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
中国生态环境之变迁的主要内容
中国生态环境之变迁的主要内容中国生态环境的变迁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
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蓬勃增长,中国的生态环境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生态环境的主要变迁。
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在过去几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上世纪70年代,由于大规模的乱砍滥伐和土地开垦,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
然而,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政府的积极推动,中国的森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今,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已经大幅度提高,一些地区甚至恢复到了历史水平。
中国的水资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压力。
许多河流和湖泊遭受了严重的污染,水质下降,甚至干涸。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动水环境治理等。
这些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水资源问题仍然严峻。
第三,中国的空气质量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汽车数量的增加,中国的空气质量逐渐恶化。
雾霾天气频繁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改善空气质量,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空气污染治理措施,包括减少工业排放、限制机动车行驶等。
这些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加强。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威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活动的扩张,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遭到破坏。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政府加强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然而,生物多样性保护仍然面临许多挑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投入。
中国的生态环境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包括森林覆盖率的提高、水资源问题的加剧、空气质量的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尽管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但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投入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保护人类的家园。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为创造美丽的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基于InVEST模型近10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碳储量功能
基于InVEST模型近10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碳储量功能摘要:应用“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中2000、2010年2期土地覆盖类型数据和生物量数据,并根据《基于1 ∶100万世界土壤数据库(HWSD)的中国土壤数据集》计算太湖流域地区土壤碳密度、植被(地上、地下)碳密度,并分别计算2000、2010年太湖流域地区碳储量,结合土地利用变化转移情况,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太湖流域地区近10年碳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碳储量净减少了914.80万t,其中土壤碳储量下降了1 375.66万t,主要是由于林草湿地等土地类型转换为建设用地所致;植被碳储量上升了460.86万t,主要由于林草地近10年生物量上升所致,虽然农田和建设用地向林草地转换使得植被碳储量有所上升,但土地利用转换不是植被碳储量上升的主要驱动因素。
关键词: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碳储量;InVEST模型中图分类号:F323.2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6-0447-04收稿日期:2015-04-28基金项目:国家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编号:201209029-1)。
作者简介:荣月静(1989―),女,山西阳泉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生态恢复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E-mail:rongyuejing@。
通信作者:张慧,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安全评价。
E-mail:zhnies@。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碳管理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气候变暖影响土地利用方式,进而影响碳储量的变化[1-2]。
1970年开始,全球气候开始转暖,我国的增温速度明显高于全球平均速度[3]。
1990年以来,太湖流域发生突变式增温,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很大变化[4-5],严重影响流域碳储量。
目前,国内外利用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和模型方法对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研究日益增多。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6.11.24•【文号】国发〔2016〕65号•【施行日期】2016.11.24•【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国务院2016年11月24日“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录第一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第二节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机遇与挑战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主要目标第三章强化源头防控,夯实绿色发展基础第一节强化生态空间管控第二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节强化绿色科技创新引领第四节推动区域绿色协调发展第四章深化质量管理,大力实施三大行动计划第一节分区施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第二节精准发力提升水环境质量第三节分类防治土壤环境污染第五章实施专项治理,全面推进达标排放与污染减排第一节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第二节深入推进重点污染物减排第三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四节加快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第六章实行全程管控,有效防范和降低环境风险第一节完善风险防控和应急响应体系第二节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力度第三节提高危险废物处置水平第四节夯实化学品风险防控基础第五节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管理第七章加大保护力度,强化生态修复第一节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第二节管护重点生态区域第三节保护重要生态系统第四节提升生态系统功能第五节修复生态退化地区第六节扩大生态产品供给第七节保护生物多样性第八章加快制度创新,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节健全法治体系第二节完善市场机制第三节落实地方责任第四节加强企业监管第五节实施全民行动第六节提升治理能力第九章实施一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第十章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第一节明确任务分工第二节加大投入力度第三节加强国际合作第四节推进试点示范第五节严格评估考核第一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
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空间的同时,实现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 态支撑作用。
(4)管理严格性:生态保护红线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空间保 护线,应实施最为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与管理措施。
(5)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框架:生态保护红线区是保障国 家和地方生态安全的基本空间பைடு நூலகம்素,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 组分。
4.3 管控要求 生态保护红线须依据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和管理严格程度实 施分类分区管理,做到“一线一策”。生态保护红线一旦划定, 应满足以下管控要求: (1)性质不转换: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自然生态用地不可 转换为非生态用地,生态保护的主体对象保持相对稳定。 (2)功能不降低: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 能够持续稳定发挥,退化生态系统功能得到不断改善。 (3)面积不减少:生态保护红线区边界保持相对固定,区 域面积规模不可随意减少。 (4)责任不改变:生态保护红线区的林地、草地、湿地、 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按照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实行分类管理,各级 地方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对红线区共同履行监管职责。
生态安全:指在国家或区域尺度上,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 能完善、格局稳定,并能够为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供 生态服务的状态,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生态保护红线概念、特征与管控要求
4.1 概念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依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 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 底线。生态保护红线所包围的区域为生态保护红线区,对于维护 生态安全格局、保障生态系统功能、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 有重要作用。 4.2 基本特征 根据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其属性特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生态保护的关键区域:生态保护红线是维系国家和区 域生态安全的底线,是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区 域。 (2)空间不可替代性:生态保护红线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定 性,其保护对象和空间边界相对固定。 (3)经济社会支撑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最终目标是在
环保部印发《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
环保部印发《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为落实《环境保护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关于加强重要区域自然生态保护、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增加生态用地、保护和扩大生态空间的要求,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在2008年印发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基础上,联合开展了修编工作,形成《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
现予以发布。
附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环境保护部中科院2015年11月13日抄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5年11月23日印发前言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的地区。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以全国生态调查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制定全国生态功能分区方案。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分区管理、构建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生态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与积极成效。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低,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突出。
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十八大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适当增加生活空间、生态用地,保护和扩大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
党和政府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部署对进一步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2008年发布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在生态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土地覆盖野外核查方法
四、地面调查
成果提交要求
提交样点野外调查电子表格(.xls格式); 提交照片(JPEG图像格式);
咨询电话
土地覆盖类型定义、野外调查方法:张磊:64842376-1023、 64842375-1023
经度、纬度:在“全国土地覆盖核查点”矢量文件(shp格式) 中的属性表中“经度、纬度”读取,由于实际采集数据的略有 偏差,或者GPS的精度限制,所以到达目的地后,属性表中的坐 标与实际地块中心的坐标有差异,则选择合适的地点,重新采 集坐标。地类坐标采集时,手持GPS必须位于地类中央,距其它 类型距离大于30米以上。以度表示,小数点后要求精确到6位。
省市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自治区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总计
项目总体组、遥感组
60
128
60
122
135
53
124
345
185
车载GPS系统导航,接近核查点。在Arcmap中确定核查点 、道路、起始点之间的空间关系,确定行径方向,出发后 利用车载GPS导航,不断接近核查点,汽车行驶到达离核 查点最近的地方;
地面GPS导航,接近核查点。在道路达不到的地方,需要 步行达到核查点。将核查点输入到手持GPS中,打开手持 GPS、接收卫星信号。利用手持GPS中的目标导航,接近核 查点。
草丛:中生和旱生中生多年草本植物群落。属地 带性植被,分布于我国东部、南方地区;
稀疏植被:覆盖度在4-20%,分布西北地区。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
1.2 项目组织实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时间
2013年1-6月
工作任务
1)完成国家、各省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评估; 2)编写调查与评估综合报告与图集; 3)完成典型区域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评估,编写综合报告与图集; 4)完成全国生态环境变化调查与评估数据库和“一张图”综合系统建设。
2013年7月-12月
1)建成全国生态环境变化调查与评估数据库和“一张图”综合系统; 2)完成全国、各省、典型区域调查和评估成果汇总、集成和发布; 3)形成全国、各省和典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9 国家生态屏障区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10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1.2 项目组织实施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各专题
11 典型国家重点开发区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12 重点城市化区域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18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评估成果集成与综合分析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19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对策和建议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20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评估技术要求制定、培训与 质量控制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1.2 项目组织实施
2012年1月,环保部联合中科院召开四方协议 签订仪式暨项目启动会,李干杰副部长、丁 仲礼副院长出席会议,标志项目全面启动。
1.1 项目目标与内容
本次项目以遥感调查为主,结合地面调查/核查工作,系统获取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动态变化信息。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调查评估报告发布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评估报告发布结果表明,二〇〇〇年至二〇一〇年,全国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低中国环境报讯《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调查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近日发布。
调查评估结果表明:全国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低。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是经国务院批准,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于2012年1月启动的,目的是“摸清家底,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提出对策”。
通过调查评估,基本掌握了全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了生态环境变化及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新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
调查评估结果显示,十年间,全国森林、灌丛、草地生态系统质量总体向好,城镇、农田生态系统格局变化剧烈,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人工化趋势明显。
农业生产与开发导致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等问题依然严重,城镇化、工业化与资源开发导致的流域生态破坏、城镇人居环境恶化、自然海岸线丧失、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减少等问题加剧。
全国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境风险增加,生态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格局局部变化剧烈。
森林、湿地生态系统面积有所增加,灌丛、草地、农田生态系统面积减少,城镇生态系统面积扩张迅速。
二是生态系统质量低,森林与草地质量有所提高。
森林、灌丛与草地生态系统质量为优等级的面积比例分别为5.8%、11.7%和5.4%。
三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低,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
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防风固沙和洪水调蓄功能有所提高,水源涵养功能无明显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下降。
四是生态环境脆弱,人工化加剧,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石漠化等土地退化问题依然严重。
生态系统人工化加剧,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减少。
中国十年(2001—2010年)大气环境分析1
中国十年(2001—2010年)大气环境分析代佳雨(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阳550003 )摘要::以2001年至2010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提供的大气环境质量公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1世纪以来中国十年以来的环境状况。
结果表明2001-2010年大气环境总体情况良好,但是整体水平比起西方发达国家还是较为落后,需要全民共同参与改善,共建和谐美好家园。
关键词:大气污染数据统计影响因素凡是能使空气质量变差的物质都是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目前已知的约有100多种。
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并且以后者为主要因素,尤其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所造成的。
主要过程由污染源排放、大气传播、人与物受害这三个环节所构成。
影响大气污染范围和强度的因素有污染物的性质,污染源的性质,气象条件(风向、风速、温度层结等),地表性质(地形起伏、粗糙度、地面覆盖物等)。
防治方法很多,根本途径是改革生产工艺,综合利用,将污染物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
1 二氧化硫污染分析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人固体颗粒物。
由于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最主要原因,而酸雨会对桥梁、建筑等造成腐蚀,同时二氧化硫可破坏植物的生理机能,减缓农作物及森林生长;而人体吸人较高浓度二氧化硫气体,会对呼吸道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1]。
1.1 总体分布根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统计了从2001-2010年大气环境部分数据的到一下SO2年排放量统计表和统计图。
表1-1 中国十年(2001-2010年)SO2排放量统计表年份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排CO21947.8 1926.6 2158.7 2254.9 2549.3 2588.8 2468.1 2321.2 2321.2 2185.1 放量由数据可知道,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十年以来平均排出量为2261.49万吨,其中2005年、2006年排出量最大,分别是2549.3万吨和2588.8万吨。
2000-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2000-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分析作者:郑艳姣丁妍刘冠之薄爱谭玉龙来源:《度假旅游》2019年第03期摘要:该文基于全球地表覆盖数据(CG-LTDR),对2000-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总面积达67.870万km2,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7.070%;其中,耕地面积呈极显著减少趋势,林地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耕地主要转化为耕地和草地,林地主要是由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转化而来。
关键词: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2000-2010年中图分类号:F59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3-0011-01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生态环境变化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关注的重点内容[1-2]。
LUCC不仅是人类活动对全球陆地表面生态系统影响的指示器,还是人与自然环境交互和连接的纽带。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已经成为评价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方面。
1数据来源与处理采用的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单位联合研制的全球地表覆盖数据产品(CG-LTDR)。
采用层次分类的方法,按照植被属性特点将其分成7类。
本文选用的是2000年、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覆盖数据。
2 研究方法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是描述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变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它能够具体的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结构特征和各类型之间的转移方向。
3结果与分析(1)2000—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特征2000-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变化总面积达67.870万km2,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7.070%。
其中,耕地面积呈极显著减少趋势(P<0.01),减少率为1.477万km2/a,相关系数为0.565,年变异系数为0.034;林地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增长率为1.889km2/a,相关系数为0.397,年变异系数为0.053;草地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增长率为0.334km2/a,相关系数为0.091,年变异系数为0.018;未利用地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减少率为0.923km2/a,相关系数为0.164,年变异系数为0.021。
中国2010年是大环境事件 (按发生时间排序)
中国2010年十大环境事件(按发生时间排序)2011年1月14日中国—2010年又是不太平的一年。
旱灾、洪涝、石油泄漏……每一场灾难都带给我们伤痛,也引起我们深思。
回顾这一年,中国的环境又经历了哪些灾难和考验,又有哪些进步和收获呢?这是绿色和平眼中的中国2010环境事件,与我们一同回忆昨天,是为了明天而反思。
1.西南大旱:事件回放:从2009年年底开始,中国西南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省陷入严重的持续干旱,在一些地区,干旱长达半年,受灾人口达600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绿色和平点评:贫困人口正成为因气候变化而恶化的旱、涝、暴雪等气候灾难的受害者,而他们却是排放最少的人群。
远在都市的人们可以通过自身减排来“低碳救灾”,但从长远来看,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根本仍然在于减少对于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 海南毒豇豆事件事件回放:1月25日至2月5日,武汉市农业局在抽检中发现来自海南省英洲镇和崖城镇的5个豇豆样品水胺硫磷农药残留超标,消息一出,全国震惊。
而同时,海南农业厅官员又曝出“不排除其他农产品涉…毒‟可能”,使事件又平添变数。
绿色和平点评:据统计,仅2008年中国的农药使用量便有167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大量施用农药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并威胁生物多样性,不仅如此,环境中的农药对人体健康也存在极大的威胁。
民以食为天,然而近年来中国人餐桌上事故不断。
我们希望,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能够加强各项监管,切实担负起为公众提供健康、放心食物的职责。
3. 污染源普查结果发布事件回放:2010年2月9日,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农业部联合发布《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标志着历时两年多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结束。
绿色和平点评:举全国之力,耗时两年完成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无疑是我国环境保护史中的一个里程碑。
海量的第一手污染源数据无疑将大大增强环保部门对环境进行“数目字”管理的能力,给目前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节能减排、重金属污染控制等工作提供了扎实的数据基础。
地表参数
2、地表参量—北方地区地表温度(1km)
多光谱热红外卫星遥感数据
(AIRS、IASI 数据;MODIS 数据)
卫 星 数 据
尺度扩展:通过片区与
样区的调查及收集(气象
地表温度遥感反演的通用“劈窗”方法,地表比辐射反演方法 大气可降水汽含量反演方法
反 演 方 法
部门),对地表比辐射率 和大气水汽含量等区域化 参数进行确定;对农田、
24
光能利用率ε 温度胁迫T2
( SR SRmin ) ( FPAR max FPAR min ) FPAR ET FPAR 植被蒸散发 水分胁迫W min SRmax SRmin
(t ) * T1 (t ) T2 (t ) W (t )
ETWatch
高时间分辨率
AVHRR MODIS SPOT VGT ……
过程:方法与监测
单要素数据同化
多源数据同化技术/系统 多要素数据同化
数据融合与同化 参量估算方法研究
同化数据 协调、一致的时空连续数据集 (1)高时间分辨率 (2)高空间分辨率 (3)高精细/海量 (4)高可靠性 土地覆盖及地表参量监测方法 植被覆盖度/LAI 监测模型 NPP/生物量监 测模型 地表温度/蒸散 发监测模型
表参量指标。
3、科学问题—有生态学意见的遥感参量
空间一致、时间可比、满 足动态生态模型需求
数据重建:不同遥感平台、 不同传感器间的数据存在不 一致 协同反演:不同遥感数据反 演得到的陆表参数间的不一 致 模型同化:时间尺度与空间 分辨率与需求间的不一致
耦合间隙
Original NDVI
Hyperion
光谱库
数据处理
光谱观测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调查评估报告》发布
服 务 业 发 展 态 保 护 与 恢 复项
多 头 管理
效益 低下
;
城市 建 设
20
1
6
.
1
3
20 1 6
.
1
3
城市规 划 通 讯 ^ ^ A Of S WO M iM
I
d
H
l
Gl
A
J
T
UN
新闻广 角
国 务院雌多 地推 进全面 创新 改革试
家
口
、
“
五 区 五 带五 链
、
”
,
即 以 北京 中 关村
、
、
天 津滨
(
海新 区
唐山 曹 妃甸 区
)
沧 州 沿海 地 区
,
建 设 京津 走 廊 高 新 技术 及 生 产性 服 务 业
、
验方 案
要 求 各 地 制 定 具体实 施方案
落 实 各 项改 沿 海 临 港 产 业 带
、
沿 京 广 线 先进 制 造 业
、
沿京九 线
;
革举 措 特 色轻纺
。
沿 张承线 绿 色 生 态等 五 个 产 业 带
、
并重
国 务 院 关 于 京 津 冀 系 统 推 进 全 面 创 新 改 革 试 点 发 展 汽车
、
责 任不
自 然恢
;
升 创 新能 力
推进 高 端共性技术 研发 和 关 键核 心 部 落 实
、
,
生 态 保 护 观 念 落后
;
重 人工 建 设 缺乏
,
、
轻
件研制
,
加 快 工 业设计
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作者:佳宏伟(中国经济史论坛于2004-7-19 19:19:51发布)阅读819次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佳宏伟(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5)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关键词]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摘要]近十余年来,环境变迁史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展开广泛探讨,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之关系、古代都城与生态环境之关系、动植物变迁与区域沙漠化、灾害与疾疫问题、气候变迁等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与环境变迁密切相关的中国生态环境史学研究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X2;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4)06-0112-08A Review of the Studies on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Environmentin Recent Ten YearsJIA Hong-wei( Department of History,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Fujian, China) Key Words: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environment; review of studies Abstract:The studies on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environment have achieved great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recent ten years. These achievements involve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e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the changes of environ- ment, ancient capital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changes of animal-plants and regional desertization, disasters, disease and pestilence, the changes of climate, etc. which promoted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history studies.近十余年来,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外学人的共识,从生态背景出发重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自然环境与长期起作用因素,已成为国际史学发展的潮流与方向。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质量评估》编制说明
附件17《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质量评估(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编制组二〇二〇年七月目录一、项目背景情况 (1)(一)项目背景 (1)(二)主要工作过程 (2)二、标准制修订必要性分析 (4)三、国内外相关标准情况 (6)四、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12)(一)基本原则 (12)(二)技术路线 (13)五、主要技术内容 (13)(一)适用范围 (13)(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14)(三)术语和定义 (14)(四)总则 (16)(五)生态系统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17)(六)构建综合生态系统质量指数 (21)六、实施本标准的管理措施、技术措施、实施方案建议 (22)七、实施本标准的环境效益及经济技术分析 (23)《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质量评估(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为落实生态环境部“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评估”职责,以及《全国生态状况定期遥感调查评估方案》(环办生态〔2019〕45号)“建立技术方法规范和质量控制规范,及时转化提升为行业技术规范和国家技术规范,指导生态状况调查评估规范化开展,保障调查评估成果质量”要求,现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编制工作。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成立编制组,共同编制完成。
一、项目背景情况(一)项目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
开展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支撑。
2000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总局)联合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门完成了3次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
分别是2000年全国生态环境调查、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全国生态状况变化(2010-2015年)调查评估。
张云华 1975,12,14 -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云华1975年12月出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4.09—1996.07 阜阳师范学院生物教育专业;1997.09—1999.07 合肥师范学院生物教育专业;2000.09—2003.07 安徽农业大学生物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2005.09—2008.12 南京大学生物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2010.03—2012.06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学专业博士后主讲课程:讲授本科生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及研究生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恢复生态学等课程。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植物生理学、植物分子生物学和生态修复等研究。
科研项目:1.安徽省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及其十年变化。
环保部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子项目。
2012,主持;2.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全球转基因微生物调研。
2011,主持;3.安徽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安徽省生态农业现状评估与对策研究。
2010,主持;4.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过表达Ppc和Pdk基因水稻耐Al机制的研究。
KJ2010A114。
2010,主持;5.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度校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固氮斯氏假单胞菌RpoN调控基因功能分析和新基因发掘。
2010,主持;6.安徽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生态省综合示范基地建设现状评估。
2009,主持;7.安徽省烟草专卖局。
皖南优质高效烟田烤烟断叶发生的原因及机理的研究。
2008,主持8.安徽省教育厅高校青年基金项目《用回交群体检测与水稻早衰相关的Iqtl》(2008jq1052)。
2008,主持9.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国丰棉12配套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
(2008GB2C300126)2008,参加成果与奖励:主要代表作:1. Long Ruan & Lijuan Chen & Yihong Chen & Jinling He & WeiZhang & Zhengliang Gao & Yunhua Zhang (Correspondingauthor). Expression of Arabidopsis HOMEODOMAINGLABROUS 11 Enhances Tolerance to Drought Stress inTransgenic Sweet Potato Plants. J. Plant Biol. 2012, 55:151-158(Corresponding author)2. Li Dahui, Wang Zaigui and Zhang Yunhua. Antifungal activity ofextracts by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traction from roots ofEchinacea angustifolia and analysis of their constituents using 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Journal ofMedicinal Plants Research. 2011, 5(23):5605-5610(Corresponding author)3. Y.H. Zhang, L.J. Chen, J.L. He, L.S. Qian, L.Q. Wu and R.F. Wang.Characteristics of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nd anti-oxidativesystem in super-hybrid rice and its parental cultivars underchilling stress. Biologia Plantarum, 2010, 54 (1): 164-1684. 张云华,王强,张鹏飞,刘静,陈建群. 豌豆蚜基因组P450 基因家族的分析. 昆虫学报, 2010, 53:849-8565. X. Yang, Y. H. Zhang, Z. L. Yang, L. J. Chen, J. L. He and R. F.Wang. pH Dependence of Photosynthetic Behavior of PlantPhotosystem I Particles. Russ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2009, 56(5): 599-606(Co-author)6. 张云华,王强,张鹏飞,刘静,陈建群. 水溞基因组P450 基因家族的分析.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2009, 42:53-607.吴丹,张保龙,倪万潮,王荣富,张云华.烟草转GroEL 基因抗双生病毒的研究.江苏农业学报,2009, 25(2):260-264 8. 张云华,钱立生,王荣富.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及其亲本低温强光适应特性. 激光生物学报, 2008, 17:75-80专利:1. 利用内含肽反式剪接制作蛋白质分子量标准的方法(专利申请号:200810024846.3)2. 分层式细胞培养板(专利申请号:201210410253.7)联系方式:邮箱:yunhua9681@。
我国滨海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二是划定生态红线,严控填海造地。构建以保护 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为主体的海岸带生态红线保
护体系。落实《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目 标,严控自然岸线保有率,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和管 理,优化保护网络。
亚洲水产养殖业占全球约90%,其中三分之二在中国,大 面积的滩涂湿地被养殖网箱和盐场占据。围滩养殖会引 起滩涂湿地、海草床和珊瑚礁等生态系统的改变,海洋 养殖还直接损毁野生鱼类等的产卵地和渔业资源的栖 息地,影响渔业资源的更新能力。养殖饵料和排泄物造成 了水体富营养化,加剧了环境污染。乱捕滥采破坏滩涂植 被。江苏北部东台沿海农民采挖沙蚕,高峰时每天采挖人 数达500多人,采挖过程中破坏了滩涂植被,造成滩涂沙 化、荒化现象严重。
三、我国滨海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
鉴于围垦与填海已对近海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 性造成了严重威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全国湿地面积不少于8 亿亩,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的目标,如果持续开 展规模庞大的围垦与填海计划,将使得全国8亿亩湿 地保护的红线被突破,加强滨海湿地保护迫在破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滩涂湿地破坏造成鱼类和贝类栖息地丧失, 种群数量下降。河北滦河口适宜文昌鱼栖息的生 境不断缩小和破碎化,2002-2010年文昌鱼的栖 息密度和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辽宁盘锦双台 子河口区重要经济贝类资源衰退,蛤蜊岗文蛤资 源已无法形成规模产量。
填海造地使我国滨海湿地和自然岸线遭受严重 影响。其中环渤海是滨海湿地丧失最严重的区域之
2000-2010年贵州省环境退化与人口超载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2000-2010年贵州省环境退化与人口超载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袁晓冬;马良瑞【摘要】人口超载与环境退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对于地处喀斯特地区,且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贵州省而言,人口密度与人类活动强度是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及一系列环境退化的重要驱动因素.通过利用在GIS、RS技术手段支持下的地理空间数据,结合当地人口数据,对贵州省2000年至2010年近十年间环境退化的空间格局和变化进行了时空叠加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出近十年贵州省环境退化与人口超载的格局及变化趋势,并且通过深入的时空对比,发现研究区具有低等级退化主要由自然环境背景要素驱动、高等级退化主要由人口因素催生的环境演化分化特征.【期刊名称】《贵州科学》【年(卷),期】2017(035)002【总页数】5页(P7-11)【关键词】环境退化;人口超载;时空变化;贵州省【作者】袁晓冬;马良瑞【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贵州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9环境退化是人类对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引起环境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自我调节能力下降、功能减退的现象。
近年来环境退化、大量森林的消失、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自然灾害等造成的全球变暖越来越明显[1]。
中国地域差异明显,自然环境类型复杂,很多地区都存在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这些地区只要开发利用不恰当,就极易呈现出生态失衡。
在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区的贵州省,地处世界喀斯特发育面积最大地区,其土地生产力先天低下,加之沉重的人口负担,构成一隅复杂的生态环境与极其脆弱的人地生态系统[2]。
近年来,贵州省频繁发生的水土流失、土地侵蚀和退化、土地石漠化灾害[2-4]等揭示着该地区也发生了环境/植被退化的典型退化过程,显现出明确的环境退化特征。
尽管贵州省也是我国近年来实施退耕还林、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桥头堡,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随着公民意识的提高、政策的导向、法律法规的健全和环境建设的实施得到了极大的改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
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通报表扬集体和个人名单
一、通报表扬集体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
天津市环境规划院
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山西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
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黑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
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
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
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3—
湖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
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
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农村环境保护处
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环境生态研究所
贵州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处
云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
西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
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
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监测中心站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监测室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自然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信息技术研究团队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生态与农村环境规划部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生态环境遥感部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运行管理部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4—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系统评价与规划研究组
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研计划处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科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数字农业研究室
二、通报表扬个人
李鹏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水和生态环境管理处
姜磊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
刘春兰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张征云天津市环境规划院
郭健天津市环境规划院
岳昂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
王伟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万宝春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李霄宇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李光毅山西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
党晋华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马晓勇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苏金华内蒙古自治区排污权交易管理中心
布仁图雅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监测室
—5—
高学磊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监测室
李冬辽宁省环境保护厅
吕久俊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李杨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
王宏媛吉林省环境保护厅
陈明辉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王媛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卢云峰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
张显辉黑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尚艳红黑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吴劲松上海市环境保护局
王敏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吴健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戢启宏江苏省环境保护厅
牛志春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
姜晟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
葛伟华浙江省环境保护厅生态处
于海燕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生态监测与评价研究所邓劲松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孙立剑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钱贞兵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徐升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陈兴伟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
—6—
林燊福建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
陈良圣福建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借用)
彭延治江西省环境保护厅
廖兵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王伟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田贵全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孟祥亮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王兆军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曹琼辉河南省环境保护厅
李洁河南省环境保护厅
钱发军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朱艳湖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
王玲玲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廖琪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曾凡文湖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
易敏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胡树林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黄优勤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固废重金属处
肖荣波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
庄长伟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
蒋波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
邹绿柳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察设计院生态规划所
于嵘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环境规划研究
—7—
中心
王清奎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厅环境监测与科技标准处
史建康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关学彬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张晟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杨春华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
李月臣重庆师范大学
方自力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谢强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杨渺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张韬贵州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处
刘春贵州省环境保护厅监测处
夏园贵州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处
吴学灿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周盈涛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胡箭云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
加央多吉西藏自治区措勤县环境保护局
刘丽君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
蒋小兰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
李旭辉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
丁强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综合室
罗仪宁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综合室
王斌甘肃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
—8—
王伟红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孙旭伟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丁玲玲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
唐文家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
强建宁青海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王彤贤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
王耀宗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室
刘志鹏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室
阴俊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朱海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
陈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徐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自然生态保护处
侯秀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监测中心站
卢响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监测中心站
王文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信息所
李岱青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
王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信息所
徐延达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
董贵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监测室
马广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监测室
曹铭昌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钱者东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吴翼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9—
杨大勇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于锡军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宋巍巍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饶胜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柴慧霞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王桥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侯鹏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张峰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王昌佐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申文明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刘晓曼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李静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刘慧明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肖桐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高彦华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屈冉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李营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李利军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欧阳志云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郑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周伟奇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陈利顶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冯晓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0—
陈保冬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肖燚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徐卫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邓红兵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王效科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马克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饶恩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张路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刘高焕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
邵全琴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
谢高地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
王秋凤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
谈明洪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
王小丹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李爱农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唐立娜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王宗明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戈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颜长珍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王学志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黄宝荣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段学军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陈劲松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11—
黄进良中科院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包安明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吴炳方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何国金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焦伟利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黄振英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张明阳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