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北京青年
北京青年调查报告追求个性也在意集体
![北京青年调查报告追求个性也在意集体](https://img.taocdn.com/s3/m/6c19ab2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3f.png)
《北京青年调查报告:追求个性也在意集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北京的青年群体也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他们不仅扛起了国家建设的重担,也在这个过程中展示了自己的个性和追求。
然而,与此同时,他们也在意着集体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
本报告将从多个方面对北京青年的追求个性和关注集体进行分析。
首先,北京青年对于个性的追求可以从他们的服饰和娱乐方式中看出。
他们喜欢追求独特和时尚的服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穿着方式,而是更加注重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例如,一些年轻人喜欢潮流服饰和个性化的搭配,尽管这样的服装可能与传统的审美观念相悖。
此外,他们还在追求个性化的娱乐方式,比如喜欢参加一些特色的音乐节或者创意的演出。
然而,尽管他们追求个性,但是他们也在意集体的利益和发展。
在一次调查中,有超过70%的北京青年表示他们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义务教育支教、环保志愿者、社区服务等等。
他们不仅关注自己的发展,也关心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他们对于所在公司或组织的集体利益也非常在意,愿意为了集体的发展付出努力。
此外,北京青年还对于集体的利益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
他们认为只有集体的利益得到保障和发展,个人的利益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他们愿意为这个集体努力工作,为集体的利益而奉献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在一项调查中,有近80%的受访青年表示他们愿意参与到所在单位或组织的发展中,并积极为之付出。
综上所述,北京青年在追求个性的同时,也在意集体的利益和发展。
他们通过追求独特和时尚的服饰、个性化的娱乐方式来展示自己的个性。
然而,他们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并愿意为集体的利益付出努力。
他们认为只有集体的利益得到保障和发展,个人的利益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因此,北京青年在个性和集体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青春风采。
北京青年观后感观后感
![北京青年观后感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a3ff8b6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cc.png)
北京青年观后感观后感1. 引言《北京青年》是一部聚焦当代青年生活的电视剧,通过讲述一群年轻人在北京这座大都市中追求梦想、奋斗成长的故事,展现了青年一代的担当与情怀。
观看这部剧后,我深感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分析。
在此,我分享自己的观后感,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这部作品的价值和启示。
1.1 剧情概述《北京青年》主要围绕着几个性格迥异的年轻人展开,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各自的梦想和追求。
在剧中,他们共同经历了友情、爱情、事业的种种考验,逐渐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方向。
关键情节包括创业失败、爱情纠葛、家庭矛盾等,每个角色都极具代表性,使观众能够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1.2 观影感受观看《北京青年》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交织。
剧中的角色仿佛就是身边的亲朋好友,他们的奋斗让我感动,他们的挫折让我惋惜,他们的成长让我欣喜。
这部作品让我深刻认识到,青春就是不断尝试、不断挑战、不断成长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珍惜这段宝贵的时光,勇敢地去追求梦想,为自己的人生努力拼搏。
2. 主人公形象分析2.1 人物性格特点《北京青年》中的主人公们,以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他们身上的坚韧、乐观和拼搏精神,成为了青年人的代表。
以何家骏为例,他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以及面对困境时的勇敢和坚持,都令人钦佩。
何家骏性格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坚韧。
在剧中,他屡次遭遇挫折,却始终不言放弃。
无论是在求职过程中遭遇的种种困难,还是在感情上所经历的波折,他都凭借着自己的坚韧,一一克服。
这种精神在当代青年中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激励着他们在逆境中成长。
此外,何家骏的乐观也是他的一大特点。
在剧中,他总是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用笑容感染身边的人。
这种乐观的态度使他能够在困境中找到前进的动力,也为观众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最后,何家骏的拼搏精神也是值得称赞的。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不懈努力,勇往直前。
《北京青年》震撼人心的观后感
![《北京青年》震撼人心的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57a592c3169a4517723a328.png)
-《北京青年》观后感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汪峰的一曲<存在>,这短短的四句歌词,说出了我们多少80后的心声。
最近一部赵宝刚青春三部曲之《北京青年》正在热播,它讲述了一群在父母羽翼下长大的年青人,无奈的束缚在温暖的框框里,每天醒来便去上班,回家便是吃饭睡觉,无论阳光明媚还是阴天下午,这些事依旧继续并重复着。
他们是朋友眼中的佼佼者,家里的乖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他们无奈却麻木的过着这看似美好的小日子。
接着,一封“青春的遗书”——“结婚证”递到了他面前,大家满怀欣喜,因为那预示着,这孩子已经长大了,他将拥有自己美满的家庭和稳定的事业,他肩负的不再是自己,而是一个大家庭!他将用自己剩下的几十年,为他的孩子画好那温暖的框框……于是他们给青春做了一次及时的“人工呼吸”,重新点燃青春的怒火,为各自心中的理想纷纷走出那温暖的框框,勇敢的迎接阳光下的风雨,一路上悲喜交加,迎着种种的困难前进着,在陌生的环境下顽强的生存了下来。
“爸、妈我们真的长大了”。
很多人说这部剧不接地气,不现实。
人的观念不同,最容易产生分歧,暂且不论孰是孰非。
确实,我们现在的社会太现实了,以至于给了我们当代的年轻人许多“懒惰”的理由。
不现实?逃避现实如果还感觉现实那真的就不现实了。
是的,现在的社会风气和形势,让我们这些非“官二代”、“富二代”、没人脉关系、没经济基础的只能所谓的“羡慕嫉妒恨”,打着“白领”的旗号在做着农民工的活儿,却拿着不如农民工的收入。
谁也不用嘲笑谁,翻翻兜里的人民币,就知道谁是农民了,只是身体不用吃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但心里那种累和疲惫,比面朝狗屎背朝天还痛苦吧。
我接下来想说的就是“北京青年”的观后感。
北京青年这部剧,展示了我们父母辈和我们这两代人的现实情况、社会形势和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情感的写照,看完后对我的感触很大。
我们缺乏的不是梦想,而是梦想背后的勇气和执行力。
《北京青年》电视剧特色分析
![《北京青年》电视剧特色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49008b4284ac850ad024269.png)
风格的同时注入的新鲜 元素
盾 ,给 人物 的命 运 增 加 令 人担 心 的情 节 呢 ?书 中 这样 说 《 北 京 青年 》 加大 了对 于 两代 人 不 同价 值观 的激 烈 碰 过: 在 电视 剧 ,尤 其 是长 篇 电视 连 续 剧 中讲 故 事 ,在 安 撞 的描 写 。赵 宝刚 导演 近年来 一 直热衷 于拍 摄青 春题材 的 排起 伏 跌 宕 的情 节 链 中 展 现众 多人 物 画 卷 以及 刻 画他 们 电视剧 ,《 奋斗 》 是对 于青 春 感 情 的探 讨 ,直逼 生 活 中的 丰满 、立体 的性 格 发展 与命 运遭 际 ,就成 为 中国 电视 f 连 背 叛 、残 酷和 其相 较 之 下 凸显 出来 的感情 饱 满真 实 ;《 我 续 ) 剧 的一大 特 点 ,这 也是 它 受到 观众们 经 久不 衰喜 好 的 的青 春 谁做 主 》 是 对 人 生路 上 抉 择 的 讨论 ,在 抉 择 中成 重 要原 因之 一。 四兄弟走 出 了家 门 ,开始真 正的接 触社 长 。而 《 北京 青年 》则加 大 了演 员阵容 ,赵 宝刚 导演选 择 会 , 不再 有 父母 的庇 护 和指 引。他 们 的矛 盾层 次 上升 了。 这样 的题 材作 为青 春三 部 曲的收 官之作 ,是 由其个 人 的原 他 们面 对最 真实 的 困难 ,挣 钱养 自己。但 是 ,青 春这 条路 因 在其 中的 。《 北 京青 年 》突 出 了鲜 明 的追 求方 向一 一 青 并非一 帆风 顺 的,他们 面对 了各 种 问题 ,何 西碰 上 了死缠 春 不能 白 白走 过 。随波逐 流不 是理 由,青年 们应 该挣破 牢 烂 打 的姑 娘 ,何 南 单 纯 却 被 人所 利 用 , 生意 失 败 ,何 北 笼 ,展 翅 高飞 甚至 保 持愤 怒 。这 是 一部 老少 皆宜 的作 品 , 进 过不 止 一次 公 安局 ……种 种诸 如此 类 的 问题 接 踵而 至 , 他符 合各 种年 龄层 次 的观 众心 理 ,老年 人可 以从这 里看 到 何 东 慢慢 的 发展 成为 了他们 一 帮 人 的大家 长 ,这 个 时候 , 自己 以前 的影 子 ,父母可 以找 到共 鸣 ,作 为 青年人 和少 年 矛盾 又 产生 了,这 可 以说 是这 部作 品的制 高点 。 人 ,则属 于被 煽动 的人群 。赵 宝 刚导演将 青春 作为 思考 主 这 部作 品完整 的保 留 了赵宝 刚式 的传 统和风 格 ,有强 题 , 以家 庭为 单位 ,每个 家庭 都有 其各 自延伸 出来 象征 的 烈 的青 春意 识 ,会 让更 多 的人产 生共 鸣 ,重 新 审视 自己 的 问题 。话题 式 的题 材体 现 了父 辈 和年 轻 一代 的 思想 碰撞 , 青春 。 和对 青春 的处 理态度 ,其 进撞 出来 的火花 就 是这部 作 品最 参 考文 献 : 精彩 的地方 所在 。 [ 1 ] 倪学礼 . 《 电视剧 剧作 人物论》【 M] . 中国广播 电视 出版 虽然 爱情 、婚姻 、事 业这 些是 电视剧 中看 似俗 套 的情 社 , 2 0 0 5 , 1 2 0 . 节 ,但 是 却又是 必不 可少 的元 素 ,但 不 同于 一般 的家 庭 伦 理道 德剧 ,这 并不是 一般 的婆 媳争 吵 、小 三上 位 、争夺 家 产 的作品 ,导演 在脱 俗上 取胜 ,带来 一种 不一样 的伦 理道
《北京青年》观后心得体会6篇
![《北京青年》观后心得体会6篇](https://img.taocdn.com/s3/m/2f9b3a30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f2.png)
《北京青年》观后心得体会6篇《北京青年》观后心得体会 (1) 初识宝刚作品是看《编辑部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他以思想紧扣时代脉搏、反映当代人生活的作品著称,其青春剧在社会上产生重大的影响,《北京青年》作为青春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整体阵容强大,九位青年实力偶像演员的倾情演绎,采取不断行走实地拍摄的新方法,在人们看腻了的宫斗剧、谍战剧、婆媳丈母娘剧中给人耳目一新的视听,首轮热播期收视率持续保持第一,不愧是宝刚导演的扛鼎之作。
针对社会上一些人的看不懂,北京青年是“背景青年”的批评,宝刚导演明确的说,你说能力达不到“重走”,证明你活的不如这几个青年,可是你还不思进取或者改变,电视剧就是写给演给这些人看的。
浑浑噩噩的生活,物质社会中的犬儒状态,很多人麻木了,冷漠了,没有激情,丧失了精神追求,北京青年就要刺激一下大众,挑战这种不省不察醉生梦死的精神状态。
重走青春,实现理想,找回激情,让生命之光充满力量,我想这是北京青年要展示给观众看的。
经历过大山大水之后,你会有一个高山的胸怀,才知道什么是你最想要的。
第一集里反复出现的王越节目就像是一个青年生活指南,让黑暗中摸索出路的何东朝这个光亮努力着。
大哥何东面对的生活是令人窒息的,他的家庭环境和成长道路有一点像青撞更里的邓家齐,或许他比家齐更不幸,父母之间没有爱情的婚姻让他害怕。
母亲的过度溺爱和全方位操控他的生活,使他心里不断产生逆反,在长期的郁闷下被王越节目唤醒,突然做出“断奶”的决定,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找一份让自己心动的爱情,这个想法并不过分,但是却严重伤害到权筝,所以他的改变自始至终伴随着负罪感,并在不顾一切的坚决和善良恻隐之间产生纠结,直到重新认识爱自己的人也是最值得他爱的,心结才彻底打开.何东在行走的过程中遇到叶坦、王越,但她们并不是他所想要的。
经历了大山大水,才知道他生命中的唯一还是权筝,这只有他自己做出比较选择之后才知道。
他命中注定是先“结婚”再和“离婚”的恋人谈一场真正的恋爱。
解构《北京青年》叙事话语
![解构《北京青年》叙事话语](https://img.taocdn.com/s3/m/0bd91cfef8c75fbfc77db2d0.png)
青春电视剧的崛起 随着时代 的发展 ,青春亚 文化摆脱 了在传统社会 中的被压制 、排斥 或被吸收 、同化的 附属 境地 ,赫 然独立 出来 了。讲述青 春的 电视剧 不再 作为一种叙 述青春 亚文 化 的异样 地位呈现在 公众视野 里,而是慢慢 地进 入 主流的 电视剧市场 。 《 北 京青 年 》主要 围绕 四个 北 京土 生土 长的 堂兄 弟一一 何东 、何 西、何南 、何北 ,展现 他们各 自不同 的生活 背景下为摆 脱束缚 ,追 求个 人 自由和 爱情的路途 上开始实 践各 自的青春 道路 。赵宝 刚,一个5 O 后 的 导演 ,一直 用他 的视角 和影视 作品来紧密关 注着现实 社会 。无论是 9 0 年 代他执 导的 《 渴望 》、 《 编辑 部的故事》 、 《 过把瘾 》等,还是2 1 世纪 初的 “ 青春三部 曲”,从他 的一部部作 品在 中国主 流 电视剧领 域长盛不 衰的势 头来看,源 于他 对于各个 时代群体 性特征或者 说时代症候 的关注 和 准 确 把 握 ,特 别 是 青 年 群 体 。 二 .解读 g 北 京青 年》青春符码
ol4I o 6
解构 《 北京青年 》叙事话语
文胀 亚萍
摘 要 :在 当下 ,大众文化的兴起 ,电视作为其 中重要 的传播媒介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追求。近年来一大批 以 “ 青春”主题 的电影 电视 剧纷纷以各 自不同的讲述方式来反映各个时代青年群体 的奋斗成长历程。赵 宝刚作 为中国大陆著名的导演,执导 了多部备受热议 的电视 剧,一方面,他 的作 品能够在 消费时代成功召唤大批 受众 ,另一方面 ,又能够获得官方意识形态领域 内的认可 。本 文主要从叙事学和文化研 究的角度入手解读 《 北京青年 》,分析大陆主流电视剧的审美叙事建构背后 隐藏的话语 。 关键词:大众文化 ;赵宝刚; 《 北京青年 ;审美叙事
《北京青年》
![《北京青年》](https://img.taocdn.com/s3/m/1d4e235dbe23482fb4da4c9b.png)
由《北京青年》所想最近电视或网络上有很多关于《北京青年》的宣传,自己也就跟风看了看。
剧中“重走青春路”的话题,在论坛上成为网友讨论的焦点。
导演赵宝刚说:“不要整天抱怨怀才不遇,不改变自己,天大的机遇你都抓不住。
”谈起自己的青春,赵宝刚坦言,“我的青春虽然没能由自己做主,但不断的闯荡和磨炼改变了我的人生。
”赵导的话让我想起闻名世界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地下室,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的碑文:当我年轻自由的时候,我的想像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我将目光放得短浅了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但是我的国家似乎也是我无法改变的。
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努力的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的亲人——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
现在,在我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次改变我的家人。
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也许能改变我的国家。
再接下来,谁又知道呢,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这是一段让人感动至深的名言,读过这段话,不会再有人去虚度青春,而是会找寻到最有激情的青春。
《北京青年》展示给观众的就是年轻人认识自己并完善自己的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遇到不能改变的事,改变不了这个世界和社会上的许多东西,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我们自身的重量和我们自己心灵的重量,这样我们就可以稳稳地站在这个世界上,不被风或其他什么吹倒和打翻。
我们必须明白,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处境,是最有效的方法。
学会给自我加重,这是一个人不被打翻的非常重要的方法。
我们没法改变别人,但我们能改变自己;当你改变了,你周围的人也是会慢慢改变的。
这个时间也许很长,却是最管用的,并且不会伤害任何人。
生活是自己的,正如你希望看到别人的微笑,可以先将微笑带给他人。
电视剧《北京青年》艺术赏析
![电视剧《北京青年》艺术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23a0d13b14e852459fb57aa.png)
电视剧《北京青年》艺术赏析摘要:由著名导演赵宝刚执导、各大卫视热播并掀起了收视和评论高潮的电视连续剧《北京青年》引发了当今80后都市年轻人对“青春”的再思考。
四个土生土长在北京的堂兄弟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迥异的志向与性格,但在面对“重走青春”的提议时,却有着惊人的一致。
文章结合该影片的背景,从影片的城市选景、价值理念等角度对该剧进行了赏析,力图使更多的年轻人意识到,只有在解决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之后才能真正改变自己,这也正体现了文艺作品的价值和魅力。
关键词:北京青年电视剧艺术赏析众所周知,影视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它既能够像时间艺术那样,在持续的时间中展示生动的画面、构建完整流畅的银幕形象,又能像空间艺术那样,在画面空间中展开,使作品散发出多方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可以说,当今时代的每一件优秀的影视作品都凝聚着主创团队独树一帜的个人情感与审美体验,并能够通过该作品,使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建立宝贵的共鸣。
电视剧《北京青年》之所以颇具感染力,并不仅仅缘于赵宝刚导演在创作“青春”题材电视剧上的极高人气和主演团队成员青春靓丽的外型、装扮,更在于该影像艺术所表达出来的生活哲理与当今时代的栋梁——“80后”群体在现实生活和工作压力之下所激发出来的共鸣。
一、以不同的城市为背景,构造真实的“80后”状态对于影视艺术作品来说,想要获得观众认可与共鸣的第一步,就是从选景和视觉上构建出该作品所展示的真实年代背景、真实的人物形象及其生活与工作状态,否则就会给人以“失真”的感觉。
因此,要创造影视艺术作品的真实美感,场景构造就成了一个非常必要且有效的方式。
选景是导演、摄影及后期制作部门都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这不仅仅有利于人物的塑造,更将对影片的主旋律产生深远的影响。
《北京青年》这部作品的选景主要有四座城,分别是首都北京、濒海的烟台、特区深圳以及梦幻的云南。
并且,在这四个城市进行选景时,影片还特别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城市的吻合度,展现了他们在不同城市生活时心境上的微妙变化。
《北京青年》观后感
![《北京青年》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d4f7f627e21af45b307a817.png)
《北京青年》观后感看完《北京青年》内心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激动,青春就要像歌词里那样: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飞翔在辽阔天空,就像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矗立在彩虹之巅,就像穿行在璀璨的星河,拥有超越平凡的力量。
这首满怀激情的歌,让我突然意识到我还正值青春,但是悲哀的是我无法拥有歌词里那样为理想勇往直前、义无返顾的精神。
扪心自问,我们现在过得并不快乐,平淡的生活磨去了我们青春的棱角,今天和昨天一样,明天和今天一样。
我们就好像一个个设定好的机器人,每天重复这同样的事情。
就像电视剧中所说的,我们这代人几乎没有享受过任何政策上的优惠。
当我们都小学的时候,大学是不要钱的,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小学是不要钱的;当我们没参加工作时,工作是分配的,当我们参加工作时,要打破脑袋才能勉强混一个糊口的工作;我们没挣钱时,房子是分配的,我们挣钱时,发现房子我们买不起了;当我们没考研时,研究生是免费的并且是社会的顶尖人才,当到我们考研时,研究生一抓一大把,并且开始收学费了。
我们每一步的成长都伴随着社会巨变带来的阵痛,家长千方百计为我们铺设一条看似捷径的路,希望我们少奋斗,少辛苦,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
从一出生我们就好像被装在一个方盒子里,被父母呵护着、封闭着。
从小学到大学完全一样的方和盒模式。
只看学习成绩,只讲分,分数成了对我们要求的唯一标准。
只看学习,不注重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是我们的眼界、思想、激情被世俗的要求界定了,最后自己都跳不出名利这道坎儿。
干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过着自己不喜欢的生活但都没有能力改变和冲出自己。
对,就是能力,我们严重缺乏的东西。
这样的我们就像是温室的花朵,经不起风霜;就像麻木的橡胶人,熬日子。
想到这里我突然浑身发冷,这是我们的青春吗?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很物质的世界,尤其是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很容易在这种物质的世界里迷失。
我感到身上仿佛有一层厚厚的茧在束缚着、压抑着、不痛快,我想挣脱它,想飞出去,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看完北京青年的感悟
![看完北京青年的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0b422a65a45177232f60a270.png)
能力: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尽快调整心态文化和能力并费事对立的关系,一个成功者一定是文化和能力兼备的,将文化和能力完美的协调在一起,这就是我们的智慧真正困难的是如何认识自己,如何改变自己你见过大山大水,你有高山一样的胸怀,你才真正知道,自己内心需要什么。
一来,我们这些年轻人会更适应这个社会,二来我们是快乐的,而这份快乐也能够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英国威斯敏特教堂的地下室里有一块墓碑,上面写了这样一段话: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曾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可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于是,我将目光缩短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可当我到了暮年的时候,我发现我根本没有能力改变我的国家,于是我最后的愿望仅仅是改变我的家庭,可是,这也是不可能的。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如果当初,我仅仅是从改变自己开始,也许我就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也许我就能为我的国家做一点事情。
然后谁知道呢?说不定我能改变这个世界。
所以,其实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改变自己——《北京青年34集》人的心态很大程度上是取决外部环境,我们一路走过来,外部环境确实发生了变化,但是你的人际关系其实并没有变,以前的社交圈是什么样的,现在呢?而真正取决于你心态的不是外部环境,恰恰是你身边的这些人。
我们之所以改变到现在,就是把自己忘了。
人人都想成为冒险家,可有谁知道,冒险家背后付出的艰辛呢?承受苦难并不难,其实有些苦难是不必承受的。
很多人创业开始,豪情万丈,以为凭借着激情和梦想就能够成功,不能否认,他们很努力,很投入,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和苦难,但是由于缺乏经验,缺乏能力,缺乏对行业的基本了解,只能重复前人已经经历的苦难,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意志消沉,我们还年轻,完全没有必要承受那些原本就不属于你的苦难,我们可以先工作一段时间,了解这个行业,再积累一些人脉,同时还可以挣钱,何乐而不为呢?等我们具备了一定的经验能力智慧,再去创业,那不是更有把握成功么?如果事情总想着毕其功于一役,被激情蒙蔽了双眼,就会连最最简单的真假,都分不清的。
_北京青年_与时代精神距离尚远
![_北京青年_与时代精神距离尚远](https://img.taocdn.com/s3/m/2666ace2aeaad1f346933fc7.png)
中华工商时报/2012年/9月/19日/第007版专栏《北京青年》与时代精神距离尚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蒯辙元如果从反映社会主流价值、社会理想、时代精神的角度看,《北京青年》中的何家四少代表不了北京青年,反映不了北京精神和时代精神。
但毋庸置疑,《北京青年》作为偶像言情轻喜剧,它的确是成功之作,是值得肯定的。
赵宝刚导演的电视剧《北京青年》,首轮播放在北京卫视等四家电视台落幕,在赢得一片赞美声的同时,也引起了一片争议声。
《北京青年》开播后,其专题研讨会即在京召开,文艺界的权威专家们给予极高的评价:《北京青年》是“一部践行北京精神的好电视剧。
”原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评论家仲呈祥高调称赞《北京青年》:“我极欣赏《北京青年》的思想发现和价值取向”,是“既反映当代青年的精神世界,又引领当代青年的精神生活的反映论与价值论和谐统一的优秀作品。
”这样的评价实在太高大了、太离谱了。
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王丹彦认为:《北京青年》“是电视剧创作中能够自觉契合时代脉搏,探讨时代精神价值坐标的成功力作。
”“这部戏用北京青年诠释北京精神,……把我们北京精神里面的包容、厚德、创新、爱国不是用口号形式,而是以能够滋润心灵、能够形成和青年人脑电波共振形式来进行解读,进行弘扬”。
如此把《北京青年》捧上天的评价,实在是太“高大全”了。
无可否认,《北京青年》作为赵宝刚导演的“青春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因其独特的京味十足的青春言情剧品牌效应,再次在收视和口碑上获得了成功。
但综观全剧,实事求是地说,从头到尾实际表现的只不过是“京城何家四少”的“重走青春”嬉闹剧。
他们的所言所行、所作所为,可以说代表不了北京青年,说得重一点,而是有损北京青年的形象。
至于说什么“《北京青年》诠释了北京精神”,“既反映当代青年的精神世界,又引领当代青年的精神生活”更是天方夜谭。
客观、公正地说,《北京青年》是赵宝刚导演投合青少年看偶像言情剧、时尚娱乐剧的追星喜好,成功拍出的消费娱乐中青少年大众的商业剧。
悟《北京青年》
![悟《北京青年》](https://img.taocdn.com/s3/m/b12789f9910ef12d2af9e7a8.png)
悟《北京青年》这段时间迷上了刚刚上映的电视剧《北京青年》,我想很多喜欢这部电视剧的人都从中悟出了些什么吧。
从《北京爱情故事》到《北京青年》的热播,我们都从中看到了人生的本质,生活的追求。
里面李晨的一句让我深有体会。
他说,一直以来我都是对你们言听计从,你们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我怕我做得不好会伤了你们的感情,所以我一直做你们想要我做的,以至于我都忘了我喜欢什么我想要什么了。
其实这正映射出了当今社会的悲哀。
有时我们会问自己,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从一出生,我们就伴随着压力,堆积如山的作业,排得满满的课程表,上不完的培训班,家人亲戚满眼的高期待……这些让现在的孩子喘不上气。
毋庸置疑,这些都是为了孩子的将来能幸福。
但是,我们扪心自问,好的大学,好的工作,孩子正的幸福了吗?不,他们失去了太多太多。
他们没有了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童年,他们失去了独立的能力,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忘却了潜移默化的世界。
《北京青年》里,马苏对李晨说:“我现在知道你为什么那么喜欢喝奶了,因为你压根就没断奶。
”孩子就只会读书,这真的是为孩子好吗?重走青春,这是一种自信,一种淡然,更是一种追求。
当我们还年轻时就应该做我们想做的对的事情,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真正能让你随意挥霍的青春却是如此短暂,年轻的时候该闯的不闯难道等你暮年的时候才去叹息后悔吗?青春只有一次,抛掉工作拾起背包重走青春,他们知道了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他们看淡了红灯绿酒下的金钱、地位以及名利。
是的,这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有追求有梦想,有气节。
做什么只要开心就好,这就是幸福,人生的真谛也不过如此。
我们遗憾沈佳宜和柯景腾最后没能在一起,有勇气去表白为什么没有勇气听到答案呢?如果他迈出了这一步,结局就可能是终成眷属,但是他没有。
而柯景腾失去的不仅仅是爱情更是宝贵的青春。
做自己想做的而且是对的事,有些东西错过了就真的是错过了。
我们还年轻,而年轻就是我们的资本,我们有精力去闯,有能力承担一切,人活着无非是让自己过得幸福点,而幸福就是做自己想做的并且是对的事情。
北京青年剧评
![北京青年剧评](https://img.taocdn.com/s3/m/f636a4d933d4b14e852468cc.png)
北京青年,这部戏已经播出一大半了,我也觉得有必要写点什么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对待这部戏的态度,有了几个,注意是“几个”,转折。
这里可以先插个小曲:在我们家三口一起看北京青年第一集的时候,到了何东和权筝结婚登记的那一幕时,镜头反复给那两张结婚证和盖戳的钢印机。
当时,我果断的判断出这俩人结不了这个婚!接着,不到10秒的时间中,验证了我的猜想是正确的。
可能导演和编剧认为这样一个“意外”的开头会很容易地引出下文剧情,但是我觉得在看过很多电视剧的宅男宅女来讲,这根本就毫无悬念可言,那就更不用说我们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了。
其实几个月前,听说赵导要拍北京青年,以及北京青年的杀青,我就一直很期待。
或许已经不简单是期待,而是既憧憬又在不断的猜测:北京青年能否既奋斗和我的青春谁做主之后,近一步掀起社会对80后青年的关注?北京青年能否打败已经风潮迭起的北京爱情故事,成功卫冕青春王冠?北京青年能否在形式上跳出前面两部的家庭形式和爱情发展模式,独树一帜?不仅如此,对于我比较喜欢的女演员王珞丹,她又能否与赵宝刚再次合作,也是我比较关注的一个事情。
所以说,对于我个人而言,在北京青年开播之前,我是对这部戏寄予厚望的,对其关注程度也绝不逊于张嘉译白百何领衔出演的浮沉和海清吴秀波主演的心术。
可是,在此我必须要话锋一转!首播的第一天,两集过后,我觉得北京青年有些令我失望,或者说是赵导仍没有跳出奋斗和我的青春谁做主的“模式”。
这样,我们可以来纵向对比一下:在人物关系上面:奋斗里面是大学里的“铁磁三兄弟”:陆涛,向南,华子。
我的青春谁做主里是“姥姥家的三姐妹”:清楚,小样,霹雳。
于是乎,北京青年里就剩下“爷爷家的四兄弟”了:何东,何西,何南,何北。
在主角的选择上面:都是不约而同地把重要的戏份放在了老大(陆涛,清楚,何东)身上。
在人物感情方面:赵导也是充分考虑到了每个演员的需要,各自都有对应的配偶。
在剧情需要方面:三部戏里都存在这样几个角色:富二代(米莱,周晋,叶坦),并且富二代还都没架子并且痴情着一个穷孩纸,有木有?有木有!海归派(后来的夏琳,霹雳,何南),并且海归派还都是放弃优越的一切回国自己干,有木有?有木有!混混,其实这个混混角色也就相当于有北京户口的“假北漂”(华子,方宇,何北),并且混混到最后总是能成为高帅富,有木有?有木有!这样看看的话,是不是觉得清楚多了?我只能说:“这还真的是青春三部曲!部部类似!”两集过后其实我们就能发现剧中主角李晨饰演的何东的荒唐作为:抛妻弃家,重走青春。
《北京青年》误导中国青年
![《北京青年》误导中国青年](https://img.taocdn.com/s3/m/3d2c6b1716fc700abb68fc29.png)
《北京青年》误导中国青年李悦如果说赵宝刚导的电视剧有特点的话,那就是两个字:瞎编。
他导的青春三部曲的前两部我批评过,《男人帮》我也批评过。
这次看了《北京青年》觉得比他的前几部戏更不靠谱,更是瞎编。
瞎编就是严重脱离生活,丧失了生活的真实性。
本世纪我国的最大社会问题是就业问题,待业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岗位数量有限,二者比例严重失调。
青年就业难造成就业竞争,能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就成为青年人的理想,若能有一个铁饭碗则成为人人羡慕的骄子。
有了工作才能谈婚论嫁,之后生儿育女,之后培养儿女,儿女长大成人后又加入新一轮就业竞争……这就是最真实的生活图景,我认为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认可的。
然而《北京青年》中的四位堂兄弟,一个公务员,一个医生,一个海归,一个富二代,有文凭有工作有好长相,稳定优越的生活过腻了,明明是高富帅,却想装屌丝扮混混重走青春路。
他们的理由是厌倦了“父母设计的生活”。
上学并不是父母设计,每一个人都要受教育,大学毕业后父母帮助找工作解决就业问题也合情合理,并没有错。
他们用出走反对父母的设计没有什么精神上的意义,很难被观众理解和接受,由于全剧故事背离了青年人就业的典型环境,所以剧中所有人物也就不具备典型性格。
编导不按照创作规律进行创作,他们依据什么瞎编出来呢?我认为该剧和《男人帮》的瞎编手法同出一辙,那就是模仿—拙劣地模仿。
剧中头一集何东决定与未婚妻分手,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和人生,模仿的是前苏联长篇小说《你到底要什么》的开头部分。
接下来,何东等四个堂兄弟开车上路,模仿了美国小说《在路上》,就连主题歌的歌词都有“在路上”三个字。
不同的是《在路上》描写的是真正的处于社会边缘、不务正业的流浪汉,而《北京青年》描写的是伪流浪汉,伪混混。
赵宝刚也承认是在模仿,他说:“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旁,矗立着一块墓碑,上面的一段碑文成为《北京青年》这部电视剧的创作理念。
”看来赵宝刚除了搬来创作理念之外,个人并没有对当代中国青年的生存状态进行思考。
《北京青年》:重走青春路
![《北京青年》:重走青春路](https://img.taocdn.com/s3/m/de6c5df1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c9.png)
《北京青年》:重走青春路Let’s talk about youthful dreams《北京青年》:重走青春路2012-09-10 来源:21st Century导读:热播偶像剧(idol drama)《北京青年》讲述了一个“青春拒绝苟活”的故事,相信看过人都会陷入深深思考,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而你有勇气重走青春吗?Internet热播偶像剧《北京青年》讲述了一个“青春拒绝苟活”的故事,相信看过人都会陷入深深思考,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而你有勇气重走青春吗?Director Zhao Baogang has a lot to say about youth –his “youth” trilogy about the lives of the post-1980 generation testifies to the fact.关于“青春”,导演赵宝刚有很多话要讲——他的讲述80后生活的“青春三部曲”便是最好的证明。
In the 2007 TV series Struggle , the main characters fight to balance their successful careers with a romantic relationship. In My Youthfulness in 2009, a group of young people declarethemselves their own masters and design their future.在2007年播出的电视剧《奋斗》中,主人公们努力在事业与爱情上寻求平衡,而在2009年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中,则是一群年轻人宣告自己做主,规划未来。
The final installment, Beijing Youth, which just finished this week, is about revisiting youth and young dreams once again.本周,“青春三部曲”终极篇《北京青年》落下大幕,剧中讲述了主人公们重走青春,重拾梦想的故事。
北京青年八大特点,您有几个?
![北京青年八大特点,您有几个?](https://img.taocdn.com/s3/m/d537a7db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1e.png)
北京青年八大特点,您有几个?我们来一起说说北京新青年。
京城的发展速度太快,如今算的上“青年”的北京人,大概就是北京的80、90。
仔细一看,其实他们有不少相同特点,快来看看你和他们像吗?一、老北京的俚语说的越来越少了“你瞧你那个德行,样儿大了去了,嘴里哼两句台词儿,还觉得自己是个‘角儿’呢,人五人六的、觉着自己像那么回事儿似的,实际上满肚子幺蛾子。
整天不是游手好闲,就是整点儿嘎七杂八的事儿出来,要是见着个有点儿头面儿的,好嘛、看吧!拉多晚儿你也死乞白咧、厚着脸皮巴结上人家。
”老北京在说话总是爱带俚语,如今的青年们却早已国际化、网络化,张嘴闭嘴的:蒙逼、累觉不爱、凌乱、方、图样图森破,话说你是这样的吗?二、依旧支持北京美食在北京,虽然老北京馆子逐渐被各地美食平分秋色,但对于传统美食,北京青年的支持率并未逐年递减。
卤煮火烧,炒肝,褡裢火烧,芥末墩儿,炸灌肠……这些北京街头越来越少见的美食依旧打败了成都冒菜和西式牛排,在北京青年中占有较大份额。
但对于各地乃至各国的美食,北京新青年怀着包容的态度,来者不拒,且对评判美食颇有讲究。
您要是不信,周末翻翻自家朋友圈就知道了~三、依旧好面儿爱吹牛爱面子是北京青年的通病。
如果跌了份,那真的比要他的命还痛苦。
北京青年讲究面子,够朋友,够义气,场面上的事情,难不住他们。
家里就算揭不开锅了,有哥们儿找来“哎,借我点儿钱,最近手头儿紧,家里老太太一直起不来床,我打算开个饭馆儿”。
二话不说,冒着老婆的“枪林弹雨”,砸锅卖铁也得把钱给凑上,嘴里还客气着“有事儿CALL我,咱哥儿俩谁跟谁啊”,看那皱巴巴的钞票配上一脸满不在乎的神情,不用多说话,心里都是热乎乎的。
四、商业头脑渐渐形成北京已从皇城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身在其中的北京青年也逐渐吸收了不少商业思想。
和以往的“玩”相比,他们更注重实践了。
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北京新青年还炒股、炒房或从事其他生意。
简单一点的,有的北京青年家里有多余的房子,就出租出去,每月赚取的租金就抵得上普通人的月工资了。
《北京青年》观后感
![《北京青年》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71c4eee6c175f0e7dd13794.png)
《北京青年》观后感《北京青年》观后感1最近无论是上下班路上,还是中午吃饭的时候,我都在追看一本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北京青春》。
在观看的过程中,跟着连续剧剧情的变化,内心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与此同时,也在思考着一些有关于青春的问题。
这本连续剧既有对于青春的思考,也有着对于亲情、友情、爱情的诠释,比较深刻的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于自由、对于生活、对于思想的看法,也出现出当代人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自以为是,好高骛远等问题。
但是,给我也出了一个课题,如果条件允许,是否也应该重走青春一回?生活在当今社会,就不得不面临着自己没办法逃脱的压力,有来自工作方面的,有来自家庭内部的,也有来自自身要求的,方方面面的压力有时会让我们在改变的过程中,选择了顺从,也渐渐得失去了自我。
虽然在外表看来,大家都能够和谐相处之类的,但是内心却有着不一样的心境,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没有足够的心机,就无法过上上层生活。
这就是现实,但是我们又追求着轻松、追寻着自由,所以就出现了很多的矛盾。
就拿白领来说,每天住在方形的房间里,每天坐着方形的汽车上下班,每天在方形的格子间里工作,每天过着方形的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让自己与方形结了不结之缘,并且每天与几乎相同的人打着交道。
长此下去,生活变得乏味,而且也离自己最初的梦想越来越远,到最后都忘记了最初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剧式的生活,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如此生活下去。
而这电视连续剧给予我们的就是一种重走青春的勇气,在重走青春的道路上,找回原本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也在重走的道路上,锻炼出自己原本没有的生存能力。
这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好方式,但是选择是需要勇气的,也是需要魄力的。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所以不一定重走青春这一道路适合每个人。
但是更多的是一种对于青春的思考,对于人生的感悟。
对于亲情,我们要深知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懂得报答父母,要能够理解父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剧名:《北京青年》
■导演:赵宝刚
■主演:李晨、杜淳、马苏、张俪等
■评家:唐书钰
■评分:★★★☆☆
当《北京青年》里的大哥何东突然宣布辞职退婚,要重走青春路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2005年的电视荧幕上,陆涛对着他人人称羡的工作和富爸爸说,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这些观众都在不断地成长,那个任我们挥霍的青春也正在流失。
只有赵宝刚,把他的青春留在了过去,并一直停留在那里。
赵宝刚的“青春系列”每一部都能成功地捧红一两个个性十足
的新星。
从《奋斗》到《我的青春谁做主》再到如今的《北京青年》,赵导镜头下的年轻人总是充满了激情,不会被世俗所累,可以随时抛弃一切去实现内心真正的自我。
这样的追求是崇高的,就像每人心中都有个西藏一样,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份狂热,而对青春热诚的共鸣就足以吸引城市中众多身不由己的年轻人。
也许在赵导的眼中,青春就是这样一场应该抛弃一切的赌博。
相比之下,任何对现实的妥协都显得相形见绌——尽管这个赌博使用的筹码未必属于我们,或者说,我们未必能为之负责。
《奋斗》中的米
莱因为爱情而选择支持陆涛,最终连父亲的公司都赔掉了;《北京青年》中的何东,更是彻底为了追求自我放弃了爱着自己的人和本属于他的责任。
如此的大无畏让人不禁怀疑,青春就当如此忘乎所以吗?
在《我的青春谁做主》中,霹雳与母亲关于自我实现和社会认可的对话也许可以帮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赵宝刚对于青春的理解,显然就是不惜一切去平衡自我与社会的矛盾。
赵氏电视剧中的年轻人,都是以坚硬的棱角去对抗这个冰冷的世界,直到遍体鳞伤方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而事实上,学会与这个世界妥协也是成熟最重要的一步,个人价值的实现,不应是对现有自己的否定,而是在了解的基础上不断地自我探索。
如果用一种残酷的方式来形容,青春也应当是步步为营的战争,而不是把把都赢的赌博。
青春是激情是冲动,是漠视一切的勇气,但更重要的是,青春是通往成熟的路。
《北京青年》的最后,四个人一起去了云南,这个不少年轻人都心之向往的圣地,这似乎也暗示了每个人都在这场青春的磨炼中获得了升华。
赵导“青春系列”展现的热情令人震撼,但生活不是电视剧,不是每一场赌博都有一个happyending,这场人生的豪赌,还是交给那些激情的角色来完成吧。
《北京青年》怎么了?
■评家:温翔
■评分:★★★★☆
《北京青年》一出,争议不断,拍砖的鼓掌的不胜枚举,当然焦点还在何东的重走青春。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80、90后的思想总能给你惊喜,作为独生子时代的产物,没点开创的精神,那可就是时代的悲哀了。
何家兄弟的折腾其实就是一面旗帜,如果每个青年都认真反思自己的活法,我想就不至于整天呆家里,整年地待业啃老,作为新生代应该有点自己活法的主见。
脱离父母圈去活真的很需要勇气,我觉得有可能一直被父母包养的独生子女有可能会不如那些打拼在外农民工的子女,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辛苦过,知道生活的幸福来之不易,知道怎么去活着。
其实我们非常喜欢赵宝刚的偶像言情剧,至少不坑观众,从《奋斗》到《我的青春谁做主》再到《北京青年》,赵老师给人有种倒活的感觉,难怪青春自己做主,如今又要重走青春。
用一种娱乐精神来hold住电视观众,还真是超越了庸俗脂粉的那些偶像言情剧。
作为言情剧爱情的作用力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年轻人,但这几个北京爷们的爱情也是非常的不接地气,而且是有骨气地去爱。
何东放着女博士得瑟,而何南对富家女叶坦也不死缠滥打,如果是接地气,那可能他们就不会重走,而是依偎在父母的身边一直老去。
这几个爷们其实年龄不大,最大的快三十,而最小的才二十一,在行为上思想上面对很多问题都还很幼稚,所以这重走青春无非是他们脱离线索的风筝举措,未必就仅仅是重走青春的折腾。
其实职业可以选择,但爱情更为严肃,岂能说不爱就不爱了呢?富家千金叶坦对何东表白引发的兄弟地震波很是给力,其实这样的事情现实版也不少,但很多人都因爱情的自私而兄弟反目成仇,没有更多的理智去维护亲情,而因为自私的爱情老死不相往来,所以说《北京青年》里的爱情还真不是那么低俗。
“重新走青春”,这词,好别扭
■评家:蓝调莎
■推荐指数:★★★☆☆
在电视剧《北京青年》中,赵宝刚导演通过剧中人,建议让年轻人重新走一回青春,什么叫重新走青春,按导演意思,既一个人年轻时,不要这么快就在父母的暗助下或第一份工作中安定下来,走出去,离开自己现有的安稳舒适工作和生活环境,去另一些地方看看,然后在过程中,琢磨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借此磨炼自己。
按理说,原本这样的想法,是相当不错的,但随故事展开,这些让一些类型的人心领神会的概念,却在另一些不属于这种类型的人身上,演着演着就成了一句别扭的口号。
出门看世界,在任何年龄段,都是一桩有意义的事,假如把剧中这种离开自己的城市,去陌生地生存就划为重新走青春,那么在我们周围,这样的事太多了,这其中,人数最多的是从各中小城市及乡村涌向大城市里的人,虽然不同的是,他们走进城市后,很多人不再回去。
在这样出走洪流下,《北京青年》中四小伙,离开北京,先后去烟台、深圳谋生,实属太小菜一碟。
然而,他们走着走着,就迷失了方向,本来嘛,他们的出走,就不是来自骨子里的指引,而仅是受电视上一个在路上的女子影响。
而这女子显然在骨子里与他们是两类人。
况且,这世间,不是人人都可以漂泊的,世上有很大一部分人,他们属于安分守己类型,有强大的责任感,靠专业生存,不需要也不属于漂泊,漂泊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和时间浪费,例剧中骨科医生何西,像他这样随没啥思想的何东出走,还不如抓紧时间,精良医术,为早日钻研成神医与再世华佗而努力精进。
还有,像何南这样的产品设计者,在社会上其实不少,关键是真正对市场和用户路数,如感到其原理真正有效,除了找咨询公司做推广外,还可自己学会策划,向有资金和对路的公司推荐自己。
对权筝,感到她这个人很白痴,像她这样放弃在异地找工作,为大伙烧饭洗衣,真是枉读了学位,作为一个现代女性,即使痴爱着另
一个,无论在哪儿,都不能为他而放弃自己的专业和工作。
女子,只有站立时,另一半才会在心里升起对你真正的尊重。
后看到她伙同其他几个开了酒吧,走到这一步,虽然有点生硬,但就此可以重新估量她。
“重新走青春”,不是此种类型的人,千万不要受此词惑,看完电视,该干啥仍干啥,顶多,在夜晚,让思绪漂泊一下,而后,继续手中工作。
假如你的路还刚开始,在你持续认真投入数年后,你自会悟出你究竟适合做啥事,真正需要什么。
此文由整理,转载请注明原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