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大多出自苏轼与友人的书信
古诗浣溪沙·送叶淳老翻译赏析

古诗浣溪沙·送叶淳老翻译赏析《浣溪沙·送叶淳老》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阳羡姑苏已买田。
相逢谁信是前缘。
莫教便唱水如天。
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
西湖知有几同年。
【前言】《浣溪沙·送叶淳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送别词。
上片用典故意在表明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下片把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化为永不离别的幻想。
全词抒情寄慨,将友谊升华到人生哲理,感人至深,耐人寻味。
【注释】⑴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⑵叶淳老:叶温叟,字淳老,苏州人,时任两浙路转运副使。
⑶阳羡:古县名,在今江苏宜兴南。
姑苏:苏州的别称。
⑷水如天:典出唐赵嘏《江楼感旧》:“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⑸洞霄:洞霄宫,道教名观,在杭州西南。
⑹同年:同科考中的人。
苏轼与叶温叟为同年进士。
【翻译】我们都在阳羡和姑苏买了田地,在杭州相逢真是前世即有的缘份,不要让我一人留下。
日后登楼怀念老友。
让我退休,提举洞霄宫了,而你留下作杭州太守。
这样,咱们二人就可以白头相对,故旧依然了。
在杭州能有几位像我与你一样同年龄的旧友呢。
【赏析】上片首句“阳羡姑苏已买田”,是说词人与叶温叟志趣相同,二人各自已在阳羡和姑苏买了田地,准备致仕定居,脱离尘世而去。
“相逢谁信是前缘”,是承前句买田致仕之相同志趣,而说二人在杭州相逢真是前世即有的缘份。
“莫教便唱水如天”,用语含蓄蕴藉,使典自然。
“水如天”,是化用唐朝赵嘏《江楼感旧》诗之“月光如水水如天”句,意谓千万不要教人唱起感叹故人分离的诗歌。
下片把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化为永不离别的幻想:“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
”词人对叶温叟说:“让我去担任洞霄宫提举的职务,由您来作杭州太守之官。
这样,咱们二人就可以白头相对,故旧依然了。
”这是从反面表达词人内心的对故友难以抑制的分离之情。
末句“西湖知有几同年”,则感叹人生知己实在太少了,尤其是同龄人的知己则更加稀少。
苏轼《上梅直讲书》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上梅直讲书》原文|译文|赏析《上梅直讲书》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给梅尧臣的一封书信。
书信援引史实,把周公和孔子相互比较,由此说明只有同道知己才能相乐的道理。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上梅直讲书》原文宋代:苏轼轼每读《诗》至《鸱枭》,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
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
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
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
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
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
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斗升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
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
诚不自意,获在第二。
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
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
”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
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
轼愿与闻焉。
译文及注释译文我每次读到《诗经》的《鸱鸮》,读到《书经》的《君奭》,总是暗暗地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己。
等到读了《史》,才看到孔子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而弹琴唱歌的声音没有断绝,并与颜渊、仲由等学生互相问答。
呵呵一词是哪儿来的,你知道吗?没想到是出自他的诗句中!

呵呵一词是哪儿来的,你知道吗?没想到是出自他的诗句中!
如今,常见呵呵两字,它可以表达不知道说什么丶率性默许丶保留意见,或发表异议前的情绪缓冲,但呵呵一词你知道是哪儿来的吗?今天小编就向大家介绍一番!
相信大家对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都很了解吧,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而呵呵一词就是出自于他的诗中,分别出现在《与李公择十七首》《与钱穆父二十八首》等文章中,苏东坡曾给好友陈季常写信: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呵呵。
意思是只要晚上睡的舒爽,写词只是小意思。
当时的陈季常,英姿年少,喜欢纵马射猎,以豪侠自称。
曾与苏轼在马背之上谈古论今,探讨兵法。
双方虽互有欣赏之意,但交往应该并不深入,毕竟当时苏轼跟人家老爹整天是剑拔弩张。
从苏轼调离凤翔到被贬黄州的十几年间,二人应该不曾再谋面。
以上就是小编向各位读者介绍呵呵一词的缘来之处,希望各位小伙伴读完这篇文章能够长知识,如果你有更多的建议,欢迎关注小编
并在留言区发表你的评论。
“呵呵”是苏东坡发明的吗

但 翻阅史书 ,便 会发现 “ 呵呵”一词 的发 前 三 年 ( 苏 东 坡 出生 于公 元 1 0 3 7年 ),欧 阳
明权并不属于苏东坡 。 修就开始在 书信 中“ 呵呵” 了。 到了宋代 , “ 呵呵”
一
“ 呵呵”最早见于 《 晋书 ・ 石季龙载记 》。
词 已经非 常流行 ,尤其是 名人书信 中常常使
就 是笑声 。后赵 乃羯族 所建 ,因此 “ 呵呵”本 多数流行语 都是现代 的专利 ,其实 不然 ,古人 是胡 人之 间流行 的一种笑声 。
口中早就说 着跟我们 一样 的话 了 , “ 呵呵” 就
人 唐后 ,唐 王室本就 有胡人血 统 ,加之采 是一个最好 的例证 。
取 兼容并 蓄的 国策 , “ 呵呵”这种 胡人 的笑声
也顺理成 章地传 人了中原。《 全唐诗 》 中“ 呵呵”
涛声摘 自 《 文史博览 》
十六 时期 ,后 赵皇帝石 虎的太子石宣 妒忌弟 用 。当然其使 用频率 赶不上 今天的 Q Q和 M S N
弟石 韬得宠 ,派遣刺客杀 了石韬 。临葬前 ,石 聊天 ,手指一动就可 以 “ 呵呵”。不过 “ 呵呵” 宣 “ 不哭 ,直言 ‘ 呵呵 ’ ,使 举衾看 尸 ,大笑 起源 之早 ,出乎人们 的想象 。 而 去”。既然是 “ 大笑 而去” , “ 呵呵” 当然 人们 经常有一 个误解 ,认 为今天使 用的大
豆瓣豆 瓣
“
有 网友撰 文 ,声称 网络流行语 “ 呵 呵”最
一
词凡 见。 寒 山《 诗三百三 首之五十六 》 :“ 含
早起源于苏东坡 ,并举 出三通 书信 为证 。其一 , 笑乐呵呵 , 啼哭受殃抉 。” 韦庄 《 天仙子 》 :“ 醺 《 与鲜 于子骏 》: “ 近却颇作小 词 ,虽无柳七 醺酒气麝 兰和 ,惊 睡觉 ,笑 呵呵 ,长笑人生 能 郎 风味 ,亦 自是一家 。呵呵。”其二 , 《 与文 几何 。” 还有韦庄 的 《 菩 萨蛮 》 :“ 遇酒且呵呵 ,
苏轼写信竟然爱用“呵呵”

苏轼写信竟然爱用“呵呵”“呵呵”这个词,我们都不陌生。
几年前的互联网的聊天中,“呵呵”是我们经常使用的语气词,表示说话人在轻声笑的意思。
近几年来,随着交流方式的变化,呵呵的意思已不仅是表语气,它有了冷漠、嘲讽的意味,慢慢的我们在聊天中就很少使用“呵呵”。
然而,“呵呵”竟然是苏东坡的爱用词。
东坡呵呵苏东坡,也就是苏轼,他是北宋的文学家。
▲苏轼画像《苏轼文集》中数百封尺牍中,有40多通信札都有“呵呵”。
小信找出几篇,我们来品一品。
承惠杨梅,感佩之至。
闻山姜花欲出,录梦得诗去,庶致此馈也。
呵呵。
(《与林天和长官》)呵呵--是对长官送的杨梅表示含蓄的感谢。
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
(《与鲜于子骏》)呵呵--对自己新写的词非常满意。
▲苏轼书尺牍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
公无多奈我何,呵呵。
(《与陈季常》)呵呵--感慨睡得舒服示及数诗,皆超然奇逸,笔迹称是,置之怀袖,不能释手。
异日为宝,今未尔者,特以公在尔。
呵呵。
临古帖尤奇,获之甚幸,灯下昏花不复成字,谨已降矣,余未能尽,俟少暇也。
(《与米元章》)呵呵--米芾小兄弟,你给我看的古迹真不错!苏轼的呵呵还有很多很多。
从小编列出的部分文字,我们会发现,苏轼是一等一的“呵呵”大师。
写词写得好、睡得比较舒服、看到不错的书法作品等等,生活中的大小事,他都能呵呵置之。
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个鲜活立体的苏轼形象,有着开阔的胸怀。
这些“呵呵”,也向收信人,以及我们后人展示了苏轼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苏轼《木石图》,11月26日以4.636亿港元在佳士得香港成交苏轼的老师欧阳修也有十几通书信中使用了呵呵,可能是欧阳修被苏轼“带坏了”,也有可能苏轼是受到欧阳修的启发后,方才开始呵呵。
其实,“呵呵”一词的历史还挺长。
“呵呵”从何而起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以为呵呵一词是我们现代汉语,出现的时间很晚,其实我们古人早就开就用上呵呵了。
《汉书》中就能看到“呵呵”一词,《晋书》载记第七·石季龙下,有“宣乘素车,从千人,临韬丧,不哭,直言呵呵,使举衾看尸,大笑而去。
苏轼醉了,可是他写出了《虞美人》,与陈襄友情得以千古传

苏轼走到哪里,总是有人缘,而在杭州做通判期间,就和陈襄好得像一个人似的。
友情深深,我们从他的词里就可以看得出来。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首他这个时期写的词,从中我们体会一下苏轼与友人的殷殷深情。
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这是写于什么时期的呢?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将调往雨京(今河南商丘),行前他宴客于杭州城中吴山上之有美堂。
席间苏轼当即写了这首词。
这是什么意思呢?此刻我在吴山之上,有美堂里,登高远眺,千里美景尽收眼底。
那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要数这里风光最美。
可是你这一去,何时才能返回?我们何时才能与你一起共享这大好美景。
请再痛饮几杯吧,但愿醉倒别再离去。
你看,沙河塘里华灯初放。
你听,是谁把动人心弦的《水调》来弹唱?当夜深风静我们扶醉欲归时,只见在一轮明月的映照下,钱塘江水清澈得像一面绿色的玻璃一样。
湖山信是东南美这里有一个典故,北宋仁宗年间,学士梅挚曾任杭州太守,宋仁宗有一次作诗给他送行,赠诗云:“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
”梅挚有感,到任后建筑有美堂在吴山上。
使君能得几回来使君这里是对州郡长官的称呼,此处指陈襄。
汉朝时称刺史为使君,汉代以后用以尊称州郡长官。
《陌生桑》中说:"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唐代张籍有《苏州江岸留别乐天》诗句:"莫忘使君吟咏处,汝坟湖北武丘西。
"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后人李清照有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这两句反映出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使君这一去,何时方能再来?与友人相聚。
何时才能同吟诗,共游园?可以说那种依依惜别的深情溢于言表,是一种的由衷的表达。
我们翻开苏轼的词篇,他与陈襄的情义就分外明显的表现出来。
1074年大年初一,他出差在丹阳,就想起了友人陈襄,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
文豪苏东坡爱用“呵呵”

当年 为 那篇 别有 用 意 的 文字 送 上小
苏 东坡 喜 用 “ 呵 呵 ” ,恐 与 陈
鞋 ,只怕苏东坡笔下从此便没了 “ 呵
呵” 。假 若苏 东坡不再 “ 呵呵” ,真
不知他被 一贬 再贬 、越贬越 远的官 宦 生涯如何度过 。 圆
季 常的父亲陈公 弼有 关。老陈在陕西
凤翔 做 太守 时 。苏 东 坡 是他 手 下 , 二十六七 的小伙 子年轻气盛 ,两人 闹
郎风 味 ,亦 自是一家 ,呵呵。”显然
依 法作 ,与老嫂共 之。呵呵。 ”小小
饮食诀 窍居然也能带来如许乐趣 。 元 丰 元 年 ,苏 东坡 跟 文 与 可开
过矛盾 ,老 陈还专 门向上级 写过小苏 的检举信 。后来 老陈让小苏 为他新修
的凌虚 台作记 ,小苏居 然借 文字讥讽
是 对 自己的 新 词颇 为得 意 。 他给 因
眼 兄 决定 生 死
◆文/ 张小 平
佩 ,又赠 了重耳 一面玉璧。果然 ,不
久后 重耳 回到晋 国, 当上 了国君 ,并
曹 国,我们也会跟 着一起遭 殃啊。” 僖 负羁 一 惊 .疑 惑地 问 : “ 你
为何这 么说?” 曹僖 氏答 : “ 难道你
带兵讨伐 曹国。念在往 日恩情,重耳 下令士兵不准进僖 负 羁家骚扰。僖 负
I 簧 . 1 . 嫱 》 圃 擐・ j H
如 今 ,在 网上 聊天 ,当 有人 不
知道该说什 么时 ,就用 “ 呵 呵”两个 字应 急。诚 然 。网上行走 ,常见 “ 呵 呵 ”二字 。它可 以是率 性默许 ,可 以 是保 留意 见 ,可 以是偶逢知 己的会 心
一
笑 ,也 可以是发表异议前 的情绪缓
“呵呵”大多出自苏轼与友人的书信

“呵呵”大多出自苏轼与友人的书信苏轼作品中现“呵呵”字样在两年多的修缮时间里,三苏祠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馆藏资料进行了大量的梳理,居然在《苏轼全集校注》中发现不少书信里有“呵呵”二字,难道现在我们网聊时最喜欢的俩字居然是他老人家发明的?没错,在眉山的三苏文化研究院他们居然查找到了45篇含有“呵呵”的苏东坡文章。
出生于四川眉山的苏东坡无愧于一代文豪之称号,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900多年前的苏东坡是北宋时期的时尚达人和全民偶像。
建筑师、工程师、音乐家、吃货和潮人……这么多的身份让苏东坡名噪一时,林语堂甚至在他的《苏东坡传》的开篇一口气给苏东坡罗列了19个头衔,他的许多发明创造直接影响到了900年后现代人的生活质量。
如果世界上从没有诞生过苏东坡,地球照旧会运转,可是我们的生活还是会发生一些小小的改变,不是变好了,而是变得乏味了。
段子手没有他我们都不会用“呵呵”聊天了他不是岳云鹏,他也不是郭德纲,他是苏东坡,一位来自北宋的著名“段子手”!如今,网上行走,常见“呵呵”二字,当有人不知道该说什么时,就用“呵呵”两个字应急,它可以是率性默许,可以是保留意见,可以是偶逢知己的会心一笑,可以是发表异议前的情绪缓冲。
“呵呵”,它代表的意义竟是如此善变。
而“呵呵”二字苏老师则非常喜欢使用。
苏轼留下大量书简,短则十余字,长则百字,内容是军国大事加上鸡毛蒜皮,更写有“呵呵”以资调味。
近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在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调查了解到,《与李公择十七首》、《与钱穆父二十八首》、《与文与可三首》、《与王定国四十一首》、《与赵德麟十七首》等45篇文章都写有“呵呵”。
苏东坡曾给因“河东狮吼”出名的好友陈季常写信:“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呵呵。
”意思是只要晚上睡得舒爽,写词只是小意思。
该研究院研究室主任、中国苏轼研究会副秘书长刘清泉说:“‘呵呵’一词大多出自苏轼与友人的书信,和朋友聊天常常‘呵呵’一笑,其含义和现在差不多。
他的‘呵呵’笑声,穿越千年时空,如今似乎仍然余音袅袅。
苏东坡的“呵呵”

生活智慧/生活●因文/项伟“呵呵”呵呵,拟声词,作为网络常用语,活跃于每个人的聊天记录里。
据说它曾被评为“最伤人词汇”第二名,被人们所反感。
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呵呵”并不是网民新创的词汇,其早在1700多年前就曾在文献中出现,而将它发扬光大的,竟是宋代“顶流”苏东坡。
在他的嘴里,“呵呵”一点儿也不讨人嫌,相反却有点幽默、可爱,有点儿帅。
39岁那年的冬天,密州任上的苏轼,写了封信给好友鲜于子俊,先是叙旧,再聊创作,其中就用到了经典的“呵呵”:“所索拙诗,岂敢措手……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
”译成大白话就是:您跟我要诗,小弟我是有点儿拿不出手啊!我呢最近喜欢写点小词,特附词一阕发你看看吧,虽说没有柳永的味道,却也自成风格。
呵呵。
通篇虽然表现得谦虚,却也难掩得意之情,还不忘顺带调侃一下柳七郎。
一句“呵呵”,让一个亲和、傲娇,又带点儿小窃喜、小得意的苏轼,跃然纸上。
当然了,东坡先生的确有“傲娇”的资本,他嘴里的“小词”,就是大名鼎鼎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以至于几百年之后,这首豪放词派的代表作,竟成了后代子孙们的必读、必背课目。
与苏轼等合称“宋四家”的北宋人米芾,书法造诣很深,他的《蜀素帖》更被后人誉为天下第八行书。
不过在刚认识苏轼时,米芾还没混出啥名堂,甚至有一段时间,对于书法创作的前景与方向,都很是迷茫。
他给老大哥寄去了自己的书法新作,既求安慰,也求指点。
苏轼回信勉励,以“呵呵”两字收尾,尽显调皮、风趣的一面:“示及数诗,皆超然奇逸,笔迹称是,置之怀袖,不能释手。
异日为宝,今未尔者,特以公在尔。
呵呵。
”意思是说,米芾老弟啊,你的书法着实漂亮,笔迹飘逸俊朗,我是真的爱不释手!这些作品要放到将来必是宝贝,之所以现在没人看重,那是因为你还活着,呵呵!半是玩笑、半是赞许的苏氏幽默,让米芾听了很是受用,而一声“呵呵”,又在无形之中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可谓点睛。
胸有成竹苏轼写的文言文

胸有成竹苏轼写的文言文苏轼曾经写过一篇文言文作品,名为《前赤壁赋》,全文如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轩舆,凤皇来仪兮。
于飞渺之宛然,舒纤素之新鲜。
”后座弗捧,以手拨之。
又左右移而前后指之,曰:“可奈何以琴和之?”客有解者,于琴声中抚之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若似哀而不酸,似泣而不涕。
舞干陵之橤下,沛然而凄凉兮。
曲终,船止破之。
此时夜也,孤光如衔烽,千里云罢,暮色沉沉以向隅。
船中弥漫以咸臭之气,大小便溺之馀,不堪闻也。
余亦蒙船人之便,则将自为言于其舍。
尔乃无言而寐,有不知其所止!怒甚而作诗,名曰《大枫谢客钟离短歌》。
云:“客从古来多不在,晨起挂帆悲此辞。
所思可为迢递牵,过怀寄于嶔岭棱及湓浦。
遵君传事重高飞,悬红展翅中天地。
幽意谢对长凄肃,泛黄霓裳立枫林端。
啼手竟不见君前,月断南门请频樽。
隆中道开正可人,中南有谈簟簟音。
关中严雨危缁彤,自天穹观劫越焚。
巫峡江涯涂层野,朝云暮雨卧信筵。
昔信黄金踯躅泥,海东大学从不醉。
毕道天涯御其意,卖剑横蛇情势喜。
卖书换田亦可也,乙巫七百可得迅;他日逢之甘草莽,只应伴君东入文。
”自车折木渡中流,愿嗣禅疗乞长留。
况当哀心无所托,魂仰云霄虾托舟。
陟陟危虚乘三车,放骖颠倒于驺虞。
遵旨圣朝多敬慎,豕尾遗痕惟佳期。
释典范亦能粲一章,特共密教隐名诗。
自以泚羞见天壤,诚恐外间诸侯迷。
香炉细洗素尘香,玉索陈书幽帐牀。
有情泪向金明池,徒不能晶石开。
倦望烟火顾琴真,谢病王师遥飞翳。
斯期夷俗河北南,谁共维基厚天地?周公曰:“君其康乎!”孔子曰:“君其虞乎!”苏君曰:“斯之流通迂也!”尔曰:“昔公是腹心人!时世倏忽,卒不能容。
”马融曰:“侠之大者谋一举而莫之能。
古诗词中的呵呵

古诗词中的呵呵
在我们的印象里,“呵呵”似乎是现代网络用语,带着一种有点敷衍、嘲讽或者神秘莫测的感觉。
但你能想象吗?这个词在古诗词里也有出现呢。
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诗词里用到了“呵呵”。
苏轼一生坎坷,但是他的性格豁达乐观,他的很多诗词都能体现出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他在书信或者诗词中用到“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
”这里的“呵呵”,有一种自我调侃、诙谐幽默的感觉。
就好像他在说,我写的这些小词啊,虽然没有柳永那种风格,但是也自成一派呢,嘿嘿。
这个“呵呵”让我们看到了苏轼在文学创作上的自信,同时又带着一种轻松的态度,仿佛他在跟朋友聊天时打趣自己的作品。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诗词中的“呵呵”和现代网络用语中的“呵呵”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
相似的是那种轻松、诙谐的氛围营造,不同的是在古代的语境下,它更多的是文人雅士之间的一种含蓄的情感表达。
不像现代网络里的“呵呵”有时候带有负面情绪。
古诗词中的“呵呵”像是一扇小窗,让我们能窥探到古代文人在创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小情趣。
他们并不是整天板着脸吟诗作词,也会像我们现代人一样,有俏皮、幽默的时候。
这也提醒我们,古诗词不仅仅是高雅、严肃的文学艺术,其中也蕴含着古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包括这种幽默诙谐的一面。
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

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
尊敬的某位先生/女士:
您好!我特来与您通信,分享一些关于清咸同年间的名人函札的
见闻。
那个时代,文人雅士流行写信往来,以此表达心意、交流观点,
也尝试通过文字传递知识与智慧。
因此,许多清咸同年间的名士,均
善于函谈交往,成为一段历史佳话。
比如,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这个时代的文坛巨匠。
据史书载,二
人曾有一次书信往来,苏轼在回信中提到:“吾友辛公稍显疎癖,莫
得插话。
欲共论古今,必须万不得一。
即其一语不顺意,便成不欢。
” 可见,那时候的文人不仅注重文辞,也很重友谊与情谊。
除此之外,还有太湖诗社的社员们。
他们通过书信来往,相互传
颂诗词佳作,以及对诗词鉴赏、创作技巧的探讨。
如魏泽生询问方回
家“巴陵张华与麦道人试习甚熟,其所继者若某、若某等何人? 章华
箪瓢而生活,句中草书以慰超凡之叟;麦洛中今欲尝太湖诗社名疏,
欲问门户、重名、缘由云云”,说明他们在诗词交流上有很高的欣赏
度和创作热情。
综上所述,清咸同年间的名人函札,不仅是文化交流与友谊传承
的载体,也是历史瑰宝、人类智慧与审美情趣的见证。
希望我的函电
能够给您带来些许启示或愉悦,也期待与您在书信往来中,互相成为
朋友。
祝您身体安康,心情愉快!
此致
敬礼!
XX。
“呵呵”被苏轼用得炉火纯青

“呵呵”被苏轼用得炉火纯青 据说2008年的“呵呵”还不见有如今的嘲讽力。
有报纸记载当时“呵呵”的用法,说:“‘讽刺打击’完别人,立马发个‘呵呵’过去,既不伤和气又不会冷场。
”哎呀,真是好暖,几年以前的人啊实在是淳朴。
现在要“讽刺打击”了别人之后再发个“呵呵”,估计是友尽了。
不久之后,情况明显就已经完全落到了今天这步田地。
2014年初的时候甚至有新闻称:“‘呵呵’两个叠字,被票选为年度网络最伤人的用词。
”具体什么意思,大家都知道,就不再赘述了。
作为文明古国的居民,网友们一头扎进了故纸堆。
有人说是苏轼发明了“呵呵”,当然也有人说早前的韦庄就知道“呵呵”的好处了。
“至少45次使用呵呵”的东坡居士再次成为了大家“呵呵”的焦点。
故乡的媒体还特意给他准备了相关的节目。
微博上的话题#和苏东坡一起呵呵 大家更找出了苏居士给陈慥(季常)写的消息,说:“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呵呵。
”这看起来就像是在对常听“河东狮吼”的龙丘先生撒盐啊。
而陈家有次添了孩子也被苏东坡调侃说是“为国铸造”,并附上“呵呵”二字。
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呵呵 再看看苏轼的文字,被他呵呵过的人还真不少。
友人之中:东坡居士对曾受仁宗皇帝表扬的“廉士”李大临(才元)进行了“呵呵”;对童年时期因父母不合而深受伤害的朱寿昌(康叔)也进行了数次“呵呵”;在以“你家孩儿马上就要来找你要钱啦”这类话惊吓过刚得了孩子的徐大正(得之)之后,又对得之表示了“呵呵”;刑部侍郎范百禄(子功)给送了“团茶及匣子香药夹”,子瞻表示想要栗子和竹筐,并对子功说:“呵呵”;之后他还对宗室赵德麟(令畤)进行了“呵呵”;博罗县令林抃(天和)给送了杨梅,收到的回礼依然是“呵呵”。
当然亲戚们也是不会放过的:苏轼在送了中表亲文同(与可)两只“药玉船”之后居然坚持要附赠一个“呵呵”;和堂兄苏不疑(子明)讨论了“老年”生活,又“呵呵”了下;与表兄程之才(正辅)谈了会儿文学创作,还是“呵呵”。
东坡书信之——亲朋挚友

东坡书信之——亲朋挚友初到黄州时先生的情感是低落的。
他在按例写给皇帝的谢表中表现得诚惶诚恐明了且直白:“德行并用,善恶兼容,欲使法行而知恩,是用小惩而大诫。
”并表示:“蔬食没齿,杜门思愆,深悟积年之非,永为多士之戒。
”发自内心悔过自新重新做人。
“乌台诗案”牵扯人众多,在变法派的强势打压下,与先生来往密切的官员不是被发配、贬官,就是遭降级、罚铜责处,朝廷上下一时间噤若寒蝉。
这让先生实实在在感受到什么叫官场险恶世态炎凉,何谓是落井下石物是人非。
寂静的寺院,摇曳的烛光,萧瑟的春寒,孤雁的身影。
孤寂悲怜中先生恍然想起了家乡,那溪流,那溪流上的'瑞草桥,’那里是自己的吸吮学识的原乡,那里有自己初恋时与王弗流连的竹林……先生与妻弟王箴(字元直)的关系非常融洽,发妻王弗离世五六年后,王箴还专程从家乡来看望在杭州任上的先生。
先生有感赋诗:“海角烦君远访,江源与我同来。
更欲留君久住,念君去国弥年。
空使犀颅玉颊,长怀髯舅凄然。
为予远致殷勤,瑞草桥边老人…… ”《仲天贶王元直自眉山来见余钱塘留半岁既行作》诗中专门注明(老人”王庆源也)他是先生年轻时的好朋友,羞于出口的是,王庆源是先生第一次登门王弗家门时的“引荐人”。
就是这次以借书为借口的造访中,先生巧遇到了小窗前梳妆的王弗,至此才成就了一段姻缘。
插叙的诱因是衬托先生此时给妻弟王元直写的一封信。
给别的朋友写信有“串联之嫌”,给自己的妻弟写封家信总不会犯忌讳吧。
先生在开场白中就直言,黄州真在井底。
在这里听不到一点儿家乡的消息,家里的亲人们都好吧。
我在黄州粗聊度日,无非就是到江边打点水,到地里挑点菜就过去一天。
虽说不能参与地方公事,但朝廷内部的参考消息还是能看到的:不是有才能的人被捕入狱,就是政绩考试不合格,何况我这样的人。
我算是想明白了,或许哪天皇上准许我还乡,有一个随从照顾足矣。
每天与乡邻及亲朋好友聊聊闲篇儿,坐在家门口嗑嗑瓜子,吃吃炒豆什么的,不知这样的想法能否实现……这是未加任何修饰的一封家书,直接反映出先生思想的变化,脱离红尘返璞归真。
苏轼《与章子厚书》原文及翻译

原文:
黄州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也。鱼稻薪炭颇贱,甚与穷者相宜。然轼平生未尝作活计,子厚所知之。俸入所得,随手辄尽。而子由有七女,债负山积,贱累②皆在渠处,未知何日到此。见③寓僧舍,布衣蔬食,随僧一餐,差为简便,以此畏其到也。穷达得丧,粗了其理,但禄廪相绝,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忧,不能不少念。然俗所谓水到渠成,至时亦必自有处置,安能预为之愁煎乎?
(注释)①此信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所写。②贱累:谦称自己的妻子儿女。③见:同“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译文:
黄州地处僻远又多雨,这里天气阴暗。鱼稻薪炭价钱便宜,与我贫穷很是相符,然而我平生未曾做过劳动,不善积蓄,子厚你是知道的。做官的俸禄很快就用尽。而我的弟弟苏辙有七个子女,所欠债务像山一样多,我自己的妻子儿女也都像生活在水边一样,穷困的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到头。(我)现在住在僧人的屋舍里,穿粗衣吃粗粮。跟着僧人吃一顿饭,很是简单缺欠一些,因此这使我很害怕。困顿与显达得失,粗略知道其中的道理,只是作官俸的粟米和官俸断绝,担心一年之间,就会有受冻挨饿的忧患,不能不稍微考虑。然而俗话说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到那时候自然会后处置的办法,怎么能预先为这样的事发愁呢?
苏轼回复给友人的文言文

苏轼回复给友人的文言文
人来得书。
不意伯诚遽至于此,爱愕不已。
宏才令德,百未一报,而止于是耶。
季常笃于兄弟,而于伯诚尤相知照。
想闻之无复生意,若不上念门户付嘱之重,下思三子皆不成立,任情所至,不自知返,则朋友之忧盖未可量。
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以就远业。
轼蒙交照之厚,故吐不讳之言,必深察也。
本欲便往面慰,又恐悲哀中反更挠乱,进退不惶,惟万万宽怀,毋忽鄙言也。
不一一。
轼再拜。
知廿九日举挂,不能一哭其灵,愧负千万,千万。
洒一担,告为一酹之。
苦痛,苦痛。
意思是,您的信使送来了书信。
没想到贵兄伯诚突然逝去,惋惜惊愕不能停止。
接着说,其宏大的才学与美好的德行,有百般还没回报一分,就这样的生命终止了。
表达英年早逝之意。
说起友情,情深深,情切切,我与您季常的感情深如兄弟。
而与贵兄伯诚也是彼此相知互相关照。
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听到这样的噩耗我都没有活下去的意念了。
《答秦太虚书》原文及译文赏析

《答秦太虚书》原文及译文赏析《答秦太虚书》原文及译文赏析《答秦太虚书》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给秦观的一封书信。
全文行语亲切自然,内容琐碎平凡,而琐碎之中显示了作者超凡的洒脱和博大的胸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答秦太虚书》原文及译文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答秦太虚书苏轼轼启: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问甚厚。
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轼寓居粗遣。
但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
悼念未衰,又得乡信,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
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
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
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
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
谪居无事,颇窥其一二。
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
自非废放,安得就此?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
但满此期,根本立矣。
此后纵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
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
太虚未免求禄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
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贼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时事也。
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
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
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
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
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
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
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
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
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
岁晚苦寒,惟万万自重。
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不宣,轼再拜。
词句注释秦太虚: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扬州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县)人,由苏轼推荐为太学博士,善诗文。
苏轼写给文同的书信

苏轼写给文同的书信亲爱的文同,望君安好!时光荏苒,不知不觉已有数月未与君通信。
近来,吾心思念之情愈发浓烈,特撰此信,盼能与君倾诉心声,共享喜悦。
最近,吾在江南一带游历,观赏了如诗如画的风景,领略了大自然的美妙。
江水潺潺,山峦起伏,仿佛一幅壮丽的画卷展现在我面前。
每每行走于山间小道,静观湖泊之水,不禁让我陶醉其中,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奥妙之处。
这些美景让我回想起与君一同游历的往事,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吾近日在游历中有了一些新的领悟,想与君分享。
在我看来,自然的美妙之处在于其独特的变化和多样性。
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态和特点,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多样性。
正如人类社会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各自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这种多样性和变化性使得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我还观察到自然界的平衡和和谐。
在大自然中,万物相生相克,各种生物和谐共存。
这种和谐和平衡可以给我们人类带来很多启示。
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也需要和谐相处,互相尊重,才能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文同啊,人生如一场旅行,我们必须要不断地探索和发现。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多变的世界。
无论是旅途中的风景,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收获和启示。
希望你也能积极地投身于这个世界,不断地追寻自己的梦想。
我还想向你表达我对你的感激之情。
在我最困难的时刻,你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给予我无尽的支持和鼓励。
有你的陪伴,我感到无比幸福和温暖。
愿我们的友谊永远长存!愿你一切安好,期待早日与你相聚。
此致敬礼。
苏轼《与二郎侄》原文赏析鉴赏

苏轼《与二郎侄》原文赏析鉴赏苏轼二郎侄:得书知安,并议论可喜,书字亦进。
文字亦若无难处,止有一事与汝说。
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
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学此样,何不取旧日应举时文字看,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只书字亦然,善思吾言。
《与二郎侄》是苏轼写给苏辙的第二子苏适的一封信。
信中从文章风格的角度,论述了绚烂与平淡的辩证关系。
苏轼在“唐宋八大家”中,可以说对文章风格问题发表的言论最多。
他在《书子由〈超然台赋〉》中曾经把自己的文章跟弟弟苏辙进行比较:“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
”这是对文章风格实与虚的辨识。
又进一步评论苏辙文章“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在《答李昭玘书》中称赞李“笔墨澜翻,已有漂沙走石之势”的雄丽激越。
他还在文章中多次提倡“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的自然风格。
可以看出他所欣赏的文章风格是多方面多样化的。
但纵观他的言论,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美学理论价值最高的还是关于绚烂与平淡的关系问题的论述。
然则,如何理解“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呢?“彩色绚烂”指文章具有的鲜明、丰富的色彩,即华丽的语言风格。
“气象”是一个美学范畴。
叶嘉莹在论王国维《人间词话》时认为,“气象”一词“当是指作者之精神透过作品中之意象与规模所呈现出来的一个整体的精神风貌。
而每一位作者之精神,既可以因其禀赋修养之异而有种种之不同,因之其表现于作品中之意象与规模,当然便可以有种种不同之'气象’。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苏轼所说的“峥嵘”便是他所追求的作品的整体的精神风貌。
换言之,指一种“俊壮”、“迈往凌云”的规模。
与这种规模相适宜的语言风格便是“绚烂”。
气势宏大和语言华丽构成文章和谐的美,青少年血气方刚,想象丰富,对现实和未来充满幻想,他们的青春活力决定了他们应该选择这种美。
苏轼赠友人的诗词

苏轼赠友人的诗词
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词广受欢迎。
以下是他赠友人的三首著名诗词: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他的朋友汪伦的,表达了深厚的友情和离别之情。
诗中描写了李白乘舟欲行,却听到了岸上歌声,于是停下船只,发现是汪伦来送行,汪伦的深情厚谊令他感动。
通过这首诗,苏轼表达了友情的珍贵和深刻,同时也强调了离别之情的沉痛。
这首诗体现了苏轼杰出的文学才华和对友情的珍视,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赠卢谏议》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却道苦心人是谁?原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两首诗表现了苏轼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的诗中常常融入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以及对人生和时光的感悟,使其作品
充满哲理和诗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两年多的修缮时间里,三苏祠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馆藏资料进行了大量的梳理,居然在《苏轼全集校注》中发现不少书信里有“呵呵”二字,难道现在我们网聊时最喜欢的俩字居然是他老人家发明的?没错,在眉山的三苏文化研究院他们居然查找到了45篇含有“呵呵”的苏东坡文章。
出生于四川眉山的苏东坡无愧于一代文豪之称号,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900多年前的苏东坡是北宋时期的时尚达人和全民偶像。建筑师、工程师、音乐家、吃货和潮人……这么多的身份让苏东坡名噪一时,林语堂甚至在他的《苏东坡传》的开篇一口气给苏东坡罗列了19个头衔,他的许多发明创造直接影响到了900年后现代人的生活质量。如果世界上从没有诞生过苏东坡,地球照旧会运转,可是我们的生活还是会发生一些小小的改变,不是变好了,而是变得乏味了。
1090年4月,苏东坡主持的治理西湖工程开张,用了半年的时间,当地出了20余万工,挖了25万丈土,把挖出的湖泥葑草堆积成长堤,堤上夹种花柳,形成了著名的苏堤,浚湖筑堤的工程由此告竣。为了保护西湖水质的清洁,严禁在湖中种植菱葑。从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的一道漂亮堤坝正式完工,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其命名为苏堤。
工程师没有他我们哪里去欣赏“苏堤春晓”?
如果你有机会去杭州旅行,千万不要错过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苏东坡36岁的时候第一次来到杭州当通判。他十分迷恋杭州的山水,觉得西湖比古代美女西施更美,便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绝妙好诗。可是过了15年,苏东坡再来杭州发现西湖长久不治,湖泥淤塞,葑草芜蔓,如此场面让摩羯座的苏轼痛心疾首。
城市规划师广州人因他提前900多年喝上“自来水”
和当年在四川修建过都江堰的李冰父子那样,苏东坡不仅是那个时代的水利工程师,甚至还是优秀的城市规划师,他在杭州修建苏堤的同时,着手改善了市民饮水的情况,苏老师经过认真细致的田野调查,他发现当地六口井已堵塞、混浊恶臭,他派僧人仲文、子瑾、如正、思坦罗致20余人浚疏6口井。他第二次来杭任知府时又对6井作了全面的整修,大大提升了周边居民的饮水卫生。
近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在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调查了解到,《与李公择十七首》、《与钱穆父二十八首》、《与文与可三首》、《与王定国四十一首》、《与赵德麟十七首》等45篇文章都写有“呵呵”。苏东坡曾给因“河东狮吼”出名的好友陈季常写信:“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呵呵。”意思是只要晚上睡得舒爽,写词只是小意思。该研究院研究室主任、中国苏轼研究会副秘书长刘清泉说:“‘呵呵’一词大多出自苏轼与友人的书信,和朋友聊天常常‘呵呵’一笑,其含义和现在差不多。他的‘呵呵’笑声,穿越千年时空,如今似乎仍然余音袅袅。”
宋人写词就像现代的填词人一样,写出来的东西就是给人唱的,相比同时代的文学家,苏轼更为通晓音律,不仅能写、能唱,而且还弹得一手好古琴,也像现代的李云迪或朗朗那样到处给人表演,用今天的话讲,他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兼优质唱作人。苏老师不但弹古琴,而且还像李宗盛爱吉他那样,爱琴如命,甚至会抱着琴睡觉。
贬谪惠州时,苏东坡发现广州居民的疫症流行与饮水问题与有关。后来他发现当地蒲涧寺后有滴水岩,水质很好,于是他又发起了一项浩大的工程,在滴水岩下修建一座大石槽,用5000根竹管将10里外的泉水引进城里,再在城中修建一座大石槽用来储水,又建小槽储存起来供居民汲用。可以说,苏东坡是城市自来水供水系统的发明人。
唱作人 没有他KTV唱不了《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1999年,王菲的一首《明月几时有》红遍大江南北,也掀起了中国流行乐坛改编中国古典诗词的风潮,至今王菲版的《明月几时有》都是KTV点唱的热门曲目。这首歌正是出自苏东坡的不朽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宋朝时期的全民偶像,苏东坡在当时的地位类似于香港的黄霑。苏老师现存于世的330多首词作,几乎每首词都是用文字在作曲。
Hale Waihona Puke 段子手没有他我们都不会用“呵呵”聊天了
他不是岳云鹏,他也不是郭德纲,他是苏东坡,一位来自北宋的著名“段子手”!如今,网上行走,常见“呵呵”二字,当有人不知道该说什么时,就用“呵呵”两个字应急,它可以是率性默许,可以是保留意见,可以是偶逢知己的会心一笑,可以是发表异议前的情绪缓冲。“呵呵”,它代表的意义竟是如此善变。而“呵呵”二字苏老师则非常喜欢使用。苏轼留下大量书简,短则十余字,长则百字,内容是军国大事加上鸡毛蒜皮,更写有“呵呵”以资调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