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奈达的五类文化因素谈英汉文化词的对比及翻译_陈琳琳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不仅涉及语言问题,而且涉及文化问题。
在翻译中,文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文化和翻译这两个方面着手,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实现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文化;翻译;关系一、引言翻译是信息的一种语际转换过程,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价值态度等方面的总和,渗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
人类社会的各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能够准确地用译文表达出原文的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这一因素必须考虑在内。
二、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定义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来看,文化包括物质和意识形态两个领域,也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方面。
根据这个广义的定义,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将语言文化特性分为五类:生态学、物质文化、社会、宗教和语言。
从狭义上来看,文化仅仅指的是精神文明。
三、翻译的定义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然而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翻译学者都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活动”。
下面列举两个翻译学者对翻译作出的定义。
玛丽·斯奈尔·霍恩(Mary Snell-Hornby)指出“翻译并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单纯的词句转码,而是一种更复杂的活动形式,人们通过这种形式在新的情境下对一个文本提供相关信息,并在已经发生改变了的功能、文化以及语言环境下,尽可能接近地保持原文本的各个方面。
”拉尔森(Mildred rson)把翻译定义为“一组具体符号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的意义传输。
”根据以上两位翻译学者对翻译的定义可以看出,翻译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文化的传输,而不是语言的传输。
翻译不再是简单地从一个文本解码到另一个文本的活动,而是一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活动。
四、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自然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下面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2024年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范文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跨文化交流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部分。
在这一背景下,词语的文化语义显得尤为重要。
不同的语言,特别是中文和英语,在表达相同或相似概念时,其文化语义可能存在差异。
本文旨在对比研究英汉词语的文化语义,以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差异。
二、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的共性与差异1. 共性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许多基本概念时,具有共性。
如家庭观念、自然景观、人类情感等主题,英汉两语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这些共性源于人类共同的生活体验和文化发展。
2. 差异然而,由于历史、地理、宗教、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英汉词语在文化语义上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中文中的“龙”常被视为吉祥、权力的象征,而在英语中,“dragon”则常被描绘为邪恶的生物。
此外,许多特定于文化的表达方式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没有等价词或表达方式。
三、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的对比分析1. 颜色词对比在颜色词方面,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些颜色词的指称对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差异。
例如,“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常常与喜庆、繁荣相关联,而在英语中“red”可能象征危险或暴力。
又如,“green”在英语中通常代表活力与生长,但在中文中可能不具有这种语义内涵。
2. 动物词对比在动物词方面,由于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英汉两语对某些动物的态度和评价存在差异。
例如,“狗”在英语文化中是忠诚的象征,而在中文中虽然也具有这一意义,但同时“狗”在某些语境下可能带有贬义色彩。
3. 习俗与俚语对比习俗与俚语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往往难以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
例如,“fishing for a compliment”(恭维别人)这样的俚语在中文中就难以找到直接对应的表达方式。
此外,许多特定的习俗和传统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没有相应的词汇或表达方式。
四、结论通过对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两种语言在表达相同或相似概念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差异。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英汉习语翻译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英汉习语翻译本文根据不同语言中的习语反映了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了英汉习语的对等问题并对其翻译方法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注释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翻译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标签:功能对等;英汉习语;翻译一、引言习语是人类语言的精华。
因为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习语通常包括俗语,谚语,成语,典故,格言,英语中还有俚语,汉语中有歇后语等。
习语不仅使用形象而且寓意深刻,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各种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习语,人类的语言就没有生气,变得枯燥乏味;没有习语,人类的文化显得单薄,索然无味。
因此,在英汉翻译中,习语的翻译更是值得研究。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是大家公认的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他最有代表的理论是“动态对等”理论,后发展为“功能对等”。
他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的信息。
“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包括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以及文体对等四个方面。
到了20世纪90代,奈达考虑到双语交流中语言和文化等因素的不同,提出对等中有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
在奈达看来,翻译的目的就是寻找与原文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语。
索达的动态或功能对等理论实质上是等效翻译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
三、英汉习语中的对等不同国家的习语有其相似的地方,但也蕴含着其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内容以及其鲜明的民族特征,因此,在形式和内涵上,英汉两种语言有三种对等关系:完全对等、部分对等和零对等。
1、完全对等完全对等是指形式和含义(包括句法含义和文化含义)完全等值。
这在英汉语中的比喻中经常见到,比如,as sly as a fox 像狐狸一样狡猾,as light as feather轻如鸿毛;as cold as ice 冷若寒冰;castles in the air 空中楼阁;crocodile’s tears 鳄鱼的眼泪;dark horse 黑马;sour grape 酸葡萄;be armed to the teeth 武装到牙齿;like father,like son 有其父必有其子等。
《2024年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范文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语言之间的差异与共通之处显得尤为重要。
尤其对于词语的语义,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其在不同的语言中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特点。
英汉词语的文化语义对比研究旨在探究这两种语言在文化内涵、表达方式及语义演化等方面的异同,有助于增进两国之间的理解与交流。
二、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的共性与差异1. 共性(1)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相似性:在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时,英汉词语常呈现出相似或共通的语义。
如“阳光”在汉语中常被翻译为“sunshine”,这种语义上的相似性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共同感知。
(2)相似的表达方式:在某些表达上,英汉词语有着相似的表达方式,如礼貌用语、问候语等。
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在社交习惯和礼仪方面的共通之处。
2. 差异(1)文化内涵的差异: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同一事物在不同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龙”在汉语中象征着权力、尊贵和吉祥,而在英语中则更多地被视为强大和威严的象征。
(2)表达方式的差异:在表达同一概念时,英汉词语可能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如描述颜色时,汉语中的“火红”在英语中往往需要使用更多的词汇和表达来传达这一含义。
三、影响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的因素1. 历史背景:历史的发展与演变对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词语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语义和文化内涵。
例如,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词语随着历史的推移而逐渐丧失了其原有的含义。
2. 地域性:地理环境、民族风俗等地域性因素也影响了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使同一事物在不同地域的语义存在差异。
例如,对于某些动植物的称呼和描述,不同地域的英汉词语可能存在差异。
3. 社会习俗:社会习俗和礼仪规范对语言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使词语在表达同一概念时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
如中西方在对待家庭、友情等人际关系上的差异导致了词语语义的差异。
四、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的价值与意义1. 增进跨文化交流:通过对比研究英汉词语的文化语义,有助于增进两国之间的理解与交流,减少误解和冲突。
奈达的《语言,文化与翻译》评介

奈达的《语言,文化与翻译》评介
《语言、文化和翻译》是西班牙语语言学家和翻译学家卡胡
纳·纳达的出类拔萃之作,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
提出了有关翻译的实用性思想。
书中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语言、文化和翻译之间的联系。
纳达指出,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文化影响,反过来也
影响语言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属性的
原因。
因此,在翻译中,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
在语言和文化之间进行平衡,以便正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思。
此外,本书还提出了有关翻译实际操作的实用性思想。
纳达认为
我们应当使用词汇、句式和结构来消除翻译中的差异,而不仅仅是直译。
本书还介绍了关于翻译技巧的建议,例如译者应该尊重原文的文
化特色,尽量保留其原文风貌。
最后,纳达指出,译者必须在原文中
保留意义的同时尊重译文的文化习俗,这就是翻译的真正要义。
总的来说,《语言、文化与翻译》是一部精彩而又优秀的读物,
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语言、文化和翻译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有关翻
译技术的实用性思想,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理解以及翻译的实践性指导。
推荐大家阅读。
《2024年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范文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语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英汉两种语言分别代表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其词语的语义内涵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旨在通过对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的对比研究,揭示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的对比研究1. 宗教信仰的差异在宗教信仰方面,英语和汉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英语中的“God”(上帝)与汉语中的“天”或“神”虽然在字面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实际使用中却承载了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内涵。
英语中的宗教文化主要源自基督教,而汉语中的宗教文化则更多地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这种差异导致了在词汇意义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2. 社会习俗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社交习俗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Red”(红色)在英语中通常被视为热情、激情的象征,而在中国文化中则常被视为吉祥、繁荣的象征。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颜色词上,还体现在各种习语和俗语中。
再如,“Handsome”(英俊)在英语中用来形容男性的外貌,而在汉语中则更倾向于用“帅气”或“俊朗”等词汇来表达。
3. 历史传统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历史传统也导致了词语文化语义的差异。
例如,“Dragon”(龙)在英语中常被视为邪恶的象征,而在中国文化中则被视为吉祥、尊贵的象征。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观念和价值观。
此外,在历史事件、人物传说等方面,英汉词语的语义内涵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三、结论通过对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影响了词语的语义内涵,还影响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交际习惯。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以避免误解和冲突。
同时,这种对比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魅力,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奈达功能对等视阈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论文

毕业论文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视阈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摘要功能对等理论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意义、风格以及读者反映,其中以意义和风格对等为基础,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
该理论不同于传统的翻译理论,它不再局限于原文文本和目标语文本之间的对比,而是将重心转移到读者的反应上。
功能对等理论的这一创新思想在翻译研究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译界的学者及翻译理论家们试图用该理论来解释翻译现象并用来指导翻译实践。
因此对功能对等理论的研究颇丰,但是以该理论为基础来系统研究诗歌翻译还很缺乏。
鉴于此,作者尝试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应用到诗歌翻译的研究中。
论文的第一部分简单地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论文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介绍了中西方对于中国古诗词翻译的研究及与古诗词翻译相关的理论;论文的第三章介绍了功能对等理论的主要概念、其对翻译的指导作用;第四章主要介绍了研究问题、语料的收集以及研究的框架;论文的第五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选取了中国古典诗词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英译;第六章-是结论部分,并指出了本文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最后论文得出结论:功能对等理论对于诗歌翻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该理论使译者明确了诗歌翻译的目的以及实现此目的的具体方法,并且很好地解决了诗歌翻译中神似和形似的矛盾。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奈达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英汉文化词语差异及其翻译模式

英汉文化词语差异及其翻译模式摘要: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转换。
英汉语言中大量词语在文化意义上的差异给翻译带来了障碍。
这些具有差异的文化词语按照联想意义可分为四类:联想意义不同或相反;联想意义部分相同;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词汇空缺。
对于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的翻译,大致采用以下五种模式:文化植入、文化阻断、文化诠释、文化融合和文化归化。
关键词:文化词语联想意义翻译模式一、引言近几年来,文化研究正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和翻译研究者的重视。
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信息的转换。
不同文化,尤其是东西文化,由于区域生态环境不同,文化积累和传播的不同,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不同等等,在文化取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会给翻译带来障碍。
例如,英语中的“Doctrine of God”, “doctrine”有“教训,训诲”之意,所以这个短语很容易被理解成“上帝的教诲”。
其实“Doctrine of God”是基督教神学的基本学说之一,专门论述上帝的存在,本性等内容,意为“上帝论”。
由此可见,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
对于一个合格的译者来说,除了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外,强烈的文化意识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
只有了解掌握语言当中所负载的文化内涵,才能克服翻译过程中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最大限度地避免误译,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二、英汉文化词语的差异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不了解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内涵,也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在语言中,词语是最活跃、最积极的一个部分,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无不在词语中得到直接和迅速的反应。
因此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体现得也最为突出。
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利奇(G.Leech)在他的《语义学》中,把词的意义归纳为七种类型: (1)理性意义; (2)内涵意义; (3)社会意义; (4)情感意义; (5)反映意义; (6)搭配意义; (7)主题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奈达的五类文化因素谈英汉文化词的对比及翻译陈琳琳(湖北大学外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2)[摘 要]语言植根于文化中,人们的世界观反映在他们的语言里。
文化因素对语言的影响波及词汇层、语言层直到语境层。
本文基于奈达的五类文化因素来谈汉语文化负载词的文化伴随意义及其翻译问题。
笔者认为,在处理文化因素时,应考虑译作在预期读者中的可接受性,从而实现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功能。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文化伴随意义;翻译目的;读者因素1.语言、文化与翻译在西方关于“文化”的众多定义中,19世纪最有影响的定义是人类学家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1871)中提出来的。
据《文化学辞典》(1988),Tylor给文化下的定义为:“Culture is 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belief,art,moral,law,custom,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获得的其它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它也受到文化的制约。
正如Juri Lotman 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
”(Susan Bassnett:2004)而在在洪堡特那里,语言反映世界观。
(潘文国,)语言反映人们的文化认知,也有着传达文化意义的功能。
因此,在翻译中如果不谨慎处理,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
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讲,不能传达文化意义的翻译无法在读者中引起应有的文化共鸣,这对原作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因此,在处理翻译中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到读者因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翻译目的,发挥翻译的跨文化交际作用。
例如,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应运而生的“福娃”,这五个可爱的娃娃,名字分别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看到他们,中国的民众就会想到“北京欢迎您”,作为吉祥物的这五个中国小精灵承载了中国公民想要传递给世界人民的“和平、友谊、进步、和谐”等理念。
但是“福娃”最初的译名“Friendlis”仅有“友好、友谊”的指称意义,并没有传达给外国人上述所承载的特殊的民族文化特色,不利于我们借助奥运会这一盛会宣传我国的民族文化。
因此可以采用异化翻译的策略,翻译成Fuwa,另外附加注释。
这样,外国读者在看到Fuwa时才会具体地把它和那五个可爱的中国吉祥物联系在一起,进而联想到它们的特殊文化意义。
Fuwa保留了“福娃”的文化蕴含意义,达到了更好的翻译效果。
翻译的最大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针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坚持“文化传真”的翻译基本原则。
无论我们采取何种翻译策略,都应既考虑原文的文化特色,又顾及译作的可读性。
下文在奈达五类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浅谈翻译中如何应对词语搭配的伴随意义传达问题。
笔者认为,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译者可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和预期读者来选定相应的翻译策略。
2.奈达的五类文化奈达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可以五类:(1)Ecology生态学;(2)Material Culture物质文化;(3)Social Culture社会文化;(4)Religious Culture宗教文化;(5)Linguistic Culture语言文化。
2.1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包括动植物、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等等。
从地理位置上讲,中国是个大陆国家,地大物博,幅员辽阔。
而英国是个岛国,四面环水,因此在英语中有这样的表:all at sea(不知所措),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sail before the wind(顺风航行)等。
而汉语中呢,有“挥金如土”来形容一个人花钱大手大脚,英语中则说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中形容一个人很能喝水或喝酒,说他“牛饮”,英语中则说drink like fish.从生态环境讲,不同民族对动物的喜好各异。
汉语里,“狗”总带有贬义,比如汉语里常用“狐朋狗友”来比喻勾结在一起的一帮坏人;用“狼心狗肺”来比喻一个人心肠像狼和狗一个凶恶狠毒。
与此相反,英美国家人士却常把狗看作是人类的朋友。
英语中关于狗的表达几乎都是褒义的,如“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Barking dog never bite”(会叫的狗不咬人)等。
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话:“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丫头,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
……”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的译本对狗的传译迥然不同:杨译:“…‘Desperation drives men to rebel and a dog to jump over a wall.’…”霍译:“…,it will be a case of ‘the desperate dog will jump a wall,the desperate man will hazard all’;…”(转引自:邵志洪,2005) 在这里两种译文看上去差别不大,都有直译的成分。
原文中,宝玉的丫鬟将红儿比作狗,应该含有侮辱的涵义。
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文针对的国内读者,所以不必大费笔墨去解释“狗急跳墙”的比喻意义,读者应该能明白文字背后隐含的意义。
而霍克斯的读者是英文读者,他们无法理解这个习语的意思,但译者添加了desperate 一词,应该能很好地传达原作的意思。
2.2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指的是不同的文化里特有的物质产品,它们都是文化的载体。
比如中国的长城,各国独特的食物和衣着等等。
比如中国的饺子、混沌、包子、豆腐等等,在英语中都没有对应的表达。
因此,现在大家都似乎都能接受它们的音译名了,这样才体现了它们的“中国特色”。
请看一下例句:“人家是醋罐子,他是醋缸,醋瓮!……”杨译:“…If other women are jealous,she’s a hundred times…”霍译:“…They call jealous people “vinegar bottles”,don’t they? Well,she’s not just a bottle full of vinegar; she’s a storage jar – a whole cistern – full of it! …”(转引自:邵志洪,2005) 汉语里形容一个人爱嫉妒,叫吃醋。
因此,醋缸子、醋瓮还有爱嫉妒的文化伴随意义。
杨译采用了意译的手法,保留了原文的文化意义,但丢弃了文化形象,对原文来说是种损失。
霍译采取了直译和增译的手法,既保留了原文里文化特色,有成功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笔者认为比杨译更出色。
2.3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包罗万象,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说风土人情、传统、社会规则、宗教信仰、道德准则、历史背景、意识形态等等。
比如不同的文化有不用的节日和庆祝风俗,不用的打招呼的方式,不同的称呼方式,另外还有人们赋予颜色词不用的含义。
不同文化里的人们对颜色的认知是不同的。
在汉语里,红色总是和“吉利”“好运”“喜庆”相连,是个有着褒义词,中国文化把婚丧嫁娶称作“红白喜事”。
过年要贴对联,对联写在红纸上。
哪家有人娶媳妇嫁女儿都要、贴大红喜字。
再比如:“开门红”(to begin well/to make a good start),本命年要穿红色的衣服来避邪等等。
但是英语文化里,红色却有着截然不用甚至相反的文化伴随意义。
西方文化中,红色总是和革命、激进和血腥联系在一起,带有政治色彩。
英语“see red”表示“火冒三丈”或“大发脾气”,“to wave a red flag ”是做“惹人生气的事”。
汉语中的“眼红”用来形容一个人有嫉妒心理,而相应的英语表达却是green-eyed。
例:(1)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杨译:Her power and red chamber,her youth and beauty wasted.144英语人名的文化特征及翻译策略茅忆年1,2(1.宁波大学 浙江宁波 315000;2.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浙江宁波 315040)[摘 要]基于英语文化特点和英语人名翻译原则,采用大量人名中英对比材料,用举例说明的方法,从人名所体现的文化角度就英语人名的文化特征和翻译策略展开讨论,旨在探索不同的人名翻译方法并发现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英语人名翻译;文化;译法一、引言人名从功能角度上讲是一种称呼,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社会称谓符号,从社会层面上看,它又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对于一些耳熟能详的英语人名如“Smith”、“John”等,译者能很轻松地找到中文译法“史密斯”、“约翰”,因为他们已是约定俗成的,而当出现一些不是很常见的英语人名时,译法就会五花八门。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人名特点,对其进行研究和翻译是一个很有趣的课题,本文主要讨论英语国家人名的文化特征及翻译策略。
二、英语国家人名的文化特征1.英语人名的构成。
汉语人名的结构是姓+名,姓在前名在后,这非常符合中国人崇尚共性的特点,中国人把姓看作是最重要的家族标志。
不同于汉语人名,英语人名姓在后,名在前,一般由教名+中间名+姓所组成,如George Walker Bush。
Bush是姓,George是教名,按照英语民族的习俗,一般在婴儿接受洗礼时,由牧师或父母亲朋为其取名,称为教名。
Walker是中间名,也叫自取名,是本人自取的名字,排在教名之后,往往可以省略不写,所以美国前总统通常被称为George Bush。
在英语人名中充分体现了英美人强调个性,尊重个人独立人格的特点。
2.英语人名的命名方式。
英语国家的姓的起源主要有:取自祖先所从事的行业而形成的姓氏如Miller(磨坊主)米勒、Smith(铁匠)史密斯;取自自然界的山、水和动植物名称,如Bush(树丛)布什、Wolf(狼)沃尔福;祖上有某些生理特征而起的诨名所形成的姓氏如Long(长)朗、Brown(棕色)布朗。
(张丽美,2009) 提到名,中国人取名首先考虑的是义美,即寓意吉祥,通常代表了父母的美好愿望,其次是形美和音美,即写起来好看,念起来好听。
西方人也同样奉行取好的名字,不但重音而且还要重义。
总的说来,英语人名的命名方式有这么几种:(1)以出生季节、日期、时间、天气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