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训诂学》复习精华
训诂学考试资料
训诂学考试资料训诂学复习重点A.概论部分:第一讲1、训诂产生的原因。
①时代有古今②地方有南北③文词有雅俗※ 2、训、诂概念及“训”和“诂”连言的含义。
①“训”先秦时已经多见使用,《说文·言部》:“训,说教也”本意是劝导、教诲,引申出训释、解说义。
“训”也可以专指古书注解的一种,在篇名后加上“训”字②“诂”字始用于汉代,“诂”也可以做“故”,指古语、名词。
引申之,解释古语也叫“诂”。
“故”和“诂”是古今字。
③从汉代开始,出现了“训诂”一词。
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作动词时是一个动宾短语,即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时,指对古语所作出的解释。
3、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语义学的关系训诂学与语义学关系至为密切。
训诂学是以语义为核心的,解释古书中的字和词的含意是它的主要内容。
文字、音韵、语法修辞等知识的运用,也是服务于解释语义这一基本目的的。
2)与文字学的关系。
根据字形推求字义、词义。
3)与音韵学的关系。
①识假借②因声求义;语音不断发展变化③探义根,明孳乳。
4)与语法学的关系①明语词;②识辞例(即构词法、词法、句法)。
词的具体义是由语言环境和语法决定的。
5)与修辞学的关系训诂既要讲明文意,必然要涉及各种修辞手段,也就是说,必须通过词面的意义,从词的含义和潜在意识挖掘文意。
6)训诂学和古典文献学训诂学和古典文献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典文献学包括的面很广,而和训诂学关系比较大的,有校勘学、版本目录学和辨伪、辑佚等。
7)训诂学和校勘学古籍多讹误,只有建立在文字准确无误基础之上训诂才是可信的,这就需要进行校勘;而校勘古籍又需要一定的训诂学知识,故训诂学和校勘学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8)训诂与语文(古文)教学第二讲1、训诂的内容。
①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
训诂的任何一方面内容归根结底都是在解释字词。
②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等内容※③阐明语法——串通句意时,注意确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暗示语法结构。
《训诂学》自考资料
《训诂学》自考复习参考资料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 •“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 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
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1)语音方面的变化。
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
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
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
自考《训诂学》复习精华
自考《训诂学》复习精华一、填空1、提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观点的是黄侃。
2、用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3、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当为(当作)。
4、揭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训诂术语是浑言、析言。
5、汉代郑玄对《诗》的注解称为笺。
6、关于《文选》的注解,以注明典故出处来源著称的注解著作是李善著《文选》。
7、将训诂的“训”解释为“说教而教之,必顺其理”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8、将训诂的“诂”解释为“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9、古人最初的注疏式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
10、古人最初的辞书式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尔雅》。
11、四书集注是指《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大学集注》。
12、毛传:“思,辞也。
”这里的辞指的是文句中的虚词。
13、术语中用来说明虚词的是辞或词。
14、为《史记》作注解的三家注的作者是裴因、司马贞、张守节。
15、“四声别义”大体出现的时间是汉魏六朝。
16、最早将“训诂”合用是汉代毛亨的《毛诗诂训传》。
17、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等几方面的内容。
18、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本有李善注、五臣注。
19、汉魏以来的六朝经师利用四声别义的特点为古书注音。
20、《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收录了汉代毛亨的传、汉代郑玄的笺、唐代陆德明的释文、唐代孔颖达的正义。
21、传统训诂学中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毛诗古训传》《尔雅》。
22、古书中用来声训的术语是之言(之为言)。
23、训诂学的核心内容是解释词义。
24、〈史记三家注〉包括了刘宋裴因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所隐〉、和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25、朱熹〈四书集注〉包括《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大学集注》。
26、俞樾所著的训诂学著作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
27、“句读”一词最早见于何休所著的〈公羊转注.序〉。
28、〈说文解字〉中最常用的训诂方法是形训。
训诂学期末复习资料
训诂学期末复习资料训诂学是研究文字的发音、义理和用法的学科,是汉字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汉字的学习中,训诂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帮助大家进行训诂学的复习和提高,本文将从训诂学的定义和目标、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训诂学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一、训诂学的定义和目标训诂学是对文字进行解释和研究的学科,它的主要目标是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文字。
在古代,文字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准确地理解文字的含义对于有效沟通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训诂学的目标就是通过对文字的发音、义理和用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为正确理解和使用文字提供理论依据。
二、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字义的辨析、音韵的考证和文献的整理等。
字义辨析是训诂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它通过对文字的用法和语境进行分析,准确理解文字的具体含义。
音韵考证是训诂学的另一重要方法,它通过对文字的音韵演变和变异进行研究,揭示文字在声音上的演变规律。
文献整理是训诂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揭示文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和变化趋势。
三、训诂学的应用训诂学在古代主要应用于文字的翻译和解释,为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现代,训诂学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首先,训诂学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文字,提高语文水平。
其次,在文化传媒领域,训诂学可以为文字的传播和交流提供理论指导,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传达效果。
此外,在文化产业中,训诂学可以为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提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总结起来,训诂学作为研究汉字发音、义理和用法的学科,在汉字学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训诂学的定义和目标、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应用领域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训诂学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希望本文的资料能够对大家进行训诂学的复习和提高提供一些帮助。
如果你有兴趣和需求,建议深入学习相关的教材和参考文献,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训诂学水平。
自考《训诂学》复习要点训诂学简史
自考《训诂学》复习要点训诂学小史一简述训诂学的几个时期?答:①萌芽期(先秦)②兴盛期(两汉)③保守期(魏——唐)④中落期(宋——明)⑤复兴期(清)二先秦是以训诂为主的语言研究的萌芽时期,它因思想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由语言的分化与文字的演变所引起。
三先秦训诂的形式与价值:1、语文作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
2语文作者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哲理或政治主张。
3.辨析同义词和解释古书字义。
四两汉训诂兴盛的表现:注释书如雨后春笋地大批出现。
五兴盛的特点:西汉统治者尊崇儒术,国家设立五经博士,当时人多为儒家经典作注释以阐述儒家思想观点,儒家以外的著作只注《老子》。
东汉比西汉范围扩大了,不限于注释儒家的经典和道家的《老子》,还包括《国语》、《国策》、《史记》、《汉书》、《吕氏春秋》、《楚辞》以及纬书、术数之类。
六汉训诂学基础的奠定:汉人遍注群经,使后人得据以通读古籍并作进一步考释,汉人通释语义,使后人得据以了解字词意义与作用,并进一步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探索,其体例与方法也都为后世所以楯,为训诂学的发展开辟了蹊径,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毛亨、郑玄、许慎等,是这一时期奠基的代表人物。
七保守时期训诂学取得成就的特点?这时期的学者扩大了视野,反映在训诂学实践上,范围也扩大了,与此同时,内容也随之扩大:⑴注释中充实史料,如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引书达400种之多,裴松之注《三国志》、郦道元注《水经》,资料也甚宏富。
⑵阐发哲理,如郭象注《庄子》。
⑶注意汇集众说或网罗异义,如颜师古注《汉书》、陆德明撰《经典释文》。
⑷考证探源故实用典,如李善注《文选》。
其不足之处,在于表现出了保守倾向,至唐更甚。
八、宋人仿照唐人,也编撰了四种义疏,即邢昺的《论语正义》、《孝经正义》、《尔雅正义》和孙的《孟子注疏》,这四种注疏与唐代的九种注疏合称为《十三经注疏》。
朱熹的《四书集注》、《楚辞集注》、《诗集传》也很有名。
九、训诂学真正从文献学里游离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问,是从清代开始的。
自考汉语言文学-训诂学笔记自考
北京自考“训诂学"复习题一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
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
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
“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
“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
‘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
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
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
比如(诗经。
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京师”,而解释作“大"。
他的意思说,“京师”的意思,是从“大”这个本义里引申出来的。
六、训诂学是在发展中经过不同的阶段逐步建立起来的.那时的训诂方式主要是注释书(包括传、注、疏、笺等).毛亨所作的系统解释《诗经》的《毛诗诂训传》,就是这种训诂最典型的样式。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14汉语言文学田昭波一、填空题1.“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享所作的《毛诗训诂传》。
2.音韵学汉末受佛学声明的影响,发明了反切注音法。
3.语音学,语义学,语法学是由王力先生提出来的。
4.《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东汉号称“五经无双”的许慎编写的。
5.王圣美提出“右文说”的观点。
6.清代戴震提出义理之学、文章之学、考核之学。
7.第一部方言词汇著作是西汉杨雄撰写的《方言》。
8.上古音是指先秦两汉。
9.章太炎先生提出“国学”。
10.黄侃(章太炎学生)亦曾留学日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和经学。
二、名词解释1.声训:声训又称音训。
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推求词义的来源,以说明其命名的原由。
就声音关系而言,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2.集解:集解是由注释者汇集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解释,权衡取舍,间出已意。
3.注;“注,灌也。
”注书一义由灌注之义引申而来,注也是对经籍的解说。
4.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或:疏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5.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6.章句: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是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7.正义:正义又名“疏”,也称“注疏”、“义疏”,即“正前人之疏义”的意思,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
8.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做“传”。
“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三、音形义分类音形义精髓:因声求义,以形索义,音近意通。
文字学上:音(字音),形(字形),义(字义),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
也就是:音:读音形:写法义:意思音,是指一个字的发音,如“铱”发音为“yi1”.一个字至少有一种发音,也可以有多种发音.有的字虽然只有一种发音(如“啊a”),但在不同的情况下有变音.例:在句子“你啊!”中,“啊”发“呀ya”音。
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
《训诂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
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1)语音方面的变化。
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
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
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
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非常齐全
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非常齐全一、引言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尤其是汉字文献的解读与修订的学科。
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训诂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学术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对于自考训诂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套齐全的复习资料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备考。
本文就是为自考训诂学专业的学生准备的一套非常齐全的复习资料。
二、训诂学基础知识在进行训诂学的复习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后续的内容。
1. 训诂学的定义和分类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读与修订的学科。
它主要分为字义训诂学和字形训诂学两大类。
字义训诂学主要研究文字的含义和用法,而字形训诂学则主要研究文字的形状和结构。
2. 训诂学的起源和发展训诂学起源于古代文献的传世和文献的解读需求。
最早的训诂学作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毛诗正义》、《尚书正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训诂学逐渐发展成熟,并在汉代达到了顶峰,形成了齐、鲁、秦、荀等多个学派。
3. 训诂学的基本原则训诂学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对于学习训诂学的学生来说,了解这些原则和方法非常重要。
其中,最重要的原则包括文字真实原则、法度原则、义理原则和考证原则。
三、训诂学的专业书籍推荐在备考训诂学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籍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几本比较经典的训诂学专业书籍推荐:1.《训诂学导论》:这本书是训诂学的入门教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中国古代文献训诂学》:该书是一本综合性的训诂学教材,系统介绍了古代文献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3.《古文字学导论》:这本书主要介绍古代文字的形态、演变和用法,对于理解文字的含义和用法具有很大的帮助。
4.《字义训诂学》:该书主要介绍字义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于学习字义训诂学非常有帮助。
以上是一些比较常用的训诂学教材和参考书籍推荐,学生在备考中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进行学习。
四、训诂学的重点考点自考训诂学的考试内容涉及较广,但有一些重点考点需要重点复习。
自考0819《训诂学》资料笔记(一)
自考0819《训诂学》资料笔记(一)《训诂学》自考笔记(一)填空单选题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2.“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说教才,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人前言也。
3.《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4.古代注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毛诗诂训传》。
5.古代辞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尔雅》。
6.黄侃对“训诂”的总称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7.训诂学的核心是解释字词。
8.解释语义的专著分为三类:①总释群书语义的。
如《尔雅》②专释一书语义的。
如《毛诗传义类》或《毛雅》③解释部分词语的。
如《经传释词》《方言》。
9.音义兼注的专著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0.《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1.《十三经注疏》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12.萧统的《文选》在唐代的注本有李善注和五臣注。
13.关于注音,早期一般用直音法,反切注音。
14.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15.朱熹的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16.凡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使用的术语是当为(当作)17.使用之言(之为言)这个术语时,表示的是声训。
18.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与区别的术语是浑言、析言。
19.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的术语是辞(词)。
20.《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毛传:“思,辞也”。
辞,指虚词。
21.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22.下列著作属于俞樾的是《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23.《读书杂志(记)》作者王念孙。
24.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
25.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训诂学》训诂的内容复习要点
《训诂学》训诂的内容复习要点一、训诂工作包括哪些内容?(一)注音。
即给古籍中的生僻字词注音。
古籍上的注音方法概括起来有四种:A﹑描写法。
直接描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B﹑“读若”法。
“读若”法是以某字的读音为标准,指示人们照这个字的音去读即可知其音的方法。
C、直音法。
以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
D﹑反切注音法。
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二)释义。
包括 A﹑训释词义。
词是句子组成的基本单位,要懂得句子的意义,首先要了解词的意义。
因此准确的解释词义,就成了训诂的重要内容。
B﹑释句。
大致有下面几种情况:(1)翻译。
这又分为两类:a 直译:直译指译文与正文词义大致相应,语法结构基本相当的翻译。
b意译:不拘正文和语法结构的翻译。
(2)串讲:就是把句意连贯起来,作概括的讲述。
它可以针对一个句子,也可以针对一群句子。
c点明含意。
点明含意,指不解释句子的字面意义,只是指明句子内容的实质,即所谓“言外之意”。
(3)阐述章旨。
章旨,指诗文篇章大旨。
(4)、释成语典故。
a解释成语。
古籍中的成语,多是前人的名篇或名人的语句,也有不知来源的古语,也有流传的谚语、俗语和格言。
历代训诂学家或解释其来源,或解释其意义,或解释其引用者的用意等。
B解释典故。
其中包括两项内容:解释某些诗文中隐含的故事;指出诗文中某些典故的出处。
(三)(三)说明语法修辞和分析句读。
为了准确解释词义和文义,训诂工作还常解释相关的内容,包括一解释语法 a、解释词语的顺序b、解释介词与宾语的位置c、解释否定句宾语的位置d、解释押韵倒语二、讲解修辞a、指明比喻 b、指明替代 c、指明避忌 d、指出双关三、分析句读。
分析句读,就是给古书断句标点。
二、古代有几种注音方法?举例说明。
(1)、描写法。
直接描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如:A横口踧口(《释名·释天》):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
……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
B长言短言《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非常齐全
2021年4月自考 模拟题:论述训 诂学在语言教学 中的重要性
训诂学实践与应用
第五章
文献整理与校勘
文献整理:对古代文献进行分类、编目、校勘等工作,以便更好地研究和 利用。
校勘:通过对比不同版本或不同来源的文献,发现并纠正其中的错别字、 脱漏、衍文等错误,以保证文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践应用:在校勘过程中,需要运用训诂学的知识,对文献中的语言现象 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断,以深入理解文献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对训诂学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献的内涵和价值,为学术研究 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训诂学在语言学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 化以及辞书编纂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
通过对训诂学的学习,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语言水平,对于个人成 长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训诂学基本方法
第二章
学术价值:文献整理与校勘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对于推动学术研 究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辞书编纂与修订
辞书编纂的原则: 准确、简明、实 用
辞书修订的意义: 保持辞书的时效 性和准确性
辞书编纂的方法: 收集资料、整理 分类、编写条目、 审查校对
辞书修订的过程: 发现问题、收集意 见、修订条目、重 新审查、发布新版
重要平台。
论文集:由专 家学者编撰的 论文合集,涉 及领域广泛, 是学习和研究 的重要参考资
料。
训诂学自考重点与难点
第四章
重点知识点梳理
训诂学基本概念:解释其定义、性质和作用 训诂学研究方法:介绍传统与现代的研究方法 训诂学与文献学的关系:阐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训诂学在语言学中的地位:分析其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训诂学文献资料
第三章
《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
《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一、训诂和训诂学1.”训诂”的提出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
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文字小学音韵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训诂在这三方面产生了很多经典,比如文字方面首推《说文解字》——同时它也是训诂学的经典之作,训诂方面比较早的是《尔雅》,音韵方面的《切韵》《广韵》等等。
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我们知道,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这些研究更多的将现代的研究方法和古代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与西方的研究接轨。
名称改变的同时,方法理论也进步了。
2.”训诂”的含义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
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
叫做“训诂”。
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训诂”与“诂训”无别。
到底什么是“训诂”或“诂训”,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中分别作了解释。
(1)“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如:《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方言,也用当时的通行语言进行解释,也是“诂”。
比如:《诗经释文》:“楚人名火曰燥,齐人曰毁,吴人曰 (h ui3) .”陆宗达先生概括为,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去解释,就是”诂”。
(2)“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一般是用较多的词语去起到疏通文意的作用。
包括对词的具体的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等。
自考《训诂学》复习要点训诂的方式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训诂的方式一解释词义的方式:互训、义界、推因。
二互训:就是指意义和用法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相互解释。
三互训的根据:是古书中训释词和被训释词在词义上的基本共同点为依据的。
四互训的类型1.从时代上着眼,互训有同时的,也有异时的2.从地域上着眼,互训有以通言释方言的。
3.从体例上着眼,互训是甲乙两词互相直接训释,又叫“直训”。
还有甲乙两词用丙来训释,叫做“同训”。
再有甲用乙来训释,乙用丙来训释,甲、乙、丙三词递相为训,又叫递训或转训。
4.从类属上着眼,有以共名释别名的(指出某一事物所属的种类),又叫做类训。
类训与一般互训的不同,主要在不能反复为训。
5.另外从使用频率上看,互训有以常用词释非常用词的。
五互训的局限:互训只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组词有相对的同义,而不是指在一切语言环境中一组词有绝对的同义,互训只能彰其同,不能辨其异。
六互训的发展。
由于词义的灵活性和模糊性不利于思想表达,也不利于明确理解,有很多互训词往往逐渐相互结合成同义复词。
复合词的义素互相补充和制约,意义便比较稳定和明显。
这是词汇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七说明“义界”的实质、原则及其局限。
答:用一句话或几句话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
原则:必须确切而简要地说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局限:定义难以精确;文字往往冗长,不是所有场合都能适用八推因:.推因的原则、途径是什么?①推因的原则便是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求词义的由来。
②途径便是从实际语言材料中找出“信而有证”的线索来,进而探求其本源。
九推因的意义:推因方式,对于今天和今后编纂语言工具书,特别是编写同源字典,颇有参考价值。
十结合材料介绍并评价从“声训”、“右文说”到“音近义通”的发展;(1)“声训”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进行解释,推求得名之由;注重单个词的音义关系;但是往往带有主观性和随意性,缺乏系统性。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 精品
填空单选题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2.“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说教才,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人前言也。
3.《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4.古代注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毛诗诂训传》。
5.古代辞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尔雅》。
6.黄侃对“训诂”的总称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7.训诂学的核心是解释字词。
8.解释语义的专著分为三类:①总释群书语义的。
如《尔雅》②专释一书语义的。
如《毛诗传义类》或《毛雅》③解释部分词语的。
如《经传释词》《方言》。
9.音义兼注的专著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0.《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1.《十三经注疏》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12.萧统的《文选》在唐代的注本有李善注和五臣注。
13.关于注音,早期一般用直音法,反切注音。
14.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15.朱熹的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16.凡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使用的术语是当为(当作)17.使用之言(之为言)这个术语时,表示的是声训。
18.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与区别的术语是浑言、析言。
19.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的术语是辞(词)。
20.《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毛传:“思,辞也”。
辞,指虚词。
21.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22.下列著作属于俞樾的是《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23.《读书杂志(记)》作者王念孙。
24.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
25.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26.经常使用的训诂方法是以形索义。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
填空单选题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2.“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说教才,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人前言也。
3.《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4.古代注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毛诗诂训传》。
5.古代辞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尔雅》。
6.黄侃对“训诂”的总称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7.训诂学的核心是解释字词。
8.解释语义的专著分为三类:①总释群书语义的。
如《尔雅》②专释一书语义的。
如《毛诗传义类》或《毛雅》③解释部分词语的。
如《经传释词》《方言》。
9.音义兼注的专著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0.《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1.《十三经注疏》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12.萧统的《文选》在唐代的注本有李善注和五臣注。
13.关于注音,早期一般用直音法,反切注音。
14.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15.朱熹的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16.凡遇原文有误字误术语是当为(当作)17.使用之言(之为言)这个术语时,表示的是声训。
18.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与区别的术语是浑言、析言。
19.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的术语是辞(词)。
20.《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毛传:“思,辞也”。
辞,指虚词。
21.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22.下列著作属于俞樾的是《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23.《读书杂志(记)》作者王念孙。
24.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
25.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26.经常使用的训诂方法是以形索义。
27.“名无因宜,约之以命。
自考《训诂学》复习要点词义引申与褒贬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词义引申与褒贬一论词义的性质定义与特点?答:词义者人类最小语言单位—词,与文字之语义内涵。
词义有本义和引申义,而文字富有假借义之别。
⑴词义的概括性。
列宁说过:“任何词都是概括了的。
”“人”的词义是会说话、能制造劳动工具、过社会生活的脊椎动物,它不是专指一个人,而是指具有以上特征的一切人,⑵词义的客观性。
词义的形成是生产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发展所确定的客观过程。
“评法批儒”中把同一个“民”字在《论语》中解释为“奴隶”,证明孔子是奴隶制的辩护士,在《孟子》中反过来解释为“奴隶主”,证明孔子是奴隶制复辟狂。
在《商君书》中则解释为“新兴地主阶级”,证明商君是地主阶级政治家。
这只是从政治需要出发随心所欲的解释而已。
二,词义的历史范畴:词义有历史范畴,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运用而逐渐演变,它一方面继承、充实、深化,一方面扩大、缩小、转移。
三论述字本义与字馀义的关系?⑴“凡字有本义,有引申假借之馀义焉。
⑵守其本义,而弃其馀义者,其失也固;⑶习其馀义而忘其本义者,其失也蔽。
⑷蔽与固皆不可以治经。
”⑸段玉裁这个见解是在对语言现象作大量的分析之后才提出的。
固其为可信。
他在《说文解字·注》中分析了一千一百多字的引申义。
许慎的《说文解字》收字九千多,而其中常用字不到半数。
段玉裁分析的千余字基本上是常用字,因此段玉裁的分析具有实用性与普遍性。
例如:“宰—罪人在屋下执事者。
注:此宰之本义也,引申为宰制。
如“宰”本来是屋内奴隶(所谓“罪人”),因贴近奴隶主,有可能得到奴隶主信用,逐渐具有职权,乃至扩大职权。
到了后代,直到成为官僚,执掌国政。
这样,“宰”就由贬义演为褒义了。
四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的说法,是德国语言学家赫尔曼·保罗(1846---1921 )在《语言史原理》中提出的。
五、词义引申:指一个词由本义推演而形成新的意义。
1.理性引申2.形比的引申3.礼俗的引申六理性的引申答:它是指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的理性认识而发生联系,从而产生了引申义。
《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
《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一、训诂和训诂学1.”训诂”的提出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
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文字小学音韵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训诂在这三方面产生了很多经典,比如文字方面首推《说文解字》——同时它也是训诂学的经典之作,训诂方面比较早的是《尔雅》,音韵方面的《切韵》《广韵》等等。
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我们知道,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这些研究更多的将现代的研究方法和古代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与西方的研究接轨。
名称改变的同时,方法理论也进步了。
2.”训诂”的含义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
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
叫做“训诂”。
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训诂”与“诂训”无别。
到底什么是“训诂”或“诂训”,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中分别作了解释。
(1)“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如:《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方言,也用当时的通行语言进行解释,也是“诂”。
比如:《诗经释文》:“楚人名火曰燥,齐人曰毁,吴人曰(hui3) .”陆宗达先生概括为,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去解释,就是”诂”。
(2)“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一般是用较多的词语去起到疏通文意的作用。
包括对词的具体的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1、提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观点的是黄侃。
2、用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3、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当为(当作)。
4、揭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训诂术语是浑言、析言。
5、汉代郑玄对《诗》的注解称为笺。
6、关于《文选》的注解,以注明典故出处来源著称的注解著作是李善著《文选》。
7、将训诂的“训”解释为“说教而教之,必顺其理”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8、将训诂的“诂”解释为“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9、古人最初的注疏式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
10、古人最初的辞书式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尔雅》。
11、四书集注是指《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大学集注》。
12、毛传:“思,辞也。
”这里的辞指的是文句中的虚词。
13、术语中用来说明虚词的是辞或词。
14、为《史记》作注解的三家注的作者是裴因、司马贞、张守节。
15、“四声别义”大体出现的时间是汉魏六朝。
16、最早将“训诂”合用是汉代毛亨的《毛诗诂训传》。
17、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等几方面的内容。
18、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本有李善注、五臣注。
19、汉魏以来的六朝经师利用四声别义的特点为古书注音。
20、《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收录了汉代毛亨的传、汉代郑玄的笺、唐代陆德明的释文、唐代孔颖达的正义。
21、传统训诂学中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毛诗古训传》《尔雅》。
22、古书中用来声训的术语是之言(之为言)。
23、训诂学的核心内容是解释词义。
24、〈史记三家注〉包括了刘宋裴因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所隐〉、和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25、朱熹〈四书集注〉包括《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大学集注》。
26、俞樾所著的训诂学著作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
27、“句读”一词最早见于何休所著的〈公羊转注.序〉。
28、〈说文解字〉中最常用的训诂方法是形训。
29、运用以形索义的原则必须以笔意为据。
30、〈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
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
”这段话揭示了音义关系的偶然性、约定性。
31、“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
”中的“成败”是一个偏义的合成词。
32、训诂的方法有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据文正义。
33、笔意是指能反映造字意图的字形。
34、王念孙说:“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
”他所说的连语指的是连绵词。
35、用反义词解释词义的现象称为反训。
36、“右文说”是由王圣美最早提出来的。
37、对于音义关系的探求,宋代王圣美提出了右文说。
38、“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
”使用的训诂方式是义界。
39、“盗,逃也。
”使用的训诂方式是推因。
40、训诂的方式除了有互训、义界之外,还经常使用的有推因。
41、《说文》:“蛊,腹中虫也。
”使用的训诂方式为义界。
42、“负,背也,置项背也。
”使用的训诂方式为推因。
43、近代对右文说进行系统总结的学者是沈兼士。
44、用一句话或几句话对概念内涵作出阐述的方法称为义界。
45、提出“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
”说法的是王引之。
46、“蓑,草雨衣也”的训诂方式是义界。
47、“盗,逃也。
”的训诂方式是推因。
48、“考,老也”“老,考也”使用的训诂方式为互训。
49、探求语源主要依据的线索是声音。
50、段玉裁《经韵楼集》说:“凡字有本义,有引申、假借之余义焉。
守其本义而余义着,其失也固;习其余义而忘其本义者,其失也蔽。
蔽与固皆不可以治经。
”51、引申义指一个词由本义推演而形成新的意义。
52、下列词语中不是来自西域的词语是沙门。
53、下列词语中来自西域的词语是蒲桃。
54、下列词语中不属于佛教词汇的是当今。
55、下列词语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庄严。
56、下列词语中不属于佛教词语的是金丹。
57、《上林赋》:“仁频并闾。
”仁频即宾粮。
频,或作宾。
“仁频”来自爪哇语。
58、哈尔滨一词来自满族语言,是晒网场的意思。
吉林是吉林乌拉的简称,来自满语,是沿江的意思。
齐齐哈尔来自达斡尔语言,是天然牧场的意思。
乌兰浩特义为红色城市,呼和浩特义为春色之城,都来自蒙古语。
拉萨义为圣地,来自藏语。
乌鲁木齐义为美丽的牧场,来自维吾尔语。
59、和尚本来是印度对有学问人的通称,寺庙里的佛教徒另有名称:男僧人叫比丘,女僧人叫比丘尼。
中国则专用和尚称呼男僧人,而以尼姑称女僧人。
60、《礼记.月令》:“孟夏行春令,则蝗虫为灾;仲令行春令,则蝗虫为败。
”王引之云:“蝗虫,皆当为虫蝗,…后人不知,而改为蝗虫,谬矣!”61、段玉裁说:“凡字有义,有行,有音。
《尔雅》以下,义书也;《声类》音书也;《说文》,行书也。
”62、黄侃专从训诂角度举出“现存完全切用的十种根柢书,”即《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
63、黄侃将“现存完全切用的十种根柢书”的前六种又分为四类,并以为“四类之中,又当以《说文》《尔雅》为本。
”64、《释名》成书于东汉时期,作者是刘熙。
65、先秦有六经,秦以后只有五经,亡佚的是()。
66、孔颖达撰《五经正义》以融合南北经学。
《五经正义》包括《周易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尚书正义》。
67、《孟子章句》的作者是赵歧。
68、唐以前常把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和范晔的《后汉书》合称“三史”。
后来又加上陈寿的《三国志》,称为“四史”。
69、《史记》的注释历来颇受重视,现存最早的旧注是刘宋时裴因的《史记集解》。
70、清人焦循的《孟子正义》,对后世孟学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71、《说文解字》作者许慎,共收字9353,重文1163,分为540部首。
72、《尔雅》中解释普通语词的三篇是释诂、释言、释训。
73、《尔雅》本为儒学经典之一,一共19类,是研究先秦词汇和阅读书籍的重要参考书。
74、流传至今最早为《尔雅》作注的,是晋人郭璞的《尔雅注》。
75、宋代邢为郭璞《尔雅注》作疏,合编为《尔雅》十三经注疏本。
76、清代研究《尔雅》的人很多,其中成就较大的分别是《尔雅正义》与《尔雅义疏》,作者分别是邵晋涵、郝懿行两人。
77、邵晋涵的《尔雅正义》,着重校正文字,采录古注,以古书证《尔雅》,对郭注邢疏有所补正。
78、郝懿行的《尔雅义疏》着重以声音贯串训诂,用因声求义的方法破除文字障碍,探求词源,注解《尔雅》,成就大大超越前人。
79、增补或仿照《尔雅》而较著名的有魏代张揖的《广雅》。
80、《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专书,也是一部方言词典。
《方言》的全称是《酉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十三卷,作者杨雄。
81、《方言》的注本流传至今的,以晋代郭璞的《方言注》为最早。
82、东汉刘熙著《释名》,目的是推寻事物的得名之由。
83、《广雅》十卷,魏人张揖撰,是《尔雅》的续书,是为增广、补辑先秦两汉的训诂而作。
84、《广雅》在训诂学上价值很高,清代著名学者王念孙作《广雅疏证》加以疏通。
85、《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子书。
86、南唐徐锴研究《说文解字》,撰《说文系传》,被称为“小徐本”。
87、宋初徐铉校订《说文解字》,并加反切注音与新附字,被称为“大徐本”,即今天通行的版本。
88、《经典释文》三十卷,唐人陆得明撰。
89、从先秦到晚清,训诂学的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分别是萌芽期(先秦)、兴盛期(两汉)、保守期(魏至唐)、中落期(宋至明)、复兴期(清)。
90、魏晋六朝注解流传到今天的有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范宁的《谷梁传集解》、何晏的《论语集解》,宋裴因的《史记集解》、吴韦昭《汉书音义》、宋裴松之《三国志注》、晋郭璞《山海经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等。
91、我国训诂学经历了萌芽、兴盛、保守、衰落、复兴这样的历史进程;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时期是两汉和清代。
92、汉朝人注释经籍,为训诂学奠定了基础,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毛亨、郑玄、许慎、马融。
93、南梁刘孝标完成的训诂著作是《世说新语注》,东晋皇侃完成的训诂著作是《论语义疏》,唐代释慧琳完成的训诂著作是《一切经音义》。
94、清代的训诂学分为三派:一是篡集派,其代表是阮元和他的《经籍篡诂》;二是注释派,其代表是段玉裁和他的《说文解字注》;三是发明派,其代表是章炳麟及其《文始》《新方言》。
95、在上古韵部研究方面,章炳麟分古韵为23部,黄侃分28部,王力分29部。
96、清朝乾嘉年间惠栋、戴震继承并发展了汉儒学风,分为两派。
吴派以惠栋为代表,江声、钱大昕等属于这一派,主张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疏通,并旁及文史;皖派以戴震为代表,段玉裁、王氏父子等属于这一派,主张以字学为基点,从训诂、音韵、典制等方面阐明经义。
存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是《汉书.艺文志》。
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是七略。
古籍在刻印、传抄过程中出现的添加字的现象叫衍文。
100古籍在刻印、传抄过程中出现的失落字的现象叫脱文。
101古籍在刻印、传抄过程中出现的错别字的现象叫讹文。
102 古籍在刻印、传抄过程中出现的错简现象叫倒文。
103先选定一种较完善的版本作为底本而后用不同的版本进行互校的校勘方法叫对校法。
104用他书来校勘本书的校勘方法叫他校法。
105利用出土的古代文物来校订古书的校勘方法叫文物校书法。
106从事理或文理上去分析、判断而加以订正的校勘方法叫理校法。
107下列书籍属于丛书的是《二十四史》《四部丛刊》《四库全书》《四部备要》。
108下列书籍属于类书的是《艺文类聚》《永乐大典》《初学记》《册府元龟》。
109“衍、脱、讹、倒”是校勘时必须指出的古籍错落的四种现象。
110对古书进行校勘的具体方法,大致说来有对校法、他校法、文物校书法、理校法四种。
111《汉书·艺文志》是现存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112最早的图书分类是“七略”。
113(衍、脱、讹、倒)是古籍错落的四种现象。
114校勘有(对校法)、(他校法)、(文物校书法)、(理校法)四种。
115“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训诂传》。
116古人训诂实践最早的成果是《诗经训诂传》。
117黄侃对“训诂”的总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118我国传统语言学有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曾统称为“小学”。
119汉代郑玄给《诗经》做的解释叫(笺)。
唐代陆德明给《诗经》做的解释叫(音义)。
唐代孔颖达给《诗经》做的解释叫(疏)。
120以注释典故出入著称的是(李善)。
121揭示近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是(浑言、析言)。
122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
123运用以形索义原则需以笔意为据。
124因声求义的重要轨道有通假借,明方言,寻语源。
125有人把连绵词说成是连词,并引王念孙“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的说法。
126解释词义的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即:互训,义界,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