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管理研究
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对策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交流的加深,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传统观念中,宗教信仰被视为个人的精神信仰和道德准则,但在当代社会,宗教信仰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我国,高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宗教信仰情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信息的快速传播,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和冲击,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对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于了解和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心灵成长和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围绕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展开研究,通过对其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因素,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探讨,以期为进一步推动高校宗教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宗教信仰一直是人类社会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也受到了更多关注。
研究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生活,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宗教信仰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心灵成长和生活品质,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文明进步。
研究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可以为高校宗教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有利于提高宗教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通过深入研究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可以为解决当代大学生出现的宗教信仰困惑、迷茫等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对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推动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探讨影响宗教信仰的因素,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探究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及应对方法
探究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及应对方法近年来,大学生信教人数呈逐步上升趋势,笔者于今年5-6月在河南多所高校进行的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85份,有效问卷759份,其中汉族学生中信教率为18%少数民族信教率28%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原因,整理如下:一、大学生自身层面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迷茫期,面对多重压力时,很多学生缺乏应有的信心和勇气,失落、恐惧、迷茫的感觉应运而生。
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应该怎样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和目标,精神世界往往处于信仰模糊甚至真空状态。
此时,那些未得到及时引导教育的学生就会倾向于将自己交给那些神秘的、不可知的外在力量(如宗教、迷信等)以求获得解脱;再者,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都具有一种猎奇心理,他们从小在单一的马列主义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灌输中成长,因而对于宗教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心理,正是这种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接触宗教,从而慢慢成为一名宗教徒。
二、政府与学校层面政府和学校应当对学生的信仰起到规范和引导的作用。
调查中发现,约有70.4%的大学生表示从未接触过有关我国宗教政策的宣传,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宗教信仰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高校两课教育由于教学手法问题往往流于形式,使得高校仅存的信仰教育难以深入学生的内心,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社会层面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激烈的社会变迁带来的社会失范与社会结构重建,必然产生拜金主义、贫富差距过大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而一些学生产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开始怀疑马列主义,进而宗教中那些劝人向善的教条教义则吸引了他们的眼球。
四、宗教本身在信教大学生中,24%的信教大学生表示宗教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文化结构和文化魅力是其信教的主导因素。
加之_圣经》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典籍、文学作品、神话小说,文学性、故事性强,又通俗易懂(佛经则晦涩难懂)这甚合部分精神空虚、寂寞的大学生的口味,由欣赏进而接受,信起上帝来。
五、提出几点意见1、进行宗教本质教育,帮助大学生认清宗教的本质宗教道德本身就是世俗社会道德宗教化的结果,是将世俗道德绝对化、神秘化和片面化的结果,他们之间是一种支与干、流与源的关系。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分析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宗教是一种在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至今依然影响着全世界近三分之二的人口。
我国不仅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还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的国家。
我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近20个少数民族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信仰宗教。
当今社会,宗教借助各种信息传播途径不断扩大其影响,其影响波及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相当多的人对宗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充满激情、富有活力、热爱生活、思维活跃、勇于创新。
他们是中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更是我们这个大国能否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屹立在世界之林的最大筹码。
在整个社会都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思想正经历着重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这其中就有被各个阶层关注的“宗教热”。
大学生作为求知欲较强的一个青年群体,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不免会受到宗教的影响。
那么,到底该如何正确对待这汹涌而来的宗教热流,成了十分必要探究和讨论的问题。
我国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思想作指导是维系我们坚定社会主义路线的最基本的准则。
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属于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人们的头脑对支配自己命运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虚幻的反映,其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类的物质生活过程,对历史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其消亡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历史过程。
仅以基督教为例,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课题调查组曾针对北京地区高校学生的基督教信仰状况展开调查,这项调查也受到国家统战部的高度重视。
调查项目的负责人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基督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慧林教授,调查涉及北京37所高校,在12404份有效问卷中有437份问卷选择了信仰基督教,即有3.52%的基督信仰者。
那么为什么可以说是从小受唯物主义教育的中国大学生群体中会出现这么多的宗教信仰者呢?我个人认为,当今大学生不仅在学习领域内可接触见识的信息不断增加拓宽,在人生追去和信仰上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同观点的影响。
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研[整理]
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研新形势下,不同文化相互激荡,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日趋复杂,特别是近年来有些在校大学生以不同形式参与宗教活动,表明了大学生宗教信仰与宗教观问题已不容忽视。
我们对我校大学生宗教信仰进行了调查。
一、大学生信教的原因1、环境因素的影响。
这里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因素与民族、家庭环境因素。
首先是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引起人们的信仰危机以至于向宗教靠拢。
这些年社会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思想理论界某些导向一度混乱,国际共运遭受严重挫折,处于低潮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与道德、经济与政治、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似乎日趋尖锐,难以解决,如道德良心的沦丧,丑恶现象的卷土重来,权钱交易,腐败现象屡屡发生,战争恐怖活动此起彼伏,环境污染,气候异常,物种灭绝等等,一句话,人们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
这一切现象,哲学、社会科学似乎解释不了,自然科学也无能为力,有些恶果看起来甚至是由科学的发展直接引起的。
这就使得思想活跃、敏感的大学生深感迷惑,一部分人产生严重的信仰危机,转而祈求万能的神拯救世界,保佑自己。
其次是民族、家庭因素的影响。
有些大学生本身就是少数民族,整个民族都信教,他也就信了;有些家庭祖辈或父母笃信某种宗教,大学生从小受其熏陶、感染,自然而然地信了教。
2、内在心理的需要。
很多大学生认为,教堂、寺院是人际联络思想感情的好场所,“佛”、“主”是人们倾诉隐私的最佳对象;信教能弥补、治愈心灵的创伤,能使寂寞无聊的心绪找到寄托之所,能起鼓舞作用,给人以力量、信心。
如一学生写道:我妈生病多年,看医生、吃药,效果一直不好。
信教后,认识了很多教友,大家一起祈祷,做弥撒,互相关心,相互爱护。
不久我妈心情舒畅多了,病也好多了。
在这里,宗教成了最高明的“心理医生”。
3、宗教道德与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吸引。
特别是追求至善的宗教道德,是它最迷惑人、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三大宗教几乎都包括了这么一些道德诫律、规范:不偷盗、不奸淫、不凶杀、不贪财、不抢劫、不诬陷、不妄语、平等爱人、惩恶扬善。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分析及其引导教育机制研究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分析及其引导教育机制研究宗教信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人精神生活中重要的信仰体系。
在中国,虽然宗教信仰历经政治风云,但随着文化多元化和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人们的宗教信仰情况也在发生着变化。
针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引导教育机制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大学生宗教信仰。
1.宗教信仰情况近年来,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情况逐渐得到关注,并引起了学术界的研究。
调查显示,大学生宗教信仰比例并不高,但由于大学生群体庞大,仍然有较大数量的信徒。
其中,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等信仰成为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主要内容。
2.宗教信仰变化趋势宗教信仰在不断变化中,除了基本信仰之外,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也在逐渐趋向个性化和青年化。
在大学校园中,有些大学生会加入不同的宗教组织参与活动和学习,以满足个人精神需求。
此外,一些大学生日益关注和探索精神意义和人生目的,使得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不断增加。
针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和变化趋势,建立合理的引导教育机制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方面的建议:1. 提供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平台,让他们有机会了解和学习不同宗教的基本情况和精神内涵,以帮助大学生做出理性判断。
可以开设宗教文化课程、组织宗教探讨会、引导大学生阅读有关宗教的重要著作等。
2. 引导思考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教育机制应引导大学生正视宗教信仰带来的思考和精神归属感,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信仰立场和规划人生。
3. 建立正式机构有些大学生已经加入或有意向加入某些宗教组织,教育机制应建立相应机构,让大学生在组织内获得正规和全面的宗教学习和实践经验。
4. 建立沟通机制针对大学生群体宗教请求和疑问,建立相应的沟通机制,让大学生获得及时和专业的解答和心理指导。
在总结以上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和引导教育机制是一个多维度、复杂问题。
作为大学生,应在思想认识上达到较高程度,全面认识和尊重宗教信仰,不局限于某个宗教信仰,通过建立合理的引导教育机制,使其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大学生对于宗教信仰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于宗教信仰的调查报告篇一: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调查报告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调查报告近年来,中国的各种宗教都以不同形式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基督教的信仰人数发展快。
其中大学生所占的比列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在我们这次抽样调查的50份问卷中,有宗教信仰的占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宗教发展很快,大学生中也出现了宗教信徒。
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理论界和学术界开始关注、研究大学生的信教问题。
学者们在全国各地的高校中开展了实证调查,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
其中基督教在中国发展传播的历史和现状,是中国基督教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大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日趋密切,并尊重宪法赋予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基督教在中国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尤其在当代青年中传播甚广。
这种现象己经引起国际社会和我国教育、文化和宗教部门的极大关注。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我们组主要对于我校以及其他非艺术类同学做的一次调查。
调查显示:信基督教的同学占8%;其余同学中大部分同学认为对宗教没有太多的了解,谈不上信仰不信仰的问题;而96%的同学都理解身边有宗教信仰者;对于宗教的传播宣传,30%的同学认为应该,但要适度;62%的同学认为无所谓,听听也可以;还有8%的同学坚决反对。
从影响上来说,佛教和基督教在大学生中的影响较大。
要说明的是,虽然有些同学选择信仰佛教,但他们对佛教的教义并不十分清楚,平时也没有佛教的饮食习俗,更没有经常到寺庙去烧香拜佛。
之所以选择信仰佛教,是因为佛教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同学们对佛教比较熟悉。
相反,信仰基督教的同学虽然从比例上看没有佛教高,但参与基督教活动的人数却相对较多。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1.社会和家庭原因。
任何宗教本质上都是支配人间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社会或自然异己力量,这是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存在的主要根源。
关于大学生对于宗教信仰的调查数据分析
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及数据分析——以广东高校的数据为例11计算机毛概第十⑦小组小组成员:袁俊扬周业祖汪炜饶德彦郑森胜凌忠怡林凯伟【摘要】了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现状及成因分析,是新形势下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观、加强高校理想信仰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此次调查发现,在现状上:第一,大学生信教人数占一定比例,并有升温趋势;第二,信仰的宗教类型以佛教、基督教、道教为主;第三,政治信仰对宗教信仰具有低度相关。
在成因上:第一,以家庭为主的人际圈对大学生宗教信仰产生极大影响;第二,大学生好奇心强、对具有神秘感的宗教容易产生兴趣;第三,宗教的部分道德美和艺术美迎合了大学生对道德和艺术的探索需要;第四,宗教的心理调节功能满足了大学生在现实压力和矛盾中寻找心灵寄托的心理需求。
德国社会学大师马克斯·韦伯所说:“任何一个努力生存的社会,无不多少具有宗教性质的信仰,人类总有必要解释人生的恐惧与困惑,人类对此追寻一致的反应就是宗教。
”为此,我们于2012年11月—12月对广东不同高校的360名在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力争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做参考。
一、样本和资料(一)样本设计此次调查的总体是广东省所有高校在校大学生,样本由360名大学生组成。
考虑到调查的样本隶属于不同生源地、学校、专业、年级、民族背景等,为了增加样本的代表性,首先,在学校的选取中,主要以“文理特点”和“学校级别”(独立学院、专科学校、普通大学)为参照标准.(二)资料收集和分析本调查由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的11级计算机第17毛概实践小组实施完成。
资料收集采取自填问卷和网络问卷调查方式相结合。
填答时间约为10分钟。
本次调查共发出纸质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8份,有效回收率为98.3%,完全符合问卷调查的基本要求。
电子版收回242份,刚好360份。
从回收的资料来分析,列下:从性别来看,调查对象中男生占62.3%,女生占37.7%,男性多于女性24.6个百分点;从学习类型分类,理科类学生占55.6%,工科类(19.4%),文科类(16.7%),艺术类(8.83%);理科居首。
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调研背景与意义
二、调研背景与意义(一)总体背景宗教是人类具有悠久历史的社会现象,也是当今世界大多数人的精神信仰。
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的形式大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使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充满了信心,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希望。
这是大学生信仰主流的环境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宗教信仰已成为人们多元化的信仰选择之一,社会范围内出现了引人关注的“宗教升温”现象。
大学生是时代的寒暑表,“宗教升温”自然在他们中间得到了反映。
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后世界文化方面的交流特别是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传入,使得大学生信仰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宗教信仰政策的落实,大学生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宗教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活动,尤其是不少学生的家庭成员、亲戚朋友中有信教群众,使得大学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后备军,是祖国的栋梁,深受各界人士的关注与重视。
他们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度重视并审慎处理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调研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以各大高校学生为对象,通过网上发问的形式,就大学生对宗教文化印象的理解进行调查。
宗教的文化、宗教的社会功能、关于宗教与政治的调查,也是我们的调研内容。
(二)调查意义在当代的大学生中,宗教已不再是一个讳莫如深的字眼了。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虽然远不至于信仰某种具体的宗教,但宗教中的思想精华对他们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他们不仅有兴趣研读宗教故事、宗教典籍,而且已经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践履着一些以宗教文化为底蕴的流行时尚。
近年来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一批“望教者”、“宗教文化追随者”。
他们或是出于对某种文化的兴趣,或是受到身边教徒的感染,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了一些宗教的观念和思想,对宗教的距离感消失了,神秘感、好奇感产生了。
在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探析
在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探析文章分析了在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及存在问题和原因,提出了解决在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对策。
要优化社会环境;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强化宗教事务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标签: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对策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在人类精神领域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期,尤其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更加开放和自由,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发展趋势逐渐明显。
宗教文化,呈现出迅猛崛起的态势,信教民众数量与日俱增。
我国大学生有宗教信仰的人数也逐渐上升,大学生不仅从接受变为学习,有的大学生还传播宗教思想,甚至组织非法宗教活动,对高校工作的正常运行产生威胁,这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巨大的挑战。
为此,高校需要通过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了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找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提出应对宗教信仰问题的解决措施,从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创新,对大学生宗教信仰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一、在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及问题分析1、信教人数偏多,缺乏正确的宗教辨析能力对于宗教信仰,以往的大学生可能感到十分陌生,不懂得什么是宗教,宗教是否是邪教。
近年来发现高校校园中信仰宗教的人数偏多,且有持续上升的趋势,宗教对多数学生来说已不再陌生。
但是,许多大学生并不了解宗教的教义,对宗教内涵和精神理解不够深入,缺乏正确的宗教辨析能力,因此大学生容易偏离正确的方向而走向邪教。
2、部分党员团员信仰宗教,宗教政策法律意识淡薄大学生中存在着党员或者团员信教的现象,这说明许多大学生宗教政策法律法规意识淡薄。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共产党规定,党员和团员是不允许信仰宗教,应该是坚定的无神论者。
有些大学生对宗教政策法律认识不足,信仰宗教也只是因为第一次接触,带着新鲜好奇感而缺乏理性思考,所以虔诚度还不高,带着盲目性和随意性。
3、校园文化缺乏吸引力,宗教势力乘虚而入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方案
L11214014 吴健生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方案研究意义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已经渗透入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
西欧人相信耶稣,中东地区信奉伊斯兰教,而在中国,泰国,印度等国家,佛教盛行。
当然,中国也有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它是佛教,儒教以及道家文化相融合的衍生产物。
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在逐渐成型的过程中。
一方面他们生活在大学的象牙塔里,可以自由地学习生活,不像成人那样背负诸多的压力;可另一方面,他们已然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开始接触不同的人事。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大学生既可被生活中的正能量所感染,也会由于错误的认识而走上堕落的歧途。
君不见“法轮功”的盛行毒害了多少的大学生。
虽然哲学上一再告诫大学生世界上是没有神佛的,可宗教是种奇怪的东西,你信则有,不信则无。
大学生是个庞大的群体,因此信仰宗教的学生数目必然不少,研究他们的宗教信仰具有实际的价值。
研究内容暑期我们将会对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大学等高校进行走访,发放问卷与表格,再回收它们,通过问卷上的回答确定具有宗教信仰的学生,然后再重点询问这些学生如下问题:你为什么相信宗教?你是否经常参加某些教友聚会,或者你是否参加了某种性质的宗教社团?你对宗教有何看法?…同理,我们还会调查某些不信宗教的大学生,询问其不信的原因,以及他们对宗教的看法。
研究课题的分析单位与抽样方案本研究课题的分析单位是大学生,不考虑他们的年级情况。
抽样方案:将所有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划分为具有宗教信仰的一群与不具有宗教信仰的一群人,再从每个群体中采取系统抽样与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若干名大学生(因此在设计问卷时务必请被调查者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进行重点访问。
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与分析方法研究资料分为从调查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与文献资料。
前者主要通过对话形式的访谈实地获得,后者经查阅相关书籍与影响获得,在调查中起辅助作用。
本次调查所用的是探索性研究方法研究人员的组织结构与培训安排研究人员具有十名。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分析与引导对策研究
OF LIAONING ECONOMIC VOCATIONAL TECHNOLOGICAL INSTITUTEOF LIAONING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 INSTITUTE JOURNAL 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是人才培养。
高等学校要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随着当代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和选择性的不断增强,高校及其开展的教学活动与社会联系愈加密切,宗教文化已经开始渗入校园并在大学生中传播,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大学时期是人生的关键阶段,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此阶段基本形成,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信仰价值体系,不仅对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也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
一、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与特征通过对网络上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资料的分析及对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学习,结合对部分大学生的访谈情况,笔者发现在大学生中信仰宗教的比例并不高,但是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可见,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小看。
从信仰宗教学生的自身情况来看,农村学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城市学生,家人或亲戚邻居信教行为对其影响很大;从信仰选择上看,佛教、基督教比较受学生关注;从信仰的目的来看,真正意义上宗教信徒的信仰特征是大部分信教大学生所不具备的,他们信教更多希望获得心灵慰藉。
部分大学生试图通过阅读宗教典籍来了解宗教,他们的宗教信仰只是出于对宗教的好奇和对宗教典籍所表达的思想文化感兴趣,并不是真正的宗教信仰。
对于跨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思想上还处于成熟与不成熟的交汇阶段,容易被身边的人影响,宗教信仰也正逐渐地在向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转移。
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大部分所谓的“信教”学生对真正意义上宗教信仰的认识并不充分,参加宗教活动的盲目性、流动性、随意性等特征明显,并不具有明显的、真正的宗教信仰特征。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接触到宗教、了解到宗教的方式趋于多样化。
关于大学在校生宗教信仰情况的调查
关于大学在校生宗教信仰情况的调查摘要:宗教是文化形式的一种,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宗教也趁着全球化的浪潮走进中国,并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受。
在此背景下,我们利用现有资源,对我校大学生进行关于宗教信仰问题的调查。
该报告分析了大学生参与宗教的行为、信教原因、获取宗教知识的途径和宗教功能这些方面,得出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其发展和灭亡有其自身规律,因此,我们必须要尊重它的存在,利用其正功能。
关键词:宗教行为原因途径功能信仰是人类社会生存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目前大学生对于宗教问题的看法多种多样,并且宗教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研究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对我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将有重大意义。
为此,我对本校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我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我校100名学生进行调查,有效回收率为95%,男生45%,女生50%。
在调查的100名学生中,信仰佛教的有50人、占52.6%,信仰基督教的有38人、占40%,信仰伊斯兰教的有3人、占3%,信仰天主教的有1人、占1%,信仰其他宗教的有3人、占3%,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佛教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所以,在校大学生也主要信仰佛教,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也涌入全球化的潮流中,基督教借着这个潮流也传入中国,并被中国居民接受,所以,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也比较多。
一、大学生参与宗教的行为在我们回收的95个信教学生中,他们的宗教行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进寺庙拜佛求签卜算运气的有40人,占42%,主要是因为大学生主要信仰佛教,很多人在受挫后会选择去拜佛求签、寻求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持。
2、佩戴十字架项链有37人,占39%。
3、随身带观音护身符有31人,占32%,究其原因大部分大学生是想追求时尚,喜欢佩戴这些东西作为饰物。
4、偶尔参加宗教活动的有57人,占60%。
5、没参加过宗教活动的有31人,占32%。
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对策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宗教信仰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宗教信仰状况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分析1. 宗教信仰状况普遍存在多样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世界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宗教信仰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在大学校园中都有一定的存在和传播。
2. 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生活影响深远。
宗教信仰不仅仅是一种信仰和观念,它还能够影响到大学生的行为举止、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
一些大学生在宗教信仰的引导下,能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 宗教信仰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些大学生在接触宗教信仰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盲目信仰、迷信等现象。
这些现象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还会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一定的威胁。
三、对策研究1. 加强宗教教育,提高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文化素养。
宗教教育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宗教文化的传播,培养大学生的宽广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宗教信仰的指导下,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
2. 加强宗教团体和社会组织的引导。
宗教团体和社会组织作为宗教信仰的传播与实践者,应该积极参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引导和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信仰观念,使宗教信仰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3. 建立健全的宗教信仰监管机制。
对于一些过度传播宗教信仰,或者存在迷信等现象的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应该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对其进行规范和管理,保障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健康发展。
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开放程度的提高,中国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
据统计,目前中国大学生中信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宗教的人数已经超过500万,占全国信教人口的14%。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出现不仅反映了大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更反映了社会的多元化和开放程度。
佛教信仰佛教信仰在中国大学生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南方的一些省份,如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佛教信仰更是异军突起。
大部分佛教信仰的大学生都是自己家族的传承,也有一些是自主选择信仰的。
他们相信佛教教义和禅宗思想能使自己听从内心的呼唤,往更深层次的生命内涵中去感悟。
基督教信仰的大学生在苏皖一带占领主导地位,农村基督教信仰的传小孩的比较多。
也有许多大学生经过自主思考后转信基督教。
他们相信基督教教义能开启他们生命的智慧和积极向上的道德榜样。
伊斯兰教信仰伊斯兰教信仰的大学生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地区,略显分散。
他们信仰运用祈祷、忏悔等方式将自己趋于敬畏对待神的信仰。
穆斯林和伊斯兰教的主要精神支柱,这一方面也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
道教信仰的大学生相对来说较少,但仍有一定数量的信徒。
他们整日看重待人、修身、饮食等方面的道教原则,将之贯穿于自己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对策建议大学是人们获取思想、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宗教活动管控的重要地点之一。
为保证大学内的安全和文明的秩序,同时也要保持宗教信仰的多元性,有以下建议。
1、加大宗教知识宣传力度。
针对大学生对宗教知识的薄弱和误解,要加大对宗教文化历史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各种宗教信仰体系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同信仰之间要相互尊重和理解。
2、加强校园宗教活动管理。
大学应该建立以校团委和学生会为主的宗教活动管理机构,健全宗教活动的管理制度,规范宗教活动的举办方式和场合,避免宗教活动对校园生活秩序、教育教学活动、师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同时要保证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对策研究的背景十分复杂多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
在今天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困惑,而宗教信仰往往是他们心灵的寄托和支撑。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开放包容的趋势,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有的大学生对传统宗教抱有坚定的信仰,有的则更倾向于个人信仰或新兴宗教。
这种多元化的宗教信仰需求,也给高校的宗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研究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对策,对于了解大学生心理状态、促进宗教多元化教育、构建开放包容的宗教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以及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可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念,促进他们的心灵成长和心灵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分析影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因素,探讨针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有效对策,以及提出加强宗教多元化教育和打造开放包容的宗教氛围的建议。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研究,旨在为学校和社会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大学生宗教信仰健康发展,推动宗教多元化和社会和谐共存的目标。
通过此研究,我们也希望引起人们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重视,加深对宗教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的认识,以促进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和探讨。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和未来的建设者,其宗教信仰状况无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他们的宗教信仰状况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反映了社会整体的宗教信仰状况。
了解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社会宗教发展的趋势和变化,从而为宗教政策的制定和社会稳定的维护提供参考依据。
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研究能够揭示当代大学生在宗教信仰方面的需求和困惑,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情感需求。
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研究
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了解高校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对于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指导教育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了解中国高校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对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和深入的访谈,探讨高校学生的宗教信仰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宗教对大学生心理、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影响,为高校宗教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有效问卷数量为500份。
问卷涵盖了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宗教信仰情况、宗教活动参与情况、宗教对生活和学习的影响等内容。
2.访谈: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将选择部分受访者进行深入访谈,以了解他们对宗教的认知、宗教信仰的变化、宗教对个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信息。
三、调查结果1.宗教信仰情况问卷调查显示,受访高校学生中有宗教信仰的比例约为30%,其中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道教信仰者占比较高,分别是40%、30%、20%和10%。
而受访学生中不信仰宗教的比例为70%。
2.宗教活动参与情况在宗教信仰者中,参与宗教活动的比例较高,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宗教活动。
而在不信仰宗教的学生中,只有少数表示参与过宗教活动。
3.宗教对生活和学习的影响对于宗教信仰者来说,宗教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有超过50%的受访者表示,宗教信仰使他们更加快乐、平和,有助于缓解压力,提升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
有约40%的受访者表示,宗教信仰让他们更加注重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感。
而在不信仰宗教的学生中,对于宗教的影响程度则相对较低。
四、调查分析1.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多样性。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道教在高校学生中受到关注和信奉的比例较高,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2007/12115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刘晓玲 梁 丹摘 要:本文通过无记名“湖南省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问卷”,对湖南省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进行调研,其问卷共包含35项,43个问题,调查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总计回收问卷699份,其中有效问卷680份,有效回收率为98.7%。
深入分析了大学生宗教信仰特点、宗教行为及价值取向。
论述了大学生的宗教观,提出了高校就宗教影响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对策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7)12-115-03作 者:刘晓玲,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湖南,长沙,410082在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多变、多样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宗教对大学生产生了什么影响?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如何?怎样引导近年来高校中的“宗教文化热”现象?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设计了一份无记名的“湖南省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问卷”。
调查的对象为大学本科生,其中男生占50.4%,女生占45.6%,;被调查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7至20岁;82.4%的人为团员;民族主要以汉族为主,占92.9%;调查对象的专业构成包括了社科、理工、外语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 大学生的宗教价值观(一)大学生的宗教行为及价值取向大学生的宗教价值观决定了他们对宗教活动的参与度和支持度。
在调查大学生是否参加过宗教活动的情况时,表示参加过宗教活动的161人,占23.7%;定期参加的34人;没参加过的471人,占69.3%。
大学生参加宗教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宗教知识”和“表达信仰”,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21.2%和21.5%;表示是为了“服从权威”、“求神的回报”和“获得回报”的分别为5.2%、7.6%和3.2%;另有292人未作出选择。
这个结果和社会上一般人参加宗教活动的目的有出入,社会上大多数人参加宗教活动是为了获得回报,只要能达到目的,什么都可以拜,都可以供,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分析及其引导教育机制研究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分析及其引导教育机制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随着时代的变迁,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凸显,而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的调查分析,探讨其对引导教育机制的影响,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分析(一)宗教信仰的多元化近年来,随着宗教市场的逐渐开放和社会的多元化,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的趋势。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主要分布在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各种宗教信仰中,而且在同一个大学校园,不同宗教信仰的学生之间也呈现出交织和融合的特点。
这种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给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也呈现出宗教信仰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二)信仰观念的碎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观念呈现出一定的碎片化趋势。
一方面,社会上存在着大量宗教传统的失传和衰退现象,导致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认知和理解往往是片面和不完整的。
大学生在接受宗教教育过程中,往往更多地受到一些传统的礼仪和形式的影响,而对于宗教信仰的内涵和精神内核却了解甚少。
这种碎片化的信仰观念给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深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障碍。
(三)信仰行为的虚无化随着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压力的加剧,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往往呈现出一种虚无化的趋势。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行为往往停留在形式上,缺乏真正的内在信仰感受和情感投入。
在宗教活动中,很多大学生更多地是出于社交和应酬的目的,而非真正的信仰内核。
这种虚无化的信仰行为使得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变得索然无味,缺乏真正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二、引导教育机制研究及对策针对以上调查所反映出的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我们应当通过加强引导教育机制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宗教信仰观念和行为规范,促进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健康发展。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综述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宗教信仰问题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现状,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深入理解这一群体的宗教信仰状况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本文首先将对宗教信仰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和方法。
接着,从宗教信仰的普及程度、类型分布、影响因素等方面,概述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状况。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心理、行为、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宗教信仰与校园文化、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结合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宗教信仰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存在和影响力逐渐显现。
目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
一方面,有一部分学生对宗教信仰持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可能来自有深厚宗教传统的家庭,或是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了相关的宗教文化和知识。
他们可能积极参与宗教活动,将宗教信仰视为生活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学生对宗教信仰持开放但审慎的态度。
他们可能对宗教的某些教义或仪式感兴趣,但并不完全认同或参与。
这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从哲学、文化或社会学的角度去理解和研究宗教。
同时,不可忽视的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宗教信仰持否定或排斥的态度。
他们可能认为宗教信仰与现代社会和科学理念相悖,或是觉得宗教信仰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没有积极的影响。
这些不同的态度和信仰选择,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宗教信仰问题上的多元化和复杂化。
他们的宗教信仰现状不仅受到个人成长背景、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也与社会文化环境、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不仅需要关注他们的信仰选择和行为表现,还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取向。
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
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当代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信仰也在不断演变和变化,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问题主要表现为信仰选择多样化和信仰虚无化两个方面。
信仰选择多样化指的是大学生在选择信仰时,面临了众多种类的信仰系统,如宗教信仰、人文主义、道德观念等。
大学生具有更为广泛的接触渠道和信息来源,容易接触不同的信仰观念,从而导致信仰选择的多元化。
而信仰虚无化则指的是大学生对于传统宗教信仰的缺乏兴趣和支持,他们更加倾向于理性思考和科学观点,对超自然信仰持怀疑态度。
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产生原因可以归结为多方面因素。
现代教育体系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现代教育体系注重科学思维和理性分析,强调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
这种教育理念使得大学生更加偏向于理性思维和科学观点,不再轻易相信传统宗教信仰。
社会发展带来的信仰多元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社会形态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对于信仰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接触不同的信仰观念,导致信仰选择的多元化。
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个人层面上,信仰问题与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密切相关。
大学生如果缺乏坚定的信仰支持,可能会迷失方向,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感到迷茫。
社会层面上,信仰问题与社会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密切相关。
如果大学生普遍对于传统宗教信仰缺乏兴趣和支持,可能导致社会价值观念的淡化和传统道德观念的动摇,对于社会稳定和和谐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其产生原因主要包括现代教育体系的影响,社会发展带来的信仰多元化以及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
信仰问题对个人和社会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重视和研究这一问题,以便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健康的信仰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管理研究
一、引言
随着世界多元化和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刻影响,大学生信教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对于这一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及时的关注和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往往过于重视实效,急于总结出管理层面的政策手段,往往忽视了宗教问题的某些复杂和敏感的成分。
因此,笔者试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我国文化和当前时代的特殊性,找出一些易被忽视的问题,以便可以形成某些新的观念。
二、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经典论述,重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与合理性
(一)马克思宗教鸦片论与20世纪的幻灭
我们关于宗教的基本认识是根据马克思的论述所得的。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马克思的名言被列宁称为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石,但是我们对它的理解则未必确切。
我国因为历史原因一听到鸦片就深恶痛绝,实际上,鸦片在19世纪时是一种精神安慰剂,马克思在指出宗教虚幻性的同时,也指出了宗教慰藉人心的社会功能。
而且在鸦片之前,尚有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一句,更明确指出了宗教在充满矛盾的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必然性。
可以说,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并不把问题集中在宗教的毒害作用上,而是在它的虚幻性上。
马克思写道:宗教批判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但并不是要人们依旧带上这些没有任何乐趣任何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们,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
在19世纪的理性主义语境中,马克思着重强调了通过现实的改造,完全可以实现普遍的幸福,因此人们摆脱虚幻的花朵之后,通过改造世界必然可以获得真正的幸福。
但在20世纪的语境中,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人们对于理性主义许诺的理想世界产生了怀疑,通过改造世界进入大同世界、获得普遍的终极的幸福,也如同宗教的许诺一样遥不可及。
我们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并不能阻挡一个时代的幻灭情绪。
同时,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总体性革命道路创造理想世界,又比宗教倡导的通过个人修养和行善创造理想世界的路径,在实现难度上大得多。
所以,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思想阵地的领导权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宗教的合理性与长期性。
正如江泽民指出的那样: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漫长的历史,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将长期存在。
宗教走向最终消亡也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可能比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可以说,只要现实世界的深刻矛盾一天不消除,作为虚幻的安慰剂的宗教就会一直存在下去。
(二)宗教的长期性根植于集体心理,在大学生身上体现更为明显
宗教生活是一种和世俗有所区别的生活,这不仅体现在信徒对某些典章仪轨的遵守,还体现在诸多信徒之间缔结了崭新的关系。
以基督教为例,它宣称信徒绝对平等,信徒之间以兄弟姐妹相称,这就给大学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在三口之家中无法与同龄人交流,而这种交流的渴望,往往转化为组建团契的行为。
与一般的学生社团相比,具有宗教性质的团契更具有神圣性,成员之间联系更紧密,更注重对个人修养与气质的督促,这些特征既满足了大学生的交流渴望,又对那些要求进步的大学生具有促进作用。
可以说,宗教团体在一部分意义上,是神圣性的家庭,它的存在让信徒拥有了安定感、归属感,大学生对这方面的需求,并不小于他们对神圣性和自我进步的需求。
这种心理是不容忽视的。
中国当下正处于剧烈的转型期,城乡之间流动日益频繁,现代人的孤独感与不安定感正逐渐形成中国人的焦虑主因,而对于负笈求学的大学生来说,出门在外的这种体验必定更加强烈。
只要这种集体心理得不到适当的平抚,宗教就会对大学生展示出应有的功效与吸引力。
(三)宗教的长期性核心在于提供终极关怀,且不是科学教育所能完全取代的
传统上认为,通过加强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有助于他们淡化宗教情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种看法的基础,实际上是基于一种科学宗教相互对立的观念。
的确,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学者们都认为科学与宗教拥有水火不容的两种世界观,他们也乐于构建科学与宗教
对立的历史。
但在20世纪随着对宗教研究的深入,现在的学者基本倾向于建立二者的对话关系,这其中涉及较多的科学哲学问题,在此不详述。
但一个简单的现象是,信教的科学家并不在少数。
毕竟,自然科学不过只是某一种描述自然现象的语言形式,对于人生与世界的根本问题无能为力。
因此,知识本身不足以解决信仰问题,大学生在信仰方面的需求并不因为拥有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或者说加强了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就能得到满足。
科学素质的培养的积极意义只是免于让人的信仰更少地出自愚昧。
在某些宗教的古老传统中,往往将某些当时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或普通人使用的魔术手法归结为超自然力量的支配,这在现代邪教中也常会出现,而这种低级的骗术,对受过科学教育的人没有感召力。
但是,不以被魅惑的形式信教,并不意味着不可以以其他动机信教。
我们在提到宗教的积极作用时,总强调其整合社会、安慰人心的社会功能,但实际上,宗教如同任何文化形态一样,都不可以某种功能局限而否认它存在的合理性。
在现代社会,宗教中包含的典章、训诫、知识等,都已经被法律、伦理以及各门自然社会科学所取代,但唯有终极关怀无法取代。
所谓终极关怀,是指人生于世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
无论什么民族、国家、性别、出身的人,都要面对一些根本的问题:人生、价值、痛苦、死亡、他人&&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众多思想体系,其中,宗教的解答是人们最常期望的,也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得最为完备的。
我们可以说宗教不科学、逻辑不严密,但又必须承认它其中所包藏着的人类几千年来对于终极关怀问题的思考,这是一种通过非科学世界观体现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