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呼兰河传》全书解读

《呼兰河传》全书解读

《呼兰河传》全书解读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她童年生活为线索,描绘了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以下是对《呼兰河传》全书的解读:
1.独特的艺术形式:这部小说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
角;虽然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

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

这种独特的形式展现了萧红娴熟的回忆技巧和抒情诗般的散文风格。

2.深度的社会讽刺:小说中的“大泥坑”“四月十八娘
娘庙大会”等风土人情被真实地表现出来,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
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3.人物描绘:二伯、小团圆媳妇和磨倌冯歪嘴子的悲情
故事是小说中的重要部分,他们各自的命运和遭遇反映了社会的冷酷和无情,以及人们对于封建传统的盲从和迷信。

4.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远在香港的萧红创作了这部小
说,以寄托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

小说中的“呼兰
河”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
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

5.对传统观念的挑战:萧红在小说中挑战了传统的价值
观和道德观,揭示了封建陋习和迷信对人们的束缚和伤害。

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呼吁人们摆脱传统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真实的人生。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深刻思考和社会洞见的小说,通过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弱点。

它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

浅谈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

浅谈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摘要】《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情感。

本文从表现形式独特、真实性和感染力强、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等方面探讨了《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并分析了这些特点的产生根源,包括作者的生活经历与感悟,以及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得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展望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呼兰河传》的艺术魅力及其产生原因,为读者提供更加深入全面的解读。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点、真实性、感染力、时代感、生活经历、时代背景、社会现实、研究、展望。

1. 引言1.1 介绍《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中国著名女作家萧红所著的一部名著,以其深刻描写了中国东北农村生活的独特视角而闻名于世。

作品以呼兰河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三姐与乡下人民之间的生活、情感纠葛和人生遭遇。

小说以其真实的情感表达和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淳朴、悲壮的东北农村画卷,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呼兰河传》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不仅在于其表现形式独特、真实性和感染力强,还在于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萧红通过小说展现出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揭露了当时农村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作品既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又让人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压抑和苦难。

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更应当重视和研究《呼兰河传》这部作品,探索其中蕴藏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

通过深入剖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社会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家的文学追求和社会关怀,也可以更加现代化地解读和赏析这部经典之作。

1.2 为何选择研究《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

选择研究《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是因为这部作品在文学领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呼兰河传》通过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强烈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以及深刻的时代感,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时代变迁的观察。

浅析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特色

浅析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特色

2018-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文学品析浅析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特色杜东妮(淮北师范大学,安徽淮北235099)摘要:本文从《呼兰河传》所展现的地域性和出现的民俗文化这两方面进行论述,剖析呼兰河传独特的文化特色。

一方面,从萧红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注入手,通过对人物性格以及行为所展现的地域性特点,从而看出人民愚昧的生活模式以及病态的心理;另一方面,通过萧红对民俗突破传统小说模式的描写,来解剖国民灵魂以及鞭挞社会病态心理,表现封建社会人民精神上的匮乏以及萧红想要改变国民病态心理的愿望。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文化特色;地域性;习俗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004-03一、浓郁的地域特色萧红的作品有着浓郁的地域色彩,通过阅读她的作品,有种置身于那片宽旷的东北土地的感觉,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开篇对于东北严冬的刻画,描绘北大荒的自然风光,让人难忘。

“严冬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更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口了。

”而这样的寒冬在中国的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的。

从萧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她身临其境之后的感受,带给人一种真切感和新鲜感。

对此茅盾曾给予萧红十分中肯的评价:“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副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的确,萧红的作品给我们的感觉,虽然与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大相径庭,却让我们看到了更多超越传统的东西,即浓郁的地域色彩。

(一)关注底层阶级的苦难,揭露国民病态灵魂萧红生活在一个动乱的年代,国内以及国外的双重压迫,都带给了人民无限的灾难,这些也都影响着萧红的文学创作,她以战斗的姿态积极回应着时代的要求,用自己的笔杆子加入了斗争的行列。

现当代 解读《呼兰河传》中萧红的孤寂情感

现当代 解读《呼兰河传》中萧红的孤寂情感
② 张 抗.萧红家庭情况及出走后[A].东北现代文学史资料[Z].1982.5.
③ 鲁 迅.坟.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164.
④ 聂绀弩.萧红选集.序[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
四、打开复杂的叙述视角,解读萧红的孤独情怀
萧红写作《呼兰河传》时,在重庆刚刚失去了一个孩子,在香港又与端木蕻良分居,加之疾病对她的折磨,萧红是脆弱而寂寞的。米兰·昆德拉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诗性记忆,萧红的诗性记忆毫无疑问是关于那个遥远的呼兰小城的,是关于祖父和后园的。然而回忆是美好的,也是痛苦的,故乡给予萧红的不仅仅是温馨,更掺杂着悲凉与酸楚。回忆故里的《呼兰河传》虽然给了寂寞的萧红暂时的温暖与爱,然而悲剧感和荒凉感却很明显地充溢了小说的章章节节,寄予了她无法纾解的孤独情怀。《呼兰河传》全篇共分七章,外加一尾声,前两章主要写呼兰河的地域风貌和风俗人情,后五章主要写的是故乡的生存状态和自己的情感体验。《呼兰河传》没有曲折生动完整的“事”,只有一些记忆中的片段。作者借助一定的视角含蓄地传达出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用“情”将各章组成一个整体。两部分用看似错位的叙事角度,呈现出复杂而重叠的情感。在《呼兰河传》的第一章中,萧红以巡礼式的广角聚焦方式,使我们对这个小城慢慢熟悉并感觉亲切起来。首先引起读者阅读趣味的恐怕是东二道街上那个大泥坑了,大泥坑五六尺深,雨天泥浆成河,晴天竟成了极其危险的让动物丧命、让行人两腿发颤虚汗直流的陷阱,一场场闹剧上演过后,“说坼墙的有,说种树的有,若说用土把泥坑来填平的,一个人也没有。”在呼兰城人的思维里,这个大泥坑不仅可以上演免费的解闷闹剧,更是吃死猪肉的借口,怎么可以随便填平呢?柏杨说中国的文化就是酱缸文化,其实这个大泥坑就是呼兰城人的文化价值观的积淀,是他们思维模式的缩影:大泥坑消融一切异己的东西,表面风平浪静,其实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鲁迅说过:“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③在呼兰城,填个大泥坑都能引起如此的反对,又怎么敢奢求任何进化的变革呢?大泥坑是小城民众生命形式荒芜的象征,也是他们的宿命。呼兰河城的人们有条不紊地过着他们不悲不喜的日子,萧红用大泥坑这样一个小视角折射出一个荒芜的生命群体,一种没有生机、没有进步、没有活力的乡土文化,面对这样的生命群体与乡土文化,令萧红非常感伤和悲戚。因此,在呼兰城人的认识里,生、死没有了临界点,人生没有了值得敬畏的东西,灵魂里只剩下令人窒息的荒凉,漠视一切的荒凉!哀莫大于心死,这里的人文环境闭塞、落后,生命力出现了弱化与萎缩,一切仅仅是为了漫无目的地活着,像动物一样地活着,虽然背后是急剧变化的大时代。

中国现代小说鉴赏结业论文————萧红的《呼兰河传》

中国现代小说鉴赏结业论文————萧红的《呼兰河传》

中国现代小说鉴赏结业论文论文题目: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姓名:孙鹏专业年级:2010级化学工程与工艺学号:2104022158任课教师:郭玉玲摘要:萧红的一生短暂而多难,像一颗划过夜空画出美丽轨道之后迅速逝去的流星,虽曾有耀眼的瞬间但更多是艰辛与沧桑。

她在女性感悟的基础上加上了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给生命的内涵提供了更加深邃和厚重的解读方式。

萧红作品的深刻性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很多偶然的因素也有很多必然的因素,而不是某一个简单的原因直接作用的结果。

其中有很多复杂和丰富的原因需要去探求。

关键词:儿童视角坚强多难三十年代批判与反思正文:还在游离于手机上网聊天的我,耳畔忽然接收到了一个声音——“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东北的女作家萧红”。

就是这句话让我毅然决然的放弃了选修课上一直陪伴我度过的通讯工具,也许你会好奇,是因为他是东北的作家?还是因为他是一个女作家的缘故呢?不……“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①就单单是这几句话就足够吸引我这个半个文学爱好者了,能够让矛盾先生对文学作品发出这样感慨的我想文学世界中也没有几个了,因为这句话我第一次搜索了萧红,第一次了解了萧红,第一次读懂了萧红。

萧红短暂的一生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屈服于命运的坚强女性。

她总在为自己的命运抗争,却又总是被困扰其中,最后凄然病逝而觉得不甘。

她是富家小姐,同时她也只是个初中文化的人,她留给我们的作品仅几万字,但却是不可估量的财富,她的语言文字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电波,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

了解他不是因为同情,也不是因为崇拜,更多的是因为喜欢。

喜欢她对于人生的执着追求,喜欢她的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淡淡愁绪。

提及萧红的作品就不得不提及本人最喜欢的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其实《呼兰河传》就是萧红人生的一部分。

《呼兰河传》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疆呼兰小城的风土画。

作品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剧性的生活图景:令人窒息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面对沉积着层层淤泥的给自己带来灾难的大泥坑,人们宁可想方设法地绕道而行,或者幸灾乐祸地在围观“抬车抬马,淹鸡淹鸭”中获得“乐趣”,也不愿改变现状。

《呼兰河传》散文化小说的独特性探析

《呼兰河传》散文化小说的独特性探析

《呼兰河传》散文化小说的独特性探析摘要:自五四以来,一批作家独辟蹊径创作了散文化小说。

萧红接过散文化小说的旗帜,并根据自己的情感经历和写作风格,创造性地完成了多部优秀的散文化小说。

《呼兰河传》突破了以叙事为主的小说结构模式,以浓郁的情感代替曲折的故事情节,以群像展览式的人物描写代替性格鲜明的“主人公”刻画,以自由化的诗歌语言唱出作者内心的悲凉寂寞。

关键词:萧红; 《呼兰河传》; 散文化;萧红是一个很有文体意识的作家,她曾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

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1]。

”她不盲目地采用传统的小说结构进行创作,而是有意识地创新小说结构,构建属于她自己的小说美学。

萧红以独特的笔触,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创造了人物的群像性、情节的情感性、结构的音乐性这样一种“萧红体”小说。

她的《呼兰河传》就是一本出色的散文化小说,具体表现为:结构的散文化、语言的自由化、淡化人物性格、浓郁的主观抒情性。

一、结构的散文化传统的小说结构以线性为主,故事以单线或多线交叉发展,具有情节起伏、高潮和结局的特征。

纵观《呼兰河传》,完全找不到这些传统小说的标志。

(一)没有贯穿全文的线索《呼兰河传》共分为七章,没有一个主线贯穿全文,形成一种松散的“串珠式”结构,各章之间只是有情感上的联系。

第一章简单介绍呼兰小城的自然景致和社会环境,第二章描写了呼兰城的人文风貌。

第三章描写了后花园中“我和祖父”的温馨小事。

第四、五、六、七章,描写的是家庭及周围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从结构上看,完全无法找到串起全文的小说线索,各章节都可以独立成篇。

《呼兰河传》追求的不是传统小说的结构美,它所寻求的是一种结构上的断裂、情感上的联系的形式。

从内容上看,浓郁的抒情贯穿了整部作品,使得这部小说具有形散神聚、可分可合的散文化特征。

(二)淡化故事情节淡化故事情节也是《呼兰河传》结构散文化的表现。

萧红的叙事艺术

萧红的叙事艺术

萧红的叙事艺术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于世。

萧红的叙事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真实生动的场景描写萧红擅长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和情境,使得小说中的场景显得非常真实生动。

例如在《呼兰河传》中,她通过对呼兰河边村庄和农民生活细节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农民们艰苦卓绝的生活状态。

在《生死场》中,她通过对囚犯们在监狱里面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同行为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囚犯们无尽的孤独和无助。

二、多元化的人物形象萧红笔下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多彩,包括各种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层次等等。

例如在《呼兰河传》中,她塑造了大量鲜明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如勇敢坚毅的翠翠、聪明机智的黑子、忠诚老实的大妈等等。

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又有着共通之处,使得小说更加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三、巧妙的叙事结构萧红在叙事结构上非常巧妙,她善于运用回忆录、日记等多种叙事方式来展现故事情节。

例如在《生死场》中,她通过囚犯阿Q正式被执行死刑前的回忆和内心独白,将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

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四、深刻的思想内涵萧红笔下的小说不仅仅是一些故事,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的深刻思考。

她关注农民生存状态、女性地位和社会阶层等问题,并通过小说反映出来。

例如在《呼兰河传》中,她揭示了农民们在旧社会中所经历的苦难和不公;在《生死场》中,她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在极端环境下的选择。

总之,萧红的叙事艺术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她通过真实生动的场景描写、多元化的人物形象、巧妙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创造了一批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浅谈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

浅谈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

浅谈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作者:万娟万鹏娄杨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03期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一是基于“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双重叙事维度的交织,这给人带来一种原生态气质和理性气质交织的美感;二是在文体特色方面,它是一种富有空间性的诗化散文特点的小说,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吟唱歌谣般的艺术享受;三是由不同叙事元素的矛盾冲突与和谐统一所带来的强有力的文本张力,给人留下多重价值的冲击和层次丰富的审美意蕴。

而萧红之所以创作出《呼兰河传》这部伟大的作品,是有其根源的,笔者就其成长经历对这位天才作家进行了浅略的分析,归纳出几点不成熟的结论,以期产生学术讨论的效果。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点;根源萧红虽命运多桀,只拥有短短三十几年的生命,她却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不可磨灭的篇章,当得起“30年代文学洛神”这个美誉。

特别是《呼兰河传》以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被后世广为称赞,值得反复品味推敲,也值得追溯那艺术背后的根源。

一、《呼兰河传》的突出艺术特点(一)写作纬度——基于“儿童视角”的“儿童叙事”和“成人视角”的“回溯性叙事”的交织。

所谓儿童视角,其实就是“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叙事角度”。

这种独特的写作纬度的艺术魅力是由“儿童叙事”的原生态色彩和“回溯性叙事”的成人思维色彩的交织重叠所带来的。

(二)文体特色——富有空间性的诗化散文体小说。

《呼兰河传》独特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独树一帜的文体特征,也就是被评论界广为称奇的诗化散文风格的小说体。

作品几乎摒弃了传统小说那种对因果线索进行逻辑演绎的叙事模式,突破了传统小说最看重的“情节”,采用“空间性”的结构特征,各章节或者说各单元以一幅幅画面的形式并列呈现。

这是导致小说结构松散化从而更接近于散文的一个重要因素。

《呼兰河传》点评

《呼兰河传》点评

《呼兰河传》点评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作者童年生活的线索,展现了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首先,萧红在《呼兰河传》中运用了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地再现了她的童年生活。

她以幽默的曲调折射出故乡的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

这种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使得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历史价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独特视角。

其次,萧红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注重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命运。

例如,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而冯歪嘴子的坚韧和乐观,则体现了底层人民在困境中的顽强生命力。

这些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呼兰河传》在艺术表现上也具有独特之处。

萧红以散文式的笔法,将叙事、描写、抒情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美学风格。

她的文字既富有诗意,又充满力量,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以犀利的目光洞察了社会的黑暗面。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萧红作为作家的才华和魅力,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值得每一个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现实的读者去阅读和品味。

试论《呼兰河传》的民俗意蕴

试论《呼兰河传》的民俗意蕴

二、民俗描写的艺术手法
1、生动的细节描绘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绘,将呼兰河畔的民俗风情展 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她详细描绘了“大泥坑”这个地方的特点,以及当地人如 何在大泥坑里摸鱼、打猎的情景。这些生动的细节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呼兰 河畔的乡村世界,感受到了那里的生活气息。
2、形象的比喻手法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一部长篇小说,以作者童年的故 乡呼兰河为背景,用独特的笔触勾勒出呼兰河畔的民俗风情,以及人们的生活百 态。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以一个孩童的视角,生动描绘了呼兰河畔的风土人 情。她以清新的笔调描绘了呼兰河的四季景色,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每个季节 都有它的特色和生活的热闹。春季的呼兰河是花的海洋,夏季则是避暑的胜地, 秋季丰收的忙碌,冬季则是雪的世界。
当代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许多民俗元素。这些元素的出现,不仅丰 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还为作家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通过对当代文学 中民俗元素的梳理,可以发现其表现形式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许多当代文学作品以民俗文化为题材,通过对某一地区或民族的传统 习俗、风土人情的描绘,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例如,贾平凹的《秦腔》 以秦腔这一地方剧种为切入点,通过对秦岭山区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当代农 村社会的变迁和生活形态。
在呼兰河畔,萧红也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从她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勤劳 的农夫、灵巧的工匠、善良的妇女,以及那些形形色色的小人物。每个人物都有 他们独特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作者以细腻的笔法描绘出他们的生与死、欢乐与悲 哀,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呼兰河畔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以情感起伏为脉络,用巡视式的艺术手法,将呼兰 河畔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百态呈现在读者面前。全书七章,既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 尾声余响不绝。萧红以娴熟的写作技巧,抒情诗的意境,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 写出了这部巅峰之作,为中国文学奉献了一部不朽的经典。

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以《呼兰河传》《生死场》为例 汉语言文学专业

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以《呼兰河传》《生死场》为例  汉语言文学专业

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以《呼兰河传》《生死场》为例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匹黑马,也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封建动荡的时代背景之下,其短暂的一生充满了无数曲折与坎坷,但同时赋予了她对生命细腻而敏锐的感知,给予了她文学创作的灵感与源泉。

在她出生成长的生命之源呼兰县,见证了东北农村生活的麻木、腐朽与闭塞,这样的生命状态刺激着萧红的内心,产生了对于生死的强烈思考,获得了关于生命意识书写的独特感悟。

萧红的创作与同时期作家相比有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她通过自身的生命体验不断感知生命的存在状态,了解生命存在的形式,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她重视生命个体的主观体验与生命意识的展示。

本文以此为线索,拟从《呼兰河传》与《生死场》的文本呈现中,探寻萧红的生命意识及其表现方式,同时结合萧红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探寻其生命意识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分析萧红作品中对生命的书写以及对生命意识的书写形式来剖析作家的创作理念,更好地理解萧红的生命意识以及她对生命的思考。

关键词:生命意识;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On the Life Consciousness in Xiao Hong's Works:Take Hulan River Biography and Life and Death Field as anexampleAbstract: Xiao Hong is a famous modern Chinese female writer, a dark hors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one of the four talented wome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Under the feudal turbulent times, her short life was full of countless twists and turn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gave her a delicate and keen perception of life, and gave her the inspiration and source of literary creation. In Hulan County, the source of life where she was born and grown, she witnessed the numbness, decay and obstruction of rural life in the Northeast. Such a state of life stimulated Xiao Hong's heart, produced a strong thinking about life and death, and gained a unique writing about life consciousness. Sentiment. Xiao Hong’s creation is unique from the writers of the same period, that is, she constantly perceives the existence of life through her own life experience, understands the form of life existence, and explores the meaning of life existence. She values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and life of individual life. A display of consciousness. Taking this as a clu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Xiao Hong's life consciousness and its expression methods from the textual presentations of "Hulan River Biography" and "Life and Death Field", and at the same time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Xiao Hong's life consciousnes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Xiao Hong's social life , And analyze the author’s creative concept by analyzing the writing of life and the writing form of life consciousness in Xiao Hong’s works, 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Xiao Hong’s life consciousness and her thinking about life.Key words: Life Consciousness; Xiao Hong; "Hulan River Biography"; "Life and Death Field"目录引言一、生命意识与中国新文学小说创作的源流(一)西方现代生命哲学的起源(二)中国新文学小说发展过程中生命意识的觉醒二、萧红作品中对生命的书写(一)原始的生命动力(二)生命的悲剧意识(三)孱弱的女性地位三、生命意识的书写形式(一)情绪体验式的创作(二)意象化的叙事手法四、萧红生命意识形成的原因(一)充满抗争的时代背景(二)饱含激昂的地域文化(三)遭受曲折的生命体验五、结语参考文献致谢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以《呼兰河传》《生死场》为例引言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曾经在文艺界掀起过巨大的波澜,众多学者也曾多方面的去调查并且研究萧红创作的灵感源泉,通过回溯其经历过的历史背景以及时代环境等方面。

论文: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论文: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论文: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浅析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摘要:著名女作家萧红于1940年在香港创作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在小说形式上,开创了介于散文、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体裁样式,本文从《呼兰河传》的文体、民俗文化、语言、风格特征和人物表现等方面入手,全面总结了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一、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呼兰,著名女作家,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

她出生于呼兰县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

为了反抗包办婚姻,萧红于1930年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萧军的出现,对萧红走上了文学道路有重要影响。

1940年12月,萧红在落寞,痛苦中完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作品以回忆性手法来对故乡追忆,文笔细腻柔美。

小说将童年时东北农村的封建,黑暗,以及落后愚昧真切的表达了出来,让读者深刻的感知到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东北农村的真实生活状态,也揭示出旧社会的封建传统思想对人民的压迫与迫害,表达了萧红对家乡受苦受难的人民的深切同情。

《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重要作品,也是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二、《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1、小说的散文化、诗化《呼兰河传》整部作品文体独特新颖,题材介于散文、诗歌与小说之间,或者说更像是一篇散文诗,所以称其为小说的散文化、诗化。

童年生活的追忆为思想情感的主线,通过时间、空间的变化来串连在一起来看,便是一副生动的故事。

成为一种独特的散文形式的小说结构。

而这种散文化的结构却又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与艺术追求紧密联系着。

[1]任何一部小说中,主人公是其的灵魂所在,都会围绕着主人公展开来叙述描写。

而《呼兰河传》却恰恰背道而行。

它没有去刻意的渲染某个人物,也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

作品的人物总是简单的出现,又简单的离开。

比如说胡家的小团圆媳妇来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跑去看;小团圆媳妇又生病了,大家又去出谋划策为她治病,后来小团圆媳妇死了。

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内涵与文体特色.doc

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内涵与文体特色.doc

《呼兰河传》继《生死场》之后,1938年萧红在重庆开笔创作她的自传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由于颠沛流离,直到1940年底才在她寓居的香港最后完稿成书。

这个时刻,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离家乡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

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而在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欢乐童年——寂寞心灵的慰藉萧红的一生是被家庭、爱情和社会所放逐的一生,在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

可以说,寂寞情绪和无家情结困扰了萧红,同时也造就了萧红,成就了她的许多艺术佳构。

她把自己的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怅惘,通过审美沉思转化为作品的情感基调和美丽的诗魂。

写作《呼兰河传》的萧红经历了内心与外在的种种变故与波折,身边没有了写作《八月的乡村》的“保护人”似的萧军,心目中的故乡也从要逃离的陷阱变成灵魂的寄寓之地。

成熟的萧红换了一副眼光看待故乡。

故乡,尽管她蒙昧,蒙昧得令人痛心,可是她又是包容的,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都在其中。

就像后花园中的小黄瓜、大倭瓜,就像那些蝴蝶、蚂蚱、蜻蜓,就像黄昏时候的红霞,他们不辨生死,既短暂,又久远。

萧红用散文的笔调来书写故乡。

她找到了一种最能表达自己与故乡的血肉联系的笔调。

在这种书写中,萧红重新确认了自己与故乡、与呼兰河的关系。

他们不再是对立性的,而是对话式的。

在这样的写作中,萧红获得了心灵的慰藉。

尤其在对祖父的回忆性的描写中,充满了对童年烂漫时光的回味。

谈萧红笔下的东北民俗文化 ——以《呼兰河传》为例 翻译

谈萧红笔下的东北民俗文化 ——以《呼兰河传》为例 翻译

谈萧红笔下的东北民俗文化——以《呼兰河传》为例翻译摘要:一、引言1.萧红及其作品《呼兰河传》简介2.文章研究目的:探讨萧红笔下的东北民俗文化二、东北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1.民间信仰与宗教习俗2.节日庆典与风俗习惯3.生活习俗与地域特色三、萧红作品中的东北民俗文化描绘1.民间信仰与宗教习俗的呈现2.节日庆典与风俗习惯的描绘3.生活习俗与地域特色的体现四、萧红对东北民俗文化的反思与批判1.封建迷信与民间信仰的矛盾2.传统习俗与时代变迁的冲突3.地域特色与民族精神的体现五、结论1.萧红作品中东北民俗文化的艺术价值2.萧红对东北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3.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与启示正文:谈萧红笔下的东北民俗文化——以《呼兰河传》为例一、引言萧红,原名张廼(nài)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

她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关怀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更是被誉为“描绘东北民俗文化的画卷”。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呼兰河传》,探讨萧红笔下的东北民俗文化。

二、东北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东北民俗文化丰富多样,表现在民间信仰、节日庆典、生活习俗等方面。

1.民间信仰与宗教习俗在萧红的笔下,东北民间信仰与宗教习俗呈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

例如,小说中的“跳大神”、“唱秧歌”等场景,展示了当地百姓在信仰与宗教中的朴实情感。

2.节日庆典与风俗习惯节日庆典与风俗习惯是东北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详细描绘了端午节、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以及婚嫁、丧葬等礼仪习俗。

这些描述反映了东北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

3.生活习俗与地域特色萧红在作品中对东北百姓的生活习俗进行了深入挖掘。

如作品中提到的“三大炮”、“狗肉火锅”等美食,展现了东北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

同时,小说中对民间口语、方言的运用,也彰显了东北地区的语言风貌。

三、萧红作品中的东北民俗文化描绘在《呼兰河传》中,萧红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描绘,展现了东北地区的民间生活。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刘晓梅 渤海大学文学院摘 要:被称为20世纪“文学洛神”的萧红,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书写着北方顽强的生命力和深邃的地域文化。

深沉的悲剧内涵和自由的诗性品格使她跻身于中国文学界名家之林。

她笔下的《呼兰河传》散发着浓郁的抒情基调,行云流水的笔尖描写,天真烂漫的儿童写作视角,这些艺术特色的应用使萧红在文学史上自成一家。

萧红以朴实无华却灵动鲜活的笔调讲述了呼兰河畔的故事,其中许多人和事都是她耳闻目睹且深有感触的。

小说的叙事看似随意,却生动形象,仿佛一副引人入胜的风俗画,更是一首唱给故乡的赞美诗。

关键词:抒情化;散文化叙事;儿童视角作者简介:刘晓梅(1993-),女,汉族,河南省信阳市人,渤海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46-02引言:有“三十年代文学史上的洛神”之称的民国才女萧红是一名身不逢辰,才思卓著的传奇人物,其文风独具一格,自成“萧红体”,这是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歌之间游离的边缘文体。

《呼兰河传》通过作家对童年记忆里故乡的回想,文字带着朴实、平淡和细腻的色彩,形象逼真地再现了那个时代东北农村的单调生活和落伍愚昧的芸芸众生。

《呼兰河传》在艺术形式上是独树一帜的,文中虽没有繁多错乱的人物设定,也没有一个主人公贯穿小说始终,但是叙说故事却能有条不紊。

却没有主轴可压,但是章章分明,便于阅读和抒情。

小说总共七章,每章描写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却环环相扣,少一章都不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萧红以她炉火纯青的叙事技巧,抒情化的散文风格,率真的儿童叙述视角,刚柔并济的写作文笔,向世人呈现了一座丰富多彩而又独特的文学寰宇。

一、独具特色的语言语言是文学构建起艺术殿堂的沙石,缺少了对语言的润色文学便会丧失风采。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定有闪光点,萧红的《呼兰河传》在语言的应用上,可谓是仅此一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淘宝定制I D磐石文化传播公司论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摘要著名女作家萧红于1940年在香港创作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部作品,在思想上继承了鲁迅对中国人民性质的剖析与批判,使之富有批判文学的特色;在题材上,开创了介于散文、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体裁样式,让读者在阅读之中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语言上,文字娓娓道来,朴实清新,沉郁感伤,为读者再现了一幅明亮而又不失暗淡的多彩画面。

该小说经出版后获得好评如潮,并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本文通过对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如何走上文学道路进行分析,重点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及其成就与社会影响进行论述,从而更全面地总结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方便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部作品,助于这部作品的更深入研究。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AbstractThe famous writer Xiao Hong in Hongkong in 1940 created the novel "Hulan River", this work, in the thought inherited the analysis and criticism of the Chinese people's character of Lu Xun, the critical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 in the subject, a prose, poetry is a genre with small said between style, let the reader can identify with the author in reading; in language, Weiweidaolai, plain and refreshing, sad and gloomy, reproducing a bright and does not lose the dim colorful appearance for the reader. The novel was published after received rave reviews, and Hongkong "Asian Literature" in twentieth Century as the top Ninth Chinese novels. Based on the author's personal experience, analyzes how to walk road of literature,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focuses on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main content,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 and social,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us more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the work, the convenience of the reader to better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his works, more in-depth study of help this work.Key word:Xiao Hong; biography of Hulan River;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目录引言 (1)一、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 (1)1、萧红及其家庭情况 (1)2、走上文学道路的因素 (1)3、《呼兰河传》创作背景 (2)4、《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 (3)二、《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3)1、文章的小说散文化和诗歌化以及个性化 (4)2、民间文化气息浓厚 (4)3、批判封建的思想和事迹 (5)4、语言和场景描写的特色 (5)三、《呼兰河传》的成就及其社会影响 (6)1、《呼兰河传》的成就 (6)2、《呼兰河传》的社会影响 (6)总结 (7)参考文献 (9)致谢 (9)引言对一部作品的全面了解,并从中分析出作品的艺术特色,需要有综合性的认识,这种综合性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对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作品的主要思想进行综合分析。

《呼兰河传》的出现奠定了萧红在我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贡献和地位,也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这部作品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写作风格,从这部作品中,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有美好、有无奈、有沉重、有怜悯也有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批判。

一、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1、萧红及其家庭情况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呼兰,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

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世俗,历经反叛、觉醒与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一生未向命运低头,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独特的家庭情况以及社会背景,对她的思想有了深刻的影响。

父亲的冷漠无情,让她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对她性格的塑造有了深刻的影响,培养了她对人、对事物独特的观察力;其母亲病故、父亲续娶,让她在无限的悲痛之中感受到了自身力量的渺小以及形成了反叛的思想,让她变得更加的敏感深沉,学生运动、对包办婚姻的顽强抗争丰富了她的人生经历,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与家庭影响,对于她走上文学道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走上文学道路的因素为了反抗包办婚姻,萧红于1930年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萧军的出现,引导着萧红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从二人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的自费出版,再到与鲁迅的交往以及鲁迅为她的《生死场》校阅并写序言,再到一系列作品的相继发表,使得萧红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越走越远,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综合分析,导致萧红最终走上文学道路并能够在文学道路上越走越远,直至最后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其特殊的家庭背景与祖父的启蒙。

因父亲无论是对人、小孩还是对女性都是缺少关爱和尊重,是为贪婪而失去人性的人,导致她和父亲之间处在对立的两极,从而使她养成了批判与反抗的性格特点。

祖父的关怀让她看到了人性之中存在着温暖的一面,从而让她能够更全面地看待身边的人与物,祖父的启蒙教育,让她在学习古诗,打下文学基础的同时,激发了她对文学的兴趣,为走上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其二,萧军的引导,鲁迅先生的影响。

萧军的出现并走进她的生活中,让她对生活充满了更多的希望,也由于萧军的出现,促使她走上了文学发展的道路,两人合著的散文集《跋涉》的出版让她看到了文学道路上的希望。

与鲁迅的交往以及鲁迅给予她的指导与帮助,让她在文学道路上有了明确的方向,《生死场》的出版以及散文集、小说集的相继出版,让她在文学道路上取得了丰厚的硕果,从而在文学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其三,自身所具备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自身最本质的特点显得更为重要,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观察力和感受力,观察力能够帮助作家更快速地了解到身边的人与事,从局部到整体,从侧面到全面,从点到线,以此达到对事物的深刻认识。

感受力能够促动作者对人与事的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一种思维与情感方式,为作家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从而形成了作者独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观。

3、《呼兰河传》创作背景《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也是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另一部则是《生死场》。

在创作这部作品之前,她遭受到了人生的双重打击,其一是与萧军分手,其二则是一如祖父的导师鲁迅先生的逝世。

在这双重打击之下,为了让心灵有一个安静的栖息之处,她独自去了日本东京。

小说的创作背景对小说的创作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若不是萧军的背叛,很难想象她能够那么坦然地独自去东京,也就没有她在东京蛰居期间的深刻反省以及思想的全面成熟。

鲁迅先生的逝世,让她原本仅有的慰藉也荡然无存,如同慈爱的祖父逝世一般,带给她的是无法言尽的哀伤,从而让她拥有了一颗对悲惨人物命运的悲悯之心,那些美好的记忆如同这些优美的文字一般,缓缓流过那些虽艰辛却又异常幸福的平淡生活中的每一天,这些为小说创作语言的独具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呼兰河传》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现实生活的落寞与童年生活的苦难,情感上的变故与父亲的冷漠,自身文学道路方向的独树一帜,偏离了左翼文学郑智化的轨道与童年时期家乡的旧风俗就习惯,一新一旧,一冷一暖,这些鲜明的对比,为作品所要体现出来的真实情感提供了基础。

4、《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1940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作品多以回忆性的笔调对自己的故乡往事进行了回忆,笔调朴素率直,凄婉细腻,将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真实而感人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这部作品深刻地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

小说主要以冬天呼兰河城发生的琐碎的事情开展,从典型人物的生活情形以及他们的精神生活,如放河灯、跳大绳、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等等,一一进行叙述,接着再回忆到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童年与祖父在大园子里的生活,相关人物的独特性格,如二伯、冯歪嘴子的故事等等,透过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身上所发生的事情,为读者展现了童年时期最真实的生活场景,那时的生活里,有欢快、有悲伤,有相聚也有离合,每个人都在那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下,遭受着传统意识的束缚与戕害,或反抗、或被迫接受、或麻木或沉默,诸多的应对方式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与深度。

二、《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综观萧红一生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呼兰河传》也因其自身的生活环境、创作背景以及取材而被赋予了更多的倾向性特点,通过对故乡所经历的一些主要人物的命运达到小说要体现出来的出题思想以及揭露出来的社会问题。

这些平凡的人物,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这些不同的人生经历在他们身上得以体现,他们都是生活在那个时期的人,个性特点、处事方法、家庭以及最终的命运,仿佛就是那个时期的一本大书,将那个时期的种种情形刻画得淋漓尽致,固然有自身原因导致不同的人生命运,但与当时社会的黑暗、落后、愚昧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的社会情景导致了他们最终的悲惨命运,由此通过小说来到到对旧风俗、就习惯的无情揭露,对小人物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最终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