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圆的认识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圆”中第一课时“圆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从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的知识,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变化。
教学这部分内容,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也能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注入一些新的内容,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
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也是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对象是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小学五年级三班的学生。
本班共有32名学生,大部分聪明活泼,积极向上,喜欢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班级学习气氛浓厚,各科教学成绩名列级部第一。
学生的年龄在10-11岁之间,学习了近五年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课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基本特征及其周长、面积公式,并在已经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学生已具备探究平面图形特点的能力,由于本课是从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的转化,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
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都存在差异,所以学习时归纳概括圆的特征有一定的困难,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有难度。
(三)教学环境分析选择的教学环境是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选择的理由是里面有多媒体、实物投影仪、音响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方便与我运用PPT课件进行授课。
苏教版五下《圆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五下《圆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一课,主要内容包括圆的定义、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几何图形学习的进一步拓展,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知识,对形状、长度、面积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的特点和计算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定义、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难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圆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圆的模型、圆规、直尺、练习题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品,如硬币、轮子等,引导学生对圆的特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圆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初步认识圆。
然后,利用圆规和直尺现场画圆,让学生观察圆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使用圆规和直尺画圆,测量圆的周长和面积,验证圆的周长和半径的关系。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有关圆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圆的认识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自行车轮子、圆桌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圆的特点和优势。
6.小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圆的定义、特征、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讨论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基本特征,知道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含义;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其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同一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生活中我们见到汽车、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生:圆形师:对的,车轮表面是圆形出示课前疑问,这个问题学完本节课知识我们就能明白了。
二、探索新知1.找一找找生活中的圆形2.描一描描出老师图片上物体上的圆3.摸一摸、比一比摸一摸多边形和圆形,感受两者之间的异同。
都是平面图形,多边形是由线段组成的图形,有顶点;圆则是由曲线围成,没有顶点。
4.画一画(1)先独立自由画圆,展示多种方法(2)突出圆规画圆:生独立画圆、相互交流比较大小、小结画法:张开两脚、固定好针尖、旋转一周同意两脚间的距离再画圆。
5.认一认(1)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第86页的一段话。
(2)学生汇报。
圆心: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
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
直径: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出示相关判断练习。
(3)在自己画的圆内标出圆心,画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并分别用字母表示。
6.合作交流,探索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1)出示要求,用手边的圆片、直尺、圆规等工具,采用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去探索圆的特征。
(2)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参与其中。
(3)组织汇报:圆内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
在同一个圆内,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同一个圆内直径是半径的2倍。
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4)小结:看来只要大家善于观察,善于探索,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第一课《圆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第一课《圆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第一课《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圆的定义、特点、圆心、半径等基本概念,以及圆的周长、直径等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生活中的圆形物体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对圆的定义、圆心、半径等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对圆的周长、直径的计算方法还需通过实例进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圆的定义、特点、圆心、半径等基本概念。
2.学会计算圆的周长、直径,并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定义、特点、圆心、半径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2.圆的周长、直径的计算方法的掌握与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际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圆、探索圆的性质。
2.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圆的定义、特点等。
3.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测量、计算,巩固圆的周长、直径的计算方法。
4.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圆形的实物,如硬币、圆桌、圆形玩具等。
2.准备圆的模型或图片,用于展示圆的性质。
3.准备圆的周长、直径的计算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圆形实物,如硬币、圆桌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物体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物体都是圆形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的一些基本知识。
2.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圆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圆的特点,如圆心、半径等。
同时,教师讲解圆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圆的概念。
3. 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圆形纸片,让学生亲自测量圆的直径、周长,并记录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圆形是一个几何图形,了解圆的定义。
2.掌握圆与直线、角的关系。
3.学会用圆规、折纸和编程小车来制作和绘制圆形。
二、教学重点:1.圆的概念的认识。
2.学习如何制作和绘制圆形。
三、教学难点:1.掌握用折纸和编程小车制作圆形的方法。
2.掌握圆与其他图形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实物:圆规、量角器、折纸、编程小车等。
2. 教学课件。
3. 学生的教学用具:铅笔、橡皮、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展示、问题提出、数学小游戏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圆形,并简单介绍圆的定义。
2. 概念阐述(20分钟)教师介绍圆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探讨圆的特点和性质,让学生通过互动练习等方式来理解圆的性质。
3. 制作和绘制圆形(25分钟)教师通过制作圆形的实物,让学生感性认识圆的特点和性质,同时也学会了用圆规、折纸和编程小车等制作圆形的方法。
4. 圆与其他图形之间的关系(20分钟)教师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性认识圆与其他图形之间的关系,比如圆与直线、角的关系,圆与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之间的关系。
5. 总结(10分钟)教师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将所学知识巩固。
六、作业布置:1.复习教材上的知识点,熟练掌握绘制圆形的方法。
2.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应的练习题,强化对圆的认识。
3.课外扩展:在生活中寻找圆的实际应用场景,如圆形的手表、面包、饼干等等,让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七、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
2. 考试或小测验的形式,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第一课《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第一课《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第一课《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圆的形状,了解圆的直径、半径等基本概念,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认知基础,对形状、长度、面积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的特殊性质和计算方法,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圆的形状,了解圆的直径、半径等基本概念,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形状、直径、半径的概念,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难点: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趣味性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圆的特点和应用。
2.探究式教学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直观教学法:运用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圆的概念。
4.讲解法:教师耐心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掌握圆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形的实物、模型、图片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圆规、直尺等。
3.课件:利用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包括圆的形状、直径、半径等概念的介绍,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硬币、地球、车轮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圆的特点。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圆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圆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圆的定义、圆的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这一章节的内容是为学生后续学习圆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平面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圆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问题中圆的应用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解决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性质,学会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
2.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圆的定义、性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动画演示。
2.教学素材:圆形物品、圆规、直尺等。
3.教学场地: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品,如硬币、车轮等,引导学生关注圆形的特征,激发学生对圆的认识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圆的定义和性质,通过课件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圆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用圆规和直尺画一个圆,并测量圆的直径、半径等,加深对圆的认识。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巩固对圆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如何应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圆的认识的理解。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区级公开课;定稿)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区级公开课;定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中的一节重要课程,主要让学生认识圆的特征,理解圆的半径、直径等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画圆、测量圆的半径和直径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深入学习圆的周长、面积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图形的知识,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圆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圆的半径、直径等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理解和掌握圆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知道圆心和半径的概念。
2.培养学生画圆、测量圆的半径和直径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特征和性质。
2.圆的半径、直径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引入圆的概念。
2.采用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圆的特征,发现圆的性质。
3.采用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画圆、测量圆的半径和直径。
4.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圆形的实物,如硬币、圆桌、圆形卡片等。
2.准备圆规、直尺、绳子等画圆和测量工具。
3.准备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圆形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引入圆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圆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圆的特征,引导学生发现圆的性质。
同时,教师讲解圆心和半径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用圆规和直尺尝试画圆,并测量圆的半径和直径。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圆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如:“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如何计算圆的面积?”等。
苏教版五下《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下《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圆的定义、圆的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等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对圆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主动探索圆的特征和性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在学习圆的相关概念和性质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圆的无限点、半径、直径等概念产生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性质,学会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定义、性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难点:圆的无限点、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激发学生对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主动探索圆的特征和性质。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圆的定义、性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等内容。
2.学习材料:准备圆的相关图片、实物模型等,方便学生观察和操作。
3.计时器:用于控制教学过程的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太阳、地球、车轮等,引导学生关注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圆的特征,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圆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圆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圆的无限点、半径、直径等概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1课《圆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1课《圆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圆,了解圆的性质,掌握圆的周长和直径的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圆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图形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在学习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一步理解圆的特征,以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计算方法。
此外,学生还需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观察、思考、合作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圆,了解圆的性质,掌握圆的周长和直径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的能力,提高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圆的周长和直径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圆的性质,以及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圆,理解圆的性质。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形的实物、圆规、直尺、绳子等。
2.学具:学生自带的圆形物品、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品,如硬币、圆桌、地球等,引导学生关注圆形物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提问:“你们对这些圆形物品有什么认识?”,让学生初步了解圆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1)教师介绍圆的定义:圆是平面上所有点到一个固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2)教师讲解圆的性质: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圆的直径是圆的最长线段,圆的周长公式为C=2πr,其中r为圆的半径。
(3)教师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圆的认识》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圆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圆的基本知识,包括圆的定义、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等。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圆的认识的初步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形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的特征和计算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的特征,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具体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主动探索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的模型、圆规、直尺、圆的图片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圆形的物品,如圆的玩具、硬币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形物品,如硬币、圆桌、地球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可能回答到圆形、中心点、半径等。
教师总结:这些物品都是圆形的,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圆的一些基本知识。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者黑板,向学生呈现圆的定义和特征,如圆的定义、圆心、半径、直径等。
同时,教师可以用圆规和直尺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的特征。
苏教版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圆的认识教学设计第一篇:苏教版圆的认识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圆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惟一一个曲线图形。
教材编排思路是从情境入手,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掌握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借助于例3和练一练,引导学生认识圆的相关概念,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教学这部分内容,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使学生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为以后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
学会用圆规画规定大小的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画圆,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纸圆、、尺、圆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师:今天我们一起到山洞里面寻宝。
出示课件:山洞寻宝。
师:提示:宝物在距离你左脚3米的地面上。
师:宝物可能在什么地方呢?思考一下,把它的位置在纸上表示出来。
(生纸上进行操作)师:现在我们进行一下展示,出示学生作品。
师:还有不同的位置吗?(很多)那么这些可能存在的位置如果都表示出来将会形成什么?(圆)(动画演示出圆)师:这时表示左脚的点我们把它叫做圆心,左脚到宝物3米的距离我们把它叫做半径。
2、认识特征师:你还能再画出半径吗?学生操作。
师:从圆上你发现什么了?(一个圆心,无数条半径且半径相等)师:古人云:圆,一中同长也。
苏教版五下数学《圆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五下数学《圆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圆的特性,包括圆的直径、半径、周长等概念,并学会用圆规和直尺画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圆的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圆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能力,对一些基本的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学习圆的相关概念时,仍需通过实物操作和亲身体验来加深对圆特征的理解。
此外,学生还需掌握圆规和直尺的使用方法,以便能熟练地画出圆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圆的直径、半径、周长等概念,了解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和直尺画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掌握圆的相关概念,学会用圆规和直尺画圆。
2.难点:学生对圆的直径、半径、周长的理解以及圆规和直尺的使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物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圆的特征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圆规、直尺、铅笔等画图工具。
2.圆形实物,如硬币、瓶盖等。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圆形实物,如硬币、瓶盖等,引导学生观察圆的特点,引发学生对圆的好奇心。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是圆的吗?”让学生思考圆的特性。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介绍圆的定义、直径、半径等概念,并用动画展示圆的周长计算过程。
同时,教师讲解圆规和直尺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画圆。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物操作,尝试用圆规和直尺画圆,并测量圆的直径、半径和周长。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画圆心得和测量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圆的特点和画圆方法。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 圆的认识|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 圆的认识 | 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圆的概念,能准确绘制圆的图形;2.掌握圆的直径、半径、圆心等基本概念;3.能简单地运用圆的基本概念进行相关运算。
二、教学重难点1.圆的概念;2.圆的直径、半径、圆心的认识;3.圆的相关运算练习。
三、教学准备1.教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2.白板、黑板、笔等;3.圆规、量角器等绘图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导入新知,为学生构建一个认识“圆”的初步概念。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问题,例如:•学生们知道地球是圆形的吗?•学生们能举出一些身边常见的圆形物品吗?在学生对圆有了初步概念的前提下,进入正式的授课环节。
2. 学习简介介绍圆的概念、符号等相关知识点,并通过绘图工具仔细地绘制出圆的形状。
在绘制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圆的特点和形态。
3. 圆的直径和半径在学生理解了圆的基本概念后,介绍圆的直径、半径的概念,让学生对圆的形状和特征有更深入的认识。
4. 圆心和圆面让学生了解圆心的概念。
圆心是圆上每一个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的点。
同时,介绍圆面的概念。
5. 圆的相关运算引导学生理解关于圆的相关计算方法,例如计算周长和面积。
这一部分是对概念的重点强化。
6. 课堂练习让学生上黑板几道题目,让他们进行思考和计算。
带着问题思考,可以让他们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总结本课时通过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符号和特点,让学生掌握圆的相关运算知识。
通过课堂的互动让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掌握了相关知识点。
六《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六《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圆的定义和性质;2.应用圆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探究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圆的定义和常见性质,如直径、半径、圆心、圆周长、圆面积等;2.圆和其他几何图形的关系,如线段、角等;3.圆的应用,如测量、建筑、美术等。
难点:1.字母符号与几何意义的联系;2.圆的概念初始认识容易过于直观化,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符号化的认知;3.圆的应用需要学生进行数学建模,把具体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1.教师用多媒体或板书,呈现圆的定义和形状特征;2.通过讨论或问答,引导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圆。
第二步:探究圆的性质1.由圆的定义出发:从实物或图形中理解和定义圆心、半径、直径、弦、正切、切线、圆周和圆心角等几何概念;2.利用实物或几何图形,探究圆的性质,如圆心角、弧长、圆周角、周长和面积等;3.进行相关例题练习,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圆的基本性质。
第三步:与其他几何图形联系1.搜集展示几何图形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其他图形的定义和性质;2.引导学生探究圆与其他几何图形的关系,如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等;3.引导学生解决相应的几何问题,如求直径或弦的长度等。
第四步:圆的应用1.引入与圆相关的实际场景,如建筑、舞蹈、美术等;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圆的性质解决相应难题;3.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将所学到的内容运用到实际中。
第五步:练习、反思与总结1.课堂练习:巩固所学概念和技能;2.反思与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学习收获和不足,以便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3.作业:布置相应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常规检测:课后老师布置作业,学生自主完成,老师检查并及时反馈。
2.开放性评价: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口头报告和展示,鼓励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圆的认识》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圆的基本概念、特征和性质,包括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圆的特征和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掌握圆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圆的基本概念、特征和性质,了解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法,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克服困难,勇于探索。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基本概念、特征和性质,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等。
2.难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圆的概念和性质。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圆形实物、模型、图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圆形物品,如硬币、圆饼干等。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圆的定义、特征、性质等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圆形实物,如硬币、圆饼干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都是圆形的物品,今天我们来学习圆的相关知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圆的定义、特征和性质等内容,同时进行讲解。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观察、画图、操作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直径;能借助工具画圆,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画图、比较、猜想等活动,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研究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与态度目标: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美和研究价值,提高数学研究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圆的各部分的名称,圆的基本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图教学难点:归纳圆的特征【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1.复旧知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许多的平面图形,仔细想一想有哪些常见的平面图形?(学生回忆常见平面图形)提问:这些平面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2.揭示课题演示:一个小球,小球的一端还系着一段绳子,老师用手拽住绳的一端,将小球甩起来。
提问:小球的运动轨迹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圆)引入:对,这就是一个圆!圆也是一个平面图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圆。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2、探究新知(一)讲授例11.课件出示例1提问:这些都是糊口中常见的物体,这些物体上有圆吗?(学生上计较机点出圆)提问:你在哪里还看到过圆吗?(学生纷纷回答)3.尝试画圆谈话:先打开课桌上的信封,挑选你喜欢的工具画一个圆。
提问:在刚才画圆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圆和以前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学生尝试说说自己的感受)指出: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二)教学例21.介绍圆规构造(同时出示圆规实物与课件)在画圆时,我们通常会借助一个专门的工具,那就是圆规。
圆规有两只脚,一只脚是针尖,另一只脚是用来画圆的笔,两只脚可以随意叉开。
2.边讲解边演示圆规画圆的办法第一步:把圆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距离。
(板书:定长)第二步: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对圆形的理解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对圆形的理解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定义、特征和性质。
- 学生能够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学生能够运用画图工具或手工作图,直观地展示圆的特征和性质。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 学生培养合作、交流、探究的精神,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 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为依据,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对圆形的理解进行教学设计。
- 教材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圆的特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2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形状有了一定的认识。
-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圆的特征和性质。
3. 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品,如自行车轮胎、地球仪等,引导学生对圆形产生兴趣。
-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是圆形的吗?圆形有什么特殊的性质?3.2 自主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圆的定义、特征和性质。
-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探究成果。
3.3 课堂讲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 讲解圆的定义、特征和性质,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4 动手实践- 学生分组进行动手实践,可以用画图工具或手工作图,直观地展示圆的特征和性质。
-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实践成果。
3.5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圆的特征和性质。
-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3.6 作业布置- 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 学生可以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圆形物品,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其圆形特征和性质。
4. 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圆的特征和性质。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6.1 圆的初步认识|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6.1 圆的初步认识|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定义和性质。
2.观察和拟出圆的性质。
3.能够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
1.圆的定义。
2.圆心、圆和半径的关系。
3.圆的性质:对称性、等分性、切线垂直于半径。
4.圆的相关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的定义和性质。
•教学难点:圆心、圆和半径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通过展示一个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的形状,在集体讨论基础上引入圆的定义和性质。
2. 知识内容讲解
1.讲解圆心、圆和半径三者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自己绘制圆,并找出圆心和半径,理解圆心是指和圆上任意一点距离相等的点,半径是从圆心出发的线段,其长度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
2.讲解圆的性质,包括对称性、等分性和切线垂直于半径。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来理解这些性质。
3. 拓展练习
1.让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绘制圆,并找出其圆心和半径。
2.给出一些圆的相关问题,如“如何快速测量圆的周长?”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并解决问题。
4. 总结归纳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将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5.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按照老师要求在家练习绘制和计算圆的相关问题。
五、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对圆的定义和性质是否理解。
2.查看学生在绘制圆和解决圆的相关问题时的正确率和思考深度。
3.课后可以给学生反馈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泰州市泰东实验学校吴红江
教材简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圆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惟一一个曲线图形。
教材编排思路是从情境入手,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掌握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借助于例3和练一练,引导学生认识圆的相关概念,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教学这部分内容,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使学生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为以后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
学会用圆规画规定大小的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画圆,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纸圆、、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师:摸图形的游戏: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
摸出圆形,并说说为什么一下就摸到了?
(设计思路:通过寻宝活动,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己动手画出宝物的位置,为认识圆心和半径打下基础。
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认知的习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自然过渡。
)
2、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师:今天,张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
3、你能画出一个圆吗?
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画圆。
交流,你是怎样画圆的。
师: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圆规,是――
生:――画不出圆的。
师:同学们都准备了一把圆规,你能试着用它在白纸上画出一个圆吗?
生:能。
(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交流,明确圆规画圆的基本方法。
师师范画圆的步骤:
确定位置(定点)、确定长度(定长)、旋转
师:圆各部分有自己的名字,请自学课本,你都获得了哪些新知识?
师:为什么你们画的圆在不同的地方?(圆心决定了位置)大小一样吗?(半径决定大小)
师:自己画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学生动手操作,投影展示。
(设计思路: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画圆的步骤,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学生已初步感知圆心和半径的基础上介绍圆各部分的知识,并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个,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感知到认知的过程。
)
4、自我认知
(通过自学,学生认识完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后。
)
师:学到现在,关于圆,该有的知识我们也探讨得差不多了。
那你们觉得还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研究?
生:有(自信地)。
师:说得好,其实不说别的,就圆心、直径、半径,还蕴藏着许多丰富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想!)同学们手中都有圆片、直尺、圆规等等,这就是咱们的研究工具。
待会儿就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两点小小的建议:第一,研究过程中,别忘了把你们组的结论,哪怕是任何细小的发现都记录在学习纸上,到时候一起来交流。
第二,实在没啥研究了,别急,老师还为每一小组准备一份研究提示,到时候打开看看,或许对大家的研究会有所帮助。
(随后,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记录在教师提供的“研究发现单”上,并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课件出示例3。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师:根据准备好的圆,自己动手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同桌交流。
(设计思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强调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关系,用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加以总结,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在画画、量量、折折、观察等一系列活动中,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
)
5、联系生活
师:你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下面的问题吗?
视频出示:篮球比赛时中圈跳球的场景。
问:为什么队员要站在圆圈上?
图片出示:自行车车轮
问:问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车轴放在那个位置才好呢?
(设计思路:联系生活中人们对于圆的知识的运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学生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
6、图片欣赏
师:瞧,生活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规律呢。
其实,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师小结:这一切,不正是圆的魅力所在吗?正如古希腊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丽的”。
(设计思路:新课程强调,要尽量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欣赏生活中的圆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够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圆无处不在。
)
7、全课总结
师:西方数学、哲学史上历来有这么种说法,“上帝是按照数学原则创造这个世界的”。
对此,我一直无从理解。
而现在想来,石子入水后浑然天成的圆形波纹,阳光下肆意绽放的向日葵,天体运行时近似圆形的轨迹,甚至于遥远天际悬挂的那轮明月、朝阳……而所有这一切,给予我们的不正是一种微妙的启示吗?至于古老的东方,圆在我们身上遗留下的印痕又何尝不是深刻而广远的呢。
有的说,中国人特别重视中秋、除夕佳节;有人说,中国古典文学喜欢以大团圆作结局;有人说,中国人在表达美好祝愿时最喜欢用上的词汇常常有“圆满”“美满”……而所有这些,难道就和我们今天认识的圆没有任何关联吗?那就让我们从现在起,从今天起,真正走进历史、走进文化、走进民俗、走进圆的美妙世界吧!
●自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