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最全导学案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
3、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
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4、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
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5、背诵“易水送别”。
【教学重点】
一、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
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二、要历史地看待古人,看待英雄人物,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三、要理解学习本文历史的真实性和表达的艺术性。
四、要理解掌握古汉语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教学设想】
一、大体读懂全文后,由学生根据文中的情节,归纳出开端、发展、
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并加以简述。
二、因历来对荆轲刺秦王之举评说不一,教师可在介绍有关观点后,
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观点的不同组成两个队或三个队,有准备地进行辩论。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月日
【学习目标】
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2、探寻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二、课前自测
1.字词积累, 检查同学诵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淬()怜()徵()陛()卒()
提()创()揕搭()拊()
樊於()期夏无且()
2.成语积累
①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②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
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
空悠悠。”
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
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图穷匕首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
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
三、自主学习:
1、录音范读,整体感知课文:学生标注字音和句中停顿。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译文,小组讨论:
(一)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1)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掠夺、夺取
(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假如没有。请。接近)
(3)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同“悦”,喜欢,高兴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因为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刻毒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长叹
(7)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上前)
(8)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欺侮
(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袒露一只臂膀
(10)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捶胸、痛心
(11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匣子,用匣子
(12)荆轲有所待,欲与俱一起
(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以……为迟,认为……迟缓(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文言现象(句式),并翻译。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4)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5)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6)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四、重点突破:研习课文第一、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展现给我们一个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强大的秦国,秦国的长驱直入给弱小的燕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可谓是“危在旦夕”。这是荆轲刺秦的大背景。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找出描写荆轲的相关语言并分析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