的最终价值是相同的,但用词中, 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语言当中的含义是不相同的。

这就要求我们翻译的时候必须做出适当的转换。

如:(1)a black sheep----害群之马(2)瘦得像猴—— as thin as a shadow(3)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穷得像乞丐(4)fishing in the air ——水中捞月(5)to shed crocodile tears ------猫哭老鼠以上例子表明,英汉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有可能造成语义上的偏差,翻译时应熟练掌握它们之间的差别,正确地加以区分。

四、价值观的差异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了人们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人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现实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

”(连淑能,2002:41)儒家思想“关心的是人道,而非天道,是人生之理,而非自然之性。

”(同上)如听天由命(be at the mercy of nature)顺其自然(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 in accordance with its natural tendency)而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英语民族却对天文地理有着浓厚的兴趣,从而他们也形成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意识。

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还表现在称谓上。

中国人重辈分尊卑,所以,汉语中亲属称谓特别复杂,而英国的亲属称谓比较笼统。

按英美人的习惯,“外祖母”与“祖母”在英文中都是“grandmother,”舅舅叔叔都是“uncle,”姨妈、姑姑都译成“aunt”。

因此,很遗憾,这会造成一些“文化遗失”,即无法将原句中的信息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在两种语言的翻译中着实是一个难点,这很需要译者有对原亲属关系的正确理解及一些适当的翻译技巧。

此外,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还体现在个人与集体的观念上。

中国人重视“群己合一,”突出“群体”的人格,倡导集体主义,较轻视个体的人格,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大公无私,”“群体”取向使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不愿引人注目,因而产生了“树大招风,”“人大惹议,”“人怕出名猪怕壮”等。

而英美人则注重个人的人格,倡导个人主义。

因此英语中有不少表现个人进取、个人力量、个人意志的习语。

如: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s of his own fortune. (自然的幸福靠自己)You have to blow your own horn(应吹自己的号角).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清楚地了解中国人与英美人价值观的不同特点及其在语言上的不同表现形式努力透彻理解原文,使译文符合原文的语言风格、语言形式及艺术特色。

综上所述,文化的诸多差异影响着翻译。

翻译决不能只着眼于语言转换,而是要求译者必须对译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从而才能使译文与原文实现圆满的对应。

参考文献[1]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袁荣儿《动物词在汉语和英语文化中的语义辨析及其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陆亿松《海洋文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