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名曲(WAV版)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WAV版)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WAV版)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公认的中国十大名曲烟之蕰:古代十大名曲欣赏1.高山流水2.广陵散琴曲3.平沙落雁4.梅花三弄5.十面埋伏6.夕阳箫鼓7.渔樵问答8.胡笳十八拍9.汉宫秋月10.阳春白雪一、高山流水二、广陵散琴曲三、平沙落雁四、十面埋伏五、渔樵问答六、夕阳箫鼓七、汉宫秋月八、梅花三弄九、阳春白雪十、胡笳十八拍1.高山流水《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

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

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

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

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

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

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

《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

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

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

现有多种流派谱本。

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一、被善意无限夸大了的友谊——《高山流水》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郑国人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

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

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

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

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

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

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在《本味篇》中也做了类似的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时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吕氏春秋》的记述与《列子》的记述大致相当,但交代了结局: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二、刺客的高义,名士的绝响——《广陵散》《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

根据刘东升的《中国音乐史略》,《广陵散》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

据说,《广陵散》这一旷世名曲,因聂政刺韩相而缘起,因嵇康受大辟刑而绝世。

因而古曲《广陵散》的背后,实际上包含了聂政和嵇康的两个典故。

《广陵散》的各曲段分别为井里(聂政故乡)、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与聂政刺杀韩相的整个过程大致相切合。

《广陵散》原是东汉年间广陵一带民间乐曲,之所以与聂政刺韩拉上关系,是因为蔡邕。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介绍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介绍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介绍中国古代十大名曲分别是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和阳春白雪。

高山流水最早见于《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钟子期便能领会其意。

后人为纪念这一对知音,便将此曲命名为“高山流水”。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中国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国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

据《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出现于东汉末年。

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有多种流派传谱,现存曲谱为七十余种。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是古琴曲中最受欢迎的十大名曲之一。

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十面埋伏是传统琵琶曲之一,也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这首曲子描绘了楚汉争霸的最后一战——垓下之战,琵琶通过演奏模拟出紧张激烈的角逐画面。

夕阳箫鼓是一首琵琶文曲,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春晓》。

此曲通过虚无缥缈的琴音,再现了夕阳箫鼓的动听音韵和江南水乡的纯美画景。

渔樵问答是一首中国古琴曲,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30多种版本,最有影响的包括今虞山派的李玉仙演奏谱及吴韬的演奏谱等。

胡笳十八拍又名《胡笳五拍》,是一首大曲,唐人根据汉乐府古题写的作品。

它也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

全曲为十八段,自第一拍至第十八拍,一章为一拍。

汉宫秋月是一首中国古典民乐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

这首曲子表现了古代宫女哀婉幽怨的情绪,深刻地表达了离愁别绪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阳春白雪又名《阳春古曲》,是古典名曲,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

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阳春》取万物知春和大地萌动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中国古代乐曲

中国古代乐曲


梅 花 三 弄
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 复了三次,故称“三弄”。相 传晋恒伊作笛《梅花三弄》, 后人移植为琴曲。乐曲通过歌 颂梅花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 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 操之人。
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 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 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 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 水》一曲被录入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 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高山流水 广陵散 平沙落雁 梅花三弄 十面埋伏 渔樵问答

阳春白雪 汉宫秋月 胡十八拍 春江花月夜

阳春白雪


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师旷或齐国刘 涓子所作,“白雪”取另然清洁,雪 竹琳琅之音。 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 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 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本名录要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中国古代十大名曲高山流水高山流水广陵散广陵散平沙落雁平沙落雁梅花三弄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十面埋伏渔樵问答渔樵问答阳春白雪阳春白雪汉宫秋月汉宫秋月胡十八拍胡十八拍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阳春白雪阳春白雪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师旷或齐国刘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涓子所作白雪白雪取另然清洁雪取另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谢谢!
中国古代乐曲
By:lzj
古代音乐知角徵羽称为五音,从宫到羽,按照音的高低排列起来,形成 一个五声音阶,后来再加上变宫,变徵共七个音阶 古书常把五音六律并举。六律即黄钟,太簇,姑洗,蕤(rui,四声)宾, 夷则,无射。

139-国乐精华之十大名曲(WAV)z

139-国乐精华之十大名曲(WAV)z

国乐精华之十大名曲以作品产生的大致年代先后为序一、《流水》(古琴)(04:54)二、《阳春白雪》(琵琶)(07:27)三、《十面埋伏》(琵琶)(09:01)四、《广陵散》(古琴)(06:10)五、《梅花三弄》(古筝、洞箫合奏)(08:53)六、《阳关三叠》(古琴)(05:02)七、《春江花月夜》(古筝)(09:03)八、《渔舟唱晚》(古筝)(03:27)九、《良宵》(二胡)(06:09)十、《二泉映月》(二胡)(06:09)一、《流水》(古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不必再多说什么了。

《高山流水》的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后分为《高山》、《流水》两曲。

“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

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

后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经常被后人演奏者多为《流水》。

此曲曾入选美国70年代的“旅行者2号”飞船的太空唱片,在太空中播放,向外星文明展示人类文明的精华。

此太空唱片的使用寿命据估计超过地球的年龄,也就是说在地球毁灭之后,这首曲子仍然存在。

二、《阳春白雪》(琵琶)战国时楚人宋玉在《对楚王问》中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

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者弥寡……”看来,所谓“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者,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的对立了。

可惜后世只传下了这首“阳春白雪”。

此曲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三、《十面埋伏》(琵琶)此曲描写的是韩信以“十面埋伏”在垓下大败楚霸王项羽的战争场面。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意境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四、《广陵散》(古琴)东汉蔡邕的《琴操》中记载有与此曲相关的历史故事: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因为韩王铸剑,违了期限,被韩王所杀。

中国古典音乐十大名曲

中国古典音乐十大名曲

我们毕业啦其实是答辩的标题地方公共艺术音乐SZM《梅花三弄》《高山流水》《夕阳箫鼓》《汉宫秋月》《阳春白雪》《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渔樵问答》《十面埋伏》《高山流水》据文献记载,《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水》分为两首独立的琴曲。

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发展,曲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

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曾被录入美国太空探测器的金唱片,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茫茫宇宙寻找新的“知音”。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

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风格也完全不同。

SZM《广陵散》《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大型器乐作品,为汉魏时期相和楚调但曲之一。

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以寄托。

据《神奇秘谱》载录,此曲原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即今安徽寿县境内)的民间乐曲,曾用琴、筝、笙、筑等乐器演奏,现仅存古琴曲。

《神奇秘谱》所载《广陵散》,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共45段。

乐曲定弦特别,第二弦与第一弦同音,使低音旋律同时可在这两条弦上奏出,取得强烈的音响效果。

此曲之所以能跻身十大古曲之一,还得部分归功于嵇康。

魏末著名琴家嵇康因反对司马氏的专政而惨遭杀害,在临行前嵇康从容弹奏此曲以为寄托,弹奏完毕他叹息道,《广陵散》今天成为绝响。

之后《广陵散》名声大振,人们在理解这首乐曲时又多了一层意义,它蕴涵了一种蔑视权贵、愤恨不平的情绪。

SZM《平沙落雁》《平沙落雁》是一首展景抒怀的琴曲,又名《雁落平沙》、《平沙》,作者传有唐代陈子昂、宋代毛逊、明代朱权等,众说不一。

[十大奇观]中國十大古典名曲

[十大奇观]中國十大古典名曲
5.十面埋伏
这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资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
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起部:(一)《独占鳌头》。曲首出现长达十七拍的“八板头”变体,它在以后三个部分的部首循环再现。原《八板》的旋律以“隔凡”和“加花”等技法加以润饰,运用“半轮”、“夹弹”、“推拉”等演奏技巧,音响效果独物有趣,使花簇的旋律充满活力。
承部:(二)《风摆荷花》、(三)《一轮明月》。,表现情绪较为热烈。
4.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中国古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3次,故称为《三弄》。《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1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
2.廣陵散
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现有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

中国古典十大名曲

中国古典十大名曲

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一、《高山流水》《列子·汤问》记载:伯雅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

一次,伯牙弹了一首高山屹立、气势雄伟的乐曲,钟子期赞赏地说:“巍巍乎志在高山。

”伯牙又弹了一首惊涛骇浪、汹涌澎湃的曲子,钟子期又说:“洋洋乎志在流水。

”钟子期能深刻地领会伯牙所弹奏乐曲《高山流水》的内涵。

从此,他们俩人结成了知音,被传为千古佳话。

据文献记载,《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水》分为两首独立的琴曲。

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发展,曲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

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曾被录入美国太空探测器的金唱片,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茫茫宇宙寻找新的“知音”。

二、《广陵散》《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大型器乐作品,为汉魏时期相和楚调但曲之一。

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以寄托。

据《神奇秘谱》载录,此曲原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即今安徽寿县境内)的民间乐曲,曾用琴、筝、笙、筑等乐器演奏,现仅存古琴曲。

《神奇秘谱》所载《广陵散》,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共45段。

乐曲定弦特别,第二弦与第一弦同音,使低音旋律同时可在这两条弦上奏出,取得强烈的音响效果。

此曲之所以能跻身十大古曲之一,还得部分归功于嵇康。

魏末著名琴家嵇康因反对司马氏的专政而惨遭杀害,在临行前嵇康从容弹奏此曲以为寄托,弹奏完毕他叹息道,《广陵散》今天成为绝响。

之后《广陵散》名声大振,人们在理解这首乐曲时又多了一层意义,它蕴涵了一种蔑视权贵、愤恨不平的情绪。

三、《平沙落雁》《平沙落雁》是一首展景抒怀的琴曲,又名《雁落平沙》、《平沙》,作者传有唐代陈子昂、宋代毛逊、明代朱权等,众说不一。

曲谱最早载于公元1634年(明末崇祯七年)刊印的藩王朱常淓纂集《古音正宗》。

此曲原为四段,在流传的过程中发展成六段、七段、八段等不一。

十大古典名曲

十大古典名曲

十大古典名曲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2020年第46期听一曲《高山流水》感受友谊的力量;听一曲《梅花三弄》感受圣洁和坚强;听一曲《春江花月夜》感受江南如画;听一曲《汉宫秋月》体味宫怨深深;听一曲《阳春白雪》品味高风雅趣;听一曲《渔樵问答》感悟隐逸之乐;听一曲《胡笳十八拍》感受生死离别;听一曲《广陵散》领略傲岸风骨;听一曲《平沙落雁》感知秋意阑珊;听一曲《十面埋伏》体味英雄末路的悲怆。

《高山流水》传说先秦时,琴师俞伯牙在山野中抚琴,唯钟子期能从中领会“巍巍乎若泰山”和“汤汤乎若流水”,能听懂山之雄浑、水之幽深。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据文献记载,《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水》分为两首独立的琴曲。

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了更多的发展。

该曲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抒发了志在流水、智者乐水之意,形象生动,气质鲜明,是一首古朴典雅、抒情述志的佳作。

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曾被录入美国太空探测器的金唱片,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茫茫宇宙寻找新的“知音”。

《梅花三弄》古琴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是中国古典乐曲中表现梅花的佳作,早在唐代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是一首充满中国古代文人情趣的琴曲。

《枯木禅琴谱》说:“曲音清幽,音节舒畅,一种孤高现于指下;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须从容联络,方得其旨。

”梅花傲霜高洁的品格,是古今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常为人们用以隐喻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寒梅迎霜傲雪,疏影弄月,暗香轻度,清奇挺拔。

此曲系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清秀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冰清玉洁气质与品格的人,曲调在不同的微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

整首乐曲的背景是深邃而又开阔的,取音讲究“刚不粗厉,柔不靡弱”,追求音色上的“清”乃至整体意境的“清”。

中国古典音乐十大名曲

中国古典音乐十大名曲

中国古典十大名曲十大古典名曲的合称中国古典十大名曲是指《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阳箫鼓》《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高山流水“高山流水”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

《高山流水》,中国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后世分为《高山》、《流水》二曲;另有同名筝曲《高山流水》,与古琴曲无传承关系。

广陵散《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

它是中国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国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

即古时的《聂政刺韩傀曲》,魏晋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今所见《广陵散》谱重要者有三,以《神奇秘谱》的《广陵散》为最早,也较为完整,是今日经常演奏的版本。

全曲共45段。

全曲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纷披灿烂,戈矛纵横”。

《广陵散》的来历:据《晋书》记载,此曲乃嵇康游玩洛西时,为一古人所赠。

而《太平广记》里更有一则神鬼传奇,说的是嵇康好琴,有一次,嵇康夜宿月华亭,夜不能寝,起坐抚琴,琴声优雅,打动一幽灵,那幽灵遂传《广陵散》于嵇康,更与嵇康约定:此曲不得教人。

公元263年,嵇康为司马昭所害。

临死前,嵇康俱不伤感,唯叹惋:"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平沙落雁《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年)。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4)“排阵”。
(5)“走队”音乐与前有一定的对比,用“遮、分”和“遮、划”手法进一步展现军队勇武矫健的雄姿。
第二部分:
(6)埋伏 表现决战前夕夜晚,汉军在垓下伏兵,气象宁静而又紧张,为下面两段作铺垫。
(7)鸡鸣山小战 楚汉两军短兵相接,刀枪相击,气息急促,音乐初步展开。
原曲还有:
(11)众串凯。
(12)诸将争功。
(13)得胜回营。卫仲乐先生的演奏指“自刎”止,后三段删去不奏。今日诸家大多承用此 法。 整曲来看,又有“起、承、转、合的”布局性质。第一部分含五段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为“转”部,第三部分含二段为“合”部。 《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而现代,这往往需要大乐队式的交响曲体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
梅花三弄
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相传晋恒伊作笛《梅花三弄》,后人移植为琴曲。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1972年王建中改编成钢琴曲,表现的主题则是毛泽东《咏梅》。
十面埋伏
传统琵琶曲之一。《十面埋伏》乐曲是公元前202年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乐曲主要歌颂了楚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弘,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 又名《淮阳平楚》:谱最早见于《华秋频琵琶谱》(1819)。明王宝(1598-1662)《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中记琵琶家汤应曾奏《楚汉》。“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是,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金、剑击声、人马群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成人如此。”所绘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全曲分十三个段落,都标题可归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经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最早版本是1842年的“夕阳箫歌”,1864年前成书的《今乐考证》称为传统琵琶曲《夕阳箫歌》, 1895年被改编为《浔阳琵琶》时已将以来的六段编成十段,各段分别借用唐代乐府题名,至1932年改为民乐合奏,定名《春江花月夜》,情趣也由原来“秋意晚江别”而发展成比较健康向上,春意盎然,清新优美。解放后用乐队合奏全曲分成十段,犹如十幅连续的画面:1、江楼钟鼓,2、月上东山,3、风回曲水, 4、花影层台,5、水云深际6、渔歌唱晚,7、回阑拍岸,8、桡鸣远籁,9、 乃归舟,10、尾声 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曲曲扣人心弦,建议收藏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曲曲扣人心弦,建议收藏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曲曲扣人心弦,建议收藏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和乐师,他们创作出了流传千古的曲子,其中以古典十大名曲最为著名。

这十首名曲分别是一、《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后世分为《高山》、《流水》二曲;另有同名筝曲《高山流水》,与古琴曲无传承关系。

二、《广陵散》来历:据《晋书》记载,此曲乃嵇康游玩洛西时,为一古人所赠。

而《太平广记》里更有一则神鬼传奇,说的是嵇康好琴,有一次,嵇康夜宿月华亭,夜不能寝,起坐抚琴,琴声优雅,打动一幽灵,那幽灵遂传《广陵散》于嵇康,更与嵇康约定:此曲不得教人。

《广陵散》慷慨激昂,气势恢弘,描写战国时铸剑工匠之子聂政报完杀父之仇,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

三、《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

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平沙落雁》悠扬流畅,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

四、《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根据《太音补遗》和《蕉庵琴谱》所载,相传原本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后来改编为古琴曲。

琴曲的乐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公元1425年)。

《梅花三弄》乐曲通过歌颂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借物抒怀,来赞誉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五、《渔樵问答》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30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有歌词。

现存谱初见于明代萧鸾编纂《杏庄太音续谱》。

谱本有多种。

由于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因此近几百年来在琴家中广为流传。

中国十大古典名曲

中国十大古典名曲

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中国十大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单单听了这些名字就已经神为之夺,中国韵味之美,由此可见一斑。

伯牙在江边抚琴,唯钟子期从中听懂山之雄浑、水之幽深;春江明月初升,一叶扁舟,一点渔火,在月下随水漂浮;寒梅迎霜傲雪,疏影弄月,暗香轻度,清奇挺拔;离乡背井的凄凉中夹杂着离别后的思念,如泣如诉,身陷十面埋伏,耳听四面楚歌,空有拔山之力,可惜英雄气短,别姬自刎,痛何如哉;秋月秋风秋夜长,孑影徘徊思故乡,如此寂寞,卿何以堪;自稽康辞世,从此而绝的广陵散,再现当年聂政刺王的侠肝义胆,今人有兴有幸得见,可谓幸甚。

1、高山流水传说春秋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乐曲简介《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

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

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

乐谱最早见于明朝《神奇秘谱》,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

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

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

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

《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

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朝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

中国古乐十大名曲

中国古乐十大名曲

中国古乐十大名曲1《高山流水》《列子·汤问》记载:伯雅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

一次,伯牙弹了一首高山屹立、气势雄伟的乐曲,钟子期赞赏地说:“巍巍乎志在高山。

”伯牙又弹了一首惊涛骇浪、汹涌澎湃的曲子,钟子期又说:“洋洋乎志在流水。

”钟子期能深刻地领会伯牙所弹奏乐曲《高山流水》的内涵。

从此,他们俩人结成了知音,被传为千古佳话。

据文献记载,《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水》分为两首独立的琴曲。

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发展,曲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

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曾被录入美国太空探测器的金唱片,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茫茫宇宙寻找新的“知音”。

2《广陵散》《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大型器乐作品,为汉魏时期相和楚调但曲之一。

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以寄托。

据《神奇秘谱》载录,此曲原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即今安徽寿县境内)的民间乐曲,曾用琴、筝、笙、筑等乐器演奏,现仅存古琴曲。

《神奇秘谱》所载《广陵散》,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共45段。

乐曲定弦特别,第二弦与第一弦同音,使低音旋律同时可在这两条弦上奏出,取得强烈的音响效果。

此曲之所以能跻身十大古曲之一,还得部分归功于嵇康。

魏末著名琴家嵇康因反对司马氏的专政而惨遭杀害,在临行前嵇康从容弹奏此曲以为寄托,弹奏完毕他叹息道,《广陵散》今天成为绝响。

之后《广陵散》名声大振,人们在理解这首乐曲时又多了一层意义,它蕴涵了一种蔑视权贵、愤恨不平的情绪。

3《平沙落雁》《平沙落雁》是一首展景抒怀的琴曲,又名《雁落平沙》、《平沙》,作者传有唐代陈子昂、宋代毛逊、明代朱权等,众说不一。

曲谱最早载于公元1634年(明末崇祯七年)刊印的藩王朱常淓纂集《古音正宗》。

此曲原为四段,在流传的过程中发展成六段、七段、八段等不一。

全曲以水墨画般的笔触,淡远而苍劲地勾勒出大自然寥廓壮丽的秋江景色,表现清浅的沙流,云程万里,天际群雁飞鸣起落的声情。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一、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高山流水》传说春秋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二、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梅花三弄》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称为“国乐之父”,20世纪初,为与西方乐器区分开来才在“琴”的前面加个“古”,被称做“古琴”。

在古时文人心中视为高雅的代表,琴音悠远,高山流水知音流传至今。

古琴曲《梅花三弄》被广泛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春江花月夜》古曲《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亦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

是一首深受国内外听众喜爱的作品。

约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

新中国成立以后,又经多人整理改编,更臻完善,深为国内外听众珍爱。

四、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汉宫秋月》《汉宫秋月》,是崇明派琵琶古曲。

乐曲表现了中国古代深宫之中的嫔妃宫女们,在凄凉寂静的秋夜里回忆往事,哀叹命运的故事。

全曲以哀怨、郁闷和伤感的情绪为主。

五、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阳春白雪》《阳春白雪》又名《阳春古曲》,出自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是战国时代楚国的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六、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渔樵问答》《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古琴名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

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

七、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相传为汉末蔡琰所作。

内容描写她本人的不幸遭遇和思乡别子的心情。

唐代诗人颀有这样的描述:“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边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制作:老猪E-mail文化传播网阳春白雪(琵琶)(3:27)十面埋伏(琵琶)(7:12)夕阳箫鼓(琵琶)(6:06)高山流水(古筝)(3:07)汉宫秋月(二胡)(6:38)广陵散(古琴)(11:15)平沙落雁(宋琴)(4:57)渔樵问答(琴、箫)(7:50)胡茄十八拍(古琴)(18:31)(点击所选曲目)梅花三弄(笛子)(3:25)阳春白雪(琵琶)阳春白雪(琵琶)阳春白雪(琵琶)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白雪”取另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十面埋伏(琵琶) 十面埋伏(琵琶)《十面埋伏》乐曲以公元前202年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

乐曲主要歌颂了楚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弘,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

《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而现代,这往往需要大乐队式的交响曲体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

夕阳箫鼓(琵琶)夕阳箫鼓(琵琶)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传了。

此曲以柔婉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暮鼓送走夕阳,箫声迎来圆月的傍晚;人们泛着轻舟,荡漾春江之上;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高山流水(古筝)高山流水(古筝)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一曲被录入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传世名曲,古人最喜欢听的音乐

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传世名曲,古人最喜欢听的音乐

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传世名曲,古人最喜欢听的音乐现在人们喜欢听音乐,其实在古代,中国音乐的发展也是相当好的,出现了许多的传世名曲,只不过现在人们已经很少在听了。

一,《关山月》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守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为之填写新词,内容是抒写作者感怀古代边防战士的艰难困苦,借以非议唐代统治的穷兵黜武,有反对侵略战争的意思。

现存《关山月》的曲谱,比较早的是1768年日本的《魏氏乐谱》,据说为明朝末年避难于日本的魏侯所传。

歌词就是李白填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1931年刊行的《梅庵琴谱》中收录有《关山月》一曲,音调与《魏氏乐谱》不同,而调式和气韵相近,但无歌词。

50年代初,夏一峰、杨荫浏等将李白的歌词重新配曲歌唱,并得以流传。

这首歌曲纯朴自然,带有北方民歌的风味,它惯用同音重复,并配以大起大落的连环乐句进行,既显示出琴歌的特色,又比较贴切地体现了原诗豪放的气质和感怀的情调。

二,《胡笳十八拍》汉末著名文学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

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

全诗共18段,谱写成套歌18首。

据郭沫若说,突厥语称“首”为“拍”,18拍即18首之意。

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就叫做《胡笳十八拍》或《胡笳》。

原是琴歌,但魏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两种不同的器乐曲,称《大胡笳鸣》、《小胡笳鸣》。

前者即《胡笳十八拍》的嫡传,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此曲著称。

李欣有《听董大弹胡笳》诗:“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

”就是对该曲内容的概括。

现存曲谱最早见于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谱》本,称“大、小胡笳”,都是无歌词的器乐曲。

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见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孙丕显所刻的《琴适》中,也就是现在最流行的谱本,其歌词即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无为……”。

中国十大名曲(合辑完整版)

中国十大名曲(合辑完整版)

中国十大名曲(合辑完整版)音乐是一种抒发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它以生动活泼的感性形式,表现高尚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

全套中国10大名曲,送给大家,美到心窝,大饱眼福,美醉了!01《茉莉花》《茉莉花》是中国民歌,在中国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萨克斯版茉莉花音乐:Kenny G - 广场交谊舞曲小提琴版茉莉花音乐:张毅 - 声尽其妙民歌演唱版茉莉花音乐:中央民族乐团 - 中国民歌古筝版茉莉花音乐:林英苹 - 古筝演奏艺术专辑Vol.2 丝琴画意茉莉花吉他版茉莉花音乐:殷颷 - 当吉他遇上国乐-弦动中国儿歌版茉莉花音乐:儿歌 - 童歌精选·通力唱片笛子版茉莉花音乐:Pure Music - 笛子演奏(1)二胡版茉莉花音乐:周冰倩 - 二胡情书钢琴版茉莉花音乐:郝宏图 - 中国民族音乐钢琴改编曲02《梁祝》一首《梁祝》,当小提琴和二胡响起的时候,如山伯和英台互诉相思之苦,如泣如诉,使人心潮澎湃,感染至深,热泪盈眶。

悠远蜿蜒,直抵内心。

小提琴版梁山伯与祝英台音乐:新爱乐交响乐团 - 台湾百年歌乐精典1-10 扬琴版梁祝(扬琴)音乐:纯音乐 - 梁祝绝响古筝版梁祝音乐:白流苏 - 梁祝白流苏古筝独奏二胡版梁祝二胡/孔祥东陈军音乐:群星 - 莫札特不想长大口琴版梁祝音乐:杨乐 - 口琴萧版梁祝音乐:陈悦 - 箫色琵琶版梁祝音乐:纯音乐 - 梁祝大全笛子版梁祝音乐:陈鸿燕 - 香乐飘飘3 香竹(笛子“梁祝”)萨克斯版梁祝音乐:Richard Clayderman - 梁祝大全手风琴版梁祝音乐:任士荣 - 手风琴西班牙斗牛士03《金蛇狂舞》《金蛇狂舞》是聂耳整理改编的一首民族管弦乐曲。

乐曲的旋律昂扬,热情洋溢,锣鼓铿锵有力,渲染了节日的欢腾气氛,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中国十大古曲

中国十大古曲

中国十大古曲一、《高山流水》《列子·汤问》记载:伯雅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

一次,伯牙弹了一首高山屹立、气势雄伟的乐曲,钟子期赞赏地说:“巍巍乎志在高山。

”伯牙又弹了一首惊涛骇浪、汹涌澎湃的曲子,钟子期又说:“洋洋乎志在流水。

”钟子期能深刻地领会伯牙所弹奏乐曲《高山流水》的内涵。

从此,他们俩人结成了知音,被传为千古佳话。

据文献记载,《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水》分为两首独立的琴曲。

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发展,曲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

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曾被录入美国太空探测器的金唱片,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茫茫宇宙寻找新的“知音”。

二、《广陵散》《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大型器乐作品,为汉魏时期相和楚调但曲之一。

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以寄托。

据《神奇秘谱》载录,此曲原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即今安徽寿县境内)的民间乐曲,曾用琴、筝、笙、筑等乐器演奏,现仅存古琴曲。

《神奇秘谱》所载《广陵散》,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共45段。

乐曲定弦特别,第二弦与第一弦同音,使低音旋律同时可在这两条弦上奏出,取得强烈的音响效果。

此曲之所以能跻身十大古曲之一,还得部分归功于嵇康。

魏末著名琴家嵇康因反对司马氏的专政而惨遭杀害,在临行前嵇康从容弹奏此曲以为寄托,弹奏完毕他叹息道,《广陵散》今天成为绝响。

之后《广陵散》名声大振,人们在理解这首乐曲时又多了一层意义,它蕴涵了一种蔑视权贵、愤恨不平的情绪。

三、《平沙落雁》《平沙落雁》是一首展景抒怀的琴曲,又名《雁落平沙》、《平沙》,作者传有唐代陈子昂、宋代毛逊、明代朱权等,众说不一。

曲谱最早载于公元1634年(明末崇祯七年)刊印的藩王朱常淓纂集《古音正宗》。

此曲原为四段,在流传的过程中发展成六段、七段、八段等不一。

全曲以水墨画般的笔触,淡远而苍劲地勾勒出大自然寥廓壮丽的秋江景色,表现清浅的沙流,云程万里,天际群雁飞鸣起落的声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公认的中国十大名曲烟之蕰:古代十大名曲欣赏1.高山流水2.广陵散琴曲3.平沙落雁4.梅花三弄5.十面埋伏6.夕阳箫鼓7.渔樵问答8.胡笳十八拍9.汉宫秋月10.阳春白雪一、高山流水二、广陵散琴曲三、平沙落雁四、十面埋伏五、渔樵问答六、夕阳箫鼓七、汉宫秋月八、梅花三弄九、阳春白雪十、胡笳十八拍1.高山流水《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

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

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

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

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

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

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

《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

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

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

现有多种流派谱本。

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

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

2.广陵散琴曲广陵散:古琴曲。

又名《广陵止息》,据《战国策》及《史记》中记载:韩国大臣严仲子与宰相侠累有宿仇,而聂政与严仲子交好,他为严仲子而刺杀韩相,体现了一种“士为知已者死”的情操。

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神奇秘谱》关于此曲的标题就是源于这个故事。

东汉蔡邕的《琴操》谈到与该曲相关的历史故事: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因为韩王铸剑,违了期限,被韩王所杀。

聂政为父报仇行刺失败,但他知道韩王好乐后,遂毁容,入深山,苦学琴艺10余年。

身怀绝技返韩时,已无人相识。

于是,找机会进宫为韩王弹琴时,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他自已当然也是壮烈身亡了。

近代琴家杨时百,其所编《琴学丛书》的《琴镜》中就认为此曲源于河间杂曲《聂政剌韩王曲》。

3.平沙落雁《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平沙落雁:古琴曲,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

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立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

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

《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

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

……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

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

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

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

”这段解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

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4.梅花三弄梅花三弄:古琴曲。

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

《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桓伊所奏的笛曲。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

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

”“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

”“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徵云尔。

”(明《伯牙心法》)从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后来才改编成古琴曲(作者究竟何人,难以定论)。

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

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1972年王建中改编成钢琴曲,音调取自此曲,表现的主题则是毛泽东词《咏梅》。

5.十面埋伏十面埋伏:著名琵琶传统大套武曲。

描绘了楚汉相争中垓下之战的情景,故事性极强。

曲谱最早见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华秋萍的《琵琶谱》,而在此谱之前,只有描绘同样题材的《楚汉》。

明代王猷定《汤琵琶传》中,记有被时人称为“汤琵琶”的汤应曾弹奏《楚汉》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

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

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

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

”从这段描述可看出,汤应曾弹奏的《楚汉》与《十面埋伏》在情节及主题上一致,由此可见早在16世纪之前,此曲已在民间流传。

《楚汉》在明代嘉靖、万历前后流行一时,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爱。

自公元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乐谱。

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华氏谱》称《十面》,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凡十三段;《李氏谱》名《淮阴平楚》,隋秦汉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养正轩谱》称《十面》,一名《淮阴平楚》,凡十八段;《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6.夕阳箫鼓谈起《春江花月夜》,相信许多人都知道这首著名的民乐合奏曲。

它那富有江南丝竹音乐特点的旋律,委婉优美;节奏流畅多变,极具东方的诗情画意。

《春江花月夜》历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曾经改编为各种中西乐器的独奏、合奏曲,亦有将其填词用于戏剧之中,可谓是最广为人知的中国传统音乐。

但大家又是否知道,《春江花月夜》原来是改编自一首著名的传统琵琶文曲《夕阳箫鼓》。

《夕阳箫鼓》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

为琵琶曲文曲中代表作品之一。

此曲最迟在十八世纪就流传在江南一带。

《夕阳箫鼓》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乐曲原分有10段,分别为:一、夕阳箫鼓二、花蕊散回风三、关山临却月四、临水斜阳五、枫荻秋声六、巫峡千寻七、箫声红树里八、临江晚眺九、渔舟唱晚十、夕阳影里一归舟乐曲以柔婉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暮鼓送走夕阳,箫声迎来圆月的傍晚;人们泛着轻舟,荡漾春江之上;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7.渔樵问答《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古琴名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

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渔樵问答:古琴曲,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撰于1560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

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

”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

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名曲,现在的谱本有多种。

《琴学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

”由于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因此近几百年来在琴家中广为流传。

乐曲开始曲调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格调,上下句的呼应造成渔樵对答的情趣。

主题音调的变化发展,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加之滚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高潮。

刻划出隐士豪放无羁,潇洒自得的情状。

其中运用泼刺和三弹的技法造成的强烈音响,应和着切分的节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声。

第1段末呈现的主题音调经过移位,变化重复贯穿于全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8.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原是一首琴歌,据传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表现了文姬思乡、离子的凄楚和浩然怨气。

现以琴曲流传最为广泛。

胡笳十八拍:古琴曲,据传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

“拍”在突厥语中即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茄哀声之故。

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著称。

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诗中有:“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

”在琴曲中,文姬移情于声,借用胡笳善于表现思乡哀怨的乐声,融入古琴声调之中,表现出一种浩然的怨气。

现有传谱两种,一是明代《琴适》(1611年刊本)中与歌词搭配的琴歌,其词就是蔡文姬所作的同名叙事诗;一是清初《澄鉴堂琴谱》及其后各谱所载的独奏曲,后者在琴界流传较为广泛,尤以《王知斋琴谱》中的记谱最具代表性。

全曲共十八段,运用宫、徵、羽三种调式,音乐的对比与发展层次分明,分两大层次,前十来拍主要倾述作者身在胡地时对故乡的思恋;后一层次则抒发出作者惜别稚子的隐痛与悲怨。

此曲全段都离不开一个“凄”字,被改编成管子独奏,用管子演奏时那种凄切哀婉的声音直直的透入人心,高则苍悠凄楚,低则深沉哀怨。

蔡文姬作的《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称道为“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9.汉宫秋月《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及演奏形式,乐曲表现了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

《汉宫秋月》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筝曲、江南丝竹等。

主要表达的是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二胡《汉宫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广东小曲,粤胡演奏,又名为《三潭印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