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英汉翻译论文
论宗教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及其对策

[] 刘 宓 庆 . 3 新编 汉 英对 比 与 翻译 [ . M]
北 京 :中 国 对 外 翻 译 出版 公 司 ,
2 0 . 0 6
的关 系,着 重论 证 了宗教 文化在翻译 过程 中所产生 的影响和作用 ,通过 实例论
述 了翻 译 工 作 中应 该 充 分 考 虑 宗教 文 化 的 因素 ,指 出应 对 英 汉 翻 译 宗教 因 素影 响 的策 略。 只有 在 了解 和 掌 握 了各 自宗教 等 文 化 的 特 点 后 ,准 确 理 解 原 作 的 思
国对 外翻 译 出版公 司 ,2 0. 00
【 要 1翻 译 是 一 种 跨 文 化 的 交 际 , 它 不仅 涉及 语 言 的 转 换 ,而 且 涉 及 文 化 的 摘 转 换 。 从 根 本 上讲 ,它 是 一 种 文化 交 流 。 本 文 通 过 讨 论 阐述 了文 化 与 翻译 之 间
9
宗教文化 ,可 以说是对人类和社会 影响最深最广 的一种文化形态 ,它不仅影 响 到社会 的经济 、政治 、科 教、哲学 、文 学艺术 ,而且积淀在人 的深层文化心理 结构中 ,潜在而长久地影 响着人 的思想和行 为。
a o on,whi h m a a o e nd s c y m ke s m c onti ton t he t a l i rbu i o t r nsaton of En ls dChne eii g ih a i s doms n .
浅析宗教文化的英汉翻译

浅析宗教文化的英汉翻译宗教文化是一种体现人们信仰和崇拜的文化形态,它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中可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形式和表达方式。
宗教文化的英汉翻译涉及到对宗教概念、宗教仪式、宗教经典等方面的翻译,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本文将就宗教文化的英汉翻译问题进行浅析,包括一些常见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首先,对于宗教概念的翻译,要注意对其内涵和义理的准确理解。
宗教概念具有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和宗教内涵,因此在翻译时要注重对宗教概念的正确理解,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同时,还要考虑到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在进行英汉翻译时要注意避免文化的曲解和误解。
其次,对于宗教仪式和礼仪的翻译,要把握其原始含义和文化内涵。
宗教仪式和礼仪是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对神圣、庄严和崇高的追求和表达,因此在翻译时要注重对其原始含义和文化内涵的传达。
可以采用译音、意译和注释等翻译方法,力求做到准确、贴切和通顺。
再次,对于宗教经典的翻译,要注重其语言翻译和文化转换的结合。
宗教经典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进行宗教经典的英汉翻译时,要注重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和精确把握,同时还要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策略,力求做到再现其原始风貌和文化内涵。
此外,在宗教文化的英汉翻译中,还需要注重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宗教文化具有很高的修辞性和感染力,因此在翻译时要灵活运用相应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使译文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同时还要注意对文化背景和宗教内涵的理解和传递,以使译文更具有文化特色和宗教氛围。
总之,宗教文化的英汉翻译涉及到对宗教概念、宗教仪式、宗教经典等方面的翻译,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在进行宗教文化的英汉翻译时,要注重对宗教概念和内涵的准确理解,同时还要注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避免文化的曲解和误解。
此外,还要注重翻译技巧和策略的运用,灵活运用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使译文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文化特色。
探讨中英文化差异——以宗教习语翻译为案例精编版

探讨中英文化差异——以宗教习语翻译为案例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试析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2 合作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3 Scarlett’s Pragmatism in Gone with the Wind4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5 从《远眺》看翁达杰的立体主义叙事形式6 论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7 从英汉广告语言特点分析中西方文化价值观8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of Love in Charles Dickens’s A Tale of Two Cities9 信用证中英语语言特点及应用研究10 《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1112 英语姓名的文化内涵13 A Study on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in Phonetic Teaching of Spoken English in JEFC14 英汉礼貌原则的比较分析15 A Probe into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Neologisms16 欲望与死亡——对马丁伊登的精神分析17 A Contrast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Scarlet Letter18 简•奥斯丁的女权主义在《理智与情感》中的体现19 女性主义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柯林斯20 商务合同英语的语言特征21 F 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22 对《别对我说谎》中非言语因素的分析23 从生态主义观解读《愤怒的葡萄》24 性别差异在外语教学中的具体体现25 跨文化交际中的商务礼仪26 从《纯真年代》中的女性角色看伊迪斯•华顿的女性意识27 由女性“奴性”潜意识解析玛利娅姆多舛命运28 从文化角度谈旅游翻译29 《简爱》和《藻海无边》的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30 论奥斯丁女性主义观点在《爱玛》中的体现31 论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32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33 论爱丽丝·沃克《紫色》中西丽女性自我的缺失与重塑34 跨文化交际中恭维语的语用失误及其文化透视35 O n the Disposal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36 美国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37 浅析英语粘着词素及其在词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38 文化语境维度下中餐菜名的英译研究39 中文商标英译研究40 中英植物词语隐喻的文化对比41 大卫王:在希伯来世界中的社会地位42 浅析小组合作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43 解析斯嘉丽的性格及其对现代社会女性的借鉴意义44 从安利(中国)的成功看直销模式在我国的发展45 《雾都孤儿》中批判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分析46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中文旅游文本翻译47 数字“三”的文化意蕴及其翻译方法48 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49 探究斯蒂芬•克莱恩诗集中的三类意象——以《黑骑者》为例50 A Comparison of the Dragon Culture in the East and the Sheep Culture in the West51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动物意象研究52 《傲慢与偏见》中的三种不同婚姻的分析53 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54 英语课堂中的非传统学习策略55 《远大前程》中皮普成长的心路历程56 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重新解读57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两个概念的区别研究:以公示语为例58 T hackeray’s Ambival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Women in Vanity Fair59 英国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的研究60 守望爱情的孤独勇士--论电影《暮光之城》爱德华的永恒魅力61 论《黑夜中的旅人》中主人公的信仰冲突与融合62 [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忠诚:困境与重塑63 对《德伯家的苔丝》中纯洁一词不同理解的分析64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玛吉的悲剧成因65 T 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66 商务演讲中的跨文化障碍67 《可以吃的女人》女性主义解读68 《蝴蝶梦》中的女性成长主题研究69 《红字》中霍桑的女性观70 解析凯瑟琳的爱情与婚姻之分离71 《宠儿》中黑人母亲角色的解读72 英汉翻译中文化负迁移引起的偏误分析73 《人性的污点》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社会原因的分析74 论《小妇人》中女性人物塑造的两重性75 语境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76 F inancial Translation Industrialization77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内涵78 谈电影片名的翻译79 中餐菜单英译的归化与异化80 李白《静夜思》六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81 对《觉醒》的女权主义解读82 《喧嚣与骚动》的创作技巧研究83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苔丝》84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85 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86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87 从女性主义解读《芒果街上的小屋》88 美国战争电影的人性和文化透视--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89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企业外宣资料的英译研究90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东西方爱情比较91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对策研究92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分析E.M.福斯特笔下的女性意识93 论被动句的翻译94 从儿童心理角度看儿童文学中的对话翻译95 模糊语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用研究96 浅析中西方颜色词所隐含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97 《雨中的猫》中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98 外交语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则99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100 评《傲慢与偏见》中卢卡斯小姐101 汉英称赞语的对比研究102 对大学课程中“旅游英语”的教材分析103 An Imitation of the Primitive Society: Evil of Human Nature in Lord of the Flies104 普通话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105 从民族文化心理差异角度看功能对等论在商标翻译中的运用106 译员主体性在歌曲《我有个梦》歌词翻译中的体现107 谈英语文学作品名称的汉译108 从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看美国梦109 徒劳的追求——对《宠儿》中黑尔的悲剧分析110 翻译中的字词选择111 海明威文学作品中青年和老年人物关系对比探究112 A Study of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Beloved 113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Approach to Teaching Listening in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114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重生115 从《喜福会》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看身份的寻求116 从中西传统节日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117 《简爱》与《呼啸山庄》女主人公比较分析118 汉语中英语借词及其语言文化影响119 在经济全球化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管理120 论《西游记》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以詹纳尔和余国藩的英译本为例121 Roger Chillingworth in The Scarlet Letter Viewed from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122 欧美电影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的影响123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124 《等待野蛮人》中的寓言式写作手法125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126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127 我国中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现存的问题与对策128 米字旗下的荣耀与忐忑——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社会价值观129 从文化视角谈中美儿童家庭教育观和教育方法的差异130 孤独的神秘与永恒的自由追求——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131 从麦琪的礼物中折射出欧亨利对已故妻子的爱132 汉语动词和翻译133 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134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135 索尔贝娄的《银碟》中父子关系的分析136 《女勇士》中美国华裔身份危机的探寻137 《愤怒的葡萄》的生态主义分析138 浅析希腊罗马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139 论《阿芒提拉多酒桶》中文学手法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140 《傲慢与偏见》中经济对婚姻的影响141 从《基督山伯爵》看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142 中美文化视野中对个人主义的认同差异143 《荒原》中的神话溯源144 交际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45 中西方饮酒礼仪的比较146 商务谈判中话语的顺应性研究147 外来词的翻译方法初探148 欲望与命运--《推销员之死》与《旅行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的悲剧根源之比较149 从《打鱼人和他的灵魂》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150 英语幽默的认知语用分析151 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152 《白象似的群山》中话语权利争夺探究153 美国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154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155 合作原则视角下探析广告语篇中省略的会话含意156 《麦田中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异化157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的生与死158 浅析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159 解析凯瑟琳的爱情与婚姻之分离160 由王尔德的《莎乐美》探究法国象征主义对其唯美主义的影响161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162 从文化差异视角论旅游文本翻译中的词汇空缺163 分析《基督山伯爵》爱德蒙的二重性格164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165 小学英语单词情趣教学初探166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67 《动物庄园》中的黑色幽默分析168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169 论《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艺术效果170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乔丹•贝克的人物分析171 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172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幽默的比较173 商务英语中的冗余现象及语用功能174 对《傲慢与偏见》中贝内特太太及其女儿们的人物评论175 《推销员之死》的文化解读176 中美幼儿教育对比研究177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178 论《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梦179 《欢乐之家》中丽莉追求婚姻时的自我矛盾180 魔法世界的双重间谍——《哈利波特》西佛勒斯•斯内普的矛盾形象分析181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182 从就餐细节看中美儿童个性能力的差异183 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三美原则的再现184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185 人性的堕落——解析《蝇王》人性恶的主题186 中英广告的文化差异及翻译187 Metaphors in the Themes of Of Mice and Men188 论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189 从《狼图腾》和《野性的呼唤》中狼的意象比较中西方生态意识190 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191 汉民族节日名称英译中的文化价值取向研究192 探讨中英文化差异——以宗教习语翻译为案例193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电影片名英译中的运用分析194 A Stu dy of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of Identity in Invisible Man195 归化与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融合应用——评《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习语196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Chapter Title Transl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197 Influence of Western Food Culture upon Chinese People198 从合作性原则看品牌代言中广告语的使用199 论《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物的影响200 Landscape Poems in Seven-character Quatrains and Sonnets。
浅议宗教文化与翻译

浅议宗教文化与翻译
宗教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宗教文化通过宗教仪式、经典学习、社区活动等
形式传承和演绎,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中文翻译在传播宗教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宗教文化的翻译为
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桥梁,使人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的宗
教信仰和实践。
翻译宗教文化还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减少误解和冲突。
然而,宗教文化的翻译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宗教文化具
有深厚的历史、哲学和文化背景,其中包含大量的特定术语、概念和意义。
这些内容在翻译过程中可能存在难以准确表达的问题。
其次,宗教文化常常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紧密相关。
例如,宗
教仪式、节日和礼仪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因此,翻译宗教文化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避免歧视或误解。
此外,宗教文化的翻译还涉及到信仰和敏感的话题。
翻译人员需要谨
慎处理敏感话题,确保保持原文的意义和尊重宗教信仰。
综上所述,翻译宗教文化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但也是非常有意
义和重要的。
翻译人员应该通过深入了解宗教文化的背景和意义,以及不
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确保准确传达宗教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
同时,也要
尊重和保护不同信仰之间的差异和个人自由。
泉州宗教文化英语作文

泉州宗教文化英语作文**The Unique Charm of Religious Cultural Integration in Quanzhou**Nestled within the verdant hills and fertile plains of Fujian province, the city of Quanzhou stands as a testament to the rich tapestry of religious diversity. A melting pot of cultural influences, Quanzhou has been a crossroads of faiths for centuries, with Buddhism, Taoism, Islam, and Christianity all finding a home in its harmonious society. The Buddhist temples of Quanzhou are perhaps the most visible testament to the city's religious diversity. The Lingyuan Temple, with its elegant pagodas and serene gardens, is a popular destination for pilgrims seeking inner peace. The Temple of Great Mercy, known for its intricate carvings and statuary, is another example of Buddhist artistry. These temples are not just places of worship; they are also repositories of cultural heritage, attracting scholars and touri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Taoism, the indigenous religion of China, also has a strong foothold in Quanzhou. The Wudang Mountain, a sacredsite for Taoists, is a popular destination for pilgrims seeking spiritual enlightenment. Taoist temples, with their distinctive architecture and rituals, add to the city's religious landscape, offering yet another layer of cultural exploration.Islam, too, has a rich historical presence in Quanzhou. The Qingjing Mosque, with its intricate architectural details and serene atmosphere, is a testament to the city's Muslim community. Here, one can witness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different faiths, as Muslims pray alongside their neighbors of other religions.Christianity, introduced to China by foreign missionaries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also has a following in Quanzhou. The old European-style churches, with their Gothic arches and stained glass windows, stand as reminders of the city's past as a major port of entry for foreign trade and cultural exchange.The remarkable fusion of these religions in Quanzhou is not just a testament to the city'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t is also a reflection of its people's deep-seated belief in tolerance and harmonious coexistence. Thisunique blend of faiths has given Quanzhou a distinctive identity, making it a captivating destination for religious tourists and cultural enthusiasts alike.The city's religious culture is not just a matter of faiths but also a powerful engine of social cohesion.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different religions has fostered a sense of unity and mutual respect among the people of Quanzhou, creating a society that is open and inclusive. This religious diversity has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city, making it a vibrant and dynamic place wher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beliefs flourish side by side.In conclusion, the religious culture of Quanzhou is a remarkable phenomenon that deserves recognition and celebration. It is a testament to the city'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ichness, as well as a powerful reminder of the value of tolerance and harmonious coexistence. As we step into the future, it is hoped that Quanzhou will continue to cherish and nurture its religious diversity, allowing it to flourish and thrive for generations to come.**泉州宗教文化融合与独特魅力**泉州,这座位于福建省群山环抱、平原肥沃的城市,是宗教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浅析宗教文化的英汉翻译

浅析宗教文化的英汉翻译摘要:宗教是人类文化的总要组成部分。
在西方,宗教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形成西方社会的主要文化特征之一。
英汉翻译不仅包含语言本身,还涉及许多与宗教文化相关的背景知识。
在翻译工作中,要将语言和文化有效地联系起来,提高文化差异意识,才能更好实现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宗教;文化;语言;翻译一、宗教文化及其意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记录并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
在英语语言中,不乏一些富有本民族风俗习惯及价值观的习语及表达。
因此不同民族的交流,不仅是不同语言的交流,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融会贯通。
而翻译恰恰为此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平台。
但有时由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经常出现意义被扭曲或理解错误。
因此作为一名译者,其任务不仅是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还有其内在的文化知识。
而宗教文化,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化因素,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语言。
如果对其宗教文化没有透彻理解,也许一篇好的译文就会毁于一旦。
正如翻译大师奈达所言:“一篇成功的翻译,掌握二元文化要比双语能力更重要,因为词汇只有在相应的文化下才能发挥其作用。
”根据奈达对文化因素的分类,他将其分为:生态文化、语言文化、物质文化、宗教文化及社会文化。
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势必会对语言造成极大影响。
这种影响在英语语言中极为明显。
由于社会背景,在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和美国,宗教的确占据在他们日常生活中。
这种历史悠久的宗教信仰,正如我们中国儒家的传统思想一样,从某种程度上说造就了他们独特的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他们每天都在使用的交流工具:语言。
由于东西方宗教文化的明显差异,在英汉翻译中,我们特别需要对其宗教背景知识认真了解,以便顺利完成跨文化交流工作。
二、宗教对英语及其翻译的影响英语中宗教(relig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religae,其本意是使紧紧联结。
这种词源上的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为是由某种教义或道德准则而使信徒们联结起来,使人们对神圣信仰、义务和崇拜。
藏传佛教英语作文带翻译

藏传佛教英语作文带翻译Title: The Essence of Tibetan Buddhism。
Tibetan Buddhism, also known as Lamaism, is a profound and ancient tradition deeply rooted in the Himalayan region. It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spiritual teachings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worldwide. In this essay, we will delve into the essence of Tibetan Buddhism,exploring its key teachings and practices.First and foremost, Tibetan Buddhism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ompassion and wisdom. At its core is the belief in the Bodhisattva ideal, the aspiration to attain enlightenment for the benefit of all sentient beings. This altruistic motivation drives practitioners to cultivate loving-kindness and empathy towards others, transcendingthe boundaries of self-interest.Central to Tibetan Buddhist practice is the cultivation of mindfulness and meditation. Through meditationtechniques such as shamatha (calm abiding) and vipassana (insight), practitioners seek to quiet the mind, develop clarity of thought, and gain insight into the true nature of reality. This inner exploration leads to the realization of impermanence, interdependence, and the illusory nature of the self.One of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ibetan Buddhism is its rich symbolism and ritual practices. From intricately designed mandalas to elaborate rituals performed by monks, symbolism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conveying profound spiritual truths. Each ritual act, whether it's the chanting of mantras or the offering of butter lamps, is imbued with symbolic meaning, serving as a gateway to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Another hallmark of Tibetan Buddhism is the veneration of spiritual teachers, or lamas. These enlightened beings serve as guides and mentors on the spiritual path, offering teachings, blessings, and initiations to their discipl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student and a teacher is characterized by devotion, respect, and a commitment tospiritual growth.The Tibetan Buddhist tradition is also renowned for its teachings on the nature of mind and consciousness. According to Tibetan Buddhist philosophy, the mind is inherently pure and luminous, but it is obscured by layers of ignorance and delusion. Through practices such as analytical meditation and introspection, practitioners seek to unravel these layers and uncover the innate clarity and wisdom of the mind.Furthermore, Tibetan Buddhism places great emphasis on the practice of compassion in action. Inspired by the example of great bodhisattvas such as Avalokiteshvara, practitioners engage in acts of kindness, generosity, and service to alleviate the suffering of others. This compassionate activity extends not only to humans but toall sentient beings, reflecting the universal aspirationfor peace and harmony.In conclusion, Tibetan Buddhism offers a profound path to spiritual awakening and enlightenment. Through itsteachings on compassion, wisdom, mindfulness, and ritual,it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for person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attainment of ultimate happiness. By embracing the essence of Tibetan Buddhism, we can cultivate inner peace, harmony, and a deeper sense of connection with all beings.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是一种深奥而古老的传统,深深植根于喜马拉雅地区。
论宗教文化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及其对策

论宗教文化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及其对策施晓盛【摘要】语言和宗教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汉翻译离不开宗教的影响.由于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导致英汉互译不当的情况较为常见.对此,在翻译时可采取虚实互化、增译、变通和减词等策略来处理,以尽可能达到"信"、"达"的翻译效果.【期刊名称】《宁波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09(011)003【总页数】3页(P63-65)【关键词】文化;宗教;英汉翻译;翻译方法【作者】施晓盛【作者单位】宁波教育学院,浙江宁波,315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教科文艺论宗教文化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及其对策施晓盛(宁波教育学院,浙江宁波315010)摘要:语言和宗教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汉翻译离不开宗教的影响。
由于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导致英汉互译不当的情况较为常见。
对此,在翻译时可采取虚实互化、增译、变通和减词等策略来处理,以尽可能达到“信”、“达”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文化;宗教;英汉翻译;翻译方法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2560(2009)03-0063-03一、引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以符号的形式展现文化的物质形式。
翻译,从广义上讲,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信息转换。
翻译改变的只是社会语言符号,而不是其文化信息。
语言符号的转换应服从近似对等文化信息的转换,而不仅仅是符号的近似对等。
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文化传达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和任务。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这说明翻译要将两种文化结合起来,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
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几乎与人类文化同步产生和发展。
宗教文化,可以说是对人类和社会影响最深最广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不仅影响到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教、哲学、文学艺术,而且积淀在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中,潜在而长久地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宗教文化的英汉翻译摘要:宗教是人类文化的总要组成部分。
在西方,宗教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形成西方社会的主要文化特征之一。
英汉翻译不仅包含语言本身,还涉及许多与宗教文化相关的背景知识。
在翻译工作中,要将语言和文化有效地联系起来,提高文化差异意识,才能更好实现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宗教;文化;语言;翻译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156-02一、宗教文化及其意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记录并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
在英语语言中,不乏一些富有本民族风俗习惯及价值观的习语及表达。
因此不同民族的交流,不仅是不同语言的交流,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融会贯通。
而翻译恰恰为此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平台。
但有时由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经常出现意义被扭曲或理解错误。
因此作为一名译者,其任务不仅是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还有其内在的文化知识。
而宗教文化,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化因素,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语言。
如果对其宗教文化没有透彻理解,也许一篇好的译文就会毁于一旦。
正如翻译大师奈达所言:“一篇成功的翻译,掌握二元文化要比双语能力更重要,因为词汇只有在相应的文化下才能发挥其作用。
”根据奈达对文化因素的分类,他将其分为:生态文化、语言文化、物质文化、宗教文化及社会文化。
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势必会对语言造成极大影响。
这种影响在英语语言中极为明显。
由于社会背景,在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和美国,宗教的确占据在他们日常生活中。
这种历史悠久的宗教信仰,正如我们中国儒家的传统思想一样,从某种程度上说造就了他们独特的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他们每天都在使用的交流工具:语言。
由于东西方宗教文化的明显差异,在英汉翻译中,我们特别需要对其宗教背景知识认真了解,以便顺利完成跨文化交流工作。
二、宗教对英语及其翻译的影响英语中宗教(relig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religae,其本意是使紧紧联结。
这种词源上的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为是由某种教义或道德准则而使信徒们联结起来,使人们对神圣信仰、义务和崇拜。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宗教文化在人类文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西方,宗教几乎渗透在社会传统、文学、艺术甚至日常生活等等各个领域中。
而基督教,作为西方宗教的主要力量,几乎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
可以说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它。
比如说,人在出生后首先会受洗;结婚时会在教堂举行婚礼;离世后,会接受牧师的祷告。
在西方各种节日中,最盛大的要数圣诞节了,而这个节日就是为了纪念耶稣基督的诞辰。
在文学领域里,宗教影响更不计其数。
例如米尔顿的《失乐园》、但丁的《神曲》等等。
而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巨著应该是《圣经》了。
它里面不仅涵盖了宗教观点,而且它为西方政治、法律、教育、文学及文化提供了基本框架。
在现代英语语言中,仍然充斥着许多与宗教有关的习惯搭配及用法。
这也是英语学习者及译者需要掌握西方宗教文化的原因。
这里,笔者将从四个方面分析英汉翻译中的宗教文化因素。
1.人物在英语国家,许多人都以宗教典著当中的人物起名,特别是《圣经》当中有许多人物,像犹大,诺亚,夏娃等等,他们每个人物背后都有与之相关的故事,每个性格千差万别,这些人名伴随着他们的故事被人们传诵,久而久之也被赋予了一些除了标识姓名之外的比喻和象征的意义。
其数量直达和使用频率之高,使得人们常常意识不到自己随意的一句话竟源于圣经。
译者在遇到这些翻译时,必须对上下文进行仔细推敲,以决定是使用直译还是意译。
例如:that joke you told us is as old as adam, but i still think its funny.你给我们讲的那个笑话简直老掉了牙,不过我认为还是很有趣的。
这句子中有一个著名的圣经人物亚当(adam),据圣经记载,他是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类,而夏娃是第一个女人,他们曾一起在上帝创造的花园—伊甸园中生活,由于夏娃偷食了禁果,他们两个均得到上帝不同方式的惩罚。
亚当和夏娃可以说是人类的始祖了,因此“亚当”这个专有名词便蕴涵了新的意义:指古老或陈旧的事物或人。
因此,如果对此了解不深,直译其人名,便会曲解原文意思,使意义模糊不清。
2.数字基督教中有许多富有特殊含义的数字。
作为英语学习者或翻译者,对其所隐藏的深刻文化内涵绝不能忽略。
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数字“13”了,可以说它是基督教世界里的一大禁忌。
这背后又隐藏着一个关于背叛的故事。
据说耶稣与其13个门徒的最后一顿晚餐上,犹大,也就是其第十三个门徒背叛了耶稣,把他送上了绞刑架。
因此那些虔诚的基督徒们相信十三是一个会带来厄运的数字。
日常生活中,英美人就像回避“4”一样地回避“13”这个数字。
所以楼层号没有13,请客绝不能有13人,飞机、火车、剧院等没有第13排13座,每月的第13日都不宜进行庆典的喜庆活动。
另外一个在基督教世界比较有影响力的数字是“7”。
基督教认为上帝在七天内创造了人类,有七种美德,人的一生被分为七个生长时期,主祷文也分为七个部分,这是一个神圣的数字,甚至连七的倍数也被认为是神圣的。
因此,它便经常用来表示规范或调解人类行为以及宗教仪式。
比如七宗罪、神的七大礼物、神的七大圣礼,每个教条背后都蕴涵着其价值观及传统习俗。
请看下面一则错译的例子:he is the seventh son of a seventh son in the family.他是家里第七子的第七子。
很显然,这样的翻译意义不明,让人看了一头雾水。
由于数字“7”在基督教中的神圣地位,句中表示此人是“the seventh son of a seventh son”,当然不会只是表面意义上的第七个儿子了。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理解成此人在家里地位的重要性,因此把这个短语译成“非常显要的后代”比较恰当。
3.动物我们常见到的关于动物的英语习语很多,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引申意义来源于英语世界的宗教文化。
而对于那些不了解宗教文化便想当然的翻译与之相关的句子,便会闹出笑话。
请看下面的句子:the woman in charge of the accounts department is an absolute dragon!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视为一种神奇的动物,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我们常以龙的精神来代表中华民族,在中国,关于龙的表达方式,几乎都是正面意义的,比如说龙腾虎跃、龙马精神、龙飞凤舞等等。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龙在《圣经》中确是一个十足的恶魔或者凶猛的生物,它是一个违背上帝而被教民视作是彻头彻尾的反面形象。
因此,龙这个生物,在西方世界绝不是像在中国一样受欢迎。
倘若拥有了此类宗教文化的知识背景,这个句子应该被合理地译为“会计科那个女科长是个十足的母夜叉!”又如:i was made the scapegoat, but it was the others who started the fire.是别人放的火,让我背了黑锅。
这个句子中的“scapegoat”就是来源于基督教。
“替罪羊”的故事说的是:上帝耶和华想考验亚伯拉罕对他是否忠诚,要他把爱子以撒献为火祭的供品,亚伯拉罕就在高山上用石头砌起了祭坛,把吓得魂不附体的以撒绑了起来,放在准备点火的木柴上,然后举起尖刀朝着以撒刺去——正在此刻,耶和华派天使急速拉住了他的手腕——亚伯拉罕就把附近一只迷了路,角被荆棘挂住的山羊捉来,代替以撒做了火祭。
于是人们就用“替罪羊”来比喻代人受罪的人。
4.典故及习语英语中许多的典故与习语均来自《圣经》,这些表达方式不仅盛行于文学作品中,也在政治、哲学、科技等领域中有所表现,可以说是渗透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请看下面例句:his dream of going abroad became the tower of babel, for he didn’t pass toefl, and money is also a problem.他的出国梦是很难实现了,因为他没有考过托福,而且还没有钱。
句中“巴别塔(babel)”来自旧约·创世纪,据说在大洪水过后,诺亚方舟上幸存的人们想要修建一座能够通天从而见到上帝的塔,上帝因他们的狂妄自大盛怒,于是混淆了他们的语言,使得他们无法交流从而阻碍了他们修建巴别塔的计划。
所以“巴别塔”这个词语可以理解成“痴心妄想”或是“某种引起障碍或混淆的事物”。
试想,如果不知道这样的宗教故事,我们很难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更别提忠实流畅的翻译了。
这种由于不知道宗教背景知识而造成的意义理解错误真的是值得译者注意的问题。
还有很多习语,比如“奋勇追敌,不畏强暴”(beard the lion),“对牛弹琴”(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仔细学习这些习语,你会发现它们都是来自宗教故事的引申。
试想,一个译者如果对这些宗教因素不加以认真学习和充分了解,大量误译错译定会出现。
这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译者不仅语言知识有充分把握,更要对其文化背景知识有深刻了解认识,这样才能保证译作的忠实与流畅。
三、结语以上所分析的宗教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只是九牛一毛,但足以看出翻译的重要性。
毫无疑问,英语这种包含了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的语言,势必会给英语学习者与译者造成一定障碍。
某种程度上,译者不仅是两种语言的桥梁,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传递的纽带。
因此,在翻译工作中,不能只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将语言和文化有效地联系起来,在学好语言知识的同时,谙熟其负载的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差异的意识,才能更有效地体现并传达语言,实现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1]李庆学,彭建武.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2]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3]曹青.英语与宗教文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4).[4]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