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精神与赣南师院人的“精气神”
论大学精神的重构
和政 府 的 夹缝 中生 存 下 来 . 能 够 茁壮 地 成 长 亦 缘 于 它 的 精 并 神 : 之所以能够 名噪一时 , 满 全球 。 它 誉 同样 是 由 于 它 的 精
神 。学 校 精 神 是 一所 学 校 的整 体 精神 面貌 , 大学 精 神 是 一 所
大 学 的灵 魂 . 学 校 群 体 在长 期 的 教 育 教学 实践 中积 淀 起 来 是
“ 大学 的 存 在 时 间超 过 任 何形 式 的政 府 . 何 传 统 、 律 任 法 的变 革 和科 学 思 想 ” 【 它 之所 以能够 经 受 住 漫长 的 、 没 一 l 】 吞 切 时 间历 程 的考 验 。 归 功 于它 的精 神 : 之 所 以 能 在 宗 教 应 它
大 学 在 长期 的发 展 过 程 中 所 形 成 的 约 束 大 学 行 为 的 价 值 和 规范体系. 以及 体 现 这种 价 值 和 规 范体 系 的独 特 气 质 。 ”5 1 1 我 们 比较 倾 向 的大 学精 神 的 界 定 为:大学 精 神 是 在 某种 大 学 理 “
向就 是 为 学 校 和 员工 行 为 明 确 目标 、 引方 向 。价 值 导 向就 指
对 于 大 学精 神 的 内涵 ,学 术 界 见 仁 见 智 。 有学 者认 为 , “ 学精 神 应 该 是 大 学 自身存 在 和 发展 中形 成 的 具 有 独 特 气 大 质 的精 神 形 式 和文 明成 果 . 是 科 学精 神 的时 代 标 志 和 具 体 它
坚持以“精气神”文化办学育人
一
培 育 和提 升 核 心竞 争 力 , 就要 在 不 断 提 升 自身
学术 水平 、 科研 水 平 、 育 教学 水 平 的 同时 , 须着 教 必
种 思想 方法 。
力建 设具 有 自身特 色 的优 秀 大学 文 化 , 其 要 培育 尤 和弘扬具 有 自身 个 性 魅 力 和独 特 品格 的大 学 精 神 。 “ 多谋 思变 , 同心创 业 ; 自强不 息 , 苦 奋 斗 ; 于开 艰 勇 拓 , 求 卓越 ” “ 气 神 ” 化 作 为 师 院 人 的一 种 追 的 精 文
3 “ 于开拓 , 求卓 越 ” 实现 学 校科 学 发展 .勇 追 是
( ) 一 在科 学 发 展 观 的 大 背 景 下 来 把 握 “ 气 精 神” 文化 的科 学 内涵
党 的十七 大 提 出全 面 落 实 科 学 发 展 观 。理 解
中图 分 类 号 : 6 0 G4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 32 2 0 ) 4— 0 1— 6 10 8 3 ( 0 8 0 00 0
党 的十七 大报 告对 教育 发展 的方 针 、 务 、 任 重点 进行 了全 面部 署 , 各 个 阶段 的 教育 提 出 了更 加 明 对
实质 。
须强调奋斗 , 苦干 , 实干。而这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的内在要 求 。在 奋 斗 的过 程 中 , 调 的是 自强不 息 。 强 要 干成 事 , 就要 积 小胜 为大 胜 , 断地 攀 登 , 断 努 不 不
力 , 个 目标 实 现 以 后 , 个任 务 完 成 以后 , 能 停 一 一 不 歇 。 自强不 息是 一 种 精 神追 求 , 种 干事 创 业 的境 一 界 、 度 , 神状 态 , 态 精 也是 方法 论 问题 。
论“精气神”
崇 收 稿 日期 :0 6— 6—2 20 0 5
作者简介 : 林多贤 (9 8一) 男 , 14 , 福建福清人 , 赣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 院长 、 教授 , 主要从习 高教管理研 究。
维普资讯
一
神 。例 如 , 爱 国 、 主 、 步 、 学 ” 北 大 精 神 ; “ 民 进 科 的 “ 自强不 息 , 厚德 载 物”的清 华 精 神 ; 学 为 人 师 , “ 行
为世范” 的北师大精神 ;博学而笃 志 , “ 切问而近思” 的 复旦精神 等 等。正 是既 有共 性 又极具 个 性魅 力 的 大学 精神 , 使 得 这 些 百 年 名 校 生 生 不 息 , 春 常 才 青
在。
2 大学精 神是 大学综合 竞 争 力的核 心 .
上个 世 纪 9 O年代 末 期 , 随着 大 学 的 扩招 , 个 各 高 校 面临最 大也是 最 直接 的压 力就 是来 自办学 资源 的严 重不足 。 因此 各大 高校 纷 纷 筹 划 蓝 图 , 大 力 加 度, 硬件建设 得 到长足 的发 展 。然 而 , 办大 学仅 靠这 些显 然是不 够 的 , 一 台 电脑 , 有硬 件 装备 还远 就象 光 远不 够 , 必须 配 备 必要 的 软件 。特 别 是在 市 场 经 还 济 的 冲击 下 , 大学人 的思 想 多元化 、 学学 风教 风 滑 大
近年 来 , 赣南 师院人 所 特有 的“ 气 神 ” 一概 精 这
念 日益深人人心 , 而且 围绕“ 精气 神” 的内涵 , 大 广 师生员工展开 了热烈的讨论 。学校结合办学优 良 传 统、 师生整体风貌及时代品质特征 , 科学凝练出了师 院人 “ 精气 神 ” 基本 内涵 。在 学 校 大 力 推进 新 一 的 轮创业的关键时期 , 作为赣南师院人 , 应该认真思考 这样 一个 问题 , : 即 师院 人应 以一种 什么样 的态 度去 总结 赣南 师 院的历 史 , 又应 以一种 什 么 样 的精 神 去 开创 赣南 师 院的未 来 。这是 一件非 常必要 且很 有意 义 的事情 。本 文 就 赣 南 师 院人 所 特 有 的 “ 气 神 ” 精 及有 关 问题作 一 阐述 。 大 学精神 与 师院 人“ 精气 神” 1 大学精神 的涵义 . 从 大 学 的发 展 历 史 来看 , 如果 一所 大 学 没有 独 特 的精神 , 就如 同 国无 国魂 、 民无 民志 , 就 不 能称 也 之 为真 正意义 上 的大学 。那 么 , 么是 大学精 神 呢? 什 般认 为 , 所谓大学精神 , 概括地说就是一所大学体 现出来的生命力 、 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整体精神面貌。 它 是一 所大 学在 办学历 程 中所形 成 的文化积 淀 和独 特 的 品格特 征 , 一所 大学 的办 学理 念和价 值追 求 , 是 是 激励 大学 发展 、 升 办 学水 平 的精 神 动 力 和精 神 提 支柱。大学精神 的形成 , 同这所大学产生发展 的时 代 背 景 、 史文 化 环 境 密 切相 关 。大 学 精 神 一旦 形 历 成,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 较强的融合性和强烈的渗透 性, 是一所 大学 发 展 的灵 魂 之所在 。 大学 精 神 是 大学 文化 的 核心 , 大学 发 展 中起 在 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在 我国高等教育 的发展历史 中, 不少大学都形成了各具特色 、 大放异彩的大学精
浅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
浅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论文关键词:大学精神精神文化建设问题途径论文摘要: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一、大学精神的涵义中文“大学”一词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的翻译,universitas涵义等同于古希腊文academia,其最初意为“学生集会”或“教师集会”。
大学在初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民间和自发的:众多“爱智慧”(philosophia①)之人聚集在城邦,聘请智者为他们传授知识,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双方为获得各自所需而组织成一种社团,即universitas。
现代大学制度是在德国洪堡、英国纽曼等教育哲学家的深入参与下建立起来的,他们认为有形的文化和社会建制都是无形理念、精神的外在表现,文化和制度离开了其内在的精神,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因此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
唯在长期办学历史过程中,通过践行自身办学理念,形成独特价值理念和理性追求那样一种具备凝聚力、向心力的大学精神,才是一所大学的魅力之处,更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于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学界存在多种表述,我们较倾向于此一定义:大学精神是大学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是给大学行为提供指导,使大学采取这样而非那样行动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
从大学最初的发展来看,其一开始就是爱智慧之人聚集一起学习关乎宇宙自然人性之事的场所,他们深具对宇宙奥秘的惊诧探索之精神和对人类命运、人性问题的深切关怀,因而我们认为大学精神主要涵盖以下两方面。
试论大学精神与赣南师院人的“精气神”.doc
试论大学精神与赣南师院人的“精气神”作者:黄遵斌张小青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21期[摘要]大学精神是由大学的存在与发展决定的师生的意识活动及其内容的总称。
“精气神”是具有赣南师院特色的大学精神,它有着深刻的内涵;大学精神是学校不断发展前进的动力和源泉,必须精心培育和大力弘扬。
[关键词]大学精神“精气神” 赣南师院[作者简介]黄遵斌(1969- ),男,江西宁都人,赣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张小青(1982- ),男,江西宁都人,赣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专职团干,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江西赣州 341000)[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186-02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学术界关于精神涵义的论述有很多,择其要义: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精神”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精神”是属于“人”的,离开了“人”,精神也就无从谈起。
大学精神,实质上就是大学人的精神,是由大学的存在与发展决定的师生的意识活动及其内容的总称。
具体来说,它是指大学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谋求大学的生存和发展,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
一般认为,大学精神有哲学性、历史性、文化性三个特征。
它实际上反映了一所学校大学人所特有的哲学思想;它是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凝聚、发展而形成的;它是“大学人”在进行传承、整理和发展文化活动中产生的关于自身价值追求、行为方式和行为准则的文化成果。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大学精神还有实践性的特征。
任何理论、理念、精神都必须回归现实,指导实践。
大学精神可以内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全体大学人奋发进取,为了共同的办学目标而不懈奋斗。
它是学校参与竞争、求得发展的生命力的底蕴所在。
论当代的大学精神
论当代的大学精神论当代的大学精神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和功能二.现在中国大学精神存在的问题三.对大学精神产生冲击的元素四.构建新型中国大学精神的路径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和功能(一)独立自由精神大学精神是一所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对于大学的行为提供指导,是大学的基本理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在精神层面的依靠和取向。
大学的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她决定了一所大学的发展和未来,是一所大学创办和成长的基础。
在大学精神中,独立自由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本质和核心,陈寅恪在给国学大师王国维撰写的纪念碑铭文里说:“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其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历代的知识分子所传诵,并且成为近代大学精神的一个高度的浓缩,独立是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条件,是学科进步、学术繁荣最基本的前提,也是最重要的条件。
自由精神实际上要表达的是“大学应当有其本身独立的精神,而学者不仅要为人师,更要有独立的研究能力和自由的思想”,因此,在学术研究上,大学必须是自由的,唯有自由的精神才能保证学者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不受其他利益团体的左右,也能保证学生在研究的时候能够独立和创新。
(二)批判创新精神美国著名教育家赫钦斯就认为:“如果在一所大学里听不到与众不同的意见,或者它默默无闻地隐没于社会环境中,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所大学没有尽到它的职责。
”这段话实际上代表了美国教育界的声音,在美国,学术自由和思想独立是学术界的最高价值和基本原则。
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曾经指出的:“当大学履行发展知识的义务时,学术自由是一种基本的价值前提。
由于这种义务是大学的基本目标,因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牺牲这种探究和表达的自由。
不管是为了照顾捐助者的善良愿望,还是为了平息外界激烈反对某种学术观点的愤怒声音,都不能以牺牲学术自由作出妥协。
”如果说严格的学术规范是保障独立思想的一个前提,那么批判和怀疑精神便是促进独立思想和学术自由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动力。
简论大学精神的基本思想内涵
简论大学精神的基本思想内涵摘要: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是对大学文化的高度凝炼和提纯,是大学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石。
本文从七个方面就大学精神的基本思想内涵作简要阐述。
关键词:大学大学精神思想内涵大学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它不仅有物质的因素,更是学校的历史足迹与现实追求,因此,大学精神既深藏于“大学”之中,又游离于“大学”之外。
何谓大学精神,不同时期、不同学者有不同的注解。
依笔者之见,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自由精神、独立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民主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基本思想内涵。
一、人文精神广义的人文精神可能包含科学精神以外的所有其他精神。
狭义人文精神是指在大学人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它以人的价值和存在为内核,关注人生的意义和人的价值,关注人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追求人自身的完善和全面发展以及理想的实现,体现出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公正、自由、平等的“大雅”氛围和拥有人间“大爱”的人文关怀境界,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是人,关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目的是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完善人的心智,提高人的修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延续和发展人类的文明,体现出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关注和关照。
我们正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将面对现实社会各种危机、矛盾冲突、生活压力,我们更加需要人文关怀,从而化解激烈竞争带来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的矛盾,消除人与社会的对峙。
笔者认为,今天的中国大学精神更应凸显人文精神。
二、科学精神大学是开展科学研究、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科学精神是指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研究和科学发展过程中所凝炼和提升出来的治学态度和价值观念体系。
它主要包括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尊重客观规律、追求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独立思考、敢于怀疑的批判精神,对真理的追求、对未知的探索和对观念的创新精神,是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恪守科学道德和尊重知识的精神。
谈一谈当代大学生从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谈一谈当代大学生从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及其对学生的影响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教化塑造人、培养人,教会学生在社会较高层面上做人和做事。
大学教育实力的显现,不但在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科研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且在于大学教育软实力的大学文化通过其核心——大学精神对受教育的大学生精神成长全方位、全过程地发挥巨大作用。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办学的精神价值传统,直接影响大学的办学方向和办学质量,彰显大学办学的先进理念和科学定位,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行为模式、道德人格和心理健康、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大学精神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影响健康人格是一个多维度历史性概念,受所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状况等因素影响,不但具有突出的个性特点,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应当是在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与环境相适应的,具体的、现实的人格。
首先,具有自身内部的统谐性与完整性,即人格诸要素之间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这就要求大学生的智商与情商同步协调发展,道德水准、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力等方面的品质与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力、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相一致,心理系统诸要素之间协调,生理机能与心理品质协调。
其次,具有自身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和谐性。
这就要求大学生自身与他人在民主、自由、平等的基础上和谐,在主动适应社会健康需求中和谐,在充满活力的社会中主动体现个人能力存在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和谐,在处理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关系上和谐。
最后,具有人格智能与活动能力发展的全面性。
这就要求大学生对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要有客观而全面的认知,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接受大学教育培养,在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心理素质的构建和运用上系统化、科学化、活力化。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弘扬“精气神”文化 引领高职和谐发展
充 分 调动广 大学 生 内在 的积极 性 , 造 以学生 为中心 的全 营
弘扬 “ 精笺{ ”文化 ,引领高职和谐发展 率
员、 全方位与全 过程 的育人环境 , 加强 对学生 的职 业 理想 、 近 些 年 ,赣 南师 范 学 院人 在 困 难面 前 不退 却 ,在 前 职 业道德 、 争与合 作等的培养 , 竞 努力把学生培 养成 为综合
“ 精气神” 的培育, 努力培养出具有 “ 精气神” 特质的优秀
人 才。 结合 高职 人 才培 养 目 标和 办 学实 际, 以学生 为本 , 就
是 构 建 社 会主 义 和 谐 社会 中不 和 谐 的表 征 。 因 为 , “ 教 是要 坚持育人 宗 旨, 正面 引导 , 做好 服务, 充分尊重 大学生在 育 不 仅 仅 是 为 了给经 济 提 供 人才 ,它 不 是把 人 作 为 经济 学校 中的主体 地位 , 充分尊重 当代 大学生强烈 的主体 意识 , 工 具 ,而是 作 为发展 的 目的加 以对 待 ”l。 4 J
赫 钦 斯 曾 说 : “ 学 的 价 值 集 中 反 映 在 大 学 及 其 护 学生 的合 法权 益 ,形 成 “ 师 关 爱学 生 ,学 生尊 敬 老 大 老 对 高职 教 育 的 实然 目的进行 考 察 便 会发 现 ,高职 院校 继
承 了中 国近 代 职业 教 育 的特 点 ,而 抛弃 了 中国近 代 大 学
它 不 是 ~朝 一 夕铸 就 的, 对 学校 的 “ 是 文化 体 ”和 “ 文化 和 谐 校 园文 化 氛 围 , 能够 陶 冶 师生 的情操 ,愉 悦 师 生 的 群 ”的 意 识形 态 的整 合、凝 聚 和 升华 。“ 它直 接 标 示 着大 身 心 ,促 进 工 作和 学 习 。受 其 影 响 ,潜移 默 化 ,师 生诚
大学精神的理解
大学精神的理解
中国有千百年的历史,这些历史的背后就是一切中国过去的伟大思想,这些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形成了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
而其中最重大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传承自中国古代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诞生的,是一种精神的的思想,其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崇尚虚心,练达智慧,积极创新,勤俭节约,长达为人正直,遵纪守法,恪守诺言,恭敬孝顺,细心谨慎,吸取教训,勇于担当,具有超越自我的精神力量,服务于全社会福祉。
这是对传统中国古代文化的最源因性的总结,也是一种追求
高尚精神生活和仁爱意识的信念、心态和行为准则,深深扎根在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中。
“大学精神”首先就是传授人们虚心听取他人的观点,增加反思的能力,由此可以汲取他人的经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升自我。
此外,“大学精神”还崇尚向上学习,真正努力去学习、掌握社会科学,了解客观规律和追求理想目标,以此求得真正的智慧。
而“大学精神”还支持廉洁、奉献、保持良好的性格,以此把握住人的美德,把握住当下的机遇和发展。
同时,“大学精神”还有另一个关键内涵:就是坚持法制,做到诚实坦率,对自己的行为拥有诚信的态度,认真负责有序地完成每件事,如此才能够真正得到良好的社会信誉、实现健康有建设性的发展。
总而言之,“大学精神”代表了令人尊敬的价值观,有助于深入探索生命的价值,让社会充满爱,并且推动学习和生活正能量,从而达到人际、知识和审美全面发展的目的。
所以,大学精神,也是一种文明、理性、公正、包容的精神,应该永远在人们的心中留有一份空间,其基本精神一定要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什么是大学精神?
什么是大学精神?你能想象没有北大、清华、南大、复旦、交大、同济、浙大和中大……的近代和现代中国吗?如果把哥丁根大学、莱比锡大学、莱比锡音乐学院、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和哥尼斯堡大学等的历史都抹掉,德国科学、艺术和哲学的伟大传统还会剩多少?大学不可能是乡村而全然是城市文明的产物,尽管乡村的农民和土地用剩余粮食养活了教授和大学生。
大学应该教人怎样去思考,而不是教人应当去思考什么。
世界一流大学应成为人类大脑的精华;应成为人类思想感情的宝库;应成为时代良知和智慧的火把,照亮愚昧和黑暗,驱散困惑和迷雾。
也许,大学精神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应是时代精神的代言人。
一流大学应当是一个民族大脑最敏锐的部位,是左脑和右脑最成功的协调或联合。
(我指的是文理科相通)一流大学应成为时代脉搏,从中有浩气喷薄。
它应有这样一种英雄气概:人不敢言,我则言之;人不肯为,我则为之。
这不仅是指在科学或学术领域的胆识,在社会正义、良心和道德等领域,同样应如此。
“细听蝉翼寂,遥感雁来声。
”——一流大学精神应是这嘹唳秋空万里的雁阵。
“野鸭成群忽惊起,定知城背有船来。
”——“船”,即新世纪、新时代的航船,“成群飞起的野鸭”应是一流大学精神。
一流大学应成为在许多领域的拂曙能先百鸟啼的报春鸟。
——这便是我所说的它“应当是一个民族大脑最敏锐的部位”的涵义。
大学精神在“志”和“气”:志贵高远,气贵雄浑。
正是这气概,将为时代培养出一大批顶天立地的人物。
比如牛顿便是从剑桥大学走出来的,康德则是哥尼斯堡大学的灵魂。
牛顿为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到来奠定了力学基础,因为工业文明的精髓只一个汉字:“力”。
歌德、席勒和贝多芬都受到过康德哲学的熏陶。
贝多芬音乐在本质上是康德哲学的旋律化或音响化。
爱因斯坦从13岁便开始读康德的书。
他在瑞士联邦工业大学就读的数学物理系,有门必修课:“科学思想理论——康德哲学”。
进入青年时期,爱因斯坦则反复研读了康德的《任何能作为科学而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的绪论》,即《绪论》。
大学精神的理解
大学精神在踏入大学校园前完全不熟悉,但是在成为一名大学生后,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课余生活中,“大学精神”这四个字时刻围绕着我们的生活。
在我的理解里,大学精神首先一点就是“自由”两字。
从压抑束缚的高中生活,到全部都由自己自理的大学生活。
没有老师、家长管束你,一切全凭你自己打理。
自由,这两个字是一种解脱,同时也是也是一种考验。
你是否能够将一天的日子有条不紊的安排好,你是否能够定下自己学习的目标并且在有效期限内完成它。
这都是一种考验。
大学给予了我们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如何发挥,全靠个人。
另外,“创新”这个词在不断发展的新时代一直被提出。
而我觉得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便体现在创新创造精神上。
创新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和根本,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
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就是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大学教育对人类文化进行选择整理传递和创新,以更新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改变思维方式,实现文化的再生。
我们常说的大学的社会引领作用就是,必须通过创新取得日新月异的大量的科学技术研成果,为社会培养的创造性人才,进而引领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繁荣的。
与此同时,批判精神是极其重要的大学精神。
作为一名大学生,批判精神可能在我们刚进大学时才会意识到它的重要。
我们对传统与现实批判,都体现我们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和价值建构。
而大学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这方面却大有可为也具有独特优势。
批判精神还应该体现在大学知识群体对政府决策的参谋和建议。
这一点在政府决策中需要大学的专家教授们的实事求是的批判,以获得科学正确的决策。
因此大学主动自觉地以批判的精神参与政府决策既成为一种必然,也是大学之本质和坚守。
但应坚持理性的批判,否则就是无端发泄发难捣乱扰乱。
大学精神的存在为我们今后踏入社会奠定扎实基础,使我们身上具备的各种精神素养以及道德品格能够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当我们踏入社会中,创新、批判等精神都会在无形之中带来影响,例如工作中,创新思维使得你会更吸引别人眼球。
大学精神浅谈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大学,起源于西方中世纪,中世纪的大学一经产生就高瞻远瞩,并争取到了自治权和学术自由权,这对现代西方大学的产生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而中国大学的建立,明显受到了西方诸大学理念的影响和启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即现在的北京大学,就是仿效西方的大学建立的。
不论中西方几乎所有的能够蓬勃发展的大学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都有一种无形的影响大学发展的力量,也就是“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的重要性,在这里我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来形容,如果说把大学比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那么大学精神就是这个人的灵魂,没有大学精神,这个人就像没有灵魂的人,徒有其形,很难存活下去。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对大学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抵御腐蚀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大学里聚集着有知识的、有理想的、有活力的一群人们,这些青壮年将来必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在踏入社会之前,他们大多数还只能算是半成品,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真正形成,当真正面对社会的各种挫折与诱惑时,这些人会有几分定力不至于堕落呢,是对社会做出贡献还是危害社会,一切都是未知数。
要把自身的活力迸发出应有的光辉,大学就是方便他们迸发光辉的加油站与中转站。
大学学生大多是来自各个不同地区精英人群,代表着各自地区的特色文化,这些人聚集在一起,更加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传播。
文化的交流、传播必然会造成文化的碰撞,大学在另一种意义上也成为了文化碰撞的战场,大学精神对如何将大学生打造成一群真正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如何有效的在大学里开展科研、创新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大学精神有三种表现:一,永恒的道德精神;二,自觉地学术精神;三,敏锐的时代精神。
道德精神应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体现,因为不论是大学、中学亦或是小学,凡此类者皆为教育,教育以育人为本,然后才是传授知识。
论培育以“精气神”为价值取向的学生自治组织文化
论 培 育 以“ 气 神 " 精 为价值 取 向的 学 生 自治 组 织 文 化 亲
彭小孟 , 万
摘
晴
( 赣南师范学院 外 国语学 院, 江西 赣州 3 10 ) 4 0 0 要 : 院人特有 的“ 气神 ” 师 精 是经过 实践检 验 的具有 学校 鲜 明特 色的大 学精神 文化。培 育以“ 气神” 精 为
价值取 向的学生 自治组织文化 是办 学育人的必然要求 , 也是加 强学生 自治组织建设 的需要 , 引导 学生领会践行 、 要
弘扬“ 气神” 精 。 关键词 :精 气神 ” 学生 自治组 织文化 ; “ ; 价值取 向; 培育 中图分类号 : 6 1 G 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4-83 ( 0 8 0 0 2 0 10 32 2 0 )2— 13— 3 .
大 学精神 , 一 所 大学 整 体 面 貌 、 平 、 色 及 是 水 特 凝聚力、 感染力和号召力 的反映 , 是大学的理想、 信 念、 情操 、 行为价值 和道德水平 的标志 , 是一所大学 的支柱和灵魂。具体到我们 学校 而言 , 赣南师范学 院“ 精气 神 ” 是 学 校 的 大 学 精 神 , 种 大 学 精 神 , 就 这 是 师院人 在 近半个 世纪 的奋 斗历程 中所 积 淀 而成 的 独特的品格特征 。“ 精气神” 文化 的基本 内涵共三 句话、 二十四个字, : 即 多谋思变 、 同心创业 ; 自强不 息、 艰苦奋斗; 勇于开拓、 追求卓越 ; 就其 内核而言 , 可 以浓 缩 为三个 词 、 个字 , : 业 、 六 即 创 奋斗 、 卓越 , 蕴 涵着师 院人 万众 一心 、 志 成城 的创 业文 化 , 众 蕴涵着 师院人勤俭办学 、 艰苦创业 的优 良传统 , 蕴涵着师院 人敢 为人 先 、 求 卓 越 的 可 贵 品质 。】‘ 气 神 ” 追 L ‘ j精 文 化源 于实 践 , 经过 实 践 检 验 的具 有 学 校 鲜 明特 色 是 的大学精神文化, 既是全校教职员工共 同的价值追 求 和行 为准则 , 理应 成 为 全 校 学 生 自治 组 织 建设 也 发展的共 同信念和精神力量。 以“ 气神 ” 精 为价 值 取 向 的 学生 自治 组 织文 化 的 内涵 高校学生 自治组织作为大学教育系统 中的一个 子系统 , 是高校教育管理系统中的基本单位, 是在高 校 党 委领 导下 和团 委 指导 下 , 以“自我 教 育 、 自我 管 理、 自我服 务 ” 为方 针 , 同参 与 和 管理 学 校 事 务 的 协 大学 生群 众性 自治 组 织 ( 包括 学 生 会 、 生 社 团 、 学 学 生社 区团工 委 等 ) 高校 学 生 自治 组 织 文 化 , 学 。 是 生 自治组 织在 为学 校 、 同学 服 务 的 工作 过 程 中形 为 成的服务精神与文化意义的有机 融合 , 是学生 自治 组织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 目 标和行为规范 以及 思 维方 式 的 高 度 概 括 。 它 包 含 四个 方 面 的 基 本 内 容: 组织发展历程是高校学生 自治组织 的“ 文化基
精气神 演讲稿
精气神演讲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向大家演讲。
我演讲的主题是“精气神”。
所谓“精气神”,即人的心智和精神面貌。
一个人是否拥有精气神,直接影响着他的生活质量和事业发展。
而如何培养和展现精气神,我认为有三个关键要素:热情,自信与积极心态。
首先,热情。
热情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础。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与人相处,都需要我们充满热情。
拥有热情的人,会积极主动地主动学习,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会勇往直前。
而且,热情能够激发周围人的积极性,让他们愿意与你一道努力,创造更好的结果。
我记得一个朋友曾经告诉我,他的老师总是充满热情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仅让他们对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热情,用热情去面对生活和学习,用热情去影响身边的人。
其次,自信。
自信是建立在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基础上的。
一个自信的人会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完成所设立的目标。
而且,自信能够让我们面对挫折时更加勇敢和坚定,不会因一次失败就放弃。
在工作中,自信的心态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还能够赢得同事和上司的认可和信任。
我有个朋友,他在一家大公司担任销售经理,因为他自信满满的表现,被提拔为团队的领导者。
他告诉我说,自信让他在工作中充满动力,而且他还会带着团队共同成长。
因此,我们应该培养自信心态,坚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最后,积极心态。
积极心态是我们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态度。
拥有积极心态的人会从失败中学习,不会因一次挫折而灰心丧气。
他们会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挑战自己的潜力和能力。
与此同时,积极心态也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积极心态的人对待困难和挑战会更加乐观和开拓,他们更容易获得别人的认可和支持,并且能够抓住机遇取得成功。
一个著名的创业者说过:“不管前方有多难,我们都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因此,我们应该培养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勇于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
宝贵的精神财富 兴校的不竭动力——论大力弘扬赣南师院人特有的“精气神”
N 4 o.
Au . 0 6 g20
特稿 ・
宝贵 的精 神 贝 富 兴 较 的 不 竭 动 力 才
— —
论 大力弘扬赣 南师 院人特有 的“ 气神 ” 精 睾
田延 光
放 思想 , 更新观 念 , 大胆探 索 , 加速 发展 。 因此 , 总结
代代赣南 师 院人 光荣传 统 的高度概 括 , 特别是 对
19 99年以来学校党委正确领导全校师生员完成“ 老 三件大事” 实施“ 三件 大事” 、 新 奋斗历程 的真实写 照, 是我校大学精神建设 和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 要成果。步人“ 十一五” 新征程 , 大力弘扬“ 精气神” 是学校实现新一轮创业宏伟 目标的重要保证。 凝练赣南师院人特有“ 精气神” 的特定背景 每个时代都有体现时代本质和发展趋势的社会
的精神力量, 培育和树立既传承光荣又与新时代新
形 势相 适应 的思 想 观 念 、 化 意 识 、 活 习惯 、 为 文 生 行
师院的张扬和深化 , 既蕴涵丰厚 的历史传承 , 又富有 前瞻性的现代追求 , 是历史与现实 的有机统一。其 中, 自强不 息 、 苦 奋 斗 是 赣南 师 院 “ 气 神 ” 艰 精 的灵 魂和核 心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
代代赣南师院人在艰苦 中创业 , 在曲折中前进 , 在
竞争中发展 , 为国家培养 了大批合格人才 , 为国家经 济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特别是教育事业的发展作 出
了贡献 , 留下 了不 少精 神 财 富。 尤 其是 步 入 “ 五 ” 十
以来 , 全校 师生 奋发 图强 , 学校 发生 了建 校 以来最 为
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第一篇: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一、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指出,一流大学的本质在于其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及运行机制,大学文化、精神的建设与创新是新时代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和重要任务。
因此,我校在四校整合由专科向本科转型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思想融合、文化融合,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培育,使全校师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形成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广义上讲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动文化和精神文化。
大学文化的主体是大学教师和学生,它既是传承的结果,也是创新的结果,是一个历史的扬弃和积淀过程。
高楼大厦对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能“筑巢引凤”,能使大楼折射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建大楼、育大师、养大气”体现的正是这个道理。
大学精神是一种文化的理念,是大学文化系统的核心和灵魂,通过对校园文化的深层次提炼,达到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
它包括以自然科学为主题的科学精神和以人文科学为主题的人文精神,以及现代大学的国际化视野。
九江学院是一所新建的多科性、综合性本科院校,既涵盖自然科学学科,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有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良好基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四校的整合要实现思想、文化和精神的融合,必须以大开放、大包容的气度,在九江学院的旗帜下,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共同营造一种校园文化氛围,激励师生勇于探索未知,创新知识。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提供多元化,突出主旋律,凝炼大学精神大学作为社会的“人才库”、知识的“创造源”、文化的“传播者”和成果的“孵化器”,给人们提供综合化和通识化教育(人文教育是最基本的环节),这是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确立的基石。
建设校园文化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动文化和精神文化着手,科学地做好学校“三大规化”,使气势的建筑、现代化的设施和优越的环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一草一木都透露着文化的气息,让广大师生在这种文化的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表现出良好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
大学的精神
大学的精神当我看到“大学的精神”这几个字,脑子里最先想到的是这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记得是在初一的语文早读课上,老师把《大学》《中庸》抄在黑板上给我们讲解,清晨的阳光照在我们充满稚气的脸上。
“大学之道”指的是治理国家的学问,这与“大学”的意思并不吻合,我的联想也仅仅是因为字面上的相同。
初中生的眼中,大学异常神圣,梦想着有朝一日进入一流学府,追寻大师的足迹。
今日已身为南大学子,已然了却了当年的一个梦想。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仅因为大学里有大量的书籍,有众多的的教授,聚集了共和国最优秀的青年……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更因为大学作为一种精神存在,是追求文明的精神殿堂。
正因为大学有不朽的精神存在,大学才得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
正如没有灵魂的肉体是行尸走肉,只有有了精神内涵,大学方能保持新鲜与活力。
某种优良的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必然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大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南大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复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交大的“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每一所成功的大学,无不是以其大学精神作为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的。
具体来说,大学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大学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指的是大学师生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文化定势,是全体师生或多数师生一致赞同的关于大学意义的终极判断。
对于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以及不同国家的大学来说,其价值观也不一。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基石,文化的所有内容都是在价值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是大学理想和目标:在价值观的宏观指导下,大学还必须以国际国内经济、科技、教育发展趋势为引导,以尊重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为保证,以学校自身客观条件为基础,以满足国家需求为目标,脚踏实地地形成自身的发展目标和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并将其灌输到全体师生中去,形成全体师生或大多数师生认可的、并愿意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和目标。
校史
赣南师范学院校史一、学校简史:赣南师范学院创办于1958年6月,时为赣南师范专科学校。
创立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在这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中,赣南师范学院更改了共七次校名,在1958年6月-1959年5月,为赣南师范专科学校;在1959年5月-1964年6月,为赣南师范学院;在1964年4月-1969年11月,为赣南师范专科学院;在1969年11月-1972年1月,为赣州专区五七教育学校;1972年1月-1974年6月,为赣南教育学校;1974年6月-1984年4月,为赣南师范专科学校;1984年4月-今,为赣南师范学院。
学校学科齐全,涵盖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八个学科。
形成了以教师教育,文理学科为特色,文理管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设有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政法与法律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体育学院、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等14个教学学院。
现有53个本科专业,其中历史学、国际教育学院等十五个学院。
现有五十三个专业。
其中历史学、化学专业被批准为全国高等学校品牌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学,汉语言文学等十四个专业被评为江西省高校品牌专业。
美术学、体育教育、物理学、教育技术学等4个专业被评为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建有有机化学、应用化学、基础数学、思想政治教育、专门史等8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民俗学为江西省重中之重建设学科;有民俗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学、有机化学、应用化学和企业管理等16个硕士点。
在校学生21000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成教生5000余人,面向全国29个省市区招生,并招收有韩国、泰国、乌克兰、日本等国留学生。
学校拥有完备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丰富的图书资料,校园占地面积21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7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1.2亿元,图书馆藏书177万余册,另有40万余册电子图书、15个文献数据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大学精神与赣南师院人的“精气神”[摘要]大学精神是由大学的存在与发展决定的师生的意识活动及其内容的总称。
“精气神”是具有赣南师院特色的大学精神,它有着深刻的内涵;大学精神是学校不断发展前进的动力和源泉,必须精心培育和大力弘扬。
[关键词]大学精神“精气神” 赣南师院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学术界关于精神涵义的论述有很多,择其要义: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精神”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精神”是属于“人”的,离开了“人”,精神也就无从谈起。
大学精神,实质上就是大学人的精神,是由大学的存在与发展决定的师生的意识活动及其内容的总称。
具体来说,它是指大学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谋求大学的生存和发展,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
一般认为,大学精神有哲学性、历史性、文化性三个特征。
它实际上反映了一所学校大学人所特有的哲学思想;它是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凝聚、发展而形成的;它是“大学人”在进行传承、整理和发展文化活动中产生的关于自身价值追求、行为方式和行为准则的文化成果。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大学精神还有实践性的特征。
任何理论、理念、精神都必须回归现实,指导实践。
大学精神可以内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全体大学人奋发进取,为了共同的办学目标而不懈奋斗。
它是学校参与竞争、求得发展的生命力的底蕴所在。
二、“精气神”是具有赣南师院特色的大学精神建校以来,特别是“十五”时期以来,赣南师院人在困难面前不退却、在前进路上不停步,形成了“多谋思变、同心创业,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追求卓越”的“精气神”。
首先,这是一个精神层面的概念,是赣南师院人的精神,是由赣南师院的存在与发展决定的师生的意识活动及其内容的总称。
其次,师院人特有的“精气神”还有它深刻的内涵,比较贴切地概括了赣南师院的文化传统、办学经验与价值追求,有较强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是师院之魂。
《易·乾·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就是说,人们应仿效天体永恒强健地运行“天道”而努力不息。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财富。
回顾赣南师院近半个世纪的历程,赣南师院的创业、发展、鼎新,无不渗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之魂,闪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之光。
赣南师院创建于1958年,地处经济欠发达的赣南老区,办学历程比较曲折,办学空间几度挤压,办学基础极其薄弱。
特别是“文革”期间,在学校师资队伍受到重创、原有校园一大部分拱手交出、教学仪器设备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师院人在凄风苦雨的岁月中,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顶住各种压力,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坚持队伍不散、意志不垮,谱写了一曲催人泪下的奋斗之歌。
在以后的各个发展时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在面对誓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合格、开辟建设新校区、申报硕士点的压力面前,师院人身上确实有一种自强不息、不怕困难的劲头。
更为可贵的是,在学校几代人艰难创业的历程中,积累了“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苏区传统”等四个办学传统。
在过去3年的评建中,又积累了“坚持以校情再认识为出发点来明确办学定位,确立办学思路”等“五个坚持”的评建工作基本经验,并且形成了“群策群力谋发展,促改促建求实效,爱校爱岗讲奉献”的评建精神。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是赣南师院办学历程的真实写照,是师院人“精气神”的内在核心,也是对赣南师院办学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多谋思变,同心创业”是师院之志。
“多谋思变,同心创业”包括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的要求。
多谋思变是筹划,是方略;同心创业是实践,是行动。
不多谋就不能把握形势、抓住机遇,不实干则空谈误事,坐失良机。
多谋才能创大业,实干才能成大事。
对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党员来说,就是要多谋强校之策,多想发展良方,把学校的发展放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大趋势、大格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博采众长、海纳百川。
就是要团结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努力把师院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在百舸争流的高教竞争格局中,不多谋思变,同心创业,只能是坐以待毙,被奔涌的时代大潮抛进汪洋大海。
20世纪末以来,赣南师院学校党委领导班子以“团结、信心、实干、奉献”八字为座右铭不断鞭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时时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岗位责任,处处注意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团结带领全体师院人,谋师院的发展,谋师院的变化,使学校面对高校办学的激烈竞争沉着应对,集思广益,与时俱进,紧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抢抓机遇,实现了学校跨越式发展,将昔日基础薄弱,规模较小的赣南师院发展成了一所融人文、科技、生态为一体的,校园宽阔、规模较大、教学质量有了长足进步、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谱写了学校发展历史上最为壮美的篇章。
实践充分证明,只要多谋思变,同心创业,事业就能发达。
“勇于开拓,追求卓越”是师院之目标。
“勇于开拓,追求卓越”是赣南师院办学的目的,概括了赣南师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时代特征。
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大学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大,正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现代大学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职能。
赣南师院自建校以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把建设祖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办学的根本宗旨。
尤其是“十五”时期以来,学校党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并根据自身的办学优势和所处的环境,提出培养具有师表风范、人文与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师资及其他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取得了丰硕成果。
学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被国家外专局授予“全国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先进单位”;被中宣部、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学校的办学质量、教学科研水平都实现了大跨越。
以“十五”期间为例,我院学生在国家、省级文艺、体育和科技重大竞赛活动中获奖近1600人次。
其中获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3项、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4项、全国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一等奖、全国首届大学生舞蹈比赛一等奖等优异成绩。
虽然这些年学校的发展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但是,赣南师院人没有为这些成绩沾沾自喜,故步自封,而是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因此,在2002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后,学校2003年就提出了包括创建师范大学在内的“新三件大事”的奋斗目标。
新的征程、新的创业,师院人与时俱进、勇于开拓的不懈追求,争创一流、追求卓越的坚定信念,必将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总之,以“多谋思变、同心创业,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追求卓越”为核心的大学精神,在哲学层面上,体现了师院人追求真理,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在历史层面上,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赣南师院本身不断改革、发展、创新的风雨历程;在文化层面上,展现了学校“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宽广胸襟和崇尚科学、民主宽松的学术氛围;在实践层面上,正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激励着所有师院人在新的征程上不断奋勇前进。
三、精心培育、大力弘扬富有时代特点的大学精神(一)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应视为学校建设的一项根本性工作学校的稳步建设与健康发展,需要具备资金、校舍、教学设施、师资等有形资源,同时更需要大学理念、大学目标、优良传统、学风、校风等无形的精神资源。
学校领导在思考学校改革与发展,制定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和策划总体布局时,要一如既往地将大学精神的培育问题置于重要的地位。
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学行为市场化趋势越来越要求一所大学具备明确的大学理念和科学的大学精神,这关系到大学能否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培养受社会欢迎的人才,发展和繁荣学术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
因此,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应视为大学建设中的一项根本性的工作。
(二)在强化教师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建设中培育和提升大学精神师生员工既是培育大学精神的主体,也是传承和发展大学精神的主流。
因此,两大主体群的综合素质建设必将成为大学精神培育与弘扬的主要内容。
教师作为全体大学人中的一个重要主体,教学和科学研究是其职业内容,他们追求真理、崇尚学术精神的发挥程度决定着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
同时,学生大学精神状态必须有教师为之启发,为之指引。
所以,教师是大学精神的主要依托或载体,大学精神充分体现在具有优秀大学教育理念的教师的价值准则、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上。
大学生作为大学人中的最大主体群,其对自我价值的认知、践履实际上就是大学精神衍生、外化的过程,因此,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更要抓好大学生这一最大主体群的综合素质培养。
为此,要特别重视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
要强化哲学思想在人文教育中的指导地位。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强调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市场经济制度的相通相融,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活跃和丰富大学精神第一,充分建设好校园物质文化这门隐性课程,应体现教育的特点和育人的价值,渗透大学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
第二,积极开创大学第二课堂,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
学校要积极开创能发扬学生主体性、彰显学生个性、充满人文气息和科学精神的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
以此启迪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思想、提升学生精神境界。
第三,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大学生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使学生社团成为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
(四)在加快制度创新和规章制度完善中规范和维护大学精神目前,各高校既面临着国内高校间的激烈竞争和国外教育机构的严峻挑战,又面临社会考生和用人部门选择的多重压力,学校必须把主要精力从扩大规模及时地转到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上去,从注重各种规章制度的“破”与“立”转到校内各种规章制度的完善与规范上去,从着力于物质条件的改善转到着力于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弘扬上去,真正做到学校“依法办学”,校内各部门“按章办事”,每个教职员工“按岗履职”,使现代大学精神之树在现代大学制度的土壤上青春常在,活力永驻。
[参考文献][1]储朝晖.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2]黄遵斌,曾浩.论大学精神及其建设[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4(6).[3]卢铁诚.刍论大学精神与川大精神[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4). [4]林多贤.论“精气神”[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