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儒道文化

合集下载

对儒家文化的批判性思维,儒学的正义观

对儒家文化的批判性思维,儒学的正义观

儒学的正义观陆洋医学1002儒学中强调修身,强调人的德性,我想,人们对于儒学中的仁义礼乐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在此我也不去赘述,我要探讨的是儒学中的正义观。

正义观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义和利的关系。

儒学说无利则无所谓义,主张维护社会秩序的正当利益。

而什么是正当利义,其细节是非常模糊的。

我认为这起源于孟子与告子的一场“义内”与“义外”的辩论。

即义是出于人的本性还是外部的约束,也就是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

之后儒家的主流派选择了性善论,以此作为儒家理论的人性基础。

既然人性是善的,那么自然而然地就不需要太明确的规定,大家心照不宣就行了。

西方的正义观较早地与法律相结合,而中国的正义观,则更多地影响着人们的德性。

西方的许多哲人都曾经探索过什么是正义,得到的都是很明确的答案。

以柏拉图为例,他最终的结论是“尽本分职责而不干涉他人便是正义。

”这样的结论看似过于绝对,却是苦心孤诣地想要获得一个简单而没有破绽的答案。

这个答案反映了西方追求真理的,开放的,拒绝约束的思维和生活模式。

而儒学的正义观是中庸的。

这种中庸是因为儒学认为万物只要处在一种适度的状态中,便能完美地发展下去。

儒学的正义观追求的是稳定,适合一个没有激烈竞争的平衡的封闭的农业化的社会,它不期望社会关系的快速变化,不愿任何的外来和内部因素会打破这种看似“完美”的平衡。

所以,儒家的正义观是具有很强的限制性的,它不允许突破和矛盾的存在。

大到国家管理,小到家庭关系,都被条条框框限制死了。

这的确是一种稳定的发展方式,但这绝不是最好的方式。

儒家的大前提错了,如果没有突破平衡与平衡再次建立的过程,社会的进步将是极其缓慢的。

关心时事的人都会深刻地感受到当今社会的失范。

小到青年人人生的追求的偏颇,大到企业甚至国家的监管不力,使行业潜规则猖獗,漏洞百出,导致严重的后果。

这就说明,不管人性本恶还是本善,德性的规范并不能阻止人类的罪恶越滚越大,这就需要制度的规范。

制度规范,在儒家的话语当中,就是礼。

批判性思维在儒家经典教学中的运用——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

批判性思维在儒家经典教学中的运用——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

“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
四、推理中是否存在谬误? “富”作对比,这是一种理解。要做
张辅佐季康子治理好国家。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 到均,就要实行德治,寄希望于人
这一结论孔子没有说出,但 了解了《季氏将伐颛臾》的论证逻 们的道德意识。从理论上讲,这是
是不言自明,冉有是听得出来的。 辑。我们知道,孔子对弟子的批评 一种方案,但在现实中几乎不可
小前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力驳斥了冉有的辩护。
法,应该是消除不公,亦即均贫
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摆
孔 子 一 贯 反 对 “ 陪 臣 执 国 富。
出现状。)
政”,此文实是对“三桓 ”执 国 政
“均无贫”表面上来看可以解
结 论 :冉 有 、季 路 没 有 按 照 (主要是季康子)的批评。
决所谓“贫”的问题,因为没有
像众星环绕北极星一样尊奉这个 辑思维素质是最基本的,在某种
5.王瑞霞,郭爱萍.国内近三十年批
君王。然而类比论证属于或然性 意义上说,也是最重要的。逻辑是 判性思维研究:现状、思考、展望[J].太
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个 关于正确思维规律和有效推理、 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孔子在这个推理中提出了新的价 和教育是遵循了逻辑思维规 律 能做到,那些贵族和当权者们在
值观大前提,即以德治来让远人 的,并不是简单地说教和压服。孔 哪朝哪代会不搜刮民财以自富?
归附,批驳了冉有隐含的价值观 子思想体系的形成暗含着对逻辑 “德”之不行,则“均”不能实现,所
大前提,即以武力征伐。孔子进一 思维规律的认知和运用,这正是 以“贫”不能解决。因果关系在现
出了三个理由,这是三个事实型 的观点(大前提)是“人民教师在

品思儒道作文

品思儒道作文

品思儒道作文
哎呀呀,大家知道儒道是什么吗?嘿嘿,我一开始也不太清楚呢!
有一天啊,我在课堂上听老师讲了孔子和儒家思想。

哇,原来孔子可厉害啦!他说的那些话,都好有道理呀!比如说要尊老爱幼,要讲礼貌,要善良。

我就想,这不就是我们平时应该做的嘛!就好像我们和小伙伴一起玩,也要互相照顾呀,不然怎么能玩得开心呢!
还有道家呢!道家说要顺应自然。

这就好像我们去爬山,不能硬要走很难走的路,得顺着山势走,这样才安全又轻松呀!我觉得儒道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一直在提醒我们该怎么做。

我问妈妈:“妈妈,儒道是不是很重要呀?”妈妈笑着说:“当然啦,宝贝!它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呢!”我又问爸爸:“爸爸,那你觉得儒道像什么呢?”爸爸想了想说:“儒道就像夜晚的星星,虽然我们不一定时刻都能看到,但它一直都在那里,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哇,爸爸说得真好呀!
我现在还小,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儒道的深刻含义,但我知道它很重要。

我要慢慢去体会,去学习。

我相信,随着我长大,我会越来越懂儒道的!
我觉得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品思儒道,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有意义,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善良、有智慧的人呀!你们说是不是呢?。

儒家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儒家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儒家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它涵盖了道德、伦理、政治、教育等诸多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性格塑造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然而,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来继承儒家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更好地为当代社会服务。

儒家文化中的许多思想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比如,“仁”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尊重和友善。

这种仁爱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简单而深刻的话语,提醒着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利。

又如,“礼”的观念,注重社会秩序和规范,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转有着一定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和规范,以体现文明和教养。

在教育方面,儒家强调“有教无类”,主张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这一理念对于推动教育公平、普及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同时,“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学习方法和态度,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然而,儒家文化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容。

例如,儒家强调的等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平等发展。

在封建社会,这种等级观念被用来维护统治阶级的权威,压抑了下层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现代社会,我们倡导的是人人平等、自由发展,因此需要摒弃这种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等级观念。

儒家文化中的“三纲五常”,特别是其中对女性的歧视和束缚,与现代社会的男女平等观念背道而驰。

在“三纲”中,要求女子对男子绝对服从,这种思想严重限制了女性的地位和发展。

而现代社会追求的是性别平等,女性应该拥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另外,儒家文化中对于商业和经济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在古代社会,重农抑商的思想占据主导,认为农业是根本,商业是末流。

然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和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至关重要。

论辩的逻辑思维儒家文化经典中的辩证法与思维能力

论辩的逻辑思维儒家文化经典中的辩证法与思维能力

论辩的逻辑思维儒家文化经典中的辩证法与思维能力论辩的逻辑思维——儒家文化经典中的辩证法与思维能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种伦理道德体系,儒家文化一直注重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

儒家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理解辩论的逻辑思维有着重要的启示与指导。

本文将探讨儒家文化经典中的辩证法思想,并分析其对思维能力的影响。

一、儒家经典中的辩证法思想1.《大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大学》中有“中庸之道”之说,强调“修己治人,和而不流”的道德理念。

通过中庸之道的实践,推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要全面看待,不偏不倚,从而达到辩证思维的境界。

因此,辩证思维在儒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2.《论语》中的辩证法思想《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启示人们思维的智慧。

例如,孔子曾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这句话告诉我们,辩论并不是为了争胜,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达成共识。

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强调了尊重他人的观点,善于倾听,寻求共同的真理。

二、儒家辩证法对思维能力的影响1.培养全面思考的能力儒家文化强调全面思考问题,不偏不倚。

这种辩证思维能力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避免极端与偏见。

例如,当我们面临一个争议性较大的话题时,可以通过全面搜集信息、倾听不同声音并进行理性分析来形成自己的判断。

这种全面思考的能力可以让我们更加客观公正地对待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鼓励合作与共识儒家辩证法强调的是在辩论中寻求共同的真理和解决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注重团队合作和沟通,鼓励各方意见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辩证思维,我们可以更加有效地与他人合作,促进思维的互补与提升。

同时,通过辩证的思维方式,我们也能更好地解决各种争议,并达到共识,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三、辩证法对个人与社会的意义1.个人层面辩证思维能力对个人的意义重大。

通过辩证思维,我们能够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避免盲目相信与盲从。

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评价

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评价

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评价儒学历来都具有批判性,这种批判性既表现在对世俗社会风气、政治上的不合理之处展开批判,亦表现在对儒家以外其他各家思想的批判方面,当然还表现在对儒学内部不同传统的批判方面。

儒学正因为自己传统内部充满着批判性,因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发展出了一种批判儒学,从而推动儒学向前发展。

当然,如果仅仅抓住“批判性”三个字来讨论儒学的特征,对于当代儒学的新发展未必有多大的意义。

目前,学术界提出了“政治儒学’、‘生活儒学”等新的命题,与现代新儒家所提倡的“心性儒学”构成一种回应关系,也未尝不是一件有价值的事。

但如果仿照这种构词方式来研究儒学,其结果极有可能将具有整体性的儒学作碎片化的处理,表面上看儒学研究新成果迭出,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实际上可能导致儒学的自我瓦解。

本文提出儒学的批判性与批判儒学的话题,是基于对儒学的核心精神仁爱与仁道的理解基础之上的。

历史上的儒家,他们的思想体系及其理论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其核心精神还是仁爱与仁道。

而仁爱与仁道的精神,其核心的观念是把人当作同类来看,要求以对待人的方式来对待所有的人,这就是儒家思想一再强调的人与禽兽之间的区别这一根本底线。

而这一根本的人伦底线落实在政治行动上,就是“以人文化成天下”的基本政治哲学理念。

儒家以仁爱与仁道为核心的哲学理想及其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是儒学的批判性与批判儒学的根本灵魂。

不理解此根本灵魂,则无法理解儒学的批判性与批判儒学的真正精髓。

儒学所蕴含的建设性的思想内容与其所包含的批判性特征,甚至是批判儒学的思想内容,正是儒学一体两面的体现。

本文所采用的是“即哲学史讲哲学”的方法,亦可以说是“以论带史”,类似传统学术中的“六经注我”方法。

该方法源自黑格尔“哲学就是哲学”的基本命题,但又不同于黑格尔命题的基本预设。

黑格尔从他的“绝对精神”出发,将人类的文明史看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展开。

在这一封闭的“绝对精神”里,哲学就是哲学自我展开的历史。

浅谈儒家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浅谈儒家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浅谈儒家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摘要:关于孔子和儒学的评价和研究问题,是十年动乱时期被"左"倾思潮搞乱了的最重要的学术问题之一,十年动乱破坏了研究孔子和儒学的正常环境,中断了对于孔子和儒学的研究工作。

十年动乱结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

新时期为科学地研究孔子和儒学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978年8月12日庞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孔子思想的再评价》一文,提出重新评价孔子的问题,此后全国各种报刊杂志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性文章,到1984年9月26日到29日在曲阜召开全国孔子讨论全,成立"中国孔子基金会",表明研究孔子与儒学的新热潮己经在全国范围形成。

关键词:改革开放;儒家文化;继承;批判一、新儒學的研究成果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大陆学术界对现当代新儒学的研究成就斐然。

这一研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而开始的。

门户打开以后,海外学者,首先是海外华裔学者,继而是境外港台两地学者纷纷来内地讲学,接着,他们的论文、著作陆续被引进,这当然只是外缘。

内在的原因,则是内地学者反思“五四”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伤害,重新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中国的儒学研究在50至70年代前期这20多年的漫长时间里,由于教条主义与极“左”思潮的影响干扰,因此进展甚微,对于孔子或儒学批判多于继承,把不少学者的精力无意义的耗损于“检讨自己”或“革命批判”的运动中去,无暇认真研究传统文化和儒学中的继承问题。

二、现代儒学的主要思想观点及主流代表人物1.蒋庆先生——儒学复兴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蒋庆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系统里,一切现代社会的困难和困惑都可以找到对策。

他说,从1912年,或者更早以来,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载体的儒学被中国人自己逐出了公共领域,中国人盲目地学习西方的各种文化,西方文化成了中国的文化主流,中国人逐渐丧失了按照自己文化解释自己历史与解释西方、解释世界的能力。

儒道价值观不同之处进行批判性分析

儒道价值观不同之处进行批判性分析

儒道价值观不同之处进行批判性分析“道”是儒道两家共同的本体论观念,两家都把道视为意义世界的终极依据。

从这样的本体论出发,两家都把道看作价值的本源,把求道当做最高的价值目标。

道是真实的本体,求道就是求真。

道家所说的道,一般是指天道,表示一种理想的、超验的精神境界,比较强调道“自在”的意义。

道家创始人老子首先把“道”与“真”联系在一起,认为真是道的本质规定,是对道的摹状,是对道所作的价值判断,表明道是判断真实性的准则和尺度。

把握了道,也就是把握了真实的意义世界,对道的追求,就是对真的追求,对意义价值的追求。

老子所说的道之真,既指事实意义上的真,也指价值意义上的真。

庄子所说的道之真则主要是指价值意义上的真。

他说:“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道之真并不以人是否求得为转移,然而,对于求道者来说,道之真是无可怀疑的。

庄子把得道之知叫做“真知”,把得道之人叫做“真人”。

所谓真人就是进入天人合一、与道为一的境界的人。

真人与俗人的区别在于,惟有真人的人生才是“精诚之至”的人生,没有半点虚伪。

贵真就是崇尚道之真,追求道之真,归依道之真。

真人去掉一切人生的假面具,没有半点矫揉造作,他敢哭,敢怒,敢笑,敢爱,敢悲,真正是在性情中之人。

魏晋玄学针对“举孝廉,不知礼”的社会伪善风气,重申道家“贵真”的价值观念。

道家特别重视人类内在品格精神,特别关切终极价值。

他们的价值观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在他们的心目中,道是真实的,也是美好的、理想的境界。

从道之真的观点反观当时的社会现实,他们发现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大量不公平、不合理甚至丑恶的现象,比如,一方面是“财货有余”,一方面则是“田甚芜”,形成极大的反差。

在他们的价值观中,包含着现实批判主义的因素。

他们对道之真的向往,也是对公平、正义的向往。

他们把道作为衡量社会合理性的最高标准。

由于对现实社会抱着批判主义的态度,一般来说,道家对政治没有热情,对功名不感兴趣,甚至远离朝廷,鄙视权贵,宁愿选择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方式。

儒道文化价值观不同,批判性思维

儒道文化价值观不同,批判性思维

儒道文化价值观不同,批判性思维
谈到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理论及其具有的生态伦理意义的时候,许多学者亦从人是从自然界而来的所谓“天人同根”论,来说明儒道思想蕴含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

例如,荀子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礼论》)庄子说:“天地与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庄子•齐物论》)“人之生,气之聚也,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圣人贵一。

”(《庄子•知北游》)这是从本源论上论证天人一体。

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的话,这一层次的论证属于物理、生理上的,从中当然可以引申出人与环境应有良好关系的结论,然而,它终究不表征儒道两家天人合一论的本旨要归。

我们知道,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承认人是从自然界而来,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那是普遍的观念。

但我们又知道,并不因为西方有了这一观念,使得西方社会产生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由此,我们再反观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论,可以认识到,能称得上中国特色的天人合一论那一定是“天人合德”论。

“天”有“仁爱真诚”、“自然无为”的德性和精神,“人”禀赋此而获性,因而亦具有“仁爱真诚”、“自然无为”的德性和精神。

在这种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下,人还会对“那样”的天地万物不“尊重”吗?不“平等”吗?不“亲爱”吗?不“敬畏”吗?只要人在精神层次与天地有交往,才不会“傲视”万物,也才会对它们真正产生“尊重感”、“平等感”、“亲爱感”、“敬畏感”。

诚如庄子所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庄子•天下》)惟其如此,
人们才真正具有“环境意识”和“生态智慧”。

这是中国人给世界提供的智慧,小视不得。

如何用儒释道的文化视角写出更具思辨性的文章

如何用儒释道的文化视角写出更具思辨性的文章

如何用儒释道的文化视角写出更具思辨性的文章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写文章的人们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写出更具思辨性的文章?其中,儒释道的文化视角会是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

这一视角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蕴含着关于人性、道德、伦理、知识、修养等方面的思想,而这些思想与当今世界的很多问题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以下是本文的主要思路:一、理解儒释道的文化视角首先,儒释道三家文化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强调礼、义、廉、耻等人伦方面的价值观,注重家庭、社会、国家和天地的和谐。

释家思想则认为“众生本具佛性”,注重慈悲、智慧、忍辱、戒律等修行方面的价值观,以达到解脱生死的目的。

道家思想则关注于物我合一、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强调“不为而治”、“道法自然”。

这些思想体系,虽然各自不同,但其对人类和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与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

由于儒释道三家的影响,中国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这也为我们写作提供了一种特别的思考视角。

二、学习儒释道的思想其次,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儒释道的思想,才能更好地融入这一视角,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辨性。

可以通过阅读经典、学习历史、参加讨论会、听取专家课程等方式,对儒释道的思想有更为深入的掌握和了解。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经典中的一些道理,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等,这些道理不仅有指导作为人的思想,同时也为我们写作提供了特别的能力。

三、将儒释道的思想运用于写作中将儒释道的思想融入到写作中,可以使文章更具思辨性。

在许多现代社会问题的面临时,我们容易被一些表面的问题所迷惑,对于治理者的一些行动会有怀疑或者是反对。

这时,我们可以考虑借鉴儒释道的思想,去从根本上分析这些问题,对问题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面对汽车尾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时,可以从儒家思想的“和合之道”出发,探讨与环保、健康等相关的人文价值观念和对社会发展的立场看待这个问题;也可以从释家思想中观察这个问题,从自然的角度去思考某些解决办法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有效性。

儒道文化融合课程设计思路

儒道文化融合课程设计思路

儒道文化融合课程设计思路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儒道两家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主要代表人物。

2. 学生能够概述儒道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3. 学生能够辨识并解读儒道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体现。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整合儒道文化中的道德观念,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策略。

2.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比较分析儒道文化的异同,形成自己的见解。

3. 学生能够创作以儒道文化为主题的演讲、小品或绘画,展现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2. 学生通过学习儒道文化,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不同的文化观点,培养包容和合作的品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融合课程,旨在通过儒道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处于初高中阶段,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可能缺乏深入的文化认知。

教学要求: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的分解,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1. 儒家文化:- 《论语》《孟子》经典选读,理解仁、义、礼、智、信的核心理念。

-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生平及其教育思想。

- 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如礼仪教育、人际交往等。

2. 道家文化:- 《道德经》经典选读,掌握道、德、自然、无为的基本概念。

-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

- 道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如环境保护、心理健康等。

3. 儒道文化比较:- 比较分析儒家和道家的道德观念、人生态度。

- 探讨儒道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 以实例分析儒道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实际应用。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介绍儒家文化,阅读《论语》经典选读,讨论仁、义、礼、智、信的内涵。

试论古代道家和儒家批判性思维的特征

试论古代道家和儒家批判性思维的特征

— 41 —试论古代道家和儒家批判性思维的特征[摘 要] 很多人在学习西方批判性思维的时候,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批判性思维持怀疑态度,甚至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强调继承的多,批判性思维较少。

其实中国古代批判性思维的内容非常丰富,中国思想界影响巨大的两大主要流派儒家和道家就具有丰富的批判性思维的思想。

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的批判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明晰性、辩证性、反省性、有根性。

[关键词] 道家和儒家;批判性思维;特征[中图分类号] B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8182(2021)05 – 0041 – 05从词源上说,英文critical (批判的)来源于希腊文kriticos (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的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和kriterion (标准)。

批判性思维的现代概念,可以追溯到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反省性思维。

杜威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批判性思维,认为“反省思维”即是主动地、持续和周密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

21世纪初,批判性思维专家理查德•保罗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对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艺术,该艺术能够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

另一个批判性思维研究专家罗伯特•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决断而进行的言之有据的反省思维。

根据以上批判性思维的词源和专家们的定义,我们可以把批判性思维归纳为如下几个要点:1.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精神、倾向。

2.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省性思维,是对思考进行的思考,是一种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的精神。

3.批判性思维不等于简单的否定性批评,它是基于一定的标准的思考,它包括批判、分析、改进、提高。

根据以上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我们来考察中国古代道家和儒家的批判性思维的一些主要特征,即明晰性、辩证性、反省性、有根性。

一、明晰性:批判性思维技巧的基本要求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技法包括解释、分析、推论、说明等,对讨论概念和命题的明晰性的目标要通过这些批判性思维的技巧来实现,明辨、论说、游说是中国先秦百家争鸣时期政论的需要,时代要求这种能力。

儒学新儒家与中国古代文化的批判性思考

儒学新儒家与中国古代文化的批判性思考

儒学新儒家与中国古代文化的批判性思考儒学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深厚的根基和众多的学派流派。

而在当今社会,随着新儒家的兴起,儒学逐渐成为了一种热门话题。

然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儒学的发展,是否符合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首先,我们来探讨新儒家。

新儒家自19世纪末开始兴起,是一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间寻找媒和的思想运动,以理学派为基础。

它对儒学传统的重新审视和传承,使得儒学重新获得了公众的认同。

但是,新儒家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新儒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往往体现在“恢复”和“重建”上。

比如,他们强调的礼乐、仁爱等儒家核心价值观念,往往是想通过“复古”的手法,恢复儒学的传统。

“复古”本身并没有错,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种复古是否忽略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否对当今社会和人的发展有所限制?也许,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不必然意味着对文化的“恢复”。

其次,再分析真正的中国古代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之所以有其独特性,是因为它整合了多种思想理念,如道家、墨家、法家等。

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为每个思想流派提供了一个平等对待的舞台,逐渐形成了一个兼容并蓄的文化。

而传统儒学在这个文化背景下,也不是唯一、独特的思想体系。

比如,孟子主张的“仁政”,强调的是公正和人性的实现;墨子提出的“兼爱”思想则注重的是人们之间的平等和和谐共处;而道教则着重于求得个人的和谐,并强调“道”是未可得而常存的超越所在。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的理解和掌握古代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新儒家的兴起,不仅体现了对传统儒学的重新审视和传承,更启发我们去拓展和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性。

面临现代社会的挑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思考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的发展和演变,不停地学习、探究,不断引领新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用批判的眼光看儒家思想

用批判的眼光看儒家思想

用批判的眼光看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发展发展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从战国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到今日的传统国学,可以说贯穿了自中华民族第一个大一统时期至现在的整个历史发展史,可以说儒学才是中国的国学。

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生活现实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让农民成为社会道德思想的奴隶,而这种封建伦理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从而完成对国家社会双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儒家思想能够在这么长久的时间里长盛不衰可以说有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包括近百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孔子的哲学儒学几乎总是作为官方哲学而处于“独尊”的地位。

被宗教化了的儒学,长期起着为统统治阶级钳制人民思想,维护专制统治的作用。

但是,反儒的文化、政治倾向也常常存在着。

在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斗争中,批判儒教与尊崇儒教的论战,总是随着新与旧、保守与前进的斗争的起伏而展开,蕴涵着深广的社会政治内容,具有尖锐的现实意义。

一切真正的社会变革,特别是为争取民主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往往以批判集封建道统之大成的儒家学说,作为思想理论的先导;每当变革或革命暂时处于低潮或失败,尊孔读经的恶浪总是伴随政治上的逆流卷土重来。

记得历史上,在秦汉时期,中国还是一个很有血性的民族。

秦始皇统一六国,阻击匈奴;项羽不肯过江东;汉武帝打败强大的匈奴等等。

但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中国就变了。

变得重文轻武,变得专制集权,变得压抑人性。

批判思维分析儒道差异

批判思维分析儒道差异

批判思维分析儒道差异
儒家和道家的批判思维根本区别是什么呢?很简单,是对万物和万民天性的认识不同,儒家认为“天生万物天性相同”,所谓“天下归仁,民胞物与”也,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所谓“性相近习相远”也,当然他们内部也有分歧,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但无论是哪支儒家,他们都认为现实社会人性已经堕落,必须进行教化和改造,谁来教化,当然是圣贤了,所以儒家崇尚圣贤,崇尚教化,崇尚中庸之道。

反映在政治上,儒家推崇礼治和仁政;反映在经济上,儒家一直奉行国家干预原则;反映在族群问题上,儒家主张华夷之辨,移风易俗;反映在文化上,儒家对不影响自己执政地位的思想,比较宽容,而对影响自己执政命运的,采取攻乎异端的态度。

相反,道家主张“物各有性,性各不同,各因其性,率性而为。

”而且因为万物各因其性率性而为,所以天道因循万物天性,靠万物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物自化无化无不化;同样,统治者也应因循万民天性,清静无为,因俗简礼,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

即“我无为而民自化”也。

正因为如此,道家推崇自然天性,主张全生保性,主张自化,反对教化,所以对圣贤并不感冒,庄子甚至还喊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口号,反映在方法论上,道家主张天性神圣顺其自然;反映在政治上,道家推崇无为而治、因循(因循万民天性治国)和法治(道生法;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等等);反映在经济上,道家坚持自由主义原则,文景之冶时甚至允许私人发行货币;反映在族群问题上,
道家主张齐同万民,因俗而治;反映在文化上,道家主张无为,主张杂采,所以很多黄老著作,如《管子》和《吕氏春秋》等,都被后世误认为杂家。

批判性作文儒道文化

批判性作文儒道文化

批判性作文儒道文化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着自己的特色。

日本有着悠久的武士道精神文化,这是值得他们自豪的;美国有着几百年的民主文化,这是美国人十分自豪的;英国的文化有着贵族血统,法国的文化带着浪漫基因等等,很多国家都有着自己特色的灿烂的文化。

再看看我们中国,提起中国的文化,有一部分人会提到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并认为这占了相当的地位,且它是博大精深的,同时也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东西。

本人反对这样的观点。

首先,儒家文化很虚幻,它最中心的地方竟然非常刻意地提高人们的行为要求,而且有些要求很奇怪,提高到已经背离人的本性的程度,如果真的有人能做到那样,那他已经不是人的,不知是什么怪物了,或者他本身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但儒家思想是对大多数人宣扬的,对大部分人都宣扬一种过高而且奇怪的行为要求,这就不能说合理了吧。

有人认为儒家的思想很美,但我说它不美,因为它不是追求真实的东西,它只是宣扬一些不合理的背离人性的东西,美以真为前提,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就无所谓美丑可言。

但是孔子作为高度智慧的哲人,他为什么搞出如此多的不合理的思想呢?难道他就看不到其中的问题吗?我们完全可以假设,孔子之所以想出那么一套理论,他必然是有他的目的的,而他自己却把自己本来的目的隐藏了,不说出来,而留给我们一套表面上看起来荒诞无聊的儒家思想。

那么孔子,他本身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看到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这个历史在中国是充满着人斗人的现象,也可以说,中国历史人与人的斗争是司空见惯的。

看看,有的人多聪明啊,在社会上与人竞争,不是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以便自己更好地参与,而是挖空心思把比自己优秀的人给打下来。

这个思想是可怕的,当然只有在一些非常厉害的竞争行业,比如娱乐圈,比如一些非常激烈的商场,别人不失败你就无法成功的情况下,比如当年香港的四大天王的成功,正是把非四大天王都打下去才得以实现的,那样存在一定打制别人的思想是合理的,但行为必须不能过激。

儒道文化差异批判性写作

儒道文化差异批判性写作

儒道文化差异批判性写作其一,孔子是复古的,守旧的,而不是向前,创新的。

面对变动不已的时代,人们不知何去何从,迫切需要新的价值观去指导时代,促进时代发展。

在寻找新的价值观上,孔子是完全失败的。

他梦想的是回到西周社会那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旧秩序。

在《论语》这本记录孔子语言的小册子中,不时可以看到孔子向往西周的言句:“周监于两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周公”。

他以复古而沾沾自喜:“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面对新时代新现象,孔子感到困惑不解,甚至破口大骂:“八俏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又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在社会大踏步前进时,孔子却试图用旧办法阻住社会的前进,终究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其二,孔子的泛道德主义,是对社会生活的简单化。

人类生活离不开道德。

道德可以协调人与人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也有利于个人心灵和谐、事业发展。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仅仅依靠道德,却是远远不够的。

人性是十分复杂的,有利己的一面,也有利他的一面。

要为社会尽必要的责任,又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人性的复杂性,要求社会从经济、文化、首先、法律、教育、政治等方面,采取不同措施,引导人的思想和行动,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但孔子则不然。

孔子片面夸大道德的价值,似乎只要倡导了道德,社会便太平无事,一切问题均可解决。

而对人的权利,正当和利益上的需要,孔子则强调不多。

《论语》的许多格言,都体现孔子这种思想倾向。

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德治来排斥法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否认追求个人利益的积极意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种种道德诫条约束人们的个性,,抑制人性的正当需求。

这种泛道德化的做法,一方面培养了许许多多“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伪君子,另一方面又抑制了人们的正当利益和,压制了社会的发展。

儒道文化批判性写作

儒道文化批判性写作

儒道文化批判写作儒家文化是一种世俗教育和道德教育,它教化人们修身养性、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自我的文化修养,成为一个君子、贤人、乃至于圣人。

这样一种包含万千的文化,一定有着深刻的内涵,通常情况下,我们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儒家的基本学说;儒学所提出的修身养性、提升道德素质的主张为普通大众所接受,成为了内化中国人心中重视道德的观念;由儒学影响而兴起的社会风俗。

总的来说,儒家文化的精神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道德理想主义;二是普遍和谐;三是自律和内在超越。

所谓道德理想主义就是指儒家把追求道德上的完美作为第一要务。

认为道德上的完美才是人生要实现的第一价值,孔子提倡的“仁”就是一种高层次的道德水准“止于至善”则是道德达到修身养性的最终结果。

儒家把道德的修养看成是人最为重要的属性,是一个人称之为人的关键,也是其建功立业的首要因素和必备条件。

而且我们都知道的一点就是儒家主张出仕,目的就是为了将完美的道德理想推到政治层面,主张实行仁政、德政,这样一来才能将至善的道德追求发挥出实际的功能。

在道德实现完美追求的前提之后,儒家文化还倡导对普遍和谐的美好希冀。

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和”,即在人类顺应自然的大背景下,追求人与社会、身心、人与自然以及自然界本身的和谐。

这其中“天人合一”表达出的也是这个含义,所要表达的就是中国古代人类对于自然的崇敬,对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望。

事实上,这一点从最基本的等级秩序就可以体现出来,儒家思想提倡的三纲五常这种严格精细的规定体现出的就是希望人人和谐相处的愿望模式。

它承认人与人之间是有明显差别的,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亲疏远近的关系,但是“仁、义、礼、智、信”足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而且也有利于建立和谐、亲密、友爱的人际关系。

自律原则和内在超越针对的自己,就是要求自己要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完善自己,在困难面前能够凭借顽强的意志力来实现自我的超越。

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即作为人在任何时刻都要保持着一颗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才能发自内心的感受外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儒道文化
其实儒家思想是一种轻视理论,甚至没有理论,而只讲主张,即忽视客观,侧重主观的治人治世思想,或者它是将哲学理论与哲学方法论分开,只研究方法论,轻视对哲学理论的研究,甚至没有哲学理论。

所以它提倡的核心思想——仁,并没有明确的哲学理论基础,即人为什么需要仁,它只告诉世人应该怎么做,而没告诉世人为什么要这么做。

所以它是一种以哲学方法论为片面研究对象的学问,它忽视了对哲学基本理论的研究。

因为任何方法论,都必须有哲学理论基础,任何思想主张,都必须有理论规律做依靠,否则都是空谈。

儒学起源于孔子,孔子并没有明确的哲学理论思想,他大多数是谈自己的主张,主张仁,主张义,信,智,礼等,可是他没有告诉人们为什么要遵循这种主张,或者认为前人都是这样,所以后人也应该这样。

没有理论基础的思想或主张永远都是空洞的,所以他的思想在创立开始就一直没有被统治者采用,直到汉朝董仲舒,才将儒家思想结合道家一些理论,加以强制性执行,所以他尊儒术还必须废百家才行,否则儒术还很难通行,这就是儒家思想能够在中国主宰千年的原因,因为它是统治者强制性让世人接受的,它缺少坚实的哲学理论做基础,它是道家哲学方法论的不成熟运用。

其实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或哲学思想,应该是以道家哲学为理论基础,儒家思想为方法论,儒道结合的完整哲学思想体系。

儒道分家是将中国传统的哲学理论思想一分为二,这才导致外国哲人认为中国没有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要继承发展,就必须使儒道思想结合。

就应该发展理学思想。

宋代理学是道家哲学与儒家思想的初步融合,所以它才能使儒家思想得到突破性进展,才能出现与孔子并列的朱子,以及众多闻名的理学家。

但是这种融合是不完善的,因为理学提出的治人治世的思想是灭人欲,存天理,陷入了自我否定的唯心主义思想内。

而中国道家的缺陷,就是只注重研究天道天理,而忽视了对天道天理的实际运用,即治人治世,是知行合一的脱节,跟儒家只重方法论而忽视理论研究是一个道理,都犯了片面主义错误,违背了阴阳二元对立统一法则。

道家认为治人与治世都应该要自然无为,即提倡完全不要人为主动干预,或者让它顺其自然,忽视了人为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一切人为都是虚伪无用,甚至有害社会发展的,以至绝学弃智。

其实应该以天道去治人治国,以客观规律去治人治国,以阴阳法则治人治国,或者以五行八卦运化法则治人治国,才是对道家哲学理论的真正实践运用。

中庸法则治国应该才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它才是道家哲学理论的实践运用。

其实在宋代理学中已经有人提到,中庸即阴阳和的平衡境界,就是道家的三生万物之三,它也是许多国外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唯一共同侧重点。

因为中庸法则或方法论有哲学理论做基础,这个哲学理论就是阴阳二元理论或太极理论。

因为所有事物都是一个太极,都有阴阳两面,所以一个人和一个社会也是一个太极,也有阴阳两面,治人治世就应该采取中庸之道,即阴阳平衡之道,不能偏向任何一极,
使阴阳两极融合为一,因为阴阳合才能万物生。

举例说,一个国家,有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阴阳两面,有内政与外交两面,有稳定与发展两面,所以治国就应该两者兼顾,主次兼顾。

一个人的生活,也有很多两面性两极性的东西,比如生存与发展,生存与理想,个人与家庭,都必须两者兼顾,主次兼顾,否则就会理想违背现实,或者个人事业成功而家庭关系一团糟。

圣人之道,成圣之道,就是平衡个人自我的太极阴阳两面,最终使自我达到真正的阴阳平衡,阴阳二元合一归一的成圣成道境界。

比如利己与利他两面平衡融合,既能利己,又能利他,既服务了他人,又能够满足自我,这就是圣人的境界,不仅可以独善其身,而且还能兼济天下。

所以,道家与儒家就相当于太极的阴面和阳面,都只是各侧重一面去研究,只顾理论脱离实践,或者只顾实践不讲理论,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形成一个太极,才能达到合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