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萧红《呼兰河传》诗化特点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萧红诗化小说的艺术特色

——以《呼兰河传》为例

茅盾为其作的序中所言,“也许有人会觉得《呼兰河传》不像一部小说,没有贯串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也都是零零碎碎的,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而这‘不像’之外,还有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

在我看来,这其是就是萧红诗化小说艺术特色的一种体现,独特的结构布局,抒情性的散文风格,诗一般的意境,敏感细腻的感情,正是这种对传统小说的突破和创新才凸显出了她的清新自然,与众不同。

一.女性自身的叙述视角

这一特点在萧红的作品里经常会体现出来。第二章里去娘娘庙求子求孙,要先去老爷庙磕头报道;“男人塑的凶猛,女的塑的温顺老实,老实的就是好欺侮的,可见男人打女人是天理应该,神鬼齐一;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侮,就是同类也不同情”这无一不体现了萧红作为女性发出的呼喊。辛辣讽刺的语言针砭着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封建陋习,还有对广大女性能站起来反抗这种不公,掌握自身命运,自尊自爱的热切希望。但她也会因为残酷的社会现实而感到迷茫,更添悲伤。小团圆媳妇抗争过,哭声是她反抗的真实写照,但到了冬天,哭声渐渐没了,哭声,是抗争的开始,却也是妥协的开始;王大姐也抗争过,

大胆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可在众人的耻笑面前,她也选择了妥协,沉默着,隐忍的活着。悲凉就在于此,弱小的反抗终究是敌不过根深蒂固的旧俗,是艰辛刻板的生活和愚昧的民众给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姐挖掘了悲苦命运的坟墓,而导致她们的死的罪魁祸首又无一不指向了万恶的封建制度,是它,让民众变得愚昧无知,麻木不仁,酿成幕幕悲剧。

二.独特的散文体小说结构

《呼兰河传》里没有典型的人物塑造,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没有前后照应,没有高潮,没有主角,甚至没有必然连贯的章节。全书分为七章,每章都可以拿出来独立成篇。这与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截然不同,但正是这不同,便体现了《呼兰河传》在结构上的独特性。萧红突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抒情性的因素撑破了严密的结构框架,冲淡了完整的情节密度。前四章里尽要人命却没人填的“大泥坑”,跳大神,唱秧歌,孟兰会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童年的“我”在祖父的庇护,娇惯,溺爱中悠然任性的成长……抛开生活的悲剧性和人们的愚性不谈,这一根感情线的串联,倒也能把这些细碎的图景融成一幅美好的风俗人情画面,生动自然。看似散漫,却随着作者的内在情感在流动。后三章是情节性稍强的三个独立短篇,小团圆媳妇之死,有二伯的悲剧生活,王大姑娘和冯歪嘴子的爱情不幸。朴素流畅的语言,形散情聚的笔触,信笔写去,自然而洒脱,没有矫揉造作,这种平实的散文化写法好似作者的自说自话,娓娓道来牵动着我们的心弦。开放之中有紧凑,放任之中仍有统一感。文学贵在独创,尽管这不像是一部小说,“却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三.浑然天成的语言运用和意境营造

《呼兰河传》的语言极富表现力,无论是叙述还是描绘,既有抒情诗的蕴藉诗意,又有传统画的绚丽色彩。写景色则情景交融,如诗如画,写人物则绘形绘声,神情毕肖。作者开篇就写到“严冬一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者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我们便自然的被她领进她营造的意境,领略了呼兰河的自然风貌。还有那小镇晨景,“得得”的马蹄声,清脆的甩鞭声,跳跃的灯笼,升腾的热气,一股乡土气息扑鼻而来,画面里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还有那夺目耀眼的火烧云“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了......红彤彤,金灿灿,葡萄灰,茄子紫......”真是色彩缤纷,绚烂至极。还有那后花园的蝴蝶,小白菜,狗尾草......让你不经意就沉醉其中,置身于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宁静地感受自然之美。

语言上的第二个特点便是它的幽默讽刺性。第一章中卖馒头的人对偷吃馒头的人说“冷的天,地皮冰裂了,吃了我的馒头了。”房上采蘑菇的故意选几个大的抛下来,可以炫耀,却不料鞋子落到滚水里,滚出了花,惹来一阵大笑。这种幽默和笑其实都是沉重的,凄凉的,让我们对他们的不幸和麻木感到悲哀却也同情。

第三个特点便是语言的重复。“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这样的句子在第四章的每一节开头都有出现。这样,通过“回环复沓”强化了小说的诗的情感和氛围,引起读者的注意,更加的感人肺腑。

这三个特点相辅相成,交相辉映,才形成了语言上的亮点,让人耳目一新。

四.含蓄细腻却也一针见血的情感表达

《呼兰河传》中的情感也是含蓄细腻的的,第三章作者用一整章篇幅去描述童年自己和祖父的悠闲生活,可见祖父和那段时光在她心中的地位。没有直白,赤裸裸的亲情告白,只是用平实的语言平淡的语气轻描淡写了一番,却能让我们感受到那浓浓的温情。和祖父在后院除草,种菜;跟着祖父学诗;和祖父一起吃鸭肉。这些平常的生活片段在作者心里也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写这部小说的时候,独居香港又疾病缠身的萧红是寂寞的,是悲凉的,这些童年的欢乐时光大概是她少有的慰藉,又怎能不让人怀念呢?

除开这温情回忆,也有对国民愚昧麻木的批判,贫穷,凄苦生活的同情,而这一切的悲剧根源作者尖锐的指向于封建陋习旧俗的荼毒。这在小说里面体现的淋漓尽致。我在女性视角的部分中也有提到过,跳大神是为了治病,放河灯是为鬼魂指路脱生的,野台子戏是为了祈福,还愿,娘娘庙大会是为了求子求孙。“这些盛举,都是为鬼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至于人去看戏,逛庙,也不过是揩油借光的意思”。还有小团圆媳妇的死也是作者情感抒发的突破点。看到小团圆被婆婆无情地虐待,乡邻们都只是冷眼旁观,本着看热闹的心态,毫无恻隐之心;想出各种毫无道理可言的偏方,想着为小团圆治病还魂,什么把只鸡带毛整只吃了,扎草人当替身烧了,跳大神,向云游真人抽帖……还以为是行善积德呢!直到到小团圆被热开水给活活烫

死,人们心中的悲伤也是一闪而过。表面上幽默诙谐,轻松的描写,背后却是作者无尽的悲哀,无奈。人们的迷信愚蠢,对生命的漠视,对生活的麻木,让人笑也不是,恨也不是。作者以呼兰小镇为缩影,映射的却是整个中华大地。这便是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批判性是力透纸背的,其中情感可见一斑。

在人生的落幕期,萧红写下了《呼兰河传》,想必是为漂泊多年的自己找寻心灵的归属。尽管呼兰河镇充斥着愚昧无知,苦难悲凉,那样的荒凉,弥漫着绝望。但是萧红还是用着平和,淡泊的心态和语气道出了其中种种,用颗包容的心容纳了这一切的不美好。看似信手拈来的记忆碎片,却是萧红童年珍贵的精神养料,呼兰小镇就是萧红心灵的归宿,是她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抹暖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