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及演奏提示

合集下载

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及演奏提示

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及演奏提示

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及演奏提示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与演奏提示龚易男摘要:本文对贝多芬创作的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进行音乐分析,从而揭示出音乐的英雄人格和抗争精神,并对钢琴演奏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悲怆》第三乐章;钢琴作品;演奏提示贝多芬作为举世闻名的德国音乐家,其生平成就无须赘述。

钢琴奏鸣曲《悲怆》作于1798—1799年间,此时他已经开始饱受耳聋的折磨。

标题虽为“悲怆”而音乐更多表现对不幸的“隐忍”,对命运的“抗争”。

《悲怆》第三乐章为回旋奏鸣曲式,快4/4拍,c小调。

音乐性格是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具有坚定的意志和富于展开的成份,结构干净利落而又极富张力。

它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一次利用回旋曲式特点加强奏鸣曲的戏剧性。

作品交替运用了大量的连线与跳音,音乐演奏方面总的要求需要富有乐句感,要灵活运用手腕动作来结束乐句及表现各种演奏效果。

一、呈示部:呈示部为1-17小节,主部主题极为明确地概括了第一、二乐章的某些动机和主题。

音量p体现出克制和含蓄,速度可用极快的快板。

演奏要强调主旋律线条,装饰音演奏要轻巧。

[1-2]第一乐句,弱起,从第一乐章的副主题扩充而成。

以连续的附点音符解决到主音带来“隐忍”的情绪。

右手演奏要突出附点的效果,左手演奏分解和弦要均匀。

[3-4]第二乐句,音符密度加大并以三次重复加强属音结尾。

右手装饰音可以与之后的四个音形成一个整体类似回音的效果。

左手出现三组三度音程是为了增加和声效果,演奏上不能突兀而要与整个乐句一致。

[5-8]第三乐句,主题的陈述被拉宽并用K46-G-T完全终止式来结束。

演奏时要用弱起接装饰音造成一拍比一拍紧的积极情绪,音色也可以演奏得明亮些。

[9-12]重复第三乐句,不再使用装饰音而改为重复八度,音乐更加坚定。

左手演奏音域扩充的分解和弦情感要更丰满。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即贝多芬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第三乐章。

是贝多芬早期较为著名的奏鸣曲之一。

在此时期,贝多芬的思想、创作手法也逐渐成熟。

通过对“悲怆”奏鸣曲的音乐分析,使我认识到“悲怆”隐藏着生命的磨难,流露出内心的痛苦。

标签:贝多芬;奏鸣曲;音乐分析一、作曲家背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及演奏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人称为“乐圣”。

他1770年12月17日在德国波恩出生。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

贝多芬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作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同样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德国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毕生作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艺术歌曲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表达属于全人类的情感。

贝多芬出身于音乐家庭,从小就对音乐产生出浓厚的兴趣,作为宫廷音乐家的父亲出于決心把他培养成类似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

他十二岁时开始和聂费学琴,贝多芬的音乐之路才真正意义的走上了正轨。

聂费是当时著名的管风琴家,他教授了贝多芬许多演奏及作曲的基本知识,使贝多芬建立起了结构清晰的艺术框架,提升了艺术方面的修养,吸取了德国古典艺术的内涵。

在恩师的引导下,1792年秋,贝多芬来到维也纳,并先后于莫扎特、海顿、阿尔勃列希兹贝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

不久,便在维也纳“站住了脚”,并成为了当地有名的演奏家。

相对于事业的一帆风顺,贝多芬的生活之路却不那么顺利。

《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及演奏提示

《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及演奏提示

《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与演奏提示龚易男摘要:本文对贝多芬创作的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进行音乐分析,从而揭示出音乐的英雄人格和抗争精神,并对钢琴演奏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悲怆》第三乐章;钢琴作品;演奏提示贝多芬作为举世闻名的德国音乐家,其生平成就无须赘述。

钢琴奏鸣曲《悲怆》作于1798—1799年间,此时他已经开始饱受耳聋的折磨。

标题虽为“悲怆”而音乐更多表现对不幸的“隐忍”,对命运的“抗争”。

《悲怆》第三乐章为回旋奏鸣曲式,快4/4拍,c小调。

音乐性格是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具有坚定的意志和富于展开的成份,结构干净利落而又极富张力。

它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一次利用回旋曲式特点加强奏鸣曲的戏剧性。

作品交替运用了大量的连线与跳音,音乐演奏方面总的要求需要富有乐句感,要灵活运用手腕动作来结束乐句及表现各种演奏效果。

一、呈示部:呈示部为1-17小节,主部主题极为明确地概括了第一、二乐章的某些动机和主题。

音量p体现出克制和含蓄,速度可用极快的快板。

演奏要强调主旋律线条,装饰音演奏要轻巧。

[1-2]第一乐句,弱起,从第一乐章的副主题扩充而成。

以连续的附点音符解决到主音带来“隐忍”的情绪。

右手演奏要突出附点的效果,左手演奏分解和弦要均匀。

[3-4]第二乐句,音符密度加大并以三次重复加强属音结尾。

右手装饰音可以与之后的四个音形成一个整体类似回音的效果。

左手出现三组三度音程是为了增加和声效果,演奏上不能突兀而要与整个乐句一致。

[5-8]第三乐句,主题的陈述被拉宽并用K46-G-T完全终止式来结束。

演奏时要用弱起接装饰音造成一拍比一拍紧的积极情绪,音色也可以演奏得明亮些。

[9-12]重复第三乐句,不再使用装饰音而改为重复八度,音乐更加坚定。

左手演奏音域扩充的分解和弦情感要更丰满。

[13-17]新材料乐句从阻碍终止到完全终止巩固了调性。

旋律的坚强要表现出来,切分音要特别强调。

tr与装饰音可以合并为一个回音。

贝多芬及《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分析

贝多芬及《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分析

贝多芬及《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分析作者:高乐来源:《成长·读写月刊》2016年第02期【摘要】《悲怆》第三乐章是幻想的,自由的,敏感的快板回旋奏鸣曲式,c小调,2/2拍子。

它由四部分组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及尾声组成。

各乐章的主题很相似,音调庄重严谨,情绪激动,感情高尚,蓬勃而优美的旋律,宽广的节奏,离调的和声,动力性的乐思,使《悲怆》音乐具有蓬勃的气势和力量。

罗曼-罗兰称赞:《悲怆》第三乐章是泼辣的回旋,激情重新抬头,音乐中的光明与黑暗之对照,似乎象征着悲苦与欢乐的交替。

【关键词】贝多芬;浪漫主义时期;悲怆;黑暗势力;回旋曲一、贝多芬生活背景贝多芬生于一个世袭的音乐家庭,父亲为了把儿子培养成第二个莫扎特,父亲对贝多芬的训练近乎残忍,虽然贝多芬也举行过公开演奏,但却未能象莫扎特那样一鸣惊人。

贝多芬在十二岁时遇上了一位精通艺术而又思想先进的老师--聂耶费。

他引导贝多芬进入了古典音乐的殿堂。

巴赫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力量、富有表现力的音调与严格的结构,亨德尔的音乐风格、肯定生活的世界观、宏伟的结构与音响效果等,这些都为贝多芬所接受并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发扬和更加充分的表现。

1792年,贝多芬赴维也纳,拜海顿、莫扎特为师,进步很快,从而确定了他作曲家的地位。

在为实现自己的追求与理想而斗争时,贝多芬遭到了可怕的考验--耳聋,这对于一个二十八岁的音乐家来说,是多么沉重的打击,他甚至想到了自杀。

然而凭着对生活、对艺术坚定的热爱,他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在这个时期,他完成了第二交响曲,又开始了第三交响曲的构思。

此后的十年中(1803年-1813年),尽管耳聋病情不断加剧,可是贝多芬却沿着他在创作上开拓的新路,进入创作的成熟和全盛时期,以其全部热情创作出大量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贝多芬不仅在音乐上不倦地充实自己,同时还醉心于古代神话、文学,并研究了席勒、歌德的诗歌和莎士比亚、莱辛、莫里哀等人的作品,他也热衷于哲学,曾入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的音乐解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的音乐解析

摘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在作品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上都堪称完美,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笔者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有了一定深入的了解,并从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风格特点和演奏处理等方面对整首奏鸣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析。

目的在于在理解贝多芬音乐的前提下,稳定、自如的表现自己的技艺,并帮助演奏者更好的演奏整首乐曲,把整首乐曲诠释得更加透彻。

关键词:贝多芬音乐解析演奏处理AbstractBeethoven Piano Sonata "Pathetique", playing techniques and musical expression in the works are perfect, the whole song is filled with the strength of the struggle and the enthusiastic pursuit of passion.Detailed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author of Beethoven's "Pathetique" Sonata of Beethoven's "Pathetique" Sonata to a certain extent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background and creation of Beethoven's "Pathetique" Sonata, musical structure, style characteristics and playedtreatment and so a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ntire sonata. Aims to understand the premise of Beethoven, stable and comfortable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skills and help players to better play the whole song, the song a more thorough interpretation.Key words: Beethoven; music analysis; performance processing引言钢琴奏鸣曲《悲怆》作曲者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伯恩莱茵河畔的一个音乐世家,祖父是宫廷乐长,父亲也任职宫廷。

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视角下的启蒙运动

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视角下的启蒙运动

0322021·1本文为笔者在苏州大学音乐学院教授表演系本科学生曲式课的教案设计①,主题分析贝多芬的奏① 近20年来,北美越来越重视高校音乐理论教学法。

许多大学也开设高校音乐理论教学法硕士学位。

例如伊士曼音乐学院有提供非完整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

关于当前详细的北美高校理论法的相关介绍,参见ElizabethWest Marvin 2018。

除了伊士曼音乐学院,很多著名音乐院也开设相关培养高校理论教学法的课程,例如茱莉亚音乐学院 (https:///preview_course_nopop.php?catoid=36&coid=19832)、印第安纳大学(https:///departments/academic/music-theory/)及皮博迪音乐学院(提供专业硕士学位,https://peabody./academics/instruments-areas-of-study/musictheory/music-theory-pedagogy/)。

除了专业的学位设置与课程设计,以下提供另外高校音乐理论教学法的学术期刊以及学术研讨会的资讯,给予有兴趣该主题的学者们一些当今最新研究的方向:学术期刊包括Journal of Music Theory Pedagogy (1987年创刊,https:///articles)及 Engaging Students: Essays in Music Pedagogy (2013年创刊,/engagingstudents);高校音乐理论研讨会包括 The Society of Music Theory: Music Theory Pedagogy Interest Group (成立于1998年,https:///interest-groups/music-theory-pedagogyinterest-group) 及 Music Theory Pedagogy Online (成立于2017年,https://)。

《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与演奏提示

《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与演奏提示

的戏 剧性 作 品 交 替 运 用 了 大 量 的连 线 与 跳音 . 音乐演奏方面总的要求需要富有 乐
句感 . 要 灵 活 运 用 手 腕 动 作 来 结 束 乐句 及 表 现 各种 演 奏 效 果 。

【 1 0 7 — 1 2 O l 补 充段 , 1 4小 节 的半 终 止 ,
干个主题动机 . 在 C小 调 的属 七 和 弦上 结
9 1 — 9 4小 节 左 右 手 轮流 出现 主 导 声 部 . 音
区不断升高 . 织 体 不 断 增 多和 加 强 , 使 得 音 乐 情 绪 不 断 上 升 9 5 — 9 8 的 过 渡 部 分 为模 仿 式 结 构 。9 9 — 1 O 6小 节 变奏 前 半部
意线 条 的 连 贯 和 对 比 。8 3 — 8 6 、 8 7 — 9 O及
贝多 芬 作 为 举 世 闻 名 的 德 国音 乐 家 , 其 生 平 成 就 无 须赘 述 。钢 琴 奏 鸣 曲《 悲 怆》
作于 1 7 9 8 — 1 7 9 9年 问 . 此 时他 已经 开 始 饱
第一插部 为 1 8 — 6 1小 节 ,使 用 了若
表现 对 不 幸 的 “ 隐忍” . 对命运 的“ 抗争 ”
《 悲怆 》 第三乐章为回旋奏 鸣曲式, 快 板, 4 / 4拍 , c小 调 。 音 乐性 格 是 对 现 实 的
超 越和升 华 。 对理想 的执着和 坚定 : 具 有 坚 定 的意 志和 富于 展 开 的成 份 . 结 构 干 净 利 落 而又 极 富张 力 它是 贝 多芬 钢 琴 奏 鸣 曲 第 一 次 利 用 回旋 曲 式 特 点 加 强 奏 鸣 曲
点复调 奏 31小节 要 强 调 c r e s c . 及 连 续切 分 【 3 3—3 6 1 补充段 , 开 放 于 4 个 小 节 的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

教学单位音乐学院学生学号************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学生姓名易芙容专业名称音乐学指导教师程迎接2016 年1月8日湖北工程学院2016届本科毕业论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摘要:《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顶峰之作,该曲也是因为第三乐章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

本文通过对该乐章整体细致的和声分析,揭示出作曲家当时的创作上具有既遵循古典风格又透漏出浪漫气质的特征;通过曲式结构分析,明晰了本曲结构既体现了回旋曲式特点,又体现了三部性结构和再现中调性统一的奏鸣曲式结构原则,此曲堪称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典范之作。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和声分析;曲式分析II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A Musical Analysis of the 3rd Movement of Beethoven's CMinor Piano SonataAbstract: "C minor piano Rondo sonata" harmony s the peak of Beethoven's piano sonata early work, this song is also because of the third movement dramatic melody and familiar to the world. In this paper, through analyzing the movement of the overall and detailed harmony, reveals the composer has on the creation of both follow the classical style and at the time of revealed out romantic temperament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formal structure analysis, clear the this structure reflected the cyclotron form features, and embodies the three structure and tonal unity in the sonata form structure principle, this piece is a piano sonata creation of apotheosis.Key words: Beethoven; "C minor piano Rondo sonata" harmony 3rd movemen; Harmonic analysis; The buckling analysisIII湖北工程学院2016届本科毕业论文目录前言 (1)(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二)文献综述 (1)一、和声分析 (3)(一)呈示部分析 (3)(二)发展部分析 (6)(三)再现部及尾声分析 (8)二、曲式结构分析 (12)(一)呈示部分析 (12)(二)发展部分析 (13)(三)再现部及尾声分析 (14)(四)曲式结构图示 (15)三、结语 (16)参考文献 (17)附录:和声注释 (18)后记 (27)IV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前言(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1.研究目的研究贝多芬奏鸣曲的文献非常的多,但是对于贝多芬某一作品的和声做细致入微的分析,却是不多。

浅谈《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的技巧

浅谈《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的技巧

浅谈《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的技巧作者:邓炎树来源:《师道·教研》2012年第01期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的第三乐章是一个典型的回旋奏鸣曲式。

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互相影响,形成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新曲式,称为“回旋奏鸣曲式”。

它兼有回旋曲式与奏鸣曲式结构上的某些特点。

此曲作于1799年,发表时标有《悲怆大奏鸣曲》的标题,是一部悲壮激昂、热情洋溢、激动人心的奏鸣曲。

第三乐章充满田园风味,富于幻想,它的柔美轻巧与第一乐章的冲动激情形成了鲜明对比,最后在尾声中又提出严肃的问题,并给予肯定的回答,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和力量。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2拍,活泼而舒展。

呈示部主题包含着明显的德国民歌音调,亲切而舒展,要弹得柔和连贯,而且非常活跃。

在演奏技术方面,手指的独立性很重要,体会“快下放松”。

所谓快下就是迅速高抬指后再迅速弹下,手指触键动作要快、要敏捷,这样能使弹奏出的声音明亮、清晰。

所谓“放松”是指声音一旦发出,手就绝对不要再对琴键施加压力,指尖站住在保持手型的基础上手臂自然放松。

这种“放松”是相对的,是有控制的,绝不是指一味地松懈不成型,而是针对不要紧张、不要压键而言,动作越快越好放松,这样弹出来的音色会更具有弹性。

装饰音的特点是对本音的装饰作用,弹奏的时值、力度、均匀度等应从严把握,切忌喧宾夺主。

副部主题主要由八分音符组成,灵巧而活泼,手指要灵敏、均匀地弹奏,发音要清晰。

插部主题庄重、朴实,下键要柔软而深沉,力量集中而连贯。

双音的奏法要求触键手指支撑牢固,手腕灵活而有弹性,所奏各音整齐划一。

所有的弹奏表现和技术都是通过手指尖去完成的,指尖是弹奏的关键的关键。

断音的弹奏方法:掌关节稳固,保持良好的演奏手型,手腕保持潜在的高度灵活性,手指端在整个手掌、手腕及手臂控制下降的同时作好速度、力度和手指与琴键距离的控制;手指端在距离琴键很近的位置,挨着或贴近琴面,几乎静止,但聚集了重量感。

敲击命运的琴弦--简析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演奏特点

敲击命运的琴弦--简析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演奏特点

作者: 李玉峰[1]
作者机构: [1]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00
出版物刊名: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贝多芬;《c小调“悲怆”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
摘要:贝多芬被誉为“乐圣”,一生创作大量流芳百世的音乐作品。

在他笔下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第八首《c小调“悲怆”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初期的巅峰之作。

《c小
调“悲怆”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799年,当时的贝多芬听力已经逐渐减弱,作曲家将对社会现状的愤慨和激情、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的情感寄予作品之中,力图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的人生。

贝多芬降a小调奏鸣曲第三乐章和声分析

贝多芬降a小调奏鸣曲第三乐章和声分析

贝多芬降a小调奏鸣曲第三乐章和声分析一、《悲怆》第三乐章的介绍第三乐章,快板的回旋曲,C小调,2/2拍子,回旋奏鸣曲式,回旋主题为开头主题的发展。

这个乐章充满田园风味,富于幻想的性格,贝多芬用这个乐章的柔美、轻巧来和第一乐章的运动、热情形成对比。

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虽然很美,但是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这个旋律和德国民歌的音调还有着密切的联系,使我们联想起清澈的牧笛声和淙淙的流水声,蕴藏着一种柔肠寸断的悲伤情绪。

至第61小节进入第二主题,第二主题出现在降E大调上,主题虽然明朗,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

主部主题第二次呈现。

至第78小节进入第三主题,第三主题以降A大调奏出,这是一个幽静而柔和的第三主题,里面使用了巧妙的对位技法,使人不禁要赞叹贝多芬的惊人能力,它以一种宣言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正坚强稳定的意志。

紧跟连接段的音乐后,第一主题又第三次再现,同时很快转入C大调,第二主题在C大调上第二次出现。

最后,主部主题再一次简单地再现,并进入尾声;在尾声中提出了严肃的问题,并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表现出坚强不屈、斩钉截铁般的意志和力量。

这个乐章的好几个段落都有贝多芬惯用的"签名式"结尾(如第58小节至60小节等),让人领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潇洒。

二、《悲怆》第三乐章的演奏特点(一)触键及音色《悲怆》奏鸣曲的触键及音色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处理和表现形式:第三乐章是快板的回旋曲,颇富轻快的流动感,这一乐章的情绪是比较乐观、欢快、积极向上的,所以整个乐章的触键方法应该是非常强烈、集中和轻快的。

比如开头弱起小节的三个急进上行的跳音,用记号P(弱)标记,不应弹的太重,这里的P或者PP(很弱)记号所要求的,不仅是声音要小,同时又含有"安静"的要素,然后到第3小节左手低音的C-B-降A的旋律线,是很容易被忽视的,因此弹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条旋律线的突出。

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结构初探

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结构初探

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结构初探作者:袁新宇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03期[摘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他创作的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被尊称为乐圣。

文章主要探讨了贝多芬的“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结构。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显示部;再现部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顶峰之作。

其中第三乐章是典型的奏鸣回旋曲式,2/2拍子,快板(Allegro),主部四次出现在c小调上,副部的bE大调是主部的平行调,结束在完满终止上。

中间部是插部,没有出现重复的材料,与主部对比鲜明,中间部的bA大调是主部c小调的vI级调。

再现时主部与副部都在c小调上得到统一,图示见下图1:乐曲的主部1-17小节是非平行的两句体乐段。

每句均只有4小节,但整个主部却有17小节之多。

增加的9小节完全是结构上的构思,通过b的一次反复增加4小节,通过11-12小节完满终止式之后的补充又增加了5小节,而补充当中在13-14小节出现了V7-VI的阻碍终止,是补充当中的扩充。

连接部由8小节组成,后4小节是前4小节的模进,完成了转调的过渡。

前4小节和后4小节,从和声上看是2+2的结构,这两个小的部分都是由属和弦到主和弦。

但从外部形态上看是一个1+3的结构,第1小节仿佛是一个开始,后3小节陈述的是具体的音乐内容。

连接部的材料由分解和弦与音阶式进行构成,分解和弦是新的材料,音阶式进行来源于主部的补充。

副部25-43小节,为平行两句体乐段,从结构上看是4+15的结构。

第一句为典型4小节乐句,第二句运用了“合头换尾”的手法将前4小节完成,33小节开始为乐段的扩充,左手为柱式和弦有力的敲击,右手为急切的八分三连音,随后左右手波浪式交替,最后以完满终止结束。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作者:顾振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4期摘要: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诠释了他充满激情而悲壮的人生,痛苦与欢乐交织,哀怨与酸楚交织,彰显出他对生命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部伟大的作品中第三乐章独具特色,分量不是很重却不可忽略。

歌唱性强是乐曲的一大特色。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248-02一、第三乐章的地位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贝多芬于1799年创作,是贝多芬早期创作的作品,是贝多芬早期作品中的一个顶峰。

第三乐章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第一次使用回旋曲式,并具有与戏剧性相结合的特点。

这一乐章充满了浓郁的歌唱特色,犹如流行音乐一般。

它的旋律显露出一种坚定的意志和丰富的想象力,犹如作者本人一般。

它的主题在这个乐章中出现了四次,而每一次的出现都给人以新鲜感,情绪都有微小的变化,时而急切,时而安静,犹如大海里潮起潮落的海水。

第三乐章独具极强的歌唱性特色,分量不是很重却不可忽略。

二、作品技巧与情感的简单处理第三乐章是c小调,回旋奏鸣曲式,2/2拍,主要有呈示部、插部、再现部、尾声四部分组成。

1、呈示部(1—78)①主部主题(1—17)乐曲的主部主题开始时是以弱起小节和跳音出现的,带有一种郁闷的情绪,用p控制。

左手是八分音符分解和弦伴奏织体,在强拍上。

弹奏时要均匀、清楚。

用颗粒性的弹奏法演奏出很有朝气的节奏。

右手像一个连续不断的线条,具有歌唱性。

装饰音要弹得轻巧一些,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第3小节, “三个三度音程要弹得清楚、轻巧些,好像是两个大管齐奏的四分音符断音”。

[2]第4小节的高音在G音上,用富于动力的音引出更有朝气的下半句。

在第5、6小节上的装饰音,体现出一种豪爽的性格。

在第8小节,主部主题的陈述被拉宽,音响效果比前面的更洪亮,以完全终止结束。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柴可夫斯基的《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是他晚期的代表作之一,被认为是他最经典的乐曲之一。

这部交响曲的名字“悲怆”来自于作曲家自己的命名,它描绘了柴可夫斯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绝望。

这篇文章将会对这部交响曲进行详细的赏析。

首先是交响曲的结构。

这部交响曲有四个乐章,分别是慢板(Adagio),快板(Allegro con grazia),舞曲(Allegro molto vivace),大结局(Finale)。

第一乐章的开头就让我感到深深的忧伤,它如同一幅无尽的沙漠,给人以沉重的感觉。

非常慢的节拍,以及深情的旋律,使人想到一个疲惫的旅行者在茫茫大漠中迷失了方向,逐渐远离人类文明而陷入无尽的孤独之中。

这个乐章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段的冲突部分,在全曲的乐器声中体现出一种绝望和孤独,到最后乐章的结束,慢慢化解到最后的莫明其妙。

第二乐章快板(Allegro con grazia)是一首轻松快乐的民间舞曲。

它的旋律起伏不定,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由三重奏部分和完整的乐队交替演奏而成,从而形成富有变化的音乐构成。

第三乐章舞曲(Allegro molto vivace)带有浓郁的弦乐器节奏,并附带大量的打击乐器。

第四乐章大结局(Finale)是这部交响曲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

这个乐章的速度非常快,充满着巨大的音量和活力,同时也充满了悲伤的情感。

这个乐章可能是柴可夫斯基对自己离世的预感和困惑的表述,特别是结尾部分,伴随着巨大的一击痛苦的留声机龙头旋律,非常感人。

最后这个旋律越来越轻柔,直到它消散于空气中。

总的来说,这部交响曲展示了柴可夫斯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希望。

它使我们思考人类生命的真正问题,包括我们如何处理自己的生命,如何与他人相处以及希望和悲伤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柴可夫斯基的《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音乐作品,它使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浅谈《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的技巧

浅谈《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的技巧

浅谈《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的技巧
邓炎树
【期刊名称】《师道·教研》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的钢琴奏鸬曲《悲怆》(OP.13)的第三乐章是一个典型的回旋奏鸣曲式。

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互相影响.形成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新曲式。

称为“回旋奏鸣曲式”。

【总页数】1页(P67-67)
【作者】邓炎树
【作者单位】湖北成宁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8
【相关文献】
1.敲击命运的琴弦--简析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演奏特点
2.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的演奏艺术
3.论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与风格
4.《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及演奏处理
5.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风格及演奏技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永恒经典《悲怆》第三乐章

浅谈永恒经典《悲怆》第三乐章

浅谈永恒经典《悲怆》第三乐章
陈蕾
【期刊名称】《群文天地(贵州)》
【年(卷),期】2021()6
【摘要】音乐作为人类的第二大语言可以跨越国界,自从音乐诞生以来,世界上出现了无数优秀的伟大音乐家、作曲家,提到音乐家和作曲家,永远不可能绕过的一个名
字就是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或17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的波恩,维也纳古典
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贝多芬的一生创作体裁广泛,数量众多。

【总页数】2页(P52-53)
【作者】陈蕾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2
【相关文献】
1.浅谈《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的技巧
2.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的演奏艺术
3.浅谈贝多芬钢琴《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
4.《悲怆》第三乐章
音乐分析与演奏提示5.《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及演奏处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把握贝多芬《悲怆》第三乐章的技巧与情感

如何把握贝多芬《悲怆》第三乐章的技巧与情感

作者: 刘燕忠
作者机构: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出版物刊名: 歌海
页码: 50-51页
主题词: 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技巧;情感
摘要:贝多芬的《悲怆》奏呜曲产生于其创作演奏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贝多芬从青年逐渐转变成一个成年人,青年时期那些充满青春活力的乐观也逐渐沉溺在悲观情绪里。

但是这并没有阻碍这部作品为世人熟悉并且热爱,它实现了贝多芬的奏鸣曲逐渐向浪漫风格的前进,海顿和莫扎特在其创作上的影响完全销声匿迹。

这部伟大作品中的第三乐章独具特色,份量不重却不可忽略,歌唱性强是一大特色。

本文从情绪处理角度分析应运用怎样一种戏剧、多变的情绪来处理这一乐章,使作品演奏得更具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与演奏提示
龚易男
摘要:本文对贝多芬创作的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进行音乐分析,从而揭示出音乐的英雄人格和抗争精神,并对钢琴演奏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悲怆》第三乐章;钢琴作品;演奏提示
贝多芬作为举世闻名的德国音乐家,其生平成就无须赘述。

钢琴奏鸣曲《悲怆》作于1798—1799年间,此时他已经开始饱受耳聋的折磨。

标题虽为“悲怆”而音乐更多表现对不幸的“隐忍”,对命运的“抗争”。

《悲怆》第三乐章为回旋奏鸣曲式,快4/4拍,c小调。

音乐性格是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具有坚定的意志和富于展开的成份,结构干净利落而又极富张力。

它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一次利用回旋曲式特点加强奏鸣曲的戏剧性。

作品交替运用了大量的连线与跳音,音乐演奏方面总的要求需要富有乐句感,要灵活运用手腕动作来结束乐句及表现各种演奏效果。

一、呈示部:
呈示部为1-17小节,主部主题极为明确地概括了第一、二乐章的某些动机和主题。

音量p体现出克制和含蓄,速度可用极快的快板。

演奏要强调主旋律线条,装饰音演奏要轻巧。

[1-2]第一乐句,弱起,从第一乐章的副主题扩充而成。

以连续的附点音符解决到主音带来“隐忍”的情绪。

右手演奏要突出附点的效果,左手演奏分解和弦要均匀。

[3-4]第二乐句,音符密度加大并以三次重复加强属音结尾。

右手装饰音可以与之后的四个音形成一个整体类似回音的效果。

左手出现三组三度音程是为了增加和声效果,演奏上不能突兀而要与整个乐句一致。

[5-8]第三乐句,主题的陈述被拉宽并用K46-G-T完全终止式来结束。

演奏时要用弱起接装饰音造成一拍比一拍紧的积极情绪,音色也可以演奏得明亮些。

[9-12]重复第三乐句,不再使用装饰音而改为重复八度,音乐更加坚定。

左手演奏音域扩充的分解和弦情感要更丰满。

[13-17]新材料乐句从阻碍终止到完全终止巩固了调性。

旋律的坚强要表现出来,切分音要特别强调。

tr 与装饰音可以合并为一个回音。

16小节的渐强(cresc.)到f是抗争情绪的第一次爆发,力度要跟上。

二、第一插部:
第一插部为18-61小节,使用了若干个主题动机,在c小调的属七和弦上结束。

插部是大的扩充和丰富,演奏时要注意音量p仍然是克制的,但sf与cresc.的使用更为频繁,表现出音乐性格的“抗争”因素。

[18-24]连接部,两个全音符和弦的演奏应该丰满、柔和、持续音般的。

要灵活运用手腕轻巧连贯的演奏19-20、23-24小节分解和弦变体。

左手第20、24小节重复三次的音程也要轻巧。

[25-32]副主题,转调为明朗的bE大调,温柔的(dolce)音乐纯朴而明亮。

28-29小节右手加入一点复调因素,全音符bB音的演奏要明晰。

演奏31小节要强调cresc.及连续切分。

[33-36]补充段,开放于4个小节的半终止。

与副主题的温柔相对比,音乐性格变得强硬。

回音和连续音阶下行要演奏出风一般的感觉。

[37-43]第1结束主题。

是副主题的补充,演奏要延续之前的风格。

[44-50]第2结束主题。

加连线的顿音造成一种十分安静的印象。

半终止结尾做出强音(sf)和渐强(cresc.)使得音乐又产生抗争性。

[51-61]第3结束主题。

其主题材料与第1结束主题相同。

左右手轮奏加强了音乐的流动性,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左手50-51小节的bA音到G音应该用滑奏来保持线条的连续。

54-55小节右手低八度而左手底了两个八度使得音区对比进一步扩大加强了音乐的抗争力量。

56-61小节转回c小调,抗争情绪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急速下行音阶中又一次爆发,力度和紧张感达到新的高度。

三、第一再现部:
62-78小节是呈示部的完全再现,随后转入幽静而柔和的第二插部主题。

演奏时注意控制好音量来跟前后段落产生对比。

四、第二插部:
第二插部从79-120小节。

使用了复调音乐的技法。

演奏时要注意前后两部分的对比,表现出音乐性格从理性思考到激情宣泄。

[79-106]第二插部主题。

bA大调,幽静而柔和,近似三声中部。

作曲家从一个简单的舞蹈性动机出发,使用了巧妙的对位法以及变奏重复。

演奏倒影进行中的两个声部结构要注意线条的连贯和对比。

83-86小节
87-90小节及91-94小节左右手轮流出现主导声部,音区不断升高,织体不断增多和加强,使得音乐情绪不断上升。

95-98的过渡部分为模仿式结构。

99-106小节为变奏,前半部将旋律移到高音区,并以左手顿音音阶与旋律作对位进行,后半部的主旋律与对旋律作声部交换(复对位),后半部是开放的,转到乐章的基础调c小调属功能。

顿音和cresc.到f再到sf增加了动力效果,把主题推向了一个小高潮。

[l07-120]补充段,延伸成14小节的半终止段落,音乐情绪随着浪潮般的音响增强到新高度。

107小节cresc.应该从mp音量弱起,左右手轮奏的暴风雨般的十六分音符是更强烈的抗争情绪。

演奏左手低声区的连音要注意抬指以避免混成一片。

113-115八分音符的三连音拉长了动机,sf与ff烘托了音响。

五、第二再现部:
121-133小节是呈示部主题的变化再现。

前8小节原样再现。

129-133小节将呈示部旋律移至低音声部,表现雄浑的男性特点,演奏时要突出。

131小节离调到下属调(f小调),为之后的调性对比做准备。

六、第三插部:
134-170小节是第一插部在C大调的变化再现。

通过f小调到达主调的属和弦,p和dolce与前一段结尾sf形成对比。

154小节开始扩充再现第一插部第2结束主题,演奏要更富有意境。

167小节第三插部开始结尾,要用连音演奏高音声部的全音符,旋律半音下行并减小音量(calando)带给人无穷无尽的忧思。

七、第三再现部:
第三再现部从171-210小节,全曲结束。

[171-182] 第三次再现呈示部主题。

从属音准备到强拍主和弦进入,强化了调性回归和音乐情绪。

演奏时应该比呈示部更饱满和坚定。

179-182是之前乐句的小变奏,演奏要有变化,渐强要做出来。

[183-210]尾声一。

第183小节开始缩减再现第一插部主题,旋律越来越激动,充满力量和斗争的戏剧性,歌唱地而集中地强调出“悲怆”的抗争性质,是音乐新的高潮。

189-192小节开始用渐强来做音乐情绪新的铺垫,左手的切分和弦要充满力量,呼应右手强拍强调的旋律音。

[193-202]尾声二。

使用了新的素材,贝多芬作品结束前常用这种写作方法使音乐达到新的高度。

左手连续的后附点和弦,第2、3拍的sf要演奏的果敢鲜明。

这也是全曲最高潮的段落,演奏要如暴风骤雨般表现出斗争到底的决心。

[203-210]尾声三。

降A大调从p音量decresc到pp是一段安静的旋律,是一种宁静的回想,仿佛在思考怎样去面对“悲怆”。

通过增和弦解决到主调(c小调),再解决增和弦的终止四六和弦,下行音阶方式产生鲜明一击的效果。

210小节解决了全曲的不安和激动,以c小调坚定有力的主和弦给了一个英勇坚定的充满信心回答。

小结:
全曲表现了贝多芬对受苦难而相互敌视的人类与大自然给人的温存与幸福的思考。

一次次的回旋,一次次的加强,以及轰轰烈烈地结束手法,显示了贝多芬天才的构想大胆的作风。

参考文献:
[1]袁新宇.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结构初探[J].北方音乐,2014(05) 43
[2]刘燕忠.如何把握贝多芬《悲怆》第三乐章的技巧与情感[J].歌海,2009(02)-51
作者简介:
龚易男,男,1983年10月出生,硕士,就职于武汉外国语学校。

中学高级教师,副高职称。

主要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

The analysis and the performing prompts of the Sonate “Pathetique” 3rd Mov.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Beethoven’s Sonate “Pathetique” 3rd Mov., so a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and rules of music works, and provide some performing prompts.
[Keywords] Sonate “Pathetique” 3rd Mov.; music analysis; performing prompt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