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
古代文化常识小练习及答案解析
的象征。(
)
77. 古人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或元旦,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或元宵。(
)
78.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形成的传统节日。 ()
79.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和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
)
80. 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第二天、明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
4 分) ( )
B.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 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2. 【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62. 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 古代不敢直称帝王, 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 表示尊重。( )
63. 而立之年:男子三十岁。不惑之年:男子四十岁。(
)
64.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帝后之死曰崩,诸侯、太子之死曰薨,大夫之死曰
卒,庶人之死曰不禄。(
)
65. “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
3. 【全国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 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
17. 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户部。(
)
18. 丞相, 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 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100道(含答案)
(一)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
“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对 ) 泛指学校。殷代叫序,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周代一叫庠句。,其中的 “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基本技能
( 错()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书》《礼》 《艺》《乐》《春秋》这六部经书)
人才。( 对 )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
乡试、会试、殿试。(对 )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 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
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对 )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对 )
19.“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
如福建路、广东路。(对 )
20.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
称为“家”。( 对 )
(三)天文与历法
21.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 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对 )
39.“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
用“右迁”一词。错((“)迁”有升有降,“左迁”是贬职,升
40.“出”在古代官一极般少是用指“地右方迁的”官一员到词朝)廷担任要职,如
(二)山川与地理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
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对 )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 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
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及解释
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及解释官职制度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及答案(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10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解释)
10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解释)
01.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 )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 )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 )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 )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 )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 )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 )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 )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
文化常识判断题带答案
文化常识判断(一)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古人有名有字。
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
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八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
B、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
谥号是固定的一些字,这些字被赋予特定的涵义,用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
如欧阳修的谥号叫“文忠公”。
C、古代表谦称的词语如“寡人、孤、不谷、仆、小人”等,其中“不谷”是古代诸侯的谦称。
D、一般地说,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暮、昏、晚。
太阳正中时叫做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做隅中,太阳西斜叫做昃。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3,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A.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伉俪”喻夫妇。
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
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爱卿”。
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
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C.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D.《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左传》。
《张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则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
4,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A.古人以“稷”为五谷(黍、稷、麦、稻、菽)之长。
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土神(社)和谷神(稷),故合称为“社稷”,并用来代称国家。
B.宫、商、角、徵、羽为古代音乐的五声,又称五音。
变徵,声调悲凉。
C.古人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古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附答案
古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10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及解释
10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及解释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答案:1.对2.错(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书》《礼》《艺》《乐》《春秋》这六部经书)3.错(应该是“太学”或“国子监”)4.错(“博士”是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教授”一开始也是学官名)5.错(书院一开始是私人设立的,但后来官府也参与干涉了)6.错(应该是选那些“有才德之人”,此外,“孝廉”不是荣誉称号,而是察举制的科目之一,除了针对“孝顺父母”,也选那些“办事廉正”之人)7.对8.对9.对10.错(始于隋炀帝时期)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文化常识判断题练习(共100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判断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汇编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汇编一、官职沿革1.从春秋时齐桓公开始,我国历朝历代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谏大夫,谏议大夫,左、右拾遗,均是谏官。
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君主提意见。
( ×)解析左、右拾遗是唐代官职。
2.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 √)3.“三司”,在唐代之前,同东汉时的“三公”,是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宋代的“三司”指兵部、刑部、户部。
( ×)解析宋代的“三司”指盐铁、度支、户部。
4.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
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官名,以节制兵马。
( √) 5.左徒,战国时楚国设此官,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接待宾客。
屈原就曾任楚怀王左徒。
( √)6.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 √)7.御史,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
( ×)解析自秦朝开始,御史成为负责监察朝廷官吏、诸侯的官职,此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8.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被朝廷派遣分赴各地巡视的监察御史,负责考核吏治、调动官职、审理大案等。
( ×)解析巡按没有调动官职的权力。
巡按是“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9.主持进士考试的人被称为“知贡举”,就是“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清代会试的知贡举多从一、二品大臣中选派,满汉官员各一名,担负考场事务和阅卷取士之责。
( ×)解析清代知贡举不担负阅卷取士之责。
10.廉访使,宋、元时期的官职名。
宋代全称为廉访使者,元代全称为肃政廉访使。
主管监察事务。
( √)11.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官。
南北朝时期,尚书为事实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 ×)解析“尚书”之上还有“宰相”一职,并非“最高行政长官”。
12.丞相,秦代以后为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
有时称相国、宰相,简称“相”。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姓名称谓1.古代有姓和氏之分,三代(夏、商、周)以前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氏为姓之本,姓由氏所出。
( × )解析“氏为姓之本,姓由氏所出”错,应是“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2.在古代,姓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姓,而贱者有名无姓。
氏同而姓不同,可通婚姻;姓同而氏不同,不可通婚姻。
( × )解析在古代,用以区别贵贱的是“氏”,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3.古人常自称姓名或名,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有时也直称所厌恶的人的名,而不称其字。
( √ )4.字,也叫表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古代男女皆为20岁取字。
( × )解析古代男子20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要另取一个字。
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5.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如“苏东坡”。
( × )解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东坡居士”是他的号。
6.字和名在意义上往往有一定的联系,往往用字来解释名。
有些人的字广为人知,本名反而隐没于世,称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
( √ )7.小名也叫小字,乳名,如曹操小名阿瞒,刘裕小名寄奴。
( √ ) 8.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写;号由自己取定,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 × )解析“号由自己取定”错,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由他人所起的。
“只用于自称”错,对他人也可称号,以示尊敬。
9.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赞美性的称号叫谥号。
如明崇祯帝谥号为“庄烈”,陶渊明谥号为“靖节”。
( × )解析“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赞美性的称号”错,谥号可褒可贬可中性,并非只是“赞美性的”。
10.谥号可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有美谥、平谥和恶谥之分。
( √ )11.庙号是封建时代皇帝去世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特起的名号,如某祖、某宗等。
文化常识判断题
10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高中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
(错的找出错误的原因)
(一)教育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 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 “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 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 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 教育行政机构。
• 28.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 “晦”。( 对 )
• 29.古人把农历每个月的十五称为“望”,每个月 的十六称为“既望”。 • ( 错(是小月的每月十五才叫“望”,小月的每 月十六叫“既望”)
• 30.古人把每个季节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夏 就是夏季的第二个月。(对 )
(四)政区与官职
• 38.三公是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 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和 司空。(对)
• 39.“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 升官之意常用“右迁”一词。 • (.错(“迁”有升有降,“左迁”是贬职,升 官极少用“右迁”一词) ) • 40.“出”在古代一般是指地方的官员到朝廷担任 要职,如《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 错(是指京官到地方就任)
•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 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 (错(广州不是,还有一个应该是荆州) •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
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 (错 古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君王坐北朝南,其 左边是东,因此,江左是指长江以东一带)
• 36.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户部。
•
• 37.在唐代,官员官服的颜色因官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 高级官员一般是紫色或红色,有“大紫大红”“红得发 紫”等说法,官阶低的一般是青色或黑色,从《琵琶行》 “司马青衫”可以看出,李白当时的官阶比较低。
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
文化常识100题(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2023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官职沿革教育科举]
2023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官职沿革、教育科举官职沿革1.从春秋时齐桓公开始,我国历朝历代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谏大夫,谏议大夫,左、右拾遗,均是谏官。
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君主提意见。
( × )解析左、右拾遗是唐代官职。
2.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 √ )3.“三司”,在唐代之前,同东汉时的“三公”,是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宋代的“三司”指兵部、刑部、户部。
( × )解析宋代的“三司”指盐铁、度支、户部。
4.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
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官名,以节制兵马。
( √ )5.左徒,战国时楚国设此官,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接待宾客。
屈原就曾任楚怀王左徒。
( √ )6.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 √ )7.御史,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
( × )解析自秦朝开始,御史成为负责监察朝廷官吏、诸侯的官职,此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8.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被朝廷派遣分赴各地巡视的监察御史,负责考核吏治、调动官职、审理大案等。
( × )解析巡按没有调动官职的权力。
巡按是“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9.主持进士考试的人被称为“知贡举”,就是“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清代会试的知贡举多从一、二品大臣中选派,满汉官员各一名,担负考场事务和阅卷取士之责。
( × )解析清代知贡举不担负阅卷取士之责。
10.廉访使,宋、元时期的官职名。
宋代全称为廉访使者,元代全称为肃政廉访使。
主管监察事务。
( √ )11.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官。
南北朝时期,尚书为事实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 × )解析“尚书”之上还有“宰相”一职,并非“最高行政长官”。
12.丞相,秦代以后为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
3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 附答案及解释
3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及解释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148道(教师版)
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Ⅱ)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Ⅱ)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文化常识分类练判断题(附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一、人物称谓1.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辞有微臣、老臣、下官、卑职、末官、小吏、哀家、足下等。
()2.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和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
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
()4.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一种纪年的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5.万乘,万辆战车。
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万乘,因以万乘之尊指天子。
()6.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7.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如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8.龆龀,意为垂考换齿之时,借指童年。
古人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分别代称小孩儿、老人。
()9.“字”即表字,指旧时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不礼貌。
()10.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
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11.“昆弟”指兄弟,比喻亲密友爱。
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12.白丁、布衣、黔首、匹夫、黎庶、苍生、孤等,都是秦以后常见的对平民的称呼。
()13.“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已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14.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15.愚,谦称自己不聪明,愚见是称自已的见解。
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16.“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父亲。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
()17.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冠礼一般在宗庙内举行,大都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姓名称谓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姓名称谓1.古代有姓和氏之分,三代(夏、商、周)以前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氏为姓之本,姓由氏所出。
( × )解析 “氏为姓之本,姓由氏所出”错,应是“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2.在古代,姓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姓,而贱者有名无姓。
氏同而姓不同,可通婚姻;姓同而氏不同,不可通婚姻。
( × )解析 在古代,用以区别贵贱的是“氏”,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3.古人常自称姓名或名,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有时也直称所厌恶的人的名,而不称其字。
( √ )4.字,也叫表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古代男女皆为20岁取字。
( × )解析 古代男子20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要另取一个字。
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5.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如“苏东坡”。
( × )解析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东坡居士”是他的号。
6.字和名在意义上往往有一定的联系,往往用字来解释名。
有些人的字广为人知,本名反而隐没于世,称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
( √ )7.小名也叫小字,乳名,如曹操小名阿瞒,刘裕小名寄奴。
( √ )8.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写;号由自己取定,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 × )解析 “号由自己取定”错,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由他人所起的。
“只用于自称”错,对他人也可称号,以示尊敬。
9.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赞美性的称号叫谥号。
如明崇祯帝谥号为“庄烈”,陶渊明谥号为“靖节”。
( × )解析 “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赞美性的称号”错,谥号可褒可贬可中性,并非只是“赞美性的”。
10.谥号可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有美谥、平谥和恶谥之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打“×” 。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 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 5.(2016 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 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 ,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拓展]“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10.(2017 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 )[拓展]“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夺情”是指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
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复”;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拓展]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进一步完备。
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 。
自魏晋以后,历代相沿。
14.(2017 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 15.(2016 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 [拓展]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
16.(2016 ·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 )(二)皇室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打“×” 。
17.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
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 )[拓展]“皇帝”始于秦王嬴政。
公元前221 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 。
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皇帝俗称皇上。
18.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 )19.(2016 ·全国卷Ⅱ ) 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20.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皇太子”。
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
帝王之女皆称公主,始于战国。
汉代以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姐妹称“长公主”。
公主封地称邑,以后各代基本上都沿用汉代的这种称谓。
(√ )21.(2016 全·国卷Ⅰ)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 ) 22.(2015 ·全国卷Ⅰ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拓展]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其他儿子不能称太子。
23.(2015 ·全国卷Ⅱ )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24.驸马历代专指皇帝的女婿,非实官,清代称为“额驸”。
(× )[拓展]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
西汉武帝时始置,主要职责是掌管皇帝副车之马,原为皇帝的近侍官。
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才加此称号,已非实官。
(三)中央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打“×” 。
25.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名称为“三公”。
但朝代不同、时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 )[拓展]三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秦汉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唐宋沿用此称。
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已无实际职权,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誉。
26.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
(√ )27.(2016 ·全国卷Ⅰ)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 ) 28.太师,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
春秋时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
(√ )29.司徒,春秋时负责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赋。
汉时,主管教化。
( √ )30.枢密使,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机密,其后掌权的宦官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所以,至唐昭宗时开始改为士人任职。
(√ )31.中书令,历代多为宦官担任,负责宣诏命。
司马迁获刑后,曾任此职。
(× )[拓展]中书令,汉武帝始置,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魏晋为中书省的长官之一。
南北朝时期,中书令多为有文学名望的人。
至唐代,非有特殊资望者不授此官。
宋制略同。
元代中书令权位尤重,明代废除。
32.参政,唐初以参知政事为他官参与宰相事务的官职名,宋以资历较浅之官与宰相同议朝政,称为参知政事。
(√ )[拓展]参政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均为中央最高政务长官。
宋代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等都曾任此职。
33.尚书,始置于战国,历代相沿,是执掌文书的官员,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很重要。
(√ )34.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 35.(2017 全·国卷Ⅲ)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 ) 36.我国战国时期中央就设有监察官,称为御史,一直沿袭至清代。
主要职责是对百官进行纠察弹劾。
(√)[拓展]西汉时建立了独立的监察机构——御史府,后改称御史台。
历代御史台的长官称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等。
明代把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清代沿袭。
37.我国历代都有史官。
掌文史星历,兼管国家图书。
虽然名称各异,但职能大体相似。
(√ )38.“补阙”原意为补救过失,在唐代属于门下省。
主要职责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大事可以廷议,小事则上封奏,并举荐人员。
(×)[拓展]唐代门下省称为“左省” ,中书省为“右省”,故补阙在门下省为“左补阙”,在中书省为“右补阙”,与“拾遗”合称“遗补”。
39.“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如:“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出师表》) 。
(√ )40.(2016 全·国卷Ⅰ)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 )(四)地方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打“×” 。
41.秦统一后,郡县制正式形成,成为后来各个朝代地方行政单位的基础。
郡的长官称郡守,由朝廷任命;郡下设县,县内以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
汉承秦制,把郡守改称“太守”。
和郡平行的还有“国”,也称“诸侯王国”,设官全仿中央。
(√ )42.唐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州或郡,长官是刺史或太守。
首都或陪都所在地的州叫府,长官叫尹或少尹。
唐初中央派官员出巡各州,监察地方行政,称为黜陟使,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吏。
职权和汉代的州刺史相似。
(√ )43.宋代的州由中央派官员前往管理,称为“知州”,与之平行的还有府、军、监。
州、府、军、监以上的行政单位是路。
路设经略安抚司掌军权,以经略安抚使为长官。
(√ )44.明清省下设道,长官是道员,称分守道、分巡道,俗称道台。
道下设府,长官称知府,掌一府之政。
府下设州,长官称知州;州下设县,长官称知县。
(√ )45.知县为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仅管理一县行政,无权管理兵事。
(× )[拓展] “知”是主持的意思,唐代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初用京官知县事管理一县的行政,有戍兵驻县,更并管兵事。
明清沿用不改。
46.司马,西周始置,主要掌管军政和军赋。
司马常作为官员的贬降之职。
如《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47.提辖,主管军队武装、训练、督捕盗贼、维护地方治安等。
宋代州郡多设提辖兵马一官。
(√ )(五)官职任免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打“×” 。
48.“征、辟、任、除、拜、授、迁”都是指任用官员,用法相同。
(× )[拓展] “征”是皇帝特聘;“辟”是官府或高官聘用;“任”又称“保”,指高官保任其子弟为官;“除”有“除旧官,任新官”之意,就是改任;“拜”“ 授”是正常授官,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迁”指官职晋升或调动。