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政策学》习题及答案学习资料
农业政策学第二讲(2学时)(3)
理性决策模型
理性决策模型,也称科学决策模型,包括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 模型。 基本特点是:充分发挥决策系统每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运用 科学的方法技术,全面认识决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事先有通 盘规划和严密论证,并对全过程均有控制。 模型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对问题进行客观的、冷静的、科学的分析研究,体现出 高度的决策自觉性,可降低决策的失误率。 缺点:需要有信息、体制、人员素质、技术设备等多方面严格 的条件;理性决策模型并不能完全保证所制定的行政决策一定科 学、正确。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假设人是完全理性的,人们在决策时遵循 利益最大化原则,抉择最优方案。 有限理性决策模型:寻求最佳方案时,只选择一个或几个比较 适宜而可行的方案做可行性分析,只要其中一个方案产生的收 益大于成本,便可采用。
委托-代理理论
基本理论:财产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是一种契约关 系,所有者是这一关系的委托人,管理者为代理人。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 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经常不一致,所以委托人不得 不对代理人的行为后果承担风险。 案例分析:现代公司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 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 防范代理人侵犯委托人利益的机制:董事会、监事会、 总经理的机制;股东在证券市场上用脚投票和用手投 票的机制;经理人市场发育;职工所有权制度;期权 制度等。
精英模型
由托马斯戴伊和汤姆逊提出,认为公共政 策是那些居统治地位的领袖人物的偏好和 价值观的反映。
精英模型主要关注领导人物在政策制定和 执行中的主导作用,但忽略了广大社会群 众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
方法与方法论
方法是人们认识和探索事物发展变化规 律变化的过程中,为了解决具体问题而采 取的各种手段或操作的总合。分为三个层 次:隶属于各学科的具体方法;各学科中 概括出来的一般方法,如逻辑方法、数学 方法等;哲学方法,如辨证法、认识论等。
《农业政策学》习题及答案
《农业政策学》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 农业政策2. 市场失灵答案:1. 是指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内农业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规定的各种重大措施和行动准则。
2. 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
二、简答题:1. 现阶段,我国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什么?2.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农业政策干预手段主要有哪些?答案:1. 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保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实现农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是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
②保证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的同步增长,是农业政策的根本目标。
③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
④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政策的长期目标。
2. 主要有以下几种:面向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农业信贷服务政策;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农业教育和科技服务政策;土地资源和环境政策;农产品储备制度和政策;食物分配计划。
三、思考题:1. 试分析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之间的关系?答案要点: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是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两种主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市场机制是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手段。
但是,市场机制存在着无法解决社会目标问题,无法提供公共产品,带有有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
因此,“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逻辑起点,也就是农业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
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接入社会经济生活,并不意味着要由政府完全取代市场,政策的应用也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消除市场机制的失灵。
农业自身特点和地位,决定了政府必须进行干预;但是,政府的干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力的问题,政府要积极主动采取政策措施。
第二章政策及其基本要素一、名词解释:1. 政策目标2. 政策手段3. 政策对象答案:1. 政策目标是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
农村政策法规复习资料一
《农村政策法规》课程练习题一一、填空题1、政策是指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团体等为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2、农村集体资产的载体是村集体经济组织。
3、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4、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5、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主要特征有生产性与经营性、可变性与运动型、目的性与增值型、独立性与多样性。
6、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7、学习掌握政策法规是农村基层干部的必备要求8、现行农村土地政策的基本内涵是: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
9、多予就是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与城市配套的社保、文化和技能培训体系,增加农民的收入。
少取就是要减轻农民负担,废除额外的税费,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拥有较多的资源可供支配。
放活就是要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地落实党的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农村和城市发展的有机统一。
10、2004年至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11、完善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旧村改造、空心村改造、土地复垦等节余的土地指标,允许省域内交易,所得收益重点用于扶贫。
12、村务监督委员会是村级民主监督机构,接受乡镇人民政府指导,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向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其成员可以列席村民委员会会议。
13、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农业政策学
《农业政策学》钟甫宁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第一章导论(2学时)了解政策、政策科学、农业政策的概念,掌握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的关系。
1.政策与政策科学:政策;政策科学。
2.农业政策的本质与内涵:农业的概念、地位及作用;农业政策及其重要性。
3.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政府政策干预的目标及缺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政策。
第二章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4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农业政策与经济福利的关系,掌握农业政策分析的模型与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
1. 农业政策分析中的经济福利:制定农业政策相关的经济理论简介;农业政策与经济福利的关系;经济福利的概念及其内涵;帕累托最优及其实现条件;福利变化的测度。
2. 农业政策分析模型:理性决策模型;渐进决策模型;系统模型;过程模型;精英模型。
3.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内容;农业政策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农业政策分析的具体方法。
第三章农业政策的制定(4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农业政策问题的确定,农业政策方案的论证与决策。
掌握农业政策目标及农业政策手段的相关内容。
重点掌握农业政策目标的含义与中国具体的农业政策目标。
1. 农业政策问题的确定:农业政策问题的内涵;农业政策问题的基本特征;农业政策问题的认定与论证;构建农业政策问题的方法。
2. 农业政策目标: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含义;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原则;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思路与要求;不同经济制度下的农业政策目标。
3. 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与方案设计: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农业政策方案的设计。
4. 农业政策方案的论证与决策:农业政策方案的比较论证;农业政策方案的决策;农业政策方案的修正与完善;农业政策方案的采纳与合法化。
第四章农业政策的执行过程(4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农业政策执行的内涵、特点与作用。
掌握农业政策具体执行的原则与要求、农业政策执行模型、农业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重点掌握农业政策执行模型、农业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三农政策知识学习知识竞赛试题1
三农政策学习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1、"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一直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自1982年起至2009年2月1日共发布了11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
最新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是()。
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民生事业的建设方面强调了五个重点,下面哪项不是重点方面()。
A.农村的电网建设 B.乡村道路建设 C.三农支持保护体系建设D.农村沼气建设3、《农业法》于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2003年3月1日新《农业法》正式实施,对原法做了较大调整、充实和完善,新增了()章A.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 B.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C.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D.农民权益保护4、国家在农村举办的普通中小学校教职工工资由()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发放,校舍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经费由()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安排。
A.市级县级B.县级市级C.县级县级 D.市级市级5、《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一部关系九亿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村民组织制度的重大立法措施。
该法规定有()以上的村民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
A.十分之一 B.五分之一 C.三分之一 D.二分之一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林地的承包期为()。
A.30年 B.30-50年 C.30-70年 D.50-70年7、除法律规定外,森林资源属于()所有。
农业政策学
重点:农业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第三、四、五章)粮食安全问题(补充)农村人力资源政策(第八章)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政策(第十三章)浴盆模型和史密斯模型任选其一;粮食问题考简答或案例;综合这几章的内容考论述题;题型:单选10*2=20分:简答8*5=40分;论述1*20=20分;案例1*20=20分时间:100分钟自己总结的重点:第三章:农业政策的制定一、思想粮食补贴政策:1.粮食直补:全称粮食直接补贴,是为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国家财政按一定的补贴标准和粮食实际种植面积,对农户直接给予的补贴。
2.农资综合补贴:指在现行粮食直补制度基础上,对种粮农民因柴油、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增支实行的综合性直接补贴政策。
3.良种补贴:指对一地区优势区域内种植主要优质粮食作物的农户,根据品种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
目的是支持农民积极使用优良作物种子,提高良种覆盖率,增加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产量,改善产品品质,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
4.农机具补贴:指国家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的部分补贴。
5.农业政策问题的内涵及其特征?内涵:农业政策问题指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来加以解决的一些特定的问题,是一些通过公共行为可能追求得到的需求、价值或改进的机会。
概括来讲,农业政策问题的内涵有:a.农业政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b.农业政策问题能够被多数人觉察、认同并受其影响。
c.农业政策问题必须依赖于政府加以解决。
特点:a.相互依赖性——许多相关的农业政策问题构成了一个体系,不同领域、层次的农业政策问题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b.客观性——是农业经济实践中的问题,客观存在c.人为性——农业政策问题的存在源于人们改造社会行为状态的需要d.动态性——任何农业政策问题,及涉及环境因素,又与前提条件、相关人群密切联系e.历史性——农业政策问题不是突发产生的,而是逐渐形成的,例,农民负担6.构建农业政策问题的基本方法有哪些?(课件上没列出这道题)a.边界分析法——划定研究对象的边界,找出与其他事物严格区别的本质及其属性,使之与外界相对隔离,在边界内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农业政策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农业政策:指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内农业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规定的各种重大措施和行动准则。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
二、简答题:1、现阶段,我国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什么?①保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实现农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是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
②保证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的同步增长,是农业政策的根本目标。
③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
④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政策的长期目标。
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农业政策干预手段主要有哪些?主要有以下几种:面向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农业信贷服务政策;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农业教育和科技服务政策;土地资源和环境政策;农产品储备制度和政策;食物分配计划。
三、思考题:1、试分析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之间的关系?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是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两种主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市场机制是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手段。
但是,市场机制存在着无法解决社会目标问题,无法提供公共产品,带有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
因此,“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逻辑起点,也就是农业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
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接入社会经济生活,并不意味着要由政府完全取代市场,政策的应用也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消除市场机制的失灵。
农业自身特点和地位,决定了政府必须进行干预;但是,政府的干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力的问题,政府要积极主动采取政策措施。
第二章政策及其基本要素一、名词解释:政策目标: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
政策手段:指实现政策目标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政策对象:指政策所要调动或约束的力量。
二、简答题:1、简述政策的基本特征。
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相关性;超前性;时效性;广泛性;主观性;鲜明的政治性;有坚定的原则性和灵活的变通性;有权威性和实用性;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正效应与负效应的统一。
农业政策与法规答案
农业政策与法规三、名词解释题1.农业法规。
1.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于农业生产经营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2.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3.种子质量是指种子达到国家或行业规定种用标准的程度。
4.可持续农业是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即要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防止污染,保护环境,使得到永续开发经营的农业5.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土地使用者依法将土地使用权转移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的行为,包括出租、交换和赠与。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7分,共35分)1.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哪些农田应当划为基本农田?1.①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和名、优、特、新农产品生产基地;②高产、稳产田和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以及经过治理、改造和正在实施改造计划的中低产田;③蔬菜生产基地;④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⑤国务院规定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其它耕地。
2.要实现森林的“永续利用”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森林资源不仅提供人们需求的木材和森林产品,更重要的是能够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②森林资源极其有限,森林营造的周期长,因此森林资源特别珍贵;③要达到森林“永续利用”的目标,必须坚持植树造林制度、护林防火制度、森林病虫害防治制度、森林资源合理采伐制度;④要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对森林资源实行经济性保护措施,要以林为主,多种经营,农林牧结合。
3.国家促进农业科技与农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措施是什么?.①增加农业科技和农业教育的经费投入;②鼓励多渠道兴办农业科技、教育事业;③农业科研的统筹规划。
农业政策学离线作业答案
农业政策学课程作业参考答案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2.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二、简答题1.简述政策要素.(1)政策背景是起点,是政策作用的对象及其周围环境的现状;(2)政策目标是终点,是政策作用于对象后希望其改变成的理想状况;(3)政策手段是起点到终点的桥梁,是政府所采取的如何把其认为不合理的现状改变成理想状况的一系列措施.2.简述市场失灵的原因.(1)市场机制本身不能解决社会目标问题.(2)市场经济无法提供社会运行所需的公共产品.(3)自然垄断的存在.(4)信息不对称.(5)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第三章一、名词解释1.农业政策问题是指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来加以解决的一些特定的问题,是一些通过公共行为可能追求得到的需求、价值或改进的机会.2.农业政策目标是指农业政策所要实现的一种期望状态或理想结果.二、简答题1.简述农业政策问题的基本特征.(1)农业政策问题具有相互依赖性;(2)农业政策问题具有客观性;(3)农业政策问题具有人为性;(4)农业政策问题具有动态性;(5)农业政策问题具有历史性.2.简述农业政策目标的特点.(1)农业政策目标的具体性;(2)农业政策目标的可行性;(3)农业政策目标的规范性;(4)农业政策目标的协调性;(5)农业政策目标的层次性.3.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原则(1)从实际需要出发,保证农业政策目标的确有经济和社会效益. (2)保持农业政策目标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切实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3)保持农业政策目标的相对稳定性,不随意改变政策目标.(4)保持具体农业政策目标适当的弹性.4.简述中国农业政策的目标.(1)建立社会主义农业市场经济体制;(2)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3)提高农民收入水平;(4)促进农村社会发展.5.简述农业政策方案比较论证的基本要素.(1)农业政策信息(2)农业政策主张(3)立论的理由(4)立论依据(5)驳论(6)可行性6.农业政策方案论证的理性标准(1)完整性(2)一致性(3)内聚性(4)简明性第四章1.农业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通过建立组织机构,采取宣传、解释、实施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2.农业政策对象是农业政策直接作用影响的对象,是农业政策的接受者.二、简答题1.简述农业政策执行的特点.(1)农业政策执行影响的广泛性;(2)农业政策执行目标的具体性;(3)农业政策执行的灵活性;(4)农业政策执行的阶段性和连续性.2.简述农业政策执行的基本程序.(1)明确指导思想(2)制定执行计划(3)进行政策试验(4)组织实施(5)开展农业政策宣传(6)农业政策执行的督查第五章1.农业政策评估是根据公认的标准,运用合适的方法,对农业政策实施的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以判断具体农业政策的价值程度.2.农业政策效率指农业政策效益与其运行费用之间的关系和比例.3.农业政策方案评估也称为事前评估,是指在农业政策制定过程中,将不同的农业政策方案进行比较、评价,从中挑选较好的方案,或对某一农业政策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4.农业政策调整是指依据农业政策评估的结论,对实施中的现行农业政策作某些必要的补充、修正或终止的动态过程.二、简答题1.简述农业政策评估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2)动态性原则(3)时效性原则(4)区域性原则(5)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的原则2.简述农业政策影响评估具体内容.(1)政策对象感受到的初步影响;(2)政策对象以外的团体受到的影响和副作用,即政策的溢出效应;(3)政策措施形成的初步影响与继发影响对整个社会系统所产生的影响.(4)政策本身的反馈作用所造成的影响,即前项政策对后项政策的影响.3.简述农业政策评估中的困难.(1)农业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2)农业政策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3)农业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4)农业政策评估涉及现存利益关系;(5)评估资料不完整和经费欠缺.第六章一、名词解释1.农业结构政策是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用以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内部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构成及其比例的手段及措施.2.农业部门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内农业生产部门及各生产项目的组成情况与所占比重.二、简答题1.简述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1)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2)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渔业,扩大农民增收的领域,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步伐,使之成为大支柱产业;(3)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水平;(4)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2.简述农业区域结构政策目标.(1)发挥本国优势,参与世界农业分工协作,获取尽可能多的农业利益.(2)要充分发挥国内各区域的优势,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3)要追求区域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协作,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不断完善. (4)要促进落后区域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别.(5)要不断促进各区域结构的调整,以适应整个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变化.3.简述实现农业经营规模的政策建议(1)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2)加强和鼓励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农业科研与农业推广;(3)建立土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机制;(4)在资金上给农业以扶持;(5)加快和规范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6)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第七章一、名词解释1.土地所有政策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国家或政府就土地归谁所有、归谁支配等制订的原则及规范,其实质是土地所有权在不同社会主体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分配原则及其形式.是指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其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3.双层经营体制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了配置农业土地资源和对其成员分配利益,依照法律、政策的规定,将土地使用权授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实行家庭经营方式,集体为家庭经营提供服务的一整套制度安排.4.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与政府为了公共目的而强制取得私有土地,并给予补偿的一种行为. 5.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立的不得占用的耕地.二、简答题1.简述农业土地承包经营农户所享有的自益权的内容.(1)土地承包权(2)土地使用权(3)土地受益权(4)土地转包权(5)土地转让权(6)土地互换权(7)土地入股权(8)土地承包经营优先受让权(9)土地承包经营继承权2.简述基本农田保护制度.(1)严格控制耕地占用.(2)上收征地审批权限(3)限制开发区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设立开发区一般不准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4)非农业建设批准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的,实行耕地占用补偿,即开垦与所占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或者缴纳耕地开垦费.(5)禁止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以及擅自将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转为非耕地等.第八章一、名词解释1.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力的能力,即已经投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活动和尚未投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的人口的能力.2.农村就业政策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制度,从农村劳动力供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出发,专门做出的一系列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进行指导、管理和规范的制度、法规和具体措施.二、简答题1.简述人力资源的特点.(1)人力资源的生物性(2)人力资源的能动性(3)人力资源的动态性(4)人力资源的智力性(5)人力资源的再生性(6)人力资源的社会性2.简述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1)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巨大;(2)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较低;(3)农村人力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4)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足.3.简述农村人力资源政策的目标.(1)稳定农村人口,降低就业压力,提高劳动力利用率;(2)通过调整宏观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不同所有制类型的经济,改变农村劳动力所从事的产业活动过多集中于农业的单一就业结构;(3)鼓励农民跨区域流动就业,调节和平衡各地区之间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状况,实现人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利用;(4)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把市场机制引入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之中,用价格来反应人力资源的稀缺程度,改变传统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率利用;(5)加强农村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扩大人力资源积累.4.简述农村就业的特点.(1)分散性(2)自给性(3)季节性(4)兼业性5.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原则(1)超前性原则(2)重复、不间断原则(3)阶段性原则(4)层次性原则(5)效益性原则第九章一、名词解释1.农业科学技术是揭示农业生产领域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在生产中应用成果的总称.2.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部过程的活动.二、简答题1.简述中国农业科技政策的具体任务.(1)科技推广工作要取得重大突破;(2)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取得重大突破;(3)乡镇企业科技大幅度提高;(4)造就一支高效、精干、国际一流的农业科技队伍;(5)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使农民成为科技进步的主体.2.简述农业科技工作的原则.(1)既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企业、农民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2)既要提高学术水平,更要注重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3)既要适应世界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又要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大面积推广;(4)既要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又要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与经验,缩小我国农业科技与先进国家的差距;(5)既要统一规划,避免重复,提高科技要素的利用效率,又要充分调动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简述农业技术推广应当遵循的原则.(1)有利于农业的发展;(2)尊重农业劳动者的意愿;(3)因地制宜,经过试验、示范;(4)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扶持;(5)实行科研单位、有关学校、推广机构与群众性科技组织、科技人员、农业劳动者相结合;(6)讲求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第十章一、名词解释1.农产品市场结构政策是指那些制约着农产品市场参与者各方的竞争关系和竞争状态,促进市场均衡价格的顺利形成,影响着市场透明度,关系到市场的组织与基础设施建设,旨在提高整个农产品市场宏观运行效率的各种措施.2.市场透明度是指市场活动参加者对市场行情,即对供求数量、质量和价格的了解程度,也可理解为市场行情对各类市场参与者的明了程度.二、简答题1.简述农产品流通政策的主要目标.(1)稳定农产品市场供给和市场价格;(2)维持生产者的价格水平,保证农民收入的增长或稳定;(3)稳定或降低消费者的食品支出价格,保护消费者的利益;(4)保护国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5)增加农产品出口,获取更多的外汇收入;(6)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促进工业化进程.2.简述农产品支持价格政策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1)必须实施贸易保护措施,隔绝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保证实施价格支持政策所带来的好处为本国生产者获得;(2)国内市场价格与出口价格之差不大,否则,实施价格支持政策花费的成本将大大高于所取得的效果;(3)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弹性较小,只有在这个条件下,一个较大的价格上升只会带来一个数量不大的供给增加和需求减少,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3.简述提高市场透明度的措施.(1)质量分等分级标准化;(2)产品标记与广告规范化;(3)举办有组织的市场活动;(4)市场行情通报;(5)市场研究与预测.第十一章一、名词解释1.农业信贷结构政策是国家为了保证农业信贷资金在农业生产各部门和各种生产之间实现合理配置而制定的原则.2.农业投资是指投资主体为取得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和良好的生存环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资源主要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通过一定的运作方式,形成农业资产或资本的经济活动过程.3.农业金融是货币资金在农业领域内的融通,是指通过货币流通和信用渠道以融通资金的经济活动.1.简述农业金融政策目标.(1)支持农业发展;(2)农副产品收购;(3)扶贫开发;(4)发展农用工业;(5)支持乡镇企业;(6)化解农村金融风险;(7)执行国家的宏观货币政策.2.简述农业投资的来源.(1)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2)用于农业的各种信贷资本(3)农村集体投入积累.(4)乡镇企业对农业的支持.(5)农户自有资金的投入.(6)吸收各方面的直接投资.第十二章一、名词解释1.农业可持续发展是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得当、经济上能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1.简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定目标.(1)一是主要农产品持续增长,达到保障供给,满足全国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需要;(2)二是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农民收入大幅度地提高,消灭贫困;(3)三是建立起农村经济系统有效运转、良性发展的生产经营机制;(4)四是资源得到保护,永续利用,生态环境良好,实现生产、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2.简述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1)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2)建立支撑农业持续发展的投入体系.(3)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持续农业的发展.(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提高产出率的后劲.(5)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3.简述我国农业环境政策的目标.(1)全国农业环境污染要得到基本控制,农业生态恶化的趋势要得到制止,重点农业区的环境质量要有所提高,农业环境总体状况要有所改善.(2)农产品质量要基本符合国家和国际上关于食品卫生标准的栗求,要基本达到“安全食品”或“绿色食品”的要求.(3)农业自然资源的综合并发利用要更为合理,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新型适用技术的推广应得到加强,生态农业的水平要有进一步的提高.(4)农业生态系统要基本进入良性循环,农业生产要基本走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5)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要清洁、优美、安静,整个农村环境水平要有进一步的提高,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适应.4.简述防治水土流失的主要政策措施.(1)严禁在不合理坡度上和不合理部位上开荒;允许开荒的地方,开荒时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并要同时采取水土保持措施.(2)严禁滥伐林木破坏水土保持,严禁在森林地进行不合理的耕作.(3)水利、交通、工矿、砂石、电力等工程建设,必须尽量减少破坏地貌和植被工程,同时必须有创面恢复和水土保持措施.(4)禁止滥采林产品,破坏草皮、滥牧或过度放牧的各种生产经营方式.(5)禁止不合理的林间采挖,培育食用菌、烧炭、烧砖、开矿、采石等副业生产活动,必须符合生产规划,结合水土保持措施.第十三章一、名词解释1.贫困是指人们由于缺乏获得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参与基本的社会活动的机会,以至于不能维持一种个人生理和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以及由于缺乏必要的自然、经济和制度环境而不能提高生活水准的发展能力.2.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供安全保障的行为、机制和制度的总称.3.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支持、农民群众与农村经济组织共同筹资、在医疗上实行互助互济的一种具有医疗保险性质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二、简答题1.简述当前我国农村的人口问题.(1)总人口继续增长,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严峻.(2)计划生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3)农村人口质量低.(4)劳动适龄人口增长迅速,过剩劳动力的安置成为改革和发展的难题. (5)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面临挑战.2.简述扶贫方式的选择.(1)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扶持贫困农户.(2)利用扶贫资金组织企业搞开发项目建设(3)贫困地区农民自愿组成经济合作组织,带动贫困农户脱贫.(4)选择和培植支柱产业,组织连片开发,建立区域发展基地.(5)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素质,增强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力.第十四章一、名词解释“绿箱”政策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政府计划.“黄箱”政策是指与生产直接有关、对贸易产生扭曲作用、造成不平等竞争的支持措施.“蓝箱”政策是指在实行价格补贴时,以农民控制生产面积、牲畜头数和产品产量为前提.二、简答题1.简述WTO农业协议包含的主要内容.(1)农产品市场准入规则(2)国内支持规则(3)农产品出口补贴规则(4)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条款(5)特殊保障措施2.简述我国加入WTO在开放农产品市场方面的主要承诺.(1)对所有农产品的关税均实行上限约束;(2)到执行末期,我国的农产品关税率将保持在0%~65%范围之间;(3)对粮、油、棉、糖等敏感商品,实施关税配额制度;(4)关税配额管理的规定;(5)对进口农产品的病虫害检疫和质量检验将采取符合国际规范的做法;(6)放弃了在过渡期内使用特殊保障措施的权力.3.简述加入WTO对中国农业产生的现实影响.(1)可能产生的有利影响①将改善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环境②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农业的对外开放③将促进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④将使中国能够参与制定国际农产品贸易新规则(2)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①对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将产生较大影响②增加了解决农村社会经济矛盾的难度③政府对农业特别使粮食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
农业政策学1
现代社会靠什么来进行治理? 现代社会靠什么来进行治理? 现代社会的发展目标靠什么方式来实现? 现代社会的发展目标靠什么方式来实现? 是依靠军队?监狱?干部?道德?法律? 是依靠军队?监狱?干部?道德?法律? 还是……? 还是 ? 现代社会的国家和政党, 现代社会的国家和政党,普遍地将各类政 策作为实现社会、经济、政治、 策作为实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 面发展目标的工具手段和行为准则。 面发展目标的工具手段和行为准则。
案例2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推 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战略提升至国家层面。海南地产一时之间 成为了全国关注的热点,“海地产”一词, 就此风声水起。1月15日,海南召开推进国 际旅游岛建设动员大会,省委书记卫留成 向外界宣布:到今年3月,在海南国际旅游 岛建设总规划正式获得国家审批前,暂停 土地出让和审批新的土地开发项目,以利 海南国际旅游岛长远的建设发展。
二、农业政策本身也不是完美的
政府制定农业政策介入社会经济生活, 并不意味着要由政府完全取代市场,政 策的应用也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弥补 市场机制的缺陷,消除市场机制的失灵。 政策为什么并非完美? 政策为什么并非完美?
ϒ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之间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ϒ 政策的落实离不开具体的人,人是会犯错误的 ϒ 政策的手不能伸的太长,也要尊重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是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两 种主要手段,一般情况下, 种主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市场机制是有效 且成本较低的手段,但是: 且成本较低的手段,但是: 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社会目标问题 市场机制无法提供公共产品 自然垄断的存在也会导致“市场失灵” 自然垄断的存在也会导致“市场失灵” 信息不对称是市场机制的天敌 市场机制调节有盲目性和滞后性 因此, 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逻辑起点, 因此,“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逻辑起点, 也就是农业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
农业政策学 复习
农业政策学复习整理PS:整理地比较细,大家如果要用的话可以适当删些,再打印出来,当然,以防考试编不出来,可以都看看,谢谢……第一章政策: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政策三要素:政策背景、政策手段、政策目标政策科学:人们对政策运动规律的总结。
主要研究政府行为本世纪连续九个“一号文件”: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2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上个世纪五个“一号文件”: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基础地位《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统购派购——计划合同收1985《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延长15年《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理论肯定1983《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1982农业概念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之分。
狭义的农业,又称为“小农业”,仅指种植业或农作物栽培业;广义的农业,又称为“大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狭义的农业专指动植物的产中部门,而广义的农业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在内的农业产业系统。
农业最根本的特点: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在一起农业的地位:农业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农业是社会分工和非农产业发展的基础农业是蓄纳劳动力和稳定社会的重要部门农业是绿色产业农业的作用:为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为经济发展做出要素贡献(劳动力、资本、土地)为其他经济部门提供市场外汇贡献、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农业多功能性:环境保护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粮食安全功能,文化功能农业政策: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广义的农业政策也涉及农业、农民、农村和其他领域。
农业政策学重点
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2.政策科学:是人们对政策运动规律的总结。
3.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4.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
二、简答题1.市场失灵产生的原因①市场机制本身不能解决社会目标问题②市场经济无法提供社会运行所需的公共产品③自然垄断的存在④信息不对称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第三章农业政策的制定一、名词解释1.农业政策问题:是指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来加以解决的一些特定的问题,是一些通过公共行为可能追求得到的需求、价值或改进的机会。
2.农业政策目标:是指农业政策所要实现的一种期望状态或理想结果。
二、简答题1.农业政策问题的内涵①农业政策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②农业政策问题能够被多数人察觉、认同并受其影响③农业政策问题必须依赖于政府加以解决2.农业政策问题的基本特征①相互依赖性②客观性③人为性④动态性⑤历史性3.农业政策的目标发展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产品安全供给,稳定农产品价格,增加或稳定农民收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改善农村环境4.农业政策目标的特点①具体性②可行性③规范性④协调性⑤层次性5.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原则①从实际需要出发,保证农业政策目标的确有经济和社会效益②保持农业政策目标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切实调动人们的积极性③保持农业政策目标的相对稳定性,不随意改变政策目标④保持具体农业政策目标适当的弹性6.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思路与要求基本思路:固定目标法,延伸目标法基本要求:关键性与全面性相结合,可行性与挑战性相结合,具体化与定量化相结合,灵活性与一致性相结合。
7.农业政策手段①经济手段,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②行政管制手段,如生产管制、价格管制和信用管制手段等等,③法制手段,即国家依靠法权的强制力量来保障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8.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原则①整体性原则②协调性原则③有效性原则④效率原则9.农业政策方案比较论证应遵循的原则①科学性原则②协调性原则③可控性原则10.农业政策方案比较论证的基本要素①农业政策信息②农业政策主张③立论的理由④立论依据⑤驳论⑥可行性11.农业政策方案论证的理性标准①完整性②一致性③内聚性④简明性第四章农业政策的执行过程一、名词解释1.农业政策执行:是指农业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把农业政策所规定的内容变成现实的过程。
2020年自考《农业政策与法规》习题及答案
2020年自考《农业政策与法规》习题及答案1.农业政策实施的方法一般包括:行政方法,经济方法,( A ),思想教育方法。
A.科技方法B.法律方法C.管理方法D.责任方法2.政策一般由三大要素组成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即政策背景,( B ),政策手段。
A.政策方向B.政策目标C.政策任务D.政策功能3.农业法规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于农业生产经营的( A )的总称。
A.农业行政法规B.法律文件C.规范性法律文件D.法律条文4.《农业法》规定:“在农村以( D )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振兴农村经济”。
A.私营B.个体C.国有D.社会主义公有制5.稳定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关键是( D )。
A.提高农业生产力B.稳定土地承包关系C.加强集体统一经营D.保障农户的经营自主权6.承包人将承包合同转包或转让给第三者的,其条件之一是( A )。
A.必须经发包人同意B.必须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C.必须进行鉴证D.必须进行公证7.凡涉及向农民集资( B )。
A.由乡(镇)人民政府规定B.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体决定C.实行自愿原则D.由村集体组织报方案,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8.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农业劳动者推广农业技术,除《农业技术推广法》另有规定以外,实行( B )。
A.有偿服务B.无偿服务C.根据特殊情况,采取有偿服务D.以有偿为主,对特殊劳动者无偿9.劣种子之一是( C )。
A.以非种子冒充种子B.以此种品种种子冒充他种品种种子C.因变质不能作种子使用的种子D.种子种类、品种、产地与标签标注的内容不符的10.《农业法》规定,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当制定( A )。
A.交易规则B.管理制度C.许可制度D.调控制度11.《农业法》规定,具备条件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可以按照国务院规定经批准取得( B ),进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
A.对外贸易经营权B.进出口许可证C.自主权D.外汇权12.依据我国《农业法》和有关法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劳动者,应当对农业生产和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投入资金和劳动积累,国家应当给予( B )。
农业政策学(在线作业)
判断题 您的本次作业分数为:95分1.【第01章】政府政策对市场的干预,不能仅以市场失灵为限。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判断题 2.【第01章】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保持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增长。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判断题 3.【第03章】农业政策方案的选择标准应首先服从于最佳标准。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判断题 4.【第03章】农业发展政策的最重要手段是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政策。
正确 错误正确答案: 对判断题 5.【第03章】发现和确认农业政策问题是农业政策实施的结果。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判断题 6.【第03章】统治正当性是政策合法性的基础。
正确 错误正确答案: 对 判断题 7.【第03章】简单易懂的农业政策模型一般比较为复杂的政策论证更适用、更有说服力。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判断题 8.【第04章】执行农业政策时,灵活性要服从原则性。
正确 错误正确答案: 对 判断题 9.【第04章】农业政策规划的科学性越强,执行的可行性和政策所获得的支持也就越高。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判断题 10.【第04章】农业政策资源不等同于政策执行条件。
正确 错误正确答案: 错判断题11.【第04章】对政策的有效执行具有决定作用的社会心理因素,就是广大民众特别是目标群体对所执行政策的承受力。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 对判断题12.【第05章】农业政策评估标准应体现社会改革与发展方向。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 对判断题13.【第05章】农业政策效率标准追求的是如何获得更好的政策。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 错判断题14.【第05章】农业政策调整的基本原则即是大稳定、小调整。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 对判断题15.【第05章】不同地区的政策实施结果应用相同的标准来评估。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 错判断题16.【第05章】农业政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应该用效用之类的主观价值标准加以衡量。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 错判断题17.【第06章】实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中心环节是提高质量和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农业政策2.市场失灵答案:1.是指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内农业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规定的各种重大措施和行动准则。
2.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
二、简答题:1.现阶段,我国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什么?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农业政策干预手段主要有哪些?答案:1.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保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实现农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是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
②保证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的同步增长,是农业政策的根本目标。
③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
④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政策的长期目标。
2.主要有以下几种:面向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农业信贷服务政策;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农业教育和科技服务政策;土地资源和环境政策;农产品储备制度和政策;食物分配计划。
三、思考题:1.试分析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之间的关系?答案要点: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是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两种主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市场机制是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手段。
但是,市场机制存在着无法解决社会目标问题,无法提供公共产品,带有有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
因此,“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逻辑起点,也就是农业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
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接入社会经济生活,并不意味着要由政府完全取代市场,政策的应用也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消除市场机制的失灵。
农业自身特点和地位,决定了政府必须进行干预;但是,政府的干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力的问题,政府要积极主动采取政策措施。
第二章政策及其基本要素一、名词解释:1.政策目标2.政策手段3.政策对象答案:1.政策目标是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
2.是指实现政策目标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3.政策对象是指政策所要调动或约束的力量。
二、简答题:1.简述政策的基本特征。
2.简述政策的基本要素。
答案:1.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相关性;超前性;时效性;广泛性;主观性;鲜明的政治性;有坚定的原则性和灵活的变通性;有权威性和实用性;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正效应与负效应的统一。
2.政策的结构性要素包括:政策对象,政策目标以及目标实现手段三方面。
第三章农业政策的制定一、名词解释:1.农业政策目标2.农业政策手段答案:1.农业政策目标是指农业政策所要实现的一种期望状态或理想结果。
2.农业政策手段是实现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工具,常用的主要的农业政策手段有:价格和收入政策手段、农业发展或结构政策手段等。
二、简答题:1.什么是农业政策问题?它有哪些基本特征?2.构建农业政策问题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答案:1.制定农业政策就是发现农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但只有那些关系到农业经济发展全局的关键的重大问题和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起决定作用的主要问题才能构成农业政策问题。
它有以下特征:客观性与主观性并存;动态性与阶段性并存;历史性与现实性并存;政策问题间存在普遍联系。
2.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边界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假设分析法第四章农业政策的执行过程一、名词解释:1.农业政策执行答案:1.农业政策执行是农业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通过建立组织机构,采取宣传、解释、实施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二、简答题:1.简述浴盆模型及其启示。
2.简述农业政策执行的基本程序。
答案:1.该模型分三个阶段描述了政策执行的失效模式:首先,执行初期遭遇传统抵制而造成的“早期失效”;其次,执行中期一切进入正规时不常出现的“偶然失效”;最后,执行末期由原有客观条件变化导致的“耗损失效”。
浴盆模型提醒人们不要为早期失效率一时较大的现象所迷惑,而应注重于失效质的分析,切忌轻易地改变政策,造成政策不稳定。
在偶然失效时,要不断采取追踪检查,提出新措施,修正方案,尽可能延长这一时期。
在耗损失效阶段,要抓紧做好政策创新,及时制定出新政策取代原来以及失效的政策。
2.首先,明确指导思想。
以实现政策目标为中心、结合客观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
其次,制定执行计划,留有余地,制定短、中、长三种计划。
然后,进行政策试验,开展政策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
最后,通过专门机构、上下级间、同级间、群众监督、社会舆论来加强执行督察。
第五章政策的实施、评估与控制一、名词解释:1.农村政策评估答案:1.农村政策评估是根据某些工公认的标准,运用合适的方法,对农业政策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检查、衡量和评价,以判断具体的农业政策是否有价值或价值的程度如何。
二、简答题:1.农业政策评估的内容有哪些?2.简述政策控制的基本原则。
答案:1.主要有:①农业政策方案评估,包括考察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
②农业政策实施评估,包括实施过程行为评估、政策运行的信息收集及处理,政策实施前景的预测。
③农业政策结果评估,包括农业政策效果评估和农业政策效率评估两方面。
2.主要概括为:反馈原则,封闭原则,能级原则。
三、思考题:1.何谓政策多变?政策“多变”问题的成因和对策是什么?答案要点:1.所谓政策多变,是指在政策制定和执行时,不能针对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制定政策,政策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和过渡,因此,造成政策的一种频繁变动,或剧烈变动的现象。
造成这种政策多变的原因主要有基本路线和指导思想不稳定以及政策制定、政策执行等环节存在问题:制定和执行时忽视具体政策与总路线、总目标、总政策的联系;权力过分集中的政策决策机制;政策规划时缺乏对政策负作用的预先估计和相应的对策;政策制定违背了“补偿原则”;政策规划与政策执行中的缺陷;政策宣传多变的影响。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主要是应当加强政策目标的稳定性,有必要对有些政策采取加强稳定性的专门的具体措施,要处理好政策的灵活性与政策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农业结构政策一、名词解释:1.农业结构2.农业结构政策答案:1.指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产品等的构成及其比例,是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农业领域的分配比例。
狭义指农业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的构成及其所占比例,种养业中各种产品的构成及比例以及每一个品种中的品质构成及比例。
广义指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农业的区域布局,农业中的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储藏、运输、服务等第三产业的构成及比例。
2.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用以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内部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构成及其比例的手段及措施。
二、简答题:1.调整农业结构的具体目标是什么?2.怎样判断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性?答案:1.①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遵循价值规律,依靠科技进步;全面发展、合理开发、充分利用;产量更高、品种更优、效益更好;使农业充满生机活力,具有自我发展能力。
②实现对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改变不合理的农业结构(农产品质量、对市场需求变化适应性的变化、农业区域结构、农产品加工程度);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提高加工转化水平。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需求;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渔业,扩大农民增收的领域,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步伐,使之成为大支柱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2.是否满足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否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发挥当地优势,协调发展;是否取得了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促进农业生态平衡良性发展。
三、思考题:1.怎样才能有效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答案要点:农业经营规模是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营环境下,为了获得最佳的产出规模,尽可能投入适量的生产要素并使诸要素间保持协调。
为了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必须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加强和鼓励农业科技的教育、科研与推广;建立土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机制;在资金上给农业以扶持;加快和规范剩余劳动力转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七章农业土地政策一、名词解释:1.基本农田2.农业土地3.土地产权4.承包地使用权的流转答案:1.基本农田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立的不得占有的土地。
2.农业土地即农用地,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3.一组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权利组成的权利束,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等。
4.是农户在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将承包地转让他人耕种。
二、简答题:1.简述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的四次重大变革2.《土地承包法》对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作了那些具体规定?答案: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
①第一次是解放初期,把延续几个世纪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改为农民私有的土地制度,即土地改革。
②第二是过早过急地把土地的农民私有制改革为人民私有、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③第三次是不切实际地把农民私有、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又改革为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④第四次是把土地集体所有、统一经营改革为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
1.2003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对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作了具体的规定。
(1)国家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2)耕地的承包期限和承包合同。
土地承包法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
进行土地承包时,发包方应当与承包方签订书面承包合同。
(3)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
为了稳定农户对土地的承包关系,土地承包法规定:在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
(4)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5)其他方式的承包。
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
(6)争议的解决和法律责任。
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
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三、思考题:1.试述中央为什么一直强调要稳定农村的土地承包关系。
答案要点:1.这是因为家庭承包经营体制,既坚持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又使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与劳动者紧密结合;既扩大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继承了以往合作化的积极成果,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