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三课:论语练习《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新考题3——积极的处世哲学相关语句与练习
《论语》新考题3——积极的处世哲学相关语句与练习(三)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的处世哲学“知其不可而为之”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
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内涵解读](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处世观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和献身精神。
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坚持到底。
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孔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情怀的体现。
古往今来,这种精神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辨——入世与避世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这与道家的主张不同。
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
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行事的大道理,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执着精神。
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执着追求的行为进行了讽刺。
他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
他的歌词里既含有对孔子的敬仰之意,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之情。
而长沮、桀溺从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着眼来否定孔子的这种做法,觉得他的主张难以拯救现实社会,但并不否定孔子的这种精神。
孔子十分看重这些不愿在乱世中做“中流砥柱”的隐士,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
[语篇摘译]1.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译文:子路在石门过夜。
(早上进城,)守城门的人说:“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
”守门人说:“此人就是那个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的人吗?”2.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知其不可而为之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知其不可而为之【原文】子路宿于石门(1)。
晨门(2)曰:“奚自(3)?”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4)者与?” (《论语·宪问第十四》)【注释】(1)石门:地名。
鲁国都城的外门。
(2)晨门:掌管城门开闭的人。
(3)奚自:奚,音“西”,何。
来自什么地方。
(4)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不可行,却仍挺身去做。
【翻译】子路夜宿在石门,掌管城门开闭的人问:“来自什么地方?”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
”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不可行,却仍挺身去做的人吗?”【评析】世事难料,哪怕看似不可能的好事,只要用心去做,“难行能行”,一个劲地坚持下来,往往能出现转机,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撑到最后,结果就是不一样。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意志也可以得到锻炼,苦尽甘来,迎来的是心志成熟的喜悦。
有人认为“事在人为”,有人认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愈表面看,人、心、事之间的关系,愈是复杂难明,愈是千变万化,愈是难转变。
其实那都是有序的,事情是遵循着道理在发生着、在变化着,成事有其必然条件,绝非偶然,通达者能知晓。
所以有人说:“心想事成”,那心如果合乎成事的道理,怎能不成呢?“知其不可而为之”如果不是愚昧无知,那么到底是意味着什么呢?是不是具有非凡志向的人,认准合于正道的路,凭着坚不可摧的意志、无论如何也要把它做成的决心,哪怕有再多再大的艰难险阻,只要走正路,都能克服万难。
秉持这样坚守正道的信念而为之,如果还是不行,那就不断淬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心性修养,在这个过程中,就能更加通达事理,事情也会出现转机,最终必能成功,而更可贵的是,过程中所体现的伟大和成熟。
【延展】1、“知其不可而为之”也有坚忍不拔、意志坚强不容易动摇等意思,这样的人做什么好事,往往容易成功。
许多人往往太在意结果,其实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懂得利用做事的过程,把握机会,通达事理,淬炼自己。
试试看:做一件自己平时觉得很困难的事,不要感到挫折或想结果如何,只想着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检视看看自己的意志是否够坚强,能否解决遭遇的各种困难。
《论语》第3课:知其不可而为之
۩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9.9 ۩ 子曰:“……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7.5) ۩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5.5)
地球人都知道,何必为之
?
۩ 责任使然 ۩ 希望尚存 ۩ 必须坚持
犹 而 可
张 岱 《 四 书 遇 》 中 引 袁 了 凡 的 话
纵 欲 无 臣 益 之 大 于 大 齐 防 于 , , 三 家 也 。 义 明 君
——康有为《论语注》
城门小吏知道,子路知道,孔子 也知道: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然而 孔子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这是一种 责任,一份坚持。 仅凭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敬重他 老人家一辈子。当然,他老人家身上 有太多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君子之风
《论语》第七讲
Hale Waihona Puke 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可为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不为 知其可为而不为
态度(众人对 人物 孔子) 接舆 长沮 桀溺 丈人 晨门 荷蒉
态度(孔子对 人物 众人) 接舆 长沮 桀溺 丈人 晨门 荷蒉
道之不行,地球人都知道
!
(14.38 (18.7
۩ 晨门)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 子路曰:“……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而 必 非 以 告 知 者 , 之 不 欲 讨 , 三 子 不
亦 孔 子 非 不 知 哀 公 不 能 讨 ,
默 夺 强 臣 之 魄 。
盖圣人之来斯世,明知乱世昏浊 而来救之,非以其福乐而来享之也。 故治世去之,乱世救之,特入地狱而 救众生。斯所以为大圣大仁与!恻隐 之心,悲悯之怀,周流之苦,不厌不 舍,至今如见之也。
《论语选读》-04知其不可而为之
可 而 为 之
感知 整体把握
理解 文段层析
层析一 层析二 层析三 层析四 层析五
应用 体验之旅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假若孔子仍然活着,假若孔子现在也当官,他会怎么做?他不会“望 贪兴叹”,他会反对贪官污吏,反对腐败误国!他是反腐败的急先锋。
2 500 年前,中国的社会从共和走向了专制,从统一走向了分裂。这 时,孔子敏锐地看到大道隐废,社会道德即将崩溃,就鲜明地打出了“仁 智勇”的大旗,提倡礼乐教国。意图给大大小小的国家官员都戴上道德的 枷锁,教导君王仁义爱民,防止官员贪赃枉法。孔子的理想王国,就是“仁” 而不“贪”,就是“克己复礼”。一个人明知自己所从事的事情不可能取 得成功,但他却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献身,这 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孔子何尝不知道推行教化任重而道远,但却周游列国, 精神不改。晚年退居讲学,仍然以礼乐文化为核心内容,为推行“仁道” 而贡献力量。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突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
(1)陈成子弑.简公
弑: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沐浴而.朝
而: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吾从大夫之后
以:____________________
(4)告夫.三子
夫: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知其不可而为之()
因为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 曰∶‘告夫三子’者!” 省略句 同意 到 (孔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孔子曰∶“以 吾从大夫子后,不敢不告也!”
探究: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 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 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 明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申说,反映了孔子无可奈 何的心情。
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 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急行,快步走 和 同“避” 语气词,表感叹 危险
孔子下,欲与之言,(接舆)趋而辟之,
不得与之言。
省略句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 刘 宝 楠 《 论 语 正 义 》 中 引 孔 安 国 的 话
故 曰 衰 。
非 孔 子 周 行 求 合 ,
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 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武精神实际上是儒教的 一个核心精神。后世的儒林弟子也认为,“战”就是英雄, “和”与“退”不可 。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 精神,献身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行为 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 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 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 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 估。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 做无谓的牺牲。
张 岱 《 四 书 遇 》
知 其 不 可 为 而 为 之 , 圣 人 也 。
知 其 不 可 为 而 不 为 , 贤 人 也 ;
不 知 不 可 为 而 为 之 , 愚 人 也 ;
高中语文《论语》一课一练004知其不可而为之(学生版)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班级:学号:姓名:㈠梳理积累通假字1.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2.植其杖而芸.()3.使子路反.见之()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1.以吾从大夫..之后()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3.子见夫子..乎()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5.凤鸟不至,河.不出图()6.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7.夫执舆.者为谁?()8.子路从而后.()9.止.子路宿()10.见.其二子焉()11.欲洁.其身,而乱大伦()12.杀鸡为黍而食.之()1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1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15.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16.植.其杖而芸()17.鄙.哉,硁硁乎()18.斯己.而已矣()19.果哉!末之难.矣()虚词1.以.吾从大夫之后()2.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3.子路行,以.告()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5.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6.是鲁孔丘与.()7.孔子沐浴而.朝()8.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9.今之从政者殆而.()10.子路从而.后()11.植其杖而.芸()12.子路拱而.立()13.晨门曰:“奚.自?”()固定结构1.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2.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特殊句式1.告于哀公曰。
()2.子路宿于石门。
()3.子击磬于卫。
()4.则何以哉?()5.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6.晨门曰:“奚自?”()7.莫己知也()8.有心哉,击磬乎!()㈡温故知新一、选择题。
(每题3分,共24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B.植其杖而芸C.深则厉,浅则揭 D.使子路反见之【】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过:拜访 B.夫执舆.者为谁舆:驾车C.果哉!末之难.矣难:辩驳 D.鄙.哉,硁硁乎鄙:偏狭【】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今之从政..而朝..者殆而 B.孔子沐浴C.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后,遇丈人..焉 D.子路从而【】4.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之.三子告,不可孔子过之.B.不得与.之言今由与.求也相夫子C.以.吾从大夫之后以.杖荷蓧 D.使子路问津焉.见其二子焉.【】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止.子路宿 B.往者不可谏.C.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D.见.其儿子焉【】6.下列各句,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莫己知也 B.晨门曰:“奚自?”C.有心哉,击磬乎! D.则何以哉?【】7.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一、《为政以德》第五题译文: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
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
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
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
货物资源都厌恶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
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
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二、《克己复礼》第四题1、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译文:礼是怎么来的?说: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实现不了,就不能不想办法去索取,索取却没有度量分界,就不得不争执,争执就发生动乱,动乱导致贫穷。
先王非常讨厌动乱,于是制定礼仪来作为度量分界,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给予人们的索取,使得欲望的满足不会因为物质的匮乏而终止,物质的给予不会过分的顺从于欲望,欲望和物质两者相辅相成,这是礼出现的原因!2.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译文:鹦鹉能言,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终属于禽兽。
现在作为人而不受礼的规范,即使能说话,不也合了禽兽的心态么?只是禽兽无礼,才会有父子共妻。
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课文练习(含答案)
《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课文练习班级:姓名:五、基础知识巩固性训练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A.公曰:“告夫.三子。
”夫.执舆者为谁 B.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而谁以.易之C.孔子沐浴而.朝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D.何德之.衰岂若从辟世之.士哉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往者不可谏.(规劝)长沮、桀溺耦.而耕(并排耕作)B.使子路问津.焉(渡口)耰而不辍.(停止)C.天下有道,丘不与易.(改革)也植.(种植)其杖而芸D.果哉!末之难.(辩驳)矣子路曰:“不仕无义.。
”(道义)3.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君曰“告夫三子”者.②往者.不可谏③是鲁孔丘与.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4.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②如之.何其废之③明日,子路行,以.告④子路行以.告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5.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子见夫子乎.②有心哉,击磬乎.③见其二子焉.④使子路问津焉.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6.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至,则.行矣②深则.厉,浅则揭③夫执舆者为.谁④何以伐为.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7.选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陈恒弑其.君 B.植其.杖而芸C.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D.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8.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子路从而.后A.植其杖而.芸长沮、桀溺耦而.耕 B.子路拱而.立杀鸡为黍而.食之C.趋而.辟之而.谁以易之 D.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9.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语文:《论语》之《知其不可而为之》课课练之一
语文:《论语》之《知其不可而为之》课课练之一.【《<论语>选读》预习作业】04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五、解释下列词语六、名句背诵检测。
⑴往者不可谏,。
⑵四体不勤,。
⑶君子之仕也,。
⑷欲洁其身,之;君臣幼⑸长之节,?义,【重点难点突破】一、掌握下列二十个熟语(成语)的意思二、辨析语病1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的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B.“9·11”事件后,随着美国和欧洲经济的萎缩,一些国际基金组织为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将目光转向亚洲尤其是中国这个日益扩大的市场。
C.以网络技术为重要支撑的知识经济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加速了社会文明。
D.我认为,应该尽可能使用简化字,不要滥用繁体字,这样会给汉字规范和青少年学习增加困难。
1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竹画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它象征了中华民族坚定顽强、不卑不亢的气概。
B.古老的中国气功已经运用于竞技体育,它不但可以有效地治疗运动员的新旧伤病,而且还可以调节赛前运动员经常出现的紧张情绪,迅速消除他们的疲劳。
C.作为人民公仆的成克杰,从他的办公室里竟搜出上百万的钱物。
这就是腐败分子的“腐败”。
D.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取得成就,关键在于内因。
1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本书记载了小平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斗争业绩,刻画了他可敬、可爱的音容笑貌,再一次激起了人们对这位革命老前辈的深切怀念。
B.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然而,为了争权夺势,曹丕竟然不顾手足情,威逼曹植在七步之内吟成一首诗,否则“决不宽恕”。
C.澳大利亚人麦士几十年来在许许多多厕所的门上画了彩画,给人们增添了生活情趣。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共41张PPT)
《论语》选读之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学习目标
1、通过启发式的提问,隐士与斗士对比探讨,
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2、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树 立坚毅品质。
重点: 1、通过隐士与孔子之徒的对比,理解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2、辩证地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 涵。 难点: 品味语言,分析孔子孤独、寂寞于乱 世,却锲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 主要是认识“不可”与“为”的关系。即使 明知结果必定毫无结果,但他认为此事该 “为”,明知“不可”也要“为”。
正音:
舆 长沮 执辔 辍 怃然 耰 yú jū
pèi chuò
wǔ yōu ǒu
耦
词类活用
1、止子路宿:使动,使……止、留。
2、杀鸡为黍而食之:sì ,使吃,给吃。
3、见其二子焉:xià n,使……相见。
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均为使动。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孔子)之三子告(之),(三子)不可。 2、(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 3、子路行,以(之)告。 4、鸟兽不可与(之)同群。 5、丘不与(之)易也。 6、(子路)至,则(丈人)行矣。
探究二
读“楚狂接舆”思考:李白有诗“我本楚狂
人,凤歌笑孔丘”,接舆为什么嘲笑孔子?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 的内心? 要点:“凤鸟待圣君乃见”,当时政治礼崩 乐坏,孔子不应这样做。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 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 悲凉。
接舆为什么要对孔子唱歌?他的凤歌有什 么含义?
击磬于卫
楚狂接舆 荷条丈人 凤鸟不至
探究一:
读“沐浴而朝”思考:
《知其不可而为之》 练习+答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练习一、单项选择1.下列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是正确的一项是()A.往者不可谏.(进谏),来者犹可追。
使子路问津.(渡口)焉B.植.(立)其杖而芸趋.(趋向,靠近)而避之,不得与之言C.果.(坚决)哉!末之难矣。
鄙.(偏狭)哉,硁硁乎!D.止.(制止,阻止)子路宿之.(到,往)三子告,不可。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杀鸡为黍而食.之B.见.其二子焉C.欲洁.其身,而乱大伦D.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3.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A.之.三子告,不可。
B.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C.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D.是鲁孔丘之.徒与4.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长沮、桀溺耦而.耕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趋而.避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A.同,不同B.同,同C. 同,不同D.不同,不同5.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B.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C.莫之难矣。
D.无乃尔是过与。
6.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我忝居大夫之列,不敢不报告。
】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况且与其跟随避开恶人的志士,哪比得上跟随避开人世的隐士呢】C.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至于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D.果哉!末之难矣。
【好果断啊!没有办法诘难他了。
】7.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想要保持自己的纯洁,却搅乱了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伦理关系。
】B.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和他们一起改变自己的志向了。
】'C.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以往的已不可制止,未来的还来得及追溯。
】D.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就洁身自好算了。
】二、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凤兮!凤兮!何徳之衰,。
2.四体不勤,。
(完整版)论语课后答案
《论语》课后练习精讲一、《为政以德》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答: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
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2、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答: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这是孔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3.依据《季氏将伐颛臾》(16.1)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无贫”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贫富”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实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理解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二、《克己复礼》1. 在孔子看来,礼和仁的关系是什么?答: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目的(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1.2)(2.8)(17.21)2.宋儒说“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愿意有什么不同?答:(1)孔子说“克已复礼”指的是约束自己的言行、欲望,使自己的言行、欲望符合社会规范,不出格,以达到“仁”。
2020高中语文论语选读第3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训练含解析先秦诸子选读
2020高中语文第1单元《论语》选读第3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新人教版第3课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以下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B )A .更.也,人皆仰之 更:改正 B .小人之过也必文.文:通“纹〞 C .人能弘.道 弘:扩大 D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信:信用 【解析】 文:掩饰。
2.以下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C )A .⎩⎪⎨⎪⎧ 其.何以行之哉其.何伤于日月乎 B .⎩⎪⎨⎪⎧ 其何以行之.哉是故哂之. C .⎩⎪⎨⎪⎧ 子夏为.莒父宰愿为.小相焉 D .⎩⎪⎨⎪⎧ 小人之过也必.文必.不得已而去【解析】 A 代词,代车子/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B 音节助词,凑足音节/代词,代子路;C 均为动词,担任;D 一定/假使,如果。
3.以下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D )A .⎩⎪⎨⎪⎧ 人而无信.民信.之矣B .⎩⎪⎨⎪⎧ 小人之过.也必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C .⎩⎪⎨⎪⎧ 如日月之食.焉足食.,足兵D .⎩⎪⎨⎪⎧ 人皆见.之无见.小利【解析】 A .信用,守信用/信任;B .犯了错误/错误;C .通“蚀〞(动词)/粮食(名词);D .均为“看见〞的意思。
4.以下有关文章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C )A .孔子说“民无信不立〞,意思是说,老百姓没有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B .孔子主张要想做成一件事,只要在嘴里不停地念叨“怎么办〞就够了。
C .孔子所说的“见小利那么大事不成〞,与他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思相近。
D .孔子认为,品格卑下的人犯了错误一定会加以掩饰。
【解析】 A“民无信不立〞的意思是老百姓不信任,政府就无法站住脚;B .孔子是说要想办成一件事,就必须付诸行动,想方法解决问题;D .不是孔子的看法,而是子夏的言论。
5.以下有关古代地理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D )A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课文练习(含答案)
《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课文练习班级:姓名:五、基础知识巩固性训练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A.公曰:“告夫.三子。
”夫.执舆者为谁 B.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而谁以.易之C.孔子沐浴而.朝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D.何德之.衰岂若从辟世之.士哉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往者不可谏.(规劝)长沮、桀溺耦.而耕(并排耕作)B.使子路问津.焉(渡口)耰而不辍.(停止)C.天下有道,丘不与易.(改革)也植.(种植)其杖而芸D.果哉!末之难.(辩驳)矣子路曰:“不仕无义.。
”(道义)3.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君曰“告夫三子”者.②往者.不可谏③是鲁孔丘与.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4.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②如之.何其废之③明日,子路行,以.告④子路行以.告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5.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子见夫子乎.②有心哉,击磬乎.③见其二子焉.④使子路问津焉.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6.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至,则.行矣②深则.厉,浅则揭③夫执舆者为.谁④何以伐为.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7.选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陈恒弑其.君 B.植其.杖而芸C.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D.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8.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子路从而.后A.植其杖而.芸长沮、桀溺耦而.耕 B.子路拱而.立杀鸡为黍而.食之C.趋而.辟之而.谁以易之 D.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9.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高中语文《论语》一课一练004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师版)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班级:学号:姓名:㈠梳理积累通假字1.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辟”通“避”,避开2.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3.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返回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1.以吾从大夫..之后古义:古代官职,三代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之中又分上、中、下三等。
今义:医生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古义:打听渡口今义:探问价格或情况(多用于否定句)3.子见夫子..乎古义:对学者、老师的尊称今义:称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义)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古义: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岳父,妻子的父亲5.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古义: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6.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名词用作动词,表示“唱着歌”7.夫执舆.者为谁?名词用作动词,表示“驾车”8.子路从而后.名词用作动词,表示“落在后面”9.止.子路宿使动用法,“使……停止,留下”10.见.其二子焉使动用法,“使……见”11.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使动用法,“使……纯洁”12.杀鸡为黍而食.之让/给他吃1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经过,路过1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匡正,挽回及,赶得上15.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小步快走16.植.其杖而芸立17.鄙.哉,硁硁乎偏狭18.斯己.而已矣守己,指洁身自好19.果哉!末之难.矣辩驳虚词1.以.吾从大夫之后因为,介词2.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与,跟;介词3.子路行,以.告把,介词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用,介词5.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介词,和6.是鲁孔丘与.语助词,吗7.孔子沐浴而.朝连词,表示动作的顺接8.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连词,表示修饰9.今之从政者殆而.语助词,相当于“罢了”10.子路从而.后连词,表示转折11.植其杖而.芸连词,表示顺接12.子路拱而.立连词,表示修饰13.晨门曰:“奚.自?”疑问代词,哪里固定结构1.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与其……岂若与其……不如2.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如之何,怎么特殊句式1.告于哀公曰。
《论语》考点复习之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
知语
其 不
》
可考
而 为
点
之复
习
之
考点解读
孔子政治理想在现实中到处碰壁。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 “沐浴而朝”,郑重其事地向鲁哀公报告,请求出兵讨伐,却 没有效果。孔子无可奈何,只得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孔子在多次碰壁之后,已经知道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实现, 但他仍然坚定地为之奋斗,被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考点解读
有不少隐士,都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接舆是个狂放游侠 似的隐士,他积极主动讽谏孔子,却又不屑与孔子对话。长沮、 桀溺都是匿迹山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有点不近人情, 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荷蓧丈人”是个清高孤傲而 性格较为复杂的隐士,他倚老卖老,给了子路一顿训斥,却又 好饭好菜招待他;他不愿结交孔子师徒,却又忘不了人之常情, 能济人困危;他漠视君臣伦理,又不失长幼之节。四个隐士共 同的一点就是都对孔子师徒极尽奚落和嘲弄。
考点解读
孔子也深知自己的政治主张(“仁道”)不但遭到了权贵者的 反对,而且即使在知识分子中间也屡受非难。他偶尔也有过绝 望,但始终没有动摇过,在行动上始终能“知其不可而为之”。
考题示范
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 ? 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
明 确: 沐浴,就是斋戒,孔子在报告哀公前斋戒沐浴,表明他对这件 事十分重视。报告无效后,孔子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了他对周 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 本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 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也流露了孔子无可奈何的 心情。
考பைடு நூலகம்示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句默写。
18.5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
已而!已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不得与之言。
18.7 子路曰:“。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二.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题目。
(一)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耕。
子路行以告。
夫子愧然曰:“乌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1)面对纷乱的社会,长沮、桀溺两人和孔子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态度?
(2)你是怎样看待“辟人之士”的?请简要评析。
(二)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
(1)丈人和荷蒉者的言论都表达了他们对的孔子的看法,他们都不赞同孔子怎样的处世态度?丈人和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2)“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荷蒉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3)孔子是如何看待“荷蒉者”的观点的?
(三)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
”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
(1)语段中哪句话最能体现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2)齐国“陈成子弑简公”时孔子已经71岁,返回鲁国且不从政。
应当怎样看待他“告于哀公”“之三子告”等举动?试作简要分析。
(2分)
一.名句默写。
1.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8•5)
2.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8•7)
二.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题目。
(一)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耕。
子路行以告。
夫子愧然曰:“乌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1)面对纷乱的社会,长沮、桀溺两人和孔子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态度?
(1)长沮、桀溺:避世隐居;孔子:积极入世,求道改革。
(2)你是怎样看待“辟人之士”的?请简要评析。
(2)辟人之士具有仁爱之心,虽身处逆境却心忧天下,表现了积极的人生观。
(二)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
(1)丈人和荷蒉者的言论都表达了他们对的孔子的看法,他们都不赞同孔子怎样的处世态度?丈人和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1)知其不可而为之。
丈人以不屑的态度批评孔子不切实际,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
(2)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荷蒉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2)“深则厉,浅则揭”的意思是说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
“荷蒉者”是在说孔子就是一个不知水深水浅、不顾水深水浅的人,讽刺孔子不知通达权变。
(3)孔子是如何看待“荷蒉者”的观点的?
(3)孔子认为挑筐人的评说干脆利落,很难辩驳。
(三)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
”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
(1)语段中哪句话最能体现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2)齐国“陈成子弑简公”时孔子已经71岁,返回鲁国且不从政。
应当怎样看待他“告于哀公”“之三子告”等举动?试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