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除法的初步认பைடு நூலகம்》
说课稿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 验教科书》数学 二年级下册 第二 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情景图初步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索平均 分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能用平均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发现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广 泛存在。 教学重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糖果、水果、小棒、水果图片。
2、判断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小红拿来了8块糖,它有三种分法,你能判断出哪组是平 均分的吗?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生1:第(2)种是平均分的。因为每堆都是2块糖;生2:第(3)种也是 平均分的,因为每份都是同样多的,是4个块糖。) 师:观察平均分的两组,数一数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块糖。学生一 边数师一边课件演示用集合圈圈起来。渗透每份的含义。
四、总结回顾,整理“平均分”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师:平均分有什么要求?我们在分的过程中,有哪些不 同的分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辨析,感知“平均分” 1、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们最喜欢什 么活动?(春游) 二(1)班小朋友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已 经为明天的春游准备了许多好吃的,让我们一起 去看看吧!(出示课件)
2、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1:二(1)班的小朋友准备的食品可多啦!有面 包、橘子、矿泉水、还有糖果…… 生2:我发现这些食品都是一份一份分的,面包有5 份,矿泉水、橘子、糖果也都有5份; 生3:我还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 3、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二(1)班小朋友在分每一 种食品时,每份都同样多。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4、你们猜猜看,为什么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万以内数的读、写:练习十七》教案
万以内数的读、写练习十七。
(教材第85~89页)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有0),并且能总结出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
2.让学生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重点: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末尾、中间有0)。
难点: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末尾、中间有0)。
课件,计数器。
师:同学们,还记得数位顺序表吗?把你们知道的告诉大家。
生:从右边起,数位顺序表中的数位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师:千以内的数我们是怎样读、写的?生1:我们在读、写千以内的数时,都是按照从高位到低位的顺序进行的。
生2: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复习千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和数位顺序表,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读写做好铺垫】1.教学例7。
师:先说出计数器上的数各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读出来。
(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例7)生1:3745读作:三千七百四十五,是由3个千、7个百、4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生2:2080读作:二千零八十,是由2个千和8个十组成的。
生3:6009读作:六千零九,是由6个千和9个一组成的。
师:你发现万以内的数是怎样读的?生1: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生2: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零”。
师:万以内的数的读法是,从高位读起,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仔细,老师指定同学读出下面的数,并说说它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做一做”第1题)教师指定学生回答,其余学生作出适当评价。
师:请大家读出下面各数。
(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读数,教师要适时给予评价,以鼓励为主。
2.教学例8。
师:拿出计数器,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的数,再写出来。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电子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电子教案一、教材简介本教材是针对二年级学生编写的数学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数之认识、数的排序、数的大小比较、加法运算、减法运算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材的研究,学生应能够:- 认识并掌握一至百之间数的读法和写法;- 掌握数的排序方法,能够按顺序排列给定数;- 理解数的大小比较,并能够准确判断大小关系;- 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通过丰富的图表、实物等教具,帮助学生认识一至百之间的数,并能够正确读出这些数。
2. 数的排序引导学生掌握数的排序方法,包括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
3. 数的大小比较通过比较不同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数的大小概念,能够准确判断大小关系。
4. 加法运算通过实际例子和练,教授学生简单的加法运算,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5. 减法运算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减法进行简单的计算,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使用多媒体教具,如图表、实物展示等,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和进行运算;-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究,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和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练、小组讨论、作业以及期中期末考试等形式进行教学评估,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研究效果。
六、教学资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准备以下教学资源:-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 多媒体教具,如图表、实物等;- 练题和作业;- 计算器等助教工具。
以上是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电子教案,旨在帮助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乘除法的关系》名师教案
《乘除法的关系》名师教案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19页例2相关内容及做一做、练习四5—12题。
学生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后,理解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沟通乘法与除法的关系就显得水到渠成。
教材设置了蒸包子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教师重在引导组织学生探究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掌握求商的方法,并进行及时的总结。
(二)核心能力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乘法,在学习表内除法的时候,引导学生找到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形成初步的模型思想,提高应用意识。
(三)学习目标1.在看图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
2.在不同的练习中,掌握求商的方法,积累活动经验。
(四)学习重点能根据乘法算式写出除法算式。
(五)学习难点理解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的关系。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乘除法的关系》名师教学课件二、学习设计(一)课堂设计1.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看看下面的题目你能快速口算出结果吗?课件出示:师:让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在计算的时候,都用了哪些口诀吧!师:看来,乘法口诀不但可以计算乘法算式的得数,也可以计算除法算式的得数。
【设计意图:在导入环节,借助计算乘、除法算式的得数,并说出相应的口诀,初步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为本节课继续探究乘除法的关系打下了基础。
】2.问题探究(1)借助乘、除法的关系用乘法口诀求商(课件出示下图)师:瞧,厨师正准备蒸包子,你能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吗?对学生发现的数学信息,给予肯定。
师: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思考,同桌讨论,全班汇报交流:①乘法问题:每笼装4个包子,装了6笼,一共有多少个包子需要蒸?师: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呢?生回答,教师板书:4×6=24(个)师:这是一个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折一折、剪一剪》名师教案
《折一折、剪一剪》名师教案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1页生活中的数学、32页例4以及练习七的第12题,教材介绍了我国民间艺术剪纸,体现了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作用,例3剪一剪探究剪4个手拉手小人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感知图形中对称、平移和旋转,通过探索剪纸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核心能力解决问题剪一剪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图形的运动”部分的实践活动,通过剪手拉手的小人,探索、总结剪纸方法,在探索过程中抽象出图案的运动,培养想象力和空间观念。
(三)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剪纸艺术,感受图形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
2.在探索剪纸方法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等有关知识,能化繁为简思考并解决问题,感受对折的次数与图形个数的变化规律。
培养空间的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剪纸,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及数学美。
(四)学习重点能够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五)学习难点感受对折的次数与图形个数的变化规律。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解决问题》名师教学课件、彩纸、剪刀等。
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预习任务:剪出一个完整的小人图案。
(二)课堂设计1.导入同学们,你在生活中见过剪纸作品吗?剪纸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民间艺术。
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剪纸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思考1:你在这些剪纸作品中,能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活动1:学生观察图案,基本找到轴对称图形,第四个和第七个图案,继续找出图形的旋转和平移。
引导学生说出判断理由。
我们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能帮我们设计出漂亮的剪纸。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动手剪一剪。
【设计意图:以剪纸图案导入。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为接下来的探究做准备。
】2.探究新知思考2:(展示1个小人图案)这个小人谁剪出来了?回忆你剪的过程,谁能总结剪一个小人的方法?活动2:请学生展示作品,说剪的方法,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理由:为什么要对折?为什么只画半个小人就可以了?思考3:在剪的过程中,大家都成功了吗?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活动3:学生结合自己在剪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说自己的想法,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剪一个小人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名师教案
《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名师教案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47页例1和做一做。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加减、乘除或乘加、乘减的两步式题基础上,梳理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材首先通过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唤起以前对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回忆,并借由学生的算式,介绍综合算式的概念,同时以符号突出运算顺序,明确脱式计算的书写过程;其次直接呈现乘除混合运算的算式,由学生试算;最后结合两个具体的算式,呈现数学上对于同级运算的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
本节课的教学为后面几节脱式计算的规范书写奠定基础。
(二)核心能力在脱式计算的书写过程中,培养符号意识,提高运算能力。
(三)学习目标1.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列出加减混合综合算式,教师指导规范书写格式,能正确脱式计算。
2.在独立计算乘除混合运算过程中,理解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
3.通过对比观察两个算式,会总结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学习重点掌握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五)学习难点脱式计算的书写过程。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名师教学课件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预习任务:1.说一说48-8+17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2.想一想15÷3×5应该怎么计算呢?看一看课本第47页。
3.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67+12+18 77-27-18(二)课堂设计1.复习导入说出运算顺序并计算。
16+9+8= 32-10-6= 25+20-10= 48-8+17=学生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刚才这三道题,我们都采用了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而且运用了竖式计算的格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唤起学生对加减混合运算从左往右计算顺序的回忆。
为本节课梳理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做铺垫。
】2.问题探究(1)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出示例1情境图。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教学工作计划及进度表1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教学工作计划及进度表一、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
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
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
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一)内容变动情况1.降低了难度。
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
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
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
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
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估数、数数》教案
估数、数数。
(教材第74、第75页)1.使学生学会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数的含义和作用。
2.使学生能大致估出1000以内物品的数量,培养学生的数感。
3.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掌握十进制关系。
难点: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的数法。
课件,计数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节非常有趣的数学课。
(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情景图)师:这是宽敞、明亮的体育馆,你能猜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吗?学生可能会说:·比100多得多。
·5000人。
·8000人。
……师:看来同学们估计的结果不一样,要想知道每样东西大约有多少,可以用数数的方法,我们以前学过百以内的数是怎么数的?生: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师:如果数目比较大,我们还是这样一个一个地数,显然就不恰当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研究1000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百以内数的数法,为学习新课做准备,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1.教学例1。
师:如果我们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多少?生:10个一是十。
师:如果我们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多少?生:10个十是一百。
师:看图中的小木块有多少?该怎样数呢?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一下,告诉大家你数出的个数是多少?(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例1图)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要说清是怎样数的。
生1:我先数出最下边的一行是10块,然后就一行一行地数出最前面的一排是100块,最后就一百一百地数,发现有10排,也就是10个一百。
师:10个一百又是多少呢?生2:我也是先数出一列有10块,然后一列一列地数,也就是一十一十地数,发现最下面的一层是100块,后来就一百一百地数,结果是一千。
师:是啊。
我们可以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2.教学“做一做”。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计数器,按要求边拨珠边数数,同桌互相检查,看谁能都数对。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
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
教材13页的例4通过讲故事帮助故事中的小熊猫分竹笋,引出平均分的题目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并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用除法来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在“做一做”和练习三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3个目标:(1)根据帮熊猫分竹笋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分、动口说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的意义。
(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3、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初学关于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会感到有些困难。
为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关于平均分的题目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教学难点是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如何列除法算式。
这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二、说教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1、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2、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知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计数单位“千”》名师教案
《认识计数单位“千”》名师教案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对于整数的认识,教材是分四个阶段编排的。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20以内各数的认识、100以内各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范围扩展到万以内,也就是认识整数的第三个阶段。
这一阶段的认数,包含了整数认识的所有要素,如数的表示、满十进一的进位制、数位、各数位上数字所表示的值即位置值等等。
每个数的认识单元总是围绕这样几个内容展开的: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比较教科书第74—75页例1及“做一做”。
教材呈现了体育馆座位的场景,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座位有多少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更大的数存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让知识的产生也有了必要性。
另外教材这样编排的意图也是让学生对1000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二)核心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数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学习目标1.通过数正方体,认识计数单位“千”,沟通计数单位间的联系,渗透十进制。
2.借助1000个具体物体的不同模型,感受1000的大小,加强数感。
3.借助计数器数数、读数、记数,感受十进制计数法的简洁,能说出数的组成。
(四)学习重点对1000的认识,建构“千”的模型。
(五)学习难点感受十进制。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认识计数单位“千”》名师教学课件、正方体学具。
二、学习设计(一)课堂设计1.复习导入师:孩子们,当一个同学在自我介绍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那我们全班有几个这样的1呀?师:所以,42里面有()个一,也可以说42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师:听说我们二年级段有5个班,那么二年级段5个班一共有多少人?【设计意图:学生从一开始接触数,就会寻找数与数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这种灵活性正是形成良好数感的关键。
所以,数概念的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认数情境中把握数量的相对大小关系,5个班大约就是5个40为下一个环节做铺垫。
】2.认识计数单位“千”师:如果用一个小正方体表示一个人,下面哪幅图可以表示213人呢?生:学生选择3或4。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名师教案
《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名师教案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47页例1和做一做。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加减、乘除或乘加、乘减的两步式题基础上,梳理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材首先通过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唤起以前对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回忆,并借由学生的算式,介绍综合算式的概念,同时以符号突出运算顺序,明确脱式计算的书写过程;其次直接呈现乘除混合运算的算式,由学生试算;最后结合两个具体的算式,呈现数学上对于同级运算的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
本节课的教学为后面几节脱式计算的规范书写奠定基础。
(二)核心能力在脱式计算的书写过程中,培养符号意识,提高运算能力。
(三)学习目标1.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列出加减混合综合算式,教师指导规范书写格式,能正确脱式计算。
2.在独立计算乘除混合运算过程中,理解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
3.通过对比观察两个算式,会总结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学习重点掌握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五)学习难点脱式计算的书写过程。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名师教学课件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预习任务:1.说一说48-8+17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2.想一想15÷3×5应该怎么计算呢?看一看课本第47页。
3.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67+12+18 77-27-18(二)课堂设计1.复习导入说出运算顺序并计算。
16+9+8= 32-10-6= 25+20-10= 48-8+17=学生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刚才这三道题,我们都采用了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而且运用了竖式计算的格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唤起学生对加减混合运算从左往右计算顺序的回忆。
为本节课梳理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做铺垫。
】2.问题探究(1)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出示例1情境图。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数独》说课稿
《数独》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教材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数字的排列规律。
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数字的排列规律稍有复杂一些,在一定的格子里,一定的数字,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例题通过“在右面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的数字,并且每行每列的数字都只能出现一次”。
使学生感受数独的神奇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自制能力差,最主要的还是要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完成教学目标,数独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理解的,在设计教学时让学生从简单的填数入手,降低整节课的难度。
根据二年级的心理特征还利用情景导入最强大脑,使得学生在课中,都有兴趣。
三、说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等活动,让学生用推理解决一些简单游戏中的数学问题,从而经历稍复杂的推理过程。
2.让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不断尝试、调整,学会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进一步体验推理的作用。
3.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四、说教法和学法教法:情景引入法,通过情景引入,捕捉课堂中及时生成教学问题,以此开展教学,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
学法:小组合作游戏活动、合作交流;让学生组内、班内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让逻辑语言得以训练,让逻辑推理能力得以发展。
五、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
突破方法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中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感知认识,从而突破难点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及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让学生自己认真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学生听,并认真听取同学的建议,调整自己的想法,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六、 说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部编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课程纲要
部编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课程纲要单元一:加法和减法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学生将学会使用加法和减法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单元二:数的比较和排序本单元中,学生研究了数的比较和排序。
通过比较数的大小,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排序,并能够解决一些有关大小关系的问题。
单元三:加法与减法的综合应用在本单元中,学生将综合运用加法和减法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他们将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并能够解决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单元四:分组和对半分本单元中,学生将研究分组和对半分的概念和方法。
通过分组和对半分,他们能够理解数的分配和均分的概念,并能够解决一些与分组和对半分相关的问题。
单元五:乘法的初步认识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他们将研究如何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并能够解决一些与乘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单元六:整十和整百的乘法本单元中,学生将研究整十和整百的乘法。
他们将学会如何进行整十和整百的乘法计算,并能够解决一些与整十和整百的乘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单元七:简便算术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研究一些简便的算术方法。
通过掌握这些方法,他们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进行计算,并能够解决一些与简便算术相关的实际问题。
单元八:时间和日历本单元中,学生将研究时间和日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他们将学会读取时间和使用日历,并能够解决一些与时间和日历相关的实际问题。
单元九:图形的认识和制作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研究图形的基本形状和制作方法。
他们将学会认识和制作一些常见的图形,并能够解决一些与图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单元十:计数与统计本单元中,学生将研究计数和统计的方法。
通过统计数据,他们能够了解事物的数量和频率,并能够解决一些与计数和统计相关的实际问题。
以上是部编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课程纲要的概述。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能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运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混合运算(例1~例3)》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混合运算(P47~P52)编写意图(1)例1梳理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唤起学生对以前学过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回忆。
借由学生的算式,介绍了综合算式的概念,并使学生明确“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的结果”,再教学脱式计算的方法,同时以符号突出了运算的顺序。
这里,教学的重点是脱式计算的书写过程。
(2)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则直接呈现了混合运算的算式,让学生试算。
最后结合两个具体的算式,呈现数学上对于同级运算的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
(3)“做一做”以3道题分别巩固同级两步混合运算的脱式计算。
本页基本涵盖了同级混合运算的所有形式,同时,教材还给出了脱式运算过程的每一步,以让学生将注意的重点放在运算顺序以及脱式计算每一步的内容上。
教学建议(1)注重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解题思路和过程。
教学例1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算出阅览室下午有多少人?先要算出什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过程。
(2)注重脱式计算过程书写的示范。
由于学生是首次接触脱式计算,所以教师在教学书写过程时要重点板书书写步骤。
为便于让学生看清楚每一步结果,板书时,在先算的部分下面画上横线并用箭头作标记。
对于15÷3×5可先让学生试算,教师再讲解。
两题放在一起,教师可介绍加与减、乘与除分别是同一级运算。
(3)关注学生脱式计算书写过程的规范。
“做一做”的3道小题,可让学生先口头说一说先算哪一步,再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教师要注意巡视,特别关注学生书写过程的规范。
编写意图(1)例2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材呈现了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由于有之前学习乘加、乘减的基础,同时通过小精灵的提示,学生列式解决并不困难。
(2)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列式解决环节。
教材呈现了学生列式的3种方式:分步;乘加综合算式;含小括号的加乘算式。
其中重点在于对第三个算式的解读。
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这样列式是合理的。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教案.doc
在学习混合运算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100以内的两步连加、连减计算及变相的两步混合计算,为本单元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学生系统学习运算顺序的重要阶段,是今后练习计算、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由于学生之前已经或多或少的接触过混合运算,只是缺乏对混合运算顺序的归纳总结,所以本单元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太大难度,关键就是掌握不同情况下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1.使学生掌握几种不同情况下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熟练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水平。
2.结合具体的情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为今后计算能力的提高做准备。
1 混合运算顺序 1课时2 练习十一 1课时3 解决问题 1课时4 练习十二 1课时5 整理和复习练习十三 1课时混合运算顺序。
(教材第47~49页)1.结合具体练习,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重点: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课件。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100以内的两步连加、连减计算,你们还记得计算顺序是怎样的吗?生:100以内的两步连加、连减计算,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的。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回忆100以内的两步连加、连减计算的顺序,为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做准备】1.教学例1。
师:你还记得53-24+38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吗?生:按从左往右的顺序,先算减法再算加法。
师:好。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加、减、乘、除这四种运算,其实是两级不同的运算,加法和减法是同一级的运算,乘法和除法是同一级的运算。
部编教科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表格式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教科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表格式精
品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三角形、矩形、正方形、长方形四种图形。
2. 培养学生观察图形、比较大小、尝试归纳的能力。
3. 研究使用尺子测量图形的边长。
教学内容
1. 通过展示图形卡片认识三角形、矩形、正方形、长方形四种图形。
2. 研究使用尺子测量图形的边长。
3. 进行图形边长的比较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图形、比较大小、尝试归纳的能力。
4. 进行图形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总结四种图形的共同点和区别。
5. 运用学过的知识填写图形属性表。
教学重点
1. 研究使用尺子测量图形的边长。
2. 进行图形边长的比较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图形、比较大小、尝试归纳的能力。
教学难点
进行图形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总结四种图形的共同点和区别。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内容,出示图形卡片,让学生说出卡片上的图形的名称。
2. 出示实物图形,研究使用尺子测量图形的边长。
3. 进行图形边长的比较活动,让学生观察图形、比较大小、尝试归纳的能力。
4. 进行图形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总结四种图形的共同点和区别。
5. 运用学过的知识填写图形属性表。
6. 教师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教学后记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四种图形,并学会使用尺子测量图形的边长,能够进行图形边长的比较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图形、比较大小、尝试归纳的能力,进行图形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总结四种图形的共同点和区别,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二)》名师教案
《解决问题(二)》名师教案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教科书第68页例6以及“做一做”、练习十五第4、5题。
例6通过一排小旗按照“黄、红、红”的规律排列,解决第16面小旗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审题,观察题中的小旗排列,揭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策略解决问题,通过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呈现不同的思维水平、尊重了学生的实际,又可以使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从而得出第几面小旗是什么颜色,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运用中的价值。
从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深入思考,能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更加清晰、更加透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核心能力找规律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探索规律”部分的内容,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
(三)学习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理解并掌握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经历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四)学习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讨论出解题策略。
(五)学习难点能运用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解决问题》名师教学课件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预习任务:仔细观察,接下来的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二)课堂设计1.激趣导入师:同学们,老师不看屏幕,只要你告诉我几号旗,我就能说出它是什么颜色,相信不相信?怎么样?谁愿意来挑战一下老师?质疑揭题:老师为什么能快速地猜出小旗的颜色?你们想知道吗?其中的道理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当中,让我们共同研究,寻找其中的奥秘吧!【设计意图:用“学生考老师”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初步感知事物的排列规律。
】2.探究新知(1)教学例6按照下面的规律摆小旗。
这样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①自主尝试“知道了什么?”师: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线段》说课稿
认识线段说课搞《认识线段》是人教版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三课时。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等简单的图形,并在这学期学习了多边形,知道了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为今天的学习积累了一些经验。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材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知识,通过具体活动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
本课是学生学习用尺量物体长度的基础,更是今后认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重要知识准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在观察、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由于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
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线段的表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1、直观教学法。
通过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演示等,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从实物感知过渡到图形表象,抽象出线段的图形,直观的认识线段的特征。
2、活动体验法。
新课标提倡“做数学”。
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
通过“看、比、画、折、说”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思考,引导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三、说学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观察操作法。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尽可能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2、合作交流法。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实现思维互补,获得成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谜语导入,学生猜谜语,谜底就是毛线,联系了生活实际,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