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小说艺术特征

合集下载

论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

论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

论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萧红,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小说创作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她的小说不仅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还表现出鲜明的写意剧特质。

本文将从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入手,探究其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

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萧红在小说中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

例如,在《生死场》中,作者用“生死场”这个概念来象征人生的无常和残酷,以此表达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萧红的小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她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人物和环境,使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感情色彩。

再次,萧红的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她笔下的人物形象独特,性格鲜明,令人难以忘怀。

例如,在《生死场》中,萧红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金枝。

金枝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孩,但在生活的压力下,她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

萧红通过描绘金枝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展现了她的无奈和悲哀。

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如勇敢的福贵、痴情的祥林等,他们都以独特的个性特点吸引着读者。

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使她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她以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人生的悲欢离合、生死无常,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真谛。

在她的笔下,小说不再是简单的生活描绘,而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的阐释。

这种写意剧特质使得萧红的小说具有了长久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感悟人生的真谛。

萧红,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回忆诗学和小说叙事风格,呈现了个人经验和历史背景的深度融合。

她的作品不仅揭示了个人生活的细微之处,也展示了宏观社会环境的影响,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和解读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视角。

回忆诗学是萧红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她以诗意的笔触,把记忆中的片段、人物和事件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她的作品中,回忆不仅是叙事的基础,也是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她通过回忆,把过去的经验和感受融入到现在的思考和观察中,使读者能够在作者的记忆之海中探索和感受历史的烙印。

简述萧红《生死场》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简述萧红《生死场》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简述萧红《生死场》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1)萧红《生死场》的基本内容《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写于1934年9月。

《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对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这部小说的构思开始于哈尔滨时期,全书共有十七节,在第一节《麦场》至第十节《十年》里,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调,描写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生活。

他们身受地主的残酷压榨,一年365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黑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有的妇女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小说的后半部,是由人的生存死亡问题而转向了革命前途问题。

(2)鲁迅、胡风对《生死场》的基本评价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胡风在“后记”中则指出:“她所写的农民们的对于家畜的爱着,真实而又质朴,在我们已有的农民文学里面似乎还没有见过这样动人的诗篇。

”“使人兴奋的是,这本不但写出了愚夫愚妇的悲欢苦恼,而且写出了蓝空下的血迹模糊的大地和流在那模糊的血土上的铁一样重的战斗意志的书,却是出自一个青年女性的手笔。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女性的纤细的感觉,也看到了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

”(3)《生死场》的艺术特色①开阔而独特的景物描写与作者强烈感情的交融,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②塑造了各种性格的人物形象,突出描写了他们在抗日民族战争中的价值和意义。

③《生死场》显示了萧红作为一个女作家特有的细致和敏感,小说对人物心态、风土习俗都写得细腻感人,特别在对妇女悲剧命运的描写方面,更显出一种敏锐和大胆的笔法。

萧红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萧红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萧红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萧红的写作特点及风格如下:
1.笔触独特:萧红的笔触宽广,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张扬性,她敢于
直面人生的痛苦和无奈,而这也成为了她写作的独特特点。

2.真实性与感性:萧红的作品虽然虚构,但其描述真实生活中的细节
和情感,这样的真实性与感性恰好弥补了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之间的差距。

3.关注社会问题:萧红的作品关注社会问题,她通过对人们的生存状态、社会等方面的揭示,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精神状态。

4.重视人性:萧红的作品无不牵扯到人性问题,她善于用亲切的笔触
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刻画出人性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和发展。

5.抒发疾苦:萧红的作品抒发疾苦,她通过作品向外界表达出自身的
痛苦和不满,这也是她的写作风格之一。

总的来说,萧红的作品充满了现实生活的力量,她用真实又感性的笔
触描绘生活的繁华和痛苦,向社会呈现出了一个细致呈现、情感真挚的现
实世界。

简要概括萧红生死场的艺术风格

简要概括萧红生死场的艺术风格

简要概括萧红生死场的艺术风格
《生死场》是萧红的一部代表作,通过对于人生的描绘和探讨,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死亡和人生的独特思考和感悟。

首先,萧红在《生死场》中运用了生动的描绘手法,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她通过细节的描写,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呈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每个角色的人物性格和命运。

例如,她通过描写一位老人的外貌、神态和言行举止,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生的沧桑和岁月的无情。

其次,萧红在《生死场》中运用了抒情的写作手法,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呈现得淋漓尽致。

她通过抒情的笔触,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呈现得非常真实,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波动和内心矛盾。

例如,她通过描写一位母亲失去孩子的痛苦和悲伤,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生死之间的残酷。

第三,萧红在《生死场》中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不同人物之间的命运和人生境遇进行了对比,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多样性和无常性。

例如,她通过描写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不公,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萧红在《生死场》中的艺术风格体现出了她对于生命、死亡和人生的独特思考和感悟。

她通过生动的描绘手法、抒情的写作
手法和对比的写作手法,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呈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多样性和无常性。

这种艺术风格使得《生死场》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感悟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思考。

浅谈萧红的写作艺术与风格(最新整理)

浅谈萧红的写作艺术与风格(最新整理)

浅谈萧红的写作艺术与风格因为《三月小城》,我相识了萧红。

因为她那凄凉的爱情故事,我有了看看她作品的心思。

因为既婉约清新而质朴刚健的文字,我看到了一个与悲惨命运截然不同的萧红文字世界。

从细腻豪放的《生死场》到率真坦诚的《商市街》,再从诙谐讽刺的《马伯乐》到平淡深挚的《呼兰河传》。

不能不说,萧红是一位能驾驭各种风格的女才子。

各式各样的风格中都有着一股子呼兰河畔的味道,下面就来慢慢品品这种独特的韵味。

大多数人的眼中,萧红是一位柔弱的女子,写得东西大多是些细细碎碎的美文。

但其实她也有刚劲豪放的时候,胡风曾在《生死场》的后记中就写过“你要死灭吗”是全书的高潮,这是钢戟向晴空一挥似的笔触,发着颤响飘着带光。

可见,既刚健又婉约的文段在萧红的文字中还是有的。

再看其中一个群众宣誓的画面“浓重不可分解的悲酸,使树叶垂头。

赵三在红蜡烛前用力敲了桌子两下,人们一起哭向苍天了!人们一起向苍天哭泣。

大群的人起着号啕!”这简直是一幅线条粗犷奔放、劲健有力的木炭画,又不禁使人联想起珂勒惠支的版画,可以说是一种“力”的艺术,其中充溢着一种不可抑制的感情力量,在奔放,在冲击,在跳跃!不仅仅人被描写地不可抑制,连场面的景物都激荡了这种力量,“畅明流动的天光,房周垂曲的大树群,即将被当作祭礼牺牲的老山羊,四脚倒挂,哀鸣不止,红布方桌,火焰颤动,烟雾缭绕中。

”作者成功地运用粗犷的充满激情的笔触,勾勒出动态的景色。

以情观景,绘景见情,情景交融于浑然一体中显示出“钢戟一挥”的气势和力量。

小小女子,竟用简短地文字给了我如此大的震撼,尤其是生与死的震撼,她的文字中没有那么多刻意的技巧,反到多了些真实和质朴。

她真正地用心写作,写实在的人,写出许多像她的祖父那样善良却不幸和悲哀的人。

不是隔岸观火般虚构,而将满怀的情感注入,化作独特的情调,如写月英这个美丽女人的悲哀一生,充满了同情的笔调,尤其将月英男人的丑恶行径与月英的孤立无助做对比,更看出萧红是加入了自己浓浓的个人情感,第一次的为情所伤,带给她的悲伤情绪显然也被带入了作品。

萧红的叙事艺术

萧红的叙事艺术

萧红的叙事艺术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于世。

萧红的叙事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真实生动的场景描写萧红擅长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和情境,使得小说中的场景显得非常真实生动。

例如在《呼兰河传》中,她通过对呼兰河边村庄和农民生活细节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农民们艰苦卓绝的生活状态。

在《生死场》中,她通过对囚犯们在监狱里面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同行为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囚犯们无尽的孤独和无助。

二、多元化的人物形象萧红笔下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多彩,包括各种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层次等等。

例如在《呼兰河传》中,她塑造了大量鲜明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如勇敢坚毅的翠翠、聪明机智的黑子、忠诚老实的大妈等等。

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又有着共通之处,使得小说更加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三、巧妙的叙事结构萧红在叙事结构上非常巧妙,她善于运用回忆录、日记等多种叙事方式来展现故事情节。

例如在《生死场》中,她通过囚犯阿Q正式被执行死刑前的回忆和内心独白,将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

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四、深刻的思想内涵萧红笔下的小说不仅仅是一些故事,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的深刻思考。

她关注农民生存状态、女性地位和社会阶层等问题,并通过小说反映出来。

例如在《呼兰河传》中,她揭示了农民们在旧社会中所经历的苦难和不公;在《生死场》中,她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在极端环境下的选择。

总之,萧红的叙事艺术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她通过真实生动的场景描写、多元化的人物形象、巧妙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创造了一批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萧红小说艺术特点

萧红小说艺术特点

萧红小说艺术特点作者:朴春子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05期摘要: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中,萧红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特别是小说作品的创作特色鲜明,有极大的艺术价值。

萧红的小说和其他作家的小说非常不同,体现出语言清丽、淳朴的特点,小说多是散文结构,以诗化的手法进行叙事,体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

也正是这种鲜明的个人创作特色成就了她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坛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界对她创作的小说的艺术特点也进行了充分研究,以期从更多的角度来发现她的创作精华之处。

关键词:萧红;小说;创作特色引言:作为一名才华横溢的现代女作家,萧红的一生多灾多难、命途多舛,情感上也受尽折磨,一生和孤独相伴,受尽感情的羁绊。

萧红的小说作品其实也可以看作是是她自己悲惨人生的写照,表现了她的坎坷人生。

她将自己的人生经历、生命感悟表现在作品中,所以,她的作品充分凝聚了她的个人情感并融入了她跌宕起伏的遭遇。

生活的不顺遂使得她性格忧郁,最终也为她笔下的作品奠定了忧郁基调,她以自己的视角来描写她严重的世界、她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她用独具特色的艺术化语言来搭建小说的框架,为小说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散文化的小说结构萧红的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不仅没有固定模式的故事情节,甚至都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她是以写散文的方式来写小说,整个内容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跟着思绪下笔,并不会严格依照小说的逻辑来进行创作[1]。

她的小说好像并不打算向人们传达怎样的故事,而仅是轻描淡写地写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她的叙事、写人,其实更像是在思考这些人和事背后的意蕴,从而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在其中,更像以散文的方式在抒情而非以小说的方式在叙事,可以理解为,萧红的小说是被散文化的,这种特殊的结构形式最终也促成了她与众不同的表达风格,使她的作品在现代文学界独树一帜。

她的行文风格和自身的经历、性格密切相关,作为一名情感热烈的女作家,她性格细腻、敏感、灵性强,她眼中的生活非常直观、美好,她不喜欢用固有的思维看待问题,用传统的思想来理解事物,而是有着很强的创新精神,表达真正的自己,写出自己的不同风格。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号专业层次通讯地址邮政编码指导教师目录摘要 (1)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二、正文(一) (1)正文(一) (2)正文(二) (2)正文(二) (3)正文(二) (4)正文(三) (4)正文(三) (5)正文(三) (6)结论 (6)结论 (7)参考文献 (7)一、绪论现代小说散文出现了“五四”后的现代小说中,从鲁迅始露端倪;经郁达夫、郭沫若、废名等人之首,到沈从文已成为一种美学追求。

萧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创作的,她继承了鲁迅等前辈开辟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写出了在苦难中挣扎奋斗的人民的生活和憧憬,在艺术上独具一格的散文化小说为现代小说增添了光彩。

萧红的把散文的抒情、议论、叙事、写景的功能引入到小说中,使小说具有散文化、抒情化、绘画化。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和至今仍然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在她短促而丰富的一生中留下了《生死场》、《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马伯乐》等脍炙人口的文字。

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有学者甚至把它与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相提并论,并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传”。

在2000年6月香港《亚洲周刊》所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呼兰河传》名列第九。

在新的价值判断标准下,萧红的文学成就已经和沈从文、老舍、张爱玲、钱钟书、茅盾、巴金等人相提并论。

由此可见,萧红具有十分鲜明的文学个性和突出的文学史地位,对她的阐释至今仍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二)在某种程度上,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已经成为海内外对中国现代文学稍有了解者的一个程度深浅不一的情结,特别是小说中呼兰以及哈尔滨地方风情的再现以及方言土语的使用,刺激了太多外地读者对于黑龙江地方人情风俗的想象。

在某种意义上,萧红和她的众多作品已经成为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独特徽记。

萧红研究特别是对萧红小说研究的深入展开,毫无疑问对我省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彰显我省作为边疆文化大省的地位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小说的美学特征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小说的美学特征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小说的美学特征从《呼兰河传》看萧红小说的美学特征1.欢乐童年--寂寞心灵的慰藉萧红的一生是被家庭、爱情和社会所放逐的一生,在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

她把自己的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怅惘,通过审美沉思转化为作品的情感基调。

《呼兰河传》中的故乡,尽管蒙昧得令人痛心,可是她又是包容的,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都在其中。

就像后花园中的小黄瓜、大倭瓜,就像那些蝴蝶、蚂蚱、蜻蜓,就像黄昏时候的红霞,他们不辨生死,既短暂,又久远。

萧红用散文的笔调来书写故乡。

故乡给萧红展示了新的启示、新的内涵;同时,萧红在写作中重新确立了与故乡的关系,那是与她血脉相通的根。

在这样的写作中,萧红获得了心灵的慰藉。

尤其在对祖父的回忆性的描写中,充满了对童年烂漫时光的回味。

《呼兰河传》第三章写祖父与“我”。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身体很健康”,祖父教“我”念诗,给“我”烧小猪、烧鸭子吃。

而“我”在祖父的庇护下,无忧无虑,活泼任性。

“我”只是玩,“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

”和祖父开玩笑,“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孤独而寂寞的童年,对于渴望爱与温馨的萧红而言无疑是不幸的,然而对于作家的萧红却是一份难得的精神财富,一泓汩汩不息的生命泉源。

在对男性及男权社会的彻底失望之后,她开始在现实的废墟上重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记忆中的故乡成了这个精神家园的投射和外化。

借助对故乡和童年的诗性回忆,来化解内心的忧郁和寂寞。

现实社会未能给萧红提供飞翔的天空,她以自己的艺术才情在文学殿堂里寻觅到一片高远的蓝天,于文学和想象的精神世界中构筑起生命的伊甸。

2.悲悯意识--作家主体精神的投射由于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出自悲天悯人的天性,萧红在创作伊始就关注着普通人的命运遭际。

萧红紧紧抓住生与死--人的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这两个重要环节进行了突出的展现和深刻的剖析,从而表现了她独特而深沉的人生悲剧感。

简要叙述萧红生死场的艺术风格

简要叙述萧红生死场的艺术风格

萧红生死场的艺术风格
萧红生死场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为背景,描绘了东北农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现实。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萧红生死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萧红生死场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倾向
萧红生死场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真实地描绘了东北地区农村的社会现实。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场景等都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让读者感受到了真实的生命力。

二、象征主义手法
萧红生死场中采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手法,通过象征来表达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感悟。

例如,作品中的“月亮”这一形象,常常被赋予不同的含义,象征着作者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和探索。

三、浪漫主义风格
萧红生死场中还采用了浪漫主义风格,尤其是在作品的开头,通过月光、雾等元素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神秘、浪漫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

四、现代主义风格
萧红生死场中还融入了现代主义风格,如作品中的“碎片化”叙事、“黑色幽默”等元素,让读者感受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魅力。

综上所述,萧红生死场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涵盖了现实主义、
象征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多种风格。

这些风格的融合,使得萧红生死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了一部不可或缺的经典作品。

萧红散文的特点

萧红散文的特点

萧红散文的特点
萧红散文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大量口语化描写:萧红的小说以大量口语化的语言为特色,这种语言形式使得小说更加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独特的叙事方式:萧红的小说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散文化叙述。

这种叙事方式不拘泥于传统小说的结构和形式,而是采用了自由、随意的形式,使得小说更加富有自由度和创意性。

个性化的人物形象:萧红的小说中的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的语言、行为、思想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这种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使得小说更加真实、生动。

重视社会现实:萧红的小说重视社会现实,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描写了中国社会历史上的多个时期和多个阶层的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

独特的文学风格:萧红的小说具有独特的文学风格,她运用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多种文学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力。

直率、朴实、无华的文风:萧红的散文一看就令人感到那么自然、直率、朴实、无华。

她的散文就像北国冰雪中的一枝奇葩,林梢间的一缕清风。

自叙传性的内容:萧红的散文多为自叙传性的散文,且其自传体记述文以《商市街》为代表。

总的来说,萧红散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叙事方式、人物形象、主题内容及时代意义、文学手法以及自叙传性的内容等方面。

萧红研究报告

萧红研究报告

萧红研究报告
【萧红研究报告】
一、简介
萧红(1911年-1942年),原名谢婉蓉,山东莱州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家。

她是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代表作有《生死场》、《凤霄》、《北妹》等。

萧红以其犀利的笔触和对妇女命运的关注而闻名,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

二、创作风格
1. 写实主义风格:萧红作品具有强烈的写实主义风格,她揭示了社会底层妇女生活的残酷和压迫,描述了苦难女性的命运。

2. 妇女关怀:萧红对妇女命运的关注是其作品的核心,她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束缚以及女性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3. 集体主义情感:萧红作品中常有对集体主义情感的歌颂,她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责任和作用。

4. 忧郁风格:萧红的作品常带有忧郁的情感色调,其中体现了她对社会不公和人生命运的悲观态度。

三、代表作品
1. 《生死场》: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破旧农村上演的妇女痛苦命运。

2. 《凤霄》:描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沉沦,以死亡作为解脱的方式展现出女性的悲剧命运。

3. 《北妹》:通过对女性的复杂人物塑造,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性别歧视和女性的命运掌握在男性手中的现实。

四、影响与评价
萧红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她的作品对于探讨女性命运、剖析社会现实、塑造人物形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萧红的写作风格独特,批判现实的态度让她的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

她被誉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先驱之一,为后来的女性作家打开了道路。

限于篇幅,以上仅为萧红研究报告的简要内容,不足以详尽展示其丰富的文学成就和思想价值。

对萧红的评价总结

对萧红的评价总结

对萧红的评价总结1. 简介萧红,原名谢娇英,生于1911年,逝世于1942年。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女作家,以其细腻的文字描写和深沉的思想内容而备受赞誉。

在她短暂的生命中,她写下了许多留传后世的优秀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2. 文学风格萧红的文学风格独具一格,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她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常常以自身的亲身经历为基础进行创作。

她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受融入到文字中,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和忧伤。

她的文字简练而有力,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3. 作品特点萧红的作品通常以男女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为题材,深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平。

她的文字充满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她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

她的作品充满了悲剧意味,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愤懑和批判。

4. 影响萧红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她的写作风格直接了当,真实而感人,为当时的读者带来了不同寻常的阅读体验。

她的作品深入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矛盾,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她的作品也对后世作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激发了他们对于文学创作的热情和追求。

5. 评价对萧红的评价多数都是正面的。

她的作品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人至深的情感描写。

她的文字直击灵魂,打动读者的心,被誉为“笔下的女神”。

她勇敢地站在了社会底层弱者的一方,以她的文字为他们发声,批判社会的不公平。

她的作品启示了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认识,引发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萧红的作品提出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她的作品过于悲观压抑,缺乏乐观和希望的元素。

有人指出,她的作品过于情感化,缺乏理性和冷静的思考。

这些批评意见提醒我们在评价萧红时要尊重多元的观点,并注重批判性思考。

6. 总结总的来说,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女作家,她的文学才华和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使她的作品在当时和今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摘要:“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鲁迅眼中最优秀的女作家-----萧红,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相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

作品通过自己对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的风土人情和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

它在艺术形式上是比较独特的,虽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

作者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厚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关键字:散文化诗意回环复沓儿童视角前言:《呼兰河传》绝非高屋建瓴,接地气的真实感至深至切。

无论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畔,还是呼兰河畔的萧红,都以其特有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灵魂使读者尾随萧红回望童年的寂寞,重奏时代的悲歌。

她以自己的女性之躯跋涉过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视历史,达到了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了悟。

一、散文化的写作风格“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她的作品不同于传统的叙述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代之以一种便于传达情感体验的主观、随意、散漫的叙述模式,使叙事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抒情服务。

【2】我们眼里的《呼兰河传》虽然是自传体小说,但作者所写的却是对故乡呼兰城的种种印象。

全书采用信马由缰的巡礼式抒写方法,从街头巷尾的情景写到喜庆病灾的种种盛典,从祖父的后花园写到童年生活的寂寞,从家中的庭院厢房写到形形色色属于下层人民的住客;既没有设置尖锐的矛盾冲突,安排头绪纷繁的线索,也没有编造曲折紧张的情节,塑造众多的人物典型,甚至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故事和人物。

全书七章可分可合,似断实联——分之则每章皆可独立成篇,自成单元;合之方成小城整体,每一章都是小城不可或缺的枝节。

作家运用散文化的手法来刻画这些看似破碎的生活画面,就因为她不是在为某个人作传,而是在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俗作传,呼兰河小城就是作品的主角——这是一部以背景为主角的小说,写的就是中国大多数人的普遍生活,是整个社会的风俗。

萧红作品的审美表现

萧红作品的审美表现

萧红作品的审美表现
萧红作品的审美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独特的题材选择:萧红作品主要关注底层社会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女性的命运。

她以真实的经历和生命体验为基础,将笔触深入到社会底层,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底层人民在生活重压下的苦难和挣扎。

独特的美学追求:萧红作品的美学追求在于她对真实、自然和朴素的追求。

她不刻意雕琢文字,不追求浮华的辞藻,而是以平实、朴素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了底层社会的现实。

这种美学追求使她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独特的叙事风格:萧红作品的叙事风格独特,她善于运用短小精悍的段落和简洁明快的语言,使作品节奏明快、流畅。

同时,她常常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让读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感受故事的起伏和情感的波动,增强了作品的代入感。

深刻的人性关怀:萧红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尤其是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扭曲和异化。

她通过对人
物心理和命运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读者对人性和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

浓郁的地域色彩:萧红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她以东北农村地区为背景,通过对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东北地区的独特魅力。

这种地域色彩使得她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总的来说,萧红作品的审美表现体现在她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真实和自然的追求以及对地域特色的描绘等多个方面。

这些审美表现使得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复杂多样。

萧红小说艺术特征

萧红小说艺术特征

学科代码:050101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呼兰河传》为例系别:文学与新闻传媒系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班级:2010级1班学号:102001010062学生姓名:田甫指导教师:朱伟华(教授)完成时间: 2013年 10月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题为《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呼兰河传》为例》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注释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

与本研究成果相关的所有人所做出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生签名:田甫年月日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规定,即: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可以将毕业论文《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呼兰河传》为例》为例》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

学生签名:田甫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引言 (1)一、多样化的叙述视角 (1)(一)人称的交替使用 (1)(二)童年记忆与儿童视角 (2)(三)女性自身视角 (3)二、独特的的语言和多样的修辞 (3)(一)语言的陌生化 (3)(二)语言富有浓厚的美感和情感色彩 (4)(三)修辞使用多样化 (4)三、打破传统的写作结构 (5)(一)重视情感淡化情节 (5)(二)小说和散文没有明显的界限 (6)(三)诗情和画意融合在一起 (6)参考文献 (8)致谢 (9)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呼兰河传》为例摘要:《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具有成就性的代表小说之一,本文第一部分从人称、儿童视角、女性自身视角分析叙述视角,第二部分从语言的陌生化、情感色彩、修辞方面了解文本语言的艺术,第三部分通过情感、情节、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诗情、画意感受作者打破传统的写作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代码:050101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呼兰河传》为例系别:文学与新闻传媒系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班级:2010级1班学号:102001010062学生姓名:田甫指导教师:朱伟华(教授)完成时间: 2013年 10月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题为《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呼兰河传》为例》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注释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

与本研究成果相关的所有人所做出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生签名:田甫年月日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规定,即: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可以将毕业论文《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呼兰河传》为例》为例》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

学生签名:田甫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引言 (1)一、多样化的叙述视角 (1)(一)人称的交替使用 (1)(二)童年记忆与儿童视角 (2)(三)女性自身视角 (3)二、独特的的语言和多样的修辞 (3)(一)语言的陌生化 (3)(二)语言富有浓厚的美感和情感色彩 (4)(三)修辞使用多样化 (4)三、打破传统的写作结构 (5)(一)重视情感淡化情节 (5)(二)小说和散文没有明显的界限 (6)(三)诗情和画意融合在一起 (6)参考文献 (8)致谢 (9)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呼兰河传》为例摘要:《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具有成就性的代表小说之一,本文第一部分从人称、儿童视角、女性自身视角分析叙述视角,第二部分从语言的陌生化、情感色彩、修辞方面了解文本语言的艺术,第三部分通过情感、情节、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诗情、画意感受作者打破传统的写作结构。

通过叙述视角、语言、结构三方面的分析,了解作品表达的的思想情感及作者寂寞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叙述视角;语言;结构The theory of Xiao Hong the artisticfeaturesof the novel- in the Hulan River ", for exampleAbstract:the Hulan River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novels with achievements in X iao Hong, this article from the aspects of narrative perspective, the structure of the language, de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The first part is \"introduction\"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and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Hulan River \", the second p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aid, Children's perspective, their own narrative perspective, the third part from the aspects of language defamiliarization, emotional colors, rhetoric understand text language of art, the fourth part through the emotion, the plot, the boundaries between fiction and prose, poetry, painting, feelings of the author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structure of writing. Through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narrative Angle of view, language, structure analysis, understand the works to express the thought emotion and author of loneliness, the legendary life.Key words: X iao Hong, The H ulan River "; Narrative perspective; Language; structure引言萧红原名张乃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寂寞的童年使萧红的性格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

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到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尤其受鲁迅、茅盾作品的影响。

因反抗包办婚姻。

1930年离家出走。

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旷野的呼唤》、《回忆鲁迅先生》、《马伯乐》、《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作品。

她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

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呼兰河传》以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故土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疆呼兰小城的风土画。

作品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剧性的生活图景:令人窒息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举"一一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报庙会;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呼兰河传》是她仅留下来为数不多的作品之一,在小说中采用的叙述视角、语言以及结构都给这部作品增添了几抹绚丽的色彩。

一、多样化的叙述视角《呼兰河传》所采用的叙述视角是多样的、独特的,这种多样性和独特性就在于整部小说不仅仅使用了一种叙述视角,而是多样的。

接下来将从人称的交替使用、童年记忆与儿童视角、女性自身视角这三个角度并结合文本的相关内容展开论述。

(一)人称的交替使用在文本中,我们可以发现:“《呼兰河传》是用第一人称写完的,但实际上写了近三分之一,到第三章才开始出现第一人称。

①[P85]而前面的两章对呼兰河的的叙述描写,用的都是第三人称,这样便形成了人称的交替使用,然而,在其它的章节中,还出现了人称交替使用,如在第五章叙述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时,共用十一节进行讲述,其中前三节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第四节变为第三人称叙述,第五节又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第六节变为第三人称,后四节再次使用第一人称。

在这里,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是交替使用,不断转换的,然而这种人称的交替使用,不仅不使读者觉得混乱,反之让读者觉得更加清晰,更能产生对小团圆媳妇的同情之心,进而对其悲惨遭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其实,《呼兰河传》中这种叙述视角的转换,正是萧红不同于其他女性作家之处,在她的小说中第一人称的“我”并不是特别地突出,而是更多地采用比较旁观的叙述角度,这就是她的小说更多地显现出社会整体的风貌,让读者从更多的角度去了解到社会风貌。

(二)童年记忆与儿童视角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对自己的童年记忆都是难以忘却的。

然而、就文学创作而言,必须有“外界的刺激或影响”,童年记忆才能从脑海深处展现出来,并以回忆的方式与作家的现实生活连接在一起,作者才能进入现实创作。

如作者以回忆的方式写出了作者记忆中的家乡,回忆了生活在他身边的各色的人。

如:二伯、团圆媳妇、冯歪嘴子、王大姑娘等等。

这些人本来都是底层的劳动人民,平凡、普通。

每天过着的是像动物一样生生死死。

没有目标和未来的生活,我觉得作者写《呼兰河传》重在揭示封建思想和封建专制制度对人们的精神毒害。

最终致使普通的老百姓变的愚昧和无知,也致使中国的农村变得闭塞和滞后。

而在《呼兰河传》的“尾声”中作者总结说:“以上我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②[P455]这就足以证明萧红浓浓的思乡情结。

作者从儿童视角导入创作,不但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也使小说呈现出非常别致的境界,这个境界是诗化了的,充满了细节化和片断化的记忆。

《呼兰河传》的细节化回忆多表现在儿童“我”对大自然的迷恋上,如在后花园这一章节中,多出可见细节化的场景:“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

”②[P326]在儿童视角的小说中,对于“我”,“童年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过去存在,而是在现实的映照下获得了重生,蒙上了别样的意味”。

当萧红从童年回忆进入记忆中的故乡时,实际上是试图通过对童年与故乡的重新进入而对自己的生命体验进行重构,重新审视自己所生活的世界。

而留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不谙世事的无忧无虑的小孩子的快乐还是把这些快乐投射在小孩子及已经逝去的童年记忆呢?我相信每个读者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三)女性自身视角小说留给读者记忆最深刻的一般都是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会通过环境等的描写来进行塑造,而作家描写人物形象又是想要表达什么呢?《呼兰河传》中的两位女性,以非同寻常方式登场,而又均以死亡的方式离开。

时代与环境赋予她们对待自身命运的双重性和矛盾性,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生活的艰辛,刻板的生活以及愚昧的民众给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姐挖掘了悲苦命运的坟墓。

小团圆媳妇初入胡家门,确确实实有自己强烈与命运抗争的种种“不规矩行为”。

没有哪家的团圆媳妇能够第一天到婆婆家,吃饭就吃三碗,但是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就敢。

小团圆媳妇的哭声是书中女性抗争的一个重要标志。

“天天有哭声,哭声很大,一边哭,一边叫”是对小团圆媳妇反抗的最真实写照。

到了冬天,这种哭声渐渐没有了。

哭声,是抗争的开始;哭声的终止,也是妥协的开始。

生命的悲剧从小团圆媳妇的抗争开始,也以她的妥协最终走向最终灭亡。

王大姐的抗争,相对于小团圆媳妇来说,似乎安静了很多。

她静悄悄避开众人的目光,固执的跟了一个穷汉。

从表面上看,王大姐是在抗争,大胆的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其实不然,她的反抗,似乎掩盖了内在的另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